第28章 月老廟前求姻緣(五)
- 當時明月在
- 何阿真
- 2709字
- 2017-02-20 13:17:19
俗話說,“酒過三巡”,這喝茶也得過三巡。這似乎就是中國人的傳統,無酒不成歡、無茶不言情。
四個人幾杯茶一喝,似乎感情也隨著茶葉的清香而被泡出來了一般。
“說起來,慧通師傅,我一直都有一個問題還沒有問過你呢?”白若秋看著氣氛差不多的時候,終于鼓起勇氣問了一個已經憋了兩天的問題。雖然方豫南跟她說這個問題有點傻,但她還是想問問,不然總覺得有個鯁在喉嚨里,不吐不快。
“白施主請問,有任何問題,貧僧都洗耳恭聽,知無不言。”
“雖然說可能這話有些不合適,會比較尷尬,”白若秋看著他一臉微笑,越來越搞不懂了,最后問出來口,“我們之前是不是見過?你好像以前就認識我?”
方豫南看著白若秋終于問了這個問題,挑了挑眉毛,看向慧通,也在等他的答案。慧通將手中的茶杯給白若秋遞過去一杯,說道:“貧僧曾在幼年隨父親四處流浪時,見過施主一面。”
“幼年!?”白若秋心中疑問更加深了,本來只是隨口一問,以為只是之前在哪兒見過。沒想到竟然真的見過,還是在那么遙遠的時刻。但是雖然說見過,但她卻沒有一點印象。
“也許白施主那時候年級還比較小,記不住了。”
“呵呵。”你年紀也比我大不了多少吧。白若秋在心里這么想著,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再看另外兩個人似乎也很吃驚,她默默嘆了口氣,她自己也表示很吃驚啊。
“那時候,家鄉里鬧饑荒,我父親就帶著我四處流浪乞討。我娘與我的一個妹妹都在那場饑荒中餓死了。那時候我們一路向東,到了洵山,因為實在餓得受不了,就暈了過去。是白夫人見我們可憐,收留了我們。阿彌陀佛。”
“我娘?”
“沒錯,我也是在那時候遇見白施主的,那時候白施主大概有四五歲吧。”
“四五歲?那時候若秋·····”方豫南聽見慧通師傅說起來,突然說道,卻又看了看若秋不再言語。拿起手邊的茶杯喝了一口茶。謝軒看見方豫南平時有話就說的人也沉默了,也不好開口詢問。
“不好意思啊,那個,我,我記不太清楚了。再說了,這么多年了,你還認得出我來,真是厲害啊!”白若秋看著慧通的臉,不禁紅了,實在是自己記不起和他認識了。
“那時候白施主也不過就是四五歲的小孩子而已,記不得是自然的。而白施主與小時候相比,雖然容貌有些變了,但是還是隱隱看的出來一些。”慧通對于她的答案也只是一笑,方豫南看了他一眼,也只是哼了一聲,并沒有說起別的,“說起來,當時貧僧與父親真是多勞義,白夫人的照顧了。不知道,現在,白老爺與白夫人是否安好?”
“······”
“呵呵,真是難為慧通法師這么多年了還一直惦記著伯父伯母,你放心吧,他們都很好。等到若秋回去的時候,一定會將慧通法師的問候傳達的。”方豫南看若秋一時半會兒答不出來,立馬起來接口道。“若秋,是吧?”
“呃,是!有勞法師費心了。”
此時白若秋似乎有些心不在焉,幾人看她似乎不在狀態,于是隨意的聊了幾句便各自回去了。
方豫南等到他們走了之后才緩緩起身,問道,“若秋,你沒事兒吧?”
“沒事兒,我能有什么事!你快回去吧,好好休息,明早好出發。”白若秋知道方豫南是擔心自己,于是做出一副很開心很高興的樣子,推著他出了門。等送他出去之后,關上了門,躺在床上,白若秋卻半天也沒有睡著。
慧通師傅的話始終在腦海中回響,她想了很久,似乎腦海里真的有那么一點印象。
她隱約記得在她四五歲的時候,有幾個省因為旱災而鬧了饑荒,死了很多人。
當時有不少的人拖家帶口的四處流亡,也有不少人因此而跑到一些物產比較豐富的山里躲避自然災害,她的家鄉也有不少人流亡而來。那時候,他的父親正在外地經商,母親一個人在家帶著她。母親一直都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所以當遇見流民到這里來了之后便給他們施舍粥等吃的,并且還和附近其他人一起組織來幫助他們。因此也有很多人前來投靠他們家,可是從白若秋記事起母親的身體就一直不好,因此做了一段時間之后,便將這些事全都交給了附近鄰人,自己在家養病。
有一天早上打掃的下人開門的時候,發現門口倒了兩個難民,情況似乎不太好。
母親知道了之后便叫下人們把他們抬回家里,并請來醫生看病,他們一直睡了很久才醒。這是一對父子,父親年級比較大了,身邊帶著的是一個約有七八歲的男孩子,父子兩個人都已經餓得皮包骨了。
據說他們是鄰省的,因為饑荒沒有吃的,便離開家尋求一條活路。在路上聽人說這里有吃的,便來了,誰想到,逃難的時候是一家人,可是到了這里就只剩下了兩個人。說到這兒,那位父親便是淚眼,那孩子也是泣不成聲,嘴里不停喊著自己的娘親、奶奶和妹妹。白若秋的娘親也就是白夫人見他們可憐,正好家里還缺個幫手,便留下了他們。
那對父子看起來都是十分實在可靠的人,那個父親在家里做一些雜役活,因為感激母親收留了他們,所以十分的忠誠,做事也很盡心。那孩子叫做阿新,看起來聰明伶俐的,尤其是在讀書上頗有天分,白夫人便讓他一起來與白若秋作伴,每天一起讀書識字,四處玩耍。那時候的白若秋沒有什么玩伴,每天就和阿新在一起,兩個人的感情也十分的好。那時候方豫南也很少到他們家來玩,因此也不清楚阿新這個人,所以后來也不記得有這個人。
日子在不知不覺間過去了,阿新和他父親在白家已經住了半年,全家人都很喜歡他們,附近的鄰居們也都接納了他們。
阿新的父親是一個很樸素的農民,對于白夫人及白老爺的恩情一直都記著,一直都對自己的兒子說要不忘恩情,要報答他們。雖然他也盼著自己的兒子能夠成才,但是對于白夫人讓阿新和白若秋一起接受教育這件事,一直都不贊成,覺得白夫人對阿新太好了。但是白夫人卻始終堅持要將阿新當做自己的兒子一般對待,最后還讓白老爺也就是白若秋的父親收阿新為義子,才讓阿新的爹沒有話說,繼續讓他們在一起學習。
阿新對于白家夫婦很尊敬,像對待自己的親身父母一般。對白若秋這個義妹也十分好,經常帶著她玩。因為白若秋的年齡很小,比自己小了四歲左右,白夫人身體一直不適,基本上都是阿新在照顧她。阿新對于白若秋來說,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父母,對自己最好的就是阿新,也以為阿新永遠也不會離開自己,兩個人會這樣一直在一起直到永遠。
白若秋突然想起一件事,自己從小就一直怕黑,每次都是乳母或者娘親抱著自己才能睡覺。
后來的時候,這件事被阿新知道了,于是阿新告訴她,“晚上多點幾盞燈,這樣就能睡得安穩點了。房間里也不會太暗。”她聽了之后很高興,就自己試著在房間里全部點上蠟燭,連續幾天都發現自己不要乳母或者娘親抱著也能睡得很好了,這樣果真很有效。
她笑著告訴阿新哥哥這個辦法很有用,阿新卻嘲笑她是個小女孩兒,對這件事不可置否。可是后來每天晚上天黑了之后,阿新都會幫著她點亮整個房間的蠟燭,用阿新哥哥的話說就是“讓黑暗無所遁形”。
想著想著,白若秋的思緒不知不覺越來越遠了,慢慢的睡著了,嘴角不自覺的上揚了起來,但是眼角卻有眼淚無聲無息的滑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