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當歸——補血活血有當歸

婦科良藥效堪威

當歸是一味常用的中藥,上了年紀的人特別是婦女都知道它,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說它可以治療月經不調,以及婦女難以受孕;還可以用于咳嗽氣喘,外科瘡瘍等。當歸的味道是甜甜的,兼有一點辣味,聞著還有一點芳香氣;當歸的藥性是溫和的。它的突出功效是補血活血。過去醫生們認為,當歸頭破血,當歸身和血,當歸尾止血,全當歸補血,現在幾乎不再這樣區分。有統計表明,在25種使用頻率最高的中醫處方中,當歸出現的幾率排在第8位,所以前人說“十方九歸”。我國甘肅省岷縣出產的當歸,根大、身長、支根少、氣味濃厚,馳名海內外,故有“中華當歸甲天下,岷縣當歸甲中華”之說。

當歸藥膳

1.當歸生姜羊肉湯:當歸、生姜各15克,羊肉250克。將三味同入鍋內,加清水煮,待肉熟時加入調料,稍煮片刻即可食用。此湯是張仲景《金匱要略》所載的名方,具有暖胃祛寒、溫補氣血的功效,用于體質虛弱、氣血不足者,尤宜于產后婦女體質的恢復。

2.當歸紅棗粥:當歸15克,紅棗10枚(擘、去核),粳米50克,砂糖適量。先將當歸用溫水浸泡片刻,水煎濃縮,取水煎液100毫升;再加入紅棗、粳米、砂糖,加水300毫升,煮至米開湯稠。此粥補血調經、益氣健脾,可作為婦女保健藥膳日常食用,亦可用于月經不調、產后便秘,還可用于營養性貧血、產后貧血、失血性貧血等。

3.當歸狗肉湯:當歸20克,狗肉100克,慢火隔水燉,后加入可口調料。肉熟后棄藥喝湯吃肉。當歸補血活血,狗肉助陽溫胃,兩者合用,溫養脾胃,恢復體能。本膳可作為胃下垂、慢性胃病、貧血,以及虛寒體質者的保健食品。每日或隔日1劑。

養生經驗方

1.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論》):黃芪30克,當歸6克,水煎服。本方為補氣生血的代表方劑。凡勞倦內傷,證見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以及婦女產后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后久不愈合者,便可使用本方;亦可用于過敏性紫癜,或鼻衄、便血等癥。

2.乾坤膏(《清太醫院配方》):當歸、生地、黃芪、黨參各120克,龍眼肉、枸杞子、升麻、肉蓯蓉各60克。以上用水煎透,煉蜜收膏。每次服10~15克,溫開水沖服。此膏補氣養血、生精益腎,主治由營衛虛弱、氣血虧損所致的肌肉消瘦,骨蒸勞熱,男子遺精,女子帶下等癥。

3.生化湯(《傅青主女科》):當歸2.5克,川芎9克,桃仁3克,炮干姜2克,炙甘草2克。水煎服,每日1劑。其功效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用于治療婦女產后腹痛、惡露不下及產后發熱等病癥,是用于婦女產后的重要方劑。研究認為,生化湯具有促進產后乳汁分泌,調節子宮收縮,減輕因子宮收縮造成的腹痛及防止產褥感染的作用。

4.當歸美容方(經驗方):當歸50克,加水煎煮兩次,合并煎煮液約1000毫升,過濾后備用。面部美容:洗凈面部后,用脫脂棉蘸少許當歸液,在面部色素沉著處不斷涂擦,使皮膚盡量吸收當歸液中的有效成分,達到治療的效果。護發:洗頭后,將少許當歸液倒在手上,反復揉搓頭發,可以達到護發的效果。

地黃——地黃炮制有生熟

滋陰補血功效殊

《神農本草經》中將地黃列為上品,名為地髓。從東漢時起,用地黃、蜂蜜煎膏服用以圖養生長壽之風,尤為盛行。唐宋文人白居易、蘇東坡、陸游、謝靈運等篤信地黃之補力,每每作詩吟誦。地黃主產于我國北方,以河南省焦作地區(懷慶府)產量最高,質量最好,稱懷地黃,為四大懷藥之一。

地黃為甘寒之品,入于心、肝、腎三經,尤以補腎功能最為突出,自宋代以后,始有生、熟之分。臨床所用地黃有鮮地黃、干地黃、熟地黃等;另外,入藥用的還有地黃炭、鮮地黃汁等。鮮地黃,為新鮮的地黃根或根狀莖,性寒涼,功效清熱涼血,主要用于溫熱病;其干燥者,為干地黃,長于涼血滋陰,多用于陰虛內熱病;經加工蒸制后,為熟地黃,專于補血滋陰,用于精血不足。據調查,在25種最常用的滋補藥中,地黃僅次于甘草,位居第二。

地黃藥膳

1.鮮地黃粥:鮮地黃250克,粳米50克。將地黃切成細絲或薄片,加水煮沸30分鐘,濾出藥液;再添水煮沸過濾,兩次藥液共計200毫升,待用。粳米熬粥,熟時加入藥液,攪勻,即成。本膳主治陰虛內熱,久咳,盜汗,口渴,目赤等。

2.地黃烏雞湯:地黃120克,烏雞1只(1500克左右,公母均可),飴糖120克。將烏雞宰殺去毛與內臟,洗凈;將地黃酒洗切片,和飴糖拌勻后裝入雞肚內縫好,置瓦缽內煮至爛熟,佐餐食用,有補血養肝作用。本膳主治肝血虧虛或產后血虛等引起的貧血,骨髓造血功能減退所致的貧血,化學、物理損傷及由造血功能障礙引起的貧血。

3.地黃固本酒: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白茯苓、西洋參各60克,上好白酒2公斤。上藥共搗碎,先置瓷器內,加酒浸泡3天,然后用文火煮沸,使酒液變為黑色,酌量空腹飲。此酒補虛烏發、光潤容顏,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養生經驗方

1.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熟地黃24克,干山藥、山萸肉各12克,澤瀉、牡丹皮、茯苓各9克。蜜制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服。此方是一首復方制劑,方內藥物有機結合,有補有瀉,共同達到滋陰補腎的作用。

六味地黃丸與人參有類似的抗低溫、抗疲勞、耐缺氧及促皮質激素樣作用,對細胞免疫反應有調節作用,對動脈粥樣硬化有預防作用,所以,對預防老化和早衰也有一定作用。

六味地黃丸作為流傳上千年的名品中成藥,具有有病可治、無病可防的特殊藥效,已成為當今社會服用最多的保健中成藥之一。據調查,10位30~60歲的中國人,就有8位曾經或還在服用六味地黃丸,所以六味地黃丸被老百姓譽為“保健神品”,是當之無愧的。

六味地黃丸廣泛地應用于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以及預防醫學方面。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肝炎、腫瘤、男女不育癥、前列腺增生、心律不齊、腎病綜合征、特發性水腫、支氣管哮喘、性功能減退、便秘、失眠、白細胞減少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類風濕性關節炎、放化療不良反應、脫發、白內障、骨髓炎、骨結核、血栓性脈管炎、婦女更年期綜合征、功能性子宮出血、中心性視網膜炎、突發性耳聾、小兒發育不全、小兒腦癱等。

另外,六味地黃丸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提高應激能力,補充人體微量元素的作用。因此,對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常能補充不足的“陰”分,調節人體到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態。

應用本藥的臨床指征,應為腎陰虧損所引起的頭暈、耳鳴、腰痛、盜汗、遺精、消渴、失血、失音、淋證、虛火牙痛、喉痹、失眠、小兒發育不良、舌質紅少苔、脈細數等。

2.瓊玉膏(《丹溪心法》):生地黃640克,黨參60克,茯苓120克。以上3味,加水煎煮2次,藥液濾過混合,濃縮,加蜜280克,攪勻成稠膏狀。此膏補氣養陰,用于心肺氣陰兩虛所致的干咳氣短、口咽干燥或痰中帶血等。每服15克,1日2次。忌食蔥、蒜及煙酒等刺激物。

3.崩漏經驗方(原衛生部中醫顧問章次公經驗方)治婦人崩漏不止:熟地120克,黨參30克,濃煎服,可以轉危為安。好學深思之士,用腦過度,頭眩欲仆者,用熟地二三兩,煎服有效。青年嗜色,老年常發哮喘,用普通定喘劑無效,必以熟地、肉桂同投,其勢始殺。

4.早搏煎(《四大懷藥與六味地黃丸》):熟地黃30~60克,五味子15~30克。心氣虛加黨參、黃芪;心陽虛加附子、肉桂;血瘀加當歸、丹參、川芎、三七;痰濁加栝樓、半夏。水煎服,1日1劑。治療18例,總有效率為83.3%。

5.熟地補血湯(經驗方):熟地24克,當歸12克,杭白芍10克,雞血藤15克。以上4味,加水煎煮2次,分服,1日1劑。此湯補益精血,主治貧血癥。

生、熟地軼事

明代醫學家張景岳對熟地理解之深和運用之妙,確實是前無古人的。他稱熟地“性平稟至陰之德,氣味純凈,故能補五臟之陰,而又于多血之臟最要得”。由于他應用熟地得心應手,所以醫學家給他起了一個雅號,謂“張熟地”。用熟地解救難民,就是他的創意。公元1596年秋,張景岳路過一個村莊,得知村中青壯年應征從戎,老幼婦弱饑寒交迫,無奈以土茯苓為食,結果寒傷脾胃,腹脹便秘,慘死無數。張氏見此慘景,急忙將隨身所帶的熟地分給饑民,并教村民到野外采挖生地,蒸曬成熟地代糧充饑。當張氏辭別父老鄉親時,村民們夾道相送,感謝他用熟地充饑的救命之恩。

當代河南安陽有一位名中醫孫一民,善用鮮藥治療頑疾,他用鮮地黃汁、鮮小薊汁、鮮蒲公英汁、鮮茅根汁,組成“四鮮湯”,治療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效果較好。

據報道,用鮮地黃汁治療化膿性中耳炎效果明顯。取鮮地黃汁100毫升,加入冰片1克。先用雙氧水清洗耳道,然后滴入藥液2~3滴,每日或隔日1次。

芍藥——詩經吟詠芍藥名

養血柔肝并止痛

芍藥是有名的花卉,“芍藥猶綽約也,美好貌”。李時珍曾說:“群花品中以牡丹為第一,芍藥為第二,故世謂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其實早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之詩句,說明2500多年前,芍藥就作為禮品贈給即將離別的情人,故芍藥又名“將離”。

《神農本草經》中芍藥無赤白之分。至南北朝陶弘景始將芍藥分為白芍和赤芍。芍藥,味苦酸,性寒,歸肝脾經。前人有“白補赤瀉,白收赤散”之語。在功效方面,白芍長于養血調經,斂陰止汗,平抑肝陽;赤芍則長于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在應用上,白芍主治血虛陰虧,肝陽偏亢諸證,如高血壓的頭暈目赤等;赤芍主治血熱、血瘀、肝火所致諸證,如月經色紫且夾有血塊者。白芍在養生保健中還有美容與保護皮膚之功能。

芍藥藥膳

1.白芍靈芝飲:白芍、菌靈芝各10克,煎水取汁,加白糖適量調味,飲服。此飲養陰健腦,主治神經衰弱。

2.白芍羊肉補血粥:白芍、熟地、當歸(炒)各5克,黃芪10克,精羊肉(剁細)150克,粳米100克。先將白芍、當歸、黃芪、熟地放入砂鍋內,加水煎煮2小時,去渣留汁,再下羊肉、粳米,煮至肉爛粥熟,加作料調味即成。此粥益脾補腎、大補氣血,可作為婦女日常保健品,也常用于營養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經閉、產后缺乳、產后便秘、更年期綜合征、習慣性流產等。

養生經驗方

1.少林口樂(《中國中成藥保健品集粹》):白芍等。少林口樂被國家體委評為24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專用飲料,榮獲1988年運動營養金獎,能消除疲勞,有益于人體健康,可用于陰虛而致的亞健康狀態的人群。

2.芍藥甘草湯(《傷寒論》):白芍12克,甘草9克,水煎服。功效為養陰柔肝,緩急止痛。主治肝脾不和引起的肝區痛、胃脘痛、腹痛、痛經等。研究認為,白芍與甘草同用,對胃腸平滑肌有不同程度的松弛作用,可以治療中樞性或末梢神經性的肌肉痙攣及其引起的疼痛,對于腦血管痙攣所致的發作性頭痛,可作為預防性治療用藥。

3.芍藥潤燥丹(《辨證錄》):白芍、山藥各30克,炒梔子10克,炒芡實60克,水煎服。本方功效為養肝補腎、清火止遺,主治情緒急躁,易動肝火,頭目昏沉,早泄遺精。

芍藥軼事

相傳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與芍藥有一段故事。

華佗的房前屋后,種滿了花草藥材。一天,有人送他一棵芍藥,種植在屋前,他嘗遍了芍藥的葉、花、莖,覺得沒有什么藥性,因此,從不用它治病。一天深夜,華佗正在燈下看書,忽然聽得有人啼哭,只見窗外有一位美貌的女子,華佗感到納悶,便走出門外,想看個究竟,出得門來,卻只見芍藥不見人影。華佗心想,難道芍藥就是那位女子?轉身回到書房,剛剛坐下,就又聽見那女子的啼哭聲,出門看時,還是那棵芍藥。華佗感到奇怪,便叫醒妻子,說了此事。妻子望著窗外的花木藥草,說道:“這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就是治病的良藥,唯有這棵芍藥被你冷落在一旁,想必是你沒有查清它的用處,它自然感到委屈了。”華佗說:“我對它的花、葉、莖了解得一清二楚,怎么能委屈它呢?”妻子說:“你只嘗了它的地上部分,你嘗過它的根嗎?”華佗無言以對。時隔數日,妻子月經來潮,血流如注,小腹絞痛,自己挖起芍藥根熬湯喝了,不過半日,一切癥狀皆無。華佗得知后,非常感謝妻子,終于認識到芍藥是一味止血良藥。從此,華佗的家鄉——亳州,種芍藥之風日盛。

何首烏——依功取名何首烏

古人作文傳到今

何首烏,直接切成片入藥為生首烏,用黑豆煮汁拌蒸后入藥為制首烏。生的有點苦澀味;制熟的味甜,偏于溫性。它的作用是滋補肝腎,養血填精。其性能不寒不燥,不膩膈,不礙胃,又有養血祛風之功。其補養精血的功力是熟地與黃精所不及的。生首烏滑腸瀉下及消炎作用較好,可用于風疹瘙癢、腸燥便秘、瘰疬瘡癰;制首烏滋補肝腎作用較好,可以用來治療血虛眩暈、失眠、須發早白、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等。不論是生首烏還是制首烏,都可以用于高血脂和高血壓病。常用量為10~50克。

何首烏藥膳

1.仙人烏發粥:制首烏30克,大棗10枚(切開、去核),枸杞15克,黑糯米120克,冰糖適量。制作時,將前四味一同放入砂鍋內,加水煮至粥成,再加冰糖調味即成。此粥功能益氣補血、滋養肝腎,適宜于婦女及老年人日常保健,以及肝腎氣陰兩虧之頭暈耳鳴、須發早白、失眠健忘、潮熱盜汗等。每日1劑,早晚趁熱各服一小碗,連服1個月。

2.首烏熟地燉兔肉:何首烏15克,熟地10克,女貞子6克,兔肉250克,黃酒10毫升。先將兔肉切成塊,洗凈。將兔肉與藥物放入燉盅內,加入一碗半沸水,燉盅加蓋,放鍋內隔水燉。水燒開后,用中火續燉2.5~3小時。熟后,將藥渣撈出,放入少許香油、食鹽和味精,調勻后即可食用。本膳具有養顏補髓、生血調經的功效,可用于肝腎虛弱之目眩頭暈等癥。

3.首烏雞蛋湯:何首烏100克,雞蛋2只。先將何首烏洗凈,雞蛋煮熟去殼,一同放入鍋內,加入清水,武火煮沸后,改為文火煲1小時,食蛋飲湯。此湯有補益精氣、養顏止帶的功效,用于精血虧虛所引起的頭暈眼花、須發早白,或婦女未老先衰、腰膝酸軟、帶下量多質稀等。

4.首烏枸杞酒:何首烏120克,熟地60克,枸杞150克,黃精、當歸各30克,白酒2500毫升。將前五味洗凈切碎,入布袋扎緊,置陶瓷容器中,加入白酒,每日振搖幾次,浸泡7天后,即可飲用。每次飲10~20克,每日2~3次。此酒有補肝腎、健脾養血的作用,適用于腰膝酸軟,頭暈眼花,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

養生經驗方

1.首烏延壽丹(清代《世補齋醫書》):何首烏210克,豨薟草、桑椹、黑芝麻、金櫻子、旱蓮草、菟絲子各30克,杜仲、牛膝、女貞子、霜桑葉各15克,忍冬藤、生地各8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10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此方補髓益精,強身健骨,養陰退熱。用于老年人治療肝腎虛弱,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健忘不眠,須發早白,血壓偏高,小便失禁等,頗為適宜,是老年人的保健方,長期服用有培補精血、烏發強身、延年益壽之功。

原衛生部中醫顧問秦伯未先生說,首烏延壽丹有四大優點,即不蠻補、不滋膩、不寒涼、不刺激,并羅列出六項適應證:①年高稍有勞動即感疲勞。②年高即覺頭暈、耳鳴。③年高脈搏和血壓容易波動。④年高步履乏力,多立腰膝酸軟。⑤年高四肢筋骨不舒,似風濕而非風濕。⑥年高而無癥狀,但檢查為動脈硬化,或心律不齊、強弱不均。

2.首烏決明子湯(經驗方):何首烏15克,草決明、山楂、澤瀉、牛膝各10克。以上五味共用水煎,取湯溫服,每日1劑,早晚空腹服用。此方具有補肝腎、降血脂、降血壓的作用,適宜于高血壓、高血脂的中老年人保健。

3.何首烏丸(《圣濟總錄》):何首烏500克,熟地黃、牛膝、赤芍各120克。以上四味共研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早晚各服1次,空腹服下。此方能養陰血、壯筋骨,適用于中老年人血虛風痛,筋骨不利,早衰發白,大便不暢。

4.七寶美髯丹(明?邵應節):何首烏1000克,菟絲子、牛膝、茯苓、枸杞、當歸各250克,補骨脂120克。以上七味,共研為末,用蜂蜜調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克,空腹服下。本方具有補肝腎、養精血、烏須發、抗衰老等多種功效。現代研究表明,本方有抗凝血、耐缺氧、抗貧血和增強機體免疫與應激能力等作用。選用本方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療效滿意。

何首烏軼事

古時候有位叫何田兒的人,生而閹弱(生殖器發育不良),身體虛羸,未老先衰,不及中年,就須發皆白,58歲還未娶妻。但他敬慕道術,常隨師上山,修煉功夫。有一天,他醉臥山野,忽然看見有兩株相距三尺余的蔓藤相交,一會兒又分開,一會兒又相交,何田兒驚訝地看呆了,心想世上竟有這樣奇妙的植物!遂即連根挖下帶回家中。他問遍鄰居鄉親,無一人認識這是什么植物。

后來有一位老人對何田兒說:“你既然年老無子,何不把這種神草拿來服用?”何田兒遂將挖回來的植物晾干后研為細末,用酒沖服,10天后,身體漸壯,精力旺盛,須發變黑。后來,他娶妻生子,并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能嗣。他的兒子廷秀也天天服用,父子二人都活到160多歲。后來,廷秀有了兒子,也同樣服用這種草藥,他們到了130歲,須發還烏黑無白。這件事傳到村子里,很多虛弱的老人服用后果然奇驗。

何田兒為了讓人們記住這種使人須發烏黑、具有延年益壽功效的草藥,就給他孫子起名叫何首烏。唐代李翱寫了一篇《何首烏傳》,記述了這個故事。從此,何首烏便以功效卓著名聞天下,成為養生保健的佳品。

阿膠——阿膠補血滋陰良

山東東阿美名揚

阿膠是以驢皮經煎煮、濃縮制成的固體膠,因其主產于山東東阿縣而得名。

談到阿膠,城鄉人都知道它是一種補血藥。前人將阿膠、人參與鹿茸并稱為補益藥的“三寶”。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本草綱目》稱之為“圣藥”。1915年我國阿膠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阿膠味甘性平,入肺肝腎經,功能滋陰潤燥,補血止血,安胎;主治血虛心驚,虛勞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婦女月經不調,崩中胎漏等。用時搗碎,烊化沖服,或以開水黃酒化服。近年來,阿膠又有不少新型制劑,如阿膠膏、阿膠補漿、阿膠口服液、阿膠泡騰片等。但因阿膠性質黏膩,有礙消化,故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或食欲不振以及嘔吐泄瀉者應當慎用。

阿膠藥膳

1.阿膠鯉魚粥:炒阿膠15克,鯉魚(洗凈)300克,粳米50克。先將鯉魚宰殺后,去鱗及腸雜,洗凈后下鍋,加清水1500毫升,煮至魚爛,剔去骨刺,再下粳米,煮成粥,將成時加入生姜絲、大蔥末、鮮橘皮、鹽等,再煮15分鐘,下阿膠,使之溶化,攪勻,加調料至鮮即可。此粥健脾養血、止血安胎,用于婦人傷胎,先兆流產,習慣性流產,人流術后下血不止,月經過多,子宮出血等。每日1劑,趁熱服用。

2.阿膠黃芪大棗湯:阿膠9克,黃芪18克,大棗10枚(切開)。先用清水煎煮黃芪、大棗,水沸1小時后,取湯去藥渣,將阿膠納入藥汁中煎至溶化,每日服用1劑。此湯補氣養血,可用于貧血癥。

3.阿膠燉雞肉:阿膠50克,雞肉200克,桂圓肉25克,紅棗5枚。將鮮雞肉洗凈去皮、切粒,桂圓肉、紅棗(去核)洗凈,各物一同放入燉盅內,加沸水適量,蓋好,隔水文火燉1小時即可食用。此膳功效補血止血、滋陰潤肺,用于血虛之眩暈、心悸,婦女崩漏、月經過多、妊娠下血,或陰虛咳嗽,或肺結核咳血等。

養生經驗方

1.阿膠補血膏(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阿膠、熟地、黨參、黃芪、枸杞、白術。煎為膏劑,每瓶重200克。每次取10~15克,含化或用溫開水化服,1日3次。此膏具有滋陰補血、健脾益肺、益氣生血的作用,主要用于久病體虛所致的血虧目昏,虛勞咳嗽,心悸健忘,產后虛損,婦女崩漏等。

2.神箭牌驢膠補血沖劑(中成藥):治療陽痿40例。每次1包(20克),每日3次,口服1個月為1療程。總有效率為96.6%。

治療不孕33例。每次1包(20克),每日2次。白帶多者加用烏賊骨20克,水煎沖服;痛經者用制香附30克,水煎沖服;閉經者用益母草30克,水煎沖服;頭昏腰痛者用天麻20克,水煎沖服。1個月為1療程,一般經1~4個療程治療方有效。結果:顯效28例,有效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83%。

3.黃連阿膠湯(《傷寒論》):黃連、阿膠(烊化)各9克,黃芩、白芍各6克,雞子黃2枚(沖服)。此方滋陰降火、交通心腎,主治陰虛火旺之失眠癥。

阿膠軼事

清朝咸豐皇帝中年無子,懿貴妃懷胎時患有貧血證候,御醫盡力而無效果。當時的戶部侍郎陳宗媯是山東東阿鎮人,他推薦用山東鄧氏樹清堂所產的阿膠,化汁后服用。懿貴妃服用后貧血痊愈,并保住了胎元,足月生下一男孩,即后來的同治皇帝。咸豐皇帝為此欽賜進貢阿膠的樹清堂主人四品朝服黃馬褂和進宮用的手折子,專為向宮廷進貢阿膠時使用。嗣后,宮廷每年指派四品欽差監制阿膠,制成后帶回宮中專供皇室使用。由于熬制阿膠需九天九夜才能完成,所以阿膠又被稱為“九天貢膠”。

龍眼肉——龍眼味甘性溫平

養血安神長精神

龍眼肉又名桂圓肉、元肉,《神農本草經》又稱“益智”,言其“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它是甘甜而性溫的藥用食品,古代常被當做貢品,進獻給皇帝享用。

據考證,我國人工栽培龍眼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大約在1000多年前,才由我國傳到印度和南亞一帶。我國主產地在福建、廣西、廣東、四川、臺灣等地,以福建莆田所產者為最佳。

龍眼肉歸心脾二經,功效為補血安神,養心健腦。臨床上龍眼肉主要用于血虛體弱,產后血虧,心悸不寧,失眠健忘,發落不長等。龍眼肉為補血益心之佳果,益脾長智之要藥,凡因思慮過度引起的健忘、失眠、驚悸,單用龍眼肉或配以其他藥,均有良效。這是因為它能養心健脾,心主神而脾藏意,心脾康健了,氣血充足了,大腦有充足的營養了,在接觸外界事物時,自然會產生智慧。

龍眼肉藥膳

1.龍眼枸杞粥:龍眼肉、枸杞子各15克,粳米60克。將藥食洗凈,同時放入砂鍋內,加清水適量,煮至米爛粥熟,加白糖調味,即可食用。此粥能益氣養血、滋補肝腎,適用于中老年人肝腎不足、氣血虛虧所致的頭暈眼花、心悸氣短、腰膝酸軟、夜眠不安等,也可用于營養性貧血、產后缺乳及高血壓等。每日1劑,可以常服。

2.龍眼龍牡湯:龍眼肉20粒,生龍齒12克,生牡蠣、靈磁石各15克,一同放入砂鍋內,加清水煮湯,飲湯,龍眼肉亦可食用。本膳主治心臟神經官能癥,如見心悸怔忡、心緒煩亂等。

3.蒸龍眼:取龍眼剝肉,每次用250克,于飯鍋中蒸之,30分鐘后取出,放在日光下曝曬2小時,第二天再蒸再曬,約五蒸五曬后即可食用。每蒸1盅,可服用5天,每次略加冰糖,用開水沖后服用。整個冬天,約服10盅。蒸龍眼的最大功效是可以防止脫發,并可使人的面色紅潤,手腳溫暖。

4.龍眼羊肉粥:龍眼肉30克,羊肉50克,粳米100克。將羊肉洗凈,各物一同放入砂鍋內,加入清水,武火煮開后,用文火煮,肉爛粥熟,調味即成。此粥有溫中健脾、益氣養血、補腎壯陽的功效,宜于中老年人或婦女日常保健。脾腎兩虛、氣血不足所致之神疲乏力,失眠多夢,腰膝酸軟,婦女月經量少質稀等可服;營養性貧血,產后缺乳,亞健康狀態者亦可服用。

養生經驗方

1.取坎納離法(古代服龍眼肉法):五更時,將干龍眼肉放入口中,用舌和齒將龍眼的肉與核分離,這叫做“舌攪華池法”,然后吐去龍眼核,把肉細細嚼爛,嚼至如泥膏狀,連同口中津液,汩汩咽下。咽畢,再如前法嚼食第2枚,共服9枚,約需1小時許,服畢方起。然后在辰巳(7~11點)、未申(13~17點)及臨睡時,再重復上法嚼食一次(1日共4次)。如此服食法,“癆癥勤行,一月自愈”。

2.龍眼安神方(經驗方):龍眼肉20粒,酸棗仁、茯神各10克,燈芯草1克,水煎服,可加糖調味。本方功效為養心安神,主治心悸失眠。

3.龍眼補虛方(經驗方):龍眼肉20粒,何首烏、當歸各6克,紅棗5枚(去核),水煎服,可加糖調味。本方功效為養血補虛,主治產后體力不復,心肝血虛等。

4.減速湯(《施今墨臨床經驗集》):龍眼肉30克,仙鶴草30克,地錦草15克,水煎合冰糖服之。本方功效養血寧心,主治心動過速。

百合——潤肺寧心取百合

神思恍惚服之妥

百合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百合的肉質鱗片。百合具有養陰潤肺,寧心安神的功效。清心宜生用,潤肺蜜炙用。湖南省資江河畔有一個隆回縣,這個縣有個紫陽區,以盛產龍牙百合而享有“中國龍牙百合第一鄉”之稱。紫陽區種植龍牙百合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紫陽的龍牙百合以個大、瓣大、肉厚而白、營養價值高而著名。產品大多出口東南亞,被日本客人奉為“長壽之品”、“吉祥之物”。

百合藥膳

1.百合粥:百合30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先將粳米如常法制粥,待粥將熟時,放入百合煮沸,加冰糖調勻。此粥有補肺益脾、止咳定喘的功效,凡因肺陰不足、脾氣虛弱引起的咳嗽,氣喘,乏力,少痰,食欲不振或時有虛熱內燥者,可作為輔食調養。

2.百合柿餅鴿蛋湯:百合150克,柿餅2個,鴿蛋12個。先將鴿蛋煮熟后去殼,百合洗凈,柿餅切小塊。把用料全部放入清水鍋內,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至百合軟熟,加適量冰糖調和即成。此湯具有潤肺、益氣、清痰、瀉火的作用,適宜于肺燥咳嗽日久、干咳痰稠、聲音嘶啞、咽干口燥,或咳嗽氣短、睡眠不寧,或肺結核低熱干咳,或小兒百日咳,或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燥熱盛者。

3.百合綠豆湯:百合100克,綠豆300克,白砂糖200克。先將百合、綠豆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浸泡,30分鐘后,用大火煮至綠豆開花時入白砂糖調味。此湯具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生津止渴的功效,主治各種暑熱癥,亦可作為夏季保健飲料。

4.百合冬瓜湯:百合50克,鮮冬瓜100克,雞蛋清1個,鹽、香油、味精各少許。將鮮冬瓜切片,鍋內清水燒開后,放入冬瓜片、百合,待冬瓜熟后,放入雞蛋清、鹽、香油、味精即可起鍋。此湯清涼祛熱,可治便秘、小便赤熱等。

養生經驗方

1.百合地黃湯(《金匱要略》):百合15克,地黃3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功能滋陰涼血。本方主治熱病之后,百脈不和,情志不遂,多思驚疑,欲食而不能食,欲行而不能行,如熱無熱,但多無器質性病變者。

2.加味百合烏藥湯(焦樹德經驗方):百合30克,丹參30克,檀香、川楝子、草蔻各6克,烏藥、高良姜、香附各10克。此為基礎方,隨證加減,治療潰瘍病所致的長期胃痛,屬于虛實互見、寒熱夾雜、氣血皆病者,常能取得滿意效果。

3.支氣管擴張方(《鄧鐵濤醫學文集》):百合、白及、海蛤殼各30克,百部15克,水煎服,1日1劑。此方具有固肺斂肺的功效,主治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百日咳,久咳,咳唾痰血。

4.百合生地龍齒湯(經驗方):百合20克,生地、生龍齒各18克。先用水煎生龍齒50分鐘,后下百合、生地,再煎45分鐘。每日1劑,分2次服用。此方滋陰養心、鎮靜安神,主治心陰虛所致的失眠、心煩不寧。

百合軼事

古代,山東兗州的徂徠山有座光化寺,里面住著一位書生,平日讀書習文,很少外出。某年盛夏的一天,他到寺院廊下觀看兩廂的壁畫,忽見一位十五六歲的白衣美女,飄然而來,書生邀她來到居室,兩人情深意密。臨別時,書生贈給白衣美女一只白玉指環。白衣美女走出寺門百余步便消失了。書生趕緊向前奔跑幾步,卻見地上長出一株百合,開著碩大的白花。書生將百合挖出一看,其根大如拳頭,外表像塊玉石,抱回家細細觀察,尚未見其奧秘,待把表層剝開,突然發現白玉指環藏在其內,這才悟到原來那位白衣美女就是百合花的化身。

麥門冬——滋補強壯麥門冬

養陰潤燥益心經

麥門冬因常栽于門前階邊,為護階之草,故有“門”之名;它的如韭如麥之葉,經冬不凋,故有“麥冬”之稱。

麥冬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麥門冬的塊根,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栽培。本品甘寒質潤,具陰柔之性,但滋而不膩,清熱而不傷正氣;善補肺胃之陰而潤燥,又能清心經之熱而除煩;還可以用來治療肺燥咳嗽、經枯乳閉、肺萎吐膿、血熱妄行、津枯便秘等。但氣虛胃寒者不宜用之。

麥門冬藥膳

1.麥冬粥:麥門冬20克、粳米100克。先將麥門冬放入砂鍋內,加水煮1小時,濾渣取汁備用;再將粳米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煮至米熟,兌入麥門冬汁,稍加冰糖,煮至粥成。此粥清心潤肺、養胃生津、退熱除煩,是夏季保健良品,還可用于陰津不足所致的心煩不眠,或津枯便秘等。

2.麥冬石斛瘦肉湯:麥門冬15克,石斛10克,豬瘦肉60克,紅棗5枚。將豬瘦肉洗凈,切塊。把全部用料放入砂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熟后,文火煲1~2小時,調味食用。本膳具有清熱養胃、生津止渴的功效,用于糖尿病胃陰不足,癥見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大便干結,小便量多等。

3.麥冬白術飲:麥門冬(去心)10克、生白術6克。將兩味藥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以武火煮沸,改文火煎煮40分鐘,去渣取汁飲用。其功能健脾益氣、生津止渴,用于肺脾氣陰兩虛證,如食欲不振、咽干舌燥,或習慣性便秘,或小兒厭食癥等。

養生經驗方

1.麥冬玄參甘桔湯(經驗方):麥冬60克,玄參50克,桔梗、生甘草各30克。上藥共為細末,和勻過篩,制成10包。每日1包,沸水沖飲。此飲具有滋陰潤燥、止咳化痰的作用,用于肺陰不足、干咳少痰(或無痰)、口咽燥熱等癥。

2.麥冬沙參五味湯(經驗方):麥冬、沙參各15克,五味子、玉竹各10克,水煎服。此方滋陰安神并止咳,主治陰虛內熱所致的心煩失眠、心悸、干咳、咽燥、盜汗等。

3.梨膏(《中藥制劑手冊》):秋梨3200克,麥門冬、百合、貝母各32克,款冬花24克,冰糖640克。水煎濃縮成膏,加入蜂蜜適量,熬至滴下成珠。每服15克,1日2次。本膏主治陰虛咳嗽、咽干口渴、音啞氣喘或自汗盜汗等癥。

麥門冬軼事

據《十州記》載,相傳在秦始皇時代,有一只鳥銜來一株草,綠葉像韭菜,花瓣淡紫色,非常雅致。秦始皇便派人請教精通醫術的鬼谷子,此為何草?鬼谷子說:“此乃東海瀛洲上的不死之藥。人死后三天,用此草蓋其身,可以復活,一株草可以救活一個人。”秦始皇聞之,遂派方士徐福為使者,帶童男童女數千人,乘樓船入東海,以求長生不老之藥。這不老之藥就包括麥門冬。

黃精——本草上品有黃精

返老還童保安寧

黃精自古作為補益健身藥之上品,有輕身不饑、益壽延年之效。黃精,味甘,性平,無毒,入肺脾腎三經,具有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之功效。主治陰虛咳嗽,肺癆咳血,筋骨軟弱,內熱消渴,脾胃虛弱,體倦乏力,以及精力不支等。黃精潤肺、健脾、益腎之功可以達到抗衰老,提高免疫功能的目的。

黃精藥膳

1.黃精粥:黃精20克,粳米100克。將黃精洗凈,切碎,加清水1400毫升,浸2小時,再煮60分鐘,去渣取汁。再將粳米淘洗干凈,加入黃精汁,再用文火煎煮20~30分鐘,以米熟爛為度。粥成后,加入適量調味品。此粥有補脾養胃、潤肺生津的功效,可治療食欲不振、體質虛弱、慢性支氣管炎久咳少痰等癥。

2.黃精燉肉:黃精50克,瘦豬肉200克,蔥、姜、料酒、食鹽適量。先將黃精、瘦豬肉洗凈,切成小塊,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加入調料,燉熟,吃肉喝湯。本膳具有養脾陰、益心肺的功效,適宜于陰虛體質的調養,以及心脾陰血不足所致的食欲不振、心悸失眠等。

養生經驗方

1.九轉黃精丹(《和劑局方》):黃精、當歸各等分,用黃酒浸透蒸熟,干燥粉碎,煉蜜為丸。每服9克,日服2~3次,白開水送服。黃精補氣養陰,當歸養血話血。氣血雙補,水火相濟,固精壯神,開胃健脾,安五臟,進飲食。因本藥在炮制過程中,要九蒸九曬,故有“九轉黃精丹”之稱。《清宮秘傳》云:九轉黃精丹可治勞療傷,為延年益壽方。認為此藥不瀉肚,不動火,能引火歸原。不論春、夏、秋、冬,或三九,或三伏,俱可常服,服多服少,量體取藥。

2.黃精健腦丸(經驗方):黃精、枸杞、山萸肉、茯苓各30克,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日服兩次,1次1丸。此方補腎填精、健腦益智,用于腎虛精虧所致的頭暈耳鳴,健忘神疲,腰酸足軟等。

3.補腦湯(浙江名中醫魏長春方):黃精、玉竹各30克,決明子9克,川芎3克,水煎服。此方為魏老60余年的經驗方。此方對智力低下、記憶力不足、老年智衰、腦震蕩后遺癥等損及智力的病癥有良好效果。

黃精軼事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這樣一則故事:傳說在江西臨川一帶,有一大戶家的婢女,不堪主人欺虐,逃入深山老林。饑寒交迫時,她經常挖一種野草的根莖充饑,吃后很長時間不覺得饑餓。有一夜,她宿于樹下,忽聞風吹草動,她以為是老虎襲來,危急之中,一腳登地,躍身上樹,狀如飛鳥,飄然凌空。幾年后,她被村里人坎柴時發現,欲救她下山回家。但在山上生活習慣了的她,不聽眾人勸說,一會兒跳上絕壁,一會兒躍上山頂,鄉親們認為她已成仙,便用藥餌誘她下山。待她醒后,人們問她靠什么活成如此輕健,她便領眾人到山里,指著一種植物說,就是吃這種草才活了下來。經老人辨認,她食的草就是百合科植物——黃精。

據文字記載,明代正德年間,無暇和尚(北京人)24歲時,在山西五臺山出家,法名海玉,兩年后他到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華山。因九華山寺廟在唐代末年被毀,他便選中東崖峰頂一個向陽的石洞修持,沒有糧食,就去挖黃精、黨參及野果充饑。幾十年后,他打算以全部心血抄寫全套《大方廣佛華嚴經》。每日刺舌尖出血,用血調上金粉,一字一字地抄寫,經過28年的不懈努力,終于抄完了81卷經書,他圓寂時126歲。崇禎皇帝派朝中的王尚書去九華山進香,遍查附近山洞,才發現已經坐化了3年的海玉,其肉身已干枯,身旁放著血經81卷和1卷身世自傳書。崇禎皇帝派人送去御筆“應身菩薩”的匾額,并賜以金粉涂身。

石斛——石斛甘寒養胃陰

清退虛熱又利咽

石斛為蘭科植物,由于生在石上,體瘦不肥,色黃如金,有的旁枝如釵,故又名金釵石斛。

石斛,味甘淡,性涼,其功用為潤喉清音,生津益胃,清熱養陰,消炎明目。石斛素有“千金草”之稱,被國際藥用植物界稱為“藥界大熊貓”,其特殊的生存環境和卓著的滋補食療功效名列中華“九大仙草”之首。

石斛雖然被《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但在明代以前,用之不多。到了清代,隨著溫病研究的深入,石斛才被廣泛應用,至葉天士、王孟英輩,竟以石斛為家常茶飯,流傳至今而不衰。

現在用法為:①必須在熱性病熱退后津液未復時用;②陰虛證可用;③臟無他病而口干胃液不足者使用。

我國著名播音員宋世雄,所以能長期保持良好的嗓音,與他飲用石斛茶是分不開的。據披露,已有三十多年播音史的宋世雄,請教我國著名中醫教授劉渡舟保護嗓音的方法,劉老對他說:“清利咽喉,保護嗓子,用胖大海不如耳環石斛效果好。”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馬連良等,也常飲用石斛茶。具體方法是,取金釵石斛10克,水煎約半小時,倒入保溫杯中,慢慢飲用。

石斛藥膳

1.石斛米粥:鮮石斛30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取鮮石斛加水200毫升,久煎取汁100毫升(因石斛耐煎,久煎方可有效),去渣,將汁倒入砂鍋內,加入粳米、冰糖,再加水400毫升左右,煮至米開粥稠即成。每日兩次,溫服。此粥有養胃生津、滋陰清熱的功效,用于溫熱病傷陰引起的心煩口渴,虛熱不退,以及泛泛欲嘔等。

2.石斛沙參燉豬肉:瘦豬肉200克,石斛、沙參、麥冬各10克,無花果3個。先將瘦豬肉洗凈,切成中塊;其他洗凈切片。將所有用料放入燉鍋內,加入沸水一碗半,隔水燉之。先用大火燉30分鐘,再用中火燉50分鐘,后用小火燉1個半小時,即成。加入熟油、食鹽、味精,即可食用。此膳有養陰潤燥、益胃生津的功效,適用于慢性胃炎及溫病傷陰所出現的食欲不振,口干咽燥,大便干結等癥。

3.利咽生津茶:金釵石斛、甘菊、竹茹各30克,青果5個,麥冬、桑葉各9克,鮮藕10片,黃梨2個,荸薺5個,鮮蘆根2支。將所有用料放入砂鍋內,加水煎煮1小時,濾渣取湯汁,加冰糖調味備用。此茶有清熱解毒、生津潤燥、利咽開音的功效,可作為演員、教師的日常保健飲料,也適用于津虧燥熱所致的心煩口渴、喜歡冷飲、咽干聲嘶、大便燥結、尿少色黃,甚或燥熱傷肺所致的咽痛干咳、咳而胸痛等癥。每日1劑,代茶飲之。

養生經驗方

1.石斛夜光丸(《瑞竹堂經驗方》):金釵石斛、麥門冬、生地、熟地等25味。功效為滋陰補腎、清肝明目,用于肝腎陰虛引起的內障目暗,視物昏花等。如老年性白內障、瞳孔散大、青光眼、青盲,以及時時流出冷淚(淚囊與淚管病)等,近年來,還用該藥治療閉經、高血壓、神經性頭痛、絕經期綜合征等。大蜜丸,每服1丸;水蜜丸,每服6克。均每日2~3次。

2.鮮石斛飲(經驗方):鮮石斛、鮮生地、麥冬、天花粉各30克,共研為末,分6次溫開水沖服。此飲具有養胃陰的作用,用于熱病傷陰,口干舌燥而渴者。

3.鮮石斛退熱飲(經驗方):鮮石斛、地骨皮、青蒿各10~15克,水煎服,用于長期陰虛低熱者。

石斛軼事

四百多年前的明代,浙江樂清縣的一個小鎮,發生了一場特大洪水。洪水退后,小鎮上的居民卻得了一種奇怪的病,男女老少面黃肌瘦,渾身無力。有一天,一位捉蛇者路過此地,經過仔細觀察,他說:這種奇怪的病是因為上游山洞里的毒蛇的蛇毒污染了溪水,而使大家患病。捉蛇者進入山中將毒蛇置于死地,但他自己卻被毒蛇纏咬得遍身鱗傷,氣息奄奄。鎮上的一位老郎中診脈后說:此人有救,但需要“還魂仙草”才能挽救生命。

還魂仙草,就是充滿著神秘色彩的“鐵皮石斛”。鐵皮石斛生長在高山懸崖的背陰處,不僅十分稀少,而且還有一種兇猛的“飛鼠”守護著。藥農不敢貿然去采,因為飛鼠會咬斷采藥人爬山用的繩索,一旦繩索被咬斷,藥農就會墜崖而亡。

這一次藥農們為了救人,連夜打著火把上了山。天微明時,將一位身手矯健的藥農慢慢放下了懸崖。懸崖上的飛鼠被驚醒了,它們成群地向繩索飛撲過去,竭力嚙咬。崖上的人們把點燃的火把向飛鼠投去,人與飛鼠展開了搏斗。

經過幾番拼搏,藥農終于在山中采到了3棵粗壯的鐵皮石斛。人們捧著鐵皮石斛飛快地奔下山。此時,捉蛇者氣如游絲,眼看就要斷氣身亡。老郎中接過鐵皮石斛,趕緊用鐵缽研碎取汁,把藥汁一滴一滴地喂入捉蛇者嘴中。說來奇怪,將要斷氣的捉蛇者漸漸有了生機,而后竟慢慢睜開了眼睛,人們懸著的心才平靜了下來。

枸杞——一位老嫗行如飛

只因長年服枸杞

枸杞為茄科多年生灌木,其果實、葉、根、皮均供藥用。枸杞子,性味甘平,有滋補肝腎、填精明目之功。枸杞葉,性涼味苦甘,有補虛益精、祛風明目之功用。其根皮為地骨皮,性寒味甘,有清熱除蒸涼血斂汗之功。春季采其葉,夏季采其花,秋季采其子,冬季采其根,一年四季,各取所用。

枸杞是一味藥食兩用的佳品,無論老幼,均可食用。凡肝腎陰虛、精血不足所引起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遺精滑泄,視力減退,牙齒松動,耳鳴耳聾,須發早白,失眠多夢,潮熱盜汗,或未老先衰、精神不振者,可單用或配方使用,也可入藥膳食之。

枸杞藥膳

1.枸杞山藥大米粥:枸杞15克,黃芪、懷山藥各30克,大米100克。將前3味加水,煮沸15~20分鐘后取汁,將大米加入藥汁中煮粥食用。此粥有健脾養胃、補腎健腦的功效,適用于老年人精力減退、形體消瘦、須發早白,對防治糖尿病也有一定效果。

2.枸杞當歸羊肝湯:枸杞15克,當歸25克,羊肝250克,紅棗5個,生姜5片。先將羊肝去筋膜,洗凈,用滾水脫去血水,枸杞、當歸、紅棗、生姜洗凈。把全部用料放入鍋內,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煲2小時,加鹽調味食用。此湯有益氣補血、養肝明目的功效,用于血虛頭暈、視力減退等,并可防治夜盲癥。

3.枸杞人參酒:枸杞35克,人參3克,熟地10克,白酒1000克,冰糖40克。將前3味切片,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每日振搖幾次,浸泡14天后,取其酒,加入冰糖,混勻即成。此酒滋陰補血、烏須發、壯腰腎、明目、活血化瘀,適用于身體虛弱,營養不良,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等。

養生經驗方

1.蒲輔周先生云:枸杞苦平甘寒,苗葉清上焦心肺虛熱,根皮清下焦肝腎虛熱,其子(枸杞子)補腎潤肺。苗與根皮去三焦客熱,解骨蒸肌熱,瀉腎火,降肺火,涼血,去胞中火。

2.張錫純先生自五旬后,每夜覺心中發熱,必飲涼水,至天明飲水一壺。惟臨睡時,嚼服枸杞子一兩;涼水即可少飲一半,且晨起后覺心中格外清靜,精神格外充足。

3.筆者常用此方治療脫發:脂溢性脫發加入生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皮;斑禿則加入側柏葉、松子仁、女貞子。服藥以2個月為1個療程,常能于2~3個療程見效。

4.肥胖:枸杞子30克,每日當茶沖服,早晚各1次,長期飲用有效。

5.男性不育:枸杞子50克,浸入500克白酒中,兩月后取酒飲用。每次飲30毫升,早晚各1次。此方對于男子精子活動率低下者也有效。

6.神經衰弱:枸杞子20克,紅棗(切開)10枚,水煮。飲湯食枸杞與棗。

7.視力下降:枸杞子30克,杭菊花15克,豬肝(或羊肝)適量,加水燉熟。喝湯,食枸杞與豬肝,對視力疲勞有良效。

枸杞軼事

據北宋《太平圣惠方》記載:有一使者到西河辦事,路見一年似十五六歲的少女,正在棒打年約八九十歲的老翁。使者見狀,深惑不解,問那少女:“此老是何人?”少女卻說:“他是我的曾孫。”使者又問:“那你為什么打他?”女子道:“因家有良藥,他不肯服用,至使八九十歲,已老態龍鐘,所以我要懲罰他。”使者聽了大驚,問其吃的什么藥?女子道:“藥么,唯有一種,卻有五個名,春天叫天精(枸杞葉),夏天叫枸杞子,秋天叫地骨皮(枸杞根皮),冬季叫仙人杖,亦稱西王母杖。一年四季吃枸杞,可以使人與天地同壽。”使者聽了連忙記下,并名之為“神仙服枸杞法”。

明末清初的中醫藥學家、世界上著名的長壽老人李清云,生前披露自己的長壽之道有三:一是長期吃素食;二是內心保持平靜開朗;三是長年將枸杞煮水當茶飲。

時間到了清代末年,慈禧太后患上視物模糊、精神不振的病,宮廷御醫診治無效,有位錢將軍對御醫們說,他母親也曾患過這樣的病,用枸杞根皮治好了。御醫們忙將這個方子獻給慈禧,慈禧立即令錢將軍回家取藥,錢從家中取回一大包枸杞根皮,自己煎湯送上,慈禧服用幾天,眼睛漸漸明朗,精神也開始振作,便問錢將軍用的是什么藥,如此靈驗?錢將軍說是地骨皮。太后高興地說:“太好了,我吃了地骨皮,也可與天地同壽了!”慈禧服食的益壽膏、長壽丹、益壽丹等,其中主要藥物就是枸杞。

相傳,詩人白居易晚年還寫下一首詠枸杞的七言古詩寄懷遣興,詩中有:“枸杞枸杞悅我目”、“枸杞枸杞健我足”、“枸杞枸杞得我心”句,還云:“日日笑飲枸杞酒,老來不憚關山越。”將枸杞的滋補作用描述得直樸真實。

關于枸杞的補益強身作用,歷代本草都有記載。唯其性味,時有異義:有曰性溫,有曰性涼,有曰性平;但從臨床療效分析,似以性平為宜。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對枸杞論述較多,他認為:“此乃平補之藥,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他而用之(指葉、根、子部分),則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則一舉兩得。”并說:“世人但知黃芩、黃連、苦參以治上焦之火,黃柏、知母、苦參以治下焦陰火,謂之補陰降火,久服致傷元氣;而不知枸杞、地骨甘寒平補,使精氣充而邪火自退之妙,惜哉!”

張景岳所擬定的左右歸丸、左右歸飲各首方劑中均有枸杞,由此可證明枸杞是一味平補之品,若非平性,焉能既補陰精又補陽氣。

女貞子——冬青之子名女貞

烏發明目補腎精

女貞子又名冬青子,味苦,性平,入足少陰經,有補肝腎、強腰膝、壯筋骨、烏須發的功效,被醫家視為養陰之佳品。晉代蘇彥《女貞經》云:“女貞之樹,一名冬生;負霜蔥翠,振柯凌風。”清代醫學家張志聰有另一種說法,他說:三陽為男,三陰為女,女貞稟三陰之氣,歲寒操守,因以得名。歷代文人常藉之抒情言志,使女貞子頗負盛名。

女貞子藥膳

1.女貞子粥:女貞子15克,大棗10枚(擘),大米100克,白糖適量。將女貞子先煎20分鐘,取藥液用;加水適量,放入大米、大棗,用文火煮成粥,加入白糖即可食用。此粥用于治療肝腎陰虛所致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須發早白,骨蒸勞熱,目暗不明。

2.女貞子酒:女貞子90克,黃酒500毫升浸之,密封,7天后飲用。每次飲20毫升,早晚各1次。此酒對筋骨無力、頭暈、耳鳴、須發早白者,療效較好。

養生經驗方

1.二至滋膏(《證治準繩》):女貞子、旱蓮草各500克,加水煎煮兩次,合并濃縮,加砂糖和勻,再濃縮收膏。此膏用于肝腎陰虧之失眠、耳鳴、遺精、盜汗等。明代王三才說:二至丸,清上補下第一方,價廉而功效極大,常服屢有奇效。初服便能使無夜起之累(夜間小便多),不旬日體力加倍,又能變白須發為黑,強腰膝,壯筋骨,強陰不走。酒色痰火人服,尤更效。

文獻報道二至丸的用途集中在婦科疾病較多,如治療先兆流產、閉經、功能性子宮出血、輸卵管結扎術后的腰痛、妊娠惡阻等。

2.頭昏合劑(原武漢市中醫院院長、當代中醫滋陰派專家黃壽人先生經驗方):女貞子、旱蓮草各15克,何首烏、黃精各120克,黑大豆、桑葉各90克,水煎服用。本方治療眩暈,腰膝酸軟,神疲健忘,須發斑白,脫發不長,均有良效。

另有肝腎膏一方,用治肝腎陰虧之病,癥見兩脅隱痛,頭昏神疲,腰軟食少,口苦干燥,目脹發昏,舌赤,脈細數等。方為:女貞子、旱蓮草、桑葚子、玉竹、熟地、桑葉各1斤,水煎收膏服用。

女貞子軼事

相傳很久以前,有位名叫貞子的姑娘。她心地善良,美麗勤快,可惜丈夫征戰沙場,多年杳無音信,后來傳聞丈夫已在戰爭中死亡,貞子昏然而病,飲食不進,寢寐難安。彌留之際,她囑托婆婆在其墳前栽棵冬青樹,以此表達對丈夫的忠貞之心。婆婆在她死后,果真在她墳旁栽上一棵冬青樹。

其后,冬青樹枝繁葉茂,郁郁蔥蔥。幾年后,戰爭平息,丈夫突然回到家鄉,聞聽母親訴說詳情,心中悲慟不已,遂撲在墳旁,淚灑冬青。由于勞累過度,心中郁悶,使他頭昏目眩,臥床不起。郎中診為陰虛內熱,傷及肝腎,但服了幾付藥,未見效果。

不久,貞子墳前的冬青樹忽然開花結果,因念其妻之情,便采果而食。不料,食用幾日,病便痊愈了。為此,冬青又名“女貞”,以示紀念。

桑葚子——桑樹一身盡是寶

補腎止咳療虛勞

桑樹一身盡是寶,桑葉、桑枝、桑葚、桑根白皮無不入藥。桑葉,性味甘苦寒,是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的常用藥;桑枝,微苦平,功效祛風濕、利關節,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要藥;桑葚子,也稱桑椹子,古稱文武實,甘酸寒,有滋陰補血、生津潤燥的作用;桑根白皮(簡稱桑白皮),味甘性寒,入肺經,是治療肺熱咳嗽、急性水腫以及咯血、衄血的必用藥物。

桑的藥膳

1.桑葚酒:桑葚500克,高粱酒1500克,置入瓷瓶或玻璃瓶內,加封,1個月后即可飲用。此酒治療風濕性關節痛,也能祛除四肢麻痹或局部疼痛。老年人飲用,加入木瓜、五加皮同浸,效力更大。

2.桑葚粥:鮮桑葚50克或干品30克,粳米50克,一同入鍋煮粥,先武火燒開,后文火煮至粥熟。此粥具有滋補肝腎、養血明目的效用,用于肝腎陰虛引起的頭暈目眩,視力減退,失眠耳鳴,腰膝酸軟,須發早白,血虛便秘等。

3.霜桑葉粥:霜桑葉6克,淡豆豉10克(搗碎),小米50克。鍋中加水兩碗,放入霜桑葉、淡豆豉煮沸10分鐘左右,去渣留液,加入小米并添加水煮成粥,臨睡時溫服,每日1次,可連服5天。此粥具有止汗功效,可用于自汗盜汗。

4.桑葉菊花飲:桑葉、菊花各6克,白糖適量。將桑葉、菊花放入大杯內,加入白糖,沖入沸水浸泡3~5分鐘即可飲用。此飲品疏風清熱、清肝明目,用于風熱感冒,也可當茶飲以清肝經、肺經之火。

養生經驗方

1.桑枝酒(鄭卓人先生經驗方):炒桑枝100克,當歸、菊花、五加皮各60克,蒼術、地龍、夜交藤各30克,川牛膝25克,絲瓜絡15克,木瓜12克,木通、炮附子各10克,黃酒2500g,一同放入壇內浸泡,密封。10天后,將藥渣取出,焙干研為細末,裝入膠囊,每粒0.3克,每次服3粒,每日3次,用桑枝酒15~20毫升送服,兩個月為1療程,以微呈醉樣為度。上半身癱瘓飯后服,下半身癱瘓飯前服。

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因右側肢體活動不利,以致影響了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人向他推薦中國中醫科學院特約研究員、著名醫學家鄭卓人先生醫治,郭老按處方要求配好藥酒,服用3個月后,果然肢體活動自如了。

2.桑葚膏(《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又名文武膏):桑葚1000克,搗絞取汁,煎熬成膏,每服1匙,開水沖服。本膏具有滋陰養血、烏須發、消瘰疬的功效,主治須發早白,便秘,瘰疬等。

3.桑葚蓯蓉湯(經驗方):桑葚、肉蓯蓉各30克,黑芝麻15克,炒枳殼9克,水煎成湯飲用。此湯有滋陰潤腸之功,用于陰虛血少之便秘。

4.桑豆加松節湯(《蒲輔周醫療經驗》):桑枝30克(甜酒1兩拌炒,入肝柔筋通關節),小黑豆15克(入腎補血),松節15克(通關節除濕)。三味慢火煎,早晚兩次分服。此湯治慢性筋病頗有效,加牛膝、骨碎補各10克效更好。

桑樹軼事

唐代《養疴漫筆》記載一例桑枝治嗽養生案,說的是有一學員叫仇山村,少年時咳嗽纏身,百藥無效。成年后,老師授他一方,取桑樹南向的柔枝一束,折成寸段,放入鍋內,以水5碗,煮成1碗,盛于碗中,渴即飲之,服一月而愈。

明末清初的名醫傅青主,善于用桑葉治療汗癥,他先后擬定的止汗神丹、遏汗丸、止汗定神丹等方,均以桑葉為止汗之主藥。

黑芝麻——烏發健腦黑芝麻

齒落更生抗衰老

芝麻有黑、白、黃三種,藥用的是黑芝麻。黑芝麻又名巨勝子、胡麻、狗虱、烏麻、油麻等。

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黑芝麻的記載,說它味甘而性平,主治虛勞內傷病,可以補五臟、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久服能延年益壽。后代醫家認為,黑芝麻甘平多脂,有養肝血、滋腎陰、堅筋骨、明耳目、充胃津、增氣力、補腦髓、長肌肉、催生化毒等功效,適宜于肝腎陰虛,血燥生風,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肢體麻木,須發早白,大便燥結等癥。許多老年便秘的人會在晨間進服芝麻油一小杯,以滑潤大腸。

芝麻藥膳

1.白糖芝麻:取黑芝麻適量,洗凈曬干,文火炒熟,碾研成粉,配入等量白糖,可在早、晚用溫開水調服2湯匙,也可沖入牛奶、豆漿,或稀飯,或夾在饅頭里食用,具有補血、潤燥、補肝腎、烏須發之功。

2.黑芝麻粥:黑芝麻25克,搗碎,大米隨量。將大米、黑芝麻淘凈,入鍋煮粥,每日食用。此粥具有補肝腎、潤五臟之功,用于老年體弱者。

3.黑芝麻養顏粉:取黑芝麻粉、核桃粉、黑豆粉、炒米粉,加糖制成點心,既可用于營養缺乏的人,又可以作為養顏食品。這道藥膳的營養成分容易被人體所吸收,可促使皮膚白嫩滋潤。

4.黑芝麻醬:黑芝麻粉250克,何首烏250克(研粉),白糖少許,攪成醬狀,用沸水沖服,每早晚各1盅,半年后白發轉灰,灰發轉黑。

養生經驗方

1.謝海洲教授取黑芝麻30克,枸杞子15克,桑葉、決明子、菊花各10克,水煎服,主治肝陰不足,視力減退,用于青光眼、白內障等。另取桑葉、黑芝麻,配生熟地、當歸、何首烏、黑桑椹、女貞子、旱蓮草等,治療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等。

2.施今墨先生以桑葉6~10克,黑芝麻10~30克,治療發須早白、脫發、高血壓、動脈硬化癥屬肝腎陰虛者。加何首烏、生地,其效更著。

3.筆者喜用扶桑丸加味治療脫發及白發:取黑芝麻、何首烏各300克,研成粉;另取桑葉300克,煮水,濾渣留液。將上藥粉倒入,攪拌,煮成漿狀。每次1湯匙,每日服3次,有健腦醒神作用。

芝麻軼事

古代有劉、阮二人,為求長生不老遍訪名山大川,山西五臺山的仙女請他們吃長壽餐,竟是芝麻米飯。此后,兩人沿用此法,體力充沛,面色紅潤,頭發烏黑油亮,健壯無恙。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抱樸子》稱黑芝麻“服之百日,能除一切痼疾。一年身面光澤不饑;二年白發返黑;三年齒落更生。”

蘇東坡曾用黑芝麻同茯苓和入白蜜食用,日久氣力不衰,而虛熱漸退。他還寫了一首《胡麻賦》,其中有句為:“乃瀹乃蒸,甘且腴焉,復填髓骨,流發膚兮。”人過四十,視力逐漸減退,目眩不清,視力發花,若能長期服用芝麻糊,則視力就會明朗,頭腦亦會清晰。

龜版——曹操作詩龜雖壽

滋陰潛陽壯筋骨

龜的壽命很長,被人們認為是長壽的動物。老年人冬季常吃龜肉,能獲長壽。上古時期,龜為四靈之一(即麟、鳳、龜、龍)。古時人們還喜歡用龜作為名字,如龜年、龜齡、龜山、龜蒙等,蘊含著長壽的期望。日本人向來喜歡追隨中國的文化,所以至今仍有許多人以“龜”為名,如白井龜太郎、龜山三郎等。

龜是一種滋補強壯良藥,《神農本草經》說它的作用為“久服輕身不饑”。龜的甲殼、肉、血、肝、膽、蛋,甚至龜尿,都可供藥用,但最常用的還是龜殼。古人用龜殼,上下殼皆用,稱龜腹甲為龜版,龜背甲為龜殼。到了元代,朱丹溪發現龜版有顯著的滋陰潛陽作用,上甲卻逐漸不被重視。

龜的全身皆可入藥。龜版,滋陰潛陽;龜血,滋陰補血,可治跌打損傷;龜尿,治療耳聾;龜肉,滋陰補腎、清虛熱;龜版膠,滋陰潛陽、補腎壯骨;龜膽汁,主治月經不調。

龜的藥膳

1.龜肉山藥湯:龜肉300克,懷山藥、百合各15克。將龜肉洗凈,切塊,一同放入燉鍋內,隔水燉3~4小時,食肉喝湯。此湯滋陰潤肺、瀉火安神,主治肺結核及陰虛火旺。

2.核桃杜仲燉龜肉:龜肉200克,核桃仁5枚,杜仲、肉蓯蓉各10克,生姜3片,清雞湯1碗。龜肉洗凈,切塊,杜仲浸泡后刮去粗皮,核桃仁用文火炒香。將所有用料放入燉盅,再加入沸水2碗,隔水燉之。先用中火燉1小時,再用小火燉2小時。燉好后,取出藥渣,加入適量香油、鹽、味精,即可食用。此湯可補腎填精、養血益氣,用于腎虛尿頻,腰痛,精力不足等。

3.龜血燉冰糖:拳大烏龜3只,冰糖適量。每次取3只烏龜的血,用瓷碗裝,加入清水與冰糖,隔水蒸燉,服食。每日1次,7天為1療程。此方滋陰養血、通經活絡,主治中風后遺癥口角流涎、喉中痰鳴等。

4.龜蒜湯:龜1只,洗凈切塊,蒜頭5枚,略加搗爛,一同放入燉盅內,加清水,用文火清燉,喝湯食肉。主治腳氣,功效顯著。每天燉食1次,四五日內腫脹消除。

養生經驗方

1.小兒多動癥方(經驗方):六味地黃湯合龜版,即熟地、山藥、山萸肉、茯苓、牡丹皮、澤瀉、龜版。分量可據病情而定。此方具有滋陰補腎、潛陽熄風之效,主治小兒多動癥。

2.龜鹿二仙膠(《醫方集解》方):龜版250克,鹿角500克,枸杞100克,人參50克,加水煎熬成膠。每日9克,用黃酒烊化,清晨空腹服之。此方益腎補氣、滋填精髓,用于陰陽兩虛、腎精不足所引起的精神疲倦,虛弱乏力,早衰健忘,腰腿酸軟,遺精陽痿,耳聾失聰,頭昏目眩等。

3.龜版阿膠湯(經驗方):炙龜版、熟地黃各18克,阿膠(蒸化兌入)、牡丹皮各10克,白茅根20克,每日1劑,分2次煎服。此方功效為滋陰補腎、養血止血,主治腎陰虛所致的尿血、腰痛、骨蒸勞熱,如腎結核、慢性腎病等。

4.龜苓膏(經驗方):龜2只,土茯苓1000克,一同放在鍋內煮取濃汁,后去渣,再用生粉打成膏,狀如糕餅,蒸熟,食用時可加入食糖調味。此膏有養陰利濕的作用,是民間治療皮膚濕毒的食療效驗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关县| 五原县| 淮南市| 神农架林区| 定日县| 镇平县| 西安市| 温州市| 禄劝| 隆昌县| 西宁市| 望江县| 美姑县| 保山市| 视频| 甘南县| 广州市| 小金县| 缙云县| 菏泽市| 筠连县| 阿图什市| 溆浦县| 仲巴县| 横山县| 武平县| 张家界市| 博兴县| 长葛市| 石首市| 辉县市| 抚州市| 福建省| 金湖县| 东台市| 汉中市| 浏阳市| 盘锦市| 芷江| 修文县| 介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