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中醫養生智慧大全
- 張俊莉
- 1092字
- 2019-01-04 14:21:57
中華民族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幾千年的厚重歷史造就了中國人勤勞務實、節儉納蓄的好習慣,而這種生活方式的背后是中國文化憂患意識的一種群體形態體現?!叭藷o遠慮,必有近憂”,在對待疾病的時候,中醫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動態地來看待問題,只盯著眼前的情況來選擇解決方案,則常常會出現飲鴆止渴的現象。一般來講,好的醫生在你發病之前就會根據你的體質或生活習慣以及居所環境等等推斷出易發病傾向,通過調理,使你保持身體健康,讓疾病遠離你;中等的醫生在你患病去求醫時,不僅可以解決你目前的問題,而且會封死疾病發展的道路,把其消滅在萌芽狀態中;差一些的醫生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會全面地思考問題。對于我們大眾來講,第一種醫生是我們最需要的醫生,他可以使我們在疾病來臨之前就遠遠避開,而這也是我們養生的最高境界。
人體有很好的自愈能力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 《素問·刺法論》
正氣與病邪是疾病發生過程中的一對矛盾體,正氣充足的情況下,氣血旺盛,衛外固密,邪氣侵犯人體,人也不會得病。反過來講,人體之所以因為邪氣的侵襲而發病,其主要原因是正氣虛弱,無以驅邪外出所致。
養生闡釋
人體是由氣血陰陽、臟腑經絡構成的,正氣是構成人體各部分和推動人體生命活動的細微物質,其在體內各部分運行分布,有促進和調節人體生長發育和臟腑機能的作用,是維護人體健康的重要物質。人體正氣旺盛,即表明人體陰陽協調、氣血充盛、臟腑經絡功能正常、衛外固密,其抗邪、祛邪、調節、修復等能力強大,外邪不易入侵人體而患疾病。
氣分陰陽,陰質和陽質的正氣,在抵御外邪、保護健康方面的作用不盡相同。陰氣有涼潤、寧靜、抑制、沉降等作用,陽氣有溫煦、推動、興奮、生發等功能。陰氣作用于陽邪,可以抵抗如暑邪、火邪、溫邪等陽邪的侵襲,且有抑制陽熱病證的發展和祛除陽邪以使病情向愈的功能;陽氣作用于陰邪,抵御寒邪與濕邪等陰邪的入侵,并能制約阻止陰寒病證的傳變及祛除陰邪使機體得以康復。正氣與邪氣的斗爭實質上就是人體的正氣揮舞著陰陽雙刃,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斗爭。
《黃帝內經》多處提到正氣的概念,如《素問·離合真邪論》說:“奪人正氣?!?但也常常用“精氣”、“真氣”代替“正氣”來言,如《素問·玉機真藏論》說:“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薄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氛f:“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焙笫泪t家根據自己的理解,也將“谷氣”作為正氣。精氣、真氣、谷氣都是正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人體健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用它們來言明正氣,主要是中醫歷來重視先、后天之本對健康的影響思想的反映。
人體正氣對臟腑功能及氣血陰陽的調和有促進維護作用,同樣人體臟腑功能正常,氣血充盈流暢,也有益于正氣的旺盛強大,從而嚴密固守人體表氣,使外邪難以入侵,內邪不易產生,這樣人體健康無恙。當人體臟腑功能低下或亢進,氣血經絡陰陽不調,正氣也就受到影響,相對削弱其強大氣勢。所謂“禍起蕭墻”,人體內部機制紊亂不和諧,自然衛外不得堅固,此時外邪乘虛而入,或邪患內生,兩者相遇,同氣相求,則人體臟腑組織經絡官竅正常功能紊亂,出現疾病。所以說,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而正氣是否強大,一方面在于自身,另一方面也在于人體內部的調和與充分給養。
正氣與疾病的關系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1)正虛邪侵而病。正氣不足,保衛體表能力不足,在人體主要是指肺與皮毛抵御外邪功能低下,等邪氣乘虛而入成病。
(2)正虛現邪而病。正氣不足,邪氣自現。人體虛弱,整體機能紊亂,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的生成、運行、輸布障礙,導致內部的風、寒、暑、濕、燥、火五邪產生,出現了痰飲、水濕、瘀血、結石等病理產物,嚴重影響人體的正常運行。
(3)疾病向愈與正氣的關系。正邪斗爭之后,邪占上風而發病,雖正不勝邪而發病,但相對而言,正氣較足者病情程度輕,正氣恢復之后,身體恢復較好;而正氣衰弱者,病情會較重,即使疾病得以治療,身體恢復仍不盡如人意。還有一種情況,正氣虛衰的厲害,疾病經過治療,正氣仍然不能恢復,戰勝邪氣,日久正氣衰亡,則回天乏力。
還有一些疾病和亞健康狀況,是由正氣虛損造成的,沒有明顯的邪氣作亂的表現,小兒“五遲”(立遲、行遲、齒遲、語遲、發遲)、貧血、臟器的下垂、男性精子活力低下等等,此時想要恢復健康,還是首先要恢復正氣,正氣充足了,這些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所以說人體有大藥,就是自己的正氣,就是臟腑、氣血、經絡的正常運行。正如國家一樣,政治清明,各行各業規范行事,五谷豐登,人民安居樂業,自然國家強盛,外敵不得瓦解,內亂不能產生,一派祥和。
養生秘籍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弊匀淮髿庾兓貌痪?,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大,此時人們最有效保護自己和家人的方法,不是囤積藥物和口罩,而是保養自身正氣。保護正氣,就是保養精、氣、神這人身三寶?!夺t宗必讀·脾為后天之本論》說:“故為醫者,必責其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腎,腎應北方之水,水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北pB人體,首先要從脾腎這先天、后天所在抓起。先天生后天,后天養先天。脾運化水谷精微,離不開腎中先天陽氣的溫煦;腎精的盈滿,有賴于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補給。
第一,保護先天
古人云“人之有腎,如樹木有根”,腎精和腎陽是健康長壽的取用的源泉,源泉不竭,則益壽延年。所以腎精和腎陽的多寡,和人的衰老程度成反比,腎中越充足,人越顯得年輕,腎中之物耗損較多,即使年齡不大,外觀看來也會讓人覺得垂垂老矣。
而腎中之物的多寡和健康的關系也很大。腎精腎陽充足,人體正氣得以及時補養,總是處于強盛的壯體,邪氣就無以生,人就精神煥發,英姿勃勃。而腎精腎陽損耗,后天補充不及時,正氣就相對虛弱,強大的外邪伺機侵襲,按捺已久的內邪也蠢蠢欲動。所以腎精在正氣保護機體健康過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所以,歷代養生家都把保護腎精腎陽作為增強免疫、抗衰老的基本措施。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腎與下視丘、垂體、腎上腺皮質、甲狀腺、性腺,以及自主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都有密切關系。腎氣虛衰者都有以上某些方面功能的素亂,從而影響身體整體機能,導致健康受損。文獻記載,房事無節制,腎精虧損過多,陰損及陽,腎陽也會相對受損,從而導致年紀輕輕卻體弱多病、弱不禁風,出現早衰或夭亡。
調補腎精腎陽,要多管齊下,主要有節制房事、運動保健、經絡保養、食療、藥物調養等。通過保腎,五臟相關,促進了其他臟腑的陰陽平衡,補養了正氣,正氣充足,健康常在。
第二,保養后天
脾胃是人后天保養的關鍵,為“氣血生化之源”,因為先天不能選擇,但后天卻掌握在自己手里。古人認識到“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彼云⑽傅暮脡闹苯記Q定著人們壽命的長短及生存質量的高低。
脾胃是人們消化五谷的場所,吸收后的食物精微化成了人體重要的營養物質——血液。同時,體液、唾液、精液、脊髓等填充于人體的物質,也來自脾胃的化生和輸送。脾胃健旺,消化好,吸收就好,人體這些物質就充足,其所滋養的臟腑功能也就強盛。
脾胃處于人體的正中,人體氣機的升降運動,也依賴于脾胃上升下降的協調,脾胃這種上升下降之氣的功能正常,人體的氣的運行就正常,機體新陳代謝也就正常,生命活動也就處于協調平衡之中。如果因為外傷或生氣等導致中部脾胃之氣不通暢,那么不僅影響消化功能,也影響人整體之氣的調達順暢。
腎中所藏的先天精元,要得到脾胃的不斷供養才能總是處于盈滿狀態。人體生命活動總是不停地需要腎氣的付出和支持,如果脾胃不能對其進行補充,人體也很快處于衰弱狀態,沒有了動力。
現代科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促進機體免疫功能的提高。所以歷代醫家和養生家都重視脾胃這后天之本的護養。調養脾胃的具體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總結起來不外乎飲食、藥物調養,針灸按摩,氣功調養,起居、勞逸的調攝等。脾胃健運,土厚培本,自然延年益壽。
脾喜暖惡寒,喜燥惡濕,胃喜濕惡燥,所以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可以損傷脾胃之陽,使其運化功能減弱,消化吸收變差。脾胃功能和情緒關系也很大,憂思惱怒,影響脾胃氣機,上升下降功能失調,消化吸收也會變差。因此保護脾胃,日常應注意以下方面。
“食不言,寢不語?!背燥垥r最好不要高談闊論,吃飯時說話,胃中進入大量氣體,影響胃的規律運動。吃飯聊天話題如若過激,影響情緒,也可導致食欲下降、腹部脹滿、噯氣、消化不良等,良好的情緒則有益于胃腸系統的正?;顒?。
脾胃納消五谷雜糧,所以飲食調節是保養脾胃的關鍵。規律進食,定時、定量攝入三餐,不暴飲暴食,給予脾胃充足的休息。食物以淀粉類食物為主,葷素搭配,常吃蔬菜和水果,根據四季人體所需不同選擇食物,如夏季選擇消暑生津的食物,但不能過于寒涼,傷害脾胃;冬季選擇性溫滋補之品,但也不能過于溫燥,使內熱由生。多吃新鮮、天然食物,少吃腌制、人工食品。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脾主四肢,四肢活動對促進脾胃運化很有好處。現代研究也表明適當的體育鍛煉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使胃腸道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
養生知識問答
吉林梁小姐:為什么不管是什么季節,我總是很容易感冒,鼻子總是堵住,感覺很難受,也影響我的工作。我該怎么辦?
專家答:中醫認為,正常人體有衛外之氣,防止外邪對人體的侵犯,在人身體虛弱的時候,保護人體的正氣也就變得虛弱,不能有效地抵御外邪,所以人就容易得病,最常見的就是感冒。鑒于此,我建議你首先要保證睡眠,不超負荷工作,防止熬夜、壓力太大對人體陽氣的損害;其次要注意合理搭配飲食,規律進食,保證每日人體所需營養的供應;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供免疫力。長期堅持,則你的身體健康會大有改善。
預防是健康的最佳保護傘
古代名醫扁鵲為大家熟知,相傳他把脈的本領已經出神入化,以致后人在其傳記中記載他虔誠習醫的態度感化神仙,神仙賜他天眼,他能看穿人的五臟六腑,一下子就能知道病的癥結所在?!侗怡o見蔡桓公》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故事:
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就從他的皮膚狀況看出他將得某種病,并且告知其“不治將恐深”,蔡桓公不以為然,認為醫生總愛在沒有病的人身上顯能,以便把別人健康的身體說成是被醫治好的,35天后,蔡桓公痛苦而終。但是扁鵲談到自己醫術時,卻說不如兩個哥哥:大哥醫術最高,能在病情發作之前,患者尚未覺不適除去其病根;二哥稍稍次之,患者在患病初起之時,剛覺不適,他已能知病之所犯,藥到病除;扁鵲認為自己最差,常在病情已很嚴重之時治療,此時不僅患者痛苦,且下大力才得病除,但因為他治療的是病證的后期較重的階段,所以人們常常以為他的醫術最高明,作為醫生,他自己明白,其實不然。
中醫這種在疾病發生前預防治療的思想,與現代醫學的很多觀點不謀而合?,F代社會人們生活工作壓力大,對自身健康關注不夠,只有生病了,覺得身體不舒服不能耐受的時候,才會感覺到健康的重要性,才會想到調理身體。所以有人說,現在大部分人關心的不是健康,而是疾病。據統計,現代都市白領中,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這與他們的生活狀態息息相關,而這種亞健康狀態完全可以通過改變生活習慣及一定理療手段來恢復正常,如若置之不理,任其發展,等形成疾病了再尋求治療,就會得不償失,不僅身體和金錢受到考驗,也打亂了家庭的正常生活,家里、醫院兩頭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而且是藥三分毒,有位醫學家做過這樣的調查:以一個長期服用化學藥物的降壓患者為例,一天服藥3次,每次3粒,從40歲到70歲總服藥的重量是78.8斤,國家某著名醫科大學在對高血壓患者尸體解剖時發現,患者肝臟呈現烏黑色,心臟比正常人也大上許多。
世界衛生組織做過一個統計,影響人體健康的因素里面,醫療因素只占了8%,60%的影響因素是生活方式。天生遺傳因素是不可改變的,生活環境可以選擇,生活方式可以調整。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可避免某些疾病的發生或減輕發生程度。中醫治“未病”預防疾病的診療思想,正是提倡健康的生活、行為、工作方式,希望通過如此,提高人們生存質量,預防“亞健康”和疾病的發生,中醫認為,這才是治病的最高境界所在。
中醫治未病要根據個體體質不同來進行,根據不同的體質有針對性地分析易患疾病傾向,從而制訂不同的養生方案,提出相應的健康調養原則,如陽虛體質重在固本培陽,陰虛體質重在調補陰精、靜養安神等,從而陰平陽秘,五臟和諧,預防易患疾病、改善亞健康狀態。所以辨體質預防疾病具有積極的養生學意義。
(一)未病先防,陰陽和諧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圣人治療疾病,常常是在疾病發生之前,就截斷其形成的可能,而不是等病已經發生再去治療。就如同不等到亂事已經發生再去治理,而是在它發生之前,觀察出其傾向和苗頭,消滅在萌芽狀態中。如果疾病已發生或者亂子已經形成,然后才想到去治療或治理,那就如同感覺口渴了才開始挖井,戰亂發生了再去制造兵器一樣,費工費事,又不一定能保證完全解決這個問題而不再生他變。
養生闡釋
“山雨欲來風滿樓”,疾病的發生,總是有征兆可尋,關鍵在于是否尋得到?,F代醫家注重大病重病的治療,其實,如果大家像扁鵲一樣有自知之明的話,就知道,醫學研究最重要的領域在疾病的預防,而不是等患者進了重癥監護,在呼吸機、心電監護下,才表現出醫生的神圣和對生命的尊重。中醫在這方面為全球醫者做出了表率,英國學者李約瑟說:“在世界文化當中,唯獨中國人的養生學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
未病先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考慮。
體質:個人體質不同,陰陽偏頗不同,易出現的臟腑不調也不同。體質差異是疾病防治的主要根據,因為同樣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飲食習慣下,人們所得的病就不相同,或者是同樣的病,但其體質不同,則其證候不盡相同,治療也就不同。
地理環境: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濕氣重濁,流于下,所以河流都是從西部內陸流向東部沿海,由于西部河流多往東部流,況且離海洋比較遠,所以水資源相對缺乏,東部地區離海洋近,況且河流眾多,所以水資源充足。東部沿海的濕熱氣流會進入中西部地區,才出現降水。所以居住在西北部地區的人,易受炎熱干燥或干冷天氣影響,疾病預防以燥熱及寒冷所致疾病為主,如胃腸道疾病、關節疾病等。東南部濕氣較重,易阻滯脾氣運化,人們容易出現痰濕、濕熱等所致疾病,如胃納差、腹瀉等等。
四季氣候:四季氣候不同,其主氣也不同,如春天為風所主,夏天為火所主,長夏為濕所主,秋天為燥所主,冬天為寒所主。春天氣溫回暖,風攜陽氣喚醒了天地萬物,此時乍暖還寒,最易為風邪所傷,所以春天不要太早換上薄裝,養生以升陽祛風為主。其余依次類推。但同時還要注意,四季之氣為生命所需之氣,只有出現異常時才需要刻意打壓,但不能打壓太過,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如夏季人們喜食寒涼之物,以中和大自然炎熱之氣,維持體內的陰陽平衡,但若是一味貪圖寒涼,過度損傷陽氣,秋天就會得腹瀉的疾病。這種情況在古醫籍中多有記載。
養生秘籍
提早保健,預防疾病,不僅要辨別個人的體質特點、所處地理環境、一年四季的氣候特點,還可以具體到根據每年的年運和氣候特點了解該年容易出現病證的臟腑,及病證的發展情況,從而有的放矢,確立養生的重點,達到更有效養生的目的。
第一,根據氣候特征預防疾病
根據五運六氣來預測氣候變化特征及疾病發生情況,是《黃帝內經》對世人的又一貢獻。一般來講,把握年運和司天、在泉可以對當年的氣候總體特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而根據五臟和五行的關系,又能粗略分析出這種氣候條件下,容易受邪的臟腑及其疾病特點。
比如在《黃帝內經》中,2012年是壬辰年,年干為壬,五行木氣太過。地支為辰,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即2012年上半年氣候受太陽寒水影響較大,下半年氣候受太陰濕土影響較大。上半年太陽寒水主令,水生木,木氣偏盛而克土,因此上半年容易出現頭暈目眩、視物不清、腹痛腹脹、嘔吐泄瀉等情況。下半年太陰濕土主令,進入秋季,頭痛頭暈、視物模糊等情況會有緩解,進入冬季之后,如上癥狀會再次加重。因此2012年素有高血壓或卒中等疾患的人群,應注意血壓的控制,減少或停止一些危險的活動或作業,防止意外發生。
當然這些都只是根據《黃帝內經》相關內容的一些理論性分析,具體情況以當年氣象播報及相關部門的疾病調查報告為準。
第二,根據素有疾病情況不同來預防
具體到個人,每個人年齡不同,所屬地域不同,體質不同,陰陽失調情況不同,則出現的癥狀不同,養生的方法也就不同。以泌尿系統的淋證為例。中醫淋證是指因飲食或作息不當,導致濕熱侵襲,膀胱氣化功能受損。腎與膀胱相表里,膀胱病久,累及腎臟。該病證常表現為小便頻急,滴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
淋證雖都有如上表現,但因其病機不同,故每種淋證所表現出來的虛實寒熱都不同。小便熱赤,尿時熱痛,小便頻急癥狀明顯,每日小便可達數十次,每次尿量少者為熱淋;小便排出沙石,或尿道中積有沙石,致排尿時尿流突然中斷,尿道窘迫疼痛,或沙石阻塞于輸尿管或腎盂中,常致腰腹絞痛難忍者為石淋;小腹脹滿明顯,小便艱澀疼痛,尿后余瀝不盡者為氣淋;尿中帶血或夾有血塊,并有尿路疼痛者為血淋;淋證而見小便渾濁如米泔或滑膩如脂膏者為膏淋;久淋,小便淋瀝不已,時作時止,勞累即發者為勞淋。
一般而言,初起或在急性發作階段,因膀胱濕熱、沙石結聚、氣滯不利所致,尿路疼痛較甚者,多為實證;淋久不愈,尿路疼痛輕微,見有腎氣不足,脾氣虛弱之證,勞累即發者,多屬虛證。
實則清利,虛則補益,有此疾病史的人,根據以上原則,分析自己淋證發作時的特點來判斷自己淋證的寒熱虛實屬性,在養生中,重點從這些方面加以給予對癥調養。
常表現為濕熱的淋證,調養從清熱利濕著手;表現為石淋之人,為泌尿系統有沙石結聚,調養從通淋排石著手;氣機不通暢的氣淋,調養宜行氣利氣;勞淋為虛弱所致,常見是脾腎虛弱,所以宜補脾益腎。
濕熱淋證病史者日常生活中盡量做到不沾煙酒,不吃辛辣油炸的食物,多飲水,運動不宜太過,防止汗多傷津,小腸熱盛。飲食中常見清熱化濕之品有薏苡仁、茯苓、紅小豆、綠豆、鴨肉、鯽魚、冬瓜、黃瓜、西瓜、白菜、蓮藕、空心菜等。同時富含膳食纖維的果蔬攝入能幫助大小便通暢,防止濕熱郁積。
石淋病史者多飲白開水,多飲水使尿液得到稀釋,同時多食黑木耳,黑木耳中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能對各種結石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使結石剝脫、分化、溶解,排出體外。
氣淋病史者飲食上應選用具有理氣解郁、調理脾胃功能的食物,五谷類的如大麥、蕎麥、高粱等;蔬菜可以多吃刀豆、蘑菇、蘿卜、洋蔥、苦瓜、絲瓜等,水果適合吃柑橘。
勞淋病史者以脾腎陽虛為主,飲食中如羊肉、雞肉、帶魚、狗肉、麻雀肉、鹿肉、蝦、刀豆、核桃、栗子、韭菜、茴香等都有溫補陽氣的功效。同時注意少食或不食生冷黏膩之品,水果以火龍果、橘子為佳。
養生知識問答
天津王女士:我去年生孩子的時候難產導致大出血,從那以后就經常頭暈目眩,心悸氣短,汗出很多,并且體質變得很差,動不動就感冒發燒,非常影響我的工作,我應該怎樣調養呢?
專家答:根據你的描述,初步判斷為難產大出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衛外不固,血虛失養。建議你服用一些補氣血的藥物,如阿膠、當歸、熟地、龍眼肉、生黃芪、黨參、白術、山藥等。日常生活中多吃補血和活血的食物,如菠菜、豬肝、黨參、黃芪、羊肉、龍眼、紅棗、粳米、芝麻等。
(二)已病防變,五臟相關
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臟之次也。
——《素問·繆刺論》
大凡病邪侵襲人體,必須首先侵入皮毛;如果此時沒有驅邪外出,就進入孫脈,再沒有驅其外出,就進入絡脈,如此時還是不能有效阻斷,使其留于人體,就會進入經脈,并由經脈向內延及五臟,流散到腸胃;這時人體表里都受到邪氣侵襲,五臟受到損傷。這就是邪氣從皮毛而入,最終影響到五臟的次序。
養生闡釋
病邪侵入人體,不是拘于某處或某個階段不再變化的。人體是個整體系統,且五臟六腑和經絡都相通。病邪在體表時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就會由皮膚表面的絡脈進入大經脈,再由經脈侵入臟腑。臟腑有其一定抗病功能,如果臟腑和疾病的正邪斗爭中取得勝利,病邪被消滅,臟腑正氣受損而虛弱,此時病邪就不再傳變,但治療也根據情況,和其他臟腑一同治療。如果臟腑不能消滅此邪,則傳向受該臟腑克制的臟腑。這也是《黃帝內經》所說的:“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p>
因此一個高明的醫生,遇到已得病的患者,“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在既病防變原則的指導下,知道該病的傳變規律,會“務必先安未受邪之地”,從而阻斷疾病進一步發展,為人體保存更多的正氣,為良好的預后打下堅實的基礎。
醫圣張仲景所著的經典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就是這種思想的充分體現。張仲景作六經辨證,不是說疾病按照六條經脈的順序來傳遞,而是以六經名三陰三陽,疾病的發展是按照三陰三陽的順序來傳變的。在治療上,張仲景力求做到,表邪之時要發表充分,防止疾病的進一步深入,通過樞機進入陰臟之后,陰盛陽衰,張仲景又常使用附子這種有毒之品,大力回陽救逆,以防病情進一步深陷,最后回天乏力。
養生秘籍
糖尿病是在當今世界上的常見病、多發病,全球范圍內的糖尿病大約90%為Ⅱ型糖尿病,對人類健康具有極大的危害,成為人類第5位死亡的原因。其實高血糖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長期高血糖所其導致的心、腦、腎等眾多并發癥。糖尿病初發時毫無癥狀,人們因為沒有不適感,所以常常麻痹大意,延遲就醫,開始治療時已發生全身小血管病變。
糖尿病即中醫認為的消渴病,患者常常表現為口干多飲、小便增多,體重減輕等,根據其病位,渴病分為上、中、下三消,即肺消、脾消、腎消。消渴病的機理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病久則出現陰陽俱虛。治療常用滋陰、清熱、潤燥之法。久病傷腎,消渴日久,發為腎消,最后導致腎陰腎陽虛衰,人體正氣嚴重削弱。在醫圣張仲景所作的《金匱要略》中,就是把腎氣丸作為消渴病治本之方,根據陰虛、陽虛程度的不同,選用金匱腎氣丸、六味地黃丸、七位都氣丸或右歸飲之類加減化裁。
第一,防止糖尿病并發癥的飲食調養
糖尿病患者防止并發癥的發生,日常應注意飲食調養。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要以五谷類為主食,而且加工不宜過細。糖尿病患者不能盲目節食,人食五谷而化精、氣,只有足夠的精氣神,才能使正氣與邪進行斗爭,防其深入,攝入主食過少,也會出現低血糖的危險。
蔬菜和水果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也非常有益,常見者如茄子、西紅柿、山藥、黑木耳、芹菜、洋蔥、豆苗、蘑菇、空心菜、薺菜、蓮藕、胡蘿卜、獼猴桃、蘋果、香蕉等,都可食用,但不可過量。時間應選在餐前半小時或兩頓飯中間吃,盡量避免早上空腹及晚上就寢前吃。
第二,防止糖尿病并發癥的起居調養
美國科學家研究證明,肥胖和糖尿病發生關系密切。中醫看來,現代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與古人比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體力活動減少,肥甘厚膩之品又攝入過多,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脾主運化,脾的功能失調,則機體消化吸收失常,致水谷在體內停滯,不能化生為人體所需的精微物質,而產生濕、痰、飲等病理產物蓄積于體內。肥胖者脂肪多,肌肉少,體虛多汗,血液運行不暢,常常感覺脘痞胸悶、口渴不欲飲、口中黏膩或有甜味、身體困重、舌苔厚膩等,這也符合中醫“久坐傷肉,久臥傷氣”的理論。
糖尿病患者每天應該有一定的運動量。糖尿病患者通過運動可減輕胰島素抵抗,促進血中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運動能增加肌肉脂肪酸的利用,降低血脂;運動能增加能量消耗,降低體重;運動能降低血壓,增強心肺功能;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利于防治腦梗死及心肌梗死等并發癥;運動可促進新陳代謝,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運動可改善機體平衡能力,改善思維,使人精神煥發、心情愉快。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可以進行輕中度有氧運動,如步行、慢跑、太極拳、游泳、騎車、做健身操、做家務和爬樓梯等。
運動時注意,血糖太高(>16mmol/L)、太低(<4.4mmol/L)暫且不要運動。如果運動前血糖<6mmol/L,可進食碳水化合物10~15克,運動時帶上幾塊糖果或點心,以防低血糖。
第三,防止糖尿病足的發生
糖尿病足是常見的糖尿病慢性合并癥之一,也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截肢殘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的形成,主要因為下肢動脈硬化、足部供血不足,局部組織缺血和抵抗力下降,當足部微小的創傷,均可引起難以愈合的潰瘍、感染和壞疽,以致最終截肢。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
(1)穿寬松的鞋子,如布鞋、軟皮鞋等,讓腳趾能舒服地伸展開。
(2)穿棉質襪,因為棉襪吸汗透氣,更有利于腳部皮膚的健康。
(3)穿鞋時注意鞋子里有無異物,不要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長時間行走。
(4)每天晚上用溫水泡腳10~1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并注意檢查腳趾、腳縫間和腳底有無破損,洗腳后用護手霜均勻地涂抹在腳背、腳底、腳后跟,但不要抹在趾縫間,保持趾縫干燥。
(5)空閑時在陽光下沐足,在合適的場合用手搓右、左腳腳心,反復各按摩100下左右,直至腳心發熱。
(6)積極進行較和緩的體育鍛煉,以促進腳部血液循環,延緩神經和血管病變的產生。
(7)積極戒煙,吸煙會加快糖尿病的血管病變的形成。
(8)每年至少一次專科檢查,可及時發現糖尿病神經或血管并發癥。
養生知識問答
北京姚女士:我是糖尿病患者,但血糖控制得還可以。大家都說得了糖尿病要控制飲食,可我很喜歡吃花生和瓜子,這樣是否不好?
專家答:花生、瓜子雖含糖分不多,對血糖影響不大,但是由于其所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是高熱量的物質,比同等重量的豬肉還要高幾倍。因此,大量食用不利于保持體重和控制血脂,也會間接影響血糖和血壓的控制。所以,花生、瓜子不用戒,但是每天最多攝入一兩把。
(三)病愈防復發,科學調養
帝曰:“病熱當何治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 《素問·熱論》
黃帝問:“發熱的患者在護理上有什么禁忌呢?”岐伯說:“當患者熱勢稍衰的時候,吃了肉食,病即復發;如果飲食過多,也會出現余熱不盡,這都是熱病所應當禁忌的。”
養生闡釋
疾病剛剛痊愈的時候,此時余邪尚未清除干凈,脾胃功能虛弱,此時若家人護理不當,會使尚未完全恢復的脾胃功能受損,這樣不利于元氣的恢復。元氣不能恢復,邪氣卷土重來,疾病會再次反復。因此,疾病基本痊愈的時候其護理非常關鍵,患者或家屬應咨詢醫生,并嚴格遵照實行,才能順利康復。引起疾病反復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食復
食復指飲食不當導致的疾病反復。疾病愈后,脾胃尚虛,此時家人若強迫患者多食,或給予肥甘厚膩,傷害脾陽,使之運化不及,有礙元氣的進一步恢復。甚至正虛,邪氣卷土重來,病情反復。古醫家總結多年臨床經驗得出:“熱病熱退之后,胃氣尚虛,余邪未盡。先進清粥湯,次進濃粥湯,次進糜粥,亦須少少與之,切勿過食也。若納谷太驟,則運化不及,余邪假食滯而復作也?!?/p>
第二,勞復
勞復指因過度勞累而致疾病復發者。有因過度體力和腦力勞動而病情反復的,也有因房事過度導致疾病復發的。患者大病初愈,在正常人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勞動,對他們的身體狀況來說,卻不堪忍受,因此這也屬過度操勞。如有的人大病之后,即使普通的行為如說話、洗澡、更衣等,都能引起疾病復發。所以疾病初愈之際,應當充分休息,以促進正氣早日恢復。雖然日常合理活動可以促進氣血暢行,但須根據個人情況而定。
病后余邪未盡,正氣虧虛,此時進行房事,只會損正虛傷正氣,因房勞傷精,精虧則氣血更虛,正氣不支使邪無所制而疾病復發。所以中醫學把節欲惜精,保養精氣,作為病后調攝的一個重要原則。
第三,情志復
疾病初愈,因為情緒極度改變而致舊病復發。強烈或持久的情緒波動,可引起氣機紊亂和氣血津液失常,臟腑功能失調使余邪趁機再度為患,疾病易于復發。精神恬靜而愉快,有利于氣機的調暢和精氣血津液的正常代謝,使正氣旺盛,對身體的康復大有裨益。如感冒發燒的患者,病情剛剛好轉的時候,受到刺激,情緒激動大怒,可引發相火上逆,體溫再次上升。
第四,重感復
重感復指疾病初愈,余邪未盡,又感受新邪,邪重正氣不能制之,新病引發舊病。比如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通過藥物治療和調養,關節的疼痛變形剛剛改善,這時候如果去淋雨或者蹚水,抑或去冰天雪地的地方再次受寒,那么病情就會反復,關節會再次腫大、疼痛等。
養生秘籍
疾病剛愈,防其復發,根據以上原則,主要從食物、生活起居、情緒等方面進行調整,具體的方法因人而異。
第一,飲食調養
疾病初愈的患者,食物的選擇和搭配,大有學問,總的指導原則是進食速度和總量循序漸進,促使胃氣及脾運功能恢復。食品的性狀應由稀粥、稠粥、肉末粥,最后到較正常的飲食,食物的口味從清淡到甘醇,這樣才能使胃氣逐漸復蘇,胃納漸進,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水谷精微得以運化,充給人體的元氣,則人之健康才會得以恢復。
飲食正常時,還要根據患者疾病的性質及病后體質決定所選擇食物的性味。疾病有表、里、虛、實、寒、熱的不同,人的體質也有寒、熱、虛、實的區別,食物也各有其屬性。食物精微可以幫助人體元氣的恢復,同時也能用自身之性,調和人體陰陽,克制疾病之性。患者只有根據自己個體需求選擇相應的食物,才能有助身體的恢復。例如,長期高熱的患者,傷津耗液,體質多以虛熱為主,飲食宜選擇清熱生津養陰之品,如西洋參、甘蔗汁、龜、西瓜、荸薺、梨、番茄、甜瓜等。久病后陽氣衰弱的患者,喜熱惡寒,或出現臉熱、四肢冰冷假陽癥狀,此時應選擇溫熱性食物,以補陽氣之需,同時也有固濁陰,使其不得侵占陽位的作用。此類食物常見的有牛肉、狗肉、羊肉、生姜、大蒜、蔥白、干姜、荔枝、龍眼、板栗、紅棗等。
此外,不同疾病也有不同的飲食禁忌。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控制后,禁食含糖高的食物,以免誘發血糖再次升高。痛風患者,病后不宜食用啤酒、海鮮、豆制品等含嘌呤較高的食物,以防食后尿酸增高,舊病復發。還有一些感染性肺疾患、肝炎、胃炎、膽囊疾病、腎炎、腸道傳染病等患者,最易因飲食不當導致疾病復發。
第二,起居調養
在生活起居上,也要引起注意,如感冒發燒的患者初愈,不能長時間勞動和工作,要注意休息,運動不宜太過,不行房事,不到傳染病多發、高發地區等。因為感冒本身就是免疫力低下導致的疾病,正虛邪侵,衛外不固所致。病情好轉將愈之時,正氣沒有完全恢復,邪氣仍在,此時長時間勞動消耗氣血津液,損傷正氣,邪氣反撲。感冒患者身體免疫功能差,適當的運動對強健體質很有好處,但大病剛愈之后,運動以條暢氣血為主,應點到為止,若不量力而行,過猶不及,反而削弱正氣的力量。腎藏精元,為人體所需提供有力的補給,同房耗精傷陽,對于疾病初愈的人極不適宜。
感冒之人,衛表顧護功能本身就差,此時又處于正邪交爭之后,衛外能力更弱于平時,此時若到傳染病高發、密集地區,易于再次感染,新邪加舊邪,健康遠矣。
情緒對卒中患者影響很大,人暴怒、激動時,可使血壓急升30毫米汞柱左右,強烈精神緊張及情緒波動,可使大腦皮質功能紊亂,喪失了對皮質下血管舒縮中樞的正常調節作用,使血管處于收縮狀態,引起全身小動脈痙攣,腦血管壓力增加而卒中。因此卒中初愈的患者應重視心理或情志的調節,家人努力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不以一些異常變故來干擾患者的情緒。同時患者應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建立健康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促進身體早日完全康復。
養生知識問答
東北秦先生:我是東北人,但最近公司調我去南方總部工作,請問作為一個北方人在南方生活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專家答:北方五行屬水,南方五行屬火,且地理位置偏低,以濕熱天氣較多。脾胃為后天之本,脾喜燥惡濕,北方氣候較涼爽、干燥,有利于脾的運化功能。南方易濕熱困脾,出現食欲不佳、舌苔厚膩等癥狀,所以到南方工作后,可以用淮山、薏苡仁、赤小豆、扁豆、蓮子、茯苓等材料煲湯,從而達到健脾利濕的目的。
關懷是身心康泰的一劑良藥
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
—— 《靈樞·師傳》
人的本性都是懼怕死亡,渴望生存的。因此在面對患者的時候,醫生應告知其疾病的危害,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且要指出,只要與醫生好好配合,在適當治療措施的采取下,疾病可以緩解、治愈,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勸導患者安心調養,解除患者畏難情緒以及恐懼和消極的心理。這樣,即使是非常不講理的人,他們也不可能不遵從醫生的囑咐。
養生闡釋
《黃帝內經》不僅是一部醫學經典,同時也是中國最早的心理學經典。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莫爾菲認為:“世界心理學的第一個故鄉是中國。”《黃帝內經》認為心理與行為、心理與情緒、心理與生理等存在密切關系。
《黃帝內經》最早提出了“意”、“神”、“魂”、“魄”等心理學范疇的概念,認為這些心理因素對外在行為活動有調節控制作用,而外在的行為活動對心理因素也有制約和影響。
《黃帝內經》認為:“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針藥,行藥在乎神氣,故施治于外,則神應于中,使之升則升,使之降則降,是其神之可使也?!敝委熂膊∫\用針刺和藥物,但是針刺、藥物的療效與人的精神意志關系很大,精神意志專一,與醫生配合良好,則針灸、藥物能直達病所,疾病的預后就好。如果患者從內心不愿意接受治療,或認為治療根本沒有任何效果,那么這種心理就會影響氣機升降,使針灸、藥物的治療不能順利達到病所,則疾病的預后就差。
所以《黃帝內經》認為,疾病治療中,和患者的溝通非常重要,既要讓患者了解目前疾病的客觀情況,又要循循善誘,解開患者的心結,給予其戰勝疾病、重新康復的信心和希望。
養生秘籍
在醫院里,醫生對待患者的態度方式對患者心理影響很大。關心和關懷能讓患者燃起生的希望,可以促進疾病的治愈。同時,人的心理狀態對身體影響很大,關心和關懷他人,與人為善,既能把快樂帶給別人,也能把開心留給自己。
另外,家庭溫暖對家庭成員的健康也至關重要。良好的家庭氛圍,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溝通以及在疾病面前家庭成員表現出的支持和關懷,都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從而使家庭成員少受不良情緒的干擾,預防心理疾病及身體疾病的產生??茖W研究表明,每天生活輕松快樂,人體自然分泌一種抗癌物質,同時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德國一份調查資料證實,生活在和睦家庭中的人患癌癥的危險要比生活在暴力家庭中的人至少少一半,而且即使患癌癥,其存活期也比較長。
傾聽是發展良好關系的第一步,不論是醫患關系,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良好互動關系。醫生用心傾聽訴說,讓患者意識到自己被重視、被尊重,可贏得患者的信任,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繼續開展,同時患者也要理解醫生一些正常情緒反應,不能因此而武斷得出結論,延誤疾病治療,從而得不償失。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不論長輩、晚輩,要互相尊重,長輩不凌駕在晚輩之上隨意教訓和否定,要懂得欣賞和贊美;晚輩更是要尊重長輩,體諒長輩們為家庭付出的辛勞。彼此之間要避免抱怨和指責對方。大家都要明白,理解、謙和、自制和責任感是構造良好醫患關系和家庭關系的重要因素。
家庭生活中,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心理狀況變動最大,因此要對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給予最大關注。
為了讓子女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父母應通過言傳和身教對其進行教育,因此父母首先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正直的品格,腳踏實地的做事風格,“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人生理念等。再者,父母不能逼迫孩子實現自己未能完成的理想,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人生理想,全心全意支持孩子追求自己的目標,做他最強有力的后盾和最值得信賴的朋友,孩子則會回報給你一個又一個驚喜。
我國現在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常見自閉、抑郁、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等情況,心理不適得不到及時排解,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身體的不適,甚至產生疾病。所以關注老年人身體健康,就要多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老年人比年輕人更需要親情的滋潤,而不僅僅是金錢。親情就是老人溫暖四肢百骸的陽氣,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關懷老人,給予其充足的家庭溫暖,使其心理平衡、心情舒暢,這才是老年人健康長壽的最佳良藥。
養生知識問答
上海裴小姐:我的媽媽得了焦慮癥,但是礙于面子,又不愿意去看心理醫生,請問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幫助她?
專家答:焦慮癥與工作或生活的節奏不斷加快帶來極大的精神壓力有關。日常緩解壓力的方法:有意識地放慢生活節奏,沉著、冷靜地處理各種紛繁復雜的事情,回家后可以唱歌或大吼來將心里的怨氣發泄出來,或將自己心中的不滿向家人或好朋友傾訴,家人或朋友要耐心傾聽,軟言寬慰,為其打開心結。勇敢地面對現實,人不是萬能的,不要害怕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經常大笑也是消除精神壓力的最佳方法,可以多看看小品、相聲,忘掉憂慮,笑口常開。要廣交朋友,經常找朋友聊天,推心置腹的交流或傾訴不但可增強人們的友誼和信任,更能使精神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