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現代紛繁復雜、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讀上一本既能獲取知識、啟迪心智,又能豐富想象、開拓視野的好書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情?!渡胶=洝肪褪沁@樣一本能讓你受益良多的好書。
《山海經》是我國一部稀世珍貴又充滿玄奇幻想的百科全書式的不朽寶典,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史學、民族、天文、歷法、宗教、巫術、地理、氣象、動物、植物、地理學、礦物學、文學、考古、醫學、藥學、生物學、水利、海洋學和科技史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可謂包羅萬象。尤其是《山海經》中所保存的我國古代神話傳說,在所有古代典籍中更是首屈一指。它以豐富離奇的幻想和浪漫詭異的筆調,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開創了后世神話、寓言、童話、故事、詩歌之先河。
《山海經》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記載了五百多座名山及其地理位置,三百多條河道的名稱、河流發源地及流向,四十多個國度以及遠方異民的習俗,一百多個神話人物,一百多種藥用動植物,四百多種神靈怪獸,等等。用生動的手法描繪變幻無窮的名山大川、功用奇效的樹木花草、呼風喚雨的魔鬼神靈、駭人聽聞的猛獸奇鳥、聞所未聞的異魚怪蛇、蘊藏豐厚的金玉珍寶……其中有追求,有探索,有對民生的深切關愛,有對生活的美麗憧憬,有對神靈的敬畏,有對大自然的真誠贊美,有對未知世界的奇思妙想,表現了古代先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敢于與自然力抗爭的英雄氣概。這部古典圖文珍品,使中國文化界第一次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世界宣告了古老中華大地的神奇發現,將遠古先民的生活狀況、生存場景一一展現在世人面前,并講述著中國古代先民們在追尋心中的夢想、追求理想的未來時所發生的一個個離奇而動人心魄的故事。它以豐富的內容和高度的想象力為古今中外的人們所稱道、所嘆服。
《山海經》中的神話資源為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之最。在《山海經》里,我們可以看見大量光怪陸離的神仙。《南次三經》中的龍身人面神,《西次二經》中人面馬身神和人面牛身神等。這些半人半獸神仙是原始人的幻想,是人類早期思維的折射。通過對這些半人半獸神仙的描繪,可以看出先民們對祖先的圖騰崇拜。《山海經》中更讓我們感動的是眾多的神話故事,不但情節完整,題材也積極向上。《北山經》中的精衛填海、《海外北經》中的夸父追日、《海外西經》的刑天舞戚、《大荒西經》中的大禹治水等故事,這些故事美麗動人,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追求真理的求實精神、守職敬業的奉獻精神。這些寶貴的神話資源到詩人們手里,就變成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作品。陶淵明有《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更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西王母故事、夸父追日、黃帝與蚩尤之戰、精衛填海等神話傳說,不僅哺育了數千年來的文化,而且還震撼著現代人的心靈。《山海經》確實是一部豐富的文化遺產,它對后世的文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并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后世的文學作品。如《鏡花緣》中出現的長臂、結胸等國度直接來源于《海外南經》的長臂國和結胸國?!都t樓夢》一開篇即是大荒山和女媧補天的故事?!冻o》山水樹木神話都可以與《山海經》互證。
《山海經》除了神話資源豐富,它的史學價值也不容忽視。今天的學術界,越來越重視《山海經》作為信史的一面。我們揭開罩在它頭上的神秘面紗,追蹤到的是上古先民的足跡。書中的肅慎國、匈奴國、犬戎國、氏人國都是秦漢時期生活在我國北方的民族。炎黃兩個部落的戰爭,實際上反映了炎黃兩個部族逐漸融合共同構成華夏民族的史實。帝俊生晏龍,晏龍發明琴瑟。帝俊有子八人,創制歌舞,發明車、弓箭,這些都是關于中華文明發源的浪漫傳說。雖然是一個個浪漫的神話傳說,但是《山海經》一個突出特點是以神話闡釋歷史,這充分說明歷史和神話是同步的。射箭者都不敢向軒轅臺引弓,可見黃帝作為華夏始祖在先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尤其是在《海內經》中,還詳細敘述了炎帝、黃帝、舜的世系,這對我們研究上古文明更是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長生不老是人們一直孜孜以求的夢想。無論是實有其人的秦始皇還是文學作品中的孫悟空,都渴望長生不老,他們吃了許多丹藥、仙桃,還做過很多詭異的祭法。道教以長生不老為仙人的標志。《山海經》更是把先民們對長生不死的追求表現得有聲有色,如不死山、不死國、不死人、不死藥、不死的神樹,等等。古人希望自己能突破自然生命的極限,讓凡俗的肉身與江河日月一樣長存不息。于是他們放眼海外,幻想在遙遠的昆侖山上有不死的仙藥,在世外的桃源有不死的仙民。事實上,《山海經》中彌漫的長生求仙思想與春秋戰國以來興起的神仙巫術思想是一致的,也為今天我們探尋《山海經》的成書提供了一點線索。
也許,在《本草綱目》問世之前,只有《山海經》能與《神農本草》這樣的醫藥、養生奇著相提并論。它記載了中華大地種類繁多的動植物的基本特征和藥用功效,甚至指出了各種鳥獸的出沒場所,它們給人類帶來的利弊以及對自然災害的預測。這種用動物的出沒預知地震、風暴、旱汛的方法,至今仍為科學家和民眾所采用。這也是《山海經》的精彩之處。
當然,由于各種原因,《山海經》也有其局限性?!渡浇洝酚涊d447座山,據考證,其中見于漢晉以來記載并能實指方位者,約140余座,不及總數1/3。而這140余座山分布極不平衡,其中半數屬《中山經》,另半分屬南、西、東山經。就所記山的方向而言,《中山經》講的大方向基本正確。在里距方面,除《中山經》所在的晉南、陜中、豫西、河、渭、伊、洛地區所載較為詳細準確外,其他經中里距差別很大,可信度并不高。《海經》中記了60余個遠方異國,但是除了天毒、朝鮮等少數名稱外,大都以當地人的形狀命名,如結胸國、大人國等,顯然不是真實國名。至于有關各國的形貌、起居與風俗,也多是傳聞之詞。
由于這部書年代久遠,文字艱澀難解,許多讀者由于文字的障礙,不能領略《山海經》的全部風采。于是我們把全書譯成白話文,并加以注釋,選配了大量不同時代的《山海經》的插圖,便于讀者觀賞和閱讀。相信本書的出版,會對廣大《山海經》愛好者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