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腸道預警信使——糞便
糞便是最主要的人體垃圾,又臟又臭,別說用處,從口中說出來都覺得尷尬。當然這是過去。2005年,臺灣高雄有位年輕人某一天蹲在馬桶上看日本漫畫書時突然受到啟發,繼而他擠上一坨極像便便的巧克力冰淇淋在蹲式馬桶上,他覺得非常有創意,非常有意思,隨后他決定開一家便所主題餐廳。沒想到開張后很受年輕人歡迎,于是就在其他地方又開起了分店,如今內地很多大城市都有了這樣的主題餐廳。這個年輕人大膽地把“糞便”搬上了餐桌。在東南亞有些地方用大象的糞便制成的手工紙包裝的禮物,受到很多游客的喜愛。轉眼間,一個難于啟齒的對象搖身變成了時尚。
當然,你可能會說,這只是年輕人的惡搞,改變不了大便的“垃圾”屬性。糞便的確是垃圾,但我告訴你,糞便也是寶。
現在的蔬菜沒有以前的味道好,為什么?因為過去用的是農家肥,是糞便,而現在是化肥。以前在農村,能源短缺,糞便可以發酵產沼氣做燃料,非常環保。正因為如此,誰家的小孩如果不在自家的糞坑大便,肯定會遭到父母的責罵,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不過,這些不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話題,糞便還有更重要的價值,它還是人體腸道的“衛星云圖”,從中可以分析出腸道的“氣候”狀況。是陽光燦爛,還是刮風下雨,糞便都會告訴你。關鍵看你是不是個有心人,能不能看懂這張“衛星云圖”。
第1節 糞便的生產
糞便的形成是個復雜的過程,其形成過程需要由口腔、胃、腸、肝、膽、胰、小腸、大腸、直腸等多個器官共同參與,食物入口后在這條生產線上大約運行十小時到達大腸,最后形成糞便,存儲在降結腸和乙狀結腸。
第一站,口腔。食物在口腔中先被牙齒粉碎,唾液酶把其中的淀粉初步分解成麥芽糖。
第二站,胃。在胃里一部分水和酒精被吸收,麥芽糖被轉化為葡萄糖 ,但脂肪沒有被分解。這些東西經過胃的研磨變成了食泥,然后被送入下一站。
第三站,十二指腸。食泥在這里被加入了膽汁與胰液,部分營養物質被吸收。
第四站,小腸。小腸細而長,腸腔絨毛突起較多,水、脂肪、蛋白質、葡萄糖、維生素和各種無機鹽被充分吸收。
第五站,大腸。小腸內容物到達結腸后,便成為結腸菌群的培養基,使菌群大量繁殖,最后這些細菌與其他成分一起構成糞便,經每小時約5cm的速度,緩慢向直腸方向移動。
再看看食物在以上各站的運行時間。口腔和食管,時間短暫可以忽略不計。胃,需要4~6小時,最慢可達10小時。小腸,需要3~8小時。在大腸內的停留時間因人而異,常常隨著個人的排便習慣不同而不同,短的只有幾小時,長的可達十幾小時或更長。不過,由于食物消化主要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因此可以說,消化食物一般約需10小時。當然,如果胃腸道機能處于不穩定狀態,例如胃腸運動過快,將加速食物排出,使消化不完全。過慢又可導致食物在胃腸內發酵,進一步加重胃腸功能紊亂,對身體同樣不利。
第2節 糞便的成分
糞便不僅是食物殘渣,在其整個生產過程中,消化道的一些產物也一起參與其中。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會在糞便的表面看到類似腸黏膜的東西。
糞便由液體和固體兩個部分組成,前者包括水、消化道的分泌物,如黏液、膽色素、黏蛋白、消化液等,占65%。后者包括食物殘渣、細菌和消化道黏膜脫落的殘片、上皮細胞等,占35%。在固體部分,30%為死細菌,10%~20%為脂肪,2%~3%為蛋白質,10%~20%為無機鹽(鈣、鐵、鎂),30%為未消化的殘存食物和消化液中的固體成分,如脫落的上皮細胞。
結腸內和糞便一起并存的還有一些氣體,一般情況下的存量約100mL,其中60%是氮、10%二氧化碳、25%甲烷、5%硫化氫和少量氧氣。這些氣體的來源,主要是隨飲食和呼吸吞入的空氣,占70%。另外是細菌對碳水化合物發酵而產生的,豆類、白菜、蔥頭產氣較多。細菌發酵產生的氣體,有的能燃燒,氫的含量高達20.9%、甲烷7.2%,電灼時可引起爆炸,應注意。少量氣體可使結腸輕度膨脹,幫助蠕動;氣體過多使腸壁擴張,牽拉神經從而致疼痛,繼續擴張可使腸壁血管受壓妨礙吸收導致進一步脹氣,形成惡性循環。
第3節 糞便攜帶的疾病信息
有人說,大便是健康的測量計和預警信使。的確如此,糞便攜帶了很多疾病的信息,就看你是否善于發現。先介紹歷史上的三則典故。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和他的妻子到吳國當了吳王夫差的馬夫。有一次夫差生病了,勾踐親自嘗了夫差的糞便,說:“恭喜大王,好兆頭啊,糞便又苦又澀,您的病不久便愈。”結果果然如此。夫差很感動,說連兒子都不會嘗父親的糞便。所以就把勾踐給放回了越國。勾踐回到越國后臥薪嘗膽,最后把吳國打敗。這就是“臥薪嘗膽”的來歷。
唐朝武則天時期,有個叫郭霸的人,沒有多大才能,但就會對上諂媚。有一次丞相魏元忠得病了,郭霸趕緊去府上探望。正趕上丞相要大便,郭霸突然想起越王勾踐嘗吳王夫差糞便而得到信任的例子。當魏元忠大便完了,他竟用手摳了一塊,放到嘴里嘗了起來,然后對丞相說:“如果糞便發甜,就讓人憂慮,今我嘗丞相的糞便有苦味,可保無虞了。”對于郭霸的行為,魏元忠打心眼兒里瞧不起。病好之后,魏元忠把這事告訴了同僚,于是滿朝的人都鄙視郭霸,大家都稱他為“吃屎御史”。
南朝齊人庾黔婁是個大孝子,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兇,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如果味道是苦,病情就好轉了。”于是黔婁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后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并守制三年,成為歷史上二十四孝之一“嘗糞憂心”。
三則典故不管是褒是貶,但其中都用到了一個醫學知識,糞便中攜帶某些疾病信號,當然現在察知和分析這些信號肯定不會用口嘗的方式。
一、氣味
有這么一個患者,男性,45歲。每天大便非常臭,可能是怕尷尬,排便時間一般都選擇家人不在的時候,上廁所也是把門關得緊緊的。但是沒有不透氣的門,時間久了還是被家人聞到了。剛開始家人也沒在意,后來不但糞便臭,病人還出現了身體消瘦。家人趕緊催他上醫院,結果還真的查出了問題:直腸癌,腫瘤已經占據了1/3腸腔。后來雖然手術,但一年后還是去世了。其實這個病人如果在剛開始的時候就對自己異常的大便氣味產生警覺,早期治療,完全可以是另一種結果。
大便本來不就是臭的嗎,去廁所不都是臭烘烘的嗎,這個有什么好警覺的?有人可能會這么說。我們的糞便到底是不是臭的?
正常大便的確不一定是臭的。成年人,如果能做到日排便,大便就不臭,或者不很臭。剛出生的小孩兒,大便也不臭,因為他們吃的東西比較單一,腸道內基本都是有益菌,這些有益菌幫助消化,促進腸道蠕動,糞便自然不會臭。
那我們為什么聞到的很多大便都是臭的,這是有原因的。
第一,和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有關。肉類、海鮮這些高蛋白食物,發酵后臭味會較大。曾經有個說法,說西方人的便比中國人臭。這有一定道理,因為他們的食物中動物蛋白比例高。甜食、辣味吃多了,傷脾胃,產濕熱,可以加快食物發酵,容易讓便變臭。辛味食物,如洋蔥、韭菜、大蔥、蒜等也會使糞便變臭。洋蔥中硫、氮含量高,吃下去后會在腸道里合成產生硫化氫、氨氣。這兩樣東西是臭味的主要成分。此外,洋蔥可以促進腸蠕動,產氣,所以吃完后排氣較多。
佛教講吃素,但不要以為不吃肉就是吃素,有些植物菜也不能吃。其中就有我們上面提到的蔥、蒜、韭菜和洋蔥,這幾樣東西被稱為素食里的葷菜。為什么不吃呢?原因之一就是氣味太重。
但相反的是,在我國新疆、內蒙古一些地區,喜歡吃羊肉,手把肉是道名菜,這道菜除了羊肉,還有很多洋蔥,為什么?洋蔥可以解油膩,助消化,降低膽固醇。所以,不要因為臭,我們就不吃洋蔥,如果你有便秘,洋蔥還可以促進腸蠕動,有通便作用。
所以說“肥甘厚味,辛辣炙煿”基本會導致糞便變臭,所以要適量。
第二,和糞便在腸道存留時間過久有關。腸道菌群失調、便秘,都會讓糞便變臭。
第三,和腸道其他疾病有關。如果排除以上因素,大便依然很臭,甚至是惡臭,像爛肉或臭雞蛋的味道,那就要看看腸道是不是出問題,比如潰瘍、息肉、炎癥,甚至是腫瘤。當然這些是需要在醫院進行腸鏡檢查后才會清楚。
二、顏色
最健康的大便顏色是金黃色,很多小嬰兒的大便基本都是這個顏色。成人因為食物較雜,大便的顏色會受食物顏色的影響,如果大便比金黃色重一點,比如黃褐色,也屬于正常。
(一)紅色
有些食物可以將糞便染成紅色,比如莧菜、紅辣椒,排除這些因素,就要考慮消化道出血了。
紅色便多是下消化道出血,包括空腸、回腸、直腸、結腸,由于“路程”短,化學變化少,這些部位出血,大便應呈紅色。但如果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血來不及在腸道里過多停留,拉出來的大便也是紅色。但無論是上消化道出血,還是下消化道拉血便,都有一個特點:血和大便混在一起。如果血不跟大便混在一起,只是附在大便表面或部分偏離,甚至是便后滴血,這種情況可能是患了痔瘡或肛裂。
大便鮮紅帶糊狀。可能患急性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這是由于暴飲暴食或吃了不潔凈的食物而導致。
大便表面附著鮮紅的血滴,不與大便混雜。常見于內痔、外痔和肛門裂。如果有血液附在大便表面,而且大便變成扁平帶子形狀,應去醫院檢查是否患直腸癌、乙狀結腸癌、直腸潰瘍等病。
大便暗紅似果醬,并有較多黏液,常見于阿米巴痢疾。便中的阿米巴是一種寄生蟲。患細菌性痢疾的病人,排出的大便也有黏液和血,但不像阿米巴痢疾病人的大便那樣有惡臭味。
(二)黑色
血制品、豬肝和治療貧血的藥物可以把糞便染黑,如果排除這些因素,大便出現黑色,一般是上消化道出血。當食管、胃、十二指腸、空腸上段以及胰腺和膽道等上消化道出血時,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鐵,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與硫化物結合成硫化鐵,從而使糞便呈現黑色。
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因潰瘍病出血的約占一半,其中大部分是十二指腸潰瘍出血。除潰瘍病之外,胃炎、肝硬化合并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胃癌,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
上消化道出血時大便質地的硬軟和顏色的變化,完全取決于上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出血的速度以及血液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如果出血量大、速度快,在腸內停留時間短,則大便的質地就會變得很軟甚至接近流質,顏色也可從黑色進一步轉化為紅褐色甚至鮮紅色。只有當上消化道的出血量比較少,速度比較慢,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較長時,才可能表現出典型的柏油樣黑便來。
(三)白色
大便灰白似陶土,表示膽汁進入腸道的通道已被阻塞,膽汁只好通過血液循環沉積于皮膚,使皮膚發黃。膽結石、膽管癌、胰頭癌、肝癌等都是膽汁流入消化道的“攔路虎”。消化道內沒有膽汁,大便呈灰白陶土樣。大便紅白像鼻涕,俗稱紅白凍子,這是急性細菌性病疾的特點。它是一種濃、血、黏液的混合物。患有慢性結腸炎的病人,也會出現紅白凍子。大便呈白色油脂泡沫狀,常是消化吸收不良的綜合征。幼兒出現這種情況,稱幼兒乳糜瀉。
(四)綠色
綠色大便首先和飲食有關,主要是攝入葉綠素含量高的食物,像菠菜、油菜等,會引起綠色大便的產生。如果排除這些因素,還出現了綠色大便,那是什么原因呢?
一天門診來了個患者,一進來就大聲跟我講,說這幾天吃東西不合適,拉肚子,剛開始還是黃便的,可是拉著拉著變綠了,就問:“我是不是把膽汁拉出來了?”說完還拿出手機,讓我看照片,手機圖片上一個小瓶子里裝著一些液體,確實是綠色的。后來我詢問他的飲食情況,得知該患者3天前和朋友在一起喝涼啤酒、吃燒烤,晚上回去又吹空調,第二天就拉綠色的大便了。我跟他說,不要急,是消化不良,清淡飲食和吃點助消化的藥就可以了。他這才放下心來。
過多的油膩,過涼的啤酒,再加上受涼,超過了胃腸道的承受能力,導致了急性消化不良。
冶某,女,55歲。一年多來,經常肚子脹,脹得非常厲害,尤其是飯后,為此,晚上經常不敢吃飯,因為飯后會脹得不能睡覺,嚴重時還會吐。身體也慢慢出現了消瘦,做了很多檢查就是查不出原因。來診時她告訴我,說這一年,天天大便是綠色的。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線索,由此我判斷是慢性消化不良。給開了幾味藥:陳皮10g、雞內金15g、山楂30g、木香10g、大腹皮10g、炒麥芽15g。水煎內服。七劑后她回來說大便變黃了,肚子脹也好多了,后來又吃七劑,癥狀基本就消失了。
這是慢性消化不良。消化不良為何會導致大便變綠?
消化不良一方面是胃脹,一方面又會腹瀉。當食物在消化道停留時間過短,就會變成酸性,正常的糞便是弱堿性的。酸性環境下,膽汁中的膽紅素在腸道被氧化,變成膽綠素,排出的糞便就成綠色了。老年人和小兒這種情況較多見,小兒又叫瀉青、瀉綠。
消化不良的原因一般有四個:吃的食物不好消化,過多攝入寒性食物或受涼,進食過量,胃腸功能下降。可以服用中藥六君子湯,保濟丸等。我常用的方子:山藥30g、雞內金10g、山楂30g、炒麥芽30g。
三、性狀
性狀包括外形和質地,不同的形狀和質地代表腸道不同的功能狀況。
(一)正常糞便
正常糞便沒有統一標準,一般認為成形的香蕉形、圓柱形便是健康的,長10~20cm,直徑2~4cm,重100~200g。排便次數,一般一天一次或兩到三天排便一次都是正常的。
偶爾排出不同的大便,但很快又恢復,也算正常。如果長期出現非香蕉形便,說明腸道有問題。
(二)成形便
1.細長條形便。一次兩次沒問題,如果持續或逐漸變細,就要引起重視了,這是提示“出口”變窄,擠壓了大便。出口變窄的原因很多,痔瘡、肛裂、肛瘺、腸道長期潰瘍、占位性病變等。
如果糞便變細又帶溝槽,說明直腸或肛管有占位性疾病,如直腸息肉、肛乳頭瘤、肛門和直腸腫瘤等。
2.小蝌蚪形便。蝌蚪形便是直腸和肛門的功能下降造成的。直腸收縮無力,不能一次把大便排出來,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像一個人跑步一樣,因為沒有力氣,跑幾步就得停下來歇歇,再跑幾步又歇歇。
3.短粗便。腸道有氣體,或腸痙攣。
(三)不成形便
糊狀便、溏便、水樣便統稱為不成形便,這在人群中非常多,總數甚至超過成形的香蕉便,所以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西醫認為不成形便主要是腸道炎癥造成的,中醫則認為主要是脾虛。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后天吃進去的東西要靠脾胃來消化吸收,胃主受納,就是消化;脾主運化,就是吸收。脾的運化功能除了運化各種營養物質,還有一樣重要東西——水,人體70%都是水。脾氣虛運化水的能力下降,水在腸道和糞便結合就導致大便不成形。當然,脾虛除了大便是很重要的一個提示之外,在我們身體的其他方面也會反映出來,比如說你的面色,體形等。
脾虛的主要原因是攝入過多油膩的食物、甜食、寒涼的食物,日久就會傷脾,導致脾氣虛。除了吃之外,還有一種原因就是思慮過度。《內經》有“思傷脾”。思考是人體的正常活動,但如果思慮過度,導致氣滯、氣結,影響脾的運化,就會致大便不成形。
有人說大便不成形對生活也沒什么太大影響,也不用太擔心。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長期大便不成形反映的是脾虛,脾虛日久會導致人體很多其他疾病。像營養不良、內臟下垂、凝血功能障礙等,甚至還會引起肥胖。
有個小伙兒,22歲,一米八的個子。一年前體重還是75kg,也算標準體重,但來診病見到我的時候已經是120kg。氣喘吁吁,頭上不停冒汗。他告訴我,最近一年總是大便不成形,一天3~4次,可奇怪的是,雖然拉肚子,但不僅沒瘦,而且體重還不斷增加。這是怎么了?這就是脾虛引起的肥胖。
《素問》說“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多食肥甘食品,或飲食節制無度,日久損傷脾胃,脾胃一傷,水谷精微不能正常運化,水濕停聚,濕從內生,聚濕生痰,停留肌膚、臟腑,造成肌肉減少而脂肪增加,肥胖就來了。
對不成形便的患者來說,應少吃寒性食物,比如綠茶、西瓜。多吃健脾祛濕和溫性的東西。我給大家推薦兩樣寶物:姜,辛溫,有散風寒,溫胃作用,能增強胃液的分泌和促進腸壁的蠕動,從而幫助消化。做菜時多放點姜。醪糟,又叫米酒,是糯米發酵而成,酒精含量非常低,是非常好的健脾養胃食品。有促進食欲、幫助消化、溫寒補虛、提神解乏的功效。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個很好的醪糟吃法,吃的時候可以和糯米圓子一起煮,再打個蛋花,放點紅糖。
最后再推薦個代茶飲的方子:西洋參、蓮子、桂圓、小棗。經常喝,有益氣健脾作用。
(四)五更瀉
有些人不僅大便不成形,還腹瀉,而且專門在早上3~5點就要上廁所,這是怎么回事?
這在中醫有個名稱叫“五更瀉”,五更就是現在的早上3~5點,所以這種瀉又叫晨瀉,或雞鳴瀉。
五更瀉的原因主要是腎陽虛。腎主一身的陽氣,如果腎陽虛了,水濕不化,就會導致稀便。此外,腎主大小便,腎虛,肛門閉合無力,稀便來的時候就難以控制。老年人各種機能都在下降,尤其是腎虛非常明顯。五更時分是人體陰寒最盛的時候,這個時候陽氣還未至,老年人本來陽氣就虛,而此時就更虛了,陽氣是管固攝的,所以這時大便就會控制不住。
(五)大便黏膩
有些人大便特別黏稠,便完了必須要用馬桶刷才能沖洗干凈馬桶,這是怎么回事?
黏膩便就不單純是脾虛有濕的問題了,而是濕熱。大便黏膩,提示體內濕熱嚴重。《內經》中說:“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即常食味厚、脂多、油膩的食物會導致濕熱內蘊,濕熱不能運化積存體內,與腸道內的糞便結合,便會形成黏膩便。
大便黏膩如果長期不治療,一直下去就會帶來兩個結局:一是便秘,大便雖然不干,但排出非常困難。二是誘發很多腸道疾病,如潰瘍、息肉和腫瘤。腸道特別不喜歡這種濕熱的環境,時間久了會造成局部的氣血瘀滯。
大便黏膩可以補充腸道益生菌,中藥黃芩和黃柏效果也很好。推薦葛根芩連湯(葛根、黃芩、黃連、炙甘草)、二妙丸(黃柏、蒼術)。
大便經常黏膩的人應該注意飲食的清淡,多吃一些瓜果蔬菜,但是吃蔬菜也是很有講究的,要少吃菠菜、芹菜等這些不可溶纖維食品,防止這些纖維和黏膩的糞便結合,使大便更加結實難排。多吃可溶性膳食纖維,像西藍花、蘋果、燕麥、豆類等。
第4節 糞便化驗
大便化驗常規包括八項內容,各種結果代表的臨床意義各不相同。
一、糞便顏色
正常顏色:成人呈黃褐色,嬰兒為黃色或金黃色。
臨床意義:柏油色,見于上消化道出血等。紅色,見于痢疾、結腸癌、痔出血等。陶土色,見于各種原因所致的阻塞性黃疽等。綠色,見于嬰兒消化不良等。黃綠色,見于偽膜性腸炎等。
二、糞便形態
正常形態:成形軟便。
臨床意義:粥樣或水樣稀便,見于急性胃腸炎、食物中毒、偽膜性腸炎等。黏液性或膿血性便,見于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大腸炎、小腸炎、結腸癌、直腸癌等。凝乳塊便,見于嬰兒乳汁消化不良等。細條狀便,見于結腸癌等所致直腸狹窄。米湯樣便,見于霍亂、副霍亂等。
三、糞便細胞
正常參考值:紅細胞:0。白細胞:偶見。
臨床意義:正常糞便中偶見白細胞,無紅細胞。腸炎時白細胞小于15個高倍視野;急性細菌性痢疾時大于15個高倍視野,甚至滿視野。腸道下段炎癥(如結腸炎、菌痢)及出血(息肉、腫瘤、痔等)可見紅細胞。過敏性腸炎及腸道寄生蟲感染時可見嗜酸性白細胞,并伴有夏克-雷登氏結晶。菌痢及直腸炎癥時,可見巨噬細胞。大腸癌病人糞便中有時可找到癌細胞。
四、糞便潛血
消化道少量出血,紅細胞被分解破壞以致顯微鏡下不能被發現,故稱為隱血(OB),現多用特異較高的反向被動血凝法檢測。但此試驗應排除食物或藥物因素所致的假陽性,必要時可禁食動物內臟、血、瘦肉及綠葉菜3天后復查。
正常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陽性,見于胃腸道惡性腫瘤、傷寒、潰瘍病、肝硬化等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五、糞膽素
正常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陽性,見于溶血性黃疽和肝性黃疽等。
六、糞便膽紅素
正常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陽性,見于溶血性黃疽、阻塞性黃疽等。
七、糞便細菌培養加藥敏
正常參考值:陰性(無致病菌)。
臨床意義:陽性,見于細菌性痢疾、傷寒、腸結核、急慢性腸炎等。
八、寄生蟲類
正常參考值:陰性。
臨床意義:人體感染不同寄生蟲,糞便中即可出現相應蟲卵,常見有蛔蟲卵、鉤蟲卵、蟯蟲卵、華支睪吸蟲卵、姜片蟲卵、阿米巴滋養體等。
第5節 糞便能治病
在藥品匱乏時期治療頑固性菌群失調腹瀉用童子便有奇效,因為幼兒便中含有大量雙歧桿菌。近年來荷蘭和美國一些醫院的醫生通過糞便移植,成功治愈了嚴重感染艱難梭菌的患者。在古印度及埃及,鱷魚、大象等的糞便被認為有避孕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用糞便入藥的例子也有很多。
《全州志》記載有一種名為“斷腸草”(又名胡蔓藤)的劇毒植物,其中解藥之一就是“以狗屎調水灌治”。
《資治通鑒》里的“黃龍湯”是南北朝北齊時代中醫郎中給和士開看病開的藥方,就是以糞便釀成的藥引。
《本草綱目》中動物糞便藥共有51種之多,涉及禽、獸、人部三部包括人在內的32種動物。如蠶糞可以入中藥,主治眼疾。其他如五靈脂、夜明砂、油蟲珠等,皆為糞便入藥的例子。中藥人中黃的制作過程也需要糞便:“在竹筒中塞入甘草末,兩端用竹、木封固,冬季投入人糞缸中,立春時取出,懸當風處陰干,破竹取甘草末,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