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其它總量

國內生產總值是國民收入核算中的最基本總量,但國民收入核算中還有其它總量。這些總量與國內生產總值有密切的關系,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整體經濟的運行狀況。本節的主要任務就是要介紹這些總量及其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關系。

一、國民收入核算中的五個基本總量

在國民收入核算中,除了國內生產總值之外還有另外四個重要的總量:國內生產凈值、國民收人、個人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這五個總量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

國內生產凈值(英文縮寫為NDP):一個國家一年內新增加的產值,即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扣除了折舊之后的產值。

國民收入(英文縮寫為NI),一個國家一年內用于生產的各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資、利潤、利息和地租的總和。

個人收人(英文縮寫為PI):一個國家一年內個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個人可支配收入(英文縮寫PDl):一個國家一年內個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國民收入核算中這五種總量的關系是:

GDP-折舊=NDP

NDP-間接稅=NI

NI-企業所得稅-公司未分配利潤+政府給居民戶的轉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

PI-個人所得稅=PDI=消費+儲蓄

在以上五個總量中,國民收入可以分為廣義的國民收入與狹義的國民收入,前面所講的是狹義的國民收入,廣義的國民收入泛指這五個總量。國民收入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指國內生產總值,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中所講的國民收入就是指國內生產總值。

表2-3 美國2002年GDP和個人可支配收入 單位:10億美元

二、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

如前所述,國內生產總值是最終產品市場價值的總和。因此,國內生產總值還要受價格水平的影響,同樣的最終產品量按不同的價格會計算出不同的國內生產總值。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稱為名義國內生產總值。按不變價格計算的某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稱為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不變價格是指統計時確定的某一年(稱為基年)的價格。

名義國內生產總值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稱為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

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是重要的物價指數之一,能反映通貨膨脹的程度。按名義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增長率,實際是由于價格水平上升引起的,只有按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增長率,才反映了產量的變動情況。

三、國內生產總值與國民生產總值

國內生產總值(英文縮寫為GDP)是指一年內在本國領土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和,它以地理上的國境為統計標準。這也就是說,國內生產總值應包括本國與外國公民在本國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和。

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年內本國常住居民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的總和。它以人口為統計標準。在美國的國民收入統計中,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國的本國公民,暫居外國的本國居民,常住本國但未入本國國籍的居民。國民生產總值應該包括以上三類居民在國內外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的總和。

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生產總值之間的關系為:

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本國公民在國外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和-外國公民在本國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和。

如果本國公民在國外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和大于外國公民在本國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和,則國民生產總值大于國內生產總值;反之,如果本國公民在國外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和小于外國公民在本國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和,則國民生產總值小于國內生產總值。在分析開放經濟中的國內生產總值時,區分這兩個概念是很重要的。

四、國內生產總值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國內生產總值有助于了解一國的經濟實力與市場規模,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則有助于了解一國的富裕程度與生活水平。這兩個概念都是很重要的。

用當年的國內生產總值,除以同一年的人口數量,則可以得出當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五、國民收入與“幸福之謎”

GDP雖然是目前反映國民經濟總量活動中最重要的單個指標,我們常見的經濟增長目標也大都是用GDP的增長速度中來定義的,但是它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它不能反映人們為了追求產量增加而污染環境所產生的成本,對此曾有人將GDP稱為國內總污染(Gross Domestic Pollution),這也引發了學者和有關當局對于綠色GDP的關注和討論。另外,它也不能放映產量所代表的收入在人們之間分配的狀況。在總量增長掩蓋下的社會收入兩極分化家中,引發了很多反社會行為的發生,使人們反思單純追求GDP增長所帶來的消極后果。它還不能全面反映非市場交易價值甚至會對人們生活水平造成諸多扭曲性影響等。巴西前農業部長盧林貝格曾經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有兩位母親,原來各自在家中撫養自己的孩子,因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母親盡心盡力,孩子也充分享受到母愛和幸福,但國民經濟不會因為她們的勞動而產生任何變化。后來,這兩位母親來到勞動力市場,雙雙作為保姆彼此到對方家里照管對方的孩子,她們的勞動因此產生了所謂的經濟效益,當地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因此得到了相應的提高,但雙方的孩子享受到的只是保姆的照顧,而不是母球的撫養。對于以上這些問題,經濟學家們早已不再從單一角度進行零散性分析,而是逐步形成了一個用主流經濟學方法對之進行研究的專題,在這里我們把其稱為“幸福經濟學”(economics of happiness,有的學者也稱之為“快樂經濟學”,下文中我們將不加區分地使用“幸福”和“快樂”這兩個詞語)。2000年,一份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幸福研究雜志》(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由世界著名出版公司荷蘭SPringer公司出版。這標志著對幸福問題的研究已經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經濟學家們從提出該問題到尋求解答的發展過程。

1.“幸福-收入之謎”的提出

對幸福的追求是人們進行科學研究的強大動力之一,作為社會科學組成部分的經濟學自然也不例外。當經濟學家逐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經濟學家們便開始把用貨幣單位衡量的效用最大化作為經濟活動的最終目標,之后人們又逐漸把這一目標演變成為可消費的商品和勞務數量的最大化。至此,以GDP為代表的國民收入指標成為比較國民富裕和幸福程度的主要依據,宏觀政策的制定和效果評價也是圍繞著這類指標所展開。1974年,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發表了題為《經濟增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快樂》的論文。文中指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導致快樂增加。這一論斷來源于:第一,國別比較研究和長期動態研究表明,人均收入高低同平均快樂水平之間沒有明顯的關系;第二,在收入達到某一臨界水平之前,快樂程度隨著收入增長而增長,但超過該水平之后,這種關系卻并不明顯;第三,在任何一個國家內部,人們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樂程度之間沒有明顯關系,包括文化特征在內的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快樂。伊斯特林提出的這一命題被稱為“伊斯特林悖論”或“幸福-收入之謎”。也可以這樣來表述“伊斯特林悖論”:“幸福-收入之謎”就是幸福程度既取決于收入又不取決于收入,幸福與收入之間并不一定具有正相關關系。

2.解釋謎題的兩個思路

伊斯特林的研究成果最初曾被主流經濟學刊物所拒絕,后來得到越來越多經濟學家的重視并加以持續的追蹤研究。這些研究大都借鑒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擴展了傳統經濟學對于效用和福利的定義,以求得對幸福經濟學謎題的有效解釋,提出了影響宏觀當局進行經濟決策的新論點。對于謎題的解釋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展開的。

一是包括伊斯特林本人在內提出的忽視變量理論,即在收入之外有很多被忽視的因素影響著人們的效用水平,從而影響人們的幸福程度,這些因素可能包括:健康狀況、婚姻質量、就業狀態、環境質量等。如果非收入因素與收入因素負相關,那么隨著GDP的增長,許多影響幸福的非收入因素的消極影響會增加,從而抵消收入因素帶來的正面作用,使得效用水平從而幸福程度持續不變,最終形成“伊斯特林悖論”。這也解釋了國民收入增長過程中出現的一個普遍現象: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當人們的基本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未被滿足時,提高收入對提高快樂水平有重要作用;當收入水平達到一個臨界值后,進一步增加收入對提高快樂水平效果很小,邊際幸福程度會出現遞減趨勢,無效甚至會有副作用。此外,學者們發現在快樂享受方面,人們對不同來源的快樂和痛苦具有不同的適應性。經濟收入和物質財富帶來的快樂比較短暫,而非物質財富帶來的快樂則較為持久;在痛苦的忍受方面,相對于非金錢的損失,人們更容易適應金錢損失帶來的痛苦。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非經濟收入和非物質財富因素對于人們幸福程度的重要作用。

二是從收入本身出發提出的相對收入理論,即人們的幸福程度與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關,但是與社會的平均收入水平(表示了攀比水平)負相關。因此,當個人與國民收入水平同時提高時,個人收入提高帶來的幸福程度上升與攀比水平提高帶來的幸福程度下降相抵消,導致了總幸福水平保持不變。這種解釋也被稱為參照組理論或攀比理論,它與中國傳統文化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頗為相近,同時也佐證了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的炫耀性消費論。凡勃倫指出消費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給他人留下印象,即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對這種效用的追求會刺激人們無窮地追求絕對財富以提升自己的相對低位。

這兩個解決思路提醒我們,在對一國國民幸福程度進行衡量時,單靠GDP這樣的偏重物質財富的總量指標還遠遠不夠,一方面我們要在總量之外查看人均水平以及收入分配差距問題,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在物質財富之外注重環境、健康、心理等與人們生活質量相關的其他變量因素。

3.幸福經濟學的公共政策內涵

對于國民收入與幸福之間關系的深刻反思,不僅在學術意義上促成了包括幸福經濟學在內的經濟學分支的發展,也在實踐領域中體現為相關機構的具體行動。不丹已經使用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GNH),而不是使用國內生產總值來度量國家的發展水平,國民幸福總值中包含了環境保護和文化推廣等一系列國內生產總值沒有涵蓋,但對國民幸福程度發揮重要作用的因素。中國社會科學院近年來定期發布《社會藍皮書》和《中國居民生活質量調查報告》,該機構采用統計抽樣的方法,對中國不同行業、性別、年齡、地區、收入的從業人員的滿意度和幸福感進行調查。這也成為中國最接近于幸福經濟學的相關調查。

根據幸福經濟學的研究,衡量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需要一些比現行國民收入數據更全面有效的指標。對于這種替代性指標的研究發展形成了兩個主要的方向:第一個方向是將環境、社會等成本引入國民經濟的核算體系,從廣義角度衡量經濟活動所消耗的各種資本,從而為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參照。按照這一方向形成的綠色指標體系,致力于如何從傳統的GDP核算中扣除自然部分的虛數(例如環境的污染好破壞)和人文部分的虛數(例如犯罪率的上升)。第二個方向是從人的發展角度出發,設計能夠反映人的發展能力和享受程度的指標。在這方面有影響力的代表性成果包括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參與編制的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該指數用出生時的預期壽命衡量人們的健康長壽水平,用綜合入學率衡量人們的教育獲得程度,用人均實際GDP衡量人們的生活水平。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從行為經濟學角度設計的對于國民快樂賬戶(national well-being account)進行統計調查的每日重現法(daily reconstruction method, DRM),也是重要的代表性成果。盡管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創建者西蒙·庫茨涅茨早就說過,他自己設計的這種經濟指標既排除做家務等無法計價而又具有社會價值的活動,又不能計算經濟和人力資源的損耗,因此一個國家的幸福與繁榮幾乎不可能由這個指標來表現,但阿瑪蒂亞·森認為,發明一個完全取代GDP的指標也不可行,而是應以多項經濟指標為綜合衡量標準,在這個綜合數據庫中,GDP仍是關鍵指標,但環境和生活質量等因素也應加入其中。

衡量指標問題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要讓這些改進的指標在公共政策領域發揮效力,引導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比如荷蘭在對本國資源環境的相關數據進行核算后發現,畜牧業的發展成為溫室效應增加的重要原因,在該項結論仍有爭議的情況下,政府還是在1999年決定適量減少本國圈養豬的數量。中國自改革開放之后,國民經濟總量的增長幅度和速度都在大大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同時人們的收入差距也在增大,出現了很多新的社會矛盾。2010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多個公開場合談到了中國的收入分配存在問題,從而引發了從官方到民間對于中國收入問題的大討論。從各國發展經驗來看,當人均GDP進入1000~3000美元區間時,社會大都會進入不協調因素的活躍期和社會矛盾的多發期。中國自2001年以來就進入了這樣一個時期,這是一個考驗政府能力的關鍵時期,政府常常會在公平與效率問題上被寄予厚望。

案例分析:GDP不是萬能的,但沒有GDP是萬萬不能的

從GDP的含義到它的計算方法不難看出,GDP是而且只是用來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經濟活動的營業額,不能全面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美國羅伯特·肯尼迪(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之弟)說過:“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們的生活有意義的東西”。這句話就是他在競選總統的演說中對GDP這個經濟指標的批評。他不是經濟學家,但他的這段話頗受經濟學家的重視。

越來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學者,對GDP衡量經濟增長的重要性發生了懷疑。斯蒂格利茨曾經指出,如果一對夫婦留在家中打掃衛生和做飯,這將不會被列入GDP的統計之內,假如這對夫婦外出工作,另外雇人做清潔和烹調工作,那么這對夫婦和傭人的經濟活動都會被計入GDP。說得更明白一些,如果一名男士雇傭一名保姆,保姆的工資也將計入GDP。如果這位男士與保姆結婚,給保姆不發工資了,GDP就會減少。

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國內生產總值其中所包括的外資企業雖然在我們境內從統計學的意義上給我們創造了GDP,但利潤卻是匯回他們自己的國家的。一句話,他們把GDP留給了我們,把利潤轉回了自己的國家,這就如同在武漢打工的安徽民工把GDP留給了武漢,把掙的錢匯回了安徽一樣。GDP只是一個“營業額”,不能反映環境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資源的浪費程度,看不出支撐GDP的“物質”內容。在當今中國,資源浪費的亮點工程,半截子工程,都可以算在GDP中,都可以增加GDP。

上述分析不難看出,目前在評價經濟狀況、經濟增長趨勢及社會財富的表現時,使用最為廣泛的國民經濟核算所提供的GDP指標,不能完全反映自然與環境之間的平衡,不能完全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這些缺陷使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不僅無法衡量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導致的經濟損失,相反還助長了一些部門和地區為追求高的GDP增長而破壞環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資源的行為。可以肯定的是,目前GDP數字里有相當一部分是靠犧牲后代的資源獲得的。有些GDP的增量用科學的發展觀去衡量和評價,不但不是業績,反而是一種破壞。我們要加快發展、加速發展,但不能盲目發展。盡管GDP存在著種種缺陷,但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一種包羅萬象、反映一切的經濟指標,在我們現在使用的所有描述和衡量一國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體系中,GDP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正因為有這些作用,所以,GDP不是萬能的,但沒有GDP是萬萬不能的。

思考:

1.GDP的核算有哪些缺陷?

2.試設計一個新的國民收入核算指標,克服現在方法的缺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子洲县| 紫金县| 龙游县| 阿拉善右旗| 齐齐哈尔市| 高雄县| 临桂县| 高邮市| 闻喜县| 潼关县| 衡阳县| 曲沃县| 武陟县| 库车县| 馆陶县| 咸阳市| 黄大仙区| 郴州市| 璧山县| 元朗区| 眉山市| 镇远县| 兰州市| 从江县| 大冶市| 井研县| 资中县| 荆门市| 南京市| 扎囊县| 黄梅县| 抚松县| 元江| 拉萨市| 驻马店市| 岫岩| 石首市| 二连浩特市| 南涧| 贵德县| 郯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