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宮廷之謎
愷撒大帝死因之謎
愷撒與羅馬最有權勢的龐培、克拉蘇一起,被稱為羅馬的“前三巨頭”,而與“埃及艷后”克婁巴特拉一段驚心動魄的愛情故事,也為他增色不少。
愷撒,全名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公元前100年出身于貴族之家,少年時期受過良好的教育。愷撒成長于一個充滿政治斗爭的環境里。30歲時,通過積極參加當時的反對殘暴統治者蘇拉的斗爭,在羅馬政界嶄露頭角,先后出任了羅馬財務官、市政官、大祭司長、大法官等職。
公元前53年,“前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在戰爭中戰敗身亡,愷撒與龐培及元老院的矛盾日漸激化,于是引發了4年的羅馬內戰。經多年征戰,愷撒獲得了羅馬終身獨裁官、執政官、保民官等職,兼領大將軍、大祭司長等榮銜,被尊為“祖國之父”。
當政期間,愷撒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國家的經濟、政治快速發展,建立了西起太平洋,東到幼發拉底河,北臨萊茵河和多瑙河,南至撒哈拉沙漠的強盛的古羅馬帝國。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愷撒被謀殺在公共議事廳。當時,眾多謀殺者都持刀向愷撒身上捅,愷撒拼命進行反擊,掙扎著喊叫著,然而當布魯圖向愷撒行刺時,愷撒用希臘語說道:“是你!我善良的孩子?為什么?”這是對于布魯圖行刺愷撒時的描寫。

愷撒雕像
看到這段描寫,不禁讓人迷惑,為什么愷撒對向自己行刺的布魯圖稱“我善良的孩子”, “我善良的孩子”為什么要行刺“我”?
普魯塔克在《裘力斯·愷撒》中,高度贊揚布魯圖“是一個真正的男人”。傳說布魯圖是愷撒大帝與其情人塞爾維利婭的私生子,也是后來陰謀刺殺愷撒的主要策劃者之一,普魯塔克認為“愷撒不但深愛塞爾維利婭而且也愛布魯圖”。當愷撒和龐培為爭奪最高權力而開始內戰時,布魯圖沒加入愷撒一方,而是站在了自己的父親的敵手——龐培的一邊。盡管如此,愷撒仍愛著布魯圖。他告誡下屬,不許在戰爭中殺死布魯圖,布魯圖如果愿意投降,就俘虜他,如果他誓死不降,就隨他便,總之不可傷害他。愷撒如此仁慈地對待布魯圖,正是源于這種愛。
布魯圖為何要堅持反叛對自己仁至義盡的父親愷撒?而且還親自動手一定要殺死他呢?史學家解釋說,布魯圖與卡西約一伙作為共和派,他們極端仇視君主專制制度。洞察了愷撒稱王的企圖后,布魯圖表示了堅決的立場:“為國家自由而死,是我們刻不容緩的職責!”種種跡象表明,大義凜然的布魯圖對愷撒大帝可謂是積怨不淺,恨之入骨。在他心中,愷撒即是暴君的代表,而除暴安良是他作為“真正男人”所必定要做的,刺殺愷撒是大義滅親、天經地義。
這位曾經威震歐、亞、非三大陸的古羅馬統帥,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充滿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愷撒,一朝身死亂刃之下,其強勢、權威、成功、榮耀留給世人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