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相關理論研究綜述

2.1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

企業生命周期這一概念的提出僅有30多年的歷史,但相關研究的歷史實際上可以追溯到19世紀經濟學家及管理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企業生命有機體的產生、成長及衰亡的研究。如英國“劍橋學派”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馬歇爾(Marshall A. )是最早用自然生命來類比企業,對企業興衰進行研究的經濟學家[27],他將企業系統巧妙地比喻為一片巨大森林,后來經企業研究者的提煉,被冠以“企業森林原理”的稱謂。科斯(Coase)等人的交易費用理論之后,許多經濟學家開始觀察企業生命力現象,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和理論。1965年美國學者J. W.戈登尼爾的研究將企業生命問題由經濟學領域移入了管理學領域,他以“如何防止組織的停滯與衰老”為論題對組織的生命力與生命周期問題進行了系統探討,引發了管理學家們對企業生命周期現象的關注。1972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拉芮·格雷納(Greiner Larry E. )[28]在《組織成長的演變和變革》一文中對企業生命力現象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研究,第一次闡述了企業生命周期的概念,并提出了有價值的理論問題,比較全面地探討了企業生命周期這個論題,被視為這一理論的開端。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形成的標志是美國學者伊查克·愛迪思博士(Ichak Adizes)在1989年發表的《企業生命周期》一書。愛迪思長期從事企業咨詢工作,在咨詢過程中,他發現了許多不同企業的成長存在相同的規律,就像人的成長規律一樣,呈現生命周期規律。1979年愛迪思在《組織動力學》夏季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組織的轉變:組織生命周期問題的診斷與處理”一文,對組織生命周期進行了劃分和界定,他認為,如同所有的生物和社會系統一樣,企業組織也有其產生、成長、成熟和死亡的過程,根據他觀察和研究的這一規律,將組織生命周期劃分為產生、成長、成熟、衰退和死亡等五個階段。愛迪思關于組織生命周期的研究得到組織理論界的廣泛認同,同時也引起許多企業的廣泛關注,也促使愛迪思進一步深入研究企業組織生命周期問題。愛迪思經過多年的研究積累,出版了《企業生命周期》一書,詳細論述了企業生命周期的理論與方法,他通過對企業成長的階段性的分析,提出企業在不同階段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企業生命周期》的問世標志著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誕生,開拓了企業管理理論研究的新視野,引發了許多學者和企業家們從不同側面對企業“生命”特性及相關問題的關注與研究,并逐步形成了關于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大量研究成果。

2.1.1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主要分支

(1)仿生—進化論

仿生論從生物學的視角研究企業的組織結構,認為像自然生命系統一樣,企業也具有新陳代謝、自我復制與突變性這三個基本特征。企業的新陳代謝過程是企業生命不斷延續的過程,企業不斷地從外界獲得人、財、物、技術、信息等資源,并通過企業內部經營機制對各種資源進行整合,消化吸收為企業內部要素,參與企業經營循環過程。企業的自我復制功能是指企業的生產與再生產過程,在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中,企業技術水平、人員素質不斷提高,企業規模得到擴展,并不斷形成新的再生與復制。同時企業也具有突變性,技術創新與管理變革及經濟政策、競爭態勢、用戶需求、原材料供應渠道等的變化,都使企業有發生突變的可能性。以溫特(Winter,1984)為代表的企業進化論是仿生論最有影響的理論,企業進化論認為,企業的成長主要有遺傳性、多樣性、自然選擇性等三種生物進化的核心機制,組織、創新、路徑依賴等方面的進化對企業成長的影響又最為重要[29,30]

(2)企業生命周期階段論

階段論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吸引了大批學者研究。企業生命周期階段論認為企業的成長是一個具有若干階段的連續過程,在這種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并存在不同的問題。在對企業成長階段的劃分上,各種研究有不同的劃分標準和劃分辦法,至少有十幾種階段論,階段數從最少的三階段到最多的十階段[31],例如,Tuason(1973)提出三階段理論,即規模較小階段、一體化階段和多樣化階段。Smith & Mitchell(1985)也提出三階段理論,他將之命名為開端、高速成長和成熟三個階段。Miller &Friesen(1984)提出五階段論,即新生、成長、成熟、復蘇和衰退。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Anderson & Zeithaml, Dodge & Robbins, Jawahar & McLaughlin等的研究中四階段理論占據了主導地位,在命名上有所差異,但一般分為起步/新生階段、成長/擴張階段、成熟/多樣化階段、衰退/復蘇階段(Start - up/Birth、Growth/Expansion、Maturity/Diversification、Decline/Revival)。

關于生命周期階段論的研究紛繁復雜,但伊查克·愛迪思(Ichak Adizes)提出的企業生命周期理論較為完備成熟。伊查克·愛迪思將企業生命周期分為三個階段十個時段(圖2-1),即成長階段、再生與成熟階段、老化階段等三個階段,其中,成長階段分為三個時段即孕育期、嬰兒期、學步期;再生與成熟階段分為三個時段即青春期、盛年期、穩定期;老化階段分為四個時段即貴族期、后貴族期、官僚期、死亡期[9]。Adizes把企業生命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成長和老化原因并提出系統對策,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圖2-1 伊查克·愛迪斯的企業生命周期階段[9]

(3)企業生命周期歸因論

企業生命周期歸因論的早期研究者主要以技術、產品生命周期為依據,通過研究企業特定技術與產品生命周期及企業生命周期之間的聯系,找到決定企業生命周期的具體因素,從而提出延長生命周期的路徑。研究表明,產品生命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技術生命周期,而企業生命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產品生命周期的延伸。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生命周期歸因論出現了不同的分析框架,主要有兩類,一是以“十二大生物法人系統”為分析框架,高哈特(Gouihar)和凱利(Kelly)的“企業蛻變”理論將企業視為有染色體的“生物法人”(biological corporation),他們歸納出企業12對染色體,即重新規劃的三對染色體、重新組織的三對染色體、重振企業活力的三對染色體、重啟新生的三對染色體,每對染色體主管一個生物法人系統,企業家通過塑造12對染色體,創造企業特有的基因構造,協調這12大系統同步蛻變,確保企業生命的延續和健康成長。二是將企業生命周期與企業領導者素質聯系在一起,強調企業領導者在企業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性影響。漢布瑞克(Hambrick)和福克托瑪(Fukutomi)通過對總裁任職期間領導能力的變化規律及其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五階段模型[32],他還認為企業在不同階段由于總裁管理思想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特征,對企業生命周期產生影響。例如從受命上任階段的經驗管理,到不斷的調整和改革,并逐步形成總裁的管理風格,獨特的管理風格在不斷加強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創新而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4)企業生命周期對策論

企業生命周期對策論通過對企業成長狀況進行案例研究,以競爭對手為參照物,從系統動力學的角度剖析企業如何獲得成長的優勢,富有新意地提出了建設長壽企業的獨特思想。阿里·德赫斯所著《長壽公司》是企業生命周期對策論的代表作,他認為,企業成功的共同點一是寬容及保守的財政,二是凝聚力和認同感,三是對周圍環境非常敏感并做出及時反應。而企業要想在變化和競爭的環境中持續成長,就必須保持公司價值觀與員工個人價值觀和諧一致,也就是企業應該關注人員而不是關注物質資產[33]。國內學者喬龍寶也用系統的觀點指出企業整體能力的發展制約或推動著企業生命周期各階段的演化過程,因為在企業生命周期各階段企業與外部環境之間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關系的系統能力各不相同,也就是企業外部活動的系統能力是有差異的,這樣企業在不同生命周期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和規律。所以在生命周期的每一個階段,企業應建立相應的整體系統能力,并依據企業成長的需求不斷發展其系統能力,保持企業自身的自我調節和自我完善功能,促使企業順利成長[34]

2.1.2 中國學者對企業生命周期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后期,中國學者開始研究企業生命周期問題,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其中以中國社會科學院陳佳貴教授提出的企業生命周期模型較有代表性(圖2-2)[13]。該模型以企業規模作為縱坐標,分為大中型企業和小企業兩種情形,把企業生命周期分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發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蛻變期。陳佳貴教授按照企業規模擴張情況將企業成長方式劃分為A、B、C三種類型:A型為欠發育型,指企業在建立時是一個小企業,經過多年的成長,雖然其實力可能增強了,但是在其生命延續的過程中,始終沒能成長為大中型企業;B型為正常發育型,指企業誕生時只是一個小企業,經過多年的成長而成為大型企業;C型為超常發育型,指企業誕生時就是大中型企業,起點高、實力強,在成長過程中發展為超大型企業。

圖2-2 企業成長與企業生命周期示意圖

資料來源:陳佳貴,黃速建.企業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2.1.3 企業生命周期的修正模型

伊查克·愛迪思博士和陳佳貴教授一致認為企業發展呈現出生命周期的特征,并提出了各自的企業生命周期模型,都具有較強的解釋能力,但是在一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事實上企業生命周期形式不一,各階段應以企業生命過程中的不同狀態來界定,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

(1)典型的企業生命周期模型

圖2-3 典型的企業生命周期模型

典型的企業生命周期模型描述了一個企業經過孕育誕生后,從初生期到衰退期直至最終消亡的整個連續過程,分為孕育期、初生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這是一種最普遍的企業生命周期類型,其形狀類似于正態分布曲線(圖2-3)。孕育期是企業創辦的準備期,企業創始人經過市場調研,形成了創業的意圖。在初生期,企業處于摸索階段,在拓展市場時會遇到很多困難,同時由于資金不充裕,在整個生產經營中如果稍有差錯都可能導致企業夭折。在成長期,企業生產規模擴大,業績快速增長,同時企業需要大量資金發展業務,如果得不到足夠的資金支持,企業可能錯失發展時機。在成熟期,主要業務已經穩定,業績也保持在較高水平,企業開始出現大量盈余資金,企業管理走上了正規化軌道,各項制度比較完善,但是在穩定經營一段時間后,可能會出現企業管理模式僵化、市場競爭加劇等內外部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相關問題,企業就會進入衰退期,業務萎縮,業績滑坡,利潤大幅降低,如果未能及時采取應對措施,企業就會最終走向衰亡。

(2)非典型的企業生命周期模型

企業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呈現紛繁復雜的企業生命現象,因而有不同的企業生命周期表現形式,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夭折型、突敗型、雙峰或多峰型、臺階型等(圖2-4)。夭折型的企業生命周期曲線表明這一類企業在創業不久,在初生期階段就倒閉。突敗型企業前期發展十分迅速,但由于不切實際地盲目擴張或搞多元化,最終導致失敗。雙峰型或多峰型企業在開始出現衰退跡象時及時調整企業管理策略,使企業業績再度上升,形成又一個高峰。在企業發展實踐中這個過程可能反復發生,從而形成多峰狀態。臺階型企業生命周期曲線表明企業進入第一個成熟期后,通過調整經營戰略,推出新產品,拓展營銷渠道等措施,企業的業績進一步增長,促使企業在衰退之前再次進入成長期,這種情形如果反復出現,企業生命周期就會呈現出臺階式。

圖2-4 非典型的企業生命周期模型

(a)夭折型 (b)突敗型 (c)雙峰型 (d)臺階型

2.1.4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分析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四個主要分支即仿生論、階段論、歸因論和對策論都是生命周期理論系統的構成部分,都有其合理的方面,同時也存在一定缺陷。仿生論從生物學的角度探討企業生命周期,但企業與自然界的生物在本質上也存在許多差異,在企業生命周期的決定機制、企業生命周期的進化機制等方面截然不同。階段論在仿生論的基礎上回答了企業生命周期的階段性問題,但根據哪些特性來劃分企業生命周期的階段,到底應該劃分為哪幾個階段,還值得進一步研究。歸因論和對策論側重探討企業生命周期長短的內外因素,提出延長企業壽命的對策,但卻忽略了仿生論、階段論揭示的決定企業生命周期的因素。所以,要真正準確把握企業的生命周期,提出針對具體企業的對策措施,須將現有理論研究的不同階段以及影響企業生命周期的主要因素綜合進行分析(圖2-5),在這個框圖中左邊偏重對策分析,右邊偏重因素分析,中間偏重企業生命階段研究。可以發現紛繁復雜的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主要圍繞生命周期微觀因素、生命周期階段及延長企業壽命的對策等論題展開[35],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企業成長與老化的規律,有助于企業管理者對必要的變革預先有所準備,適當調整企業管理戰略,提高經營管理的針對性,適應企業成長的要求。

圖2-5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的系統解析

資料來源:薛求知,徐忠偉.企業生命周期的四種理論解說[J].經濟管理,2005(17).

2.2 企業可持續成長理論

2.2.1 企業內部資源論

安蒂思·彭羅斯(Edit T. Penrose)在其代表作《企業成長理論》中闡明了以資源為基礎的企業內部成長論,建立起企業資源—企業能力—企業成長的分析框架[8]。彭羅斯認為企業的資源狀況是決定企業成長的基礎,企業能力決定企業成長的速度和方式,企業在不平衡的資源條件下尋求內部資源的平衡利用才導致了企業的成長,因而企業成長實質上是企業管理能力與企業資源交互作用的動態過程。后來一些學者如伯格·沃納菲爾特(1984)、蒂斯、皮薩諾和舍恩(1990)、潘迪安(1992)、彼得夫(1993)等對彭羅斯的理論進行了豐富和完善,以伯格·沃納菲爾特(B. Wernerfet)的經典性論文《企業資源基礎論》為標志,形成了企業成長的資源基礎論學派。資源基礎論認為,企業是由諸多資源組成的集合,企業的競爭優勢源自于企業所擁有的資源,尤其是一些異質性資源[36]。而企業持續成長的過程就是通過創新、變革和強化管理等手段促進企業資源發揮更大效能的過程。資源基礎論把競爭優勢的源泉定義在具體的作為物的資源上,造成了資源與資源配置者之間的分離,而事實上資源的效用不是可以脫離人的活動而客觀存在,相反,資源異質性的背后是人的異質性,物質資源能夠發揮多大的效用完全取決于使用它的人[37]

2.2.2 企業核心能力論

企業核心能力理論的代表人物是普拉哈拉德和漢默(K. Prahalad&Gary Hamel),他認為從本質上講企業是一個能力體系,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于企業多方面資源、核心技術、不同技能的有機組合,而不是單純的企業資源。企業能力是組織中的積累性集體學識,尤其是如何協調多種生產技能以及整合眾多技術的能力。正是這種強有力的核心能力決定了企業有效的戰略活動領域,使許多根本不同的業務變成了協調一致的業務,能產生出企業特有的生命線[38,39]。另外塞日尼克(Selznick)提出了“獨特能力”的概念,安德魯斯(Andrews)又進一步深化了“獨特能力”概念,從企業戰略的角度闡述了“獨特能力”對于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性[40]。從以上分析可知,企業核心能力理論強調了企業內部的資源、技術等核心能力對企業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應該看到該理論對于除核心技術之外企業核心能力組成等問題并未進行深入研究,也忽視了不斷變化的企業外部環境對企業成長的影響,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1]

2.2.3 企業知識論

企業知識論的代表德姆塞茨(Demsetz)認為,企業是一個知識的集合體,隱藏在企業能力背后并決定企業能力的是企業掌握的知識,企業的知識存量決定了企業配置資源等創新活動的能力,從而最終表現為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了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概念及“知識的螺旋”理論,認為企業內的知識尤其是一些默會知識是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決定了企業發現機會、配置資源的方法,并直接影響企業內各種資源效能的發揮[42]。通常不同企業所能發現的市場機會不相同就是由于企業的知識結構及與之密切相關的認知能力不同。企業知識論強調知識對資源配置的重要作用,甚至會對企業成長造成直接影響,但該理論對知識與核心能力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知識對企業成長的經濟學邏輯并未作出合理的詮釋[43]

2.2.4 企業競爭戰略論

邁克爾·波特的競爭戰略理論在企業成長戰略理論中具有重要地位,他認為競爭是企業成敗的核心所在,企業的競爭優勢取決于在位競爭者、潛在競爭者、替代品、供應商和購買者等五種競爭力量的整合,競爭優勢是推動企業成長的主導力量[44]。競爭優勢的確立取決于競爭戰略的選擇,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進入有吸引力的產業;二是在選定的產業內形成相對優勢。邁克爾·波特特別強調必須深刻理解決定產業吸引力的競爭規律并從中形成競爭戰略,為企業持續成長服務。

2.2.5 企業成長階段論

愛迪斯(Ichak Adizes)在《企業生命周期》中闡明了對企業不同階段面臨不同障礙的觀點,歸納了企業成長各個階段的特征[9],如嬰兒期企業技術水平、財務資本、人力資本、治理結構及管理制度等是企業成長的障礙;在學步期企業缺乏戰略眼光和系統化的制度,企業控制力弱,同時缺乏科學化的授權體系;在青春期企業基本上擺脫了創業者的影響,并借助于授權、改變領導風格和企業目標等手段來實現成長,此時的成長障礙包括創業者和管理者之間、創業者與公司之間、集體目標和個人目標之間的各種矛盾;成熟期的主要障礙是創新精神衰退和創造力下降,企業家創新素質、制度約束等;衰退期企業和員工的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強調控制系統,內部缺乏創新機制。

邱吉爾和劉易斯(Churchill, Lewis)將成長階段理論與成長決定因素理論進行融合,認為在企業不同成長階段,與企業和所有者相關的八種因素發揮著不同程度的作用[45]。其中技術聲譽、客戶關系、計劃和控制能力、員工素質及結構、融資方面等是與企業相關的四個因素;與所有者相關的四個因素則包括所有者自己和企業的目標,所有者的分權意識,所有者在發明創造、市場營銷、生產和管理方面的經營能力,所有者開展團隊工作、建設企業文化的能力。這些企業成長決定因素及其在企業不同成長階段的影響,都是企業追求持續成長時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2.2.6 企業成長上限理論

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提出了企業組織的成長上限理論,他根據系統動力學原理對企業組織系統及作用進行研究,認為任何組織都是一個不斷反饋的環路系統,一個系統所面臨的許多問題往往是系統內外部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46]。不斷增強的反饋、反復調節的反饋及時間延滯(reinforcing feedback, balancing feedback, delay)是系統包括的三個基本元件,其中不斷增強的反饋影響可能是正面的,能產生良性的放大作用,也可能是負面的,會造成組織迅速地衰敗;反復調節的反饋依照給定目標反復調節以尋求穩定的反饋;而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的影響需經過一段時間后才能夠顯現,使得反饋環路中經常會存在時間延滯。

在企業成長過程中“企業成長上限”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增強環路和抑制環路的同時存在。企業從孕育、誕生、成長到成熟是一個不斷增強的反饋環路,但企業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這個不斷增強的反饋環路在促進企業快速成長的同時,又觸動了抑制企業成長的調節環路,致使這個反饋環路不能繼續促進企業的進一步成長。由于成長的增強環路與調節環路存在著相互影響的復雜動態性,因此,突破企業成長上限,其“杠桿解”應在成長的調節環路,而不在增強環路,要推動企業的持續成長,必須認識和改變成長的限制因素。

2.3 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研究

高新技術企業的成長是目前專家學者、企業高新技術人員及政府部門普遍關心的問題,對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研究近年來越來越多,根據文獻分析,目前對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長影響因素、成長機制、成長模式等方面。

2.3.1 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影響因素

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托馬斯·彼得斯(Thomas J. peters)和羅伯特·沃特曼(Robert H. Waterman)提出了研究企業組織的7S模型,認為影響企業成長的因素主要包括結構、制度、風格、員工、技能、戰略、企業文化。邢以群、廉玉虹根據這個模型對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原因進行系統探討,認為企業具有尊重人才及團隊工作的風格,采取富有創新精神的制度,形成扁平化的組織結構,擁有技術技能和管理技能,適應外部環境的戰略模式,創造學習和創新的企業文化[47],這些因素協調發展,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的快速成長,如果有一個因素與其他因素不能協調發展,就將阻礙企業成長。

王云峰等從成長資源和成長過程兩個方面分析了企業成長影響因素,成長資源要素包括企業的發展愿望、內部資源條件、外部環境和潛在市場規模。成長過程要素包括成長戰略的制定、實施、控制和創新,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也不相同,它們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資源要素的利用效果[48]

鄔愛其、賈生華提出技術管理能力、市場機會識別、融資環境、稅費負擔、核心團隊穩定性、政府產業促進行為、企業信息化水平等影響因素[49],從企業、產業和政府三個層面對影響企業成長的主要因素進行了研究。

李柏洲、李海超認為成長能力、成長潛力、成長環境是影響高科技企業成長的重要因素[50]。成長能力包括銷售成長性、利潤成長性、產品組合成長性、規模成長性等四項指標,突出了成長的競爭力;成長潛力包括設備技術、營銷能力、人員素質、資產安全性、信息化水平等五項指標,是企業持續成長的源泉;成長環境包括產業政策、環保政策、行業成長性等三項指標,是高科技企業產生和擴張的重要保障。

席升陽認為影響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重要因素是產品開發與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營銷管理、人力資本、產權制度、管理模式與組織結構、激勵機制和企業文化等[51]

聶銳、孟曉華將高新技術企業早期發展影響因素分為三類:非常重要、比較重要和不很重要。通過實證分析發現融資、創業者的管理能力、建立產權清晰的法人治理結構、市場開拓與售后服務等對創業成功是非常重要;財務管理與控制、研究與發展能力、招聘到優秀的員工屬于比較重要類型;對外信息交流、采購生產與庫存管理、管理期權與員工持股、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則屬于不很重要[52]

謝冰、鄒偉等認為高新技術企業在成長的過程中面臨技術風險、市場風險、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但在企業成長各個階段企業所面臨的主要風險各有不同。種子期的主要風險是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和經營風險是創建期的主要風險,在生存期和擴張期財務風險又至關重要。在企業經營管理中正確認識和處理不同成長階段的各種風險,可以促進企業的成長[24]

王宏偉認為,高科技企業在不同成長階段受不同因素的影響,在創立和初步發展時期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廣告促銷具有明顯重要的作用,在持續成長時期危機管理、戰略決策、企業文化則成為影響企業成長的關鍵[53]

還有一些學者從技術、資本、人力資源等方面來揭示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影響因素。張華認為創新型人力資本是企業核心能力的有機載體,企業可以逐漸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保證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54]曹洲濤等認為“在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過程中,資本的合理配置與高效運用是高新技術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55]還有人認為技術是高新技術企業成長之本,技術創新是高新技術企業生命之源[56]

還有從實證方面進行的研究。國家科委《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與對策》課題組(1994年)通過對我國396個高技術企業進行調查,認為影響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因素有15個(表2-1),其中主要因素有研究與開發能力、管理方式、認識市場需求、生產技術、研究開發與生產銷售之間的聯系等。王西麟進一步歸納認為,影響企業的成長主要有三個方面,即技術創新能力、管理者和管理、環境因素[57]

表2-1 高技術企業影響因素實證研究

資料來源:國家科委課題組研究報告.1994.

何強、許紹琛等對昆明市高科技企業進行了實證研究,把影響因素分為自身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兩個方面,自身因素包括缺乏高技術產品、R&D投入水平低、缺乏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外部環境因素包括市場準入限制、融資環境差、社會中介服務滯后等[58]

陳德棉、姚曉芳等對近40家高科技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戰略、技術能力、行業的市場容量是影響企業成長的因素,保持不斷的創新能力,正確的市場定位,分配制度和崗位輪換制度及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等是管理者在管理經營決策中應該綜合考慮的內容[59]

朱和平等認為技術創新和應用能力,財務狀況和潛力,市場和社會資本,經營者和員工的基本素質是影響企業成長的因素,并通過實證調查發現財務狀況和潛力是影響企業成長的最重要的因素,企業的市場和社會公共關系及經營者和員工素質居于其次,最后是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應用關系[60]

2.3.2 高新技術企業成長機制

王西麟在《高科技企業成長論》中研究了高科技企業的成長特點和規律性,認為高科技企業量的成長促進著質的成長;任何質的成長都需要企業在量的方面的積累[57]

邢以群在《高技術企業的經營管理論》中分析了高技術企業的成長機制,強調技術創新是成長的關鍵,資金積累是成長的基礎,開拓市場和完善管理是成長的保證,各要素相互協調,共同促進高技術企業成長。[61]

吳雋在《論我國高技術企業運行和發展的機制》中指出“高技術企業運行和發展要以商品化為目標和以市場為導向,完善資金支撐體系,形成新的企業制度和企業管理體制,擴大企業規模,進一步完善高技術企業運行機制。”[62]盧銳、盛昭瀚認為風險機制、文化機制、貿易機制等是高新技術企業成長需要的重要機制[63]。夏丹認為發展高新技術企業要運用政策激勵,給高新技術企業以活力啟動;強化行政干預,做好指導協調工作;注重多元投入,廣開資金門路[64],從政府的角度提出了促進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運行機制。

陳士俊等人用復雜性科學理論與方法揭示高新技術企業成長機理,認為高新技術企業的成長在要素、運作機制、結構、功能和環境等諸多方面比傳統企業具有更高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并依據復雜系統演進一般規律的啟示,提出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一般原理[65]

2.3.3 高新技術企業成長模式

張華通過分析企業的經營結構,認為高新技術企業的成長方式有三種,即縱向成長、規模化成長、多角化成長。[66]

王云峰通過分析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影響因素,概括了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六種基本模式,即通過資本運營實現密集型成長;通過資本運營實現多樣化成長;通過資本運營實現一體化成長;通過產品經營實現密集型成長;通過產品經營實現一體化成長;通過產品經營實現多樣化成長。[48]

謝鳳華等認為我國企業成長模式大致表現為五種類型:依賴型、模仿型、集約型、技術型、創新型。[67]

王西麟通過質與量的分析研究,提出高新技術企業的三種成長方式,即技術創新成長;規模經濟成長;多樣化成長。[57]

總體來看,國內外學者對企業成長、可持續成長、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等方面的研究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從企業生命周期的視角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究較少,高新技術企業具有高智力、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征,其生命周期也具有特殊性,而以高新技術企業的生命周期理論為主線研究其可持續成長性明顯薄弱,缺乏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深入剖析。

本章小結

本章對與本研究相關的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企業可持續成長理論、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理論的起源、主要觀點及其重要分支進行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分析。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包括仿生進化論、企業生命周期階段論、企業生命周期歸因論、企業生命周期對策論,企業生命周期有不同生命周期模型。企業可持續成長理論從企業內部資源論、企業核心能力論、企業知識論、企業競爭戰略論、企業成長階段論、企業成長上限理論等方面進行闡述,并對企業可持續成長的影響因素、不同成長階段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同時從高新技術企業成長規律、成長機制、成長模式、成長影響因素等方面介紹了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理論并進行了評述,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晏县| 碌曲县| 盐源县| 哈密市| 凤山县| 西丰县| 高州市| 榆中县| 金寨县| 正阳县| 社会| 开平市| 都江堰市| 邢台县| 禹州市| 沙坪坝区| 临漳县| 乌兰察布市| 三台县| 文化| 土默特左旗| 华容县| 安西县| 当雄县| 凤阳县| 珠海市| 隆昌县| 淅川县| 安达市| 南昌县| 六安市| 长丰县| 邹城市| 桐乡市| 涟水县| 门头沟区| 西乡县| 渝中区| 潮安县| 嘉黎县| 汝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