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前87年),是西漢王朝的第六代皇帝。他在位54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漢武帝雄才大略,頗有建樹,他當政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燦爛的時代之一。人們往往把漢武帝的功業和秦始皇相比,史稱“秦皇漢武”。

一、武帝出生

公元前156年的一天深夜,漢景帝忽得一夢:一頭紅色的豬從天而降,只見這頭豬身裹祥云,從太虛幻境來到宮中。緊接著,高祖劉邦也飄然而至,對景帝說:“王夫人生子,應取名為彘。”漢景帝猛然驚醒,才發現是一場夢。

這王夫人本名娡,母親臧兒,本是項羽所封燕王臧荼的孫女,因家道衰落,嫁給同鄉的王仲為妻,生下王娡。王娡聰明伶俐,容貌俊美清雅,完全沒有村姑的俗氣。據傳,有一相面術士見到王娡以后,大驚失色地稱贊道:“此女貴不可言,當匹配天子,生天子,母儀天下!”這時王娡已經嫁人,其母想方設法把她送入宮中。當時還是皇太子的漢景帝見她貌美,遂納入自己宮中。漢景帝即位后封王娡為“美人”,宮中都稱她為“王夫人”。

長信宮燈 西漢

此燈以宮女執燈為造型,其臂高舉過燈,巧妙地起到煙道的作用,宮女形象生動真實,整體設計更是精巧別致,是一件罕見的漢代藝術珍品。

說來也奇怪,第二天臨近午夜,王夫人果然產下一男嬰,嬰兒的啼哭聲從王夫人住處傳出,消息立刻傳到漢景帝那里。漢景帝聽說,急忙乘駕趕到王夫人住處。新生兒被裹發出響亮的啼哭聲。景帝滿臉喜色地走上詳著自己的第九個兒子。兒子在父親充滿的注視下,竟然停止了哭聲。王夫人欠身榻上,溫柔地對景帝說:“請皇上給皇兒賜名吧!”漢景帝這時又想起了昨夜夢中的情景,于是給他起名彘。劉彘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漢武帝。

漢景帝像

劉彘自幼聰明,3歲能背典籍,無遺漏,漢景帝大為驚異,于是大為寵愛。一天,景帝把劉彘抱在膝上,問道:“我兒愿意當皇帝嗎?”劉彘用稚嫩的聲音答道:“做皇帝不由兒臣,我愿天天在父皇膝前嬉戲,不失為子之道。”景帝暗暗驚嘆:“3歲小兒竟如此口齒伶俐,真是天資聰穎啊!”

二、初登大寶

漢武帝的童年和少年的宮廷生活,決定了漢武帝一生的命運,并給他54年的皇帝生涯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漢武帝雖然也是漢景帝的兒子,但是按照當時的繼承順序,皇帝的位子根本輪不到他。漢景帝在公元前153年就立皇子劉榮為太子,與此同時封劉彘為“膠東王”。但是劉榮的母親栗姬和劉彘的母親王美人都不是皇后,和栗姬相比,王美人并不怎么得寵。公元前151年,漢景帝廢薄皇后,眼看皇后之位就要落到栗姬手中。但是,栗姬自從親生兒子被立為太子后,就目空一切,專橫跋扈,脾氣越來越乖戾。漢景帝終于忍無可忍,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正月,他不顧朝臣反對,下詔廢皇太子劉榮為臨江王,將栗姬打入冷宮。

朱雀銜環杯 西漢

該器造型豐滿別致,制作精美,朱雀所銜環可擺動,為漢代出土文物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云紋漆鐘 西漢

皇太子之位暫時空缺,諸子為爭奪皇位繼承權展開了激烈斗爭。劉彘被立為太子,他的姑母長公主劉嫖起了關鍵的作用。長公主是竇太后的女兒,漢景帝的同母姐姐,她不僅受到竇太后的寵愛,與漢景帝的關系也非常密切。長公主生有一個女兒,名阿嬌。長公主一心想讓阿嬌當皇后,她本來想把阿嬌許配給太子劉榮,可遭到栗姬的回絕,長公主由此和栗姬結仇。王美人抓住這一機會,極力討好長公主。碰巧一天年僅五六歲的劉彘到長公主家玩耍,長公主見他聰明可愛,于是抱在膝上問道:“我兒想要娶個媳婦嗎?”劉彘答道:“想。”長公主指著左右侍女問劉彘:“她們之中你喜歡哪一個呀?”劉彘搖搖頭,表示一個也不喜歡,最后長公主指著自己的女兒問他:“阿嬌好不好?”劉彘這才高興地說:“好!我要是能娶阿嬌做媳婦,一定要給她蓋一座金屋,讓她住在里面。”長公主聽了非常高興,便有意把阿嬌嫁給劉彘,后來在征得漢景帝同意后,把阿嬌許配給了劉彘。這樣,長公主和劉彘的關系更近了一層,看到劉榮的太子之位被廢,長公主和王美人乘機活動,終于說服漢景帝。景帝七年四月,漢景帝立王美人為皇后,接著立7 歲的膠東王劉彘為皇太子,改名徹。

珠玉首飾 漢

劉徹從公元前150年被立為太子,到公元前141年漢景帝駕崩,繼承皇位,其間做了九年太子。在這九年中,聰穎過人的皇太子深得漢景帝的寵愛。他一方面協助漢景帝處理政務;另一方面博覽群書,廣泛涉獵琴棋書畫、詩歌辭賦,這為他以后五十余年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深感時日無多,便為已年滿16歲的皇太子舉行了隆重的冠禮。冠禮大典之后,漢景帝醫治無效,正月二十七日駕崩于未央宮。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太子在漢景帝靈前繼承皇帝大位,君臨天下,一代名君漢武帝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三、獨尊儒術

西漢王朝建立以后,休養生息,一直奉行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在政治上因循守舊、不求革新。尤其是漢武帝的祖母竇太后,更是喜好黃老之術,干預朝政,誰也不能在她面前說黃帝、老子的不好。早在景帝時候,竇后曾召治《詩》的博士轅固生問《老子》一書的要義。轅固生本是儒生,崇尚儒學,鄙視黃老之術,竟然在竇太后面前直言不諱地貶斥《老子》。竇太后大怒,命轅固生去豬圈與野豬搏斗,想讓野豬把他咬死。幸虧在一旁的景帝覺得轅固生直言無罪,偷偷給了他一把利刃,轅固生一刀刺中野豬的心臟,才撿回了一條命。從此,沒有人再敢在竇太后面前貶斥黃老。

松塔形墨 漢

中國自古代以來,最遲到西漢初期,開始將粉狀的墨做成小型的粒狀,使用時加以研磨,后來工藝更為先進,把墨制成錠狀,可以直接在硯臺上研磨。此松塔形墨黑如漆,煙膠細,手感好,經1800 余年仍完好如初。

漢武帝從小在宮中長大,受到良好而全面的教育。特別是他興趣廣泛、胸懷廣闊,所以在做了皇帝之后,盡管還是16歲的少年,但他血氣方剛、雄心勃勃,立志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但是,因循守舊的黃老思想與他的品性格格不入。相反,儒家思想倡導君子自強不息、剛健有為,主張尊君和隆禮,更符合漢武帝的性格。但是,漢武帝剛剛掌握政權的時候,竇太后還活著,漢武帝還不敢明目張膽地推崇儒學,只能暗暗地培植自己的勢力,選拔具有儒家思想的人才。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十月,剛剛即位不久的漢武帝便下詔天下郡國推舉賢良的人才進行對策,也就是對地方推舉的賢才進行考試。漢武帝對這次擇賢十分重視,親自主持并出題,策問“治國之道”。在百余人的對策中,廣川(今河北棗強)人董仲舒的對策深得漢武帝的贊賞。

董仲舒從小鉆研儒家著述,以治《公羊春秋》而著名。他以儒家思想為基礎,雜取陰陽五行等諸家思想,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儒學體系,為漢代儒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董仲舒像

嵌貝銅臥鹿 漢

此鎮出土于河南省陜縣后川。鎮可以避免起身落座時折卷席角。漢鎮絕大多數做成動物形,“鹿”與“祿”音同,表達了人們祈求富貴的愿望。這件臥鹿銅鎮,背嵌大貨貝。實用性和裝飾性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漆盒石硯 漢

中國文化從西漢時開始進入繁榮期,文房四寶在此時已定型為筆、墨、紙、硯,并且出現了各種精美的樣式。此為西漢的文房用具,出土于山東省臨沂市金雀山漢墓,硯為沉積巖類變質的板巖,有一方形研墨石,盆外表漆,有古樸端莊的圖案。

在給漢武帝的對策中,董仲舒說:“治國之道出于上天,天不變,道也就不會變化。大一統是天地間的正道,自古及今,暢通無阻。而今負責教化的人來源不同,每個人的見解截然不同,以至于在位的不能堅持一個原則,法令制度也是屢屢變化。下面的人又苦于不知道如何遵循。臣很愚鈍,但臣認為應該這樣:凡是不在儒家經典之內的其他各家各派學說,以及與儒家思想相違背的各種學說,都應該斷絕,不得與儒家學派并存。把那些邪惡荒唐的思想消滅后,道德和綱紀才可以統治,法令才可以明白,人民才會遵從正道,這樣百姓也就好統治了。”

董仲舒所闡述的這一思想,就是后來史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開端。曾任太子太傅的丞相衛綰,深知漢武帝意在獨尊儒術,志在進取,又見他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非常贊賞,所以上疏奏道:“凡是下面所推舉的賢良人才,如果是治申、商、韓非之術的,或者是倡導蘇秦、張儀言論的,擾亂國家政治,請求陛下全部罷免他們。”武帝當即批準奏請。

這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經過丞相衛綰的奏請、武帝的批準,正式成了漢王朝改革舊制、推行新政的指導思想。

四、頒布“推恩令”

漢武帝深知,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賢能人才的輔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漢武帝在即位之后多次下詔求賢。漢武帝和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問答已經成為著名的政治文獻。他讀了司馬相如的賦以后,極想見到其人。主父偃、徐樂、嚴安被召見的時候,武帝說:“從前你們都在哪里呢?為什么現在我們才能夠相見?”由此可見漢武帝對人才的渴求。

漢武帝雖然獨尊儒術,用人以儒家為主,但對學習其他諸家的賢能人才,也并非一概排斥。只要是有獨特才能,能為國家所用而又不反對國家大政方針的人,他一律委以重任。張湯、趙禹熟悉法令,武帝就讓他們去做管理司法的廷尉。汲黯學習黃老之術,最初見漢武帝的時候衣冠不整,漢武帝連見都不愿見,可是后來發現汲黯為人質樸、頗有才能,于是多次封他做郡守,列于九卿。正是這些精英,在創造西漢盛世的宏偉事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絲縷玉衣 漢

這是南越王穿的葬服,用紅色絲線將2291片玉片編綴而成。玉衣是皇帝、諸侯王和皇帝宗親的專用葬服。目前全國共發現四十多件玉衣,絲縷玉衣則僅此一件。

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十月,代王劉登、長沙王劉法、中山王劉勝、洛川王劉明來京朝見武帝,武帝設宴款待。在宴會上,中山王劉勝突然放聲大哭,向武帝哭訴官吏侵奪欺凌諸侯王的種種事情。剛剛繼承皇位的漢武帝,既要限制諸侯王勢力的膨脹,又要利用血緣關系維護統治。為了籠絡宗室,漢武帝下詔增加優待諸侯王的禮遇,以顯示天子對諸侯王的恩德。可是這樣一來,諸侯王的不法行為又囂張起來,他們交結公卿,在自己的封國內不遵守漢朝法令,殘殺無辜,嚴重威脅到西漢王朝的統治。

“齊鐵官印”封泥 漢

這是漢朝分封的齊王所有的封泥。封泥是古代封存信件、公文用的。盛行于戰國、秦漢。人們捎寄信件時,為了保密,就用繩將簡牘捆扎起來,然后在繩子的結節處用膠泥包裹起來,并捺印上印文。

漢武帝對諸侯王的驕奢淫逸深感憂慮,可是苦于沒有應對之策。這時新受寵的主父偃看透了漢武帝的心思,于是向武帝奏道:“陛下,如今諸侯的勢力不斷增加,臣以為實在不是國家的福份啊!”主父偃的話語正中武帝下懷,于是點點頭問主父偃:“那么大夫對此有何高見呢?”

主父偃成竹在胸地說:“臣以為可行推恩之策。現在諸侯王的子弟有的多達幾十人,而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王位,得到封地,其他王子雖然也是諸侯王的親生骨肉,卻享受不到尺寸的封地,這就使得仁孝之道不能充分表現出來。古時候諸侯王的封地不過百里,力量弱小,容易控制,可一有機會就要叛亂,朝廷剝奪土地更要激起叛亂。現在諸侯已經傳了兩三代,子孫眾多,天子應加恩,讓人人都為侯,這樣諸侯化大為小,諸侯子孫得到封地都會感念陛下的恩德,而皇上名為推恩,實是削弱諸侯。這樣,還用朝廷強力去削奪嗎?臣不敏,愿陛下采擇施行。”

武帝聽了,夸贊道:“此真可謂一箭雙雕!”于是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從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91年,漢武帝共“推恩”分封王子侯178人。有的諸侯王國最多分封為33個侯國,一般的也都分封為十多個侯國。這樣,諸侯王的勢力受到嚴重削弱,他們再也無力對抗中央了。

云紋漆鈁 漢

漢武帝在削弱地方侯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在中央也采取一系列措施,裁抑相權,加強皇權。西漢初年,丞相的權力是相當大的,并且還享受特殊的待遇。丞相可以佩帶著寶劍上殿,見到皇帝也不必下跪,皇帝反而要起身致意;如果皇帝和丞相在路上相遇,皇上要為之下車。

如此繁文縟節、卑躬屈膝,怎么能讓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忍受?所以,他一方面盡量任用一些對自己唯唯諾諾的人物為相。另一方面,武帝對丞相要求嚴格,稍不如意就當廷斥責,甚至治罪處死。在武帝統治時期,先后有十三人擔任丞相,其中因過自殺或被迫自殺的就有五人,真可謂“伴君如伴虎”。

五、開疆拓土,安撫四夷

漢武帝即位以后,西漢王朝經過漢初六七十年的發展,殘破凋敝的社會經濟已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封建國家和民間積累的財富顯著增加。同時,由于吳楚七國叛亂的平定、諸侯勢力的削弱,在加強了自己的統治后,漢武帝開始向外開拓疆土。

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大將衛青、霍去病立下了汗馬功勞。

衛青出身卑賤,后來到平陽公主家做一名騎奴,公主外出時伴行。衛青的姐姐衛子夫是平陽公主家的歌女。一次,漢武帝到平陽公主家做客,楚楚動人的衛子夫讓漢武帝怦然心動,于是納入宮中,立為妃子。衛青因此被任命為建章宮監,后來又升為太中大夫。

霍去病是衛子夫姐姐的兒子,衛青的外甥。他身材魁梧,精于騎射。18歲時成為武帝的隨從,深受武帝喜愛。漢武帝為他建造了一座宅院,命他去看,他卻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在衛青、霍去病的率領下,漢武帝多次派兵征討匈奴,公元前127年的漠南戰役、公元前121年的河西戰役和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戰役,是三次決定性戰役。此后,匈奴主力被消滅了,從此衰落。

漢代西域示意圖

漢武帝在派兵出擊匈奴的同時,為切斷匈奴的“右臂”,也為了發展經濟文化交流,還一再派張騫出使西域。

早在公元前139年,剛剛掌權三年的漢武帝聽說西域有個叫大月氏的國家不滿匈奴人的統治,可是苦于無人相助。漢武帝下詔招募使者,漢中人張騫欣然應召。于是漢武帝任命張騫為大漢使者,以堂邑氏的胡人奴仆堂邑父做向導和翻譯,并配置了一百多個隨從人員,由張騫帶領,浩浩蕩蕩地向西域進發了。

衛青像

在途經匈奴境內的時候,張騫一行被匈奴人發現,結果張騫一行被扣留下來成了階下囚。張騫在匈奴一待就是十年。一次,張騫等人乘匈奴人防守不嚴之機偷出馬匹,一陣狂奔,西馳而去。逃出來后,張騫繼續出使西域。在西行途中經常沒有食物吃,就靠隨從甘父射獵充饑。這樣,經過長途跋涉,張騫等人終于到達了西域,見到了大月氏國王,可是這時他們已經不想抗擊匈奴了。張騫在西域活動了一年,始終沒有達到和大月氏聯盟的目的,只好返回,在返回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扣留一年。這樣,直到公元前126年,張騫等人才回到長安,見到漢武帝。

張騫墓

張騫墓位于陜西省城固縣團結鄉饒家營北約200 米處。

彩繪陶指揮俑 漢

張騫這次出使西域,歷時十三年,途中兩次被匈奴截獲,出發時一百多人的使團,回來時只剩下他和甘父兩個人了。這次出使雖未達到聯合大月氏夾攻匈奴的目的,但卻詳細了解了有關西域地區的風土人情和氣候狀況。

為了聯合西域各國,繼續打擊匈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這時,漢朝已設置了河西舊郡,由內地到西域的交通暢通無阻,張騫順利到達了西域。張騫在西域各國的活動,加強了天山南北各民族與漢朝的聯系,并同烏孫國建立了和親關系。從此以后,西域各國同中原地區的政治關系和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貫通中西的絲綢之路開通了,西域逐漸成為西漢王朝西北邊疆的一部分。

漢武帝在派兵出擊匈奴、加強同西域聯系的同時,對東南和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進行了安撫和平定,使這些地區歸附了漢朝。西漢政府在這些地區設置郡縣,加強了東南和西南地區同內地的聯系,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疆域進一步擴大。

六、重視農業,壟斷經濟

在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的時代,農業是國家的命脈。西漢自開國初,即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視農業為國家之本。武帝承父、祖既定國策,也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

牛耕畫像石 漢

在秦漢之前,“木耕手耨”的人力耕作仍普遍存在,牛耕并沒有在農業生產中占主導地位。西漢時期大規模地推廣了牛耕,牛耕在中原地區逐漸盛行。至東漢時,牛耕逐漸向長江和珠江流域推廣。這塊畫像石反映了漢時期江南地區使用二牛抬杠式犁耕的情景。

漢武帝初年,黃河決口,泛濫成災,百姓流離失所。武帝命汲黯、鄭當發兵10萬治理黃河,但屢塞屢決,二十余年,不見功效。公元前109年,天旱少雨,漢武帝認為這是治理黃河的大好時機,決定全面治理黃河。這年四月,漢武帝任命汲仁、郭昌為治河官,發卒數萬,堵塞瓠子河口,并親臨現場督促施工。官兵見皇上在烈日下親自指揮,士氣大振,終于完成了堵塞河口的巨大工程。奔騰萬里的黃河之水,終于被馴服于大堤之內。為了減輕洪水暴漲時對瓠子口的沖力,他們又開挖兩條水渠,使之流入大禹治水的舊道。從此以后,黃河在八十年間沒有發生大的水災。漢武帝親臨黃河指揮筑堤,可以說是他一生中的豐功偉績之一。

耬車復原模型

漢武帝不僅治理了黃河,而且還修鑿了其他許多著名的水渠,如漕渠、六輔渠、白渠等,這些河道的開鑿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農業是漢王朝主要的生產部門,也是其財政來源的基礎。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工商業的繁榮和封建國家的強盛,為漢武帝的政治、軍事活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但是,漢武帝在即位之后的二十余年間,對外進行軍事擴張,連年征戰,耗資巨大;對內揮霍無度,窮奢極欲。強盛的外表下掩蓋著衰亡的危機,國家財政逐漸陷入困境。然而這時的富商大賈卻由于擁有冶鐵、煮鹽、鑄幣之利而暴富,他們不顧國家死活,我行我素,甚至與國家爭利,這樣使本來已經困難的國家財政雪上加霜。面對嚴重的財政困難,漢武帝走投無路,只好改革經濟,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說起漢武帝的經濟改革,有一個人不能不提,這個人就是桑弘羊。

桑弘羊是洛陽一個大富商的兒子,13歲時就入宮做了侍中,此后一直待在漢武帝身邊,參與謀劃國家大事,而處理經濟問題則是他的拿手好戲。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任命鹽商東郭咸陽和冶鐵商孔僅二人為大農丞,總領全國的冶鐵煮鹽事務,并派桑弘羊協助二人共行理財之事。東郭咸陽、桑弘羊和孔僅三人經過一年的籌劃,在公元前119年向漢武帝提出了鹽鐵官營的計劃。根據這一計劃,原來歸少府主管的鹽鐵業劃歸大農令主管,并由國家壟斷生產,嚴禁私家生產經營,違者除沒收器具外,還要處以重刑。這一計劃公布后,全國嘩然,一些富商大賈公然站出來反對,許多朝臣也不支持。漢武帝不顧朝臣和富商大賈的反對,毅然批準了這一計劃。結果政府的財政收入明顯增加,效果顯著,漢武帝非常高興,于是提升了桑弘羊等人的職務。

黃釉陶倉 漢

緊接著,在公元前113年,桑弘羊又向漢武帝提出了幣制改革的建議,漢武帝也欣然采納。他下令取消郡國鑄幣的權力,禁止私人鑄幣,改由官府鑄造,把鑄幣權收歸中央,從而一掃私人鑄幣之風,幣制改革大獲成功。

井鹽畫像磚 漢

武帝五銖錢 漢

由于鹽鐵官營和幣制改革的成功,國家的財政形勢大為好轉,漢武帝頗感欣慰,對桑弘羊的理財能力更加信任。桑弘羊也不負漢武帝重望,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反復思考,他又提出了均輸和平準制度。所謂均輸制度,就是在各郡國設立均輸官,負責運輸各郡國的貢納物品。所謂平準制度,就是平抑市場物價,由大司農在京城設立平準官,將各地運到長安的貨物,在京師市場上出售,利潤上交國家。并且“貴則賣之,賤則買之”,平抑市場物價。這既保證了對京師百姓的供應,又打擊了投機倒把的商人。

統一貨幣、鹽鐵官營和均輸平準制度的實行,是桑弘羊改革經濟、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的得力舉措。他在不過多地增加農民負擔的情況下,滿足了國家巨額的財政需求,確實為漢武帝立下了一大功勞,所以他一直受到漢武帝的信任和重用。公元前100年,桑弘羊被武帝任命為大司農。從此,桑弘羊為武帝理財十三年,充分發揮了他的理財能力,使西漢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個鼎盛時期。

七、好大喜功

元鼎年間(公元前116~前111年),漢武帝的政治、軍事、經濟發展達到了頂峰。繼大敗匈奴之后,又開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平定了兩越、西南夷,大漢王朝開疆拓土,聲威遠播。隨著鹽鐵官營、統一貨幣、均輸平準等經濟改革初見成效,國庫又重新豐盈。此時的漢武帝可算得上功德卓著,恩澤四方了。

有些官員和儒生趁機討好漢武帝,建議漢武帝進行改制封禪。漢武帝本來是個好大喜功、獨裁專制的皇帝,對炫耀圣武、神化皇權的封神之事很是熱衷。特別是漢武帝聽說封禪是延年益壽、白日飛天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更增加了興趣。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六月,在今山西河津南有一個叫錦的巫師,在祭祀土神時,挖出了一個大鼎。這只鼎與其他的鼎不同,上面刻有花紋,但無文字記載,地方官將此事上報朝廷。公卿大臣們都認為“寶鼎”出土,是上天顯示祥瑞。武帝大喜,下令將寶鼎迎至甘泉宮。這時一些趨炎附勢的官員紛紛上書恭賀道:“相傳從前泰一帝造神鼎只造了一個。這‘一’也就是大一統,象征著天下萬物都統一于‘一’。后來黃帝造寶鼎三個,象征天、地、人。再往后,禹收納天下九州牧貢金,鑄造了九鼎,象征著天下九州,并用它們烹煮犧牲,祭祀上帝鬼神。只要遇到圣明的君主在世,它們就會出現。現在寶鼎在甘泉宮,光彩四射、變幻神奇。而且在迎回寶鼎時,天空還飄過黃白彩云,原野上有麋鹿奔來。這接連出現而又互相配合的祥瑞,都說明陛下與天地合德,是受命于天的帝王。”這番話說得武帝心花怒放、神采飛揚,更堅定泰山封禪報功的決心。

山東泰山風景

無字碑

此碑置于山東泰山玉皇殿大門西則,高6米,寬1.2米,厚0.9米,形制古樸,不著一字,故名。對此碑有兩種說法:一說因秦始皇“焚書坑儒”,故于碑上“一字不鏨”;一說漢武帝登封泰山,為顯示自己“受命于天”、“功德蓋世”的超凡氣概,立碑于古登封臺前,史稱“立石”,即今無字碑,至今仍莫衷一是。

此后,漢武帝積極籌劃泰山封禪事宜,時常與公卿、儒生博士們議論封禪的程序和禮儀。漢武帝按照古代先整兵耀武,再解散軍隊,然后才舉行封禪的原則,在公元前110年頒布詔書:“南越、東甌都已平定,而西蠻、北夷尚未平定。朕將置十二路將軍,親自掌握兵符,統帥這十二路大軍巡視邊陲。”于是親率18萬大軍離京出巡,北到長城,東到大海,然后來到泰山腳下,準備進行泰山封禪活動。

泰山封禪是報功于天地的盛典,參加者都感到萬分榮幸。司馬遷的父親太史令司馬談,因為被漢武帝留在了洛陽,竟然氣得一病不起。他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痛哭流涕地說:“現在圣上承千歲之統,封禪泰山,這是曠世盛典,而我卻不能同行,這就是命啊!”

龜鳳紋銅薰爐 漢

漢武帝來到泰山后,先在泰山腳下的小山梁父祭祀地神。祭祀過地神后,武帝命凡是擔任侍中的儒生一律頭戴皮帽,將笏板用絲帶系于腰間,參加射牛儀式,并隨武帝在泰山東坡祭天。

此后,漢武帝單獨與侍中、奉車都尉等人一起登上泰山,再行祭天之禮。從山上下來后,又在泰山腳下東部的肅然山再祭地神。祭祀的時候,漢武帝身穿黃色衣服,在音樂的伴奏下,行叩拜之禮,并以江淮地區出產的三條脊棱靈茅獻神,用五色土建造祭壇。祭壇上放滿了從遠方運來的美味佳肴和珍禽異獸。

一切儀式結束后,漢武帝改年號為元封元年,下令此次巡行的所到之處,歷年所欠的田賦及今年應當交的稅賦一律免除,賜天下有爵者人增一級,并規定從此以后,天子每五年舉行一次大典,各諸侯國都要在泰山腳下建造館舍。漢武帝的這次封禪奢侈豪華、極講排場,充分顯示了他好大喜功的個性。

漢武帝不僅好大喜功,而且在生活上窮奢極欲、揮霍無度。他不僅封禪泰山,而且還多次巡游全國,游歷名山大川,見諸歷史記載的就有二十多次。每次巡游,漢武帝隨行的官員、軍隊多則十余萬騎,沿途百姓供應糧蔬果品,修整道路、宮館,郡國官員都要負責接送,負擔沉重,這些都給各地百姓造成了嚴重的災難。武帝好大喜功,每次出巡的時候,都要將各國使臣全部帶上,遇到大都會或人口稠密的地方,都要大擺場面。每到一處,都要讓賓客參觀各地倉庫中儲存的物品,以示漢朝之強。為了表示漢王朝的博大胸懷,公元前121年,匈奴渾邪王來投降的時候,漢武帝下令邊郡調集2萬車輛前往迎接,因朝廷一時不可能有這么多的馬匹,無法湊足,氣得漢武帝要殺掉長安縣令。

四乳家常富貴鏡 漢

相傳,漢武帝不僅喜歡大規模的外出巡游,而且還經常微服私訪、游歷民間。一次,他在終南山打獵,到處追逐飛禽走獸,結果踐踏了大片農田。看到自己辛苦種植的禾苗被毀,田主破口大罵,并向官府報了案。地方官聞訊前來抓捕,才發現是當朝皇帝。又有一次,他外出私訪時,夜宿客店,被店家懷疑是強盜,結果差點丟了性命。

漢武帝成年以后,他的后宮嬪妃之多,在歷史上是罕見的,據記載諸宮美人加起來有七八千之多。他可以三天不吃飯,但不能一天沒有女人陪伴。為了滿足自己奢侈腐化的生活,漢武帝大興土木,修建了無數的宮室樓臺。他在長安城內建起了建章宮、明光宮、柏梁臺,在長安周圍還建有長楊宮、五柞宮等六宮。為了便于巡游,漢武帝還在全國各地建造了許多行宮。

八、迷戀神仙方術

秦漢時期,陰陽五行、神仙方術之說盛行,成為社會普遍接受的信仰。漢武帝自幼受神巫文化的熏陶,對鬼神的存在深信不疑。他當了皇帝以后,君臨天下,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和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可是無法左右自己生命的日漸衰老。為了能夠使自己延年益壽、長生不老,漢武帝迷戀神仙方術,一生接觸過無數的巫女和方士,卻每每受騙上當,給后人留下許多可笑而又可悲的荒唐故事,但他仍深信不悔。

玉天馬羽人 西漢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寵幸的妃子李夫人得病身亡,漢武帝為此朝不食、夜不寐,非常懷念李夫人。齊地有個叫李少翁的方士,自稱有招引鬼神的法術,可以引鬼魂與生人相見,來京求見漢武帝。這李少翁本來是一個少白頭,可他卻對武帝說自己已有200多歲。漢武帝見有如此奇人,喜出望外,便讓李少翁請李夫人回來。李少翁于是要了李夫人的衣服,在一間很清靜的屋子里,用今天投影的原理,在帷幕上投出了李夫人的幻影。漢武帝盡管沒有能與李夫人言談,但是畢竟在恍惚中看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李夫人。漢武帝認為李少翁果然有法術,遂拜李少翁為文成將軍。李少翁受到漢武帝寵愛,整日與他談論神仙的事情,表示想要見見神仙。李少翁于是欺騙漢武帝說:“陛下要想與神仙交往,就必須把宮室、被服等弄得如同神物。”武帝果真讓人把宮殿的房頂、柱子、墻壁都畫上五彩的云頭、仙車,被服也繡上了這類東西,可是等了一年多,根本見不到神仙的蹤影。李少翁見騙術要敗露,于是又想了一招來欺騙漢武帝。一次,李少翁在陪同漢武帝去甘泉宮的途中,看到有人牽著一頭牛,李少翁便指著牛對漢武帝說:“陛下,這頭牛肚子里有奇書。”漢武帝半信半疑,于是命人剝開牛肚子,果然在里面發現了一張帛書,上面寫著一些讓人無法看懂的隱語,漢武帝感到很奇怪,于是就放在手中細細端詳。幸虧漢武帝還沒有糊涂到無知的地步,經過辨認,發現是李少翁的筆跡。漢武帝當即醒悟,明白是李少翁從中做了手腳,于是殺掉了李少翁。

東王公和西王母畫像石 漢

漢武帝雖然讓李少翁欺騙了一次,成為天下人的笑柄,但他對神仙方術的迷戀卻并沒有因此而停止。過了不久,又有一個叫欒大的方士求見漢武帝。他對漢武帝說:“我從前在海里來往,碰到過仙人安期生,拜他為師,學到一些法術。我可以用法術點石成金、堵塞黃河、煉出長生不老之藥。”對這樣的鬼話,漢武帝竟然也相信了。他馬上封欒大為五利將軍、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和大通將軍,京城中的侯王將相見漢武帝如此厚待欒大,也紛紛備下厚禮奉贈。但欒大似乎不稀罕這些官銜,于是漢武帝又加封其為樂通侯,并把公主下嫁給了他。可是過了一年多,欒大既沒能堵塞河口,也沒有能夠煉出黃金,漢武帝這才明白自己又受騙了。

但是漢武帝迷戀神仙鬼怪的悲劇并沒有到此結束,接著又發生了“巫蠱之禍”。巫蠱,是古代的一種迷信活動,是指巫師使用巫術詛咒轉而嫁禍于人。

公元前92年的一天黃昏,漢武帝正在宮中閉目養神。朦朧之間,看見一身穿黑衣的魁梧男子,手提利劍,闖入宮中,即要行刺。武帝急忙起身高喊:“有刺客!快快拿下!”宮中侍衛聞聲而至,卻未見任何蹤影。侍奉在漢武帝身邊的幾名宮女也根本沒有看到刺客,她們心里明白,是老皇帝神情恍惚中的夢境,可是誰也不敢說出真相。漢武帝卻不肯罷休,在宮中和京城接連搜尋了十一天,毫無結果。武帝暗想:“我明明看到了刺客入宮,卻為什么查不到呢?難道是鬼神作怪?”

恰在這時,衛皇后的外甥公孫敬聲倚恃與漢武帝的特殊關系盜用軍費1900萬錢,事發后被捕入獄。當時官府正在追捕一名游俠朱安世,公孫賀便上書漢武帝,請求讓公孫敬聲捕拿朱安世以贖罪。可是未曾料想,朱安世在獄中上書漢武帝,揭發公孫敬聲與漢武帝的女兒陽石公主私通,并在漢武帝經過的甘泉宮埋下木偶人詛咒漢武帝。漢武帝查實以后大怒,將公孫賀父子處死并滅門九族,衛皇后的兩個女兒諸邑公主和陽石公主也被殺。

粉彩雙層長方形漆奩盒 漢

自從公孫賀父子巫蠱案發后,從宮中、朝廷直至民間,掀起了一股揭發巫蠱之風。一些酷吏乘機興風作浪,江充便是其中一人。這江充原是趙敬肅王的門客,有一個妹妹嫁給了趙太子丹,但是后來江充卻得罪了太子丹,便逃到長安,告發太子丹的隱私,得到漢武帝的信任。江充因此被任命為繡衣使者,負責督察京城及周圍地區的社會治安。有一次,江充發現皇太子的家臣駕車行使在皇帝的專用車道上,便當場扣下了他們的車馬。皇太子劉據派人向他求情,江充不理,由此與太子交惡。

雙龍穿璧圖 漢

死后成仙是每個富人貴人的愿望,這種觀念也浸透在墓葬文化中。這是長沙馬王堆漢墓中木棺的彩繪圖案,色彩對比鮮明,雙龍姿態遒勁,從玉璧中盤桓而出,該圖案充分表現出古人對龍的崇拜,同時也昭示了當時人們對神仙世界的一種向往。

巫蠱事起之后,漢武帝便命江充搜查巫蠱,江充自認為得罪太子,害怕將來太子報復,于是就利用搜查巫蠱的機會來陷害太子。他先向漢武帝報告說宮中有蠱氣,然后從不得寵的妃子、夫人宮中搜起,一直搜到衛皇后宮中,據說果然在太子宮中找到了木偶人。皇太子劉據得知后,十分恐懼,害怕無法辯白,于是先發制人,發兵叛亂,結果失敗。衛皇后在宮中自殺, 皇太子劉據逃到湖縣后,由于官兵追捕,也被迫自殺。

九、漢武帝之死

漢武帝迷戀神仙方術,巡游無度,奢侈腐化,不僅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增加了人民負擔,而且上行下效,使整個統治集團日趨腐化。廣大農民窮困破產、無以為生,流亡農民越來越多,終于導致天下大亂。公元前99年,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遍及大江南北、黃河上下,漢武帝急忙調集軍隊,經過血腥鎮壓,終于遏制住了農民起義的浪潮。

長樂未央瓦當 漢

太子被殺,出兵匈奴又幾乎全軍覆沒,所有這些挫折,使漢武帝不得不冷靜地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因此,晚年漢武帝的思想常常處于懺悔的狀態之中。公元前89年,漢武帝再一次封禪泰山之后,對隨行的官員說:“朕自即位以來,所作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追悔莫及。從現在起,凡是有傷害百姓、浪費天下財物的事情,一律停止。”大臣田千秋趁機進言說:“方士們論神仙之事很多,但都無法驗證,請陛下停止求仙一類的事情。”武帝同意了,把所有靠裝神弄鬼混飯吃的方士都給罷免了。

漢武帝茂陵 漢

綠釉孔雀九枝燈 漢

公元前89年,漢武帝任命田千秋為丞相,并封為“富民侯”,以表自己“思富養民”之意。當桑弘羊提出募民輪臺(今新疆輪臺)屯田時,漢武帝下詔拒絕,并陳述了自己以前頻繁征伐的悔過之情,表示從今以后“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也就是嚴厲禁止各級官吏的殘暴行為,禁止官府擅自征收賦稅。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輪臺罪己詔”。

公元前88年,又發生了馬何羅謀逆事件,雖然這次事件沒有成功,但自此漢武帝心緒不寧,身體愈發不好,他預感到自己可能將不久于人世。于是,在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十二日,漢武帝頒布詔書,立8歲的皇子弗陵為皇太子。

二月十四日,漢武帝駕崩,終年71 歲,葬于陜西茂陵。功過是非,留與后人評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东市| 河北区| 韶山市| 邛崃市| 南华县| 南靖县| 灵宝市| 顺义区| 澄迈县| 宜丰县| 广安市| 洪江市| 泊头市| 台山市| 阿城市| 蒙自县| 清流县| 南溪县| 扎囊县| 车险| 青田县| 邵东县| 岗巴县| 通化市| 胶州市| 保山市| 阳原县| 金溪县| 秭归县| 威远县| 延川县| 西藏| 高邑县| 炎陵县| 堆龙德庆县| 无极县| 昭苏县| 新源县| 比如县| 永州市| 华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