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奧孔的“痛苦表情”
The Laocoon
必知理由
希臘雕塑的最高典范
世界上最完美的作品
類型:雕塑
出土地點:羅馬提圖斯皇宮遺址
出土時間:1506年
材料:大理石
創(chuàng)作時間:公元前1世紀中葉
1506年1月4日,一個名叫佛列底斯的意大利人在羅馬提圖斯皇宮遺址的廢墟上種植葡萄時,無意中挖出一座群雕像。這座群雕像馬上被羅馬教皇尤利烏斯二世收購,并置于梵蒂岡的伯爾維多宮。教皇總建筑師桑加羅鑒定這是提圖斯皇宮杰出的藏品《拉奧孔》。《拉奧孔》是希臘化時期的雕塑名作,約在公元前1世紀中葉制作,刻畫的是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波利佐羅斯和阿典諾多羅斯。

《拉奧孔》 格列柯 西班牙
拉奧孔的故事成為畫家喜愛表現(xiàn)的題材之一。格列柯具有宗教神秘主義思想,他成名后物質上很豐富,但精神上卻日益苦悶。晚年時,格列柯性格愈發(fā)孤僻、狂放,畫面上人物身軀嚴重的扭曲變形便是一個表現(xiàn),畫面籠罩著一種虛幻、病態(tài)的神秘氣氛。色彩則加強了凄涼恐怖的月夜的陰森逼人,人物像是曠野中的孤魂一般漂泊無定。格列柯筆下的人物形象成為其思想哲理的象征。
群雕取材于特洛伊戰(zhàn)爭:拉奧孔是特洛伊城的祭司。為了爭奪漂亮的海倫,希臘聯(lián)軍在雅典娜諸神的庇護下,與特洛伊人進行了長達10年的戰(zhàn)爭,但希臘聯(lián)軍仍然攻不下特洛伊城。最后希臘人使用了木馬計。他們制造了一匹巨大的木馬,奧德賽率領戰(zhàn)士藏入馬肚。希臘聯(lián)軍假裝撤退,乘船隱避到附近的海灣里,把木馬放置在城外。特洛伊人以為希臘聯(lián)軍撤退了,于是打開城門,他們看到一匹巨大的木馬,以為是太陽神的恩賜,想把它拖進城去。這時,祭司拉奧孔出來警告特洛伊人勸說不要把木馬拉進城,以免中計。拉奧孔的言行觸怒了雅典娜諸神,因為拉奧孔破壞了眾神毀滅特洛伊城的計劃。于是,一怒之下,雅典娜從海中調來兩條巨蟒,讓蟒蛇把拉奧孔和他兩個兒子活活纏死。這是人與神沖突的悲劇。作為祭司,拉奧孔要警示人們避免災難,這本是他的責任;但他又違背了神的意志,遭到懲罰。

《拉奧孔》
羅得島上的雕塑家阿基桑得羅斯、雅典的諾多羅斯和加納那的波利佐羅斯共同創(chuàng)作了這件作品。它表現(xiàn)了拉奧孔與兩個兒子痛苦地與巨蟒搏斗的情景,劇烈的掙扎令肌肉產(chǎn)生了痙攣,如一座座小山丘相互連接,表達出在痛苦狀態(tài)下力量的迸發(fā)。這件作品被譽為希臘雕塑的最高典范。
群雕表現(xiàn)的是拉奧孔和他兩個兒子受蟒蛇折磨,痛苦掙扎的情形。在祭壇的石階前,拉奧孔與蟒蛇作殊死搏斗。他雙手擒住巨蟒,蟒蛇則穿繞他的肋腹,咬噬他的腰部,拉奧孔急劇地躲閃,身軀激烈地扭曲。他全身的肌肉繃緊,胸部高挺,腹部緊縮,竭力抑制自己的痛苦。他身邊的兩個兒子有不同的表現(xiàn)。一個所處的環(huán)境還不太危險,因此抽出左腿極力擺脫,可他又牽掛父兄的安全,側過頭來關切地注視著父親;而另一個的境況很糟糕,他已經(jīng)站立不穩(wěn),舉起左手,像在呼救,死亡的恐怖已經(jīng)控制了他。
群雕采用金字塔形的處理方式。拉奧孔形體較高大,他的兒子則較矮小。兩條扭動的巨蟒把三者連在一起,構成一個三角形,穩(wěn)定而富有變化。軀體隨蛇的纏繞而扭動,相互呼應組成一個多變的整體。《拉奧孔》表現(xiàn)了一種愛國、人與神斗爭的精神,這使得“拉奧孔”具有了廣泛的意義。
德國戲劇家萊辛寫過一本論述詩歌與造型藝術的書,其靈感就來自《拉奧孔》,他把書命名為《拉奧孔》,書中探討了這座雕像所蘊含的美學價值。萊辛注意到,雕像中拉奧孔面孔所表現(xiàn)的痛苦,并不如詩歌所寫的那樣激烈。萊辛的解釋是,在古希臘,藝術家把美看作藝術的最高準則,在創(chuàng)造《拉奧孔》的時候,他們?yōu)榱吮苊馔纯鄷r的丑態(tài),就把身體的苦痛沖淡,把哀號化為輕微的嘆息,因為哀號會使面部扭曲變丑。這是古希臘雕刻美的一個法則,化丑為美,顯示出“靜穆的光輝”。
《拉奧孔》的出土震動一時,它被推崇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意大利偉大的雕塑家米開朗琪羅贊嘆“真是不可思議”;德國大文豪歌德認為《拉奧孔》的高度悲劇性激發(fā)了人們的想象力,同時在造型上又是“勻稱與變化、靜止與動態(tài)、對比與層次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