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疾行,又怎能不錯過美麗風景
《論語》中有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提醒我們不要整天忙碌,要學會適時暫停,適時自我反思,才能世事洞明。
順治七年(1650)的一個冬天,有個讀書人帶著小書童匆匆趕路,想要進入鎮海縣城,可越是著急,天色就越是不等人地黑了下去。傍晚的霧氣開始纏繞在樹枝之上,望望不遠處的縣城,大概還需要走上兩里路才能到達。
讀書人內心暗暗著急,正好看到路邊有位老農,于是便問:“請問今天我們還能在南大門下鎖之前趕到城里嗎?”
老農上下打量了一下讀書人,然后晃著腦袋說:“嗯,如果你們慢慢地走,到達之時城門應該還開著。但要是趕急了,城門就要關上了。”
這句話怎么聽都像是在戲弄人,讀書人很生氣,于是催著小書童快步行走。誰知道沒走幾步,小書童就被路上的石頭絆倒了,背上的書籃散開來,書也掉了一地。小書童嚇得嗚嗚哭起來。
等到兩個人把書都整理好,天色已經晚了,這個時候讀書人才突然明白,老農并非戲弄他們,而是說了一番很有哲理的話。
老農看到小書童負重趕路,就已經料到如果慌慌張張,反而容易忙中出錯。如果不在這里摔倒,也很可能在后面摔倒,因為越是心急,就越不小心。如果兩個人能夠不慌不忙地走,就會注意到腳下的石頭而懂得避讓。
一味著急往前趕,未必就能夠辦成事情,有的時候著急是沒有用的,耐下性子一步步來,或許才是更好的方式。
有一個小孩子對生物很感興趣,一直想知道蛹是如何破繭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叢中找到了一個蛹,于是將它帶回家,日日都留心觀察。
幾天之后,蛹上開始出現微小的裂痕,里面的蝴蝶似乎也急著要出來。小孩子興奮極了,自己一直想弄明白的事情正在發生。
可是破繭而出畢竟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蝴蝶在里面不停地掙扎,蛹的裂痕越來越明顯,但始終沒有完全裂開。看著蝴蝶那么辛苦,小孩子有些不忍,他決定幫幫這只美麗的蝴蝶。于是他找來剪刀,直接把這個蛹給剪開了。
蝴蝶從蛹中出來了,真是個美麗的精靈。可是由于沒有經過足夠的鍛煉,它的翅膀很無力,根本就飛不起來,在原地掙扎了很久,最后悲慘地死去了。
破繭是每只蝴蝶必然要經歷的過程,雖然艱辛和痛苦,但這就是毛毛蟲變美麗所要付出的代價。經過這樣的努力之后,蝴蝶才能夠翩翩起舞,整個過程的每一秒都是不能夠省略的。小孩子的心是好的,但這種好心卻變成了致命的傷害,他減少了蝴蝶破繭的時間,也最終害死了那只蝴蝶。
子夏曾經在莒父擔任地方首長,他請教孔子如何才能更好地理政。
孔子告訴他說,其實理政的原則就是要有長遠的眼光,看問題的時候應該多看到事物的本質和發展的方向,如果太急功近利,迫切地要用結果來表現成績,只會把事情變糟糕。另外也不要貪圖眼前的小便宜,或者只為一些小的利益去耗費心思,應該顧全大局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