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繳稅節支籌劃寶典
- 魏兮關
- 1631字
- 2019-01-03 19:02:13
前言
為什么看著企業繳稅記錄時,老板巴不得想盡一切辦法將稅負調整到心理預期,可同時,企業還是在無聲無息地多繳著稅,使得企業的資金流越來越不健康呢?
為什么財務人員聽著老板的叮囑,戰戰兢兢地做著企業內外“兩本賬”,可一到稅務稽查,老板和財務人員都忐忑不安,生怕出些什么差錯呢?
為什么每年總有些企業因為偷、逃、欠、抗稅等行為被處罰,并為此承擔高昂的違法成本,使得“減輕稅負”得不償失?當這些企業事后盤點賬目,卻發現自己本可以不必靠違法去“節稅”!
那么,有沒有一種方法,使企業能夠既合法又合理地實現企業節支籌劃的目的?答案是有。
無論任何企業,都有與生俱來的納稅義務,企業能夠做的,只能是在現行稅法的規定下,合理地籌劃自己的納稅行為,從而使得稅負最輕、企業合法利益最大。總體上來說,我國現行的稅法有《稅收征管法》、《增值稅暫行條例》、《營業稅暫行條例》、《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等;從我國的現行稅種上來看,包括5大類(流轉稅、所得稅、資源稅、財產稅、行為稅),共計19種(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土地增值稅、關稅等)。
這些不同的稅法和稅種,為我們進行節支籌劃提供了很大空間。不可否認,如果事物的數量很少,或者在籌劃上缺乏空間,我們能夠做的事情并不多,但只要事物具備了一定規模,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之后,就可以起到神奇的效果,合理避稅即是如此。這種例子應該是有很多的,比如“田忌賽馬”的故事,只要將上中下三等馬調換一下順序,本來極有可能的失敗,就可以轉化為成功。
當一個企業感覺到稅負較重時,不妨認真審視一下自己的繳稅現狀,企業本來可以享受一些稅收優惠條款,是不是沒有享受,而是主動“放棄”了?
當然,稅收是我國財政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任何納稅人都應依法納稅;另外,我國將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包括完善各項社會公共設施、為企業與個人提供更好的發展與生活環境等。不僅如此,稅收對我國的產業布局也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在這方面,稅收會緊密結合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
我國稅法規定,普通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但國家為了扶持小型微利企業的發展,將小型微利企業的所得稅稅率減為20%;同時,我國為了鼓勵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促進我國的產業升級,對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為15%。所以,企業在稅收籌劃中,如果能夠積極運用稅法中的優惠條款,就可以理所應當地減輕稅負,而不必絞盡腦汁地想些令自己膽顫心驚的“避稅”方法。
可以說,本書提倡的“節支籌劃”,完全在現行稅法的合理框架下。同時,本書在深刻了解我國稅法體系的基礎上,緊密結合企業繳稅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從而使企業做出的節稅籌劃,能夠最適合稅法中的相應條款,這與我國稅法的立法精神也是相通的。正因為這樣,本書的目的便是為企業管理者、財務人員如何在實際工作中合理避稅、為企業節稅而服務。
從全書體系上來看,我們首先從整體上論述了納稅人應該具備的節支籌劃意識、應知的稅法體系以及避稅基本思路;其次,我們從企業經營中的不同納稅環節,如投資環節、生產環節、銷售環節、利潤環節,以及負債、費用等方面,詳細闡述了避稅方法,并配以翔實的案例,使讀者不僅能夠懂得節支籌劃的理論方法,還可以增強實際操作能力;再次,我們還根據不同稅種與企業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論述了相應的避稅方法。
應該說,本書的每一個板塊,都是讀者在現實生活中所必須面對的,也是最為實用的。無論對于哪家企業,也不管處于什么行業,以及處于哪一個發展階段,只要讀者掌握了本書的避稅思路,再配以案例了解,就可以很快掌握其中的避稅技巧,并有效地運用于工作當中。
除此之外,我國的稅法尚處于發展階段,具體條款也在相應的調整當中。基于此,我們在書中參考了最新的稅法條款,同時對我國“營改增”的稅收改革方向進行了論述。我們相信,本書將成為企業管理者與財務人員的重要參考資料,幫助大家更合理、更有效地避稅。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書中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在閱讀中予以批評指正,從而共同提高與進步。
特此鳴謝!
- 中國新股民必讀手冊(2015年最新版)
- Pentaho Business Analytics Cookbook
- 新中國審計制度變遷
- 汪博士詳解PMP?模擬題(第4版)
- 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的國際經驗和中國政策取向(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書系)
- 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實務指南
- Magento 2 Cookbook
- 基本有用的計量經濟學
- Team Foundation Server 2013 Customization
- 中國政府統計問題研究
- VMware vCenter Operations Manager Essentials
- 成功通過PMP(第3版)
- 企業內部審計全流程指南
- 內審人員進階之道:內部審計操作實務與案例解析
- 內部審計情景案例:理解審計行為,辨析審計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