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希臘文化

希臘文化是歐洲文化之源,雖然孕育這一文化的希臘民族并沒有崛起成為帝國,但是征服他們的羅馬帝國卻受益無窮。依靠希臘文化,羅馬帝國在進行版圖擴張的同時,得以對殖民地的人民進行思想控制,從而形成了歐洲歷史上的第一個大帝國,即羅馬帝國。羅馬帝國衰亡后,作為其延續政權的拜占庭帝國(亦稱東羅馬帝國),仍然對希臘文化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1.希臘文化的歷史發展

希臘文化作為整個歐洲社會的文化奠基,雖然沒有促成強大的帝國出現,但是也孕育了一個具有獨特文化的希臘民族。綜合來看,希臘文化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荷馬時代、古風時代、古典時代和希臘化時代。其中,荷馬時代是希臘文化的萌芽階段,大概只是出現了一些獨具智慧的人群;古風時代最大的特點是出現了希臘文,希臘人的思維也開始歸于理性;古典時代因為有文字作為承載,希臘文化取得長足進步;希臘化時代起源于亞歷山大馬其頓王國的開創者,曾經征服希臘民族。對希臘民族文化的汲取,這再一次促成了希臘文化的新生。

下面,我們就來分別了解一下各個歷史時期的希臘文化:

(1)荷馬時代(公元前12~前9世紀)。顧名思義,這個時代以古希臘著名詩人荷馬的名字命名,因為其作品《荷馬史詩》對于希臘文化的影響實在太大。作品內容為神話故事,主人公都是神,或者半人半神,以及人世間受神寵愛的大英雄。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希臘人已經開始思考終極問題,如人類的起源并且最終將這些問題歸結為神的存在和作用。體現荷馬思想理性的一面是,其筆下諸神并非萬能,而是被賦予了豐富的人類特性。應該說,荷馬筆下的神只是人類形象的拔高和放大,是對人們的精神指引,其中還難能可貴地關注到了人類自身力量建設,是希臘文化的一次重大進步。

荷馬 約公元前873年生

(2)古風時代(公元前8~前6世紀)。這一時期的希臘文化開始茁壯成長,希臘人在繼承了荷馬的傳統文化遺風的同時,還建立了共同的信仰、語言和諸多生活習慣,希臘文化開始以民族形式進行傳承。很快,希臘文化孕育出了統一的文字,這讓一直處于口頭流傳的《荷馬史詩》落實到了文字上。由于文字的巨大推動作用,希臘文化開始出現早期的哲學思想,并且很快發展成為哲學流派,如歐洲最早的米利都學派。

(3)古典時代(公元前5~前4世紀)。這一時期希臘文化的發展進入繁榮期,一度出現了大批劃時代的文化先哲。為了宣揚自己的學說,他們又紛紛著書立說,從而將希臘文化的發展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比如為后世所熟知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是這一文化大潮中的耀眼明星,他們為希臘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由于民主制度的建設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希臘的史學著作和戲劇作品也開始問世,并且立即受到希臘和全世界人民的熱捧。

(4)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前1世紀)。隨著馬其頓王國的崛起,希臘文化傳播的地域越來越廣闊,尤其是在亞歷山大滅亡了波斯帝國古波斯人建立的奴隸制帝國,位于伊朗高原,介于歐洲和亞洲之間。之后,傳統的希臘文化和東方文化開始融合發酵,很快孕育出了更具生命力的新文化。這種文化進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自然學科的進步,包括天文、地理、物理、數學和醫學等,為現代自然學科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次是希臘文化的系統整理,這一進步不僅表現在自然學科方面,而且表現在了社會學科,比如卡里馬庫斯(Callimachus)成書時任亞歷山大里亞圖書館館長,同時也是著名的雕塑家。著的《希臘圖書總目》,是希臘最早的圖書目錄。

2.人文主義的內容和特征

雖然希臘文化經過羅馬人的改造,但是其核心思想和文化精髓并沒有改變,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于人文主義的傳承。所謂人文主義,就是對人性的開發和培養,并且強調以人為本的重要性,主張一切事物的建設都不能脫離人的需求,追求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普世價值,并且提倡通過個人努力實現人生價值。

人文主義的內容首先是“神人同形同性”。即人類的外形和性格是與神靈一致的,神靈也有七情六欲和爾虞我詐,現實主義詩人赫西俄德所著的《神譜》一書中,還完整敘述了神靈社會的形成和發展,并且闡明了每一位神靈的來歷。在他的另外一部著作《工作與時日》中,還著明了人類和神靈具有共同的祖先,讓他們成為了幾乎和人類相同的族群。

其次,人文主義還強調“人是萬物的尺度”(智者運動領袖普羅泰戈拉的名言)。即一切社會建設都必須以人的意志為中心,而非不可預知和不可觸摸的神靈意志,從而使人類社會的發展回歸到了現實當中。與此同時,人文主義還強調了后天培養對美德建設的重要性,以此來鼓勵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行使自己作為城邦國家公民的權利,以及履行自己作為城邦國家公民的義務。

接下來,人文主義認為“人天生是一種政治動物”(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名言)。即人類生下來就不可能與政治活動脫離干系,因為城邦作為一個政治產物,具有明顯的政治屬性,而城邦是由村鎮組成的,村鎮是由家庭組成的,家庭是由人組成的,因此人自然具有政治屬性。人文主義因此認為,城邦建設的最終和最高宗旨必須遵循人性需求,否則終將在人性的敲打下走向滅亡。

最后,人文主義還強調了“世界公民”的重要意識。由于城邦文明的沒落,古希臘的先哲們不可不重新思考人類的未來,并且很快將目光拓展到了世界范圍。如此一來,希臘文化便打破了自身和其他民族的界定,從而為希臘文化的兼容并蓄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隨著歐洲社會的發展,以及各大帝國的輪番建立,注定了政治集團會以多民族的形式存在,因而契合了人文主義的這一特點。

除此之外,人文主義還具有兩大特征。一是關注道德修養,二是主張智善合一。其中,道德修養包括心靈美和形體美,但是這種主張最初只適用于貴族階層,奴隸階層則注定與之無緣。赫西俄德對此進行了否定,并提出了適用于每個人的公共道德(正義)和個人道德(勤勉),并且強調只有正義勤勉的人才可以得到神靈庇佑;智善合一是指智慧和善良的結合,在蘇格拉底看來,每個人的靈魂都有善惡之分,人類只有擁有了對善的識別能力,即擁有了善的智慧,才能成為一個善良的人,是為智善合一。

總而言之,因為有人文主義的存在,希臘文化并沒有將人和神進行明顯的等級劃分,最大的區別不過是神永生,而人會死亡。這樣一來,不僅發揮了神靈的正面引導作用,同時也避免了人類對于神靈的盲目崇拜,從而有效規避了統治者利用神權來欺詐甚至殘害人民。眾所周知,歐洲社會的帝國政權自古就有“政教合一”的傳統,當權者正是依靠神權對民眾進行精神統治。而人文主義顯然是與之背道而馳的,所以它能夠存在并且得到長足發展,實屬難能可貴。

3.理性主義的興衰史

理性主義是指拋開感性認知,通過對已知事物的分析研究,去除事物的表象,從而得出正確和事實結果的主張。眾所周知,人類從起源之初就開始了對自身和世界的思考,但是由于缺乏客觀認知能力,很多一時無法解釋的現象,都會被視為超自然現象,比如《荷馬史詩》和《神譜》對于世界的解讀都建立在神話基礎上。隨著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逐漸提升,古希臘人很快開始了對世界的進一步研究,這便出現了后來居上的理性主義。

當然,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一個循序漸進的漫長過渡。因此,早期的理性主義學說中,會不時出現一些神明的影子,尚未形成科學系統的邏輯思維能力。第一位對理性主義提出系統建設的人是巴門尼德古希臘哲學家。,他的學說主要包括兩點,分別為意見和真理。巴門尼德認為,意見是建立在感知基礎上的,因而不可靠見《古希臘羅馬哲學》,第50~51頁,德謨克利特著,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商務印書館,1961年5月版。;而真理則是建立在理智思考的基礎上,因而比較可靠。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的哲學家們開始把研究對象從自然領域轉移到社會領域,主張人類必須通過認識自己來認識世界,如此才能最終得出真理。而完成這一重大學說轉變的人,就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他提出的著名口號“認識你自己”,也成為理性主義的重要精神引領。在蘇格拉底看來,對于國家和政府的研究非常重要,而對于自然和宇宙的研究則相對無用,并不值得投入過多精力。

從核心思想來講,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即知識”。因為只有具備了足夠的智慧,才能認清世間萬物的本性,從而知道什么事情該做,以及該怎樣去做。而這個做的過程,就是美德的體現和獲得過程,因而說美德和知識是無法分開的。對于通過感覺和經驗認知事物,蘇格拉底則是比較排斥的,因為他覺得此二者建立在非事實和非理性基礎上,而只有對事實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智慧,并最終做出獨具智慧的行為,從而讓美德和智慧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繼蘇格拉底之后,柏拉圖對于理性主義的建設,也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認為“人的理性絕不能引用任何感性事物,而只能引用理念,以及從一個理念到另一個理念,并且最終歸結到理念”。見《古希臘羅馬哲學》,第201頁,德謨克利特著,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商務印書館,1961年5月版。從此之后,古希臘人對事物的認識開始去繁就簡,力求透析事物本質,并且最終得出了科學系統的辯證法。之后隨著理性主義的不斷發展,古希臘人又開始對社會制度進行思考,并很快得到了他們想要的答案。

在這一時期,古希臘還出現了哲學研究的一代大師,他就是對希臘文化起到承前啟后作用的亞里士多德,并且由他完成了古希臘哲學體系的完備建設,從而使理性主義的發展達到巔峰時刻。亞里士多德也因此被稱為“最博學的人”,其學說也被稱為“本體論”,即事物研究過程中,首先要確定一個本體,然后以這個本體為依據,去認知其他各種事物的差別,并且最終找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整個過程可謂充滿邏輯性。從此,這種通過局部已確認信息推敲出整體理性輪廓的方法,也成為哲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方法,而且其本身就是理性主義的產物。

亞里士多德死后,理性主義研究逐漸式微,古希臘文化的理性成分也逐漸褪去,直到中世紀以后被黑暗完全吞噬。

4.唯美主義對歐洲文化的影響

唯美主義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對美的無限追求,至于可以無限到什么程度,在古希臘人看來,它的地位甚至可以超過智慧。放眼古希臘的戲劇、建筑和雕塑藝術等,美的體現幾乎無處不在,對美的無限追求也成為古希臘民族的顯著特征。

對于美的內涵解讀,古希臘人認為和諧是其核心所在,而所謂和諧,就是處于對立面的事物能夠協調存在。見《希臘思想和科學精神的起源》,萊昂·羅斑著,陳修齋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7~58頁。比如一座大山以高峻為美,但是,如果沒有低洼處的水流環繞,它的美就會遜色很多。很顯然,這種觀念對于整個西方社會的發展建設都存在巨大積極作用,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社會制度建設,即在西方社會,無論多么崇高的權力,都會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而在自然科學家眼中,大自然才是最和諧的,當然也是最美麗的。人類所謂的唯美主義,只能依循大自然的和諧,進行力所能及的升華和完善,如果破壞了大自然的和諧,不僅無法得到美,還可能會被自然規律所摧毀。

古希臘文化中,雕塑作品對美的解讀尤其淋漓盡致,其中又以對人體的塑造最具代表。這些雕塑作品多以裸體示人,它們線條流暢,姿勢優雅,比例極佳,無一處不體現著自然和諧的美麗氣息。從這些雕塑中也可以看出,古希臘人在追求美的同時,也沒有忽略自身的健碩要求,世界上出現最早,同時也最盛大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就發源于古希臘。而且這種觀念早在荷馬時期就已經存在,在他塑造的神靈形象中,全部都具有健美的體型,古希臘人也因此非常熱愛體育運動,其身體素質一直被世人稱道。

當然,唯美主義在發展到一定高度之后,也開始關注心靈和智慧的重要性。蘇格拉底就曾經說過,身體的美必須和心靈的美相結合,也就是擁有強健體魄的同時,還必須擁有智慧和道德,否則就會成為和動物一樣的美。見《古希臘羅馬哲學》,第111頁,德謨克利特著,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研究室編譯,商務印書館,1961年5月版。換句話說,身體的美只不過是一種動物性的美,只有結合內心的美麗,包括對道德和智慧的修養,才能展現出屬于人類的獨特美,同時也能夠讓美變得更美,并且是越來越美。從此,古希臘人對和諧的解讀,也從外部形態深入到了內外兼修,從而達到了一個全新的哲學境界。

特征方面,唯美主義首先被提升到了一個哲學高度,并且開始了系統的哲學研究。如最早的自然和諧,后來居上的人體和諧,以及巔峰時刻的精神與人體和諧,古希臘的文化大師們都建立了極為深刻的哲學體系。其邏輯之縝密,推理之嚴格,甚至在后來孕育出了一門專業的學科——美學。柏拉圖對唯美主義同樣作出重要貢獻,他認為美是恒久不變的,變化的只是體現美的事物,從而奠定了美學的形成基礎。亞里士多德則將美定義為“統一性”,認為事物不在多少,只要和諧統一就可以稱為美,比如需要大量音符組成的樂曲,只有演奏者彈出和諧的韻律,才能夠讓聽眾領略到音樂的美好。

注重感覺是唯美主義的第二大特征,并且根深蒂固,幾乎從古希臘文化的孕育之初就已經開始,這也讓唯美主義一度被后世美學家抨擊為形式主義和感覺主義的原因。但是古希臘人對美有著非同尋常的感知能力,并且極為享受美帶給他們的精神愉悅。又因為古希臘人對美有著最權威的解讀,他們始終對自己感知美的能力充滿自信。這就如同一個優秀的槍手,必定掌握了全部既定的射擊常識,并且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開槍時所憑借的也就成了一種感覺。因此,古希臘人所謂的感覺,其實是建立在足夠豐富和成熟的思維邏輯上。

唯美主義最為重要的一個特征是具有功利性,即美不是單純用來看的,而是和人們的現實需求息息相關,這一點與后來近代唯美主義有本質的區別。比如德國哲學家康德就曾提出美的無功利性,認為美只是單純存在于人的感知層面,而不取決于人的事實需求。見《判斷力批判》,第48頁,康德著,宗白華、韋卓民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古希臘人則認為,美的基石是實用,其余任何脫離這一原則的美都是虛假的、脆弱的,同時也是丑陋不堪的。對此,蘇格拉底曾經說過,真正的美必須到勞動和生活中去尋找。但是柏拉圖也給出了自己的不同觀點,他認為僅限于感知層面的美,能夠起到教育引導、緩解壓力和提高修養的作用,對于美的傳承同樣具有積極作用,這也成為近代唯美主義的基本理論依據。

5.城邦主義的沒落

群居特性決定了人類必須建立社會制度,古希臘人選擇的是城邦形式,即一座中心城市周圍環繞著諸多村鎮,從而在某個地域形成一個組織有序的社會群體。由于生產力進步和社會文化發展較快,古希臘人建立的這一社會制度,在當時是最科學和先進的,同時也是最適合他們生存的。此后,城邦制度曾經受到外來勢力的多次打擊,古希臘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城邦,不惜出錢出力,甚至付出血淚代價。在這個過程當中,古希臘人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精神文化,并且不斷推進城邦制度的完善,從而形成了最終的城邦主義。

城邦主義主要包含的內容為獨立自主和自給自足,這也是古希臘人在當時最本質和最迫切的生存需求,城邦制度正是這種民眾意志促生出來的自然產物,當然也就成為了古希臘人用生命捍衛的對象。然而,古希臘人捍衛城邦不過是一種具體行為,捍衛自由獨立才是他們的真正目的。正如柏拉圖所說,為了滿足彼此的需求,我們組成了城邦,任何有悖于這一目的的事物,都將成為城邦主義討伐的對象。

其實,古希臘人之所以選擇城邦制度,主要還有兩方面的原因,分別為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其中,地理因素是因為古希臘所在的地區多山地河流,交通往來非常不便,大范圍的貿易往來根本不可能;政治因素是因為古希臘人追求自由獨立,為了避免受制于人,他們只好奉行自給自足的經濟政策。而城邦作為一種社會體制,已經覆蓋了足夠廣闊的地域,這便使社會分工成為可能,人們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也因此得到充分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古希臘人眼中只有城邦概念,沒有國家概念,或者說城邦在他們看來就是國家,獨立自由也就成了古希臘人最基本的民族意識。

此外,由于城邦是古希臘人的集體生存模式,他們在擔負責任的同時,也享有諸多個人權力。比如在政治方面,公民可以擔任各種政府官職,有權參與立法和司法活動;經濟方面,公民不僅擁有固定的土地資源,還享有城邦內各種產業的公共收益(如礦產和林產等);稅收方面,由于每一位公民都是城邦的主人,公民有權不納稅;宗教方面,公民可以參加任何相關的城邦活動;其余如津貼、扶助、福利和賠償等社會保障,在城邦制度中都有體現。當然,成為城邦居民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的,如父母必須都是本邦居民等。

公民和城邦的天然綁定,也是城邦主義的主要內容之一,這讓公民和城邦之間存在著極為緊密的聯系。眾所周知,城邦是由家庭組成的,而家庭是由個人組成的。按道理來說,公民應該先滿足家庭需求,再依序滿足城邦需求。但城邦主義卻并非如此,而是直接綁定了公民和城邦的榮辱得失。也就是說,城邦居民身為父母者,就是所有城邦孩子的父母,身為子女者,也是所有城邦父母的子女,這正是古希臘哲學家所推崇的至善至美。

特征方面,城邦主義最顯著的就是其封閉性。由于各個城邦都能夠完成自給自足,因此完全沒有必要和其他城邦進行交流,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隔閡與對立。尤其是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城邦土地的承載能力必然面臨突破,城邦之間便會發生相互侵略和兼并,然后因為戰爭和疾病導致人口銳減,人們再恢復和平狀態,在此過程中也會發生城邦面積的擴張和縮減情況。如此一來,就造成了整個古希臘民族的不斷內耗,其斗爭之殘酷絲毫不遜于抵制外族入侵。

城邦主義的另一個特征是逐步走向情緒化。所謂城邦主義的情緒化,是指由于古希臘人對于城邦生活過于推崇和熱愛,因而形成了高度的民族優越感和自豪感,如此便形成了一種脆弱的、不穩定的民族情緒。再加上城邦公民手中都握有實權,一旦他們的民族情緒被煽動,就會迅速形成強大的破壞力。比如古希臘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人領導的提洛同盟和斯巴達領導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會戰,最終以后者的勝利告終。,不僅導致了古希臘城邦制度的全面衰落,而且招致了馬其頓王國的征伐,古希臘人最終也只能選擇屈服。而斯巴達之所以取得勝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君主的專制程度較高。

值得慶幸的是,雖然馬其頓王國對古希臘進行了討伐,但是并沒有對其進行毀滅性的打擊。而在此之后,古希臘文化不僅存活了下來,而且隨著馬其頓王國征服波斯,還在東西方的文化交流過程中得到了長足發展。后來,古希臘被羅馬帝國征服,由于其文化的先進性,很快開始在整個羅馬版圖內傳播,希臘文化也由此開始譜寫新的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德县| 玛多县| 金塔县| 昆山市| 上林县| 玉溪市| 兰考县| 顺平县| 呼和浩特市| 普定县| 汝城县| 禄丰县| 清徐县| 攀枝花市| 孝昌县| 沾化县| 鸡东县| 本溪| 大渡口区| 鄂托克前旗| 澳门| 门源| 北海市| 双鸭山市| 安陆市| 蒙自县| 三穗县| 文成县| 锡林郭勒盟| 白河县| 莱芜市| 岑溪市| 榆中县| 宝山区| 庆云县| 绵阳市| 新郑市| 锡林浩特市| 莆田市| 普洱| 黎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