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不貌美如花,但要活得漂亮——幸福的入口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 傻傻愛自己:女人的小幸福哲學
- 蘇小萌
- 10993字
- 2016-10-16 16:02:16
她們說自己就是灰姑娘,上班、賺錢、消費、娛樂,似乎都是為了尋找存在的價值。
然而,在這個日漸妥協的社會,她們卻從來沒有放棄過找尋那只遺失的“水晶鞋”。
我的世界有你不懂的精彩
有空白之處,就盡力填滿;有滿溢之處,就立刻倒空;有瘙癢難耐之處,就馬上撓抓。如此直白,如此簡單。
私底下,她是個蠻“爆笑”的人,和她共事多年的同事、閨密都知道她的“頑童性格”,她經常會因為一句話、一個動作或一個反應,讓周圍的人大笑不已,其實,就連她自己也頗以這個天賦而自得其樂。
在她的家里,有個已經幫忙將近10年的阿姨,最喜歡學她的一個動作,就是每當她買了一件新衣服,回家穿上身之后也確實挺好看時,就會洋洋得意地在鏡子前像個小公主一樣歡快地旋轉跳舞,這個舉動讓比她大兩歲的阿姨很開心,感覺自己又回到了從前,于是也會跟著她一起旋轉跳舞。
她還喜歡在博客、微博上自曝其短地說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美劇迷和電影迷,每每到了周末,只要忙完手頭的活,她就會待在家一整天,除了清晨在院子里弄花弄草閑晃之外,其他時間就抱著好吃的零食,牢牢地盯著電視。
至今,她最高的紀錄是在2天半之內把26集美劇看完,其間只有心不在焉地吃飯和頭昏腦漲地上床睡覺。
她的這種游手好閑的生活方式,或美其名為勞逸結合的生活態度,想必一定會嚇壞許多努力工作的朋友,因為自小我們就接受“天道酬勤”的品格教育,這也是一個不容被挑戰的標準。尤其是對于那些嚴謹的生活哲學家來說,生命或生活從來就是一連串努力和征服的結果,而她的這種不符合年齡身份的頑童性格和貌似自甘墮落的生活觀,絕對是個不入主流的壞榜樣。
但是,她除了自得其樂之外,甚至還蠻喜歡“不知趣”地在各種不同的場合鼓吹這種自己稱為“舉重若輕”的生活態度。她覺得每天的生活已經實在太過沉重了,如果凡事都嚴肅以對,只會徒然增加身心的負荷。
所以,她奉行美國總統羅斯福愛女愛麗絲·羅斯福·隆沃思在幾十年前就實踐的生活哲學,有空白之處,就盡力填滿;有滿溢之處,就立刻倒空;有瘙癢難耐之處,就馬上撓抓。如此直白,如此簡單。
某年末,她所從事的行業打算頒個獎項給她。負責這件事的編輯告訴她:
“老師,我們打算頒給您智慧女人獎。”
“哦,不!不!這個獎項的高度我還夠不上!”
“那就知性女人獎。”
“不!不!這個獎項的品位我也還沒達到!”
“那?!”
“那就素直女人獎吧!”
“素直?”她心里默念了一下這個詞。
“素直。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面對生活,我愿意擁有素凈、樸素的態度,以及直率、正直的人格。”在她看來,這是對自己最高的獎項,也是對生命最簡單的回歸。
幸福,離我很遠嗎
與其說人類的幸福來自偶爾發生的鴻運,不如說來自每天都有的小實惠。
她是一位心理咨詢師,每次和不開心、不快樂、自認為沒有幸福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談完話時,都要一再提醒她們所犯的一個錯誤,那就是這些女孩子對幸福的定義太高、太巨大、太完美,然而,在平凡平淡的生活中,這些完美巨大的幸福是不容易得到的。例如,她們總是期待有雙有錢、有學問,又有品位的父母;有份事少、錢多,又離家近的工作;找個英俊、多金,又多情的男人。
可是,當別人問起她:“你為什么總是看起來那么快樂、那么幸福呢?”
她就一定會說:“因為我的要求不高、標準不高,只要有一點點的小實惠,就讓我很滿意、很滿足啦!”
的確,她總是很容易被生活中一些很尋常的小小快樂而感動,總是傻乎乎地滿足于“今天的陽光真好”、“這頓飯真好吃”、“我們聊得真是開心”、“哇!我買到一件又漂亮又便宜的衣服”,等等。即便是再小的快樂,她也會很用心地去感受,然后把它們放在身體里面一個盛裝快樂的籃子里,日子久了,這些小小的、尋常的快樂就會越積越多,到最后就成為大快樂。
其實,曾幾何時,我們都曾有過非常纖細而快樂的感受能力,但是隨著歲月的增長,我們卻逐漸改變了面對幸福的角度,而且更讓人難過的是,連我們自己都沒有覺察到。
還記得我們的兒時,是那么的喜歡下雨天,喜歡在雨后撐著小傘踩著水洼,“啪啪嗒嗒”地把自己弄得一身泥濘;但不知何時,童年的樂趣被煩躁的生活取代,我們不再喜歡下雨,不再喜歡撐著小傘,不再喜歡踩水嬉戲,更不再為弄得滿身的泥濘而開心。
又不知何時,我們不再駐足路旁為一朵鮮艷的野花耽誤了上課,也不再駐足路旁為一只受傷的小動物擔心。我們害怕別人的看法,害怕無法達成別人的期望,害怕無緣擁有喜歡的事物,也害怕失去曾經擁有的美好幸福。于是,我們變得越來越不開心,變得不再欣賞自己,變得不再相信別人,變得容易受傷害。
一本雜志曾刊登過這樣一篇文章,根據統計,在過去的十年內,最常被媒體提到的字眼是“幸福”,而“幸福指數”也是一個被許多國家在關注國民生產總值(GNP)之后開始留意的事項。對此,她曾打趣地說:“至于像我這樣好為人師、動不動就以‘心靈導師’自居的從業者,更是常以它來作為文章的內容,說明人們在衣食豐足之后,心靈的感受確實已成為不可或缺和需要關注的事。”
的確,在感受幸福能力方面,至為攸關的另一種能力,那就是“感受微小幸福的能力”。美國總統本杰明·富蘭克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與其說人類的幸福來自偶爾發生的鴻運,不如說來自每天都有的小實惠。
親愛的姑娘們,生命原來就是一出平平淡淡的連續劇,它總是緩緩地流著,即便偶有高低起伏,也多半是我們能駕馭的波度。至于那些高潮迭起的劇情,很多都是劇作家、小說家想象空間里的熱情,并不盡然會在細水長流的生命之河里發生。
所以,當你與其期待那些也許存在、但并不容易出現的大幸福,還不如學會認知、悅納每天都會有的小實惠,這樣日子就會好過得多,也快樂得多!
活得自以為是
只有專注才會感到雙腳站立在堅實可靠的地方,心踏實了,靈魂才能安寧。
只有做到真正的專注,才能向自己的內心提供一種穩定而強大的力量。
曾經她讀過一個學者為后輩寫的一篇文章,在文章里學者說,很多腦袋聰明的人到了30歲之后卻往往碌碌無為,過著平庸的日子,反而是當初那些不怎么聰明但很專注的人到了30歲之后卻個個成績漸現。這是這位學者的人生體會,希望年輕人要盡快找到能讓自己投入進去的東西,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最初她并不太認同這種看法,在她看來,一個人是平庸還是有成績,多半是需要衡量尺度的,比如,獲得多少獎,掙到多少錢,得到同行多少認可,所以,如果一個人有點遺世獨立的心態,不愿意追求顯赫的聲名,是否就算“平庸”了呢?
但是當她細想時,卻發現自己好像忽略了另外一層東西,那就是遺世獨立同樣需要專注:專注于自己的內心,專注于那份孤獨。
一位長者曾對她說,30歲以后的人生要開始做減法。她原本并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當她的人生經歷了許多起起伏伏之后,才漸漸悟到,其實這也是在講專注的重要。
只有專注才會感到雙腳站立在堅實可靠的地方,心踏實了,靈魂才能安寧。事業的專注只是其中一種。這并不是功利主義,而是因為只有做到真正的專注,才能向自己的內心提供一種穩定而強大的力量。而且,沒有專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純粹。一個內心滿是干擾和喧嘩的人,如何才能抵達平靜而美妙的彼岸世界呢?
很多人的心智之所以不成熟,不是因為他們不愿意成熟,而是因為他們沒有好好年輕過。這就好像缺乏良好生長條件的植物,永遠也無法結出成熟果實一樣。
有段時間,曾流行這樣一則微博,大意是,中國的年輕人從來就沒有年輕過,一踏上社會就進入了中年人的世界。所以,很多人的心智不成熟,不是因為他們不愿意成熟,而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真正地年輕過。在該專注的時候他們無法專注,在該深刻的時候他們無法深刻,在該擔當的時候他們無力擔當。
事實上,能真正做到心智成熟的人是非常少的。所以,這個世界上才需要宗教、哲學、文學、藝術這些東西,給我們紛亂的人生提供一些解釋和慰藉,如果運氣好的話,其中某些人也能重新走向真正的心智成熟。
幾日之前,她在家鄉拜訪了一個至交。這位至交不分晝夜地做兼職,幾年下來小有資產。她去朋友家時,朋友正在電腦上奮鍵疾書。此人讀本科時,學的是中文,碩士時改了專業。現在,跟這位至交聊天時,卻變得無法理解世界上還有“文學”這種事情。
這位至交說,“精神生活我有啊,老公孩子我都有了,要文學干什么呢,我不會看小說,更不可能去看詩,這些東西只會讓人變得虛弱懶散。我躺在床上讀的書,也是為了能多掙點錢,我不會浪費任何時間。”
顯然,現在的至交變功利了,的確,要養家,也必須得這么做,但是,活在現實中就一定要以放逐精神生活為代價嗎?如果為了內心的穩定,就湮沒掉自己的精神生活,這損失也未免太大了。
至交的境遇讓她不由得想起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曾經說過的一番話:
虛假的內心平靜,根植于心智的愚鈍,它只會讓我們變得不堪一擊,絕不值得羨慕。
所以,抓住青春的尾巴,對你來說才是無比重要的。如果有些人,明明身體不如年輕人了,卻偏要騎行去旅游。千萬別攔著他們,他們正在為青春補課付昂貴的學費。如果沒有這一出,那這一生才是真正地無法畫一個完整的圓。
被取悅,很慶幸
要求不高就容易養活,穿得暖吃得飽睡得好就很滿足。做個容易被取悅的人,有人愛著,又愛著他人,有希望,就很慶幸。
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總是高不起來。和久違的朋友見面,本來只是輕松敘舊的談話,可是聊著聊著,就不知不覺間被一種悲傷的氛圍所籠罩,有的抱怨幾乎到手的機會被競爭對手暗中使詐橫刀奪去,有的吐槽某某一無是處卻碰巧有個好工作。
總而言之,似乎大家過得都不好。
看看吧,現實生活總是殘忍得可怕卻叫你不得不直視。雖說很多時候,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卻還是會被強大的無力感所包圍。得不到的時候戰戰兢兢,生怕自己不夠強大,不足以匹配自己想要的東西。就算得到了,也會戰戰兢兢,擁有得不多只會更加不舍得失去。
可是,陰霾的日子過多了,幸福點就會慢慢降低。
然而,人群中的她,卻活得灑脫而自信。問路的時候,得到一個熱情而詳盡的回答,心里就會涌起一陣感動;擠公交的時候,給人讓座得到一句“謝謝”,內心就會涌上一陣莫名的溫暖。對于她而言,陌生人給予的善意,總會讓她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雖說她也認為這美好不會常常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她卻始終相信這美好是確實存在著的。
她發現,天氣一冷,路上的行人個個都走得行色匆匆,臉上的表情都是類似的冷漠與茫然,而厚外套、羽絨衣更是把本來就不熟識的人群隔離得越來越疏遠,即便是唯獨裸露在外的那雙烏黑的眼睛,也透露著謹慎和防范。
可是,她卻是那種天氣一冷就立馬裝備起秋褲棉鞋的人,全然不顧周圍人拋給她的別樣眼神,還頗有深意地說:“越是平凡的人越懂得自我保護。”心情低落,她就會火速沖去掃貨,然后約上三五知己,吃個飽飽,觥籌交錯間,還振振有詞,“就算被打倒只要還沒被打死,睡一覺,又能繼續去沖鋒陷陣。”
遇上好得不得了的大晴天,她的心情更是美得一塌糊涂,一掃之前的陰晴不定。其實,在熟悉她的人的眼里,她原本就是活脫脫的一株向陽性植物,這么被陽光一曬,就跟水洗過的天一樣,更是湛藍得晃眼,整個人也瞬間變身為滿血復活的戰士。
與姐妹們相聚時,她時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早在游戲之初,你的屬性就規定了你就算能量滿,血也不夠人家的一半,又怎么可能比得過人家呢?
而且在最初被規定的除了屬性之外,還不能輕易離開這局游戲。
可是,她卻偏偏不信這個邪,嘴角微微一笑說:“既然離不開這局游戲,那就只能讓自己去好好享受嘍。”她喜歡打小怪獸,在她看來,每一次打怪都是一次歷練,也許打夠一百只小怪獸還是不能夠達到想要去的地方,但也不能因此半路就返航。
確實如此。就像有人總埋怨現在“奇葩”橫行,極品當道,只是沒有人就理應遇到和善明理好相處的人。碰到好運與善意,這福分當然值得萬分感恩,自當好好珍惜。如果沒有碰到,原本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年底一點點逼近,回家過年的氛圍也慢慢濃厚。在外打拼又一年的她,照例把自己包裹得厚厚的。跟很多“漂一族”一樣,她也回到那個天南地北的家,圍著暖爐吃著熱菜,跟家里人有一搭沒一搭地閑聊,就在那一瞬間,覺得自己是被愛著的,被需要著的,好像一切艱辛、委屈都有了繼續忍耐下去的理由。
在這偌大的世界中,心一下子就靜了下來。臨睡覺時,她躺在床上還想如果那個時候突然有個CCTV的記者舉著個話筒遞到她面前,問:“你幸福嗎?”她一定會點點頭。
要求不高就容易養活,穿得暖吃得飽睡得好就很滿足。做個容易被取悅的人,有人愛著,又愛著他人,有希望,就很慶幸。
愛表現的小孩
做一個愛表現的小孩,當生活需要你的時候,不妨像當年一樣,坐直,然后高高地,舉起你的手。
她是個典型的80后,在她念書的年代,紀律很嚴明,做操站隊要整齊劃一,聽從指揮,所有小孩上課都得手背朝后,坐得筆直,回答問題先舉手,幾乎沒人敢上課說話或者做小動作。
每逢新班開學,老師面對一屋陌生的小朋友,都會問:“你們誰會畫畫啊?”她想,“我會呀。”于是迅速舉手,老師干脆地說:“好,那你當宣傳委員。”
這種環節在每次升學分班時都會發生一次,漸漸地,她也開始了漫長的畫板報生涯,就這樣不知不覺,從小學一年級一直畫到大學四年級。
當她走完了小時候,彼時的那個少年站在成長的盡頭回首過去時,她仿佛看到了過往的自己,真真切切地被感動了。其中,有一件事給了她不小的觸動。
在每一次舉手之前,她都忘了做一件成年人大概都會做的事——看看周圍有沒有人舉手,有多少人舉手,我是不是等一會兒再舉。
她想這也許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心理過程,包括考量周圍,評估自己,再做出決策。但這個系統在她的認知里卻遲遲沒有建立——當老師詢問愿意參加文藝表演的同學,她舉手了;當老師征集軍訓標兵班的同學,她舉手了;當老師挑選中外文化交流的同學,她還舉手了。事實上,只要舉手就會增加了被選中的機會,于是她常常被選中。
不管怎么說,舉手,這么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動作,讓她在那個單調的年代里擁有了一個相對豐富的童年,也成為一個愛表現的小孩。
在此過程中,有四個班主任,因為愛表現的事,和她談過話。
還記得有一次,她所在的小學,是一所紀念中國和印度建交的小學,某日恰逢印度國慶,她和幾個小朋友被派到大使館參加兒童聯誼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最后一項游戲是搶糖果。
當活動主持人宣布開始之后,所有印度小朋友都沖了上去,她見狀也趕緊沖上去,大搶特搶,還不停地“咯咯咯”地大笑。當她搶完,回頭看時卻傻了眼,除她之外的六七個中國小朋友,都站在原地不動,好像是在等老師的指令,而老師卻皺眉看著她,一臉的殺氣騰騰。
回到學校后,她被班主任和教導主任組團談話,并被定性為:沒有教養,不識大體,往后不得再參加任何涉外活動。
后來,她上了初中,剛進校就遇到藝術節各班報名,于是她報了名,還精心挑選了一個小品節目,叫《超生游擊隊》。班主任是個女的,二十五六歲。板著臉把她叫到辦公室,用一種懷疑并質疑的口吻說:“你怎么這么愛出風頭呢?”她聽了,很困惑。班主任又說:“全班就你報名,你也太愛顯擺了!把時間多花在學習上吧!”之后,她所在班級再也沒有節目參加藝術節。
后來,她又上了高中,學校選派她到當地一家有名的電視臺參加節目錄制。錄了兩期之后發生了幾件奇怪的事:她放學后畫的黑板報在第二天早上會被人擦掉;她課桌里的圍巾會憑空消失,幾天后又在垃圾桶里出現。
那時,她的班主任,一位中年男語文老師,把她叫到辦公室,很鄭重地對她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你把這句話背下來,回去查。”她不知道說什么,只是點了點頭。
她的班主任又說:“世界很大,有才的人太多了。你必須要多讀書,讓自己有真才實學,說的話做的事經得住推敲,不能浮躁,不能靠雕蟲小技取得了點小成績就沾沾自喜。”她又乖巧地拿出筆記本,一一記了下來。
班主任又說:“得能收能放,隨時把心沉下來,別忘了你的正事。你只要學習成績放在那,誰都沒話說。”
再后來,她順利考進一家夢寐以求的廣播學院,在播音系上大一時,她的班主任是本系前輩大師哥。一天,她正在悶頭畫板報,班主任走過停下來對她說:“太低調了!畫板報又不出聲,多參加點活動,多經歷點場面!咱們是靠在人面前交流、思考和表達吃飯的!”
那一刻,她的內心滋生出一種難以表述的感激之情,兩只眼睛激動地望著英俊的班主任老師,內心充滿一股暖流。一個愛表現的小孩,遭受了十幾年的否定和打擊,現在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土壤!
不知不覺,又是十年過去了,這個世界變化很大,涌現了無數出位、高調、自戀狂的奇葩,這里面有的是人才,有的不是。她的天性卻依然未改,而且一直謹記16歲時班主任的那句教誨——“世界很大,有才的人太多了。你必須要多讀書,讓自己有真才實學,說的話做的事經得住推敲,不能浮躁,不能靠雕蟲小技取得了點小成績就沾沾自喜。”
今天,她依然是一個愛表現的小孩,當生活需要她的時候,如果她有能力,依然會像當年一樣,坐直,然后高高地,舉起她的手。
我不是完美小孩
一個完美的人生其實是不完美的,不完美的人生才是完美的。
她從來沒有停止過寫字,不管以何種形式。寫日記、寫信、寫博客、寫微博……她一直在寫。當別人問她,“為什么呢?”她說自己從來沒認真想過這個問題,但每次到了編輯找她要稿,或者是要出書,她回過頭去檢查那些“字”時,又不得不重新問自己,“為什么呢?”
她說自己不是作家,這過往已再三聲明過,不會把自己的書寫習慣稱為寫作。但她堅定地說,自己會因為感動寫,會因為寂寞寫,會因為戀愛寫,會因為失戀寫,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她會因為想真誠地面對自己而寫。
但是,有那么一段時間,她寫不下去了。因為她覺得自己不美好了,覺得這個世界不美好了,實在不愿把那些消極悲觀的情緒再復制出去。“既然這樣,那就不寫了吧。我也不是專業作家,不以此為生。”她跟自己說。
其實,不是因為她不美好了,也不是因為這個世界不美好了,而是我們原本就不是完美小孩,人生原本就是殘缺的。
如果你的人生是完美的,你會覺得有意義嗎?有時候,人生就是一個發現缺陷然后再去填補的過程,只有在這個填補缺陷的過程中,你才會得到成長,才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是有意義的。
一個完美得近乎沒有曲折的人生,不免會讓人難以理解失去的痛苦和得到的幸福。一個不懂感恩的人,又怎么會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善美?
記得《西游記》里最后一集,孫悟空說:天地本不全,人應該也是。天地都不齊全,何況小小的人乎!我們都是普通人,何必勉強自己,何不給自己一個放松的理由。要知道:不完美才是人生。
所以說,一個完美的人生其實是不完美的,不完美的人生才是完美的。
把卓越當成一種生活態度
態度決定高度,它不僅傳遞了你將怎么對待你周圍的人,也傳遞了希望周圍的人如何對待你。
她是一位作家,在她幾十年的生命歷程中,有過兩次和“態度”有關,甚至是令人“刻骨銘心”的痛楚和覺醒經驗,促使她用一種更加深刻的心情去看待它。
第一次經驗是她剛上大學的時候。那天,她正在街頭等公交車去上學,身旁站著一位金發碧眼的年輕男老外。大概是等車的時間有點長,這位老外為了打發時間,因此轉頭問她讀的是哪個科系。
當時,她還不太有經驗和老外直接對話,緊張得完全記不得自己念的科系,用英文該怎么說,因此結結巴巴了半天,也沒有答上來。
沒有想到的是,就在她滿臉通紅、結結巴巴的時候,她突然感覺到男老外居然用十分鄙夷的眼光和臉色斜眼看著自己,并冷冷地撂下一句:“你確定你是大學生嗎?!”還沒等她回過神,男老外就撇過頭去,不再瞧她一眼。
自從發生了這件事,她發誓一定要好好學口語。但那時的作家還沒有領悟并學到“態度”的真正含義。
第二次經驗發生在巴黎,在她看來,這段舊事未免有些慘痛。
在巴黎的那段時間,她為了省下地鐵錢,每天都背著大大的書包走三站地往返學校和住處。在通往學校的路上有一排精致的小店,每天她都要戀戀不舍地背著書包,瀏覽商店的櫥窗,就這樣,不知不覺到了,也不覺得路途有多遠。
在那排精致的小店中,有一間服裝店尤為特別,對于當時像她一樣手頭拮據的窮學生來說,每天“瞻仰”這些服裝店里漂亮的櫥窗和里面陳列的衣服,就是她們一個個小小的虛榮夢想。
有天早上,在去學校的路上,她驚喜地發現在這家服裝店的櫥窗里掛出了換季打三折的告示,當時她就想,也許下課回來的路上可以進去看看。想必很多女性朋友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盡管此前每天都要經過,可從來沒敢走進去過。
那天下午,她終于走進了這間特別的小店。小店里除了左右兩排吊掛的衣服之外,店中央還擺了兩個堆滿衣服的推車,許多人已經在那里挑選并試穿衣服。
只見,她怯怯地走近推車,怯怯地翻看價格吊牌,又怯怯地拿起一條長裙,并且怯怯地詢問店員自己可不可以試穿?
其實,那條長裙并不適合她,于是,她又拿起了另外一條,可還是不合身,就在她從推車里準備翻找第三條時,那位法國女售貨員竟當著眾人的面,擋住了她的手,冷冰冰地說:“你不可以再試穿了!”
那一刻,她只覺得全身的血液都涌到了臉上,全身因羞辱而輕微地顫抖起來,緊跟著,就是一陣暈眩,最后,她慌亂地從收銀臺旁邊的飾品架上取了一串項鏈,幾乎是以“玉石俱焚”的心情,花了100法郎買下了它,然后幾乎是腳不著地地逃離了那家小店。
在她一路跑回住處的路上,灰蒙蒙的天空還下著毛毛細雨,滿腦子里裝滿了傷痛和羞辱,當天晚上,她待自己心情稍微平復之后,躺在床上強迫自己回想發生的一切,強迫自己找出問題的原因:“為什么別人可以一再試穿,而我卻不能?為什么店員敢用這種態度來對待我?”
最后,她終于想明白了,是她“允許”對方這么對待自己。這一切都是因為她的態度、她的神情、她的舉止,告訴對方:“你可以欺負我!”
這件事情發生之后,她開始學習并慢慢地變得堅強起來,她從疼痛中學會相信自己和肯定自己,也明白了在平衡的人際關系中得先學會取悅自己再取悅別人。此外,她還從自己所受的羞辱里,學會如何寬厚待人,因為她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態度決定高度,它不僅傳遞了你將怎么對待你周圍的人,也傳遞了希望周圍的人如何對待你。
只想留住我的安靜
安寧與外界發生的事情無關,只存在于你的內心。
只要稍加練習,你心中的女神就會寧靜平和許多。
還記得小時候那些懶洋洋的假日早晨嗎?睡醒以后,總是賴在床上,盯著天花板,耳邊寂靜無聲。當初升的太陽將光芒投射到臥室墻上時,總是沐浴在一片安寧之中,內心感到無比的平靜與快樂。一天當中,這恐怕是唯一一段不曾被紛繁世界所擾亂的時刻吧。
然而,對于大多數女性來說,那些安靜的夏日早晨早已被遺忘,取而代之的是沒完沒了的孩子的尖叫聲、狗叫聲和電視節目的嘈雜聲,哪怕想要安靜一會兒都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永不停歇的生活根本不允許我們這么做,因為一旦停下來,我們很可能就要面對失去眼下位置的可能。那些由飛速發展的科技催生出的當代文化,恨不得激勵我們一天24小時不停歇地去奮斗。
在這個萬分緊要的關頭,沒有人敢停下腳步,反省沉思。除非你是個不受時間束縛的3歲孩子,多數人都寧愿避開安靜的場合,把獨處的時光消磨在吵吵嚷嚷又無聊乏味的電視節目中。
跟身邊大多數人一樣,她也經歷過類似這種生活的洗禮,當她辭掉舊工作,開創新公司之前,有大把的時間無事可做,于是就愛上了冥想,說白了就是發呆。
可是,當曾經那個常常在午夜驚醒,為第二天的“必做”清單添上新項目的她,開始冥想之后,卻發現自己不再有“午夜焦慮癥”,甚至可以隨時重溫小時候那些夏日早晨的平和安寧。在冥想的安寧氛圍中,她似乎聽到了最深邃的生命之聲。
事實上,現代科技早已證明了冥想的益處。通過最先進的大腦掃描顯示冥想可以重新整合大腦中的神經元,增強免疫系統,減輕壓力,延緩衰老,控制疾病,緩解疼痛,消除抑郁,當然,這些促進身體健康的例子還可以列舉出很多。
其實,生活中,并非只有置身靜謐的森林才能找到安寧,在洶涌的人潮中也能找到安寧的氣氛。安寧與外界發生的事情無關,只存在于你的內心。
就算是颶風在你身邊肆虐,只要你想靜下心來,也只需10分鐘而已。
佛教大師一行禪師曾經推薦過一種能讓人迅速平靜下來的呼吸法。首先,做幾個回合的深呼吸。在你做吸氣動作的時候,心里默默地對自己說:
“我能感受到氣息流入身體。”在你做呼氣動作的時候,也默默地對自己說:“我能感受到氣息流出。”
你只需每天抽出10分鐘,用來祈禱、冥想或者發呆。無論是早上醒來還是晚上睡前都可以。當然,你也可以到大自然中散散步,試著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只要稍加練習,你心中的女神就會寧靜平和許多。
對著墻角只能畫圈圈
一個對著墻角畫圈圈的人,你確實很難相信他會高唱“I believe I can fly”的。
生命并不長,別再趕時間了,活在當下,你的人生才會呈現完美的狀態。
她,漂亮、善良、可愛大方,但她的一生就像一場賽跑,總是從一個地方趕到另一個地方,一分鐘甚至能開足足一英里,同時還得跟各種壞情緒作斗爭。
有時候她的朋友和她在一起,感覺就像做了一場滑稽的夢。在夢中,她們從一個場景跳到完全不相干的另一個場景,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像是連續不斷的慢鏡頭。這還遠遠不算什么,她的朋友還得用冒汗的雙手牢牢抓緊座位,祈禱她趕快踩剎車,千萬不要撞到停在前面的那輛車。
這并不是想說她的車技有多么的差,其實,她載著朋友的時候從沒出過事故,只是她的做法,讓人覺得她從來沒有活在當下。
沒有親歷,我們也可以想見,在她的內心,一定住著一個女神,一直朝她哭喊著:“停下來,去看,去聽。”而她也許在自己雜亂無章的意識中聽到過這些聲音,只是她已經刪除了這一幕,迅速切換到別的場景去了。
而另一個她,喜歡在陽光下取暖,喜歡過無拘無束的生活,喜歡漫無目的地流浪。她,心如止水,懂得愛惜自己,也懂得愛惜愛自己的人。
閑來無事時,她喜歡問她的朋友,“你們有沒有觀察過貓狗大部分時間都在做什么?”沒等朋友說什么,她就自顧自地說起來,“它們蜷作一團,基本上什么都不做。我總是很好奇,想知道它們到底在想什么,或者,它們有沒有在想。”
對于她的提問,她的朋友很不解,“貓狗想的無非是愛撫、散步或是下一頓吃什么,還能怎么樣。”然而,就算她的朋友對此不屑一顧,她卻依然能聚精會神地看上好一陣。
生活中總有一些時刻,讓我們飛奔著趕往下一個目標:工作、約會、愛人、家,我們會毫不猶豫地向前沖,對眼下的事情完全不在意。比如,當你駕駛自動擋汽車時,你的腦袋是不是總在開小差:“我會因為堵車遲到多久?”“今天晚飯做什么?”
尤其是身兼多種生活角色的女性,更是能同時思考幾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晚飯做什么?周末帶狗去看獸醫?到期要完成的工作?孩子的家長會?
新臥室該刷成什么顏色?
想一想,是不是很可怕?我們總是在想那些已經發生的和將要發生的事,卻很少或是壓根兒就不去想此時此刻正發生著什么。當我們回顧從前時,生活卻變成了模糊的影像,就像坐在飛馳的汽車里看窗外,什么都看不清。已經發生的,你根本就改變不了,而沒有發生的,為之煩惱也是徒勞。
事實上,對我們最有意義的恰恰是此刻。
所以,與其生活在“我本可以”、“我本該”、“我本打算”或是“如果當時”的世界里,還不如想想“我現在”,因為只有此時此刻才是你能夠抓得到,可以去享受和改變的。與其總是活在三年前我在做什么,兩年前我在迷戀哪個,一年前我在什么地方,這些種種回憶中,不如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未知。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生活也是如此。停下腳步,欣賞生活每一刻,不管你此刻正在做什么或說什么。一個對著墻角畫圈圈的人,你確實很難相信他會高唱“I believe I can fly”的。生命并不長,別再趕時間了,活在當下,你的人生才會呈現完美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