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生活的意義(2)
- 自卑與超越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3808字
- 2016-07-18 11:11:20
我們所說的真正的“生活意義”是有標準的:它們一定是所有人都能夠共同享有的,是共同的意義,是可以被很多人確定為有效的意義。如果一個好方法能夠解決某個個體所遇到的困難,那么,它一定也可以為其他人解決相似的問題,這樣的科學方法對于整個人類都是有相同意義的。天才的定義是他人公認的具有重要意義的人,是建立在其至高無上的效用之上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稱為天才。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生活的意義在于個人為團體所貢獻的力量。在這里,我們指的并不是一個人的職業(yè)動機,無論從事什么職業(yè),我們只關注他所作出的成就。那些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能夠應付自如的人,是在以他們的行為告訴我們:生活的真正意義就在于引發(fā)別人的關注和興趣,并與他人進行互惠合作。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行為會被同伴的興趣所影響,每當他遇到挫折時,都會找到最合適的方法,那就是避免和他人發(fā)生利益上的正面沖突。
這樣的觀點對于很多人來說,可能比較新鮮。他們或許會感到疑惑,我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是否真的是:貢獻力量以及對他人產(chǎn)生興趣并進行合作。他們會不解地問: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是好呢?假如一個人總是為他人考慮,犧牲自己的利益,難道不會不自在嗎?我們不該維護切身利益或強化自己的個人品格嗎?一個人倘若想要尋求自身發(fā)展,他總該替自己考慮考慮吧?這些觀點貌似正確,實際上是非常荒謬的。因為,這些問題其實都是虛幻的。倘若一個人面對“生活意義”這個問題,想要為他人貢獻自己的力量,并以此為個人目標,他會知道該如何塑造一種令自己滿意的人格,并時刻處于為他人利益、社會利益著想的情境中。他會以社會感覺來調整自我,并訓練自己,從中獲得應有的技能。假如一個人已經(jīng)確定了目標,那么,訓練這種技巧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他將不停地提高自己,以便于處理生活中遇到的這三種問題,而他個人的技能也將隨之提升。比如,當我們在面對愛情和婚姻時,假如我們和伴侶是真心相愛的,同時,我們也將豐富另一半的生活作為自己的目標,那么,我們一定會竭盡全力展示出自己的才華和能力。相反地,如果我們并沒有這樣的目標作為支撐,只是虛幻地想象著提升自己,那么,我們就像是在演戲一樣,會越發(fā)感覺到不自在。
此外,還有一點可以證明生活的意義在于不斷奉獻。讓我們來留意一下前輩為我們留下的東西,這些東西可都是他們對后代的貢獻。比如,我們腳下的土地,是祖輩開發(fā)過的;我們身邊的建筑物,也是祖輩的杰作,除此之外,還有科學、藝術、知識文化等。從這些方面,我們看到了祖先對我們的幸福生活所做的貢獻。而那些并不懂得如何貢獻力量并互助合作的人,又給了我們什么呢?他們只會逃避生活,回首往事的時候,也看不到絲毫自己留下的痕跡。因此,我們可以說他們的死亡是徹底的,他們的生命歷程是蒼白的。你是否聽到了地球的囈語:“人類不需要這樣的人,你們根本不配獲得生命。滾開吧,毫無用處的人們,你們的未來是一片空白,快點消失吧!”因此,對于這些不懂得奉獻和合作的人,我們的心聲是:你們是沒有價值的,是廢物,趕緊走開吧!當然,我們現(xiàn)代的文化并不是毫無瑕疵的,也會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然而,一旦我們發(fā)現(xiàn)缺憾,就應該努力去完善,而這種完善也注定要建立在為人類謀求更多幸福的基礎之上。
懂得奉獻和合作的人是隨處可見的。他們懂得怎樣讓自己的生活充滿意義,不斷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愛情,并努力對社會產(chǎn)生興趣。這樣的情感在宗教思想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正如世界上任何具有偉大意義的運動一樣,宗教也是人類想要貢獻力量、為社會增加利益的產(chǎn)物。不幸的是,除非他們的做法對于這樣的目標來說非常直接,否則宗教的真正內涵就很容易被人曲解,人們也將無法看到宗教究竟為社會利益的增加獻出了多少力量。相比之下,科學則比政治和宗教更能讓人理解,因為,它使人類對他人的興趣在短時間內有所增加,也更便于人類理解生活的意義所在。無論我們是從哪個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增加個人對他人以及所處社會的興趣,促進人與人的合作,為人類的幸福奉獻力量這一目標卻是永恒不變的。
我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正確與否,帶來的結果將會有天壤之別。正確的意義像是我們事業(yè)的護衛(wèi)者,錯誤的意義則如撒旦[1]般可怕。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了解這些意義的形成過程,充分了解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并在它們產(chǎn)生重大偏差時能夠及時糾正。以上問題實際上都屬于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心理學與生物學、生理學的區(qū)別,就在于它能夠通過對“意義”本身及對我們人類產(chǎn)生何種影響的了解,不斷提高人類的幸福指數(shù)。
對“生活意義”的研究和探索從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時就開始了。就連嬰兒這樣的弱小群體,也會通過其掌握的方式估量一下自己的實力,以及這種實力在他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到底有多少。
在一個生命發(fā)展的第五年,少兒就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穩(wěn)定的對待困難和事業(yè)的行為模式。在這個時候,少兒“對自己以及世界該抱有怎樣期待”已經(jīng)具有持久的、深層次的概念。此后,他將用這張統(tǒng)覺表(Scheme of apperception)來觀察世界:在被人們接受之前,經(jīng)驗就已經(jīng)被提前做了解釋,這樣的解釋是建立在“生活意義”基礎之上的。就算這里所指的“生活意義”是完全錯誤的,就算這樣的方式會導致一個人極端不幸,人們也不會放棄它。因此,只有通過重新檢查產(chǎn)生錯誤的原因,找出癥結所在,并將統(tǒng)覺表進行修正完善,才能改正這種錯誤。有時候,一個人會因為自己的錯誤已經(jīng)引發(fā)了可怕的結果,進而修改他的“生活意義”,并且通過努力真正改變了它。但是,假如社會沒有對他施壓,他也沒有覺察,依舊按照原有的方式,他還是會接連不斷地陷入困境,而他一定不會想要去改變的。在正常情況下,我們要借助了解情況的專家的力量來改正錯誤的想法。同時,他們也會給予我們更為合理的“生活意義”。
一個人的童年對其“生活意義”會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一個童年時期充滿不愉快的人,可能會賦予生活完全相反的意義。如果是一個過于看重愉快經(jīng)驗的人,這樣的事實并不會影響到這個人對生活的態(tài)度,而只是會讓他對外界充滿了戒備。他會認為:“為了讓我的后代不再經(jīng)歷不愉快,我一定要努力改變這種令人不滿的環(huán)境。”還有一種人會認為:“身邊的人總是占我便宜,這是多么不公平啊!既然這個世界如此不公,我有什么理由善待它呢?”有些人會這樣告誡他的孩子:“我小的時候經(jīng)受了那么多痛苦,我都挺過來了,你們?yōu)槭裁醋霾坏剑俊倍@種人也可能會這樣認為:“我小時候經(jīng)歷了那么多坎坷,因此,現(xiàn)在的所作所為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一般來說,這樣的人會把小時候的經(jīng)驗都付諸于行動,倘若這種對于經(jīng)驗的解釋沒有改變,他們便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可見,個體心理學摒棄了決定論。成功或失敗并不是由經(jīng)驗所決定的,一個人只是從經(jīng)驗中提取部分來確定自己的目標,而不會被舊有的經(jīng)驗所困擾或擊敗。我們的意念是被經(jīng)驗賦予我們的“生活意義”所決定的:當我們將某一舊有經(jīng)驗作為將來生活的基礎時,或許就已經(jīng)走上了錯誤的道路。“生活意義”取決于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我們則以個人賦予環(huán)境的意義決定自己。
然而,一個人童年所處的環(huán)境卻非常容易孕育出具有嚴重錯誤的“生活意義”。在不愉快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多都變成了所謂的失敗者。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那些在童年時期遭遇疾病或在先天因素影響下致使身體的某些器官出現(xiàn)缺憾的孩子。這類兒童通常不容易感受到生命的真諦在于奉獻,因為他們心里所承受的壓力很重。在通常情況下,他們只關注自身的感覺,除非身邊的親人愿意用其他的方式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并且,他們很容易在和他人的比較中變得灰心喪氣。處于當今這個文化背景中,他們更容易因為周圍人的同情、嘲諷而逃避現(xiàn)實、深感自卑。這樣的境遇可能會讓他們感覺被侮辱并喪失為社會做貢獻的信心。我想我應該是研究那些存在生理缺陷,或內分泌紊亂的兒童所遭遇的困惑的第一人。我在不斷地尋找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而不想試圖證明導致一個人失敗的原因在于先天遺傳或者生理缺陷。生理缺陷并不一定是造成人類養(yǎng)成錯誤生活模式的元兇,我們也并不能證明內分泌同樣出現(xiàn)問題的兩個兒童會有相同的不良反應。
我們不難見到克服困難并成為棟梁之才的“問題”兒童,在這方面,個體心理學并不夸大優(yōu)生學的好處。縱觀歷史,有很多為社會獻出力量的優(yōu)秀人才都有生理上的不足,有些身體情況極差,甚至早早就離開了人世。然而,正是這些在困難面前絕不服輸而走出困境的人,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他們越挫越勇,不斷地拼搏向上。如果我們只把目光鎖定在他們的肉體上,就不能看清他們的內心到底是朝好的方向發(fā)展還是朝壞的方向發(fā)展。事實告訴我們,多數(shù)情況下,這些兒童都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引,我們并不真正了解他們的困難,這就導致他們只關注自身,最終也就走向了失敗。
導致兒童形成錯誤“人生意義”的做法是因為他們過于嬌縱。受到溺愛的兒童總會將自己對他人的期待理解成一種命令,他無須努力就能夠受到上帝的嬌寵。并且,他們還會認為:他們天生是與眾不同的。于是,當周圍的人沒有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相反地,每個人都希望被光環(huán)籠罩的時候,他就會覺得世界對他不公平。他已經(jīng)形成了不懂付出只想索取的心理,并且從來沒有用除此以外的任何方式與其他人交往過。身邊的人總是嬌慣著他,他已經(jīng)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么,可以說喪失了獨立性。于是,當他遭遇不幸時,只能通過乞求別人來獲得解脫。他也許認為:如果他的地位再高一些,如果他可以勉強其他人承認他是與眾不同的,他的境遇就會有所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