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庖丁解牛
- 人生的座右銘:歷代經典勵志小品
- 徐潛
- 2374字
- 2016-09-22 11:45:36
《莊子》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觸,肩之所倚②,足之所履③,膝之所踦④,砉然響然⑤,奏刀騞然⑥,莫不中音⑦,合于桑林之舞⑧,乃中經首之會⑨。
文惠君曰:“嘻⑩!善哉!技蓋至此乎[11]!”庖丁釋刀對曰[12]:“臣之所好者道也[13],進乎技矣[14]。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15]。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16]。方今之時[17],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18],官知止而神欲行[19]。依乎天理[20],批大郤[21],導大窾[22],因其固然[23]。技經肯綮之未嘗[24],而況大(車瓜)乎[25]!良庖歲更刀[26],割也[27];族庖月更刀[28],折也[29]。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30]。彼節者有間[31],而刀刃者無厚[32],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3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34],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35],視為止[36],行為遲[37],動刀甚微[38]。舃然已解[39],如土委地[40]。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41],善刀而藏之[42]。”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43]。”
【注釋】
①庖(páo)丁:名叫“丁”的廚師。文惠君:即梁惠王,魏國國君,在位時,因遷都到大梁(今河南開封),所以魏又稱梁。解牛:宰牛,分解牛的肢體。②倚:靠。③履:踐踏。④踦(yǐ):一足站立,另一足抬起用膝頂住(牛體)。⑤砉(huā):象聲詞。皮骨相離聲。⑥奏:進。騞(huō):象聲詞。刀割物聲。⑦中(zhòng)音:合于音樂節拍。⑧桑林:商湯時的樂曲名。桑林之舞,即以桑林之曲伴奏的舞蹈,這里指舞的節拍旋律。⑨乃:而,又,并且。經首:堯時的樂曲名,樂曲《咸池》之一章。會:音節,節奏。⑩嘻(xī):贊嘆聲。[11]蓋:同“盍”,何。[12]釋:放下。[13]好:喜好,愛好。[14]進乎:超過。[15]無非牛:無非是一頭完整的牛。意思是看不到牛身空隙進刀的地方。[16]未嘗見全牛:不曾看見完整的牛。意思是已能深入牛體內部,對牛體結構的各個部分了如指掌。[17]方今之時:現在。方,當。[18]以神遇:意謂憑著經驗和對牛體結構的認識去接觸和分解牛體,而不必用眼睛看。神:精神,指思維活動。遇:合,接觸。[19]官知:感官知覺,這里指視覺。神欲:精神活動,心理活動。[20]天理:指牛體天然的生理結構。[21]批:擊。大郤:大的空隙。郤,同“隙”(xì)。[22]導大窾(kuǎn):將刀引向大的骨節空隙處。[23]因:順著。固然:指牛體結構本來的樣子。[24]技:當作“枝”,支脈。經:經脈。肯:緊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結的地方。未嘗:不曾嘗試,從未碰過。[25](車瓜)(gū):大骨頭。[26]良庖:好廚師。歲:年。更:更換。[27]割:指用刀割牛。[28]族庖:普通的廚師。族,眾。[29]折:指砍折骨頭。[30]新發于硎(xíng):剛離開磨刀石,意思是剛磨過,十分鋒利。發,出。硎,磨刀石。[31]節:骨節。間(jiàn):間隙,縫隙。[32]無厚:沒有厚度,非常薄。[33]恢恢乎:寬寬綽綽的樣子。游刃:游動刀刃,指刀在牛體中運轉。余:寬裕。[34]族:指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35]怵(chù)然:警惕的樣子,小心謹慎的樣子。為(wèi)戒:為之戒,因為它的緣故而警惕起來。[36]止:指集中在某一點上。[37]遲:緩。[38]微:輕。[39]舃(huò):象聲詞,骨、肉分離的聲音。[40]委:堆積。[41]躊躇(chóuchú):從容自得、十分得意的樣子。滿志:心滿意足。[42]善:猶“拭”,擦拭。[43]養生:指養生之道。
【賞析】
本文是《莊子·內篇》的第三篇。標題“養生主”,據清人王先謙釋義謂“順事而不滯于物,冥情而不攖其天,此莊子養生之宗主也。”《莊子集解》)王氏弟子郭慶藩釋為“養生以此為主也。”(《莊子集釋》)可見,所謂“養生主”,就是養生的主旨,即養生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文章指出,人生有限,知識無涯,不能以有限的人生,去追求沒有際涯的知識。既不為善以求名,也不作惡而犯刑,而要“緣督以為經”,順乎自然之理,以達到保身、全生、養親、盡年的目的。在闡述全文總綱之后,進而采取形象化說理的手段,用幾則寓言故事加以具體論證。其中,“庖丁解牛”這一段為全篇精華所在,處于十分醒目的突出位置。莊子以這則寓言為喻,試圖說明這樣的道理——人生在世,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無厚入有間”,以求在世事紛繁之中有效地避開各種矛盾,為自己贏得游刃有余的生存空間,遠離傷身與勞神的際遇。庖丁十九年來,解牛數以千計,竟不曾更換過一把刀,刀刃一直鋒利如初,與一般低級廚工迥然有別。區別就在他們求于“技”,而庖丁志于“道”。在莊子看來,“技”雖與“道”通,但“道”高于“技”,“技”從屬于“道”;當“技”合于“道”時,技藝方能爐火純青。顯而易見,“庖丁解牛”是莊子對養生真諦的形象喻示。
莊子散文善于運用形象化說理的手段,而用寓言故事來闡明哲理在《莊子》一書中屢見不鮮。“庖丁解牛”猶如一首勞動技能的贊歌,又如一首生產實踐的頌詩,它采用夸張、對比、映襯、描摹等多種手法,以濃重的筆墨,文采斐然地表現出庖丁解牛技巧的純熟,神態的悠然,動作的優美,節奏的和諧,身心的瀟灑。對莊子而言,庖丁解牛,是他對養生之法的喻示;但對我們而言,這則寓言的意義遠遠超出了莊子當初的命意。它不僅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必須遵循客觀規律,“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才能在實踐中進入自由的境界,而且它還揭示了一個美學命題的要義,那就是,藝術創造是展示人的潛能、宣泄人的情懷的自由的創造,同行中能達到理想境界如庖丁者,只是鳳毛麟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