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人物篇(2)

千古第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姓嬴,名政。秦始皇22歲時開始“親理朝政”,重用人才,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秦朝,定都咸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決定采用一個比“王”更尊崇的稱號——皇帝。又因為他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所以稱為“始皇”。在完成統一大業后,他過上了窮奢極欲的生活,為秦朝的滅亡種下禍根。

滅六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政權:設置郡縣制,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輛形制,修筑長城等,對以后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草莽英雄:漢高祖

西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說原名季),沛郡(今江蘇豐縣)人,西漢的開國皇帝,共在位八年。秦朝時他曾擔任泗水亭長。在秦末農民戰爭起義中,他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在楚漢相爭中,他打敗項羽,于公元前202年稱帝,定國號為漢,史稱西漢。劉邦晚年還曾返回故鄉,與父老子弟飲酒,席間作《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可見其英雄氣概。

登基后,劉邦采取了寬松無為的政策,例如:分封天下諸侯、減輕賦稅、與民休息、士兵復員等。這樣做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民心,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以及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雄才大略: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生于長安,幼名彘,是漢朝的第七位皇帝。4歲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葬于茂陵。漢武帝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變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將財政權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取得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他還派張騫前往西域聯絡大月氏,開通了“絲綢之路”。他還設立太學,治理黃河。

漢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在他統治期間,以漢民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了鞏固,中國開始以高度文明和富強聞名于世。

中興漢室:漢光武帝

漢光武帝劉秀(前6—57),字文叔,蔡陽(今湖北棗陽)人,漢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對王莽,艱難奠定中興之基。公元25年,劉秀稱帝,國號仍為漢,定都洛陽,重新恢復漢室政權,為漢朝中興之主。他采取的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他還興建太學,提倡儒術,尊崇節義,是一位賢明的君王。

劉秀在位期間,以文治國,重視教育,興辦學校,他還親自到太學講論經學,對于東漢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劉秀政治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提高皇權。他加強了對地方行政機構和官員的監察,使中央更好地控制和監督地方行政系統。他精簡官僚機構,減少了國家的財政支出,間接地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在歷史上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政治改革,為后世提供了一個范例。

一代梟雄:魏武帝

魏武帝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權臣,三國時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自官渡之戰大破士族軍閥袁紹后,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公元208年他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敗于赤壁,由此轉向鞏固北方的統治,封為魏王。曹丕代漢稱帝后,追尊其為武帝。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對家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打破士族門閥觀念,網羅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另外,在其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對曹操的評價歷史上一直是毀譽參半,但史學界傾向于認為曹操是一個在歷史上做出多方面貢獻的杰出人物。

弘毅寬厚:昭烈帝

蜀漢昭烈帝劉備(161—223),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公元221年至223年在位,三國時期的政治家。他是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一心想恢復漢室江山。東漢靈帝末年,因與關羽、張飛一道討伐黃巾軍有功,劉備被任命為安喜寨縣尉,密誅曹操不成,潛逃。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公元208年劉備聯合孫權大敗曹操于赤壁,后來奪取益州與漢中,自立為西蜀國王。公元221年,在成都即位自稱漢皇帝,年號章武。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謚號昭烈帝,史稱為劉先主。

舉賢任能:東吳大帝

東吳大帝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他是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公元200年孫策早逝,孫權即位為江東之主。公元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復甘寧,剿滅了黃祖。同年,曹操南下,劉備戰敗,曹操占領了荊州后直意要取下東吳。孫權有意與曹操一戰,果斷決定,以周瑜為東吳統帥,出兵三江口,與曹操決戰。周瑜在赤壁火攻曹操,以三萬人大敗曹操八十萬兵力。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后孫權出戰合淝,被魏國大將張遼擊敗。公元224年曹丕大軍攻打東吳。孫權命大將徐盛用火攻大破曹丕。公元229年,孫權于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東吳王朝正式建立,不久之后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稱帝后孫權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與夷州(今臺灣)的聯系;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但同時,稱帝后的孫權日益驕奢,為日后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公元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

暫結亂世:晉武帝

晉武帝司馬炎(236—290),字安世,晉朝的開國君主,謚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司馬炎為司馬昭長子,曾出任中撫軍;但是司馬昭卻有意讓幼子司馬攸繼承皇位,但在重臣的反對之下,于公元265年5月封司馬炎為晉王太子。同年8月司馬炎繼承晉王的爵位。次年1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國號晉。晉武帝大肆分封宗室為王并使其掌握兵權。公元280年3月東吳君主孫皓投降,孫吳滅亡,自黃巾之亂以來的分裂局面暫時獲得統一。

晉武帝本人是繼承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代的基業而稱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他罷廢州郡武裝,大肆分封宗室,允許諸王自選長吏和按等置軍,而且無法妥善處理少數民族內遷問題。這些都種下日后八王之亂與永嘉之亂的禍根。

氣吞萬里:宋武帝

宋武帝劉裕(363—422),字德輿,小名寄奴,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幼年家境貧苦,竟淪落到靠賣草鞋為生。不過,劉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業。帶著如此雄心壯志,劉裕從軍,成為東晉北府軍的下級軍官。劉裕為人機智有謀,勇敢善戰,多次克敵致勝,屢立戰功。因功升建武將軍、下邳太守、彭城內史。劉裕從此起家,成為東晉一員虎將。后來劉裕逐漸控制了東晉朝政,權傾朝野。公元420年劉裕逼迫司馬德文禪讓,登上帝位,國號宋,改年號為永初,東晉滅亡,中國開始進入南北朝時期。初期,因劉裕在晉朝末期收復北方的青、兗、司三州,大致擁有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成為東晉南朝時期疆域最大的一個王朝。劉裕在位三年后去世。

劉裕當政時期,吸取了前朝士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抑制豪強兼并,并采取了很多措施以鞏固帝位,而且他十分關心百姓生活,曾多次下令減免稅役,這也顯示了這位創業之君的治國才能。宋代文豪辛棄疾也曾寫下“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樣豪邁的詞句來贊揚他的功績。

統一北方:北魏太武帝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08—452),字佛貍,鮮卑族拓跋部人,軍事統帥,于公元423年11月即皇帝位。他重用漢世家大族崔浩等謀臣,把握作戰時機,依靠鮮卑騎兵,先后攻滅北燕、北涼,破柔然,討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等地,統一了中國北方。在歷次戰爭中,他常親自率軍出征,決策果斷,部署周密,講究戰法,指揮靈活:或分道并進,輕騎奔襲;或誘敵出城,設伏圍殲,因而多獲勝利。他常從卒伍中選拔將才,用其所長。他治軍嚴格,賞不遺賤,罰不避貴,但誅戮過多。

開皇之治:隋文帝

隋文帝楊堅(541—604),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縣)人,隋朝開國皇帝,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將門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隋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公元581年,楊堅逼周靜帝禪讓帝位,建國號隋,定年號為開皇。公元588年,隋文帝以其次子楊廣和大臣楊素為統帥,率兵五十余萬,大舉伐陳。次年,隋兵攻入建康,陳亡。于是從東晉十六國以來長達三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至此結束。隋文帝統一中國后,一面躬行儉樸,一面采取了許多有利于鞏固政權的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稱“開皇之治”。

隋文帝實現了自秦漢以來的又一次統一,使北方民族進一步融合,南方經濟得到發展,隋代因此獲得了“國計之富者莫如隋”的贊譽,為我國封建社會大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毀譽參半:隋煬帝

隋煬帝楊廣(569—618),隋文帝次子,隋朝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于公元604年至618年在位。公元581年封晉王,公元589年任行軍元帥統兵伐陳,公元600年立為太子。公元604年即位,年號大業。在位期間,政績和暴政都很突出,他主持修建大運河、長城和東都洛陽城,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三征高句麗,開創科舉。但是,他對人民奴役征斂十分苛重,濫用民力,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巨大的工程和連年的戰爭使人民不堪重負,引發大規模的叛亂。在農民軍的打擊下,隋朝統治搖搖欲墜,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部將縊殺,隋朝滅亡。

無論從主觀動機或客觀效果上進行考察,隋煬帝都應是一個想有所作為的帝王,絕不能因隋朝的短促滅亡而否定他的歷史功績。

開國之君:唐高祖

唐高祖李淵(566—635),字叔德,唐代開國皇帝。先世本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李氏,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所以受到重用。隋煬帝即位后,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后遷衛尉少卿、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起義遍布全國,李淵自知無力鎮壓農民起義,又深曉煬帝猜忌嗜殺,政局動亂,難于自保,便與次子李世民于公元617年5月起事。李淵起兵后,一面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召募軍隊,并于7月率師南下。公元618年5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唐統一了全國。

李淵在位時期,依據隋文帝舊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頒布均田制及租庸調制,重建府兵制,為唐代的職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課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礎。“玄武門之變”后,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

濟世安民: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代皇帝,唐高宗李淵的次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詩人。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軍事家。年輕時策動其父反隋,統一全國。后通過“玄武門之變”,登上太子寶座,于公元627年即位。

即位后,他居安思危,任賢用良,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并且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加強漢藏交流,被當時少數民族尊為“天可汗”,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這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而且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但其晚年親征高句麗的戰爭給雙方人民帶來了災難,最后無功而還。

貞觀遺風:武則天

武則天(624—705)名曌(zhào),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她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時為皇后(655—683),唐中宗時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公元705年被逼退位。中宗復位不久后,武則天病死。

武則天足智多謀,兼涉文史。在執政期間,她繼續推行法治,開創殿試,創武舉、自舉、試官,親自考試貢士;修《姓氏錄》,列武氏為一等;重視農業,抵抗吐蕃的攻擾,收復西安。她在位期間,社會經濟有所發展,但由于大修廟宇,使人民負擔加重。武則天執政時期,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家稱她的統治有“貞觀遺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全县| 原阳县| 淮阳县| 仪陇县| 绍兴县| 东平县| 即墨市| 钟山县| 鲁甸县| 西畴县| 东兴市| 长沙市| 安庆市| 曲周县| 景谷| 新蔡县| 乐亭县| 贵港市| 肃南| 东兰县| 抚顺市| 绥江县| 莲花县| 和静县| 潍坊市| 新竹市| 琼海市| 沙田区| 清远市| 内丘县| 家居| 焦作市| 文昌市| 台东市| 宜阳县| 本溪市| 石城县| 阳春市| 松阳县| 上犹县| 江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