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故事大全集
- 青木
- 15044字
- 2019-01-03 13:57:24
周本紀第四
農師后稷
周朝的始祖后稷,名叫棄,是帝嚳和原配夫人姜嫄所生的兒子。傳說有一天,姜嫄到野外游玩,看見地上有一只巨人的腳印,覺得很奇怪,也很好玩,就把腳沿著印跡踏上去。誰知剛邁下去,她突然就感覺身子一震,像懷了孕一樣。果然,10個月過后,姜嫄生下個男孩。這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骨瘦如柴,每天晚上都哭鬧不停。姜嫄覺得不吉利,很討厭他,還沒等過滿月,就把他扔到一個狹窄的巷子里。說來也奇怪了,經過巷子的馬啊、牛啊看見他后,湊上前聞聞,誰也不踩他,反而繞著過去了;沒辦法,姜嫄又派人把他丟到樹林里,當時樹林里有很多人,可是都像沒看見一樣,誰也不撿;姜嫄就把他扔到結冰的溝渠里,鳥在他身邊飛來飛去,誰都不傷害他,還用翅膀給他鋪蓋,用羽毛為他取暖。姜嫄覺得很神奇,就遲疑著將他抱回家,繼續撫養。因為一直想丟棄他,所以就給他取名棄。
棄小的時候,不像其他孩子那樣整天就知道玩耍。他有十分遠大的志向,也很懂事。他所做的游戲,就是在園子里挖土,澆水,種上麻和豆類植物的種子,然后一天到晚地蹲在園子里面,仔細看這些植物發芽,長大,開花,結果。在他的精心呵護下,這些植物的長勢都很好。棄成年后,開始喜歡在田地里勞作,耕種各種農作物。他仔細觀察各塊土地的性質,然后給它們分門別類,適合種谷物的就種谷物,適合種蔬菜的就種蔬菜。在他的調理下,原本寸草不生的土地,也長出了茂密的莊稼,并且收獲了很多糧食。他不但掌握了農業生產中許多方法,通過摸索,還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百姓們都爭相來向他請教。堯帝聽說后,把棄召進宮中做事,讓他專門負責農業生產。在他的親自指導下,全國年年都獲得了大豐收。堯看見棄的工作有很大成效,十分器重他,后來讓他擔任部落聯盟的農師,“教民稼穡”。
舜帝的時候,棄依舊擔任農官。一次舜帝召見棄,說:“棄,天下又有鬧饑荒的地方了,百姓們都沒有糧食吃。你作為農官,快去幫幫他們吧!教他們如何播種百谷。”還把一個叫邰的地方封給他。棄不辭勞苦,整日帶領民眾奔波于田地間,一邊傳播農業生產的方法和經驗,一邊大力發展生產,使那里的農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于是,百姓們都尊他為“百谷之神”,號稱“后稷”。
后稷的子孫們都很有德行,在帝堯、帝舜、夏王統治的時代,家族興盛,有很好的名聲。后稷去世后,兒子不窋代替他掌管農業,也受到天下百姓的愛戴。不窋晚年的時候,夏朝政治昏庸,根本不重視農業生產,還廢除了農官。不窋丟了官職后,就投奔到戎狄的地方去了。不窋去世后,他的兒子鞠繼位。鞠去世后,又讓他的兒子公劉繼位。
公劉雖然生活在戎狄地區,卻始終不忘前人的教誨,大力發展農業,弘揚后稷的農耕事業。老百姓依靠他過上了富足的生活,都很感激他,稱頌他。
周族的興起
公劉在西方戎狄的部族中,繼承祖先的農耕傳統,重振被荒廢的后稷事業。他觀察土地的性能,并且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適時播種;他還帶人挖通漆水、沮水到渭水,引來河水灌溉農田,妥善地利用了水源;他讓人們到山上砍伐木材,用來搭建房屋,既能讓外出的人賺到錢財,還能讓守居在家的人擁有積蓄。民眾依靠公劉得以安居樂業,公劉的美名傳揚四方,于是更多的人遷徙到他附近的地方來居住,希望能在他這過上安寧幸福得日子。因為公劉族人后來遷到周地居住,便被稱為周族,周族從公劉時代開始興盛起來。當時的人們便寫下詩歌再譜上樂曲稱頌公劉的德行。后來公劉去世了,他的兒子慶節即位。慶節去世,他的兒子皇仆繼位。又過了好多代,古公亶父繼位。
古公亶父的時候,他實施德政,推行仁義,想把祖上的事業發揚光大,國內的人民也很支持他。不料這時,北方戎狄族的頭領薰育帶兵前來進攻,想奪取周族創造的財富。古公亶父怕讓人民遭受苦難,不想跟敵人作戰,于是就分了一些財產給他們。可是薰育得寸進尺,沒過多久,又領兵來搶古公亶父的土地和民眾。眾人十分憤怒,商量要和薰育開戰。古公亶父制止他們說:“大家都消消氣,聽我說,你們的心情我能理解。自古以來,百姓擁立君主,就是因為君主能為他們帶來福利,帶來祥和安寧。薰育之所以前來進攻,是為了想得到我們的土地和民眾。如果把這里的土地給他,你們由我領導與由他統領有什么不同嗎?沒有!所以說,你們為了讓我當君主,去殺死別人家的父親和兒子,不和我殺了他們是一個的道理嗎?我怎能去做這樣的事情呢?”于是,古公亶父帶著族人,離開自己在豳地的家園,渡過漆水、沮水,翻過梁山,來到岐山腳下,岐山下有一塊肥沃寬闊的土地,古公亶父便帶著族人,在這居住下來。
國內的人民被古公亶父的仁愛之心所打動,都互相招呼著,扶老攜幼,跟隨他來到岐山腳下,歸順古公亶父。甚至于其他國家的人民聽說古公亶父仁愛,也來前來歸附。于是古公亶父就開始修建城府、宮室和民房,安排百姓定居下來。隨后他又設置五種官府機構,并設置了相應的負責官員。他還廢除戎狄部族野蠻的風俗習慣,提倡團結友善。人們過上了安定快樂的日子,興高采烈地唱歌跳舞,吟詩作賦,來頌揚古公亶父高尚的品德。
古公亶父的長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后來古公亶父的妃子太姜又生了季歷,季歷的妻子叫太任。太姜和太任都是很有才能而且賢惠的女人。太任生下兒子姬昌后,當時天上出現祥瑞的征兆,人們預言姬昌能成就大業。古公亶父似信非信地說:“都說我們的后代會有使家族興旺的人出現,難道這個人就是姬昌嗎?”長子太伯和次子虞仲聽后,知道父親是想讓弟弟季歷繼位,以便將來把位置傳給姬昌。二人經過商量,決定離開族人。他們來到遙遠的荊蠻地區,并且剪去頭發,還把身上刻滿了花紋,以此表示他們不會與季歷爭奪王位。
古公亶父去世后,季歷即位,他就是公季。公季繼承古公亶父遺留下來的制度,又重新加以修正,虔誠地推行仁義道德,四方諸侯都很佩服他,也都遵從他的領導。公季去世后,他的兒子姬昌即位,姬昌就是西伯。西伯當政大概有50年后去世,武王繼位。武王改變了殷的政令制度,制定了周家的歷法。他追尊古公亶父為太王,公季為王季。
西伯侯姬昌
西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他繼位后,繼承了祖上后稷和公劉的事業,遵循古公父、公季的治國方法,尊敬老人,愛護晚輩,廣施仁政。
西伯對大臣們從來都是以禮相待,還廣招天下有才能的人。一天中午,西伯正在吃飯,有人來報,進屋看到他在吃飯,轉身就要走。西伯叫住問:“你有什么事情嗎?”那人支支吾吾地答道:“外面有大臣求見。” 西伯立刻放下碗筷說:“還不早說,趕快請進來!”大臣們聽說這件事后,都對他產生了由衷的敬意,更加愛戴他。伯夷和叔齊是兩位隱士,居住在孤竹,他們聽說西伯很慈愛,就一起前來歸附。接著,太顛、閎夭、散宜生、辛甲大夫等一些有賢德的人也都爭相來歸附西伯。
商朝的奸臣崇侯虎在紂王的跟前詆毀西伯說:“如今西伯處處行善積德,很多諸侯都聽他的話,這些人總是湊在一起小聲地嘀咕,恐怕將來會對你不利呀!”紂聽信了他的話,把西伯召到商都,隨后囚禁到羑里(地名)。閎夭等人很擔心,就商量如何救出西伯。因為知道紂王很荒淫奢侈,他們準備幾十匹駿馬和九輛駟車,還有幾十個美女,又到處搜尋一些稀奇古怪的寶貝,全都送給了紂王。紂王非常高興,哈哈大笑說:“光有這幾個美女就足以換回西伯,何況還有那么多的寶貝!”于是就派人放了西伯,又賜給他弓箭斧鉞,讓他討伐不聽命令的諸侯。西伯臨走之時,紂王還趴在他的耳邊說:“崇侯虎跟我說了你的壞話,是他讓我把你關起來的。”

⊙周文王訪賢 版畫
西伯回去以后,獻出洛水以西的大片土地,并請求紂王廢除炮烙之刑,紂王答應了他。百姓們都說西伯做了一件大好事。
西伯推行仁政,諸侯之間一有紛爭就來請他來解決。西伯每次都能作出公平的裁斷,讓他們滿意而歸。當時,虞和芮兩地的居民因為地界不清,經常鬧矛盾,長年爭吵不休,誰也解決不了。他們聽說西伯公正嚴明,就吵吵嚷嚷地來到周地。剛剛進入周的地界,那些人就都停下了,只見周地上耕作的百姓們,個個對人都彬彬有禮,種地時也都互相謙讓地界,而且風俗習慣都很好,老人們愛護孩子,年輕人也很尊敬老人,一片其樂融融的景象。他們很慚愧,再也不爭著吵著去見西伯了,互相對對方說:“我們所爭論的事情,周族的人都會感到可恥,咱們哪還有臉去見西伯呀?見了他也是白白招來羞辱,我們干脆別去自討沒趣了!” 回去后,這些人也都互相謙讓了,還把在周的所見所聞大大地宣揚了一番。于是西伯成了人們心目中理想的圣人。人們都說:“這樣的人可能是上天派來承受天命的君主啊!”
一年后,西伯征伐犬戎部族。又過了一年,征伐了密須部族,接著又打敗了饑國。殷朝的祖伊聽說了這些事,很恐懼,就跑來報告紂。紂若無其事地說:“我生來就有天命在,他又能有多大的作為呢?”一年后,西伯又討伐了邘國,再過一年,又征伐了崇侯虎。他建造了豐邑,并把國都從歧下遷到豐邑。后來,西伯去世,太子姬發繼承王位,姬發就是周武王。
據說當年西伯被囚禁在羑里的時候,把《易》里的八卦推演成了六十四卦,后人對此都稱道不已。西伯死后,謚號為文王。
盟津觀兵
西伯去世,周武王即位。他任命太公望(又名呂尚,周武王尊為師尚父,民間傳說中的姜太公)擔任太師,周公旦為宰相,又召集召公、畢公等人輔佐他,效法文王來治理國家。
武王九年,武王來到文王的陵墓所在的畢地,祭祀文王。然后他又用車載著文王的牌位前往東部的盟津(今河南省津西北),檢閱軍隊。他對外宣稱自己是文王的兒子姬發,奉行父親的遺命準備討伐暴君商紂,所作所為并不是自己個人的獨斷專行。武王把文王的牌位放置在軍中的帳篷里,然后召集司馬、司徒、司空等諸位軍中首領,說:“你們嚴肅恭敬地聽著,要懷著真心誠意,我叫你們來到這里,是和你們商議的。我本是一個無知的小輩,因為我的先人都是有德行的人,為國家立下了功勛,深受百姓的尊敬和愛戴,我是他們的后代,才如此幸運地繼承了祖業。現在,我制定了賞罰分明的制度,以此保證我們共同完成先祖的遺命,建立不朽的功業!”然后下令發兵。出發前,師尚父發布號令:“各位首領都聽著,趕緊集合你們的隊伍,把好你們船槳,準備出發!不許在那兒磨磨蹭蹭的,最后到達目的地的立即斬首!”士兵們聽后個個精神振奮,摩拳擦掌。
于是,武王率領著勇猛的軍隊橫渡黃河。船行到河流中間,一條白魚突然跳進了武王所坐的船艙里,武王很奇怪,就低頭彎下腰把它拾了起來,用來祭祀上天。隊伍渡過黃河以后,剛要歇息,忽然一團火從天上竄下來,落在武王居住的屋頂上。正當大家驚慌失措的時候,那團火卻慢慢慢慢變成了一只紅色的烏鴉,一邊叫喚著一邊飛走了。大家都很詫異地說:“這只烏鴉的叫聲真洪亮,一定是有所昭示的!”這時候,來到盟津和武王會合的諸侯已經有800多個了。當時,武王并沒有約請他們,這些諸侯都是自愿前來的。眾諸侯建議武王說“:我們勢力已經很強大,可以討伐紂王了!”武王想了想,搖了搖頭說:“我還不知上天是什么意思,不能輕易出兵。”于是就下令各路人馬撤回,班師回朝。
其實武王另有打算。他想:商的內部雖然腐敗,但應該還是有一定實力的。真打起仗來,僅僅靠周軍恐怕難以取勝。于是率兵來到盟津,舉行一次渡河演習,查看一下軍隊備戰能力和斗志。并借此機會,試探一下眾諸侯國的態度,是否真的愿意與周聯盟伐紂。他看到周軍服從命令,進退有序,可前來助戰的諸侯國首領們,有的想參戰,有的只是來探探風頭而已。武王認為伐紂的時機尚未成熟,就借口不知天意,退了軍隊。
回去后,武王一邊擴充軍隊,積極備戰,一邊派出偵察人員,打探情報,看紂的反應。周武王發兵渡河的消息讓紂王很吃驚。他正準備派軍隊迎戰,卻又聽到報告說周軍不戰自退。紂王認為周武王害怕,不敢與他抗衡,于是放松了警惕,繼續過著那荒淫糜爛的日子。
兩年過后,紂的暴虐有增無減,而且在妲己的教唆下,變得更加殘酷無情。他不但聽信讒言,殺了前來進諫的王子比干,還把忠臣箕子關押了起來。商朝民心渙散,就連太師和少師也抱著祭器和禮樂器投奔到周。武王于是召集眾諸侯,對他們說:“紂王的罪孽深重,人們實在難以忍受,我命令你們立即出兵,討伐紂王。”武王率領由300輛戰車、3000多名勇敢的武士和穿著盔甲的士兵4500人組成的諸侯聯軍,浩浩蕩蕩地向東方進軍,討伐紂王。
武王十一年十二月,武王的軍隊全部到達盟津。前來的諸侯們互相激勵:“大家一定要奮勇殺敵,不用害怕!”武王于是寫了《太誓》,向大家宣告:“如今的紂王不理朝政,荒淫殘酷,聽信狠毒婦人的話,毀壞了上天要百姓安樂生活的本意,導致眾叛親離。為了討好妃子,還把朝中優美的樂曲改成淫亂的聲調,實在是罪大惡極!現在我就要執行上天對他的懲罰,所以大家一定要勇敢作戰,爭取一次取勝,我等你們的好消息!”
牧野之戰
武王十二年二月甲子日,天剛亮,武王率大軍來到商都郊外的牧野,立起討紂大旗,進行誓師。武王左手拿著黃色大斧,右手拿著牛尾裝飾的白色旗幟,站在高高的戰車上,大聲說道:“尊敬的各方諸侯,眾位大臣和即將遠征的將士們!舉起你們的戈,拿起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讓我們共同起誓。古人曾有這樣的說法,母雞不能啼鳴報曉,如果母雞打鳴報曉,那么國家就將會滅亡。現在暴君紂王只聽信婦人的話,不但廢棄了對祖宗的祭祀,敗壞朝政,還拋棄他的親族,留用那些因犯罪而逃亡來商的人,任由他們胡作非為。他荼毒生靈,殺害忠臣,殘害百姓。上天已經憤怒,于是派我來討伐商紂。我們是一支正義的軍隊,是任何困難都戰勝不了的軍隊。如果有商朝士兵前來投降,不要阻止,更不要殺害,要讓他們幫助我們。所有參加作戰的將士們,拿起你們手中的武器,奮勇作戰吧!如果誰作戰不盡力,我將處以嚴厲的懲罰!”誓師完畢,武王和諸侯的軍隊在牧野擺下兵陣,向紂王發起挑戰。
此時的商紂王正帶著他的寵妃和一幫奸臣,在鹿臺吃喝玩樂。這時手下的人慌忙來報:“大王,武王的軍隊在牧野列陣,要攻打我們!”紂王聽了,連忙召集大臣商量如何應戰。商朝的大部分軍隊當時正在東南地區鎮壓少數民族,無法分身。紂沒辦法,只好下令把看守國都的軍隊調集起來,又將大批奴隸和俘虜編入軍隊,湊了足足70萬人,倉促地向牧野進發,與周軍對陣。
武王先派太公望率一隊精兵殺入敵軍的前沿陣地,作試探性進攻。這支先鋒部隊像猛虎下山一樣沖向商軍,大隊人馬在后面緊緊跟隨,激烈的戰斗即將開始。突然,商軍前排的兵士們紛紛調轉矛頭,反為周軍開路,朝后排沖去。原來,紂王的士兵雖然很多,但他們平日受盡紂王的欺壓,早就恨透了紂王,根本不愿為他作戰,倒是盼著周軍快點打進來。商軍的前排倒戈,隊伍頓時大亂。武王借此機會,指揮主力軍隊猛烈沖殺,商軍土崩瓦解。
紂王戰敗逃走,回到鹿臺。他自知末日已到,就命人將皇宮里的珍寶全部搬到鹿臺上。之后,他穿上綾羅綢緞,躺在珍寶中,點著火,把自己燒死了。
擊敗商軍之后,武王在城外召集所有參戰的諸侯議事。眾諸侯都恭恭敬敬地向武王行禮參拜,武王也向眾諸侯還禮。隨后武王率領眾諸侯進入商都朝歌,朝歌的百姓都在郊外夾道歡迎。武王派出群臣向百姓們宣告說:“上天賜福給你們!”商都的百姓們向武王叩頭拜謝,武王也恭敬地向他們行回拜禮。
武王來到鹿臺,看到鹿臺上的亭臺樓閣已變成一片焦土,幾個還沒燒完的宮梁殿柱還冒著青煙。武王下令士兵們四處尋找紂王的下落。不一會兒,在灰燼里發現一具倒在珠寶玉器中的尸體,相貌還依稀可辨,正是罪大惡極的商紂。武王憤怒了,對著這個死去的紂王連射三箭,又在他的身上猛砍幾下,之后用黃色大斧將紂王的頭顱砍下,掛在白色的大旗桿頂上。隨后,他們又去尋找紂王的最寵愛的兩個妃子,兩個妃子見大勢已去,已經上吊自殺。武王對著她們的尸體連射三箭,將她們的頭割下,掛在小旗桿上示眾。做完這一切以后,武王率眾又回到城外的軍營中。
第二天,武王派人清掃道路,修復紂王的王宮和社廟。祭祀用的社廟修復后,舉辦祭告天地的隆重的儀式的日子也到了。100名赳赳武士扛著帶飄帶的云罕大旗在前面開道,武王的弟弟姬振鐸守護著威嚴的儀仗車,周公姬旦手持象征國家權力的大斧,畢公拿著小斧,一左一右站在周王的旁邊。散宜生、太顛、閎夭等眾大臣手執長劍,在后面護衛著武王。進入商都,來到社廟前,按照事先的安排,大隊人馬布列在社廟南面,周武王站在社壇之前,部隊的左側,眾大臣都跟在身后。衛康叔姬封在社廟前鋪好叩頭拜祭用的草席,隨后,毛叔姬鄭捧來在明月夜收集的露水,召公姬奭獻上了彩帛,太公望牽來了供祭祀用的牛羊。巫師伊佚來到社廟之前,部隊的右側,大聲朗讀祭文:“殷的末代君王紂,徹底敗壞了歷代商王的善政美德,不尊敬也不祭祀鬼神,欺壓盤剝商朝的臣民。紂罪惡昭昭,人神共憤,天皇上帝已經知道了。”武王來到社廟前,拜了兩拜,跪在草席上向上天叩頭,說:“奉上天的命令,革除殷商政權,接受神圣的上天對周的任命。”說完,武王又拜了兩拜,叩頭至地,然后退出。宣告商朝滅亡、周朝接受天命統治天下的儀式完成,周王朝開始了。
封邦建國,馬放南山
宣告周朝滅商為天命所歸之后,周武王采取了一系列安撫民心、穩定社會的重要措施。武王把殷朝統治的中心地帶封給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由于殷地剛剛平定,社會尚未完全安定下來,武王就命令他的弟弟管叔鮮和蔡叔度幫助武庚治理殷國。為爭取原商朝大臣的支持,武王命令召公把商朝的賢臣箕子從牢獄里釋放出來;派人到商朝賢臣商容的故里,去宣揚、表彰他的美德;讓閎夭給王子比干修筑陵墓并進行祭祀。為爭取民眾的支持,武王讓畢公把商紂王囚禁的百姓予以釋放;命令南宮適拿出鹿臺倉的錢財、鉅橋倉的糧食,發放給缺衣少食的人們。為宣揚周朝統治天下的合法性,武王命南宮適、史佚等人向民眾展示從商王朝獲得的象征權力和祭祀用的九鼎寶器和鎮國玉器;派人祭奠陣亡將士。在從商都撤兵回西方的路上,周武王巡視了沿途的諸侯國,并命人記下自己處理政務的情況,寫下了《武成》一文。
周武王采取的第二項重要措施是分封諸侯,也即是把功臣及王族的重要成員封到全國各地作諸侯,協助天子統治國家。武王懷念古代的圣王,為表彰并弘揚他們的功績及美德,便分封古代明君圣王的后代為諸侯。其中,神農氏的后人被封在焦地;黃帝的后代被封在祝地;堯的后裔被封在薊地;把舜的后代封在陳地;又把禹的后代封在杞地。封完這些賢君的后代,又開始分封功臣謀士。第一個獲封的是太公望,他的封地在營丘,國號叫齊;武王把曲阜一帶封給弟弟周公旦,國號為魯;把燕地分封給弟弟召公奭,國號為燕;把管地分封弟弟姬鮮,國號為管;把蔡地分封弟弟姬度;國號為蔡。其余眾功臣和親屬也都各有封賞。其中,管叔姬鮮、蔡叔姬度、霍叔姬處的封國臨近殷商舊地,擔負著監視商君武庚,防他叛亂的重要職責。分封完畢,武王向各位諸侯賞賜了象征君權的宗廟祭器,命人寫下《分殷之器物》,記錄武王的命令和各諸侯得到的賞物。
武王召見管理九州的長官,商議治理天下的辦法。這天,他登上豳地的一座山,眺望遠處商朝的國都,不由感慨萬千。回到鎬京后,武王就再也睡不著覺了,整日唉聲嘆氣,愁容滿面。周公旦來到他的住所,看見他心情焦慮,輾轉反側的樣子,很擔憂,就問他原因。周武王回答說:“你知道嗎?上天拒絕享用商朝王室的祭祀,從我還沒有出生時候到現在,已經有60多年了。在這60多年中,珍貴的麋鹿都跑到荒山野嶺,而害人的蝗蟲卻爬到城市及郊外。這就像商王朝的朝廷,忠義的賢臣被疏遠,奸佞小人卻在得到重用。奸臣胡作非為,老百姓困苦不堪。所以,上天才不再保佑殷家,周家也因此成就大業。上天保佑殷家的時候,他們也曾經得到過360位賢人輔佐,雖然說不上國勢昌盛,但也不至于滅亡。如今雖說殷的事業敗落了,可畢竟還風光了一陣子,而我們現在還不知能不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哪還有心思睡覺啊!”武王又接著說:“要想得到上天的保佑,那就得讓天下百姓都順從;要想讓百姓都順從,就必須對他們實施德政,揪出那些作惡多端的壞人,為民除害。唉!我應該為我的國家招賢納才,為我的民眾日夜操勞,讓人們過上幸福安定的日子,這才能顯出我的英明和才德啊!從洛水河灣一直到伊水河灣,土地平整,沒有險山惡水,那是古時候夏代居住過的地方。我登上山頂一看,南邊最遠能望到三涂,往北能望到太行山、恒山那邊最遙遠的邊陲城邑,然后回過頭就能看見洶涌的黃河水,看見洛水、伊水兩岸,感覺這里離天帝的居所不遠,是建立國都的好地方啊!”
武王派周公旦在洛邑修建了周家的陪都,又讓百姓們把馬匹縱放在華山的南面;在桃林塞一帶的廢墟上放牧牛群。讓士兵們放下干戈兵器,回去和家人團聚,享受天倫之樂,把隊伍經過整頓后解散,表明不再進行戰爭。武王的恩德讓天下人都得到了好處。
武王攻滅商朝兩年后,一次他問大臣箕子:“你能說說,殷朝為什么會滅亡嗎?”箕子尷尬地站在那兒,使勁搓著手指頭,不肯說話。過了一會兒,才支支吾吾地答道:“我實在不忍心說殷的壞話,來告訴您國家生死存亡的道理。”武王也感覺有點不太合適,連忙轉移話題,問了一些關于天地之間自然規律的事。
后來,武王積勞成疾,天下還沒有完全歸順,大臣們都很恐懼,就恭敬虔誠地為他占卜,為他祈禱。周公為武王舉行消災驅邪的儀式,甚至愿意拿自己的身軀做抵押,代替武王承受疾病及死亡的威脅,祈求武王的病情能夠好轉。可是,這些終歸是迷信的說法,只是人們心中的一種期望,并不能最終戰勝病魔。后來,武王還是去世了,他的兒子姬誦繼承了王位,這就是周成王。
周公攝政
周公旦,姓姬,名旦,他是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文王在世的時候,姬旦就非常孝順,忠厚仁愛,勝過其他兄弟。武王即位后,姬旦經常幫助武王處理政務。武王死后,成王姬誦繼位。當時成王幼小,還不懂得治國的道理,再加上天下剛剛平定,百廢待興。周公怕天下人聽說武王死了會背叛周朝,于是就代替成王行使國家權力,主持政事。
周公攝政后不久,管叔和蔡叔等人懷疑周公另有所圖,到處造謠,說周公欺負年幼的成王,想篡奪王位。周公就對太公望、召公奭說:“我之所以這樣不避嫌疑,代理國政,想必大家也能理解。我擔心天下人背叛周室,沒法向太王、王季、文王交待。三位先王為天下大業辛勞憂慮了那么久,現在好不容易有點起色,武王又去世了,成王還小,為了完成穩定周朝的大業,我不得不這樣做。”于是繼續輔佐成王。
此時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認為有機可乘,就與管叔、蔡叔等人互相勾結,起兵反叛。于是周公旦奉成王的命令,親自率軍東征,討伐他們。經過三年的苦戰,終于平定了叛亂。武庚、管叔等人被誅殺,蔡叔被流放到邊遠地區。周公封微子啟代替武庚做國君祭祀歷代商王,封國在宋;收集殷族剩余的民眾,封給武王的小弟弟姬封,稱他為衛康叔。后來,天上降下福瑞,晉國的國君姬虞得到兩苗共生的一穗禾谷,就把它獻給成王,成王命人把它送到東部周公的軍隊駐地,贈給周公。周公很感激,就寫下詩歌頌揚天子的圣命。
周公東征,徹底平定武庚與管叔等人的叛亂后,命人寫下了《大誥》一文,向眾大臣和天下百姓說明東征討伐叛逆的來龍去脈;寫下了《微子之命》,記述了封微子為宋國國君,命他祭祀商王之事;寫下《歸禾》、《嘉禾》二文,頌揚天子贈送嘉禾(兩苗共生的禾谷);寫下《康誥》、《酒誥》、《梓材》,記載自己對衛康叔的分封、訓誡和教導。成王長大后,能夠獨立處理國事了,周公就把政權還給成王。成王臨朝聽政,周公則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謹慎恭敬如履薄冰。
武王在世時,曾決定在東部的伊水、洛水一帶建個新都。成王即位后,便派召公再去洛邑測量,營建新都,去完成武王的遺愿。周公重新進行占卜,反復察看地形,最后營建成功。于是就把洛邑作為周朝在東方的國都,并把象征國家政權的九鼎安放在那里。周公說:“這才是天下的正中央,無論從哪里向朝廷進貢,路程都是相同的!”
在營建洛邑的過程中,周公寫下了《詔誥》、《洛誥》兩文,記錄這一史實。平定武庚叛亂后,成王下令遷徙殷朝遺民,周公則負責向他們宣布成王的命令,并作文告誡殷朝遺民。不久,東方的淮夷不服從周王的命令,舉兵反叛,周王便命召公擔任太保,周公擔任太師,出兵征伐。周公和召公擊敗淮夷,攻滅奄國,并把奄國國君遷到薄姑一帶居住。
周公歸政后,擔心成王年輕,恐怕他從政荒淫放蕩,就寫了《多士》、《無逸》,用來告誡成王。《無逸》的意思是做父母的人,經歷長久艱苦的時期才能創業成功,他的孩子驕奢淫逸,忘掉了祖先的困苦,毀敗了家業。所以作為晚輩,必須要謹慎行事。
周公攝政期間,天下基本安定,但周朝還缺乏合理有效的官職制度。周公創設一系列的制度,劃清百官的職責,制訂周王、諸侯、官員、臣民應當享受的權利和應當遵守的禮儀。這樣,百官各司其職,百姓和睦相處,上下都遵守相應的規矩,社會穩定下來,經濟開始繁榮,天下太平的景象出現了。
周穆王制刑
成王死后,太子姬釗即位,這就是康王。康王去世后,兒子暇即位,也就是昭王。昭王在位時,文王和武王以來形成的治國方略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周王朝開始走下坡路了。周昭王去南方巡視,一去不回,最后淹死在江水中。大臣們隱瞞了他的丑行,沒有將這個消息告訴四方諸侯。隨后立他的兒子姬滿即位,他就是周穆王。
周穆王登上王位的時候,已經是50歲了。他深知當時國勢衰落,就任命賢能的伯冏擔任太仆正,負責管理周王日常生活和傳達命令,并告誡他要管理好國家政事。由于管理得當,國家又重新獲得了安寧。
后來,周穆王想率兵征伐犬戎,大臣祭公謀父進諫說:“千萬不能這么做!先王都是美德來感化民眾的,而不是動用武力使天下人歸順。國家的武力平時都要隱藏起來,等到必要的時候再動用。一旦動用軍隊,就必須顯示出它的威力。如果經常動用武力,人們習以為常,就不會再懼怕了,武力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所以歌頌周公的詩里說:‘收好你的干戈,用錦囊包裹好你的弓箭,崇高的美德才是我的追求,推廣我的美德到全天下,才能保證天下太平。’先王對于民眾,總是盡力感化民眾,教導他們端正品行,修養性情,增加他們的財產收入,豐富他們的生活,并教會他們分清利害,明辨是非,讓他們心懷感激而畏懼懲罰,這樣,才能夠把先王的事業發揚光大。”
“從前先王們世代擔任農官,在虞和夏兩個朝代為國效勞。夏代衰敗,不致力于生產,放棄了農業,先祖不窋因此丟掉官職,逃到戎狄的部落去了。但他雖然人在蠻夷之地,卻不敢荒廢先王的事業,時刻不忘維護先王的德行。他每天早晚都要背誦先王的教訓,認真地遵守祖宗留下的制度,時時刻刻奉行著,不敢有一絲懈怠。到了文王、武王時代,他們發揚前輩的優良品德,慈愛溫和地對待百姓,敬事鬼神,維護他們的尊嚴,令所有人都非常滿意。而商紂王兇殘狠毒,不講人道,魚肉百姓,人們忍無可忍,才擁護武王,在牧野打敗紂王。可是武王伐紂,也并不是他真的想打仗,而是他心疼百姓,不想讓他們繼續受折磨,才拿起刀槍,為民除害的。先王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把國家統轄的地區,按距離國都的遠近分成五等,就是國都近郊五百里內的地區是甸服,甸服以外五百里為候服,候服以外的地區為賓服,夷蠻民族地區為要服,再外面的戎翟地區為荒服,然后要求各地區的諸侯按照等級來向朝廷進獻貢品。如果哪里有不服從的,先王總是先問問自己,責備自己,是不是自己做錯了,然后檢查并改正自身的思想、言論、制度、名分等。如果該改正的都改正了,他們還不供奉,就要提出警告,嚴厲譴責,予以懲罰,而不是動不動就出兵征討。這樣一來,近處的諸侯都很聽從命令,遠處的荒遠民族也都臣服。

⊙穆王駿騎圖軸 明 張龍章
“自從犬狄的兩位君主去世后,犬狄的諸侯還和原來一樣,按照規矩向大王供奉,而今您卻要出兵攻打他們,向他們炫耀武力,這不是破壞我們祖上留下來的規矩嗎?況且,我還聽說,犬狄民族已經形成了淳厚質樸的社會風尚,遵守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道德,信守的意念始終都很堅定。再說,他們已經有抵御我們的條件和能力了。”
穆王不聽勸告,一意孤行,出兵攻打犬戎。經過一番戰斗,只搶到4只白狼和4只白鹿回來了,而這些東西,正是犬戎民族想奉獻給穆王的。從這以后,荒遠地區的民族再也不來朝拜進貢了。
諸侯之間時有爭斗,甫侯向穆王匯報了情況。穆王命人制訂刑法,他說:“各位諸侯和大臣,我給你們制訂了一種完善的刑法。你們安撫百姓,應該選擇賢德的人才;你們怎樣想把事務處理得當,應該正確使用刑罰。等原告和被告都到了,法官應當運用五辭(言語、臉色、氣息、聽話時的表情、看人時的表情)進行審訊。審訊的結果確鑿無疑,就要依據審訊結果,判處五刑(墨、劓、臏、宮、大辟)。如果五刑不合適,就按判處五罰(5種不同數量的罰金)。如果用五罰不合適,就判處五過(與5種過失相應的處罰)。按照5種過失來判決會產生弊病,可能有依仗官勢的,有乘機報恩報怨的,有行賄受賄的,也有受人請托的。膽敢這樣做,不管是誰,都要查清罪狀,并判處與犯人同樣的刑罰。在定罪量刑過程中,發現判五刑之罪有疑問,就按五罰處理;發現判五罰之罪有疑問,就按五過處理。不管怎樣審判,一定要把事實審核清楚。審判時調查事實的渠道要多,判罰要與事實相符。沒有確鑿的證據既不要因懷疑定案,更不要輕易判刑,否則會冒犯天威。判處墨刑(臉上刺字)有疑點的,罰黃銅六百兩;判處劓刑(割掉鼻子)有疑點的,罰黃銅一千二百兩;判處臏刑(挖掉膝蓋骨)有疑點的,罰黃銅三千兩;判處宮刑(閹割)有疑點的,罰黃銅三千六百兩;判大辟(殺頭)有疑點的,罰黃銅六千兩。以上判處,都要認真核實,如果確證有罪,還應判處原刑……”這套刑法因為是甫侯提出來的,所以叫做《甫刑》。
穆王在位6年去世,兒子繄扈繼位,他就是周共王。
周厲王毀國
周夷王去世,夷王的兒子姬胡即位,他就是周厲王。
周厲王在位30年,十分喜歡并信任榮夷公。而榮夷公卻是個貪圖私利的小人。大夫芮良夫進諫說“:難道說我們的國家就要衰敗了嗎?榮夷公整天只知道貪圖財利,占小便宜,卻不知國家即將面臨災難。財利是什么東西?財利是由天地萬物衍生而來的,所有的人都有理由和權利來擁有和享用它,怎么能夠獨自占有呢?獨占的結果,只能招來人們的怨恨,將來一定后患無窮。榮夷公貪財好利,懷用這種做法來影響您,國家怎能長治久安呢?您是天下人共同的國王,應當把財物分配給天下人。《詩經·大雅》上說:‘因為讓天下人都得到好處,才有了周家王朝。’先王們之所以能夠創建周家輝煌的基業,并且一直延續到現在,依靠的就是這種思想啊!普通的百姓想要獨霸財產,我們把他稱為強盜,如今您也想獨霸天下的財產,怎么能行得通呢?如果您這樣做的話,那歸順您的人將越來越少;如果再重用榮夷公,周家也一定會衰敗的。”厲王不聽勸告,繼續任命榮夷公做卿士,執掌大權。
因為周厲王出語傲慢,目中無人,又加上他的行為暴虐,百姓們到處議論他。召公進諫說:“大王,您不能再這樣下去了,百姓們受不了了,已經怨聲載道了!”厲王聞聽,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前往衛國,找來巫師,命令他監視那些民眾,一旦發現有人私下談論朝政,就格殺勿論。這樣一來,議論的人是少了,前來朝拜的四方諸侯也漸漸少了。
后來,周厲王的統治愈加嚴酷苛刻。國內的百姓,誰都不敢發表意見,甚至都不敢在一起說話聊天。熟人在路相遇,不敢交談,而是互相使個眼色走過去。周厲王很得意,笑著對召公說:“你看,我的辦法高明吧!他們再也不敢在背后說我的壞話了。”召公嘆了口氣,搖著頭說:“唉!你只是讓老百姓不敢說真話而已,哪里算得上什么成就?不讓百姓們講話,就像堵塞了河流的水流一樣,被堵塞的水流一旦崩潰,受傷害的人就會更多,阻止老百姓的言論也是一樣的道理。治理水患的人總是先使水流暢通,管理百姓也一樣,應該讓他們暢所欲言。作為天子,處理朝政的時候,要廣泛地聽取大家的意見,鼓勵大臣們獻上諷刺的詩篇,讓史官敬獻史書;讓盲人樂師獻上樂曲;讓低賤的民眾向上傳達自己的意見,說出心里想說的話。天子依據這些言論,有選擇地推行政策,就不會出現大的失誤。民眾長個嘴巴,就像大地生有山川沃野,財富用品、衣服糧食都是從那里生產出來的。讓民眾把話從嘴里講出來,國家管理得好不好就能從中看出來。好的就繼續實行,壞的就預防或廢除,這跟從山川沃野里獲得財富衣食是一樣的道理。應該讓百姓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說,你堵住他們的嘴,不讓他們說話,看你能堵多久?”周厲王還是不聽勸告。國內的大臣和百姓誰都不敢發表評論。3年后,國都的平民聯合起來發動叛亂,一起襲擊周厲王,周厲王倉皇逃跑到彘國。
厲王的太子姬靜藏在召公的家中。百姓們聽說了,就包圍了召公的家。召公慨嘆地說:“過去我曾經多次勸誡國王,可是國王不聽我的話,才有了這樣的災難。現在如果把太子殺了,國王一定會認為我是在報復他。作為一個侍奉君主的人,即使受到責備也不應當埋怨,身處危險也不應心存怨恨,更何況我是在侍奉天子呢?我不能這樣做!”他讓自己的兒子冒充太子被士兵們抓走,讓太子逃出了重圍。
后來,由召公、周公兩位輔相負責管理朝中的政事,史稱“共和”(共和元年為公元前841年)。14年后,厲王去世,這時太子姬靜也在召公家中長大成人。于是召公、周公決定擁立姬靜做天子,姬靜就是周宣王。宣王即位后,仍然由兩位輔相幫助管理國家大事,整頓朝綱,繼承和發揚先王遺留下來的優良傳統,各方諸侯又重新來朝拜周天子。
周宣王在位時,不重視農業。按規定天子應到千畝(地名)去行藉耕禮(天子親自扶犁耕種的禮節),但周宣王廢棄了,虢國的文公因此進諫,宣王不聽。后來,周軍與姜戎族在這個地方作戰,周軍大敗。周軍潰敗之后,宣王打算清點太原人口,按數征兵。大臣仲山甫極力勸諫,說沒有這個規矩,宣王不聽,還是清點了民眾的人數后征兵。
宣王逝世后,兒子姬宮湦登上王位,這就是幽王。
烽火戲諸侯
幽王即位后的第二年,都城附近的渭水、涇水、洛水這3條大河流域內都發生了地震。大夫伯陽甫說:“恐怕是周家的天下滅亡的時候快到了。天地自然之氣,自有它們運行規律。古人認為如果出現反常情況,一定是遭到人為的擾亂。現在這3條河流的流域內都發生了地震,一定是天地間的陽氣被陰氣壓到地下,不得上升,憋太多太久而引發的。天地間的陰陽之氣如不能正常運轉,河流就會被堵塞,河流水源被堵塞,就會導致國運衰敗,國家滅亡。其道理是河溪水流滋潤山陵大地,山陵大地生長草木萬物,草木萬物養育人民。水流被堵,人民衣食無著,國家怎么會不滅亡?古時候,伊水和洛水枯竭,夏代緊跟著就滅亡了;黃河枯竭,商代也跟著滅亡。一個國家的命運依賴這里的山川河流,山陵崩塌,河流枯竭,是一個國家滅亡的預兆。上天的警示懲戒以10年為周期,上天想要拋棄哪個國家,10年之內它肯定滅亡。”這一年,渭水、涇水、洛水都干涸,岐山也崩塌了。
幽王寵愛后妃褒姒,想廢掉王后和太子,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伯陽甫讀了有關史書,說:“周家是真的要滅亡了!”原來史書上記載:當年夏王朝腐敗衰落的時候,有兩條神氣無比的龍降落在夏王的宮廷內,自稱是褒國的兩位天子,夏王找人占卜,想知道怎么處理它們才好,占卜的人告訴夏帝:既不能殺掉它們,也不能趕走它們,更不能把它們留在宮廷內,只要將它們的唾液收集起來就行了。于是夏王派人擺上祭品,宣讀策文,告知神龍,神龍吐下唾液就飛走了,人們趕緊用匣子把龍的唾液收藏起來。

⊙戲舉烽火 明 木刻版畫
此圖選自明代大學士張居正編撰的《帝鑒圖說》,表現周幽王因烽火戲諸侯而滅國的故事。
夏朝滅亡后,這個匣子傳給了商朝,商朝滅亡后,又把匣子傳給了周朝。在這三代當中,誰也不敢打開這個匣子。周厲王末年,厲王禁不住誘惑,偷偷地打開匣子看了看,誰知這一看可不要緊,龍的唾液流了出來,撒在地面上,怎么擦也擦不掉。于是周厲王就讓婦人們光著身子大聲地吵嚷。撒在地上的龍唾液慢慢地變成一個黑色的蜥蜴一樣的動物,爬進了周厲王的后宮,被后宮的一個小婢女撞見了。結果這個小婢女長大后,還沒有丈夫就生下了一個小女孩。她擔心別人會笑話她,就把孩子扔掉了。
宣王的時代,有童謠這樣唱道“:用桑木做的箭弓,用箕木做的箭口袋,他們會讓周朝滅亡。”當時周的都城里,正好有一對夫婦賣這種箭弓箭袋。宣王聽說后,就派出人去把這對夫婦殺掉。這對夫婦聽說后,連忙逃命,碰巧遇見了被那個小婢女拋棄的孩子。他們見孩子哭得可憐,就帶她逃到了褒國,并撫養她。女孩長大后出落得十分漂亮。后來,褒國人犯了罪,怕周王懲罰,就把女孩送到周王宮。這個女孩就是褒姒。
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幽王在后宮見到了褒姒,就喜歡上了她。后來,褒姒給他生了個兒子叫伯服。幽王寵愛褒姒和伯服,便廢棄了原來的王后和太子,改立褒姒為王后,伯服為太子。伯陽甫慨嘆說“:唉!大禍終于釀成了,國家沒有希望嘍!”
褒姒不喜歡笑,整日愁容滿面,幽王千方百計地逗她開心。周朝邊境上修建著高大的烽火臺,要是有敵人來侵犯,守軍就會點燃烽火報警。一天傍晚,周幽王帶著褒姒登上烽火臺,命令手下點起烽火。臨近的諸侯看到了烽火臺上濃煙滾滾,以為有敵寇進犯,急忙領兵趕到城下救援。當他們急急忙忙趕來,只見燈火輝煌,鼓樂喧天,十分納悶,一打聽才知是幽王為了取樂,并沒有敵人進犯。大家都很狼狽,但卻敢怒不敢言,只好氣憤地收兵回營。褒姒見狀,開懷大笑。幽王見這樣做能使褒姒開口笑,非常高興,就一次又一次地點燃烽火,戲弄眾諸侯。
周幽王重用虢石父,虢石父這個人不但貪圖財利,而且為人奸詐。他在朝中當政,國人都忿忿不平。幽王廢掉的申后是申侯的女兒,廢太子為申后所生。申侯對此很氣憤,又見幽王戲弄諸侯,任用奸人,便聯合繒國、犬戎一起攻打鎬京。這次真的有敵兵進犯,幽王命人點燃烽火向諸侯求救,諸侯以為幽王又在戲弄,誰都沒來。申侯殺死幽王,俘虜了褒姒,把周王室的財寶搶劫一空,西周從此滅亡。
公元前770年,申侯與其他諸侯共同擁立原太子宜臼為王,這就是平王。平王即位后,為了避免外族的侵害,把都城遷到洛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