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太陽的結構

太陽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源泉。它是一顆熾熱的、發光的恒星,由于太耀眼了,人們根本無法用肉眼觀測其廬山真面目。隨著先進的觀測儀器的問世,人們才開始慢慢地認識太陽。

太陽被分為幾個層次來研究。從太陽中心向外依次為日核、輻射層、對流層和太陽大氣。太陽大氣包括光球、色球和日冕三部分,太陽半徑的15%是由日核構成的,是熱核反應區。熱核反應發生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的主要形式是氫聚變成氦。日核部分的物質密度是1.6×105千克/米3,中心壓力達3 300億大氣壓,溫度也很高,達1 500萬~2 000萬開。

太陽的能量是從其中心的原子核爐產生的。它的溫度高達1 500萬℃,氣態原子受熱發生分裂,只剩下裸露的原子核。能量通過輻射和對流從中心傳到表面,最終以可見光和紅外線的形式向空間輻射,在這一過程中要經過延伸于空間幾百萬千米厚的太陽大氣層。

日核外面就是輻射層,從0.15個太陽半徑到0.86個太陽半徑都是輻射層。這里的溫度和密度已急劇下降。密度為18千克/米3,溫度為70萬開。輻射層最先接收到日核傳來的能量,通過吸收和再輻射來自日核的能量極高的光子而實現能量傳遞,每進行一次吸收和再輻射,高能光子的波長會變長,頻率降低,這種再吸收、再輻射的過程反復地進行多次,逐漸將高能光子變為可見光和其他形式的輻射,經過對流層后,再向太陽的表面傳播。

對流層厚度約14萬千米,其起點在距離太陽中心0.86個太陽半徑處。這里的物質內部的溫度、壓力和密度的梯度特別大,處于對流狀態。對流運動的特性是非均勻性,這樣會產生噪音,機械能就是這樣通過對流層上面的光球層傳輸到太陽的外層大氣的。

光球是人們平時看到的光彩奪目的太陽表面,厚度約500千米。光球層溫度約6 000℃。光球面上有黑暗斑點,這是太陽黑子,它的溫度約4 500℃,是日面上溫度較低的區域,由于溫度相對較低,看上去會比較暗。通過觀察日面上的黑子的位置變化,可知太陽平均自轉周期是27天。

了解太陽的自轉運動可以通過太陽黑子。英國天文愛好者卡林頓在從1853年起的8年間通過觀察記錄日面黑子數目的變化發現,太陽各不同日面緯度旋轉周期各不相同,并不是像人們想象中那樣整塊的運動。觀測表明,太陽平均自轉周期是27天,自轉速度最快的是太陽赤道附近。

通過對太陽黑子數的長期觀測和計數,我們可以知道,太陽黑子有一定的周期規律性,其平均周期約為11年。德國業余天文學家、藥劑師施瓦貝是最早發現太陽黑子周期的人,他連續15年對太陽黑子進行觀察和記錄,獲得了這一重要的科學發現。現在,人們把黑子出現少的期間稱為“太陽活動谷年”,把黑子大量出現的期間稱為“太陽活動峰年”。

從1755年開始的那個11年黑子周被現代國際天文界看作是第一個太陽黑子周,人們還規定往后依次排列序號。現在已經排到了第23周,最后一個黑子周是從1996年開始的,估計達到極大值的時間在2000~2001年。

除了光球以外,太陽表層還有色球層和月亮。通過專門的儀器,可以清晰地看到太陽的色球層,這是一圈環繞太陽光球的厚為2 000千米的紅色大氣。觀測表明,常有巨大的太陽火舌在日輪邊緣升起,這就是日珥。在太空,宇宙飛船拍攝到巨大的高達40多萬千米的日珥!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暗黑的長條出現在太陽單色光照片上,這是日珥在日面上的投影,稱為“暗條”。此外,色球上更多、更普遍的被稱之為“針狀物”的許多細小的“火舌”,其高度在6000~17000千米之間,寬度約幾百千米,景色非常壯觀,被喻為“燃燒的草原”。

色球層中有時會出現“太陽耀斑”,這是一種突然增亮的太陽爆發現象。耀斑是迄今為止我們發現的太陽上最劇烈的爆發現象,強烈影響到日地空間環境。

日冕是在日全食月球遮掩日輪時,日輪周圍的青白色光區,它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日冕的溫度非常高,甚至高達100~200萬℃,因此有許多不斷地向外膨脹的日冕氣體,它們會產生連續微粒輻射。這種沿太陽磁力線的粒子流被稱為“太陽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化县| 德惠市| 康马县| 上林县| 乌拉特后旗| 洪雅县| 昆明市| 军事| 玛曲县| 新兴县| 达州市| 江安县| 宁海县| 江城| 建阳市| 察哈| 竹山县| 清镇市| 阿荣旗| 普兰店市| 湘潭县| 和林格尔县| 治多县| 太仆寺旗| 新昌县| 玉山县| 新乡市| 双鸭山市| 霍邱县| 公主岭市| 怀宁县| 利辛县| 定边县| 安仁县| 巴里| 澄江县| 龙泉市| 柳江县| 龙里县| 聂拉木县| 枣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