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臥底”、“偷師”教案三:指揮力
——迅速“實現”發大財機會的能力訓練
本章概覽
我們在本書中介紹的“三藝”,是前后相關的。
一個有思考力的人,才能“發現”發大財的機會。
一個有決策力的人,才能“抓住”發大財的機會。
但是,發現了,抓住了,并不等于“實現”了。
那么,迅速“實現”發大財機會的能力又是什么呢?
【引子】從佐羅到郭靖大俠。
在電影中,佐羅是西方俠客的代表。他武藝高強,除暴安良,所到之處,受老百姓歡迎,壞人聞風喪膽。
郭靖是一位個性完美、符合一切東方審美觀、價值觀的豪俠。他忠厚老實,為人正派,功力深厚,俠義為江湖所稱道。
但是,這兩位大俠有截然不同的故事結局。
佐羅,是在群眾的注目中,踏歌而行,一騎絕塵,消失在地平線。
郭靖,搖身一變,成為抗擊蒙古大軍的領袖,坐鎮軍帳中,完成了從草莽豪俠到組織指揮者的蛻變。
請關注郭大俠“組織指揮者”這一角色的轉變。
這既是金庸對“大俠”與“獨行俠”理解的進步,也是對俠客文化的反思,是作者“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思想升華的文學寄托。
【分析】從華爾街到中關村。
在經濟界,最著名的“俠客”就是類似賀歲電影《非誠勿擾》中范偉這樣的“風險投資家”。從華爾街到中關村,到處晃動著他們的身影。
他們有敏銳的頭腦,說明思考力一流;他們有一擲萬金的魄力,說明有決策力。但是他們始終要把錢投資在別人的事業里。
這些說明當大老板還需要有另一種重要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駕馭一個組織,以共同實現奮斗目標的能力——指揮力!
同樣,指揮力也是可以訓練的,也存在從初級到高級的階梯。
【訓練】橫刀立馬,號令三軍——面對面指揮力的訓練方法。
一個領導者與管理者,在氣質上一定有很大差別。
管理者,文質彬彬,喜歡用制度、體制、機制等字眼,說話用商量的口吻。領導者,不怒自威,喜歡說:“這事就交給你辦了!”
有人從生下來似乎就是“孩子王”,有人一輩子都是“輔佐之臣”,氣質似乎是天生的,習慣也是多年養成的,指揮力能從后天獲得嗎?
鄧小平同志發起百色起義后,在黨內一直做政治工作,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才成為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真正地指揮全國人民開始偉大的改革開放。我們從鄧小平同志“文革”后復出,設計、指揮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能看出,他的指揮能力是“摸著石頭過河”,隨著改革的深入而提升的。到1992年南方視察時,他老人家的指揮藝術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了。
可見,指揮力是可以通過后天訓練獲得的,我們下面就開始訓練指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