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江陵楚墓的隨葬物品
- 荊楚風韻:江陵楚墓(文化之美)
- 乾坤魚 竇巖編著
- 9602字
- 2016-07-07 16:08:11
在我國北方,由于氣候、土質、水位和埋葬方法等因素,墓葬的棺槨及部分有纖維質的隨葬品,都保存不好甚至沒有保存下來。
但是,江陵楚墓卻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青銅器、陶器、竹簡、帛書、帛畫等。楚墓出土的文物品類齊全,很多青銅器上的銘文甚至清晰可見,有的陶器連封泥、印章也有留存。一些重要的文物如漆木、竹器、絲麻織品等,目前僅見于楚墓。
(一)精美的青銅器物
在江陵楚墓當中,青銅禮器多出自中等以上的貴族墓,主要有鼎、敦、尊、盞、壺、缶、盥缶、盤、勺等。
這些青銅物品大多制作精美,充分體現了當時冶煉技術的精湛。
1.龍紋銅鏤空杯 龍紋銅鏤空杯是在1991年8月江陵九店東周墓出土,口徑12.2厘米、底徑10.3厘米、通高14.7厘米、重0.77公斤。
整件器物呈上大下小的圓筒狀,口微侈,斜直壁,外底有三獸蹄足內側有凸榫,圓形鏤空平底置于器內凸榫上。杯外壁上下分別飾以錯銀裝飾的帶形二方連續勾連夔龍紋。
中部由六組對稱的鏤孔夔龍紋圖案組成,每組對稱排列,龍頭相對,身體卷曲,姿態生動,其上鑄有細密的三角卷云紋和鱗片紋。
銅鏤孔杯此前至少有六次發現。最早在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關1號”楚墓發現,隨后在江陵“望山1號”楚墓、江陵“雨臺山264號”楚墓、隨縣曾侯乙墓、荊門“包山2號”楚墓,均有出土。
此外,在湖南“長沙398號”楚墓也出土了此類器物。器壁均為鏤空動物圖案。關于這類鏤孔杯的用途,目前學術界尚無統一的看法。
2.鏤空鳳紋銅鏡 鏤空鳳紋銅鏡直徑11厘米,整鏡構圖精巧,形象生動。
鏡面與鏡背是用兩種合金成分不同的青銅分鑄,再合為一鏡。背面為三弦鈕,圓形鈕座,斜邊,窄平緣。鏡背自然分為四區,每區各飾一組對稱鏤空鳳紋圖案,每組兩鳳軀體作形卷曲,曲線自然、柔和。
此鏡以圓形小鏡鈕為中心,按十字將文飾分為四個單元。每個單元由一對頭相對、身體彎曲、尾部向外翻卷的鳳鳥組成。每兩只鳳鳥之間的中部和尾部又以卷云紋相連,使整個畫面渾然一體、構圖勻稱。因為是鏤雕,故立體感特別強烈,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鏤空鳳紋銅鏡高冠回首,體態活潑,兩鳳之間頸、翅相連,成雙成對翩然飛舞。鳳身飾有精美的羽毛紋飾。
鏤空鏡的出現時代大約在春秋晚期,流行戰國早、中期,戰國后期就絕跡了。此類銅鏡在湖南、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均有發現,但出土數量較少。
江陵九店東周墓出土的這兩件青銅器造型別致、工藝精巧,體現了東周時期青銅工藝的高超成就。
3.帶鉤 帶鉤是束腰革帶上的鉤扣。在楚國貴族看來,帶鉤不僅僅是服裝的飾物,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帶鉤選用的材質、制作的精細程度以及大小都成為判斷帶鉤價值的標準。楚人的帶鉤通常是用青銅鑄成,名貴的則用黃金或白金打造或玉石雕刻而成。
江陵望山1號墓中出土了一件帶鉤,弧長46.2厘米,寬6.5厘米,如此大的帶鉤,在現已出土的先秦諸國的帶鉤中可算是絕無僅有的。
這些青銅器造型別致、工藝精巧,體現了東周時期青銅工藝的高超成就。
4.青銅編鐘 在江陵“天星觀2號”楚墓的發掘收獲頗多。尤其令人驚喜的是,當考古工作者揭開鋪在東室上的蓋板時,一架大型青銅編鐘組合展現在眼前。
大多數紐鐘集中堆放在東室的南部,镈鐘則按大小有序地直接放置于槨室底板之上,另有幾件小型紐鐘懸掛于鐘架橫梁上。這批編鐘的調音痕跡屬首次發現,為研究先秦編鐘的制作工藝提供了新的資料。
生前過著鐘鳴鼎食生活的墓主人可能是一位酷愛音樂的高雅之人。“天星觀2號”墓的用鼎制度、用俎制度和編鐘的編懸方式,都充分說明該墓的墓主屬于卿上大夫級。
墓中出土的青銅器占出土遺物總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器類涵蓋了楚系青銅器的大部分器類,不僅反映了該墓葬的等級和葬俗,更體現了楚國精湛的鑄造工藝和燦爛的文化特色。
(二)獨特的雕塑物品
商周時代,尤其是東周時期,隨著楚文化的崛起,雕塑藝術異彩繽紛,不僅出現了大量裝飾性藝術精品,而且出現了鎮墓獸、虎座立鳳、木俑等大批專門性雕塑物品。
在對江陵楚墓的考古挖掘時,工作人員發現了許多保存完好的雕塑物品。
1.虎座立鳳 虎座立鳳又稱虎座飛鳥、虎座鹿角鳥,是楚文化具有標志性的物品。
虎座立鳳圓雕施彩,多為木質,也有少量的陶胎,以伏虎為底座,昂首展翅的鳳鳥立于虎背,鳳背插一對麋鹿角,雄奇神妙,堪稱楚文化的杰作。關于它的意義,有山神、引魂升天神之說,也有說是鳳神飛天的。
2.木俑 荊楚人物雕塑主要有木俑、人形器座及小型佩飾等。以雕塑的人俑代替活人殉葬在東周時代比較普遍。中原諸國多為陶俑,而楚國的木俑自有其特色。荊楚木俑多出自貴族楚墓,有侍俑、樂俑、炊廚俑和武士俑。多整木雕塑,有的為榫卯結構。
立俑一般高度在五十厘米上下,跪坐俑高度在三十厘米左右,俑的形象多為平頂、瓜子臉,有的加絲質假發或用真人頭發。圓雕彩繪,有的著衣佩飾,還有的身上書有文字。
江陵武昌“義地6號”楚墓出土的一對木雕彩繪侍俑,木俑正面各繪有兩串長長的佩飾,對稱地分列左右。木俑高56.6厘米,頭與身為整木雕塑,足部以榫卯結構另外安裝。一件雙手是交疊胸前,另一件雙手是安裝上去的,作棒物狀,長頸細腰,體態秀雅。
著衣俑以江陵“馬山1號”楚墓的彩色著衣木俑最佳。共出土四件,高矮、大小、體態、容貌、服飾等基本相同。
其中,編號為2號的女性木俑,身高59.6厘米,身上的絹衣保存最好,整木圓雕,無手腳,面、頸繪肉紅色,烏發后梳,雙唇朱繪,眼睛傳神,身著曲裾綿繡絹袍,細腰束帶,袍裙曳地,色彩鮮艷。
還有一件持劍武士木俑,在長沙近郊出土,身著小袖短衣,衣長及膝,裹腿,威武雄壯。
3.木鹿 楚人崇鹿,戰國時代流行鹿角飾和木雕鹿。如以上鎮墓獸、虎座立鳳,大多插有麋鹿角,許多器物也繪飾鹿紋,而且獨立的木雕鹿數量也較多。
鹿雕造型,多作踞伏臥狀,頭上插有對襯的真鹿角,鹿頭有正視、側視與回顧幾種形態,多圓雕彩繪。
江陵拍馬山楚墓出土的木雕彩繪帶鼓臥鹿或臥鹿鼓,身長33厘米,通高28厘米,作側臥狀,四足內拳,頭插雙鹿角,向左側視,全身飾梅花斑紋。后背立一小木鼓,鼓徑4厘米,厚3厘米。這是一種造型奇特的樂器。
這類鹿雕在江陵雨臺山楚墓、江陵溪峨山、長沙“瀏城橋1號”楚墓均有出土。
4.根雕 我國最早的根雕作品發現在荊楚。江陵“馬山1號”楚墓出土根雕辟邪一件,依據樹根自然成形,圓雕彩繪,整體為一長形彎曲的龍形,全長69.5厘米,高31.5厘米至40.5厘米,圓身、高足、卷尾龍首,目、耳、鼻、嘴、須、齒俱全,面目猙獰。
四足均雕成竹節形,作行走狀,足外側分別浮雕有蛇、蛇咬蛙、四足蛇咬雀及蟬等,造型神奇,代表了我國年代最早的根雕藝術水平。
5.雕刻座屏 在漆木雕塑藝術品中,荊楚彩繪動物座屏別具一格。座屏是一種專供陳列的藝術品,一般由屏座與雕屏兩部分組成,雕屏大多透雕或浮雕,江陵“天星觀1號”楚墓出土的雕龍座屏就是如此。但在眾多的彩繪木雕座屏中,以江陵“望山1號”楚墓所出土的彩繪動物雕屏最有代表性。
該雕屏長51.8厘米,寬12厘米,高15厘米,雕屏四周為長方形彩繪框架。雕屏底座中部懸空,兩端著地,寬實厚重。整個座屏是鳳、鳥、鹿、蛙與蛇博斗場面。屏座水域是蛇的天下,有二鳥為蛇所困敗。屏內偏下,蛇吞蛙,咬鹿,鹿雙雙奔騰,兩組鳳鳥奮起啄蛇。底座與屏內內容相連,融為一體,造型復雜,井然有序,五十多個動物生死博斗,場面極為壯觀,充滿了神奇浪漫的色彩。浮雕、透雕與圓雕的手法相結合,髹漆彩繪,是雕塑藝術精品。
江陵“沙冢1號”楚墓出土的木雕箭,與座屏類似,兩鹿與兩蛇博斗,三只鳳鳥飛臨,其中有一鳥喙蛇。幅面天與地的層次更加分明。上邊框還浮雕有兩蛇。透雕與浮雕的手法相結合,髹漆彩繪與動物座屏都具有精工之美。
6.鴛鴦豆 鴛鴦豆與曾侯乙墓出土的鴛鴦漆奩一樣,雖為用具,但具有整體造型的漆木雕塑效應。
鴛鴦豆出土于江陵“雨臺山427號”楚墓,通高25.4厘米,盤徑18.2厘米,底徑12.3厘米,上部豆盤及蓋組合雕成一只鴛鴦鳥形,鳥作臥息狀,輪廓分明,盤頸側視,腳部卷曲,雙翅收合,尾部微翹,恬靜自然。圓雕彩繪,形態逼真。
(三)多彩的漆器物品
楚人生活在一個漆器的王國中,生離不開漆器,死也離不開漆器。其生時使用的日常生活實用器具和娛樂用品多是漆品,死后喪葬用品也多為漆品。
生活用具如漆杯、漆碗、漆豆、漆盒、漆卮、漆盤、漆勺、漆方壺、漆案、漆俎、漆幾、漆杖、漆廂、漆床等;娛樂用具如漆鼓、漆瑟、漆琴、漆竹笛等;工藝品如漆鹿、漆座屏;喪葬用品如漆鎮墓獸、漆木俑、漆棺等。
楚國漆器的胎體中占絕大多數的是木胎。楚國漆木胎的制方法主要有斫木成型、卷木成型、鏇木成型以及雕刻、拼接等。所謂斫木成型,就是斧砍刀削而成型,漆耳杯多數是采用整木塊挖空成型,然后削其外形。
卷木成型,是將木板卷起來之后做成器物的胎體,如漆奩、漆卮等的器壁一般都是這樣制成的。一些胎體較厚的圓形器物如圓盒、樽等采用鏇木成型的方法,其內空部分采用挖制,而器表采用漩制。在楚國本胎漆器胎體的制作中,最富于藝術特色的是那些采用透雕、圓雕及浮雕工藝加工成型或再進行拼合的器物。如虎座飛鳥、彩繪木雕座屏等。
至今為止,在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夾苧胎漆器實物出自楚墓之中。湖北江陵“馬山1號”楚墓出土的一件彩繪漆盤,為夾苧胎漆器,器內外均黑地朱繪各種云紋和風鳥等花紋圖案。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彩繪漆鞘,是一件十分輕巧的夾苧胎漆器,漆鞘全身裸黑漆,朱繪花紋,在鞘的一端繪有云紋和鳳紋。
此外,還有皮胎、竹胎、金屬胎、陶胎以及絲麻織品髹漆物等。皮胎皮革具有輕巧、柔軟、易于成型、不易開裂等優點,因此是制造甲胃的好原料;但皮革又有怕潮濕、外表不美觀的缺點,所以楚國人在制作甲胄時往往要進行髹漆。江陵“藤店1號”墓出土的皮甲、江陵“馬山5號”墓出土皮甲漆片、長沙戰國墓出土的黑漆彩繪漆盾等都是楚國皮胎漆器的實物。
楚國的竹胎漆器以竹編織物最為精致。楚國的竹編織物在許多楚墓中都有出土,是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如江陵“馬山1號”楚墓出土竹器27件,其中髹漆竹器有竹扇、小型竹笥、圓竹筒等。該墓出土的竹扇制作精細,保存完好,出上時色澤如新,扇面成梯形,經篾紅色,緯篾黑色,用三經一緯的細篾編織而成。
出土楚國漆器中,彩繪漆器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如雨臺山楚墓出士272個漆耳杯中,沒有紋飾的素面耳杯只是少數,絕大多數是彩繪耳杯,耳杯上的紋飾顏色有金、黃、紅等。
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耳杯上有白色的花紋,出士的彩繪木雕座屏上,彩繪花紋色有紅、綠、金、銀等多種,其中綠色甚為鮮明。
雨臺山楚墓出土的漆器以黑、紅漆為地色,一般在器表髹黑漆,器內髹紅漆。表明當時楚國的漆工藝中,已經采用了多種顏色的色漆。要獲得有色漆,必須與植物油配合使用。
漆器是雕塑和漆繪高度結合的產物。胎體的造型和漆繪的圖案、色彩都反映了楚人的審美觀念和藝術品味。
就造型藝術而言,楚漆器反映的主要對象不出乎自然與神怪。楚人祟尚自然,對自然界生命的運動、自然界的萬物和諧都具有強烈的贊美之情。
因此,楚國藝術家通過雕塑造型的手段逼真傳神地摹寫自然界的生靈,大到鹿、虎,小到蛇、蛙都是他們表現的對象。這些形象以形寫神,栩栩如生。彩繪木雕座屏以透雕和浮雕相結合的手法,再現了55個動物彼此爭斗的情景,高度濃縮了一幅大自然中適者生存的情景。
楚人是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存在的泛神論者,因而神靈也成為他們造型藝術形象的主要對象。他們的神的形象是對自然生靈的另一種方式的表現。
裝飾性的紋飾多為龍鳳紋和云雷紋,龍鳳是楚藝術的母體。楚漆器上的鳳紋變化多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有些鳳紋甚至有符號化了的鳳頭或鳳尾紋。在楚漆器的裝飾中,云雷紋占有重要地位。楚漆器上的云雷紋舒云漫卷、靈活自如。江陵雨臺山楚墓出土有彩繪云雷紋木梳和彩繪云雷紋蛇。
楚漆器上的漆繪內容客觀反映了當時楚國的宗教生活與社會生活。如信陽“長臺關1號”墓出上的彩繪瑟上的巫師圖、燕樂圖、狩獵圖等。
在江陵“天星觀2號”楚墓當中,出土的漆木器多為楚墓中常見的器形,但也出土了數件新器形。其中一件叫“羽人”的漆器非常有特色,引起學者的熱烈討論。
到目前為止,這件羽人漆器是楚墓中的唯一發現。它通高65.5厘米,人高33.6厘米,翅展34厘米,由蟾蜍狀器座、鳳鳥和羽人三部分組成,蟾蜍匍臥,羽人上身外裸,體型肥胖,人面鳥喙,鳥爪形足踏于鳳鳥之上,鳳鳥為展翅飛翔狀。全器通體髹黑漆為地,用朱紅、黃、藍等色繪制花紋。此器是一件構思奇特、想象豐富的罕見漆器藝術品。
有人認為人為鳥形,反映的是楚人與鳳鳥的親密關系,該器物是人和鳳鳥彼此轉型的造像,人們可以轉化成鳳鳥或通過鳳鳥而飛至天界;也有人說,羽人可能是巫師進行祭祀時使用的法器;還有人認為這個羽人是楚人心目中個女媧的形象;另有人說羽人可能是三苗后裔雕刻的驩頭神像;更有人說它是一件與佛教有關的妙音鳥的造像,并由此推斷早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00年古印度等地有關佛教的造像已傳入我國南方的楚國,但現在公認的說法是佛教在東漢時期開始傳入我國。
(四)精湛的絲織物品
考古發現的楚國絲織品至今已有幾十處之多,主要集中在湖南長沙、河南信陽、湖北江陵等地。
綜合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楚國絲織品的主要種類有紗、彀、羅、絹、紈、縞、綈、組、縑、綺、綿、絳等,品種十分齊全,幾乎包括了先秦絲織品的全部品種。
此處絲織品常有出土,且往往保存完好。江陵“馬山1號”楚墓是一座小型的貴族墓,共出土各類衣物35件,其中有刺繡的衣物有21件。這些衣物由8個品種的絲織物制成,另在4件竹笥中裝有12個品種的452片絲織物碎片。
其中,有裹尸的衣著15件,絲衾4床。其它包括繡、錦、羅、紗、絹、絳等多種品種,質地精良,保存完好。衣被上用朱紅、絳紅、茄紫、深赭、淺綠、茶褐、金黃、棕黃等色彩的絲線繡出或織出對稱的蟠龍、鳳鳥、神獸、舞人等與幾何紋相間的各種圖案,色彩柔和,顯示出楚國紡織業已達到相當高的工藝水平。
這座楚墓出土的絲織品品種之多、工藝之精、保存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江陵“馬山1號”墓因此被稱為“絲綢寶庫”。絲織品的大量隨葬說明絲織品已成為貴族炫耀財富的象征。
絲織物的結構和織作方法,是衡量紡織技術水平的綜合標志。長沙“左家塘44號”楚墓出士的一塊淺棕色絡紗手帕,其輕薄程度相當于現代的真絲喬其紗。這說明當時楚國在紡織生產已經具有精湛的技巧。
楚國絲織品經緯密度大。江陵“馬山1號”墓出士的衣物中,絹的用量最多,計55件。其中枕套的絹面經緯密度最大,超過了長沙馬王堆漢墓所出土的絹的經緯度,可與當今降落傘的密度相媲美。
最能反映當時絲織技術水平的織物是錦。錦是一種經線提花織物。在古代要具有高級身份的人才能服用錦衣、錦衾和錦帽。
錦的提花技術是相當復雜的。組造時,按設計的圖案用提花技術控制經線的沉浮,織出花紋,花紋越大,技術也越復雜。楚墓大量出土彩錦,江陵“馬山1號”墓出土的錦最多,不同花紋的就有十余種,充分說明當時已有了先進的提花織機和熟練的織造技術。
楚國絲織品的色彩,以紅色、棕色為主,這與楚人崇尚火的風俗相一致。從色譜上進行分析,有黃、紅、紫、藍、綠、褐、黑等色,可見其色譜已經相當完整。僅江陵“馬山1號”墓出土的絲織品的色彩,就有深紅、朱紅、桔紅、紅棕、深棕、棕、金黃、土黃、灰黃、綠黃、鈷藍、紫紅、灰白、深褐、黑等。
楚國絲織品的染色工藝有石染和草染兩種。石染以礦物為染料,染色方法主要是涂染,常見的有朱砂、孔雀石,即綠色、胡粉及白色等。草染以植物顏料為染料,主要是揉染和浸染。草染的顏色主要有藍、紅、紫、黃、黑等。
楚國絲織品上的紋飾,從施紋的技巧而言,可分為編織和刺繡兩種。提花絲織品的幾何紋樣主要有大菱形紋、小菱形紋、塔形紋、十字菱形紋等。各種幾何形紋飾中,以菱形紋最為變化多端,奇詭如迷宮。幾何紋飾線條規整勻稱,色彩層次清楚,立體感強,給人以對稱、均稱、平衡的形式美感。絲織提花紋樣中還有少量的人物紋和動物紋。
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大變革,以及人本主義思潮的高漲,對生命與自由的向往在各種藝術形式中反映出來。這種新的氣象在絲織品編織紋飾中的動物、人物紋飾上生動地表現出來。
“馬山1號”楚墓出土的一件絳帶上的田獵紋是一個完全寫實的紋樣,描寫的是貴族進行田獵活動的場面。田獵紋絳用棕色、土黃、鈷藍色相間織出兩人御車追逐獵物、奔鹿倉皇逃命、武士執劍與盾搏獸等戲劇性的生活場景。將這類充滿激烈的運動、扣人心弦的場景設計成編組紋樣,在先秦絲織品中還是第一次發現。
另一件具有代表性的編織紋絲織品是“馬山1號”墓出土的動物舞人紋錦,這也是一件反映貴族生活題材的作品。舞人動物紋錦的花紋由七組不同的動物和舞人構成,其中長袖飄拂的歌舞人物、長尾曳地的峨冠鳳鳥、以及兩組姿態不同的爬行龍,都顯得意趣盎然。
(五)豐富的刺繡物品
楚國的刺繡實物,在長沙五里牌、烈士公園、江陵望山和九店都有發現。特別是江陵“馬山1號”墓出土了許多保存完好的刺繡品,為研究楚國的刺繡工藝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剌繡題材以動物、植物為主,而動物中又以龍、鳳為主,江陵馬山出土的刺繡品花紋有十多種。包括蟠龍飛鳳紋繡、舞鳳舞龍紋繡、花卉蟠龍紋繡、一鳳二龍相蟠紋繡、一鳳三龍蟠紋繡、鳳鳥紋繡、鳳鳥踐蛇紋繡、舞鳳逐龍紋繡、花卉飛鳳紋繡、鳳龍虎紋繡、三首鳳鳥紋繡、花冠舞鳳紋繡、銜花鳳鳥紋繡、鳳鳥花卉紋繡等。
在龍、鳳主題之外,有的紋樣還有虎。動物紋樣伴以花草、枝蔓,或為紋樣的有機組成部分,或作為紋樣的間隔、填充,表現了自然界的生機與和諧。
鳳鳥的形象屢屢出現,但絕不重復,從視角而言,有正面也有側面。從動作而言,或飛翔奔跑,或追逐嬉戲,或鳳昂首鳴叫,或顧盼生情,盡現鳳鳥百態;或踐蛇而舞,或與龍相皤,或與虎相斗,顯示出鳳鳥的神異力量。
刺繡的代表作品有《三頭鳳》《鳳斗龍虎》等。“馬山1號”墓刺繡的繡線顏色極為豐富,有棕、紅棕、深棕、深紅、桔紅、淺黃、金黃、土黃、黃綠、綠黃、鈷藍等12種。
(六)隨葬的木車馬匹
在江陵九店楚墓104號墓北3.7米處,有車馬坑一座。車馬坑與104號墓處于南北向的中軸線上,當為其陪葬坑,坑內葬車兩輛,馬四匹。坑為長方形豎穴土坑,方向正南北。車轅、馬頭向北。坑長5.9米、寬3.9米、深0.8米。
坑底挖有半圓形輪槽四個,放置車輪。車位木制,髹褐色漆,均已朽,只存痕跡。其中二號車痕保存較好,剔剝出土后,結構較為清楚,車位單轅兩輪。
馬是殺死后,背向置于車轅兩側。墓主人身份當為“元士”,為楚國較低級的官吏。隨葬的車馬、墓壙的墓道、墓口上還殘存的封土以及一槨一棺且槨分三室的葬具都說明墓主人生前家境一定殷實、富裕。
墓主人也一定是愛馬、愛車之人,隨葬的車馬一定是他的心愛之物。它們或許曾陪伴主人游玩于山水之間,或許曾隨同主人征戰于疆場之上。
104號墓為研究戰國中期楚國元士墓提供了實例,而車的復原則填補了戰國中期楚國車的實物缺欠,為研究楚國交通史、兵器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標本。
(七)大量的竹簡銘文
大量楚簡的出現,見證了楚國豐富而深邃的精神世界。
在江陵九店楚墓中,竹簡是此次發掘的重要收獲,有五座楚墓共出土竹簡約七百枚,其內容一般為遣策、禱辭或卜筮記錄之類。“九店56號”墓所出竹簡近于云夢秦簡中的《日書》,主要為選擇吉兇日之類的記載。這些竹簡大多出于56號、411號、621號墓。殘、整簡共計334枚。
竹簡經破竹修削而成,黑褐色。尤其是在56號墓的壁龕內出土了主要內容為《日書》的楚簡較有影響,因為此前云夢出土的秦簡中也有《日書》,這批楚簡的出土說明選擇時日吉兇的書籍早在戰國時期的楚國就已經流行了,秦簡《日書》可能源于楚簡。
簡文中有些是講一年時日、12個月按照月序排列,這對于楚國的歷法研究有一定的幫助。其中還有涉及到當時社會生活情況的內容,是研究和了解楚國社會生活和社會性質的重要資料。
在江陵天星觀楚墓,出土了很有價值的銘文以及大量的竹簡。簡文共計450字,字跡大部分清晰。簡文多次記錄為“邸陽君番乘力”,而且全部簡文內容沒有出現一處是為他人占卜的,所以,“邸陽君番乘力”為“天星觀1號”墓主是無疑的。
“番乘力”是墓主姓名,“君”為其封號,“邸陽”是其封地。楚國封君制是仿效宗周的一種分封之制。據史書記載,楚國封君幾十人,遍及楚國各地。封君的地位僅次于楚王,他們擁有著令人羨慕的財富和權力,在自己的封邑內不僅可以征收賦稅,而且可以擁有自己的武裝。
在“卜筮記錄”的簡文中,有一類是專為邸陽君番乘力貞問“侍王”是否順利的卜辭,可見墓主人與楚王有著密切的關系。
楚國歷法以大事記年,秦客公孫鞅使楚,是楚國這一年中外交活動的重大事件。簡文中“秦客公孫鞅”的年代應是商鞅在秦受封之前,即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40年。由此可以推斷墓主邸陽君的下葬年代于公孫鞅的年代相距不遠。具體年代在公元前340年前后,即楚宣王或威王時期。
此外,結合墓中出土的竹簡和隨葬器物推測。墓主人生前可能是一位武官,爵位當為上卿,官職在令尹、上柱國之列。
番氏家族在楚國當為一個顯赫的世家大族。早在楚成王時期,其先祖潘崇為太子商臣之傅。成王晚年欲廢太子另立,潘崇輔助太子發動政變奪得了王位,是為穆王。潘崇被封為太師,位極人臣。
天星觀墓地共有五個大冢,可能都是番氏的家族墓地。目前在已發掘的楚墓中,可以確定為封君墓的只有湖南臨灃“九里1號”楚墓、河南信陽“長臺關1號”墓和江陵“天星觀1號”墓三座。
它們中又以“天星觀1號”楚墓墓坑最大、出土文物最為精美。尤其是竹簡材料,對于楚國封君制度、封君墓葬制和對番氏家族歷史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古文字學的研究也是一批寶貴的材料。
(八)隨葬陶器的特征
多數墓中隨葬的陶器,常見的有兩類:一類為日常生活用具,如鬲、缽、罐、豆、長頸壺等;另一類為仿銅陶禮器,如鼎、敦、壺、盤、豆等。
近年來,隨著一大批楚墓的先后發掘,特別是江陵九店東周墓、長沙楚墓等的發掘報告的發表,為楚墓的分區及分期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學資料。秦統治的時期較短,其文化特征異于其它文化,特別是在陶器方面。所以,可以從戰國末期秦墓甚至秦代墓中所包含的楚文化因素來分析出部分戰國末期楚陶器的特征。
江陵九店所出的五座洞室墓為秦的葬俗,從其隨葬品的簡陋及所出銅鏃,可排除其為人楚秦商或居楚秦民的可能性。從這五座墓可推定,墓中陶器大體應為戰國末期白起拔郢之后時器,所見圓底有蓋高蹄足鼎、長橢圓形敦、圈足壺,為典型的楚式陶器。
從這些陶器的形態來看,有些并不是該地區楚陶器的最晚形態,這或可說明該地楚器在秦占后仍以自身的發展軌跡向前演進,只是由于秦的強勢統治,其發展較為緩慢。
通過對戰國末期楚墓陶器的研究,該時期的楚墓隨葬陶器在繼續表現出其共同特征的同時,區域性特征也十分明顯。
(九)精致的青銅兵器
在江陵楚墓當中出土的青銅兵器品種全,制作精致,常見的有劍、戈、矛、戟、鏃等,以劍為最多,凡成年男性幾乎都用劍隨葬,貴族墓中隨葬銅劍尤多,如“天星觀1號”墓隨葬銅劍達32件。
許多重要的吳越兵器相繼出于楚墓,是列國爭霸的重要反映。其它兵器也數量眾多,如在江陵所發掘的成年男子墓中幾乎都有劍的出現。佩劍在各階層之廣,是他國無法比擬的,體現了楚人的尚武精神。
江陵的一般楚墓中都出有兵器,第一次出土五百余件,第二次出土一百五十余件。其中尤以青銅劍為最多,占出土兵器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其中,有二十多座小墓,其它隨葬品一無所有,唯獨都隨葬一件青銅劍。
另外還有數柄藏于荊州博物館的越王劍享譽四方,如出土于江陵張家山楚墓的“越王盲姑劍”、出土于故楚郢都北郊的“越王鹿郢劍”等。其中勾踐之子所用的“越王鹿郢劍”和“越王勾踐劍”并稱“越劍雙絕”。
荊州博物館古色古香的展廳中,設有一個專門的展廳用來陳列以越王劍為代表的楚文化中的青銅器文物。這些歷經歲月的洗禮而依然寒光閃爍的越王寶劍,見證了兩千多年前古楚國兵吞四方的強大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