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江陵及楚墓的概況
- 荊楚風韻:江陵楚墓(文化之美)
- 乾坤魚 竇巖編著
- 5362字
- 2016-07-07 16:08:11
江陵自古人才薈萃,名流輩出。楚國鼎盛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始終在江陵。
在湖北省江陵縣城北五公里處的紀南城,即郢都故址的周圍,分布有大量楚墓,其年代大約從春秋中期至公元前278年。
建國以后,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市博物館等單位在紀南城內及其外圍的調查中,發現各類楚墓兩千八百多座,已發掘的有八百余座,有多重棺槨的貴族墓和小型的平民墓,出土文物達七千余件,為研究東周時期楚國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一)江陵的總體概況
江陵,又名荊州城。今為荊州市和荊州區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
江陵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普遍種植稻谷。江陵物產豐富,經濟繁榮。春秋時就是中國南方最大最繁華的都會。
1.地理環境 江陵因“以地臨江”“近州無高山,所有皆陵阜”而得名。1998年7月2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江陵縣,轄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郝穴七鎮和馬家寨、秦市兩鄉以及三湖、六合垸兩個管理區。
江陵因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條件優越而倍受世人關注。古代社會,江陵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2.歷史記載 江陵從春秋戰國至五代十國,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歷時515年。城池由磚城墻、土筑城垣、護城河組成。現存磚城為明、清建筑。春秋戰國時,為楚船官地和楚王行宮渚宮。
江陵城,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秦滅楚后,成為歷代封王置府的重鎮。江陵城也是著名的三國古戰場,歷史上“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都發生在這里。
傳說三國蜀將關云長鎮守荊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傳王母娘娘旨意,說荊州刀兵動得太多,要收回置于神地,不準凡人爭奪。
關公忠于其兄不讓荊州,于是想了一個計策,對仙女說:“你們在西北,我在東南,各筑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雞鳴止,誰先筑好,誰就管理這個地方。”
九仙女用衣裙兜土,關公伐蘆葦筑城。關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雞尚未鳴。關公振動雞籠蘆席,公雞啼鳴,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這就是現在荊州城北門外九女琢的來歷。
晉永和八年,桓溫督荊州,將舊城與新城合并為一。后梁乾化二年,荊州節度使高季興據江陵稱王,建南平國,驅使民工十余萬,大筑重城,致發郭外25公里冢墓取磚,后梁龍德元年遣都指揮使倪可福修外郭,后唐天成二年筑子城。
南宋淳熙間,以城多潰圮,安撫使趙雄奏請修筑,為磚城十余公里,元至十三年,忽必烈攻下荊州,詔令毀城。至正二十四年,平章楊瑾依舊基修復。
明崇禎十六年時,張獻忠陷江陵,再次將城墻拆毀。清順治三年,沿用舊基重建,之后曾多次維修。
荊州古城地處連東西貫南北的交通要塞,歷來均為兵家必爭之地,荊州城屢毀屢建,現在的荊州古城最后一次修建是在清朝順治三年,依原址而建,保存至今,是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整古城。
荊州古城總面積4.6平方公里,分為三層,最外層為水城、中間是磚城,里面是土城,護城河全長一萬多米,寬三十多米,水深約四米,西通太湖,東連長湖,與古運河相連。
荊州古城分為三層,外邊是水城,中間是磚城,里面是土城。據說當年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腳條石縫中澆灌糯米漿,因而城墻特別的堅固。
城墻四周原有東門、小東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六座城門,除小東門外,其它五座城門都由兩道門組成,有甕城。
新中國成立后,又新開三座城門,分別是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均無甕城,原來六座城門上都有城門樓,分別是賓陽樓、望江樓、九陽樓、曲江樓、朝宗樓、景龍樓等,其中以曲江樓和景龍樓最為出名。
城墻下部條石砌成墻腳,上用巨大城磚砌墻外殼。墻身內側及墻腳均用石灰糯米漿嵌縫,堅固異常。城墻東西長,南北短,呈多邊形。依地勢而高下,順湖池而迂回,居高遠望,水如素練,城似游龍。
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特別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江陵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策源地和戰略中心,賀龍、周逸群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浴血奮戰。
3.風景名勝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名句,讓江陵享譽海內外。羊祜取鶴教舞、鐵牛鎮江守域給人留下美麗的傳說和珍貴的遺跡。
江陵城內的古建筑很多,著名的有太暉觀、元妙觀、開元觀、擲甲山、點將臺、落帽山、畫扇峰等。太暉觀是明洪武二十六年湘獻王朱柏所建,主體建筑金殿屹立于高大平臺之上,飛樓涌殿,華拱畫梁,頂覆銅瓦,雄甲荊楚,有“小金頂”“賽武當”之稱。
江陵城人文景觀眾多,歷史遺跡遍布。現已探明的楚城遺址有5座,楚文化遺址73處,大型古墓葬800余座,境內還有烏林古戰場、華容古道、三氣周瑜蘆花蕩、關羽點將臺、章華寺、萬壽寶塔等名勝古跡。
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即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楚紀南故城、八嶺山古基群、荊州古城墻、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群、陰湘城遺址和走馬嶺遺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0余處。
江陵城荊江大堤沙市段西的萬壽寶塔,為明遼王朱憲火節所建,迄今已有四百五十余年。寶塔高四十余米,為八面七層建筑,外壁飾有漢白玉雕佛像一百余座,內壁有花磚浮雕佛像近千幅,姿態各異。置身于塔旁的臨江長廊,憑欄俯瞰,驚濤拍岸,大江東去,百舸爭流,氣象萬千。
位于荊州古城開元觀的荊州博物館有館藏文物十二余萬件。其中的玉石陶器、楚國漆器、戰國絲綢、越王勾踐劍、西漢古尸等,堪稱稀世珍品,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和觀賞價值。
鐵牛建于清咸豐九年,由荊州知府唐際盛主持,金火工甘福興鑄造。采用泥模拼塊組合,群爐鐵水澆鑄工藝。造型雄偉,神態威武逼真。其背上銘文為:“嶙嶙峋峋,其德貞純。吐秀孕寶,守捍江濱。駭浪不作,怪族胥馴。千秋萬代兮,福我下民。”
表達了江陵人民戰勝洪水,企盼幸福的美好愿望。1958年2月28日,周恩來前往視察三峽途中,與李富春、李先念等冒著風雪視察了郝穴鐵牛磯至沙市五十多公里的險要堤段。
荊江大堤鎮江鐵牛和鐵牛磯,已成為創建中華第一堤的標志,是人民戰勝洪水的象征。如今,鐵牛磯護岸工程的興建,鐵牛南側新修的江陵抗戰紀念園,以及大堤內外灘高大的水杉樹林,已辟為人民群眾的休閑娛樂場所和游樂景點。
(二)江陵楚墓的發掘
1965年秋天,湖北省荊州地區開始修建漳河水庫,不久,工人們就在楚國郢都紀南城西北方向的望山和沙塚地帶發現了一大片地下墓葬,從此掀開了對江陵望山楚墓發掘的序幕。
1975年的深秋,江陵縣政府開始了龍橋河改道工程。工程東起雨臺山東部,經雨臺山中南部、龍會橋,西至紀南城內的三岔河,全長約七公里。開挖地段集中在紀南城東的雨臺山,東西長兩千余米、南北寬八十余米、深不足八米。
然而工程一開工,在地表土下就暴露出了五百余座中小型墓,根據地形和楚墓情況分析,整個雨臺山面積約為十二平方公里,至少有楚墓五萬座以上。在江陵,像雨臺山這樣的墓地已發現三十多處,楚墓數量之多可見一斑。
雨臺山是一條由西北向東南走向的山嶺,屬紀山余脈。南北長約八公里,東西最寬約四公里,面積約三十二平方公里。在它的南部,是一片稻田和崗地,558座楚墓便密集的分布在這里。1986年,為修建荊沙鐵路工程,湖北省博物館以及原江陵縣文物局的工作人員又在這里發掘楚墓三百余座。
在這里發掘的楚墓級別不高,基本上都是下層貴族和平民的墓,但卻數量龐大,兩次發掘近九百座墓葬,是湖北地區發現楚墓最多的楚墓群。
這批楚墓約從春秋中期至戰國晚期前段共四百余年,不僅數量多,而且跨度也很多長。第一次發掘出土了隨葬器物四千二百余件,第二次發掘又出土一千三百多件。
組合齊全的陶器、鐵質生產工具、青銅器、精美絕倫的玉器和漆木器,還有竹器和絲麻織物。大量器物的出土,為人們了解楚國社會生產發展的水平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1978年,當時江陵九店公社磚瓦廠,正在生產取土的過程中,一些墓葬顯露了出來。于是,繼雨臺山楚墓群的發掘之后,又一大型楚墓群逐漸披露。
在楚故都紀南城東北是一片綿延起伏的丘陵崗地,在丘陵西部邊緣處的施家洼和西南的范家坡東邊,密集分布著現已發掘清理的九店楚墓東周墓群。
墓地西南距紀南城1.2公里至1.5公里,南距江陵縣城8.5公里,北距九店兩公里,發掘區海拔高程43米至50.9米。和雨臺山楚墓為配合鐵路建設所進行的急速搶救性的發掘不同,九店楚墓的發掘工作自1981年正式開始,至1989年底才告一段落,整整用了近十年時間。
在發掘面積達二十多萬平方米的廣大范圍內,發掘區域基本上全部揭露,因而保證了整個墓地資料的完整性,為揭示墓地布局,探討楚墓葬制度乃至對楚文化的研究都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此次共在九店墓地發掘清理墓葬597座,是歷年來在同一墓地發掘墓葬最多的地方。考古工作者將這597座墓葬分為甲、乙兩組。其中甲組墓19座,下葬年代始于西周晚期止于春秋中期偏晚,屬于周文化的江漢類型;乙組墓578座,下葬年代始于春秋中期偏晚;止于戰國末期,多數屬于典型的楚人墓葬,極少數巴、越、秦人的墓葬夾處其間。
也有學者認為甲組墓也是楚人墓,與乙組墓文化性質相同,只是年代不同而已。
在當時江陵縣觀音垱公社五山大隊北部的長湖沿岸自東向西排列著五個土冢。據當地人講,明清時期,人們曾在五個土冢中最大、最東的一個冢上建過天星道觀。
墓葬東北面緊靠長湖,長年累月湖水不斷地吞沒墓室上的封土和墓室內的填土。
1978年,荊州博物館對該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并將其編號為“天星觀1號墓”,發掘中,并沒有發現道觀遺跡。當挖去封土后,在墓口平面、封土青灰泥堆積底部,露出了規整的盜洞口。洞內遺棄了一批鐵質盜墓工具和陶器。從遺跡和遺物來看,盜墓年代大約在戰國晚期。
1999年秋冬季節,江漢平原久旱無雨,造成長湖在2000年的初春出現了幾十年少見的下降水位,原來波濤浩淼的長湖顯露出一個個灘涂。
同年2月9日傍晚,北風呼嘯,寒氣襲人。天星觀村一組的吳于福來到長湖岸邊放鴨子,忽然看見一伙人鬼鬼祟祟。
吳老漢心生疑慮,大喊一聲:“你們想干什么?”那伙人見有人,立即溜掉。
第二天一早,吳老漢迅速將情況報告給村主任張永福,張永福又立即向文物主管部門報告。
荊州博物館的考古專家趕到現場,果然發現一個剛剛被盜掘過的大型古墓葬。考古工作者立即對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因為這里距“天星觀1號墓”不遠,所以被編號為“天星觀2號墓”。
此墓坑殘長9.1米,寬8米,深至槨墊板底部4.5米。墓道殘長5.28米,北部寬3.9米,南部寬3米。葬具為二槨二棺。
同1號墓相似,該墓同樣因為被盜掘過而讓人遺憾,又同樣因為出土的數量眾多、制作精美的文物而讓人欣喜不已。隨葬品有青銅器、漆木器、竹器、骨角器、玉石陶料器、銀器、絲麻織品和皮革等,共計1430件。
(三)荊州楚墓的分布
20世紀90年代初已有學者統計全國發掘的東周墓已發掘一萬五千座左右。在東起上海,北達山東、河南,西至四川,南至兩廣的遼闊地域里都有楚墓的分布,其中以湖北江陵和湖南長沙兩地最為集中。
與長沙相比,江陵的楚墓,一是棺槨等保存更好,沒有遭到近代的盜擾;二是一些墓的規模更大、規格更高,因而出土的文物也更完整、更豐富;三是江陵許多的楚墓,時代都比長沙的早。
湖北的楚墓聞名于全國,而荊州則是湖北楚墓群中一顆耀眼的明星。大大小小的各級楚墓星羅云布的閃耀在江漢平原的大地上。
荊州地區的楚墓在考古學上被分為紀郢區。中心地域是以紀南城為中心的數十公里的范圍。在這里已發現墓葬四十多處,每一處墓葬分布均很密集,有的一處就可達萬座以上,數十處估計總數多達數十萬座楚墓。紀南城四周的楚墓最為密集,四周已發掘的楚墓數量已超過3000座。
從發掘的墓葬來看,無論哪一個地方,只要發現了一座楚墓,在其附近一定能找到更多的楚墓。
(四)江陵楚墓的來歷
江陵楚墓是東周時期的楚國墓葬。史籍記載此處原為楚國郢都所在地。城市的興衰往往與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楚國崛起于江漢地域,其城市也首先興起于此。
隨著楚國的強盛及向外的擴張,楚國城市也向四周擴展。這些城市成為楚文化遠播的橋梁,楚國政治統治的工具,經濟文化發展的樞紐,軍事擴張的基地,抵御外侵的堡壘。
這些城市的興衰史也是楚文化的興衰史。
楚國的城市見于文獻記載的不下200座,是諸侯列國中城市最多的國家。楚城是楚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楚國歷史文化的具體體現。但歷史的長河早已將其湮沒,留在人類記憶中的只能是一些描敘而已,要再現楚國城市曾經的輝煌,唯賴考古發現了。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楚國均居其一。國力最盛時,楚國領土幾乎涵蓋半個中國。楚以外的諸候國家的墓葬,無論從規模、數量、密集度,還是保存的完整性,都遜色不少。
楚國的都城為郢都。自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徙郢至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歷時412年郢都一直是楚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在,也是當時南方最大的都會。當時的繁榮景象為“車彀擊,人肩摩,市路相排突,號為朝衣鮮而暮衣蔽也”。
據介紹,由于秦朝推行焚書坑儒政策,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記載幾乎絕跡,了解這段歷史主要依靠考古發現。楚墓的發掘與研究,是楚文化研究的主要內容,在先秦歷史研究中也占據獨特的地位。
上世紀60年代后,湖北省開始大規模發掘楚墓。考古專家發現,全省各地幾乎都有楚墓,而且數量驚人,為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