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經營人脈,是一門藝術(1)
- 處世:39個拓展人脈的實用技巧(書立方·心享悅讀)
- 張麗瑩編著
- 5583字
- 2016-06-03 14:48:28
拓展人脈,意念先行
有人說,人生不可無交際,交際好了,一切都對了;而在交際過程中,要想建立良好的人脈關系,則首先要有正確的態度,態度錯了,一切便都錯了。在當今社會,人脈資源與成功息息相關,尤其是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每個人背后的人脈直接決定了他的命運。拓展人脈并不完全是交朋友、做人情,更不是虛偽地應酬,健康的人脈關系,是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原則之上的,其目的是共同創造雙贏局面——
“貴人”有多遠?相信吧,他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正視他、重視他,便能跨出這一步之遙,走向成功!
爬樓梯?坐電梯?你不可不知的人脈力量
成功,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然而,如何才能踏上成功的大道,卻也是許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
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的困惑:論品德,某某某是個善良的好人;論學歷、能力,某某某也十分出眾,為何他一直“懷才不遇”,有些在各方面沒有他優秀的人反而比他成功?
答案說起來其實并不復雜,許多成功人士早已與我們分享了他們的經驗——人脈。
在“Linkist知性女人人脈秀”大賽中,杭州的汪敏玉奪得了第一周周冠軍的桂冠。當記者采訪她時,她道出了成功的秘訣:“我的最大財富就是人脈。”接著,她講述了人脈在她的職業生涯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汪敏玉大學畢業后,進了一家杭州知名的民營軟件企業,負責行政工作。那時,初入職場的她,其人脈圈子也像大多數大學生一樣,是以同學和朋友為中心的。但汪敏玉知道人脈資源的重要性,因此在工作中特別留意人脈的經營,總是尋找機會和同事、領導打交道,漸漸形成了自己在公司的小圈子。這一切使得她在十幾個同時進入企業的應屆畢業生中顯得出類拔萃。
后來汪敏玉通過朋友介紹,來到第二家公司,擔任總經理辦公室文員。之前的經驗,令她成長得很快,拓展人脈方面更加游刃有余,因此,兩年后,她就晉升為總經理秘書,成為老板的得力助手。三年后,她又毅然放棄總經理秘書這個許多人向往的職位,加入了當地最優秀的獵頭公司,開始專為職場人士做“嫁衣”。
汪敏玉的經歷告訴我們,如果將成功比喻為一座高樓的話,那么,有著豐富人脈關系的人就像搭上了電梯,向最頂層快速前進,而人脈資源匱乏的人,就只能辛苦地爬樓梯了。
人脈,不只是兩個字這么簡單
人脈對于我們的人生是如此的重要,可它究竟是什么呢?詞典里解釋說,人脈是經由人際關系而形成的人際網絡。事實上,人脈的內涵,遠不止這么簡單。
一般的人際關系,每個人都擁有,但如果彼此只是泛泛之交,所有來往只限于見面打招呼或一起玩樂而已,那么對方還不能稱為自己的人脈資源。只有那些能轉化為人生助力、為自己的事業和成功添一根柴、墊一塊磚的人,才可以列入人脈的范疇。
國學實踐應用專家翟鴻燊說過這樣一句話:“人脈就是錢脈,關系就是實力,朋友就是最大的生產力。”
誠然如此,人脈雖然不是金錢本身,卻是一筆無形的資產,是比金錢更為寶貴的財富,拓展人脈的過程就是聚集財富的過程。無論是業務員做銷售、老板們做生意、總裁們簽訂單,都離不開人脈的力量。即便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其成功也離不開人脈的幫助。
比爾·蓋茨在大學就讀時,年僅20歲的他便與當時世界第一的IBM電腦公司簽訂了一份和約,而這是因為他的母親是IBM的董事會董事。這個訂單讓他順利賺到了第一桶金,跨出了進軍IT行業的第一步。
比爾·蓋茨在世界各國都有朋友,他能成功開辟日本市場就離不開一個叫西和彥的日本朋友的幫助。兩人相識時都是22歲,之后西和彥為蓋茨介紹了日本市場的特點,并為他找來日本第一個個人電腦項目,使得蓋茨開發的軟件在1977年就成功打入日本市場,之后他更是將日本營造成微軟的第二大市場,僅次于美國。
如果沒有IBM的訂單,如果沒有那些朋友,也許比爾·蓋茨就不會擁有今日的成就和幾百億美元的身價。
人脈是什么,由此可見一斑。
拉關系不可恥,沒關系糟糕透頂
當今社會,許多成功的人士都深切體會到了人脈資源的重要,但現實生活里,仍有不少人對于拓展人脈一事懷著一種微妙的心理。他們或者是因為愛面子,怕被人議論說靠關系上位,或者是因為“講骨氣”,不希望做一個善于鉆營的“小人”,于是,就算明知人脈關系很重要,也不太愿意去努力經營。
其實,這是走進了關于人脈的思想誤區。
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每一個人在這世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必然要與他人建立聯系,那么,何必固執地堅持孤軍奮進,而不同他人攜手并進呢?常言道,“一個好漢三個幫”,有成就的人也并非僅憑個人的努力在單打獨斗,他們也需要朋友的扶持、要借助優秀人才的力量,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是一種成功的智慧。
此外,經營人脈也并非就是去依賴別人,向別人討好處,占別人便宜,而是互利互重,實現雙贏。人脈圈子里,人與人之間不僅存在利益的分享,也存在著情感的交流,因此經營人脈并不完全等同于拉關系、做人情。當我們認清了人脈的實質,樹立了正確的人脈觀,便會在拓展人脈的良性循環中,編織出廣闊的人脈網,造就不一樣的人生!
遠離“社交恐懼癥”,快快樂樂打通人脈關
所謂“社交恐懼癥”,是指一個人在與他人互動的時候會產生極度的焦慮感和不自在感,會想辦法逃避或遠離這樣的情景的狀態,如果任其發展的話,勢必會造成和他人的接觸障礙。而攻克這一癥狀最有力的辦法就是戰勝自己,勇敢踏出與人交往的第一步。
其實別人沒那么在意
“社交恐懼”表面上看來是排斥他人,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它實際上是朝內的,是對自己的恐懼,對失敗的恐懼。
很多人在和人交往時,常常顧慮太多。他們總是擔心自己做得不好而惹人恥笑,又怕自己哪句話說得不對給別人留下話柄,因而患得患失,不能放開自己去交際。其實,大可不必如此緊張,很多時候別人并沒有那樣在意我們,而是我們把自己看得太過重要。
好萊塢喜劇大師梅爾·布魯克,在他那個年代曾經紅極一時,想結識他的人數不勝數,甚至有的人站在他的面前會緊張得渾身發抖。有一次他在一家餐廳門口等人,一位矮小禿頂的男人走近他,對他說:“很抱歉打擾您,但能不能請您……”梅爾·布魯克以為又是一個想向他要簽名并且想結識他的人,于是他立即就打斷了對方的話:“好,沒問題,快拿紙和筆來。”那人猶豫一下,拿出了一張紙。布魯克又說:“筆呢?”對方狼狽地摸遍口袋也沒找到,只好跑進餐廳借了一支筆。這時布魯克已不耐煩地叫著:“好了,你叫什么名字?”對方有點傻乎乎地待了一會兒,然后脫口而出:“唐,我叫唐!”
布魯克邊說邊迅速地寫道:“給唐。萬事如意,梅爾·布魯克。”他寫完后,將紙遞給了那個叫唐的人。但唐拿著紙筆仍未離去,吞吞吐吐地對布魯克說:“您是位明星?對不起,我實在不知道,我只是想向您借幾枚硬幣,好去打個電話。”從此,布魯克再也沒有了架子,他終于領悟到,在陌生人的眼里,其實人和人都是一樣的,大家都是普通人。
心理學家也曾做過一個試驗,他們安排一個人穿著印了搞笑文字的T恤出席一個大型聚會,想看看眾人會有什么反應。結果,人們并沒有因為這件T恤而對試驗者指指點點,而是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幾乎沒有注意到那些搞笑的文字。可見,在社交場合中,不必太在意自己會給他人留下什么印象,因為大家可能都在忙著注意自己呢!
不做“E化”人
“E化”即電子化(Electronic)。現在的電子產品層出不窮,雖然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和溝通,但也造成了這樣一種情形,原本陌生的兩個人能在短信和網絡聊天工具中出口成章,妙語如珠,而一旦在現實生活中相遇,馬上判若兩人。這種過度依賴電子產品交流的習慣,也是形成“社交恐懼癥”最主要的成因之一。
“溫暖中國”欄目里曾經講述了這樣一件實例,一個普通的藥品營業員,她一個人的營業額居然是十個人的總和,而且每個她接觸過的顧客對她的評價都非常高。記者隨機采訪了幾個她的客戶,那些客戶不約而同地掏出了一封她親筆寫的信,雖然字跡不算漂亮,但是言辭懇切,信里詳盡地說明了藥物的使用方法與各種禁忌。洋洋灑灑數千字,都是她下班后,一筆一畫寫出來的。當記者問她:“難道你不會使用電子郵件嗎?”她說:“我會啊,但是我怕萬一顧客不小心刪掉了,或是年紀大了,不太會使用電腦那該怎么辦?”原來,只要是有可能,對于對藥品有疑慮的用戶,她都采用登門拜訪的方法來消除客戶的顧慮,臨走時,再把自己親手寫的“注意事項”交給對方。
所以說,在社交場合中一定要切記,既然想拓展人脈,就不要怕麻煩,凡事親力親為,能面對面接觸的,就絕不使用電子產品溝通。有時候,消除“社交恐懼”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直面恐懼。只有戰勝了自身的恐懼心理,你才會發現,面對面的接觸比起使用電子產品的效果要好得多。
社交恐懼癥急救方案
想要克服社交恐懼,首先要從接受自我、坦然面對自我開始。所謂人無完人,我們不必太擔心自己的缺點會影響和他人的交往,或是會被他人嘲笑,要知道人和人的交往最重要的是真誠、坦率。
另外,下面幾個方法也可以試一試:
1.深呼吸,或是打一個哈欠,讓身體得到舒展,也可以讓緊張感得以減輕或消失。
2.散散步,放松心情,并提醒自己焦慮狀態只是暫時的,一定會消失的。
3.可以先試著一對一的交流,等自己游刃有余了再增加交流人數。
4.事先準備一些話題,可以是特定對象感興趣的話題,或一般人都能接受的話題,以便和人交流時不至于冷場。如果自己不善于言談,可以多征詢對方的意見,將話語權交給對方,而自己扮演一個微笑的傾聽者。
當我們通過各種技巧做好準備,并沖破社交恐懼癥的藩籬后,一定會發現,我們的人脈會像淡定的心情一樣穩步增長。
日久見人心,人脈投資須防“近視癥”
構建堅實的人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帶著急功近利的思想,而不是著眼于長久的發展,那么隨時都可能讓自己辛苦搭建出的人脈平臺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瞬間坍塌。所以說,怎樣做到帶眼識人,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下面介紹幾種簡單的技巧,讓你在人脈投資中看清目標,找準定位,別因為“近視癥”而使自己功虧一簣。
不妄自給他人定位
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不怕在心里將朋友分成三六九等,因為朋友之間有親疏遠近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切記不可為他人貼上自己認定的某種標簽,這是拓展人脈的一大禁忌。因為這種做法會妨礙我們進一步了解他人,甚至使我們看不清事情真相,從而阻礙了自己前行的腳步。
《臥虎藏龍》這部電影,讓演員章子怡飾頃刻間大紅大紫。然而,其實導演李安最初是屬意舒淇來扮演這個角色的,卻被舒淇拒絕了。舒淇說,她拒絕邀請,主要是因為李安拍的《喜宴》屬于一部文藝片,她便給李安定了位——他是文藝片導演。所以,對于李安突然拍攝《臥虎藏龍》這種功夫片,她心存疑慮。沒想到的是,這部片子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她的意料。時至今日,每逢有人在舒淇面前提及此事,她都會嘆息著說:“有些人,有些機遇,錯過了就再也沒有了。”
隨著周邊環境不斷地變化,每個人未來的前景是誰都無法預言和掌控的。因此,我們在和人接觸的時候,一定要多去關注對方的能力,而不是充當一個智者,去評估對方將來的走向,這對我們拓展人脈是極為不利的。
不用對方的貢獻來決定取舍
人脈的建立,是一個日久見人心的過程,要經過長年累月的精心管理,方能達到水滴石穿的功效。而有些人往往缺少必要的耐性,只關注眼前既得的利益,忘記了人脈是一種感情的投資,不能僅僅用利益去權衡某些人的分量。這就是人脈投資“近視癥”最明顯的表現。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中,短時間看,或許會嘗到些甜頭,長此以往,卻必輸無疑。
韓信在被蕭何推薦做大將軍之前,窮困潦倒,所以做了南昌亭長家的食客。南昌亭長看韓信確實有才干,所以暫時收留了他。時間長了,南昌亭長的夫人覺得韓信既不能種田又不會做生意,對家里沒有太大的幫助,便開始怠慢他,最后竟然連一日三餐都不再給他準備。韓信滿懷悲憤地和南昌亭長斷絕了友誼。后來,韓信被劉邦封為了大將軍,而他一直是個有恩必報之人,就連曾經在路邊贈予他一頓飯食的婆婆,他都賜予了一千兩黃金去感謝——不知道南昌亭長的夫人聽到這個消息,會是怎樣的心情?
人脈如鏈,環環相扣。作為一個人脈的建立者,一定要從長遠考慮,關注人脈的成長性和延伸空間,如果只顧眼前而犧牲了其中一環,那么也許葬送掉的就是最重要的鏈接。
先跑量再精選,人脈方能從量變到質變
發掘人脈,經營交情,出現貴人——卡耐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如此概括完整的人際關系。由此可知,經營人脈的第一要務是先發掘人脈,然后才有可能打造精華人脈、找到可襄助自己成功的貴人。所以,先跑量,即盡可能認識更多人,再從中精選值得維持的人脈關系好好經營,我們的人脈網絡自然能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朋友多,路好走
常言道,朋友多了路好走,這道理盡人皆知。日常生活里,朋友多,辦起事來也相對順利,小到吃飯埋單時打個折扣,大到去外地旅游時有人引路陪同,處處展現著朋友的力量。
從發展事業、拓展人脈這方面看,這句話同樣是金科玉律。朋友多的人,獲取信息、獲得機會的可能性,總是會比那些性格孤僻、慣于獨來獨往的人大得多。
在中國臺灣,有一個叫楊舜仁的人,是著名的名片管理大師。據說,他擁有多達1.6萬張名片,還特意為之建立了一套名片管理系統。通過這套管理系統,他可以只用幾秒鐘時間,便找出自己想要的任何一個人的資料。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不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嗎?我們需要這么多個人信息嗎?要尋找機遇,我們只要抓住圈內的一些人脈不就可以了嗎?
當然了,人的時間和精力的確有限,與其四處認識人不如好好經營現有的人脈關系。但在精力許可的情況下,人脈自然是多多益善的。而楊舜仁之所以會想到積累數目龐大的名片并創建名片系統去管理它們,是源于一個偶然事件的啟發。
2001年,楊舜仁從一家公司辭職時,他臨時起意,發出了共計3000多封電子郵件,一方面告知親友、熟人們自己辭職的原因,一方面感謝他們對自己的照顧。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接下來的時間,他陸續收到的回信竟有300多封,其中更為他提供了全職或兼職的工作機會1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