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0個您最想知道的育兒問題
- 趙玲玲主編 李穎等編著
- 110字
- 2019-01-03 03:49:54
四、健康寶寶,用愛護航——小兒體檢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兒童的健康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提高兒童身心素質,又要促進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以促進兒童發展為主題,保障兒童的權利,提高整體素質。
疾病篩查與養護指導促進健康——新生兒體檢
133.新生兒需要做體檢嗎
世界衛生組織及我國政府非常強調圍生期的預防保健,因為新生兒的死亡率和發病率均居榜首,新生兒經歷了從宮內向宮外的環境轉換階段,各器官系統的發育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因此,應采取一定的保健措施,進行相應的體檢,做好疾病的防與治。
134.新生兒的體檢項目有哪些
新生兒的體檢項目見下表:

135.新生兒期要注意寶寶哪些方面

136.新生兒為什么要做聽力篩查
聽力問題是兒童常見的出生缺陷,正常的聽力是兒童進行語言學習的前提,三歲以前是兒童語言發育的關鍵期,兒童在這個時期有聽力障礙將會導致語言和言語功能障礙、社會適應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學習困難等心理行為問題。一般情況下,做父母的難以在寶寶一歲內發現其聽力問題,很多孩子等到兩三歲不會說話才引起父母的注意。如果能在新生兒時期或者是嬰兒早期發現兒童聽力問題,則可使用助聽器等設備幫助兒童建立聽覺刺激系統,形成必需的語言刺激環境,使語言發育不受或者少受損害。因此所有新生兒都需要做聽力篩查。
137.第一次聽力篩查未通過就表示聽力有問題嗎
約有3%的寶寶不能通過聽力篩查的初篩,但并不表示寶寶的聽力有問題,在篩查過程中,不同的因素對結果有一定影響。如外耳道清理不徹底,新生兒期外耳道羊水、胎脂、胎性殘積物滯留導致耳聲發射儀的信號減弱或消失;過早地進行聽力篩查;篩查時新生兒沒有吃飽或熟睡,動得較多;測試環境太過嘈雜,不符合標準;技術及操作等不規范,如耳塞未完全插入外耳道。
138.第一次聽力測試沒通過怎么辦
小兒聽力初次篩查是在出生后48~72小時,這時新生兒的耳道較清潔干燥,適宜儀器操作檢查,通過率較高,97%的小兒可通過初篩。如果初篩未通過,待出生后42天復查,大部分嬰兒可以通過。如復查仍不能通過者,應及時去醫院就診,做進一步檢查,以便及早給予干預治療。
139.為什么要做視力篩查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類視覺發育的關鍵期為出生至3歲,但易受各種因素的干擾和破壞,尤其是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的發生率日趨上升。其實很多的視力發育異常,早期發現后及時干預是可以治療和避免的。因此,要及時篩查,尤其是早產兒及低體重兒,而視力篩查就是早期發現兒童視力問題的最主要檢測手段。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
未成熟或低體重嬰兒發生的增殖性視網膜病變,表現為視網膜缺血、新生兒血管增生和增殖性視網膜病變。
140.新生兒能吃會睡就萬事大吉嗎
以前人們普遍認為新生兒出生后,只會吃、睡及啼哭。此后科學家研究發現,新生兒在視、聽、嗅、味覺和觸覺方面都有一定感受的能力,并具有記憶、模仿能力和手上協調的運動能力。而實際上,在寶寶滿月體檢時,很多新手爸媽只關心兒童的體格發育狀況,往往錯過了一項重要的體檢: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NBNA),通過該項檢測可以了解新生兒神經行為的發育情況,并能早期發現腦損傷引起的新生兒行為神經異常。
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
是檢測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的一種行之有效的篩查方法。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行為能力、被動肌張力、主動肌張力、原始反射和一般評估,共20項,總分為40分,37分以上正常,36分可疑,35分以下異常。
141.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適應于42天以內的足月新生兒,以及糾正胎齡40周的早產兒。測查應在兩次哺乳之間進行,一般在哺乳后1小時睡眠狀態開始,檢查環境宜安靜、半暗,室溫22℃~27℃。
142.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有什么意義
(1)可作為正常新生兒行為神經評估的正常指標。
(2)發現腦損傷引起的新生兒行為神經異常,充分利用神經系統可塑性強的時機進行干預。
(3)為干預提供依據,以減少腦損傷后遺癥的發生率。
(4)可以作為圍生期高危因素對新生兒影響的檢測方法。
(5)有利于優育和智力開發,增進父母與新生兒感情交流。
143.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評分低該怎么辦
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作為判斷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高膽紅素血癥等異常神經系統預后的一項敏感指標,目前已廣泛用于臨床。對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評分低的寶寶實施神經系統的早期干預非常必要。因為未成熟腦的可塑性最強,代償能力最好,及早進行干預,對促進其恢復、防治傷殘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4.對新生兒行為神經測定評分低的寶寶進行早期干預的措施包括哪些方面
早期干預多以家庭執行方式進行系統訓練,包括:強化訓練、視覺刺激、聽覺刺激、觸覺刺激和培養認知能力。
(1)強化訓練 包括新生兒撫觸,俯臥抬頭,新生兒水療,嬰兒操。以后根據寶寶動作發育特點按月齡進行拉坐、抬頭、翻身、坐、爬等訓練。
(2)視覺刺激 ①新生兒一出生就有視覺能力,短暫的原始注視,在15~20厘米范圍內視覺最清晰。在最佳距離用紅色玩具(玩具要求顏色鮮艷單一、無聲)逗引,待寶寶注視后緩慢移動,玩具轉動180度。②出示輪廓鮮明、圖幅足夠大的黑白圖案,每次數張,激發新生寶寶的視覺。③在家中掛色彩鮮艷的圖片,時常更換,豐富視覺。④帶寶寶進行戶外活動,感受多彩的外界環境,強化他的視覺反應,提升視覺關注力。
(3)聽覺刺激 聽音樂,聽兒歌,玩有聲響的玩具,吸引寶寶聽的興趣。
(4)觸覺刺激 為寶寶除去手套,多撫摸雙手,帶領他接觸各種質地、形狀的東西,發展手、眼的探索能力。
(5)培養認知能力 家長“說做并行”最為關鍵。喂養和護理時,跟寶寶親切交談,逗引其發聲;通過唱歌、講故事、做游戲促進寶寶認知能力和交往能力的發展。
早期干預的訓練項目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定期帶寶寶復查,醫生會根據寶寶的具體情況,給予最適合的干預指導,充分發揮大腦的潛能和代償能力,使他們健康成長。
體格生長與心理行為發育雙管齊下——嬰幼兒體檢
145.嬰幼兒需要定期體檢嗎
很多人都認為定期體檢那只是成年人的事,實際上對于正處在生長發育最迅速階段的嬰幼兒來說,定期體檢更為重要。將體檢結果記錄在嬰兒手冊上,方便連續監測孩子的生長發育狀況,動態掌握孩子的成長狀態。如果不定期體檢,很有可能會錯過成長關鍵期,不能早期發現問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因此,定期體檢是保證嬰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手段。
146.嬰幼兒多久做一次體檢合適
除了之前提到的新生兒期,根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推薦,從孩子滿月到1歲,每個月都要進行預防接種。1歲以內的嬰兒,在42天之前、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時各體檢1次,共5次;3歲及以下幼兒每年至少體檢2次,每次間隔6個月;3歲以上每年至少體檢1次。按照這個頻次可以較好地動態掌握孩子的發育和健康狀況。
147.0~1歲52項神經運動檢查有意義嗎
主要目的是以預防為主,做好圍生期保健,優生優育,減少出生因素引起的腦損傷后遺癥。通過檢查可對腦損傷嬰兒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干預。
0~1歲52項神經運動檢查:
主要研究出生前后存在高危因素的高危兒神經運動發育的順序和規律,及早發現運動落后、肌張力異常、反射異常、姿勢異常的發生,并結合圍生期病史、全面體格檢查以及智力檢查來早期診斷腦癱。該方法是目前國內早期發現腦癱的有效手段之一。
148.哪些孩子需要做52項神經運動檢查
(1)需要了解神經運動發育的0~1歲嬰兒。
(2)孕期合并糖尿病、妊高征、宮內感染、胎盤功能不良的母親所生嬰兒。
(3)早產兒或出生低體重兒(<2500克)。
(4)出生窒息兒以及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的患兒。
(5)孩子有高膽紅素血癥及膽紅素腦病病史。
(6)孩子有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病史:敗血癥、腦膜炎等。
149.流口水是長牙的前奏嗎
一般6月齡至3歲的孩子流口水較為常見,大部分是正常現象。6月齡左右,由于飲食轉變,刺激神經引起唾液腺分泌增加,但是嬰兒口腔淺,不會調節口內過多的液體,表現為流口水。出牙是小兒的生理現象,出牙時因為牙胚沖破牙齦的障礙生長出來,對牙齦的刺激導致發癢,在神經的調節下,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加,流口水明顯。但是小兒流口水還見于口腔內皰疹、潰瘍,疼痛刺激唾液分泌增加,也表現為流口水。另外有一小部分是因為腦炎后遺癥、面神經麻痹以及呆小病導致調節唾液分泌功能、吞咽功能失調引起。
150.體檢為什么要抽血化驗
抽血的疼痛讓許多家長望而生畏,總是簡單地認為體檢就是聽聽心肺、量量身高體重,其實不然。人體功能、重要臟器的生化指標是需要通過血液分析來體現的。
151.為什么每次體檢的項目都差不多
嬰幼兒體檢的一般項目包括:生長發育監測,體格檢查,神經心理發育檢查及實驗室檢查。嬰幼兒的生長發育是一個動態、連續的、有階段性的過程,每一個階段的生長發育應該達到一個階段性的水平,如果與同齡的孩子有較大差異則提示有生長發育異常,所以這些項目看似相同,實際其評估的內容與所要求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152.檢驗數據和參考值不一樣就表示生病了嗎
檢驗數據和參考值不一樣,并不能代表有病。參考值是利用統計學方法對正常人群調查得來的,在一定人群中大部分健康人所處的范圍。大部分參考值針對的調查人群都是成人,所以有一些參考值并不適合用于判斷兒童的體檢結果。而且一些結果的輕微差異完全可能是兒童生長發育的個體差異所引起的,這時候我們需要根據兒童的其他情況對其做出綜合性的評價,從而得出一個合適的結果。
153.體檢時常用的體格發育指標包括哪些內容
身長、體重、頭圍這些數據被視為嬰幼兒發育的重要指標,也是嬰幼兒體檢時必不可少的內容。
(1)身長 在出生后前3個月身長平均每月長3~3.5厘米,4~6個月每月平均長2厘米,7~12個月每月平均長1~1.5厘米。1歲時的身高約為出生時的1.5倍,1周歲時身高在75厘米左右。
(2)體重 新出生的孩子的正常體重為2.5~4.0千克。出生后的前3個月嬰兒體重增加最快,每月增加700~800克;4~6個月平均每月增加600克左右;7~12個月平均每月增加500克,1歲時體重約為出生時體重的3倍。
(3)頭圍1歲以內是一生中頭顱發育最快的時期。小兒出生后前6個月頭圍增加6~10厘米,1歲時共增加10~12厘米。1歲時的男孩子頭圍約46厘米,女孩子約為45.5厘米。
154.體格發育指標如何反映孩子的健康狀況
(1)體重增長是體格生長的重要指標之一。體重增長的兩個生長高峰是嬰兒期和青春期。體重增長過快或過慢會導致肥胖或消瘦。
(2)身高增長的兩個高峰期也是嬰兒期和青春期。如果2歲以后每年身高增長低于5厘米,為生長速度下降,要考慮內分泌激素和骨、軟骨發育不全以及疾病的影響,如克汀病。
(3)頭圍小于均值-2SD常提示有腦發育不良的可能,小于均值-3SD以上常提示腦發育不良;頭圍增長過速往往提示顱高壓、腦積水。
155.超聲骨密度檢查有什么意義
超聲骨密度儀是目前用于醫學骨密度檢查的成熟儀器,它敏感度高,無輻射損傷,對兒童的骨骼狀況能準確地定量評估,綜合評價骨骼的骨密度、生長板、硬度、韌性等指標,指導家長根據孩子的骨質情況,制訂科學合理的補鈣計劃。其意義在于:
(1)對于輕度骨礦缺乏和早期佝僂病具有診斷價值。
(2)檢測骨礦質量,協助鈣等營養缺乏的診斷,指導營養干預和治療。
(3)根據年齡相對應的狀況,預測骨營養狀態及生長速度。
(4)對一些常見疾病的早期發現和診斷治療有參考價值:如發育遲緩的輔助治療,其他骨疾病的輔助診斷。
156.智力測查有什么意義
通常家長了解的智力測查是對智力的科學測試,它主要測驗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然而,對于嬰幼兒而言,更準確的叫法是“神經心理發育測試”,對嬰幼兒能力及氣質、性格等特征的檢查,醫學上系統稱為心理測試,和真正的智力測試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各種發育量表大同小異,通常將孩子的能力分為大運動、精細運動、適應能力、語言及社交行為等幾個方面。測查的結果并不表示孩子的IQ是多少分,而是看每種能力的發展到什么年齡的水平,發育商是多少分。
嬰幼兒處在神經心理快速發育的階段,環境的各種影響、家長認知的不同容易導致孩子的發育水平有偏差。例如,有些好動的孩子大運動發育水平高,但因為靜不下來,精細運動的發育可能偏低。有些孩子因為家里語言混亂,語言發育落后,但另幾項正常甚至偏高。有些孩子學習能力正常,但存在行為問題,所以社交行為落后等。家長可以通過此類測查知道孩子各方面發育的水平,從而發現自己教養孩子的方法是否正確。
微量元素解析生命精微
157.每個孩子都要做微量元素的檢測嗎
并不是每個小孩都需要做微量元素的檢測。相對于蛋白質、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在人體內的含量極其有限,但是微量元素在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體內激素、酶以及一些催化劑的重要組成部分。半歲以后的嬰兒開始添加輔食,可能會出現添加不及時或不足的情況,這時醫生會通過詢問家長喂養情況,結合孩子的身體表現,來決定是否進行檢測。對于大一點的孩子,醫生則會根據其是否挑食、偏食,是否反復生病,是否先天不足等情況,再進行針對性的檢測。
158.怎樣檢測微量元素
檢測人體的微量元素,有頭發檢測和血液檢測兩種方法。由于頭發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受頭發清潔程度、發質、個體生長發育程度和環境污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能很好地反映兒童微量元素的實際情況。所以,我們一般不提倡做頭發檢測。血液檢測是通過在孩子的手指上取一滴血,檢測其中的銅、鋅、鈣等微量元素的準確含量。與頭發檢測相比,血液檢測是一種比較科學的方法。
159.為什么要定期檢測微量元素
由于營養攝入的不均衡及生活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兒童面臨微量元素失衡的問題。據文獻記載,目前兒科門診30%的孩子都缺鋅,其次是缺鈣和鐵。輕度的微量元素缺乏往往癥狀不明顯,卻影響著兒童的生長發育。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應該定期給孩子查微量元素,最好是半年查一次。
160.缺乏微量元素會表現出哪些癥狀

161.怎樣補充微量元素
早期輕度的微量元素缺乏應該以食療為主。食療方案如下:

162.頭發稀疏發黃是缺鋅嗎
影響寶寶頭發健康的主要有四大因素:遺傳、營養、護理和疾病。頭發稀疏發黃,可能是缺鋅。如果寶寶1歲左右時頭發稀疏發黃的情況仍無明顯改善,應及時做微量元素檢測和其他相關檢查,以便對癥治療。
163.缺鋅有什么危害
鋅是人體必需的14種微量元素中較重要的一種,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與兒童的生長發育、免疫功能及性發育密切相關。缺鋅的危害有:①阻礙生長發育,嚴重者將造成缺鋅侏儒綜合征和智力障礙;②阻礙性器官發育,造成第二性征發育遲緩;③影響消化功能,造成厭食、異食癖、口腔炎、口腔潰瘍等;④影響免疫功能,使兒童抗病能力下降;⑤影響皮膚健康,造成頭發稀黃、缺乏光澤、指甲不光滑等。
164.如何改善缺鋅的狀況
如果孩子有挑食的毛病,不吃肉類食物,或患有慢性腹瀉病,或者孩子生長發育過快、未能及時補充鋅劑,都可能導致鋅缺乏。對于這類孩子,家長要鼓勵孩子多吃含鋅較高的食物。有明顯食欲差,微量元素檢測缺鋅的孩子,建議適當補充鋅制劑。
165.什么是鉛中毒及鉛中毒的分級
兒童鉛中毒的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早期并無典型的臨床表現。可以通過篩查發現早期高鉛血癥兒童,及時進行治療,以降低鉛中毒對兒童神經系統發育及認知、行為的影響。兒童高鉛血癥和鉛中毒要依據兒童靜脈血鉛水平進行診斷。鉛中毒的分級見下表。
166.哪些因素導致兒童鉛中毒
工業社會的發展給人們應對環境污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很多因素都可能導致兒童鉛中毒的發生。
(1)環境污染導致水源、土壤普遍含有鉛,兒童不洗手即可將塵土中的鉛帶入口中。
(2)長期接觸含鉛學習用品和玩具,其表面油漆均含有鉛,兒童手摸、口啃可直接攝入鉛。
(3)顏色鮮艷的餐具和衣物、塑料制品含鉛,尤其偽劣產品鉛含量更高。
(4)有些食品中含鉛,如皮蛋、爆米花、罐頭;長時間滯留在管道里的自來水也容易含鉛。
(5)含鉛汽油的尾氣污染,在馬路旁邊玩耍容易吸入汽車尾氣。
167.鉛中毒有哪些癥狀
“胃口差、腹痛、貧血、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都被描述與鉛中毒有關,但這些癥狀并非是鉛中毒的特異性癥狀。要知道孩子是否鉛中毒,正確做法其實簡單易行,那就是到正規的、醫療水平較高的專業醫院,驗血檢測一下血鉛水平。最好在孩子1歲時檢測一次血鉛水平,2歲時再復查一次。
168.不同血鉛水平對兒童健康有什么影響
鉛幾乎可以對兒童的每個系統造成損害,但是其影響有非常大的隱蔽性,因為兒童鉛中毒出現顯著的臨床癥狀時,通常血鉛水平已高于500微克/升。事實上血鉛水平在50微克/升左右就會對兒童神經行為造成影響,包括認知功能。不同血鉛水平對兒童健康的影響如下:

資料來源:美國毒物及疾病管理局(1999)。
169.鉛中毒怎么辦
兒童鉛中毒的程度多為輕、中度水平,極少達到重度水平。治療鉛中毒的基本原則是:預防為主,營養干預。
輕中度鉛中毒:以健康教育、環境干預為主,培養講衛生的生活習慣,勤洗手;脫離鉛污染環境,減少到公路邊、汽車站等尾氣多的地方活動;家里不使用劣質、含鉛量超標的器具和塑料制品;避免吃含鉛高的食物,同時進行營養干預治療,定期復查。應多食用牛奶等富含鈣、鋅的食品和堅果類食品,少吃罐頭、皮蛋等含鉛食物。
重度和極重度鉛中毒則要在醫生指導下應用驅鉛藥物進行治療。
170.怎樣預防鉛中毒
(1)盡量減少兒童在馬路上的時間;遠離鉛作業工廠。
(2)少吃或少飲罐頭食品或飲料,少吃爆米花、皮蛋等含鉛較高的食品。
(3)父母在家里要盡量少吸煙或不吸煙。
(4)家中如果裝修,應盡量選擇低鉛或無鉛涂料。
(5)督促孩子勤洗手和改掉啃指甲的習慣,洗手可以洗掉90%左右的鉛。
(6)及時發現可疑的臨床癥狀,及時治療,將其對智力的損害降到最低。
維生素檢測有利于指導膳食
171.為什么要進行維生素檢測
兒童的營養狀況是衡量兒童健康水平的靈敏指標。研究表明,兒童營養狀況與其家庭的社會經濟狀況、飲食習慣、居住環境、安全飲用水等有密切關系,維生素是機體生長和代謝所必需的微量有機物,缺乏維生素時會影響機體的正常代謝及生長,并發生特異性病變。通過維生素檢測,可以及時了解兒童體內有機物質的含量,為指導膳食提供科學依據,更好地通過健康教育、喂養指導和藥物治療等干預措施,及時矯正兒童營養偏離,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
維生素的特點:
(1)以維生素原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
(2)不是構成機體組織和細胞的組成成分,也不產生能量,主要參與機體代謝的調節。
(3)大多數的維生素,機體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必須通過食物獲得。
(4)人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很小,但一旦缺乏就會引發相應的維生素缺乏癥,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
172.維生素的主要作用及缺乏后的臨床表現

173.口角長皰是缺乏維生素嗎
口角長皰俗稱“口角炎”,可表現為口角潮紅、長皰、皸裂、結痂等。這種情況有好幾種原因可引起,缺乏維生素是其中一種原因,主要是維生素B或維生素C缺乏可導致。除了維生素缺乏,病毒感染也可引起。
174.指甲甲溝有倒刺是缺乏維生素嗎
指甲甲溝的皮膚與手部其他部位的皮膚稍許不同,比較薄弱,炎癥、化學、機械的刺激容易使局部的角質層干燥,發生分離引起倒刺。這是一種常見的甲周皮膚問題,與維生素的缺乏沒什么必然的聯系。
175.不同種類維生素的食物來源

佝僂病點滴
176.佝僂病就是缺鈣嗎
一說起佝僂病,給人們的印象就是“缺鈣”。實際上佝僂病稱為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是由于兒童體內維生素D不足使得鈣、磷代謝紊亂,從而產生的一種以骨骼病變為特征的全身慢性營養性疾病。缺鈣只是佝僂病的表現形式,而真正缺乏的其實是維生素D。
177.佝僂病有什么表現
有些孩子后腦勺頭發少了一圈,這種情況我們稱為枕禿,是佝僂病早期的表現之一。佝僂病初期表現為易激惹、煩躁、汗多刺激頭皮而搖頭等;活動期則表現為“方盒”樣頭型(方顱),佝僂病串珠,手、足鐲,“雞胸”,嚴重者可出現肋膈溝,“O”形腿或“X”形腿。
178.需要每天補鈣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鈣的推薦攝入量,嬰幼兒對鈣的需求量0~6月齡為300毫克,7~12月齡為400毫克。一般來說,大多數母乳喂養的健康足月嬰兒在0~6月齡不用額外補充鈣。而一般配方奶中的含鈣量高,正常情況下只要寶寶每天能夠攝入足夠的牛奶(500毫升以上)就不需要再額外補充鈣劑。如果寶寶有低血鈣或者佝僂病以及營養不良的表現時需要額外補充鈣劑。
179.需要每天補充維生素D嗎
確保每天獲得維生素D 400國際單位是治療和預防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關鍵。正常足月的寶寶在出生后2周就應該每天補充維生素D 400國際單位,一直到2歲。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雙胎兒在出生后1周就應開始每天補充維生素D 800國際單位,3個月后改為預防量每天400國際單位。夏季陽光充足時可以讓寶寶在上午和傍晚進行戶外活動,這時可暫停或減量服用維生素D。
180.每天補充維生素D會導致中毒嗎
根據我國頒布的《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防治建議》,維生素D的預防劑量為每天400國際單位,這樣的劑量并不會導致維生素D中毒。一般來說,小兒每天服用2萬~5萬國際單位或2000國際單位/千克,連續數周或數月即可發生中毒,敏感小兒每天服用4000國際單位,連續1~3個月即可中毒,這都遠遠超過《防治建議》中的預防劑量。
181.魚肝油和鈣可以與牛奶同吃嗎
最好是直接將魚肝油擠到寶寶的嘴里吃,不建議將魚肝油添加到牛奶里面喂給寶寶吃,因為魚肝油是油性的,不能溶于水或者牛奶中,用奶瓶喂的時候可能大多會留在奶瓶的瓶壁上,使寶寶無法補充到足夠的魚肝油。另外,因為牛奶中含有豐富的鈣質,能夠滿足寶寶的需要,所以也沒有必要在牛奶中額外添加鈣。除此之外,如果在牛奶中再添加鈣,不但不能增加鈣的吸收,過多的鈣還容易導致寶寶大便干結、食欲下降甚至增加患腎結石的風險。
182.感冒咳嗽時要停服維生素D嗎
不需要,我們一般建議在孩子出現腹瀉的情況下才停止補充,這是因為維生素AD是油性制劑,會加重腹瀉的癥狀。
183.曬太陽有什么好處
日光中的紫外線能夠促使皮膚合成維生素D,促進體內維生素D生成量增加,從而達到預防佝僂病的目的。
維生素D來源的三條途徑:
(1)內源性 人體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經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轉變為膽固化醇,即內源性維生素D3。
(2)外源性 攝入的食物中含維生素D,如肝類、牛奶、蛋黃;植物中的麥角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后形成維生素D2(骨化醇)。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皆可人工合成。
(3)母體-胎兒轉運 胎兒可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維生素D。
184.曬太陽會引發皮膚癌嗎
建議孩子在陽光照射不強烈的時間點進行戶外運動,僅需要暴露頭部、面部和手部,時間至少要保持2個小時,就可以維持維生素D水平在正常范圍內,這與在陽光下暴曬不同,一般不會引起皮膚病變。
185.怎樣曬太陽才有效
有的家長怕曬傷孩子,給孩子涂抹防曬霜;有的家長怕熱、怕冷、怕吹風或住高樓等原因,不愿帶孩子到戶外活動,只是隔著玻璃曬太陽。這些都達不到曬太陽的效果,因為防曬霜有防紫外線的功能,紫外線也無法透過玻璃,而我們曬太陽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紫外線通過皮膚合成維生素D,如果隔離了紫外線和皮膚的接觸,也就失去了曬太陽的意義。
運動發育與情緒控制并駕齊驅——學齡前兒童體檢
186.學齡前兒童體檢的側重點是什么
學齡前期(3~6歲)的兒童應該每年做一次體檢。學齡前期的兒童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與感覺、視覺、聽覺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兒童體檢中,視力、聽力的檢查是特別重要的,同時還要測驗其對物品、顏色、視聽的識別能力。兒童早期的發育對兒童今后的健康及心智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定期體檢可以發現兒童生長發育的問題,從而實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187.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的視覺能力怎樣

188.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的正常視力發育情況怎樣

視力與視覺:
視力——指眼睛分辨物體的形態、大小及細微結構的最大能力。
視覺——指外界物體通過視覺器官,反映到大腦皮質的視中樞所產生的光覺、色覺、形覺及雙眼視覺。
189.定期體檢可以發現和預防哪些問題
給孩子做了全面的健康體檢之后,醫生和家長可以根據體檢結果對孩子的疾病和致病危險因素進行早期干預。
(1)補種疫苗 疫苗接種集中在嬰幼兒時期,等孩子兩三歲之后,大多數父母就忽視了這個方面,殊不知有些疫苗是需要注射加強針的。比如:通過檢查,可以確定孩子體內的乙型肝炎表面抗體水平是否下降,如果下降需及時補種。
(2)抓住關鍵期治療孩子弱視 一般來說,父母很難在生活中發現孩子弱視。孩子弱視的治療必須在低齡時,如果錯過治療的關鍵期將無法挽回。
(3)脊柱側彎早期可用非手術療法 脊柱側彎是兒童常見病,如果發現早可采取非手術療法,可減少孩子的痛苦。
(4)肥胖癥 媽媽們都知道孩子太胖了不好,可是孩子怎樣才算超重,如何把孩子體重降下來,需要醫生的指導。肥胖不僅影響人的體態,還易誘發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因此,預防肥胖癥應從兒童期開始。
(5)及早發現孩子的心理、行為問題 通過心理、行為體檢可以發現兒童的問題所在,進行早期干預。
190.兒童體檢與成人體檢流程相同嗎
兒童體檢與成人體檢的流程基本上差不多,一般來講,首先與體檢的醫療機構預約具體的體檢時間,然后由兒童保健醫生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及不同的身體素質為其選擇不同的檢查項目,一般的體檢報告結果需要一周左右,家長拿到體檢報告后再咨詢兒童保健醫生,兒童保健醫生會根據體檢的結果對兒童的健康發育進行指導評估。
191.體檢前有哪些注意事項
(1)孩子體檢前首先確定好醫院,帶好證件,如:寶寶的病歷本、兒童保健手冊,疫苗接種本等。
(2)體檢的時間一般盡量選擇早上,這時的寶寶經過了充分的休息,精神較好,容易配合。
(3)寶寶體檢當天,穿衣應盡量寬松,避免穿連體衣褲,以免影響醫生對寶寶的體格檢查。
192.體檢前可以吃早餐嗎
針對不同的體檢項目需要區別對待。一般來說,大多數抽血的項目都需要空腹檢查,體檢當天早晨不能進食、喝水,如血糖、血脂、肝功能檢查,還有一些特殊的檢查,如肝膽超聲檢查。如果在進食后采血,血液中的生化成分(如血糖、血脂、轉氨酶等)會出現暫時性變化,測得的各項結果就不能反映機體的真實情況。
193.上幼兒園時要做體檢嗎
入園體檢主要是了解孩子的近期生長發育情況,為幼兒園保健提供依據,也能及時發現貧血、視力異常、齲齒、營養不良、包莖、生長發育落后等問題。入園體檢一般在入園前一個月內做,之前做的可能需要重新體檢。一般來講,體檢的結果不會作為兒童是否可以入園的依據,但是對有嚴重心、肺、腎疾病和一些傳染性疾病的孩子,會要求在治療后能適合幼兒園活動時再入園。之前未完成計劃免疫的孩子,也必須盡快補種疫苗。入園兒童體檢的主要項目如下:生長發育監測;體格檢查,包括五官、心肺、腹部、外生殖器的檢查;血常規、肝功能、結核菌素試驗等。
194.體檢沒問題就說明孩子沒有疾病嗎
體檢結果顯示沒問題,并不能就此肯定孩子非常健康沒有任何疾病。體檢的項目是根據各個年齡階段的兒童特點以及兒童自身體質來決定的,它不是全身檢查或者全面檢查,沒有哪個檢查項目可以把身體的各個方面都檢查到位,它只是針對各個階段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方面進行檢查。
195.體檢報告未見異常是不是白花錢了
這體檢的錢沒有白花,而且花得值!檢查結果正常,這是對孩子前期成長發育的一個好的肯定。一般的體檢機構還會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指導家長下一階段孩子的生長發育應該要達到什么水平,以及下一階段的生長發育應該要注意什么,對家長進行健康方面的指導,從而實現疾病防治的最高境界——防“未”病。
認知能力與個性發育相輔相成——學齡期兒童體檢
196.Achenbach兒童行為測評有什么作用呢
此項檢查主要用于評定兒童的社交能力(如活動情況、社交情況、學習情況)及行為問題(如多動、抑郁、焦慮、違紀、攻擊性、交往不良、退縮等),目的是及早發現兒童生長過程中的行為偏差,探究其病因,給予恰當的干預和指導,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簡稱CBCL):
系美國心理學家Achenbach及Edelbrock于1976年編制的量表,主要用于評定兒童行為和情緒問題,共有三種表格,即家長用的、老師用的和智齡10歲以上兒童自己做的。這套量表是目前國際上最常用的兒童行為評定量表之一。廣泛用于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病例對照研究和追蹤預后,用于多動癥不僅可以了解多動癥的癥狀,而且可以評估共病情況。
197.血清性激素水平測定有什么意義
兒童青春期發育的快慢及其發育程度,與年齡、性別、種族,以及生活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在相同條件下生長的兒童,其發育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檢測,對于兒童發育的監測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是兒童在生長發育不同階段的重要指標,血清性激素水平增高,應警惕性早熟及生殖器腫瘤。
198.艾森克個性問卷有什么意義
艾森克個性問卷適用于7歲以上的兒童,主要測定性格內向還是外向,情緒是否穩定,是否有神經質傾向以及誠實度方面的情況。
艾森克個性問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簡稱EPQ):
EPQ測驗是英國心理系教授艾森克(Eysenck H. J.)編制的有關個性的測量方法。他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歸納出三個基本因素:內外傾向性(E)、情緒穩定性(N)和精神質(P)。這三個基本因素構成了個性的三個相互正交的維度。在這三個維度上的不同表現程度,構成了各人不同的人格特征。
199.骨齡測定有什么意義
骨齡是骨骼年齡的簡稱,借助于骨骼在X線攝像中的特定圖像來確定。通常要拍攝人左手手腕部的X線片,醫生通過X線片觀察左手手掌指骨、腕骨及橈尺骨下端的骨化中心的發育程度來確定骨齡。骨齡是反映身體發育成熟度的可靠指標,骨齡測定能評價兒童的骨發育情況,早期發現有身高異常的遺傳、內分泌疾病,對治療及監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00.X線骨齡測定能預測身高嗎
影響孩子身高的原因其實很復雜,遺傳當然是主要因素,但是后天因素也不能忽視,如飲食習慣、睡眠狀況、心理壓力以及疾病狀況等都會影響孩子長高。醫生通過X線片來確定骨齡,再結合孩子父母的身高,然后推算出孩子的未來身高。目前,通過X線骨齡測定來預測孩子的身高是比較科學準確的,不過任何事情都沒有百分之百的,而且這個預測也存在5厘米左右的誤差,所以只能作為參考,并不能看作“終極鑒定”。
201.骨齡異常有什么意義
生物年齡(骨齡)與生活年齡的差值在1歲以內的稱為發育正常。骨齡與生活年齡的差值≥1歲的稱為發育提前(簡稱早熟);骨齡與生活年齡的差值≤1歲的稱為發育落后(簡稱晚熟)。骨齡的異常,常常是兒科某些內分泌疾病表現的一個方面。許多疾病將影響骨骼發育,或使其提前或使其落后,如腎上腺皮質增生癥或腫瘤、性早熟、甲亢、卵巢顆粒細胞瘤等將導致骨齡提前;而卵巢發育不全(Turner綜合征)、軟骨發育不全、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將導致骨齡明顯落后。
202.如何解讀乙肝“兩對半”
乙肝“兩對半”包括如下五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體(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體(HBeAb)、乙肝核心抗體(HBc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