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計算基礎架構及關鍵應用
- 陸平等
- 1824字
- 2019-01-03 00:37:09
1.4 IT建設的云計算趨勢
云計算成為IT領域最令人關注的話題之一,也是當前大型企業、互聯網的IT建設正在考慮和投入的重要領域。云計算的提出,引發了新的技術變革和新的IT服務模式。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內部IT服務模式經歷了3個階段。
第一階段:企業IT大集中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將分散的數據資源、IT資源進行了物理集中,形成了規模化的、集中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在這一過程中,也實現了企業IT資產的統一管理以及自動化運維。在數據集中過程中,不斷實施數據和業務的整合,大多數企業的數據中心基本上完成了自身的標準化,使得既有業務的擴展和新業務的部署能夠規劃、可控,并以企業標準進行IT業務的實施,解決了數據業務分散時期的混亂無序問題。在這一階段中,很多企業在數據集中后期也開始了容災建設,特別是在自然界雪災、大地震之后,企業的容災中心建設普遍受到重視。以金融行業為例,在銀監會、證監會的規范要求下,整個行業都開展了容災建設,并且大部分容災建設的級別都非常高,都是面向應用級容災(以數據零丟失為目標)。總的來說,第一階段解決了企業IT分散管理和容災的問題。
第二階段:實施虛擬化的過程
在數據集中與實現容災之后,隨著企業的快速發展,數據中心IT基礎設施擴張速度加快,但是系統建設成本高、周期長,即使是標準化的業務模塊建設(哪怕是系統的復制性建設),軟硬件采購成本、調試運行成本與業務實現周期并沒有顯著下降。標準化并沒有給系統帶來靈活性, 集中的大規模IT 基礎設施出現了系統利用率低下的問題,不同的系統運行在獨占的硬件資源中,效率低下而數據中心的能耗、空間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因此,以降低成本、提升 IT 運行靈活性、提升資源利用率為目的的虛擬化開始在數據中心進行部署。虛擬化屏蔽了不同物理設備的異構性,將基于標準化接口的物理資源虛擬化為在邏輯上也完全標準化和一致化的邏輯計算資源(虛擬機)和邏輯存儲空間。虛擬化可以將單臺物理服務器虛擬成多臺,在每臺服務器上運行多種應用的虛擬機,實現物理服務器資源利用率的提升。由于虛擬化環境可以實現計算與存儲資源的邏輯化變更,特別是虛擬機的克隆,使得數據中心IT實施的靈活性得到大幅度提升,業務部署周期可由數月縮短到一天。虛擬化后,應用以VM為單元部署運行,數據中心服務器數量可大為減少,且計算能效提升,使得數據中心的能耗與空間問題得到控制。
總的來說,第二階段提升了企業IT架構的靈活性,使數據中心的資源利用率有效提高,而運行成本降低。同時由于虛擬機克隆技術的出現,業務部署周期大幅度縮短。
第三階段:云計算階段
對企業而言,數據中心的各種系統(包括軟硬件與基礎設施)是一大筆資金投入。一方面,新系統(特別是硬件)在建成后一般經歷3~5年即面臨逐步老化,需要更換,而軟件技術則將面臨不斷升級的壓力。另一方面,IT的投入難以匹配業務的需求,即使進行了虛擬化也難以解決不斷增加的業務對資源變化的需求,在一定時期內擴展性總是有所限制。于是企業IT產生新的期望藍圖:IT資源應能夠彈性擴展、按需服務,將服務作為IT的核心,提升業務敏捷性,進一步大幅度降低成本。因此,面向服務的IT需求開始演化到云計算架構上。云計算架構可以由企業自己構建,也可采用第三方云設施,但基本趨勢是企業將逐步采取租用IT資源的方式來實現業務需要,如同水力、電力資源一樣,計算、存儲、網絡將成為企業IT運行的一種被使用的資源,無需自己建設,可按需獲得。從企業角度而言,云計算解決了IT資源的動態需求和最終成本問題,使得IT部門可以專注于服務的提供和業務運營,而業務部門則可以更加關注應用系統的運行,不需要再為IT環境的搭建、硬件設備的損壞而煩惱。云服務的標準化也將是這一過程中的關鍵因素,服務標準化以后,企業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私有云服務或者公有云服務,甚至可以同時使用公有云和私有云服務,形成企業自身的混合云。
這3個階段中,大集中與容災面向數據中心物理組件和業務模塊,虛擬化面向數據中心的計算與存儲資源,云計算最終面向IT服務。這樣一個演進過程,表現出IT運營模式的逐步改變,而云計算則最終根本改變了傳統IT的服務結構,它剝離了IT系統中與企業核心業務無關的因素(如IT基礎設施),將IT與核心業務完全融合,使企業IT服務能力與自身業務的變化相適應。在技術變革不斷發生的過程中,網絡逐步從基本互聯網功能轉換到Web服務時代(典型的Web 2.0時代), IT也由企業網絡互通性轉換到提供信息架構、全面支撐企業核心業務。技術驅動力為云計算提供了實現的客觀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