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看淡紅塵紛擾,內心自在安閑
- 靜心·舍得·放下之靜心
- 弘一法師
- 11125字
- 2016-11-02 21:22:28
心頭的紛擾都是雜草
很多時候,你覺得心里的情緒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你無奈又無力,其實那些紛擾都是雜草。只有除去心頭的雜草,播種美德和智慧,你才能獲得一份寧靜。
除去心頭雜草就要自我約束,佛家稱之為戒。弘一法師說:“佛法之中,是以戒為根本的。所以佛經說:‘若無凈戒,諸善功德不生。’但是受戒容易,得戒為難,持戒不犯更為難。今若能依照藥師法門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圓滿的戒。假使于所受之戒有毀犯時,但能至心誠懇持念藥師佛號并禮敬供養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還得清凈,不至再墮落在三惡道中。”
人們想要培植美德成就自身,就不要讓外界環境成為你的絆腳石。慧能禪師有一個弟子,只知每日打坐。
于是禪師問道:“能否告訴我,你為什么終日打坐啊!”
弟子回答道:“師父,我在用心參禪。”
“可是參禪和打坐是兩碼事啊!”禪師不解地說。
弟子解釋道:“你不是經常教導我們說,要控制住容易迷失的本心,清凈地觀察一切,終日坐禪不可躺臥嗎?”
禪師微笑著說:“你會錯意了,打坐不是參禪,而是在虐待你的身體。”
弟子聽后迷茫了。
禪師繼續解釋道:“禪定不是打坐,而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寧靜、清明,可以讓你的身心都離開塵世。如果你無法擺脫外界的干擾,內心不安而散亂,即使是終日打坐也于事無補。”
弟子問:“那么要怎樣才能保持內心的清凈安寧呢?”
“不被外界外物相迷惑困擾,心里總是思量人間的善事,心念中就會只有善念,相反,你就會活得愚昧迷失。切記,心生智慧,處處都是樂土;心生愚癡,則處處都是苦海。”
清明和癡迷本就是形影相隨的孿生兄弟,都受人類意志的支配。其實人的本性都是清明的,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會迷失自我,是因為受到了外界的干擾,讓心靈蒙上了灰塵。
生命的本源就是生命的終點,結局也就是開始,何必為了于己不利的外因而給自己添堵。心體澈,常在明鏡止水之中,則天下自無可厭之事;意氣和平,常在麗日光風之內,則天下自無可惡之人。
想讓心靈不荒蕪,就要修養美德;除去內心雜草,就要耕種美德。來看這樣一個故事。
弟子們圍坐在禪師的周圍,等待師父告訴他們人生和宇宙的奧秘。
可是禪師卻一直緊閉雙目,良久之后他問弟子:“你們有辦法將曠野上的雜草都除掉嗎?”
一個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用鏟子就可以了!”
禪師微微笑了笑,沒有說話。
另一個弟子說:“可以用火。”
禪師依舊是微笑不語。
第三個弟子說:“用石灰也許更好!”
禪師的臉上仍舊保持那副微笑的表情。
第四個弟子說:“你們的方法根本不行,斬草要除根,只有把根挖出來才是最好的辦法。”
禪師示意弟子們不用再爭論了,等他們安靜下來之后,說:“你們講的都有道理。從明天開始,你們把寺院后面的草地劃分成塊,然后按照自己的方法試著除去雜草,明年的這個時候我們再討論。”
轉眼一年過去了,弟子們再次聚在一起,寺院后面原來的雜草叢早已變成了金燦燦的莊稼。原來,他們用盡了各種辦法都沒有把雜草除掉,于是只好種上了莊家。可是讓他們吃驚的是,雜草不再生長。
原來除掉雜草的最好辦法就是種上莊稼。做人又何嘗不是這樣,想讓心靈不荒蕪,唯一的方法就是修養美德。
與人為善,要留一顆清凈心
心懷善念做善事是不求回報的,那是發自內心的真善美,是人性中退去貪婪后的一種質樸。人在善惡之間做選擇的時候,要留一份善心給他人,留一份質樸的人性之美、一顆清凈之心給自己。
弘一法師說,“常人見僧尼唯知弘揚佛法,而于建立大規模之學校、醫院、善堂等利益社會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學佛法者廢棄慈善事業,此說不然。”
依佛經所載,布施有兩種,一日財施,二日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為主,故應多致力于弘揚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種慈善事業。若在家之佛徒,則財施與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做種種慈善事業。
梁武帝是一代國君,但卻一向篤信佛教,早已皈依佛門。他在全國修建大小佛寺兩千八百多座,親手剃度的僧尼就有八萬兩千多人,組織文人學士翻譯佛經三百多卷。
普通年間(520年—527年),達摩大師來到中國傳播印度佛教禪學,梁武帝召見了他。
梁武帝問他:“我在江南建了那么多座寺廟,度出家人數萬,我的功德大不大?”
達摩搖頭說:“并無功德。”
梁武帝不解地問:“那么怎么才算有功德呢?”
達摩說:“持戒是功夫,得定、得清凈心是德,清凈心是功夫,開智慧是德,功德是戒定慧啊!你出一點錢,你的戒就得到了嗎?出一點錢你就得到定了嗎?出一點錢就開智慧了嗎?功德不是福德,出錢出力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如果出錢能夠幫助一個人得到戒定慧,那么他的行為也是功德。如果不能,就只能算是福德。”
如果我們所做的善事中包含著執著、妄想,那就不是真正的行善,我們必須要無私地關愛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無欲無求,有一顆清凈心,這種善才是人性中最光輝的善,才是人們在靈魂深處做出的最質樸最真實的選擇。
打敗你的是內心的浮躁
躁動總是讓人做出錯誤的決定,所以當遇到事情想要發作時,先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只有不急躁,保持冷靜才能應萬變。
弘一法師在給俗家朋友談性情時曾說:“人當變故之來,只宜靜守,不宜躁動。即使萬無解救,而志正守確,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否則必致身敗,而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
人的躁動不安有時候是因為心中有鬼。心中無鬼,世則無鬼,人就會保持淡定。
在一座深山之中隱藏著一座寺廟,在這座古剎中,有一處偏僻的小屋,寺眾和香客都對這個小屋敬而遠之,原來這個小屋不但陰冷潮濕,而且時常鬧鬼,使來往掛單的客僧不能安心修行,所以只好將其擱置不住。
一天,有一位客僧前來掛單時,所有的客房都已住滿了,帶路的小和尚只好將他安排在了那座傳說中的屋子里,并對他說:“傳說這個屋子里有鬼,經常出來嚇人,你一定要當心啊!”
這位客僧覺得自己經常四處云游,什么鬼狐仙怪沒有見過,就對他說:“這里的小鬼沒有什么可怕的,要是他真的出來了,看我怎么收拾他!”說完就進房休息去了。
晚些時候,又有一位客僧前來掛單,小和尚只好也把他帶到了這間小屋里,也同樣囑咐他說:“這屋子鬧鬼,住的時候一定小心!”這位后來的僧人也是見多識廣之人,他對小和尚說:“好了,我知道了,要是有鬼出來我一定能降伏它。”
先進去的那位僧客正在打坐,等著鬼怪出來,聽見有人輕輕地敲門,以為是鬼怪出來了,所以就坐著沒動,沒想到那后來的僧人見門總是不開,便越發用力。一個使勁地敲,一個就是不開,兩個人就這樣僵持著。最后還是外面的僧人力氣大,把門撞開了。
里面的僧人抄起門杠就打,二人一直扭打到天亮才認出了對方。原來他們還是曾經在一起學佛法的舊相識呢,二人把自己疑神疑鬼的事情說了一遍,彼此又是道歉又是愧疚。
只要我們心中無鬼,世界也不會有鬼。人的思想和觀念對人的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只要心中淡定當然不會躁動不安。
淡定自若的人從來都不會孤立無援。這種援助來源于智慧,來源于人的定力和感召力。
有一天晚上,一個人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在夢中,他和菩薩并肩在一個沙灘上行走著。天空中忽然閃現了他一生中的點點滴滴,他發現在每一個鏡頭里,沙灘上都有兩對腳印,一對是他的,另一對是菩薩的。
當最后一個夢境劃過之后,他再次回頭看的時候,發現沙灘上只有一對腳印了,而且好多時候都是這樣!而且他還發現那些日子剛好是他生命中最谷底、最難過的時候。
他很困惑,于是前去問菩薩:“您不是曾經答應過我嗎,您說您會尋聲救苦的,如果我發誓一生一世地追隨您,您就會一直在我身邊護佑我。但是為什么我發現,在我生命中最難受、最痛苦的時候,沙灘上卻只有我的腳印而已啊?那時候您去了哪里啊?”
之后,他繼續痛苦地說:“我不明白,您那么慈悲,為什么在我最需要您安慰和幫助的時候,偏偏舍我而去呢?”
菩薩默默地聽完了他的抱怨后,溫和地回答說:“我當然惦記著你、護佑著你,而且始終都不曾離開過你!在那些你最困難、最痛苦的時候,你所看到的、僅有的那一對腳印,是我抱著你走時所留下的……”
當我們經歷人生磨難的時候,不要以為自己一直在孤軍奮戰,事實上當我們靜下心來回頭看時,就會發現,其實有很多人一直都在旁邊陪著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堅強。如果你敗了,不是敗給困難,不是未曾獲得幫助,而是敗給了你心中的浮躁。
有內涵方能泯然一笑
泯然一笑,以一顆輕松自在心從容面對一切,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這需要涵養與智慧,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閑暇時,才見涵養。
弘一法師在寺院講佛時曾對世人的涵養評論有佳:
“涵養,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是。”
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閑暇時,才見涵養。
劉念臺云:“易喜易怒,輕言輕動,只是一種浮氣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呂新吾云:“心平氣和四字,非有涵養者不能做,工夫只在個定火。”
有涵養的人都能自尊自愛,有句話說得好:“自愛才能愛人,自度才能度人。”有一位不論是財富、地位、能力、權力,還是漂亮的外表都無人能及的女士,覺得自己非常孤獨,連個談心的人都找不到。
有一天,郁郁寡歡的她來向無德禪師請教:“禪師,如何才能具有魅力,贏得別人的喜歡。”
無德禪師說:“如果施主能隨時隨地和各種人通力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樣的慈悲胸懷,多講一些禪話,多聽一些禪音,多做一些禪事,多用一些禪心,那么慢慢就能成為魅力四射的人。”
“大師,禪話怎么講呢?”她疑惑地問。
無德禪師答道:“所謂的禪話,也就是說真實的話,說謙虛的話,說有利于別人的話。”
女施主又問道:“那么禪音又是怎么聽的呢?”
無德禪師回答說:“禪音就是把一切的音聲當作美妙的音聲,把辱罵的聲音轉為慈悲的祝福,把毀謗的聲音轉為幫助的祈禱。”
女施主繼續問道:“那么禪事該怎么去做呢?”
無德禪師慢慢地說:“禪事就是指布施的事,用慈善的心去做的事情,為別人服務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進一步問道:“那么你所說的禪心又該怎么用呢?”
無德禪師答道:“我所說的禪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聽后,如獲至寶。
從那以后,她不再炫耀自己的財富和美麗,對人謙恭有禮,對親戚朋友體恤關懷。漸漸地,她身邊的朋友多了起來,生活逐漸快樂了起來。
由此看來,人的魅力,來自于真誠與善良。在珍愛自己的時候,同時也會獲得別人的尊敬;愛別人的同時,也會獲得別人的愛。所以能不能快樂,能不能被別人愛戴完全取決于你自己。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怎么待它,它就會怎么回報你。贏得他人的喜歡,靠的是自己的內涵。
做人應該謙虛躬行是人有內涵的一種體現。有一天,盤珪禪師讓一個侍者去買一批上等的紙料。這位侍者非常聰明,而且擅長辯論,但他有個毛病,那就是自負。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盤珪禪師才把買紙料的任務交給了他,想借機會開悟他。
侍者仗著自己聰明,也沒有問盤珪禪師對紙料的要求就買了回來。
盤珪禪師看了后,冷冷地說:“這種紙料不行,你必須去重買。”
侍者非常不樂意,但是師父吩咐了,也只好服從。
等侍者第二次回來的時候,他想無論如何這次師父應該滿意了。誰知當他把重新買回來的紙料拿給師父看時,盤珪禪師冷冷地瞟了一眼,揮揮手說:“不行,不行,拿去重買。”
當時的交通非常不方便,路途又遙遠,侍者覺得師父太不通情理了,但是他又不得不去。等他再一次把買來的紙料給師父看的時候,盤珪禪師依然搖著頭說:“不行,不行,重買。”
于是侍者問道:“師父想要什么樣的紙料,請告訴我,我重新去買,希望這次能夠讓師父滿意。”
盤珪禪師冷冷地說:“不行。”
侍者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自以為是,趕忙向師父道歉。
盤珪禪師見狀,說:“其實你第一次買回來的紙料已經非常好了。我就是想讓你看到自己的缺點。”
自負容易讓人迷失自我,做人應該保持謙虛躬行,不要太過自負。自負的人鋒芒太露,容易遭到別人的攻擊和排擠,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一定要破除心中的迷思,找回真正的自我,找準自己的位置。謙恭是一種真正的涵養,謙恭的人更堅定、更自信、更有自我,更能體現他的內涵。
心靜才能突破困境
突破困境要用一種超越常規的智慧,這智慧里面有佛禪的玄機。這智慧體現了一個人卓越不凡的思維方式,但方法永遠是工具,關鍵是你要靜心去想如何突破。
對于突破困境這件事,弘一法師的教化更加發人深省,他借用某位大師的話來開示眾人:“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敗。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這一教化說出了智慧的根源。
大師是教化世人如何避免陷入困境,然而一旦真的陷入困境,佛家的智慧也能超越眾生。
一天,一位信徒找到一休大師說:“我要自殺,請師父超度我吧!”
“那你能否告訴我,為什么要尋短見呢?”一休大師問道。
“不瞞禪師,我經商失敗了,借了許多的外債,每天被債主們逼得生不如死,已經走投無路了,所以想一死了之!”信徒回道。
“難道除了死你就沒有想過其他的辦法嗎?”一休大師問道。
信徒痛苦地說:“師父,現在我除了年幼的女兒外,什么都沒有了。”
一休大師驚喜道:“哦,我有辦法了,你可以將你的女兒嫁人,找一個乘龍快婿,幫你還債啊!”
信徒失望地說:“大師,我的女兒只是8歲的幼童啊,怎么可以現在就嫁人呢?”
一休大師道:“怎么不可以呢,你可以將你的女兒嫁給我啊!我做你的女婿,幫你還債!”
“這……這是行不通的,你是出家人,怎么可以做我的女婿呢?”信徒大驚失色地說。
一休大師胸有成竹地擺了擺手,說道:“好了,好了!我已經決定了,你現在趕快回去宣布這件事情吧!到迎親那天,我就到你家做你的女婿,幫你還債。好了,好了!趕快回去吧!”
這位信徒很敬重一休大師,于是立刻回家宣布了婚事。這個消息一經傳出,馬上轟動了全城。到了迎親的那天,看熱鬧的人把信徒的家圍得水泄不通。
一休大師到達后,吩咐信徒在門前搬一張桌子,置上文房四寶,寫起了書法。大家看一休的書法寫得很好,就爭相購買,反而忘了今天是一休大師給人家做女婿的日子,看熱鬧的人也忘了自己是為什么來這里的。結果,一整天一休大師都在忙著寫字,看熱鬧的人則瘋狂購買,很快賣字的錢積攢了幾籮筐。
“這些錢夠你還債了嗎?”一休大師問信徒。
信徒驚喜地跪倒在地說:“夠了,夠了……你真是神通廣大,一下子就賺到了這么多錢!”
一休大師拂袖于背道:“好了,你的問題解決了,你的女婿我也不做了,還是做你的師父吧!”
生活中,我們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出現的問題,變被動為主動,不要坐以待斃。“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只要肯想辦法,就一定能克服暫時的困難。
心靈的皈依
人生幾十年只在瞬息之間,糾纏于蠅營小事中卻忘了生命無常。其實,有時候生命很脆弱,脆弱到我們沒有任何的準備去承受它的生死,所以在活著的每個瞬間,就要活出真正的自己,不拘束于他人如何看待,不受制于浮華聲色與金錢利益。一旦確定了內心的想法,就去嘗試和行動。
弘一法師比喻說,“人命無常,如閃電之剎那生滅。”《金剛經》也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乾闥婆城是幻象,非真實。世間萬法無常,如執著有我有常就痛苦了。起心動念,順自己意思,生歡喜心;不合自己意思,生嗔心。不知道一切事都是假的,一場夢而已。
弘一法師看破一切幻想,為了追求內心的寧靜與真實,他選擇了出家。面對眾人的不解,大師自述了出家的起因。
導致我出家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不乏小時候的家庭熏染,而有一些應該歸功于我在浙江師范的經歷。那種忙碌而充實的生活,將我在年輕時沾染上的一些所謂的名士習氣洗刷干凈,讓我更加注重的是為人師表的道德修養的磨煉。因此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清靜和平淡,一種空靈的感覺在不知不覺中升起,并充斥到我的全身,就像小時候讀佛經時的感覺,但比那時更清澈和明朗了。
民國初期,我來到杭州虎跑寺進行斷食修煉,并于此間感悟到佛教的思想境界,于是便受具足戒,從此成為一介“比丘”,與孤燈、佛像、經書終日相伴。如果談到我為何要選擇在他人看來正是聲名鵲起、該急流勇進的時候出家,我自己也說不太清楚,但我記得導致我下定出家決心的是我的朋友夏丏尊,他對我講了一件事。他說他在一本日本雜志上看到一篇關于絕食修行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幫助身心進行更新,從而達到除舊換新、改惡向善的目的,使人生出偉大的精神力量。他還告訴了我一些實行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并給了我一本參考書。我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總想找機會嘗試一下,看看對自己的身心修養有沒有幫助。這個念頭產生后,就再也控制不了了,于是在當年暑假期間我就到寺中進行了三個星期的斷食修煉。
修煉的過程還是很順利的。第一個星期逐漸減少食量到不食,第二個星期除喝水以外不吃任何食物,第三個星期由喝粥逐漸增加到正常飲食。斷食期間,并沒有任何痛苦,也沒有感到任何的不適,更沒有心力交悴、軟弱無力的感覺。反而覺得身心輕快了很多、空靈了很多,心的感受力比以往更加靈敏了,并且頗有文思和洞察力,感覺就像脫胎換骨了一樣。
斷食修煉后不久的一天,由一個朋友介紹來的彭先生,也來到寺里住下,不成想他只住了幾天,就感悟到身心的舒適,竟由主持為其剃度,出家當了和尚。我看到了這一切,受到極大的撞擊和感染,于是由了悟禪師為我定了法名為演音,法號是弘一。但是我只歸依了三寶,沒有剃度,成為一個在家修行的居士。我本想就此以居士的身份住在寺里進行修持,因為我也曾經考慮到出家的種種困難。然而我一個好朋友說的一句話讓我徹底下了出家為僧的決心。
在我成為居士并住在寺里后,我的那位好朋友,再三邀請我到南京高師教課,我推辭不過,于是經常在杭州和南京兩地奔走,有時一個月要數次。朋友勸我不要這樣勞苦,我說:“這是信仰的事情,不比尋常的名利,是不可以隨便遷就或更改的。”我的朋友后悔不該強行邀請我在高師任教,于是我就經常安慰他,這反倒使他更加苦悶了。終于,有一天他對我說:“與其這樣做居士究竟不徹底,不如索性出家做了和尚,倒清爽!”這句話對我猶如醍醐灌頂,一語就警醒了我。是呀,做事做徹底,不干不凈的很麻煩。于是在這年暑假,我就把我在學校的一些東西分給了朋友和校工們,僅帶了幾件衣物和日常用品,回到虎跑寺剃度作了和尚。
有很多人猜測我出家的原因,而且爭議頗多。我并不想去昭告天下我為何出家。因為每個人做事,有每個人的原則、興趣、方式、方法以及對事物的理解,這些本就永遠不會相同,就是說了他人也不會理解,所以干脆不說,慢慢他人就會淡忘的。至于我當時的心境,我想更多的是為了追求一種更高、更理想的方式,以教化自己和世人!
弘一大師追求的是一種更高的理想和內心的歸屬,世間蕓蕓眾生,每一個人都在上下求索,你想要得到內心的清爽與純凈不一定要像大師一樣皈依佛門,但要有勇氣追求自己的真實理想。
讓世情淡一分
世情常常牽扯著人們,讓人們左右難舍、舉棋不定。其實,在人生路上掙扎的人們看不清,世情濃一分,心就沉重一些。所以在生活之中要懂得培植輕松的心情,把世情看淡一分。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弘一法師也告誡世人:“世情要看破看淡,不為世間情愛所累。不求奢侈豐盛,心在道上,不要為了顧念人情世故,讓道心退失。”
顧念人情世故是一種外在的心態,人有時候就會被這種外在的心態所束縛而讓自己的決定左右搖擺,苦累其心。
來看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的父親去世后,他找到佛光禪師說:“久聞大師慈悲,請你為我的父親超度吧!”
佛光禪師欣然同意了,并開始籌備香花素果之類的供品,這個人看到這些東西之后想到了誦經的費用,于是不停地追問禪師誦一卷《阿彌陀經》需要多少錢?
佛光禪師知道他是一個吝嗇鬼,所以想教訓他一番,答道:“誦一卷《阿彌陀經》要十兩銀子。”
“十兩銀子太貴了,禪師看在我一片孝心的份上,還是打個折吧!給你八兩銀子,怎么樣啊?”
禪師點頭道:“好吧!”
誦經如期開始了,只聽禪師念念有詞地道:“十方諸佛菩薩,請將今天誦經的一切功德,回向給亡者,讓他能往生東方世界。”
這位“孝子”聽了后感覺不對,于是打斷禪師問道:“禪師,你不會是在開玩笑吧,只聽說人死后會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怎么讓父親到東方世界呢?”
禪師回答道:“施主有所不知,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需要十兩銀子,你堅持要給八兩,只好超度他到東方世界去啦!”
孝子不得已說道:“我再加二兩好了,還是麻煩你超度我父親到西方世界吧!”
這時,棺木里的父親突然發起火來:“你這個不孝子,為了省幾兩銀子,害得我一下子到東方,一下子到西方,讓我東奔西跑,好不辛苦啊!”
佛法不是商品,怎么能夠用金錢衡量呢?佛經上說:“心田事不同,功德分勝劣。”同樣,施舍也不能因為受者的價值不同而千差萬別。
佛法無價,不能以金錢的多寡來決定功德的大小,同樣,生活中的很多東西也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親情、愛情、友誼、公益事業、愛心……都是無價之寶,都值得我們付出。但付出一定要是真心的,如果像故事中的這位“孝子”一樣,既顧念金錢、之后又顧念世情,你的心最終會被累到筋疲力盡。
不為情緒所動
人如果讓自己的情緒牽著鼻子走,事情必然會紛擾不斷。情緒就如生長的雜草,時時刻刻試圖吸收我們的智慧,改變我們的生長方向,因此,只有克制自己不為情緒所動,你才能修得一顆寧靜之心。
弘一大師引用某大師之語來闡述修佛的定力:“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七情所困;污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
“子”,古時對男子之尊稱。既然發愿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必須要有一副鐵石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煩惱所動,此謂之鐵石心腸,禪宗稱之為禪定。色、聲、香、味、觸是外塵,法是內塵。世間法不能沾染,出世間法亦不能誘惑我們,心才能定。修行有此覺觀功夫與心態,必成無疑。
修行修的是心,心不動則萬物不動。佛家潛心修行之人甚多,來看看云居禪師的修行吧。
為了潛心修行,云居禪師每晚都會到寺院后面的山洞里坐禪。
山下的幾個調皮年輕人一直想找機會跟云居禪師開個玩笑,看看他到底悟道了沒有。
一天晚上,他們藏在了禪師上山的必經之路上,等禪師經過時,一個年輕人從石頭后伸出手放在了禪師的頭上。
他們原以為禪師會嚇得大叫,可是沒有想到的是,禪師竟然站著沒動,反而把他們嚇了一跳,于是急忙縮回了手,灰溜溜向山下跑去。而禪師卻又若無其事地向山上走去。
第二天,幾個年輕人一起到寺院找禪師,并問他:“大師,聽說寺院后的山上經常鬧鬼,你覺得是真的嗎?”
云居禪師微笑著說:“怎么可能會有這回事,你們不要信以為真。”
“是嗎?可是我們卻聽說,昨天晚上你就遇到了鬼,而且還被鬼按住了頭。”年輕人繼續說。
云居禪師聽后哈哈大笑,說:“我昨晚在山上被按住了頭是有其事,不過按我頭的并不是鬼怪,而是一些調皮的孩子在跟我開玩笑。”
“你為什么這樣說呢?難道當時你就沒有害怕嗎?”年輕人不解地問。
禪師回答道:“鬼怪的手是不會有那么厚實和溫暖的!我又怎么會害怕!即使真的是鬼怪也無需害怕,你們沒有聽說過嗎,將軍之勇是臨陣不懼,獵人之勇是不懼虎狼,漁人之勇是不懼蛟龍,而和尚的勇就是一個‘悟’。我連生死都看透了,又怎么還會有恐懼感呢?”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禍福無常,無論遇到了什么危險和困難都要處變不驚,不為情緒和外物所動,只有這樣才能抓住更多化險為夷的機會。
放下心中的“怕”
人們的內心時常會被恐懼所籠罩,其實“怕”或者“不怕”又能改變什么呢?我們“怕”,只是因為我們放不下。
弘一法師最初出家也是因為身體常常有病弱之相。他皈依佛門之后,就曾對眾生說:“業障重、貪嗔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咸愈。”
貪、嗔、癡三毒是病根,常常發作,身體衰弱,心常恐懼,都是心中有毒,心理影響生理,但能把一句佛號認真地念,工夫得力,使貪嗔的習氣消除,才是究竟徹底的治療宿疾之法。
導致一個人恐懼的信息來自外界,想要真正消除恐懼,就要會辨識外界的信息,找到可以安心的一點,這樣心安自在其中。
一個學僧去拜訪行海禪師,希望禪師可以為他講解《臨濟錄》。
行海禪師道:“如果你真的想有所開悟,不妨去找圓覺寺的洪川禪師,他講解的《臨濟錄》是最好的。”
學僧說道:“不瞞禪師,我已經聽過他的講述了,你是天龍寺滴水禪師的真傳弟子,我現在想聽聽你的講解。”
行海禪師見推辭不得,于是示意學僧跟著他走。他把學僧帶到了平時僧人們操練的武場,并教了學僧一套劍法,直到學僧練得大汗淋漓才帶他回禪房。
行海禪師看著不斷擦汗的學僧問:“你覺得我講解的《臨濟錄》如何?”
學僧大驚,答道:“禪師何曾講解過《臨濟錄》,不是一直都在練劍嗎?”
行海禪師說:“我就是在講解《臨濟錄》,你覺得講得如何?”
學僧不解地問道:“難道禪師的《臨濟錄》就是一套劍譜嗎?”
行海禪師懇切地開示道:“我本來就善于劍道,所以我只能講解劍道,我雖然是滴水禪師的弟子,但是并沒有學習一般禪者的作為。但是《臨濟錄》絕非紙上談兵,根本不可能從語言口舌上去了解,師父雖然講過,但是我不是傳聲筒,所以沒有辦法學!”
學僧不以為然地說道:“照禪師這種說法,歷代祖師傳法傳心的功德豈不都成了傳聲筒了嗎?”
行海禪師搖頭反駁道:“傳法傳心是傳法傳心,傳聲筒是傳聲筒。”
世間豈止是學禪不能當傳聲筒,凡事都不可人云亦云,鸚鵡學舌,從外界接收到的信息或者知識一定要自我消化,融會貫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才能有所得。學禪是這樣,做其他事情也是這樣,學會了分辨信息,才能心中有數。人們越趨于理智,離恐懼和無知也就越遠。
做真實的自己最安心
人們每天都糾結于是是非非中,其實給自己的空間并不多,這些讓人頭大的是非對錯總是攪擾著人們的心智,讓人們很少有時間去思考自己,還原自己。當你遇到是非對錯的爭執時,要學會看透紛擾、超越是非,做最真實的自己,這樣才能獲得安心。
弘一法師指點善友看透紛擾:“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這是弘一法師引用的蓮池大師的一句話,其意被佛家解為:世間事不容易看破,但是看戲就容易體會是假的。人生如夢境,夢醒之后,想想夢里的境界均非真實。佛在經中常勸我們不要造惡,他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明白這個道理,決定不造惡業。在世間吃虧上當,還是歡歡喜喜地接受,因為知道全是假的。
大師教化:“如此行之,自然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凈宗無比殊勝的特點是教我們抓住一個真實的法門,只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超越三界,一生成就,為其他任何宗派所無。其他宗派要想一生圓滿成就是不可能的。假如有可能的話,華嚴會上文殊普賢又何必求生凈土。中國兩千年來,歷代祖師大德,禪宗大徹大悟,教下大開圓解,最后都念佛求生凈土,此乃徹底覺悟之人。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實的。”
佛家對念佛的崇信如此至深,世人也應該悟透其中道理,還原真我才對。禪宗六祖獲得了衣缽心印之后,害怕別人嫉妒、迫害自己,所以連夜逃走了。但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很快眾僧侶就得知了這個消息,紛紛追趕而來。
一位叫慧明的僧侶最先追上了禪宗六祖,并假惺惺地說不是為了衣缽而來,而是真誠地為了求法而來,懇請禪宗六祖接見。
禪宗六祖說:“既然你是為了求法而來,那么請先拋棄一切外援,斷掉心中所有思戀的念頭。”
過了一會兒,禪宗六祖接著說道:“你不要想著善,也不要心存邪惡,你問問你自己,你的本來面目是怎樣的?”
聽了禪宗六祖的提示,慧明頓時如醍醐灌頂,大徹大悟,接著他又請求禪宗六祖再告訴一下秘密的意思。
禪宗六祖說:“如果我能夠告訴你的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如果你能好好反省自己,秘密的意思就在你的心里了。”
慧明聽了,感激地說:“我遁入空門已經很長時間了,卻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面目。你的指點,使我感覺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現在我了解了自己的心,對自己完全明明白白了。”
想要了解自己的心,要學會時常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矯正自己,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欺騙一生,才會懂得自己的所想所要,才會明確自己心中的最終愿望和理想,才會鼓足勇氣一直堅持和努力下去。才能在紛擾繁雜中,超越是非找到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