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弘一法師編——說經悟佛及格言別錄(6)
- 弘一法師全集之佛學·雜記(01)
- 弘一法師
- 3923字
- 2016-11-02 22:00:32
九十二.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眾,多是好高騖遠,不肯認真專修凈業??傆伤奘郎聘鶞\薄,今生未遇通人。
大師痛切感慨之言,發人警醒。發心學佛者都是好人。佛門有句老話:“學佛一年,佛在跟前,學佛二年,佛在西天,學佛三年,佛化云煙。”如能保持初心,成佛有余。隨環境而動搖,值得我們隨時警惕。世間善根為“無貪、無嗔、無癡”,名三善根。反之,貪、嗔、癡為三毒。出世間善根為“精進”。這一生機緣不好,沒遇到一位真正善知識。末法時期找不到善知識,只有求佛。李老師自己非常謙虛,不以老師自居,叫我們學印光大師,印祖已逝世而有《文鈔》在。真正通達的人沒有不念佛求往生的,古來大德早年博學多聞,到了晚年一切放下,專心念佛。
九十三.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尚猶悠忽度日,不專志求救于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
印祖80歲圓寂,正在二次大戰時?,F代若發生戰爭,其慘烈有甚于二次大戰時,以時代人心言,不如五十年前?,F在表面上雖稱承平,而危機四伏,遠比昔時為甚。一旦爆發,逃避都來不及。李老師往生的前一天下午帶幾個學生散步,把消息透露給同學說,他要走了,不想再住下去了,告訴同學說時局已經亂了,即使佛菩薩神仙下凡也救不了,惟一的一條生路是念佛求生凈土。這是李老師最后的遺言。老師去世七年,觀察時局與老人家所說相符。如不認真遵行李老遺言,即是前面所說的善根淺薄。從電視報紙看,整個世界不景氣,人口愈來愈多,失業率增加,情況非常嚴重。我們現在有這么一個安定的環境,若不認真念佛,就太可惜了。
九十四.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為善因緣。
心跳惡夢,這些現象是過去惡業種子在夢中現行,不必介意?!督饎偨洝氛f:“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夢中相是虛妄的,跟前森羅萬象也不是真實的。覺悟的人知道這是業習種子現行,善惡境界都不能脫離輪回。世尊在楞嚴會上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蔽覀儧]辦法轉境界,印祖叫我們專心念佛即能轉境界,在善惡因緣纏繞時,立刻提起念佛的警覺性。
九十五.當恪守凈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
嚴格遵守凈宗家風,老實念佛。持齋是吃素,不與眾生結怨仇,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改惡修善,要由內心里去改。《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皆為印祖一生所提倡者。如何培德植福,依此而行,在生能消除業障,臨終神志清楚,穩生安養。真心照教規去做,方不虛度此生,才是三寶弟子。
九十六.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
世出世間一切法是無量因緣所生。法相中講四緣,把無量無邊的因緣歸納為四大類,即“親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一切法無偶然而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熟讀《了凡四訓》即能真正認識因果。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遇到一點挫折即覺得冤枉,怨天尤人。應知人生惡多善少,故一生中違逆之事多,稱心之事少。世間最重的業障所有經懺不能消的,念佛可以消掉。有人說:“我念佛不少年,何以業障消不掉?”這是念的不如法,第一心不真誠,第二念佛還夾雜,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符按法師提到的四緣是法相名詞,恐初機不易領會,茲簡單說明如下:
(一)因緣。這是二法相生成緣。如種稻,谷子是因,長成為稻是果。稻又可作為種子,因成果,果又成因,故又稱為親因緣。
(二)等無問緣。這是二法相讓成緣,又稱為次第緣。譬如排隊買票,前人走一步,后邊人跟一步,中間不可插隊。此二者互相銜接必須相等,即同類之義,故稱等無間緣。
(三)所緣緣。這是二法相待成緣。譬如娶妻之人稱為丈夫,如其無妻,他就沒有丈夫的資格。又如鏡子前面有一件東西,鏡中同時照見一件東西。若沒有這件東西,鏡中即無此件之相。此第一個緣字有攀緣之義,有能緣所緣,必先有所緣然后才有能緣,無所緣,能緣不起作用。
(四)增上緣。這是二法相助成緣。譬如單獨一個稻種不能發芽生苗成稻,須有水土肥料日光灌溉幫助其生長,這些助緣謂之增上緣。
九十七.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于得意垣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
被煩惱纏繞的凡夫,假如沒有貧窮疾病等苦,不見得是好事情。貧窮疾病中是在受報,報盡就好了。如無此苦,恐又要去吃喝玩樂造罪業??嗳藳]有時間金錢,自然可以避免許多罪過。誰肯在得意時想到將來會墮落。得意時難免損人利己。俗語說:“樂極生悲?!币暺鋼p害他人的淺深接受果報,不只現世受報,死后墮落三途才是可悲。
九十八.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
我們學佛為什么得不到好處?工夫為什么不得力?即因為未由恭敬中求。普賢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禮敬諸佛”。在課誦本或許多懺法中第一句是“一心恭敬”。一般人只是在口頭上滑過而已,故毫無效果可言。內真誠則外恭敬,表里一如。佛法真實利益是消業障,業障一消,則煩惱、憂慮、牽掛、分別、妄想、乃至于身心疾病都沒有了。增?;?,自己聰明伶俐,對人對事對物比過去看得清楚,一切作為作得很恰當,這是慧。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必須把業障消掉,障礙排除才行。
九十九.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念佛不懇切、不真誠,心中還夾雜著妄想,是死難尚未臨頭。在《凈土圣賢錄》中讀到張善和的往生記錄,他過去生中修集善根非常深厚,到臨終遇到善緣。但是這一生不幸作了一個屠夫,殺了不少牛只。臨命終時看見許多牛頭人向他討命債。果報現前,惟心志尚清楚,生大恐怖,大聲呼救。恰好有一出家人路過其門,聞之,即燃著一把香,令他急念阿彌陀佛,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念了幾聲之后,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了,他就走了。因為他的心真誠懇切,所以有這么大的效果。從此一公案亦可證明阿彌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均能兌現。世間一切苦比不上三途,餓鬼畜生苦比不上地獄?!兜夭乇驹附洝氛f,地獄之苦,說之不盡。如不往生西方,遲早地獄有分,不能不警惕,即使下品下生亦能證三不退。
一百.末法眾生,無論有善根無善根,皆當決定專修凈土;善根有,固宜努力。無,尤當篤培。
善導大師講,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如遇緣殊勝,即能上上品往生。我們今天的緣無比殊勝,超過任何一個時代,如不能上三輩往生,真叫冤枉?,F代的佛教典籍容易得到,《無量壽經》譯本有五種,無人能遍讀五種版本。《無量壽經》是凈宗第一經。會集本有四種,夏蓮居老居士民國二十一年發愿會集,集五本之大成,比王龍舒、彭二林、魏源他們所會集的都圓滿。此夏編會集本在臺灣只印了三千余本,許多人未見過,道源老法師對五種譯本未全讀過,亦未見到夏編會集本。臺中李老師九種本只見過五種,尚有四種未見過。今天我們把九種版本印成一冊,此乃無比殊勝之緣。現在我們所缺欠的是善根。善根是真正相信發愿,福德是真肯念佛。我的善根很薄,學佛之初不相信凈土法門,老師雖然苦口相勸,我不好意思同他頂嘴而心里不服。后來經過研究《華嚴》《楞嚴》《大乘起信論》之后才相信凈土是歸宿。特別是《華嚴》,古德說:“華嚴、法華是無量壽經之導引”,這話說的一點不錯。我勸人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不要研究經論,有人還不相信,也不服氣。他說:“法師叫我們不要研究經典,但是他自己曾經學了許多經典,他這是愚民政策。”其實他哪里曉得我的真意,我實在不愿意同學們再走我的冤枉路。我耗費了三四十年才回頭,吃了虧上了當之后才找到這個法門。假如我老早聽老師的話,一心專攻念佛法門,到今天無論走到哪里,人家會稱呼我是阿彌陀佛。
一百零一.汝須自知好歹,修行要各盡其分,潛修默契方可。急急改過攝心念佛。
修行要各盡其分,根性利者可學教參禪,總不如念佛穩當,中下根性,學教參禪得益非常有限,不如老實念佛。出家人的本分是“遠紹如來,近光大法”。在家人本分是“弘法利生,護持佛法”。僧團作到六和敬,佛菩薩必來護持。修行的態度無須要表現,工夫隨其自然成就,無須與他人爭勝,學愚,自覺一切不如人,自然不會貢高我慢,還要改過遷善,攝心念佛,勇往直前,永不懈怠。
(二)格言別錄
(弘一法師編訂)
學問類
◎為善最樂,讀書便佳。
◎茅鹿門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濟事,則彼之感我,中懷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諸君到此何為,豈徒學問文章,擅一藝微長,便算讀書種子?在我所求亦恕,不過子臣弟友,盡五倫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廣州香山書院楹聯)
◎何謂至行?曰:“庸行。”何謂大人?曰:“小心?!?
◎凜閑居以體獨,不動念以知幾,謹威儀以定命,敦大倫以凝道,備百行以考德,遷善改過以作圣。(劉忠介《人譜》六條)
◎觀天地生物氣象,學圣賢克己工夫。
存養類
◎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一動于欲,欲迷則昏,一任乎氣,氣偏則戾。
◎劉直齋云:“存心養性,須要耐煩耐苦,耐驚耐怕,方得純熟?!?
◎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
◎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劉念臺云:“涵養,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是?!?
◎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閑暇時,才見涵養。
◎劉念臺云:“易喜易怒,輕言輕動,只是一種浮氣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呂新吾云:“心平氣和四字,非有涵養者不能做,工夫只在個定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