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附1 杜威講演(8)
- 胡適的北大哲學課(卷四)
- 胡適
- 4968字
- 2016-11-02 21:32:51
現在可以看出這實驗派的方法論,同別派的區別地方。比較這一派的長處,那第一派是整理、系統的方法,他注重系統、類別。但我們講他所以重要,不過用時格外方便,至于本身,并不是目的。那第二派是理性派,注重定理,固亦不錯。但我們所以承認,就因為推論時有根據,可以保險,并不指它本身是目的。
(3)第三步實行——動作行為。
無論觀察如何詳細,推理如何正確,都算不了真知識,要使成為真知識,非經實行不可。實行把推論實地試驗一下,觀察推論是不是正確。沒有這一層,只可算是假設,不能說是真理、真知識。
科學的試驗,即精密的實行。把學理上應發生的效果實驗一下,看這效果是否發生。有了實驗,才可以成真理。實驗是實行,并不是糊糊涂涂的試驗,像小孩子燒藥品一般。最重要的是要有計劃,要有把握的計劃。這種試驗的結果,是正確觀察推論的結果。
9.實驗主義小結
我們講實驗派的方法,總括有兩句:
(一)實驗要使知識、學問、學理格外切于實用,不是空的無用的知識。
(二)使人生的行為格外根據有意識的行為,受知識的支配,不要作無意識的盲從。
我們再放眼一看,古來多少學理,都是些紙上空談,有多少行為,都是些茫無意識。吾們從這兩方面上想,所以實驗的方法是世間人類幸福唯一的保障。
現代的三個哲學家
導言
詹姆斯、柏格森和羅素是三個現代的哲學家,不但他們的文章著作與我們同時,就是他們的意見,也是代表我們時代的精神。表面上羅素雖與上面二人不同,實質的精神還是非常相似的。
如果先從羅素的社會國家方面入手,看他的理論學說,與詹姆斯、柏格森沒有什么太大區別,羅素也與二人相同,主張創造、長進、變動和更新。羅素雖然批評詹姆斯想把天性附屬于實際生活的做法,他自己也用知識涵蓋一般的感情。
不過,詹姆斯比羅素更妥當:羅素以人類全體為前提,詹姆斯則注重個人。詹姆斯沒有抽象的人類觀念,而是個人對個人的生活。
總結起來,三個哲學家都各有貢獻。
詹姆斯主張靠得住的將來,是活動的,可以伸縮的,由我們自由創造的。所以,他的觀點是徹底的自由主義,各人都可以自由創造一個將來的世界。這是詹姆斯的貢獻。
柏格森的直覺,就是對自己創造的將來有一種新的感覺,這個感覺,決不是推理計算可以得到,而在我們有一種信仰,往前奮進。這是柏格森的貢獻。
羅素主張廣大的、普通的、不偏于個人的知識,補救直覺的不足,使人類往前奮進時有一種指示。這是羅素的貢獻。
一、詹姆斯
1.生平簡介
詹姆斯(1842~1910)。詹姆斯哲學最重要的,是在1891年出版的首部著作1000余頁的《心理學原理》當中。這本書之所以重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詹姆斯后來哲學的元素,都包含在這部書里——他的哲學,是從心理學入手的。
第二,詹姆斯的哲學是科學的,不是玄想的;這個科學,不是物理學、自然科學,而是研究人性的心理學。這個事實很重要。他的興趣,完全在人的方面,與人性有關的方面;又因為他注重的心理學,是科學的心理學,從人性入手,從經驗入手,所以把歷史上遺留下來已經不成問題的問題,都一筆勾銷了。這也是以心理學做起點的哲學的重要之處。
2.詹姆斯的藝術家氣質
講他一生的重要事實:他是個科學家,又是個藝術家。他學油畫,很有藝術家的天才與訓練;他的兄弟——亨利·詹姆斯,是近三十年來英文學中一個小說名家。他有藝術的家風、天才和訓練,他講心理不但解剖人性,而且能以藝術家的眼光把心的作用看成戲劇,以文學家的眼光當作戲劇寫下來。
他曾經說過,從前的人把哲學當作辯論,是錯的。哲學是眼光,觀點。當作辯論看,辯來辯去,有許多問題只是為了辯論而產生的。現在當作眼光看,就有藝術、文學的雙重價值。
詹姆斯以藝術家、文學家的能力研究心理學,他的心理學和哲學,有血有肉且有生命,不是死的,但有骨骼,有框架。他對從前的人不滿足,以為他們的大毛病在單純的心理學者的觀點與當局者的心理現狀混淆在一起,換句話說,就是以旁觀人的觀點代替當局者心理的觀點。旁觀人安閑無事,拿去代替,自然不可能清楚。
他晚年在一篇短文《盲目的人類》中,就主張不能用自己的觀點代替旁人的觀點,應該容納領會旁人的觀點;如果處處取旁觀態度,不能設身處地,就決不能得到真理。他把身臨其境看得非常重要。他很恭維新詩人惠特曼,因為惠特曼能把種種留傳下來的文學區別都打破,只擇取人類共通的、普遍的、基礎的東西。處處都是抽象的空話,結果忽視了普遍的、基礎的、共通的東西,才養成人類的盲目性。
3.多元的真理
詹姆斯注重人類共通的、普遍的、根本的、初等的之點,但同時也注重個體的特別不同之點。他的哲學中最注重個性,反對絕對派主張“真理是一個”的哲學。他在這篇《盲目的人類》中有一段說,沒有一個人能知道真理的全體。每個人只能在他的觀點上、立場上得到一種特定結論。人利用特定的位置只能得到特別的觀點,不要妄想推諸萬世而皆準的真理。
詹姆斯的哲學,注重共通人性,也注重個體,從這兩個基本立場得到:徹底的經驗主義和多元論。前者主張人類經驗是共通的、普遍的、基礎的,不能用幾個抽象的名詞包括。后者注重每個人都有特別的個性,斷無絕對的推當萬世而皆準的普遍原則。他晚年有“多元的宇宙”的主張,就是為了反對一元論而來。他所最恨的是主張“整塊的宇宙”。
4.詹姆斯的哲學基礎
他把生物演化應用到心理學上。他早年研究心理學時說:現在很少有人承認人的智慧是因為實際利害產生的。生物進化的道理,介紹到心理學中來,就是把一切心的作用都歸結到“反應作用”的觀念上。例如強光射來,眼睛自閉。外面無論有什么刺激,內部一定有反應作用起來應對,不管刺激復雜簡單,反應都是相同的。路上有人擋路,我們就會自動避讓。這類動作,也屬于反應作用,以動作為中心,而不是以知識為中心,因為這動作是應對外面的刺激。
詹姆斯說:人類知識,不過是反應作用大圈子中的一小部分。低等的動物,很容易看出,他的感覺完全是為實用的。就是有意識的高等動物的人,也是如此。人類知識的重要問題,不在于理論上是什么,而在于實際上怎樣做。
5.知識屬于心理作用
詹姆斯在他書中曾經說:知識是心理作用的一部分。一方是環境的刺激,一方是有機物對刺激的反應,知識不過做個中間人,看看某種刺激是什么,怎么對這種刺激做出反應。因為知識應對刺激做出的反應越來越多,人類竟有主張為知識求知識的觀點。
介乎中間的知識能使刺激和反應略為停頓,有計算籌劃的余地。如果刺激和反應中間沒有知識把它們分開,卻讓它們直接接觸,會造成惡劣的后果。有了知識,人的行動就靠得住了。例如火,沒有中間一部知識:飛蛾見了,立刻撲來,被迅速燒死;小孩見了,就知道這是火,熾熱燙手;大人知道火會燒死人,就趕快跑了;再進一步,知道火可以用水撲滅;沒有著火以前,裝滿水桶預防著;知道制造救火機器,專為救火;再進一步,知道研究火的燃燒發生了怎樣的化學作用。
6.演化論的心理學
這種以進化講心理的觀點,可以從他心理作用所下的界說看出來。心理作用有兩種表示:
(一)為了未來的目的而做;
(二)選擇能夠實現目的的方法器具。
有這兩種表示,才算作心的作用。一直以來,人們把心理作用的這兩個部分當作意志的;詹姆斯也被稱為意志派的心理學家,而不是知識派的心理學家。
但詹姆斯與從前意志派的不同之處,就是詹姆斯有生物進化論的思想背景,把知識與意志連貫起來。知識、意志連貫以后,向著一個未來的目的,必有能力先認清想像的目的,否則不能滿意。驚奇、快樂、喜怒,也都從人對外面的失敗、成功的感受而來。
以上是詹姆斯心理學的概論。他的具體觀點,就是“意識之流”,從前人把意識看作零碎湊成的,至多不過像房子一樣。詹姆斯不把它當作房子或碎塊,而是比喻為永久不絕往來的流水。這個觀念在他的哲學中最重要。他的哲學,處處重個性,重變換,重進化,重往前冒險,重自由活動,都是從這個把意識看作流水的觀念來的。
詹姆斯說:從前人對意識作用的見解,是磚頭一般的,整塊的,死的。這個見解,好比人站在水邊看水,只看見一杯一杯、一桶一桶、一缸一缸的水,而看不見永遠往前流動不息的水。人心中所產生的特定印象,都在意識之流當中,每一個印象與別的印象關聯不斷,不是孤立的,都是意識之流的一部分。
7.意識流
詹姆斯以為從前研究心理現象的人,錯誤在于把物體的性質應用到心理上來。外面的東西較為恒久不變,于是就認為心靈現象也是如此;豈知意識之流時時向前,沒有一秒不變遷。物體的性質不能應用于心靈現象。再說,物體可以分成各個部分,譬如杯子,有杯口、杯柄、杯底,但是杯子的形象是整個的,不是部分的。
他平常最愛用的一個例子,就是檸檬水,一般以為是三個觀念:檸檬;水;糖。其實我們喝檸檬水的時候,只有一個觀念“檸檬水”,不會有三個,我們喝檸檬水的時候,決不會想喝的是檸檬+水+糖。分解后的觀念來自理論上的思考,實踐進行之時,沒有任何深度思考,只有“喝”這個單純的行為。所以說,物質不變,觀念變;物體可分,觀念不能分。
8.意識流思想的哲學影響
詹姆斯的“意識流”思想,不僅在心理學上,在哲學上也產生了明顯的思想效果。哲學上的效果,至少也有兩個:
第一是“一”與“多”的問題,就是統一還是散亂、一元還是多元的問題。詹姆斯說:從前的大病,在于把多元的心理看成分裂,精神不統一,以為多元就是混亂不堪,只有系統完整、條理一致才好,人們唯有得到系統的心理現象,才會倍感安慰;其實換一個觀點,把人的經驗看作不斷的意識之流,一元與多元都獲得自己的位置。
流水也有統一復雜之處,粗淺地講,如大河流入海中,水中夾有泥沙,不是純粹的。意識當作流水看,可以看出許多應該統一或應該多元的地方。例如作一個計劃,須統盤籌算,非統一不可;但在對付困難時,不得不一點一點解剖分析出來,方法意見,越多越好。這是把意識看作永遠隨時隨地應付的工具。所以世界的一元、多元,不成問題,而問題在于什么地方用統一,什么地方用多元。
9.論知識
第二種是知識問題。從前的人,認為知識是抄本,是主體對外部世界反應的描摹,與外面的物體是否相像,相像到什么程度,在知識史上是個無解的問題。例如對杯子的觀念,把握到什么時候、什么程度,才是真的杯子呢?詹姆斯說:以意識流來講,不管你的觀念與實際事物像不像,只要能把你帶到另一種經驗上去,造成經驗的連續流轉,這個觀念就是真的。簡言之,人的觀念無所謂真假,只有效果好壞,效果好壞就是能不能持續造成經驗的流轉不息。
再舉一個例。如華盛頓的農莊,許多人有明了的印象;許多人卻很模糊;有人連模糊也沒有,只有一個寬闊的種植園的印象;還有許多瞎子,連這個印象也沒有,只聽到鐘聲;還有許多人連大門、鐘聲這些印象統統沒有,只有華盛頓三個字。這些都是對的。
照詹姆斯說,這些印象都把人送到華盛頓這個經驗上去,所以印象只求能發生我所期望的效果。這個觀念,在實驗主義的知識論、真理論中都很重要。就是把知識、真理看作一座過渡的橋,用來達到我所期望的目的。
10.知識的來源
哲學上爭論最烈的問題,就是知識從什么地方來的問題。許多人主張從經驗來;還有許多人以為經驗固然重要,但普遍的必然定理,卻有經驗之外的來源,不能來自經驗。
經驗知識,如糖是甜的,雪是白的,火能燒,大家都能承認是從經驗來的。算術、代數、幾何上的種種定理,物理、化學上的物質不滅說,形而上學上的有果必有因的因果論,人生哲學上道德的法則等等,許多人不承認是從經驗來的。
因為這些定理,有必定如此、決不會不如此的必然性質在內。例如二加二等于四,三角形的三角之和等于兩直角,無論怎么把經驗去掉,這些真理還是存在的。
這些普遍的必然定理,是先天的知識,經驗主義的觀點很難把這些定理講明白。直到斯賓塞才用演化論思想來說明必然定理也從經驗來。雖然一生的經驗未必使之成為必然,但自低等動物進化到人類,再自原始人類進化到現在人類,生物經驗在這么長的一條路上進化下來,積聚下來,幾乎成為天性的一部分。外邊的環境幾多變遷,但都遵守這些定理的約束。種族的經驗,日積月累,總讓人覺得是先天的,一般我們講時間空間,都只有放到這些定理之內,才能解釋,所以自然就是種族經驗的結果了。
我提出斯賓塞的見解,因為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中有一篇討論到這個問題。他以斯賓塞的觀點為起點,加上徹底經驗主義的思路,探索經驗到底是怎樣變成定理、公理的。演化論思想本身固然重要,但把它應用到哲學上,所產生的效果就更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