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勞
——把握拍攝節奏
【戰計原文】
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戰計譯文】
迫使敵人處于被動困難的局面,不一定采取進攻的手段,這就是《易經》中“損剛益柔”原理的運用。
【戰計啟示】
以逸待勞之計認為,根據剛柔相互轉化的原理,實行積極防御,逐漸地消耗、拖垮敵人,使它由強變弱,我方就會自然變被動為主動。戰國時管仲治國備戰、孫臏伏擊龐涓、李牧大破匈奴,都是用的以逸待勞之計。
攝影者講逸不是貪圖安逸,而是把握規律、掌握節奏、勞逸結合,確保有足夠的精力和體力用在關鍵時刻。太陽是最常用的自然光源,但眾所周知,白天特別是正午時分,光線太強,光比太大,入射角也太大,不適合拍攝,更不適合拍風光片。如果時間允許,不妨在熟悉拍攝對象之后先休息,等太陽剛剛出來或落山前后,光線柔和時再拍攝。任何拍攝對象都有一個最佳拍攝時機,攝影者既不能不加區分動手就拍,也不能一刻不休息地一直盯著,必須善于掌握規律、以逸待勞、把握拍攝節奏,在有限的時間用有限的精力拍出更多更好的照片。以逸待勞需講究方法,科學籌劃。

圖17 瞧!飛機
歪讀正用之一
熟悉情況。此法要求拍攝之前要有周密的準備。事先要盡可能通過各種媒體了解拍攝對象的情況,如其歷史與現狀,且重點要放在現狀上,如果能多了解一些近期可能發生的事就更好。這樣就可以有所準備,從容應對。此外,對從媒體上掌握的資料,要及時找熟悉當地情況的人核實,以掌握最新動態。《瞧!飛機》就是熟悉情況后拍攝的。
歪讀正用之二
度量器材。每位攝影者手中的器材不一樣,適用性也不一樣。即使準備得再全,也不可能應有盡有。這就要分析自己所帶的器材在面對的拍攝環境中能發揮什么作用,能拍出什么樣的照片。這樣才能增強計劃性,減少盲目性。不熟悉手中器材就倉促上陣去拍,往往會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還可能錯失良機。因此,要力避倉促上陣,以免拍攝時措手不及,過后悔之晚矣。
歪讀正用之三
觀察地形。介紹情況的人不可能把現場狀況完全說明白。即使說得活靈活現,也無法替代攝影者的親自觀察。如果你準備晨昏攝影,最好白天看好地形,把各個拍攝對象、拍攝角度之間的關系弄清楚,這樣有利于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大致的拍攝計劃,有針對性地做好進一步的準備。
歪讀正用之四

圖18 鑼鼓喧天
選擇角度。選好了角度就成功了一半。選擇角度不能跟著名師、照著名作來,那樣肯定不行。一定要不辭辛勞、獨辟蹊徑、有所創新。站在那兒舉起相機就拍,當然省事,看上去也有風度,問題是拍出的照片太平淡;坐下、蹲下、趴下好像有失身份,但等你拍出好照片就有“身份”了。選角度不妨上躥下跳、左顧右盼、里來外去,多角度比較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比如,山西威風鑼鼓隊威名遠揚,攝影者從地下管道井口仰拍,隊員們在井口邊敲擊,產生了《鑼鼓喧天》的效果。
歪讀正用之五
關注氣象。天氣對攝影的影響較大。你想拍日出日落,陰天就拍不了;你想拍彩虹、佛光,也得等其出現;至于拍海市蜃樓,可能等了一個月也沒等到,更何況對于非職業攝影者來說,更耗不起那個時間。只有及時看天氣預報,掌握天氣變化的大致情況,擇機拍攝。當然,風有風的姿態、雨有雨的效果、霧有霧的情趣、冰有冰的意蘊、雪有雪的景象,要隨機應變按快門,不能只憑一廂情愿。
歪讀正用之六
計算路程。從出發點到拍攝點大致有多遠,乘車還是徒步,需要多長時間,都要做到心中有數。計算時間時,一定要有預留時間,避免一旦發生突然情況而誤事。如果是黃昏拍攝或在山林、沙漠里拍攝,最好找個向導,以免迷路遇險或發生意外。
歪讀正用之七
沿途攝影。在去拍攝地的往返途中,不能相機入包萬事大吉,要開機待拍,隨時把遇到的生動景象拍攝下來。所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往往精心籌劃、全力以赴拍不出什么像樣的照片,而在往返路上拍出了佳作,這就是攝影創作的偶然性。天時地利人和,有時是可遇不可求的。當然,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等看到精彩鏡頭再準備相機,那就為時已晚了。即使相機在手,如果反應不迅速也會錯失良機。《暮歸船歌》《張網以待》都是在采訪返回途中拍攝的。

圖19 暮歸船歌

圖20 張網以待

圖21 高蹺絕技。該照片是在廟會上拍攝的,表演者動作驚險,頗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