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上下五千年(超值全彩白金版)
- 宛華主編
- 1573字
- 2019-01-02 20:13:21
李悝變法
李悝(約公元前450~前390年),又稱李克,戰國時期魏國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法家的始祖。據說他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學生。
春秋末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后,魏國定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占據今山西西南部的黃河以東地區,這里地勢險要、土地肥沃、經濟發達。魏國國君魏文侯勵精圖治,招納人才,魏國逐漸強盛起來。
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06年),魏軍攻滅了中山國(在今河北中部一帶),魏文候派太子擊前去治理,并把中山國的靈壽封給攻滅中山國的大將樂羊,同時派李悝為中山相。在三人的治理下,中山的局勢逐漸穩定。
后來魏文侯又任李悝為上地(今陜西北部黃河以西一帶)守(守在當時既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又是地方最高軍事將領)。上地孤懸在黃河以西,周圍都是秦國的地盤。李悝到任后,秦軍向上地發起進攻,結果李悝被打敗。但他毫不氣餒,秦軍退走后,他組織上地人民一面發展生產,一面加強軍事訓練。為了增強當地的軍事實力,李悝規定,以后老百姓如果出現什么矛盾糾紛,就比賽射箭,誰射得遠、射得準,就判誰贏。這樣一來,上地的男女老少,紛紛練起了射箭。后來秦軍再次侵犯上地,李悝率軍迎戰,上地的人民也紛紛拿起弓箭反抗,秦軍大敗而走,從此再也不敢侵犯上地。李悝乘勝追擊,占領了很多秦國的領土,建了15座城。
李悝在中山和上地顯露出他不凡的才華,被魏文侯所賞識,所以就任他為相國。魏文侯問李悝:“怎樣才能治理好國家呢?”李悝說:“要想治理好國家,必須使老百姓有飯吃,給有功勞的人賞賜,做到言而有信和賞罰分明。”魏文侯說:“這些我都做到了,但老百姓為什么還不滿意呢?”李悝說:“這是因為國家有很多寄生蟲啊!我認為應該剝奪那些世襲貴族的俸祿和特權。貴族立功可以給予高官厚祿,但他們的兒子倚仗父親的功勞出門乘著馬車,穿著名貴的皮衣,整日欣賞歌舞,無所事事,所以老百姓才不滿意。您應該剝奪這些貴族的俸祿,把它用來賞賜那些有本事的人。”魏文侯覺得有理,連連點頭,任用他為相國。
公元前445年
中國大事記:
魏文侯即位。他在位期間,任用李悝在魏國實行變法。
李悝當上相國后,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變法。第一,他廢除官爵世襲制,重用有才能有功勞的人。以前的官爵是世襲制,父親的官爵由兒子繼承,也不管兒子有沒有才能和功勞。李悝把廢除世襲制作為變法的第一項內容,而且“有功必賞,有罪必罰”。這就沉重地打擊了舊貴族勢力,許多人才紛紛前來。
第二,充分發揮土地的效用。他首先廢除了“井田制”,鼓勵人民墾荒種田,擴大土地面積。耕地面積擴大了,糧食產量自然也就提高了,農業得到了大發展。他提倡在一塊土地上種植各種糧食作物,并要求農民在住宅四圍種植桑樹,充分利用空閑土地擴大農民的副業生產,還規定增產者賞,減產者罰。李悝對魏文侯說,方園百里之內,有土地九萬頃,除去山林、河流、城鎮所占的面積,還有六百萬畝土地。如果精耕細作,每畝可多收糧食三斗(即三十六斤),六百萬畝就可以增加糧食產量一百八十萬石;如果耕作不力,就會減產一百八十萬石。他還對魏文侯說,建造華麗的建筑,既耗費民力,又耽誤農事,這就損害了農業生產;農業生產受到了損害,就會產生饑荒。因此要千方百計為農業發展生產提供便利條件。
第三,李悝主張實行法治。他收集了各國的法律,編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經》,分為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六篇,以此來維護社會秩序。
第四,李悝還提出國家應實行平糴法。平糴就是國家在豐收年大量買進農民的糧食,欠收年再把糧食以平價賣給農民,以保證農民不會因饑餓而逃亡。
魏國在經過李悝變法后,迅速發展起來,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而李悝本人也被奉為法家的鼻祖,此后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無不受到他的影響。

⊙金器 戰國前期
戰國時代,隨著鐵制工具的應用和普及,金銀器的制作工藝有了很大提高。由于當時的黃金極為稀少,所以只有上層社會才有條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