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上下五千年(超值全彩白金版)
- 宛華主編
- 2030字
- 2019-01-02 20:13:17
弭兵之會
從春秋中期開始,周王室中衰,諸侯并起,其中以晉國和楚國最強大。晉、楚兩國為了爭奪霸權,連年征戰,給廣大人民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尤其當時夾在兩國中間的很多小國,比如宋國,經常成為兩大強國的戰場,更是苦不堪言。這些小國歸順楚國就會遭到晉國的進攻,歸順晉國就會遭到楚國的進攻,只能在兩大強國的夾縫中忍辱偷生。公元前595~前594年,楚莊王率軍隊圍宋國商丘達九個月,宋國人民糧食斷絕,只好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交換當食物,用人骨當柴火。經過長期的戰爭,晉楚兩國也損失巨大,而且兩國都面臨著新的敵人。晉國對依附它的小國強取豪奪,引起了他們的強烈不滿。晉國與西邊的秦國結盟,不料秦國很快背盟,聯合少數民族白狄攻打晉國。楚國爆發了一系列的內亂,楚國的叛臣巫臣跑到東邊的吳國,教吳國人兵車作戰。吳國很快強大起來,對楚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吳軍不斷騷擾楚國,害得楚軍疲于奔命,損失了很多人力物力。在這種情況下,晉國和楚國都有停戰的意思,在激烈爭奪的同時,又在互相試探,釋放俘虜,派使臣互訪,謀求媾和。

⊙青銅馬形飾 春秋
為了使自己免遭戰亂之苦,宋國不遺余力地倡導“弭兵”運動,弭兵就是停止戰爭的意思。這得到了廣大渴望和平、停止戰爭的小國國君和百姓的支持。宋國大夫華元得知晉、楚兩國釋放俘虜、使者互訪的情況后,就主動出來斡旋,以促成晉、楚結盟。華元與晉國的正卿欒書、楚國令尹(宰相)子重的私人關系都很好,他不辭辛苦奔波于晉楚兩國之間,促成兩國停戰。
約公元前6世紀
世界大事記:
古希臘寓言家伊索活動時期,后人編有《伊索寓言》傳世。
魯成公十二年(公元前579年),在華元的積極斡旋下,晉國上軍師士燮與楚公子罷、許偃在宋國的西門之外會盟,并達成了協議,這就是第一次弭兵之會,也稱“宋西門之盟”或華元弭兵。盟約規定規定互不侵犯。不久,晉厲公和楚公子罷會盟于赤棘,宋西門之盟一時得到了貫徹執行。但兩國都沒有誠意,盟約締結四年后,兩國爆發了鄢陵之戰,宋西門之盟宣告失敗。
鄢陵之戰后,兩國的內部矛盾日趨激化。晉國士大夫的實力越來越強,已經開始威脅到國君的地位。秦國一向與楚國交好,敵視晉國,在晉楚爭霸中經常派兵援助楚國。晉國一直希望與秦修好,但秦國豪不領情。終于,晉國忍無可忍,率兵攻打秦國。晉國與東面齊國的關系也不好,因為齊國經常攻打依附晉國的小國魯國。晉國雖然派兵打敗了齊國,迫使它求和,但并沒有解除齊國的威脅。
楚國的情況更加不妙。鄢陵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從此開始走下坡路,在與晉國的爭霸中處于下風。楚國的統治階級日益腐敗,驕奢淫逸,國內的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公族與士族之間,士族與士族之間爭權奪利,互相傾軋,造成一些士族逃到晉國和其他國家,為別國效力。西面的吳國逐漸強大,楚國雖然在對吳國的戰爭中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始終消除不了吳國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兩國又開始謀求和。
宋國的大夫向戌與晉國執政大夫趙文子、楚國令尹子木是好朋友,他趁機來往于兩國之間,進行斡旋,謀劃議和。晉、楚兩國正求之不得,都很爽快地表示答應。另外兩個強國齊國和秦國也表示答應。
魯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十月,晉國大夫趙文子、楚令尹子木與宋平公、滕國、邾國三國國君,以及齊、秦、魯、衛、陳、蔡、鄭、曹和許14國的大夫會盟于宋國國都商丘的蒙門(東北門)。晉、楚兩國達成盟約,盟約規定晉國的盟國要向楚國進貢,楚國的盟國要向晉國進貢,奉晉、楚為共同霸主;秦國和齊國也是大國,秦國不向晉國進貢,齊國也不向楚國進貢。邾國和滕國分別是齊國和宋國的屬國,所以不參加會盟。
在歃盟時,晉、楚兩國爭相爭當盟主,都搶先歃血,爭執不下。晉國大夫叔向勸趙文子說:“我們晉國應當發揚我們的仁德,不必爭先了。”于是晉國才讓楚國先歃血。這就是第二次弭兵之會,也稱“宋蒙門之盟”或“向戌弭兵”。
·卿大夫·
卿大夫最初是西周時期分封制度下的一個分封級別。在西周的分封制中,天子分封土地給諸侯治理,諸侯再將自己的土地分成小塊交給卿大夫治理,卿大夫下面還有士,卿大夫在自己的領地內具有世襲統治權,同時效忠于諸侯。東周時期,在諸侯王脫離周天子控制崛起的同時,卿大夫階層也開始崛起,許多諸侯國也出現卿大夫控制諸侯國政治的現象。比如孔子時期的魯國朝政便是在季氏三家卿大夫的把持之下,甚至一些卿大夫干脆弒君自立。秦統一六國之后,由于分封制已經被郡縣制所取代,卿大夫這個封建領主也便不再存在?!扒浯蠓颉边@個詞分裂為“卿”和“大夫”,均是官職名稱?!扒洹笔莾H次于“公”的官職級別,秦漢朝廷“三公”之下設“九卿”,如大理寺卿、太常寺少卿等。清常以三品至五品卿作為官爵虛銜。另外,“卿”還被皇帝用作對大臣的愛稱,乃至皇帝直接稱大臣為“愛卿”。而“大夫”也是古代高級官員的稱呼,秦漢之際的中央要職中便有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官職。
公元前514年
中國大事記:
吳王闔閭召伍員為行人(外交官),與其共謀國事。
第二次弭兵之會后,晉國忙于內斗,楚國受制于吳國,所以結盟后,晉、楚40多年沒有再發生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