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上下五千年(超值全彩白金版)
- 宛華主編
- 1431字
- 2019-01-02 20:13:14
假仁假義
齊桓公死后,他的五個兒子開始搶奪君王的位子,齊國爆發了內亂,齊國的霸主地位剎那間煙消云散了。
齊國內亂時,公子昭走投無路,就想起父親囑咐的話:大難之時請宋襄公幫助。于是公子昭逃往宋國。
宋襄公見齊國發生內亂,就想起齊桓公當初稱霸諸侯時,何等顯赫,現在乘其內亂,正是樹立自己威信的大好時機。于是宋襄公號召各國諸侯出兵一起送公子昭回國當國王,把豎刁、易牙這些亂臣賊子殺死,將公子無詭趕下臺來。
宋襄公的號召力不大,只有三個小國出兵跟他攻打齊國,公子昭被擁立為齊孝公。
本來齊國是諸侯的盟主,如今齊孝公依靠宋國的幫助,才得到了君位。所以,齊孝公對宋國感恩戴德,這樣一來,無形當中提高了宋國的地位,宋襄公也真的萌生起做霸主的想法來了。但一想到上次扶立齊孝公,只來了三個小國,幾個中原大國都不理睬他,便決定先教訓幾個小國,以挽回面子。他處罰了滕國國君嬰齊,便邀曹、邾、等國結盟,借口
國國君遲到,就叫邾國人把他抓起來殺了祭祀社神。
公元前722年
中國大事記:
史書《春秋》記事從本年開始。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成王沒有直接去救鄭國,而是派兵攻打宋國。
宋襄公得知本國告急后,立即撤軍歸國。宋軍與楚軍隔泓水對峙。
過了幾天,公子目夷看到楚軍準備渡河,連忙對宋襄公說:“兵貴神速,此時乘敵軍沒有渡完河的時候,發起進攻,一定能戰勝他們。”宋襄公搖頭說道:“宋是講仁義的國家,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時與人開仗呢?那樣豈不是太不仁義了嗎?”說著說著,楚軍已經全部渡過泓水,正在列隊擺陣。公子目夷又對宋襄公說:“楚軍已經過了泓水,趁他們陣腳未穩,趕快殺將過去,楚軍一定戰敗,此時不動手,恐怕就來不及了。”宋襄公不高興地對目夷說:“這怎么行?你太不講仁義了。人家隊伍沒排好,怎么能乘人之危呢?”
一會兒的工夫,楚國兵馬已經排好陣勢,接著擂響了戰鼓,楚軍如排山倒海般殺向宋軍,宋軍哪里抵擋得了,紛紛敗下陣來。宋襄公見狀,跳上一輛戰車仗劍指揮。一陣亂箭射來,腿上中箭負傷。公子目夷等幾員戰將見狀,拼命廝殺沖開一條血路,殺出重圍,才沒讓宋襄公當楚國的俘虜。
宋襄公率殘兵敗將回到國都商丘。宋國百姓議論紛紛,都埋怨他不該和楚國交戰,更不該采取那種打法,這些話傳到宋襄公那里,他還不服氣,氣憤地說:“君子要講仁義。不能在對方有危險的時候攻擊他們,不能碰到受傷的人再去傷害他,不能捕捉頭發花白的老兵作俘虜。”目夷氣憤地說道:“打仗就是為了打敗敵人。如果在敵人面前講仁義,就不要打仗;如果碰到老兵不抓,就只有當別人的俘虜了。”
宋襄公志大才疏,又好大喜功,剛愎自用,最終自取失敗。宋襄公因箭傷很重,過了一年就死了。

⊙宋楚之戰示意圖
·禮崩樂壞·
春秋時期,隨著宗族政治的日趨解體,傳統的禮樂制度也難以繼續維持,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在各國的政治斗爭中,以下犯上的奪權事件層出不窮,不遵循舊有禮制的現象也經常發生。一些從諸侯手中奪取了政權的卿大夫,不僅僭用諸侯之禮,甚至也僭用天子的禮制。有鑒于此,孔子繼周公之后對于禮樂制度進行了再次加工和改造,努力要將社會重新納入禮樂的規范,但是他的理想并沒有實現。歷史進入戰國時代后,社會變革的加速使傳統的禮樂制度被徹底破壞。各國紛紛進行變法運動,法律制度普遍建立,從而取代了禮樂的地位,成為維護新的政治秩序的工具。此時殘存的禮樂,已經流于形式,名存實亡了。
公元前605~前562年
世界大事記:
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修建空中花園,滅猶太國,將猶太人擄往巴比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