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學生科普百科全書(彩圖精裝)作者名: 郭和益本章字數: 1449字更新時間: 2019-03-01 19:32:16
4 變化的世界
現在,人們對地球歷史的理解主要來自于地層學——關于巖石層的研究。通過對巖石形成過程的研究,地質學家能夠推測在遙遠的過去發生了什么,并據此解釋每個巖層包含的內容。
因為生命誕生于海洋并且在那里持續繁盛,而在沉積層中保留的化石記錄同樣代表了一個進化的序列,所以地層學就能夠得到古生物學的輔助。對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研究顯示,地球的歷史是在循環中前進的,相對穩定的時期會被劇變打斷。在造山運動中,曾經水平的巖層可能會被壓皺而形成褶皺山脈,而另一些巖層則可能被侵蝕而完全被破壞,并在巖石上留下裂縫,這些裂縫被稱為不整合面。這種特征可以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峽谷看到。
今天的地質進程跟過去是類似的,然而,這些進程發生的速率可能已經改變。在地質學中,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變化發生得非常慢,但突然的風暴或者火山爆發可能會迅速改變一個地區的面貌。這些事件都被巖石記錄了下來。
滄海桑田
巖石是礦物的集合體,礦物就是擁有有序原子結構的固體物質。大多數巖石是硅酸鹽,它們由不同的金屬陽離子與硅和氧結合構成,硅與氧的結合通常以陰離子的形式存在。因為包含了不同的陽離子,不同的硅酸鹽礦物就會有不同的內部結構,其中一些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十分堅硬;而另一些則較為疏松,因而可能對物理性或化學性攻擊更敏感。
歸根結底,所有的礦物都來自行星內部,是在熔融狀態巖漿冷卻時結晶而成。這類晶體都是在相當大的壓力和溫度——500℃(花崗巖)和1100℃(玄武巖)——下形成的。所以,當它們到達地球表面時,由于低溫和低壓,它們并不一定能夠保持穩定。而且,事實上大部分巖石的結構本身就存在很大的脆弱性,這種脆弱性與它們的原子結合方式有很大關系。
在地球表面,露出地面的巖石被水、風和冰破壞。破壞很容易沿著巖石天生的脆弱點諸如巖層面、接合點和斷裂面等區域發生,最終巖石支離破碎。巖石碎片會在重力、流水、冰和風的共同作用短時間內被送到其他地方。在此過程中,巖石碎塊彼此之間或者與其他露出地面的石頭之間相互碰撞,最終分解成單體礦物顆粒。之后,這些巖石顆粒就沉積為沉積巖層或者地層。
結合性石英是花崗巖的主要成分。石英在其他沉積巖中也很常見,這些沉積巖由上述的風化作用及之后的沉積作用形成。石英有結合性很強的原子結構,這使得它對化學侵害具有抵抗力。在這方面,石英與同樣為花崗巖組成成分之一的長石完全不同:長石的晶體因裂面的存在(在礦物的原子晶格中脆弱聯接的平面)和能夠輕易被弱酸性水分解的分子而顯得脆弱。因此,長石顆粒被逐漸分解形成黏土,它們的其他成分則溶解,被小溪或河流帶走,最終在其他地方再結晶。除石英外,其他成巖硅酸鹽物質都要經歷相似的降解過程。
沉積物被河流(或冰川)運送到海洋或者湖泊中的過程不僅包括礦物顆粒的層層堆積,也包括促成礦物質的最終溶解。有時候,沉積物被掩埋后,沉積物顆粒間的水分被固定住,上述過程就會產生結晶化的類混凝土。對于將分離的顆粒轉換成固體巖石而言,發生在沉積之后的作用過程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巨大的壓力之下,礦物顆粒空隙之中的水分被擠出,礦物顆粒就會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很多石灰巖是直接從海水中沉積而來的,它們由碳酸鈣構成,這些碳酸鈣是由空氣中諸如二氧化碳之類的成分與海水中的碳酸反應而成。碳酸鹽也被海洋生物利用建造其外殼。二氧化碳固定在固體碳酸鹽中的一個好處就是能避免其在地球大氣層中的累積,如果沒有這個作用,溫室效應早就會在地球上發生并阻止生命的發展,就像金星上的狀況一樣。

圖中顯示的是在美國猶他州發現的砂巖巨石。該地區目前已變成一個穩定區域。全新世時代,中生代砂質巖石形成的高原地形被侵蝕剝落,從而遺留下臺地、山丘和小山頂,這種地貌可以在拱石國家公園里看到。最終的地貌是由風蝕形成的。最初聯合在一起的巖石被日復一日的膨脹和收縮、結冰和解凍以及洪水分裂開來。
火星上大多數的侵蝕作用和廣泛分布的塵埃的搬運都由風來完成,而曾在火星上流動的水和冰則都在沉積物中。金星上沒有水,一些撞擊留下的殘余物依靠風移動,并可能在固體微粒和氣體混合而成的混濁流的作用下沉淀。

這些陡峭的石灰巖懸崖位于意大利阿爾卑斯山脈東北邊緣的多洛米特斯鋸齒狀山峰之中。大約1億年前,阿爾卑斯山脈因非洲大陸板塊和歐洲大陸板塊的擠壓而形成。這使得古地中海(位于兩個板塊之間)富含石灰質的沉積物被壓縮形成巖石,并在大陸板塊擠壓力的作用下熔化成火成巖漿。直到今天,這個地區的構造活動仍然十分活躍。

在花崗巖中,扁平的長石棱柱與黑云母的褐色薄片形成了鮮明對比。無色的石英晶體充滿了它們之間的縫隙。不透明的顆粒是氧化鐵(磁鐵礦)。花崗巖的風化產生了長石,并轉化為黏土;具有極強耐受性的石英則形成次級巖石的顆粒;云母同樣會轉分解成黏土。而分布最普遍的氧化鐵——磁鐵礦相對難溶于水,因此仍然部分地作為不透明顆粒保留下來。
河流
雨水可能從地表流過或者滲入多孔的巖石,并在泉水線上水位較低處出現,最終流入河流的支流網。這些水流能運送沉積物并沿途將它們沉淀下來,它們或成為水道中的點沙壩,或以洪水沉淀的形式擴散到周圍地區。
主流與支流共同組成一個河流系統——一個血管狀的水流網絡。在它的上游,斜坡比較陡,水流比較急;河流以懸浮或沿河床拖曳大一些的殘留物的方式運送承載物。當河流最終進入海洋或者湖泊的時候,它會迅速失去能量并將它的承載物沉淀下來,形成沉積物三角洲。河流則必須在這里開一條新路。
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河流,諸如密西西比河和亞馬孫河,將巨量的水送入大洋。密西西比河每秒流量為1.77萬米 3,亞馬孫河的每秒流量則10倍于此。它們每年分別要運送大約10億噸的沉積物進入海洋。現代密西西比三角洲下面是一個6000米厚的沉積層,它大約積累了4000萬年的時間。目前,這條河平均每年仍在為它的三角洲增添1.5×10-3米厚的沉積物。
火星表面也發現了遭受河流侵蝕的跡象——雖然它現在已經由于極度的寒冷而沒有了流動的水。火星上隕坑區域之間的峽谷網很可能是被15億年前流淌過的河流切割而成的。那些被嚴重沖刷的河道可達200千米寬、1000千米長,看起來似乎是由巨量的水在瞬間釋放造成的。據推測,這些水可能由地下冰融化而來。它們可能跟美國華盛頓州河道交錯、凹凸不平的地區相似,這些地區的地貌就是在最近的冰期中由一次天然決堤形成的。
一個主要河流系統的河道并不總是保持不變的,比如密西西比河。由于更新世冰期(200萬年之前)海平面比現在低,所以為了平衡下降的水位,它切割出了一個深深的河床。當冰融化而海平面重新上升時,這條河就會泛濫,然后堆積在它的河岸兩邊形成了一條更加曲折的河道。這種情況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它的三角洲也就會不斷發生變化,最終形成一個復雜交錯的沉積模式。
當天氣過于潮濕時,本該滲入大地的水就會在地表流過并進入河流,這會使河流的水量超過它所能承載的最大容量,洪水就這樣形成了。1993年密西西比河的泛濫摧毀了5萬幢房子,造成52人死亡。發生在2000年的莫桑比克大洪水更為嚴重,它由颶風引起,持續了三個星期,對這個國家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在干旱地區,河流傾向于僅在特定季節流動并可能無法從內陸沙漠到達海洋,因此,它們將沉積物沉淀在一些暫時性的湖泊中。在極地冰帽附近地區的夏季,季節性的河流也很常見。

贊比西河是南部非洲最長的河流,它有2650千米長,每秒的平均流量高達1.6萬米 3。它在津巴布韋形成了非常壯觀的瀑布。

河流中最小的碎塊以懸浮的形式(懸浮型負載物)被運走,而最大的碎塊沿著河床被水流拖曳(牽引型負載物);懸浮型負載物在洪水中的含量可能會更大。在河流的較下游河道,或者在它的入海口,當它在一個平坦的地面上流動時,能量水平就會急劇下降。
河流起始于高地并流向低地和大海。它們可能起始于一個湖泊或者山脈中的瀑布,而后者會匯入溪流。支流(比較小的河流)可能會在任何一點上增加它們的水流。在上游,斜坡相對比較陡峭,所以徑流以高速率流動。在這種情況下,大的石頭能夠被水流搬運下來。在河流的較下游,河道處于一個較小的斜度并且更寬,河水所具有的能量就會有所降低,結果,河水只能搬動較小的碎塊。
在河口沉淀下來的沉積物形成了三角洲。河水的密度比海水低,因此它們并沒有混合,這使得沉積物能夠遠遠深入到大海中。沉積物在海床處以一個較河床更大的角度順斜開去形成頂積層和底積層。呈枝狀分布的支流流入大海。
當有幾條主要河道曲折或者筆直前進的時候,河道可能交織在一起。曲流通常與漫灘和牛軛湖聯系在一起,它們是在曲流繞在一起切入另一條曲流,舍棄彎道以縮短路程時形成的。

這張地球資源探測衛星照片顯示了亞馬孫河與里奧·尼格羅河的交匯點。亞馬孫河攜帶的沉積物使它的水顯現出藍色,這完全不同于里奧·尼格羅河的河水。在它們匯合點下面的一段距離,兩種不同的水并沒有混合在一起。
海洋
連綿幾十萬千米的海岸線界定了地球上的海洋。海岸線由與海洋相關的力塑造而成,是在不同年齡、不同彈性的巖石中鑿出來的。河口打斷了海岸線的輪廓,并從大陸內部帶來了沉積物——它們往往在河口堆積起來,形成廣闊的三角洲。波浪和海流可能會使一些沿岸沉積物重新分配,進入臨近的海岸。
一些海岸線形成于上升的大陸邊緣。冰期冰川回退后的均衡調節或再平衡作用使大陸的一部分上升;或者就是大陸邊緣由于板塊運動自己從海洋中露出來。
外露的海岸線顯示了波浪沖擊懸崖帶來的侵蝕,以及提升的海灘——遺留的舊海岸線已被提升于海平面之上,并被化石性懸崖支撐。相反,海岸線下沉顯示了這里的陸地相對海平面下沉,這種現象可以在英國東南海岸發現。海岸線下沉現象發生時,海岸平原可能會被淹沒,山脊和山丘則成為海岸附近的島嶼。
海浪的力量是巨大的,波浪的水壓作用撞擊著絕壁內的聯接點和脆點,并將它們一點一點地肢解。我們已經知道波浪能夠將洞穴的頂部沖毀。
在陸地和海洋的結合處積累起來的殘留物質能夠使這種沖擊作用更有力量。在暴風和特別高漲的潮水作用下,沙子和砂礫會增強波浪的沖刷作用,從而增加對海岸的侵蝕。
沙灘的沉積物部分來源于河流和它們的三角洲,部分來自于海岸峭壁的侵蝕。那些由松軟巖石(比如黏土)構成的峭壁發生崩塌是很普遍的,它們迅速被海水侵蝕,解體物質則以相對較快的速度被運走。潮汐會在泥土大小的顆粒沉淀之前將它們沖離海岸。更堅硬的巖石對沖擊的抵抗力較強,因而容易形成海岬。由峭壁基部附近的這類巖石產生的鵝卵石和沙子就形成了海灘。傾斜的海灘減少了峭壁的侵蝕,因為它們吸收了破壞性波浪的大部分能量。

日本的內海是太平洋的一條狹窄海灣,位于四國和九州(日本四大主島中的兩個)之間。這一地區的大多數地方都在下沉,包括日本海自身和九州島的海岸線。當陸地下沉到被海洋淹沒之后,很多山丘就變成小島。斷層位于這些巖石海灣的邊緣地帶。源自陸地的沉積物最終沉淀的地方,會形成沼澤地。

當海切入陸地,峭壁坍塌,碎塊會被進一步粉碎并被帶走。峭壁的基石上形成了一個巖石平臺。從圖中的砂巖來看,這個平臺幾乎是平整的。對平臺和峭壁之間斜坡的破壞通常被限定在最高的波浪所能到達的水位上面的1米之內。
大陸的邊緣緩緩地傾斜入海,形成了大陸架。在熱帶地區,如果有合適的洋流,這些大陸架就會為珊瑚的生長提供一個理想的環境。這些珊瑚會制造出群礁。有時候它們甚至能夠在凹陷的島嶼上制造出環礁。
在不穩定的地區,來源于陸地、在大陸架邊緣堆積的沉積層就會在地震的擾動中移動,從而產生由沙子、泥漿和水組成的混濁流。這些混濁流涌下大陸坡直到擴展了向海的深海平原,最終沉積為混濁巖。這些地下的坍陷是形成大陸坡的重要機制,它們可以由激烈的波浪活動引起,比如海嘯、颶風或者海底地震。
在遠離陸地的深海底,唯一的沉積物就是生物軟泥——由海洋水藻和硅藻生成,它們有時候還能得到火山灰的補充——火山灰噴入大氣后,有一部分會落在海洋中,并慢慢沉淀到深海平原上。

沖入愛爾蘭的大西洋海岸峭壁的波浪的力量侵蝕了峭壁的巖石表面,并留出不少空間以及一些海蝕柱——在水中佇立的巖石。冬天,大西洋海浪的平均液靜壓可以達到每平方米10噸。而在風暴中,液靜壓甚至可能達到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

1929年,發生在紐芬蘭的大淺灘海底地震引起了海岸外的沉積物塌陷,并形成了強大的混濁流。相對致密的懸浮物使其無法與周圍的海水混合,因此這些沉積物在海底以70千米/小時的速度擴散,在很多地方切斷了跨大西洋的電報電纜。切斷發生的時間正好記錄了這股混濁流的進程。
沙漠
全球大氣循環過程中,干燥空氣從上層大氣(對流層)被帶下的地方就可能產生沙漠。這種情況在低緯度的炎熱地區(北緯或者南緯20°~30°)和極地冰帽附近的寒冷地帶都可以看到。在冰帽附近,沉積物從消退的冰川中遺留下來,地表分布的多棱巖石成了這里的標志性特征,這些巖石可能是在凍融活動中形成的。
在諸如撒哈拉沙漠這類地方,廣闊的“沙海”或者砂質荒漠在風送沙子的積累下產生,形成了沙丘地帶。這些壯闊的沙海可能覆蓋5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沙漠同樣存在于遠離海洋的大陸內部。
風是形成沙漠的最強有力的力量,它卷起沙粒并穿越沙漠表面運送它們。被風塑造而成的沙漠最大的特征叫做層形。當風吹著沙子蔓延的時候,層形上就形成了沙丘和波紋。在沙子沉淀的地方,沙丘頂端一般與盛行風方向呈直角。單個的沙丘有一個陡峭的前表面和一個平緩的背坡。由于沙丘特殊的生長方式(就像在礦渣場邊緣剔除不要的巖石一樣),它的層形表面傾向水平,這個特征被稱為交錯層。
具有相對穩定風向的地區廣泛分布著被稱為弧形沙丘的彎月形沙丘。這些沙丘地帶常常連接在一起形成一條寬廣的穿越沙漠的波浪狀束帶。在赤裸的巖石表面,沙子可能被拉伸成長長的賽夫沙丘,而在風向變化的地區,沙丘則形成星狀結構。風的另一個作用是侵蝕,風對空氣中的小顆粒的不斷研磨,使它們比那些在河流和海洋環境里產生的沙粒具有更佳的球形。更大的碎塊無法被風刮起,只能被風在地面拖動,因而形成了有小平面的鵝卵石——三棱石。沙子被風移走,可能會形成諸如利比亞的卡塔拉盆地這種低于海平面134米的地區。個體巖石表面遭受程度不一的侵蝕,造成了它們極其不同的特征,如蜂窩狀的峭壁面、石拱或者石座。

沙丘呈現出四種變化。尾狀沙丘由風吹過沙漠時,被諸如灌木和小山丘之類的小障礙物阻擋而產生。月牙形的弧形沙丘形成于有穩定風向和有限沙子的地區,它們可能會順著風以每年25米的速度移動。星狀沙丘形成于多變的風阻止沙子在任何表面的有規律沉淀的情形下。而在風向總是變化、沙子又相當多的地方,就會形成賽夫沙丘。在撒哈拉大沙漠中,這種沙丘可以達到300米高、3000米長。
在這張地球資源衛星的自然色照片上,南部納米比亞的砂質荒漠挨著北方的石質荒漠。沙丘沿著非洲西南部海岸線連綿400千米,占整個沙漠南北跨度的1/3。
哪怕是在最干旱的沙漠中,偶爾也可能出現降雨,這些降雨通常伴隨著短而激烈的風暴,它們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侵蝕和移動物質。在這種情況下,河流沖擊而成的河谷和旱谷得以形成。被稱作干荒盆地的季節性湖泊常存在于沙漠的內部,這些湖泊是充分顆粒化的沉淀物的聚集地。
沙漠內部通常是相當平坦的——盡管它們周圍往往有高原和孤立的山丘。沙漠中的巖石質高原被風侵蝕,產生大量碎石堆基巖沉積,這些大塊巖石和鵝卵石大小的碎塊最終會在峭壁的腳下堆積起來。這些石頭太大以至于風無法將它們移動,但風可以將更細的沙子吹進這些碎屑巖的空隙中去。
火星被認為是一個巨大而寒冷的沙漠,廣闊的沙丘地帶在極地冰帽附近發展起來,當全球性的沙塵暴發生時(往往在近日點附近),整個火星會被漫天的沙塵遮蔽。1971年“水手9號”探測器接近火星時遇到的就是這種情況。金星上也發現了沙丘結構和風成條紋。

該圖是猶他州侏羅紀砂巖上的沙丘層理。沙丘內部的不連續代表在遠古時,沙丘穿越沙漠連續滑動的表面。
冰川
地球和火星上都有極地冰帽。地球上的冰是凍結的水,而火星冰帽則既有凍結水又有固體(凍結了的)二氧化碳。在遙遠的過去,火星上也可能曾經存在過移動的冰川這一推斷既有理論支持,也是對火星上可能由冰川作用形成的陸地形態的觀察的推測。地球擁有活躍的峽谷冰川和極地冰蓋,它們隨著季節的變化消退或前進,目前冰覆蓋了大約1500萬平方千米的地球表面,這意味著它大約占地球表面積的3%。在最后一個冰期,冰蓋擴張到了北美和歐洲的廣大地區,那時它們都被冰川所覆蓋,但現在冰已經僅僅存在于該地區的高山冰川之中。判定冰川過去的覆蓋范圍有兩個依據:一是被困在移動冰蓋之下的巖石的刮擦留下的冰川條紋;二是裸露在地表的光滑的羊背石。
冰川隨著氣候的變化在峽谷里前進或后退。當冰川前進時,它就會搬運從地面剝蝕的各種物質,而一旦它們后退,這些物質就會遺留下來成為終磧。這些終磧的位置可以幫助地質學家們了解冰川作用的不同階段。經過冰川作用,峽谷也變得更深,兩邊更加陡峭,產生平底、峭壁和U型切面,這些都是典型的冰川侵蝕特征。
目前,冰川仍然在后退,所以人們可能發現作為它們遺跡的沉積地形,其中包括低矮的圓丘狀山——冰丘,以及長而蜿蜒的礫巖山脊——蛇形丘,這兩種地形都與冰川運動方向平行排列,它們的古代副本模式可以被用來推測更早的冰川地理。另外,在典型的峽谷冰川邊上,粗糙的殘留物累積形成側磧。
雖然這些特征給地質學家提供了關鍵的線索,但它們并不構成冰川沉積物的主體。這些只是冰礫泥,也被叫做“冰磧”,它們是在冰下積累的冰磧殘留物。這些殘留物中有一些可能是從很遠的地方被搬運過來的大石塊,也有一些是沙子和砂礫的混合物。漂石在更新世冰蓋退卻之后留在了英國的低地,其中包括種類繁多的諸如來自挪威的火成巖和來自英格蘭東部的白堊。埋在地下的冰礫泥受壓縮形成冰磧巖。對巖石序列中這種巖石的辨認使地質學家發現冰川運動曾經在遙遠的過去發生在諸如澳大利亞、南美和非洲這些看起來不大可能出現冰川的地方。
冰蓋邊緣的土地仍然是很冷的——實際上是冰凍的。這塊土地被稱為凍土帶,它會在夏天解凍。這些交替的冰凍-融化循環使土地表面隆起,并把不同大小的碎塊分類成堆,形成有圖案的土地,從而給平坦的地面帶來多邊形石頭。冬天,冰在地表之下堆積起來,夏天它們又開始融化,這就可能引起土地的塌陷。而在其他一些地方,含有氣泡的冰可能被下面的壓力托起而形成冰核丘。

在較高的地方,雪的積累比融化快,所以峽谷“頭部”常有積雪。這些積雪可能被壓縮成真正的冰并向山下移動。冰的刮擦作用會在峽谷頭部侵蝕出一個冰斗。
冰的消退可能會使一個峽谷冰川覆蓋在主要的峽谷底面之上。冰的融化遺留下了淚滴狀的冰磧堆——冰丘,排列在冰川的初始流動方向上。裸露的巖石一側被打磨,另一側被刮掉,形成了羊背石。融化的水流出冰川“趾”,并有能力切入冰底磧和懸谷底面。
冰川搬運的殘留物形成冰磧。一些被沿著邊緣搬運,一些在移動的冰川前部,而另一些則在冰川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