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學生科普百科全書(彩圖精裝)作者名: 郭和益本章字數: 1291字更新時間: 2019-03-01 19:32:02
5 宇宙的命運
宇宙中每一個已知的物體都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我們看到的事物都是可見的是因為它發(fā)出或反射電磁輻射的光子。是否存在著其他形式的我們無法探測到的物質呢?
天文學家現在懷疑其他形式的物質不僅存在,而且遠遠超過正常的重量,這就是所謂的重子的物質。對星系團的研究指出:這類星系團中所有物質的總量與明亮物質總量的比例超過10∶1。這意味著宇宙的90%是以還未發(fā)現的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這些不可見的物質被稱為暗物質。暗物質有兩種可能的存在形式——熱和冷——的觀點已被接受。熱暗物質可能是由中微子等極輕的以光速運行的并且?guī)缀醪慌c重子物質發(fā)生作用的粒子組成。冷暗物質由有時被稱為弱作用重粒子(WIMPS)的假設粒子構成。另一種理論認為,暗物質是普通的重子物質,但存在于不發(fā)光的褐矮星和黑洞等天體中,它們可能存在于星系暈中并且組成了名為暈族大質量致密天體(MACHOS)的實體。
開放、平坦還是閉合
宇宙中含有多少質量的問題與宇宙的最終命運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宇宙正在膨脹的事實已經被知道很久了:但它是否將會停止膨脹,如果不是的話,是否會一直加速下去?這些問題的答案取決于宇宙中包含多大質量和能量,也就是它總共有多大的引力。從最大的尺度上來說,宇宙的曲率由它內部物質的平均密度決定——這也就是一定體積空間中的平均質量。終止宇宙膨脹所需的平均密度(被稱為臨界密度)僅為每立方米幾個氫原子。宇宙平均密度與臨界密度的比值為Ω,Ω小于1的宇宙將永遠存在并且膨脹下去,被稱為“開放宇宙”,它的時空連續(xù)體有著天文學家稱為的負曲率;膨脹能夠在引力的作用下終止的宇宙為“閉合宇宙”,它的時空連續(xù)體有著正曲率;第三種存在可能的被稱為“平坦宇宙”,這發(fā)生在物質恰好足以終止膨脹,但只能在無限長的時間以后達到這一狀態(tài)。目前的估計指出宇宙的平均密度遠小于臨界密度,但也存在著大量的暗能量。這使得宇宙的膨脹加速,由此宇宙將永遠存在。

盡管天文學家有著計算恒星乃至星系中物質的量的可靠方法,但要計算整個宇宙中所有物質的重量并不那么容易。天文學家轉而關注于我們看到的遙遠星系在宇宙上的曲率效應。如果空間在引力下是正曲率的,我們認為平行線將會最終相交,因此我們看到遙遠的星系的密度將下降。事實上對于深空的研究(如這張照片所示)說明星系的分布或多或少是調和的,這表明空間有著平均的幾何結構。對非常遙遠星系密度的研究同樣支持了這一結論:如果宇宙是閉合的,我們可以認為遙遠星系的密度下降。
在平坦宇宙中,平行線將永遠平行,物質,比如宇宙中的星系的平均分布將呈現在我們面前,就如它的本來面目。這一假設狀態(tài)通過愛因斯坦的圖像得到了證明:在平坦的幾何結構下,不發(fā)生任何扭曲。這一幾何狀態(tài)被直到現在為止對于深空的研究結果所證實。現在,天文學家相信:宇宙的膨脹并不再減速,而是在加速中。

閉合宇宙的幾何形狀如這里的半球和變形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圖片所示(他本人并不相信宇宙是處于膨脹中的)。在球面上,平行線相交。如果愛因斯坦的標準圖像被投影到球面上,再重新繪制到平面(就如我們在球面上看到的那樣)上,臉部的四周將被拉伸,而中心被壓縮。這支持了關于閉合宇宙中遙遠星系將比鄰近星系看起來密度更低的見解。

在開放宇宙的情形下,空間有著雙曲面的形狀,像馬鞍一樣。在這樣的幾何結構下,平行線最終背離。如果這種形狀下圖像被投影到平坦表面上,我們能夠看到與球面上相反的扭曲:圖像的中心被拉伸,外圍被壓縮。這意味著遙遠星系將看起來比鄰近星系更致密。
預見未來
如果宇宙是“平坦的”、“開放的”或者是正在加速的,它將存在無限長的時間,但這并不意味著行星、恒星和星系也將永遠存在。宇宙受到物理定律支配,這些定律之一——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熱從高溫物體向低溫物體流動。因此當兩個物體具有相同溫度時,熱的流動停止;熱也不可能從低溫物體流向高溫物體。宇宙中發(fā)生的每個化學過程都遵從這個指導性原則。因此,恒星和星系緩慢地將熱流失到周圍的宇宙中,然后死亡。
在這發(fā)生之前,星系中越來越多的恒星將會互相靠近,這將會導致其他恒星投向星系的中心區(qū)域時一顆恒星被拋出星系。星系中心的物質將變得越來越緊密,并且最終具有星系質量的黑洞將形成。相同的過程將在星系團中重復,因為一些星系將被拋出,而另一些星系將落向中心區(qū)域。于是宇宙中將充滿具有與星系團相同質量的黑洞。
這些黑洞中所含的物質將被再處理,并通過霍金輻射過程返回宇宙,這是一對虛粒子恰好在黑洞的視界上產生的過程:其中一個粒子逃逸出去,而另一個落下,抵消黑洞的一部分質量,這看起來像是逃逸的粒子來自黑洞本身,而黑洞逐漸“蒸發(fā)”到宇宙中。黑洞越小,它蒸發(fā)得也就越快,這一蒸發(fā)可以作為熱量被測量到。隨著粒子的逃逸和黑洞質量的減小,它的溫度上升,上升的溫度使得更多的粒子逃逸出來,進一步地減少了質量并且提高了溫度。最終,在最后幾秒,黑洞在能量等同于百萬噸級氫彈爆炸的劇烈爆發(fā)中釋放出剩余的所有質量。通過這一過程——恒星融入黑洞中然后再蒸發(fā),在足夠長的時間后,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將達到熱平衡。當這一狀況發(fā)生時,將不再有恒星、行星或星系,只有著由亞原子粒子構成的稀薄“海洋”。所有的粒子將會有相同的溫度,并且不會發(fā)生任何反應。如果化學反應不再在宇宙中發(fā)生,也就不再有判斷時間流逝的參照,宇宙將死亡,這一概念稱為熱寂。
如果宇宙是“閉合的”,那么膨脹將最終減慢并停止,然后它將開始崩塌。星系團和單獨的星系將合并到一起,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將增加它的溫度,最終空間將變得異常灼熱從而恒星蒸發(fā)。宇宙將回到與大爆炸期間十分相似的狀態(tài)。但宇宙不再膨脹,而是開始收縮并向大坍縮的方向轉變。
一些人提出大坍縮與大爆炸前的狀態(tài)非常符合,從而宇宙將再生:但新生的宇宙可能與我們所在的很不相同,因為物理定律可能在宇宙膨脹的最初時刻整個被混在一起。

開放宇宙不具有足夠的物質以產生足以終止空間膨脹的引力,于是開放宇宙將永遠膨脹下去。盡管膨脹將受到其包含的物質的引力的影響而減慢,但這一過程不可能停止甚至倒轉。宇宙在內部的所有物體都達到相同的溫度時將發(fā)生“熱寂”,達到這一狀態(tài)的時間量級大約為1012年。在1030年時,在所有的死亡星系殘余都成為超星系黑洞后,質子開始衰變成為電子和正電子,所有的物質也都將發(fā)生相同的變化。
宇宙中物質的量決定了時空連續(xù)體彎曲的方式,因而決定了宇宙的將來。很多觀測指出,宇宙是“平坦的”。但是宇宙是完全平坦的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這些觀測也就成了所謂的平坦度問題。一種精練的大爆炸理論為解釋這一現象作出了嘗試,它被稱為宇宙暴漲論,它提出在大爆炸以后的很短時間內,宇宙以指數倍的速率膨脹。因此,不論宇宙的真正曲率是怎么樣的,在我們看來它始終是平坦的。這與地球看起來是平坦的而實際上是一個球體的情況一樣。
平坦宇宙是開放宇宙和閉合宇宙之間的分界線。在平坦宇宙中,宇宙的膨脹將在無限量的時間后停止,除非宇宙中充滿了暗能量,在這一情況下,膨脹將永遠加速下去。平坦宇宙將受制于質子的衰變和熱寂,就和開放宇宙一樣。
“閉合的”宇宙是其內部包含的物質產生的引力足以終止宇宙的膨脹并將它重新拉到一起的宇宙。隨著星系的相互靠近,宇宙溫度再次上升,直到不可避免地變成一個火球——大坍縮,這類似于但又不同于大爆炸的逆過程。有些可能的閉合宇宙能夠存在很長時間,從而開放宇宙中的所有過程,例如質子的衰變和熱寂等都能在它整體崩塌回去之后仍然發(fā)生。
生命、精神和宇宙
盡管天文學家在了解發(fā)生在宇宙中的某些過程上有著一定的成就,但他們了解得越多,就表明有越多的問題出現。這些問題是關于自然界本質的,科學并不能獨立地給出答案。人類是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宇宙和人類是偶然形成的還是作為某些寵大設計的一部分?
現代天文學家常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宇宙有很多可能的存在方式,但為什么宇宙是現在這樣的?在大爆炸的最初一點時間內,物理定律和宇宙常量處于變遷中,它們也只是在以后才固定為現在人們所熟悉的形態(tài)和數值。這些物理定律(如光速等常數)描述了宇宙是如何運行的。如果宇宙有著不同的電子電荷常數,恒星可能變得不能燃燒氫;如果在大爆炸的第1秒中,物質超出反物質的比例不同,可能就不再有物質,或者不再有這么多的物質將在很久以前就發(fā)生崩塌。
即使這種常數上的差異也可能讓宇宙出現,甚至允許各種生命的演化,生命存在的形式可能會有極大的不同。如果在量子尺度上支配相互作用的普朗克常數比目前的值大得多的話,甚至與人一樣大的物體都能夠表現出波粒二象性,并且能夠像電子衍射穿過狹縫一樣“衍射”穿過門縫。
哲學家可能會問:為什么宇宙如此適應我們這樣形態(tài)的生命產生,這僅僅是偶然,還是宇宙為人類能夠在其內部發(fā)展鋪平了道路?這些問題在名為人擇宇宙原理的具有高度爭議的理論中被提到。它提出宇宙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如果宇宙不存在,我們就不能夠在這里觀察它。它的一個變體理論將它更推進了一步:宇宙的存在是為了給人類提供生存的場所。很多支持這一理論的人提出人類在某種程度上是特殊的,并且指向生命在它們所存在的地球上尋找相應小生境的堅韌方式。這表明只要有最微小的可能,生命就會出現,這一觀念適用于整體的宇宙。有的人則認為宇宙可能并不是獨一無二的,在大爆炸之前可能存在著更早的宇宙,甚至我們所知的物理定律也是之前的多次循環(huán)的演化過程的一個結果。
隨著時間的流逝,宇宙演化出越來越復雜的結構。在最簡單的一層是基本粒子或夸克——在大爆炸后最早產生的事物。最為復雜的就是智慧生命,以及它們的概念性架構(可能包括了科學本身,以及藝術和文明)。這些復雜的事物離不開中間層面結構的出現,從簡單的原子、星系和恒星、較重元素、分子、蛋白質、簡單生命形式到更加系統(tǒng)的生命形式。一些人認為智慧生命的產生因此也與原子和分子的產生一樣自然。這因此可能就是智慧生命有目的地改造宇宙的形態(tài)以作為永久的居所。通過這種方式,智慧生命能夠給自己全部的時間用以探索和理解。即便我們的文明衰落,未來的文明將會找到足夠的時間探索和理解這種終極目標——如果它在確實存在。

瑪麗亞·居里(1867~1934年)是亞原子物理學的先驅。
伽利略·伽利萊是最早的經典物理學家之一。

在普朗克時間內,唯一可能的結構是夸克。隨著時間的流逝,質子和中子形成,之后是電子,它們共同形成了原子。它們之間產生結合力從而形成簡單分子。隨著更為復雜分子的合成,有機含碳分子等更大分子形成,這些分子隨后形成了活的細胞,進而產生更為復雜的社會化生命,如蜜蜂等。在這一進程發(fā)展的頂峰,是人類等有知覺的創(chuàng)造性生物,例如作曲家莫扎特。
沃爾夫岡· 阿瑪迪烏斯· 莫扎特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