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冢雉

雖然冢雉看起來是典型的雨林地面獵禽,但獨一無二的孵卵技巧使它們有別于其他所有雞形目鳥類。能夠利用周圍多種環境中的熱源來進行孵卵,無疑是冢雉科最令人驚嘆的一面。

自16世紀首次發現冢雉以來,它們與眾不同的孵卵方法一直深深吸引著自然學家和科學家們。如今我們已經知道,這些方式幾乎對它們行為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腳鳥

形態與功能

冢雉科現有7屬22種,可分為以下幾類:叢冢雉類(叢冢雉屬和冠冢雉屬3種);紅嘴冢雉類(紅嘴冢雉屬3種);冢雉類(冢雉屬14種,其中包含單一種類摩鹿加冢雉);還有兩種各具特色的種類,即斑眼冢雉和蘇拉冢雉。最近對大洋洲的考古學研究發現,該地區另有33種冢雉在過去的數千年里滅絕,基本上是人類活動的結果。

冢雉歸于雞形目,在形態上與該目其他鳥類相似。它們的主要特點是身材緊湊,腿長,適于耙和挖的趾和爪相對較大,它們的名字便由此而來——“冢雉”在希臘語中為“大腳”之意。所有種類均為地棲性,在森林的地面層覓食多種昆蟲、果實和其他可食之物。大部分種類的體羽為單調的褐色、灰色和黑色,鮮有斑紋圖案。例外的是斑眼冢雉,具有褐色、白色和黑色組成的復雜斑紋,這種鳥是唯一生活在干旱環境中的冢雉,這樣的體羽明顯有助于偽裝保護。

橙腳冢雉是該科分布最廣的種類,其分布范圍從印度尼西亞中部至新幾內亞東部的特羅布里恩群島,橫跨35個經度。

灌叢冢雉為大型冢雉之一,體長可達70厘米。它色彩鮮艷的頭部與科內大部分種類普遍暗淡的著色形成鮮明對比。

多數種類雖然體羽色彩暗淡,然而頭和頸基本不覆羽的區域皮膚卻呈黃色、紅色或藍色。但有一類冢雉即叢冢雉,頭部和頸部色彩鮮艷亮麗。并且這些種類的雄鳥具有不同的冠和肉垂,在繁殖期不僅大小會膨脹,顏色也會變亮。如灌叢冢雉的肉垂既是一種視覺信號,在膨脹時又可以幫助這種鳥發出一種深沉的鳴聲。叢冢雉類是冢雉中唯一呈明顯性二態的一類,在其他種類中,雌雄鳥通常差異不大。

“熱工程師”

繁殖生物學

關于冢雉的繁殖,幾乎每個方面都受到它們特殊的孵卵方式的影響。它們會利用3種環境熱源:地熱、太陽輻射、有機物降解。一般而言,使用前兩種不受鳥類左右的熱源孵卵,需要找到適宜的產卵地址,哪里有合適的土層或沙層,擁有理想的溫度,才能挖穴孵卵。

大部分冢雉的繁殖機制似乎為單配制,配偶一直相伴在一起,共同建孵卵冢。但也存在大量多配現象,甚至出現于基本為單配制的種類中。

叢冢雉類即為明顯的非單配制。雄鳥維護它們的土堆,不允許其他雄鳥接近,但接受任何愿意與之交配并產卵于堆中的雌鳥。在這些種類中,由于雄鳥數目眾多,雌鳥似乎可以自由選擇。但它們并不混交,而是實行所謂的“階段性單配制”——與一只雄鳥交配并在它的堆中產卵,然后前往下一站。

知識檔案

冢雉

雞形目

冢雉科

7屬22種。種類包括:紅斑冢雉、馬利冢雉、橙腳冢雉、波利冢雉、灌叢冢雉、蘇拉冢雉、斑眼冢雉等。

分布 從尼克巴群島穿過印尼東部(但不包括大的島嶼及大陸地區)、馬里亞納群島、帕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直至湯加。

棲息地 原始雨林和次級雨林、季風性灌叢、干燥而密閉的森林以及干旱的低地桉樹林(斑眼冢雉)。

體型 體長27~70厘米,體重0.29~2.95千克。

體羽 一般為褐色、灰色色。有些種類頭頸部色彩鮮艷的裸露皮膚,少數種類有頸囊和肉垂,呈藍色、紅色和黃色。兩性之間體羽差異通常不明顯,只有叢冢雉類季節性變化突出。

鳴聲 為不悅耳的咯咯聲和咕嚕聲,有些通過膨脹的頸囊發出隆隆的低沉鳴叫聲,少數種類會進行復雜的齊鳴。

卵產于孵卵冢,或者土壤可接收大量太陽光的洞穴及火山地帶的洞穴中。

白色和淡褐色,有些種類為粉紅色帶白堊色。一窩單卵,每個繁殖期一只雌鳥可產卵12~30枚。

食物 主要在落葉層覓食昆蟲、果實和肉質根。

冢雉的卵相對較大,重75230克,為雌鳥體重的10% 22%。卵黃極為豐富,占到卵總重量的48% 69%。每枚卵產下的間隔期不定。由于孵卵場所始終保持暖和,因此每個胚胎在形成后就開始迅速發育。而雌鳥每個繁殖期會產12 30枚卵,于是在接連幾個月里都會有獨立孵化的雛鳥陸續從孵卵的堆穴中爬出來。

冢雉的卵孵化時會體現出一種地下孵卵的適應性。大部分鳥的卵內有一出氣孔,通常這對于它們發育完全的胚胎在即將出生前的初次呼吸有著重要意義。但冢雉的卵沒有氣孔。所以與其他雛鳥常見的緩慢出殼不同,冢雉的卵孵化時呈爆炸性,雛鳥用腿、背和頭強行將卵殼撐破。肺中的流質迅速消失,肺很快明顯膨脹。

然而,孵化只是冢雉雛鳥面臨的第一個挑戰。破殼而出后,它們會發現自己身處30120厘米深的地下,因此必須挖通道出去。這一過程完全需要它們自己動手,得不到任何幫助,并需要持續數小時至數天不等,具體取決于卵埋藏的深度和掩層的屬性。

出來之后,雛鳥的情況仍舊沒有改觀。它們還是得不到親鳥的照顧(甚至見不到親鳥),不得不離開孵卵地。在隨后的數周乃至數月里,冢雉的雛鳥過著形影相吊的生活。覓食、覓水、尋找熱源、躲避天敵,一切都不會有成鳥的指導和保護。因此,冢雉雛鳥的死亡率非常高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只剛從孵卵冢中鉆出來的灌叢冢雉雛鳥,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艱辛程度是其他絕大部分雛鳥所不可能經歷的——必須自己一點一點挖通往表面的路,這個過程會耗上幾天。出來后還要自己覓食,沒有親鳥的幫助,甚至永遠都不會見到親鳥。

冢雉奇特的孵卵冢堪稱鳥類界一絕。在澳大利亞南部,斑眼冢雉的雄鳥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和孵卵冢打交道:掘洞,將落葉填入,鋪以沙土;或者,對現有的孵卵冢進行改造。這樣的孵卵冢在年復一年的使用后,直徑可達5米。雌鳥將卵產于由雄鳥所挖的“卵房”里。孵卵所需的熱量由植被降解腐爛提供。一旦卵產下并覆蓋好后,親鳥雙方就不再理會,包括50~90天后出生的雛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密县| 江都市| 津南区| 石台县| 枝江市| 鹿邑县| 黄浦区| 依安县| 渭南市| 芒康县| 金川县| 潮安县| 黑河市| 奈曼旗| 顺平县| 阳朔县| 万载县| 宿迁市| 黄大仙区| 兰州市| 北宁市| 平顶山市| 永胜县| 讷河市| 栖霞市| 特克斯县| 芒康县| 客服| 海阳市| 增城市| 黑山县| 海兴县| 中江县| 龙胜| 平遥县| 长汀县| 东海县| 上虞市| 和平县| 吴川市| 临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