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100種常見鳥 世界100種常見樹 世界100種常見昆蟲和魚(彩圖精裝)
- 喬楚
- 381字
- 2019-01-02 17:13:41
鶚
鶚,或稱魚鷹,為最具特色的大型食肉鳥之一。它完全是一種食魚的特化種,不同于其他任何晝行性的猛禽,故通常單獨列為一科。
鶚捕魚的過程堪稱鳥類世界中最壯觀的景象之一。從15 60米的空中俯撲下來,足置于最前面,翅膀半合。然后常常是完全扎入水中,最后擒著獵物浮出水面(擒獲的魚最重可達1.2千克)。
適于潛水
形態與功能
鶚腿長,腳很大,足底覆有角質刺,腳尖具長而后彎的銳利爪子。這些爪子是鶚潛水時理想的開路先鋒,當然也是在水下捕魚的利器,魚身再滑溜,也難逃其爪。外趾很大,并且像貓頭鷹的外趾一樣可以往后轉動,從而擴大了可攫住的范圍。由此,鶚的腳爪攫緊的力度非常強,甚至曾有報道說鶚逮住大型的魚不放,結果自己一直被魚拖著走。鶚的頭窄,潛水時阻力較小。它們沒有大部分鷹所常見的眉脊。鼻孔具瓣膜,入水時閉合,防止水進入。具有典型的食魚類長腸,保證魚吞入后得到充分的消化。鶚的翅形也相當獨特,狹長,有點像鷗的翅膀,可以確保鶚在空中長時間覓食飛行的效率。

1.鶚在世界上很多沿海地區和河流附近都可以經常看到;2.這種食魚特種依靠敏銳的視力來鎖定潛在的目標;3.粗糙的表面和彎曲的爪子使鶚的腳非常適于從水面下擒住表面光滑的魚。
見于全球
分布模式
鶚在世界范圍內繁殖,除了南美洲南部的陸地和非洲的撒哈拉以南地區。它們具有高度的遷徙性,冬季全部從北溫帶和溫帶撤離。不過,一些不遷徙的鶚會在澳大利亞及周圍島嶼上繁殖(從新喀里多尼亞島北部至蘇拉威西島和爪哇島)。
歐洲的鶚往非洲遷徙,剩少量的留鳥于地中海和紅海附近;北美的鶚往中南美洲遷徙,剩留鳥于佛羅里達和加勒比海地區。因此,鶚的過冬遷徙范圍總體上與其他大型食魚類猛禽(如海雕)相吻合,只有在澳大利亞的情況例外,這或許是鶚在南半球繁殖分布反常的體現。在一些地區,鶚主要分布在沿海,而在另外一些地區,它們出現在湖泊和河流附近。這種差異可能與來自其他食魚類猛禽和貓頭鷹的競爭有關。
鶚能夠捕食多種相當大的魚,具體取決于當地有什么樣的魚,通常大小在150300克左右。如果以60% 70%的捕魚成功率來計算,它們一般在2 3小時內就可以捕獲一天所需的魚。而它們的營巢地、棲息地和覓食地之間的距離往往在10千米以上。
扎水捕魚
食物與覓食
鶚覓食時在水面上空作振翅飛翔或滑翔,需要查看獵物時會作短暫的盤旋,有時便直接扎入水中追逐獵物。它們的斑紋不同尋常,上體深色,下體淺色,使它們從下面看很難被發現,這種隱蔽性類似于戰斗機的偽裝。在即將觸水時,鶚向前伸出爪子來捕魚,有時從水面上直接逮到魚,但更多的是完全沉入水中。在成功捕獲獵物后,鶚浮出水面,展開雙翅,奮力拍動,飛入空中,同時振落羽毛上的水。接下來它會調整魚的方向,使之頭向前,從而將空氣阻力減至最小,最后飛到某根適于進食的棲木上或回到巢中。在鶚的很多分布區內,大型的留鳥魚雕會抓住一切機會來搶奪鶚的獵物。
知識檔案
鶚
目 隼形目
科 鶚科
分布 世界性。
棲息地 主要在沿海,也棲息于湖泊和河流。

體型 體長至62厘米,體重1.2~1.9千克。
體羽 上體深褐色,下體白色;頭白色,眼黃色,周圍有一圈黑罩。
鳴聲 節奏快,音高,似笛聲。
巢 一個巨大的樹枝堆,通常筑于樹頂、電線桿、高壓線鐵塔或巖頂。
卵 窩卵數2~4枚;底色為白色,帶有紅色、褐色和巧克力色斑。孵化期為35~43天,雛鳥留巢期約為50天。
食物 魚。
高處營巢
繁殖生物學
在繁殖前,雄鶚會帶著魚或巢材進行一次蔚為壯觀的空中炫耀:邊鳴叫邊大力振翅翱翔至300米以上的空中,盤旋片刻,尾羽成扇形展開,翅膀輕輕擺動,主要目標是炫耀捕獲的魚,然后雙翅收合向下俯沖。這一表演會反復數分鐘,旨在吸引或挽留雌鳥,因此通常發生在營巢期開始和結束時,那正是求偶和配對最集中的時期。
鶚一般營巢于樹頂或巖頂,不過在沒有哺乳類天敵的島嶼上,它們也會將巢營于地面。每對配偶會盡量使自己的巢遠離其他的巢,維護一大塊領域。但在有些地方,它們會形成松散的繁殖群(可包含300對配偶),巢與巢之間也會靠得很近。每個巢由一大堆樹枝筑成,往往可用許多年。
產下的窩卵數為2 4枚,孵化期和雛鳥留巢期分別為35 43天和50天左右。按產卵的順序依次將卵孵化,間隔為1 7天。雄鳥不僅給雛鳥運送食物,也給孵卵育雛的雌鳥運送食物直到它可以離巢和它一起為雛鳥提供食物。雛鳥長至三四歲才開始繁殖。在極少數情況下,鶚能夠活15 20年,然而,會飛的雛鳥中僅有30%左右有望活到繁殖年齡。

一只年輕的鶚準備降落巢中
它展開尾羽,同時懸垂翅膀的后緣以減速。但為防止失速,它又張開小翼羽翅膀前緣的一簇小型羽毛,使通過翅膀表面的氣流呈多層次,從而保持其不摔落。
照片故事 鶚——食魚猛禽

1在清晨和臨近傍晚時,鶚會在它領域內的大片水域區上空巡邏數次。一旦發現獵物(通常為在距水面1米以內游泳的魚),它便在水面上盤旋,等待合適的機會。當鶚沖向水面時,翅膀展開得非常高,爪子置于前端。

2鶚掠過水面,將魚一把攫住。

3另一種捕食方法是從空中扎入水中,潛水數秒鐘后浮出水面,爪子緊緊擒住獵物。在這種情況下,鶚會將過多的水從羽毛上抖落,鶚的羽毛尤其是腳上的羽毛不僅濃密,而且質地非常好,可以防止它變成一只落湯雞。鶚的爪非常善于抓緊東西,有時甚至因為抓得太牢而被某條強勁的大魚在水下拖著走,最終溺亡。

4 在捕獲獵物后,鶚用雙足(除非是小魚)將它帶走,并調整好獵物在爪子中的位置——使其頭朝前,這樣有利于減小空氣阻力。

5鶚出擊捕魚的成功率為八成,它將捕到的獵物帶到某根進食用的棲木上,用一只腳牢牢地扣住,用嘴將魚撕碎。在繁殖期,鶚會將魚帶回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