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脂鯉、鲇魚、鯉魚及其同類

鯉魚、鲇魚、脂鯉、魚、鰍魚及其同類是歐亞和北美主要的淡水魚類,在非洲和南美也同樣如此。(只有鲇魚是澳大利亞的本地物種。)這其中約有6 500個物種主要都是淡水魚類,只有鲇魚的2個科和鯉科的1個物種棲息在海中,也有少數(shù)幾個屬的物種會在咸水中棲息一段時間。

專家們將這些物種劃分為數(shù)個主要類群(盡管人們對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仍然存有許多爭議),而來自婆羅洲的低唇魚的歸屬卻仍是一個謎團,盡管有的專家確信它應(yīng)屬于河鰍(爬鰍科),但看來似乎找不到特別適合它的一個類群。

種類多樣,數(shù)量繁多

分類和形態(tài)

骨鰾總目分為2個系列:骨鰾系和無耳鰾系,其中前者包括的物種數(shù)量是后者的200倍。骨鰾系具有2個主要的一致特征:首先,當(dāng)它們受到威脅時,大多能從皮膚的腺體中分泌出“警報物質(zhì)”或信息素,從而引起其他骨鰾系物種的警覺。有厚甲的鲇魚科物種并不具有這種警報物質(zhì),這是容易理解的,但令人費解的是,某些穴居脂鯉和鯉科物種居然也沒有這類物質(zhì)。

骨鰾系的第2個特征是韋伯氏器,即魚類前端少量精細的椎骨(單個脊椎骨)所形成的一系列杠桿,也稱鰾骨,能將鰾收到的壓縮高頻聲波傳送至內(nèi)耳。由此可見骨鰾系具有敏銳的聽力。至今尚無人知曉究竟它們是如何進化出這類“助聽”結(jié)構(gòu)的,但無耳鰾系所具有的“頭肋”可能就是這種“助聽”機制的原型,可以借此對韋伯氏器的來源一探究竟吧。

無耳鰾系是一個物種各異、就某種程度而言也不盡一致的類群。牛奶魚(虱目魚科的唯一物種)是一種棲息在東南亞的食用魚類,它們酷似有銀色小鱗的大型鯡魚,但卻沒有腹部鱗甲(“鱗板”)。許多地區(qū)都在魚池中密集飼養(yǎng)牛奶魚。它們能長至1米多長,也能適應(yīng)不同鹽度的水域。

⊙ 圖為從上往下看的韋伯氏器,它是骨鰾系中許多魚類的特有器官,能將鰾中產(chǎn)生的波動傳輸至內(nèi)耳,極大地提高了魚類的聽覺能力。

鼠 是其所屬科(鼠科)中的唯一物種,它們棲息在溫帶及熱帶印度洋-太平洋的淺水域中,身體細長,有長吻,嘴位于腹部,無鰾。人們曾在加拿大的阿爾伯達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可能是鼠 近族的化石。

與鼠不同的是,棲息在西非淡水中的鉸嘴魚或枕枝魚的嘴位于背部,能伸展為短潛望鏡。它們的鰾被分為數(shù)個小單元,能呼吸大氣。當(dāng)其長至15厘米長以上時,便局限在尼日爾和扎伊爾盆地的部分區(qū)域生活。

無耳鰾系還包括克奈魚及與之密切相關(guān)的物種(克奈魚科),它們是棲息在熱帶和非洲尼羅河流域淡水中的小型淡水生物種,以藻類為食。它們呈明顯的兩性二態(tài)性,雄性的厴或鰓蓋上有一個特殊的星號,但其作用尚不為人知??肆_麥魚屬和油奈氏魚屬都是性早熟物種,即它們在保持幼態(tài)體形的時候就已經(jīng)達到性成熟了。部分專家認(rèn)為這兩屬都屬于克奈魚,其他專家則將其視為一個單獨的物種科。克羅麥魚和油奈氏魚都是棲息在西非河流的小型透明魚類(這與其鄰近科的物種不同),無鱗,無側(cè)線。

脂鯉、鲇魚、鯉魚和新世界刀魚都是非常成熟的物種類群,它們高度融合了其舊有的特質(zhì)和極度激進的進化特征,同時它們所包含的物種多種多樣,適應(yīng)性極強,因而導(dǎo)致對其物種的分類十分困難。它們雖十分常見,但也是謎一樣的類群。

脂鯉及其相關(guān)物種

脂鯉目

脂鯉目中有超過1 340個現(xiàn)存物種,其中約210個都分布在非洲,其他則分布在美洲中南部。這種不連續(xù)的分布狀況意味著約1億年前,脂鯉目廣泛分布于岡瓦納大陸,該大陸隨后分裂為非洲、南美洲、南極洲和大洋洲。

從外表上看,脂鯉目物種與鯉魚科(鯉科物種十分相似,但它們的尾鰭和真背鰭之間通常還有一條肉質(zhì)脂(“第二”背)鰭,此外它們的頜上還有齒,而咽或喉部卻無齒。它們在正在用的一整套實用的牙齒之后還有一套備用齒。部分脂鯉物種會先脫落上下頜一側(cè)的舊齒并換上新齒,當(dāng)該側(cè)的新齒位置穩(wěn)固后再更換另一側(cè)的齒;而肉食性脂鯉則會一口氣脫落全部舊齒并換上新齒,牙齒的更換一旦完成,它們的備用齒槽上就會長出一套新的備用齒。

非洲的脂鯉目包括3個科(分為幾個亞科),都是肉食性和雜食性物種,但不及新熱帶區(qū)的脂鯉物種那么多種多樣。其中最原始的是脂鯉科中的唯一物種喀輔埃河梭或非洲梭,它們常暗暗等在一旁伺機捕食魚類,由于它們有一張帶有強力圓錐齒的大嘴,因此能有效防止獵物逃脫。它們在漂浮的泡沫巢中產(chǎn)下數(shù)千個卵并在一旁護卵(其卵是烹飪的佳品),這對脂鯉目物種而言絕不尋常。孵化出來的幼魚能用其頭上的特殊黏性器官懸在水面上。

食鰭魚是身體狹長的琴脂鯉(琴脂鯉科)物種,能大口咬食其他魚類的鱗片及在魚鰭上咬出深槽。食鰭魚與另外兩個相對無害的魚類群密切相關(guān),它們以有鋸齒狀邊緣的鱗片(櫛鱗)為特征,而不像其他脂鯉那樣僅有光滑(圓形)的鱗片。

非洲脂鯉科包括約18屬共100個物種,其中的非洲脂鯉屬是脂鯉中最為人熟知的物種類群,在觀賞魚愛好者中知名度極高。它們色彩絢麗,通常有單條側(cè)帶和紅色、橙色或黃色的魚鰭,其身體或短而寬,或細而長(紡錘形)。它們的臀鰭形狀呈兩性二態(tài)性:雌性的臀鰭邊緣十分整齊,而雄性的臀鰭則是凸起的。它們的尾椎骨也呈現(xiàn)奇特的兩性二態(tài)性。但究竟這些物種如何識別該差異,這些差異又對物種有何益處,尚不得而知。非洲脂鯉有十分強力的多尖頭齒,十分適于刮擦和研磨昆蟲、魚類、昆蟲幼蟲、浮游生物和各式各樣的植物為食。

知識檔案

脂鯉、鲇魚及其同類

總目 骨鰾總目

目 脂鯉目、鲇形目、鯉目、裸背電鰻目、

約6500個物種,分為至少960個屬和約60個科。

分布: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棲息在淡水中。

老虎魚或狗脂鯉是一個包含了數(shù)種極具侵略性的肉食物種的屬,在當(dāng)?shù)爻裘阎K鼈兊淖扉]合時,其長長的圓錐形齒便與頜外部彼此重疊,同時它們的身體上還有黑色的條紋(盡管這些條紋是橫向而非縱向的),故而得此俗名。剛果的巨老虎魚能長至超過1.5米長,重逾45千克,它們極富進攻性,有未曾證實的報道稱它們甚至攻擊人類。老虎魚和狗脂鯉都是絕佳的游釣魚類。奇怪的是,老虎魚會一次脫落全部舊齒,因此偶爾人們還能發(fā)現(xiàn)其脫落的單個舊齒。它們開始換上新齒到可以使用僅需數(shù)天時間。新熱帶區(qū)的脂鯉多種多樣,從兇殘的肉食物種,到微小的食草物種乃至不能視物的地下物種。其中剃刀魚是所有肉食物種中最被人們夸大其詞的一個,它們敦實兇猛,有寬寬的頭部和短而有力的頜,頜上還有如剃刀般鋒利的三角形互鎖齒。它們素喜群生,共同捕食小型魚類為食,或如同傳言中所說的那樣,捕食受傷或健康的大型獵物為食。

每條剃刀魚能在肉上咬出約16立方厘米的清晰咬痕,其所在魚群的大小決定了獵物被吃光的速度。在有些地區(qū),水中的一絲血腥便會觸發(fā)它們的瘋狂捕食,往往只需幾分鐘,獵物便會幾乎只剩下一副骨架。人們在涉水或在水中沐浴時,也會遭到它們的攻擊,但這種情況少之又少。有一個傳說是這樣描述的:一人一馬掉進水中,后來被撈上來時早就被魚兒把肉吃光了,但人的衣服卻完好無損。很有些諷刺意味的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往往是人類在捕食剃刀魚——大量魚類被傍亞馬孫河和其他南美河流而居的人類(卡波克羅人)捕撈和食用(常用于煎炸)。

剃刀魚很少長于60厘米,是絕佳的游釣魚類。釣魚者用結(jié)實的釣竿或用極其簡單的帶餌鉤的手線,便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成功釣到饑餓的剃刀魚。

剃刀魚的近族包括食草或食雜性物種屬,它們被觀賞魚愛好者稱為銀幣魚和帕克魚。盡管它們外表相似,但其特性卻與剃刀魚大相徑庭。帕克魚還另有強壯的頜和研磨齒,能咬碎堅硬的種子和水果;銀幣魚(銀板魚及其同類)則是更徹底的食植物物種。

皺剃刀魚(下鋸脂鯉物種)以其他魚類的鱗片為食,它們的下頜比上頜長,牙齒外翻,也就是說,牙齒向外伸展,這使得它們僅需簡單地向上一刮便能刮下獵物的魚鱗。如果遇到的是些非常機警的獵物,皺剃刀魚便只得以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脂鯉目的代表物種

1.喀輔埃河梭廣泛分布于西非中部;2.大理石斧魚有斧魚常見的寬體形;3.霓虹燈魚是一種南美物種;4.老虎魚(狗脂鯉屬)是棲息在非洲湖泊和河流中的脂鯉物種;5.針牙脂鯉是南美的一種高度特化的食魚物種。

⊙“方鰭魚”這一術(shù)語涵蓋了許多棲息在南美和非洲的小型脂鯉。紅鼻剪刀魚棲息在巴西和委內(nèi)瑞拉的奧里諾科河和亞馬孫河流域。

南美“鮭”屬的許多特性都表明它們是一個十分原始的物種類群,僅有唯一的標(biāo)本可供研究。人們原本以為它們?nèi)匀淮嬖谟谑溃?900年捕獲到該標(biāo)本后就再也沒有了它們的蹤跡。捕食鱒魚的肉食性脂鯉(馬哈脂鯉屬物種)在巴西被稱為“多拉多斯”,是迄今為止最原始的脂鯉物種。它們雖是重要的食用和游釣物種,但人們對馬哈脂鯉屬中4個物種的分類歸屬仍然存在許多爭議。

南美洲區(qū)的狼牙脂鯉物種就如同是非洲的脂鯉屬物種,它們是有流線型身體的狗魚狀肉食動物,有令人望而生畏的牙齒。它們通常在開放的水域中捕食,能進行短促而高頻的猛沖,甚至還能躍出水面。

淡水斧魚的物種科(胸斧魚科)則全然不同,它們由有長長胸鰭的寬體魚組成,其體長很少超過10厘米,能有力地飛起來。它們寬厚的胸部上有強有力的肌肉,足以使胸鰭實現(xiàn)翅膀的功能。在飛起前,斧魚最多可“滑行”12米,滑行的大部分時間內(nèi)它們的尾部和胸部都停留在水中。它們飛起時,快速拍打自己的魚鰭,發(fā)出明顯的嗡嗡聲。其飛行距離很少超過1.5米(但在理想條件下甚至能達39米),通常能飛至10厘米高,但也曾有人目擊到它們飛至水面上90厘米處。飛行對于這一物種所耗費的身體能量究竟有多少,我們還不得而知,但人們猜想它們是在受到敵人的驚嚇時才會飛起來的。在通常情況下,斧魚棲息在水面附近,以昆蟲為食。身體細長的斧魚物種(石斧脂鯉物種)寬厚的胸部也包含了骨骼,還有與其他斧魚類似的翼狀胸鰭。為躲避敵人的追捕,斧魚能依靠其胸部肌肉和胸鰭躍離水面1米來高,但這卻并不是真正的飛行。

脂鯉大多能擴散產(chǎn)卵,但部分脂鯉也有特殊的繁殖行為。譬如,雄性呱脂鯉尾鰭基部或尾部的鱗片發(fā)育出特殊的腺體,即人們所知的“尾腺”,這些腺體能分泌信息素—— 一種異性無法抵抗的化學(xué)物質(zhì)。如果單憑信息素還不足以吸引異性進行交配,部分雄性也會使用一種蠕蟲狀的誘餌——雄性劍尾脂鯉尤其擅長用此方式對自己心儀的雌性示好。究竟這種誘餌是模擬它們的獵物,還是對雌性的視覺暗示以便將雌性誘至雄性的身旁,與之排成一定的角度,以便雄性將精子送入雌性的生殖(性)孔中,人們還不得而知。它們也是人們所知的唯一行內(nèi)部受精的脂鯉物種。

紅翅濺水魚屬鮰脂鯉科,能在懸垂的樹葉或巖石上產(chǎn)卵,這樣它們的卵就會比在水中安全得多。其雄性會一直對懷孕的雌性示好,直至雌性開始產(chǎn)卵。此時雄性會引導(dǎo)雌性至自己選定的水面上3厘米左右的懸垂地點,雄性首先嘗試著跳向該產(chǎn)卵點,雌性隨即依靠水的表面張力粘在其表面,并排出一些卵來,雄性便高高躍起對這些卵進行受精,或兩性都同時躍起。在整個繁殖過程中,它們總共產(chǎn)下約200個卵并使其受精。在孵化結(jié)束后,雌性便自行離開,而雄性則在產(chǎn)卵點附近,不斷將水濺至卵上直至其被孵化出來。孵化過程持續(xù)約3天,一旦仔魚回到水中,雄性的“護卵”行為便宣告結(jié)束。

石脂鯉是一種巴拿馬脂鯉物種,也能在水外產(chǎn)卵。該物種喜愛聚成一群在陸地上產(chǎn)卵,即約50條成魚依靠身體的側(cè)向擺動或尾部的拍打游至岸邊,并在潮濕的陸地上產(chǎn)卵。其雄性有凸起的臀鰭,鰭刺上還有骨質(zhì)的短骨針(微小的針狀結(jié)構(gòu)),十分易辨。它們沒有護卵行為,其卵的孵化耗時約2天。

觀賞魚愛好者對大多數(shù)南美脂鯉情有獨鐘(如今它們大多被歸于未定屬)。這些極其成功的魚類中的許多都色彩鮮艷,因此它們在觀賞魚產(chǎn)業(yè)中具有很高的經(jīng)濟價值,而且也便于在野外將同族物種聚集成群。脂鯉是食雜物種,它們甚至能吞食任何能塞入嘴中的東西,但其中大多數(shù)是肉食性物種,主要以小型昆蟲和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墨西哥盲穴脂鯉就是該類群中的一個。

鲇魚

鲇形目

鲇魚約有2 400個物種,分為約34科,它們大多為熱帶淡水生物種,但也有部分分布在溫帶地區(qū)(鮰科、鲇科、復(fù)須鲇科和鲿科),還有2個科(鰻鲇科和海鲇科)為海生物種。

鲇魚因其長須而得名,這長須使其貌似有髯的貓(盡管并非所有鲇魚物種都有須,須也不是該類群的特質(zhì))。鲇魚的特征有:前4~8個椎骨結(jié)合成一體,其骨骼或小骨鏈還常將鰾和內(nèi)耳連接起來;無頂骨,即頭骨頂?shù)某蓪穷^;頭部的血管呈特殊的排列方式;無特有的鱗片,有些有強壯的背鰭刺和胸鰭刺。

鲇魚無鱗,但大多數(shù)鲇魚的身體并非完全是光禿禿的。棘甲鲇(棘甲鲇科)、亞洲山溪鲇魚(科)和鰍鲇魚(平鰭科)的側(cè)線感覺孔周圍都有骨質(zhì)鱗甲或甲板,有時連背部也覆蓋著鱗甲,甲鲇魚和有甲美鲇魚則全身都包裹著這種鱗甲。有些鲇魚有強有力的鋸齒狀胸鰭和背鰭刺。這些棘刺依靠鎖定機制保持直立,能與骨質(zhì)鱗甲一道有效抵御鲇魚的潛在敵人。鲇魚的鰾部分或全部包裹在骨質(zhì)囊中,其鰾明顯退化,因此它們有在海底棲息的習(xí)性。人們對該結(jié)構(gòu)的形成原因尚不了解。例如,退化和裹于囊中的鰾常為游動迅速的下眼鲇(下眼鲇科)物種和瓶鼻鲇魚或無須鲇魚所有,而底棲的電鲇魚(電鲇科)的鰾卻是所有鲇魚中最大的!

南美的鲇魚物種數(shù)量比其他各分布地點的總和還要多,世界上最小和最大的鲇魚都分布在那里。玻利維亞的矮甲鲇(矮甲鲇科)是一種部分有甲的小型物種,其成魚體長短于13毫米。而棲息于亞馬孫河的油鲇(鴨嘴鲇物種)則可長至3米多長,鲇科的歐洲六須鲇的體長也與之相若。分布于南美的16科鲇魚物種大多棲息在亞馬孫河流域,另有4個物種科是安第斯山脈的本地物種。

鲇魚的代表物種

1.甲鲇魚及其獨特的鱗片形狀;2.海鲇魚中的硬頭鲇魚,它們的魚卵在雄性的嘴中孵化;3.能在兩塊水域之間的陸地上穿過的胡鲇;4.寄生鲇是一種寄生性物種,能在大型魚類的鰓內(nèi)吸食宿主的血液;5.渠鲇魚是美國一種珍貴的游釣魚類;6.蛙嘴鲇是分布于南亞的夜間活動的肉食性物種;7.巨鲇魚是棲息于越南湄公河的一種瀕危物種;8.倒游鲇能倒轉(zhuǎn)著游泳,搜尋樹葉背面的活性食物和藻類為食;9.歐洲六須鲇是一種大型鲇魚,它們能長至5米,在鲇魚中格外引人注目。

⊙ 玻璃鲇魚(鲇科)的身體異常透明,這是它們用于掩護自己的一種適應(yīng)性表現(xiàn),但其生理特性尚不為人知。

有甲吸口鲇(甲鲇科)是所有鲇魚物種科中最大的一科,約包括600個物種。正如其名字所顯示的那樣,它們的嘴呈吸盤狀,上有櫛狀的薄齒,適于刮擦藻叢。它們大多在夜間活動,白天則躲藏在巖縫和木頭中。部分物種雄性的鰓蓋骨(形成鰓蓋的骨頭)上有長刺,能在與其他雄性進行正面地盤性保護爭斗時攻擊對方。管吻鲇是細長的有甲鲇物種,身體長而薄,形如枯萎的細枝,因而得名。

攀鲇(視星鲇科)與有甲鲇關(guān)系密切,該科的40個物種棲息在安第斯山脈的急流中。這些特化的物種能用腹部表面的肌肉攀爬幾乎垂直的光滑巖面,還能用吸盤般的腹鰭從旁協(xié)助攀爬。

有甲美鲇魚(美鲇科)有盔甲般的鱗板,能在池塘干涸時防止其水分流失。其中數(shù)個屬(如美鲇屬和鐵甲鲇屬)的物種還能經(jīng)受極端的溫度變化,并能用腹鰭推動自己在干涸的表面上滑動。它們還能筑起漂浮的泡巢。兵鲇屬包括近200個物種,是觀賞魚愛好者熟知的物種,他們曾記錄下許多兵鲇物種的繁殖特性和發(fā)育過程。不同尋常的是,有些雌性兵鲇在交配中能吞食精子,精子會快速(并無絲毫變質(zhì))地滑過雌性的消化道,通過肛門釋放到其腹鰭所形成的囊中,使囊中的數(shù)個卵受精。一旦受精完成,雌性便將受精卵置于合適的物體表面并自行離開。

囊鲇物種的體型差異極大,小至琴鲇(5厘米),大至骨須鲇或食螺鲇(1米)。它們大多為底棲物種,素有食水果的習(xí)性,并能有助于植物的種子擴散(種子不會被它們消化,在魚體內(nèi)穿過時能毫發(fā)無傷),實在令人稱奇。

長須或有觸角的鲇魚(花鲇科)有300個物種,是一個形態(tài)多樣的物種科,包括了許多為人熟知的鲇魚物種,如紅尾鲇魚。它們大多為食雜物種,體型較大的物種卻是肉食性的,或以其他魚類為食,還有一個物種曾有吞食掉入水中的猴子的記錄。部分亞馬孫河流域的花鲇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

寄生鲇魚(毛鼻鲇科)包括約155個物種,其中部分為寄生性物種,棲息在大型花鲇的鰓腔內(nèi)并在那里產(chǎn)卵。寄生鲇可能是該科中最為臭名昭著的一個代表物種,當(dāng)哺乳動物(包括人類)浸入水中時,這種纖細的魚類便會侵入哺乳動物的尿道??赡苁怯捎诩纳渝e把尿道的液體當(dāng)做大型鲇魚鰓室中排出的水流,因此它們 “逆流而上”進入尿道,依靠自身有力的鰓蓋刺在那里棲身。在一般情況下,它們會在宿主的鰓上磨出一個創(chuàng)口,以宿主的血液為食。一旦它們錯誤地寄生在哺乳動物尿道內(nèi),便無法離開那里(就如同它們寄生在魚類宿主的鰓室中一樣),因此會對宿主造成極大的危害。通常這種困在尿道的寄生鲇只能靠外科手術(shù)移除。

毛鼻鲇科除包括幾個無眼物種外,還包括2個特殊的非寄生性物種屬,這些物種的胸鰭上有充滿脂肪的大器官。其中的肉鼻鲇屬迄今僅有一個長4厘米的標(biāo)本為人所知,它是在1925年由卡爾·特內(nèi)茲博士在加拿大黑河省的圣加布里河中發(fā)現(xiàn)的。40年后,喬治·梅爾博士又在同一地點捕獲到另一條十分相似但卻屬于一個新物種屬的魚。人們對這些神秘的物種仍不了解。

鯨鲇魚(似鯨鲇科)有12個物種,人們對它們的了解也同樣不多。其中部分物種特別兇殘,能用其鋸狀齒咬食其他鲇魚的圓形肉塊。藍鯨鲇魚可能是該科中最為人熟知的物種。

浮木鲇魚(項鰭鲇科)包括約60個物種,以身體上醒目的斑點和條紋為其特征。它們分布在從巴拿馬至拉普拉塔的區(qū)域中,為夜間活躍物種,以碎屑為食,白天則列隊棲息在中空的木頭中。浮木鲇魚行內(nèi)部受精,這在鲇魚中十分少見。雌性將受精卵排在水底上或植物叢中,這些毫無保護的受精卵在排出后約1周時間便會孵化出來。

下眼鲇或低眼鲇(下眼鲇科)則更不同尋常,與大多數(shù)鲇魚不同的是,它們能用精細的鰓耙濾取水中的浮游生物為食。其長須也有助于將浮游生物送入自己的嘴中。由于下眼鲇物種多在水面攝食,因此其較高的脂肪含量和紙般輕薄的骨頭都能增大其浮力。

在非洲的8個鲇魚物種科中,只有3個是當(dāng)?shù)匚锓N,有4個物種科也分布于亞洲,最后一個海鲇魚(海鲇科)物種也遍及亞洲、大洋洲以及南美、北美的沿岸水域中。非洲的鲇魚物種雖不及南美鲇魚那樣形態(tài)多樣,但也有許多奇特的物種,其中幾個與南美的異常物種十分相似。非洲的扎伊爾河就如同美洲的亞馬孫河,那里聚集了非洲境內(nèi)最豐富的鲇魚物種。而鲇魚物種在2塊大陸分布的顯著區(qū)別在于,非洲的里夫特山谷中有一系列湖泊,其中部分湖泊中有許多當(dāng)?shù)靥赜械啮郁~物種。

鲿魚(鲿科)是非洲分布最廣泛的鲇魚物種,包括200多個物種。其中部分尼羅河的鲿魚物種重逾5千克。里夫特本地的小型鲿魚棲息于急流,而大金鲿則是紅腹魚屬中的“巨人”,這種魚類棲息于坦噶尼喀湖,重達190千克。普通的鲿科物種也遍及亞洲。

胡鲇(胡鲇科)包括約30個物種,分為10屬。這種長體的物種有長長的背鰭和臀鰭,還有扁而寬的頭部。其中有些物種的鰓腔頂端的器官還能使它們呼吸大氣,因此當(dāng)水中缺氧時它們?nèi)阅苌?。胡鲇與南美的美鲇一樣,能穿過陸地到達另一片水域。最大的胡鲇物種是長絲異鰓鲇,重逾50千克;其他胡鲇物種則是小型的鰻鱺形(鰻形)物種,營穴居生活;索馬里的無眼胡鲇沒有眼睛,在地下生活;納米比亞的穴胡鲇也同樣沒有眼睛。胡鲇科也遍及亞洲,但那里僅有少數(shù)幾個淡水物種。

本地性電鲇科下有2個物種,是電鲇魚的唯一物種科。所有鲇魚都能探測電活動,但只有電鲇屬物種能主動產(chǎn)生電。它們的兩側(cè)上部有高脂肪的密集電器官,使魚體呈圓柱體狀,形如臘腸。這些鲇魚能產(chǎn)生很強的電脈沖(高達450伏特),既能抵御敵人,又能電擊獵物。部分電鲇物種長逾1米,重達20千克。

尖聲鲇或倒游鲇(雙背鰭鲿科)僅分布于非洲,包括約170個物種,其中的100多個都屬于倒游鲇屬,其中少數(shù)物種能倒過身來游泳,就像在水底正常攝食那樣取食水面的食物。該科中至少部分物種能發(fā)出聲音,再加上其倒游的習(xí)性,因而得名尖聲鲇或倒游鲇。

本地性鰍鲇魚科(平鰭科)包括約47個小型物種,其中部分(如山溪鞭尾魚、護尾、安氏細尾鲇)都有細長的板狀身體,與南美的管吻鲇十分相似。平鰭科物種棲息在湍急寒冷的河流上游,附著于鵝卵石的基質(zhì)上。

錫伯鲇(錫伯鲇科)在非洲有約20個物種,也遍及亞洲。它們有短小的背鰭和寬而扁平的身體。它們喜歡成群快速游動,個體數(shù)量眾多,既能捕食其他魚類,自身也是食魚河鱸的主要食物來源。錫伯鲇無所不在,它們的食物范圍極廣,能迅速適應(yīng)諸如有壩的湖泊和蓄水池這樣的人工環(huán)境。

在亞洲的魚類動物群中,鲇魚的重要性僅次于鯉魚及其同類。與非洲鲇魚相比,人們對亞洲鲇魚所知不多,它們的分布極廣,涵蓋印度尼西亞群島以及中國和亞洲中部各分離的河流與湖泊。在亞洲它們有12個物種科,其中7個都是地方性物種。

鲿魚分布廣泛,其中又以所含物種豐富的鳠屬(包括約40個物種)最為典型。鳠屬物種大多體型較小——長8~35厘米;但其中部分卻能長至約60厘米,如亞洲紅尾鲿。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島的騎兵鲇名字起得恰如其分,其成魚的背鰭刺幾乎與魚身一般長,十分奇特。

鞘魚(鲇科)是重要的鲇魚物種科,分布于歐亞大陸、日本及部分島嶼。該科既有體長2米的兇殘肉食性叉尾鲇,也有所有鲇魚中最大的歐洲六須鲇。叉尾鲇在逆流洄游時,常跟在鯉魚群之后,能在捕食酣暢時漂亮地躍出水面。

⊙ 鲇魚因其長須而得名,黑色牛頭鲇魚的長須尤其明顯,這種北美物種喜愛在淤泥沉積的混濁水域中棲息。

本地性亞洲山溪鲇魚(科)包括100個物種,鈍頭(鈍頭 科)則包括約10個物種,它們都是棲息于山溪中的小型物種,依靠其腹部的皺褶形成的部分真空附著在基質(zhì)之上。婆羅洲的蛙嘴鲇(連尾科)是身體扁平、有巨嘴和大頭的魚類,能極好地偽裝自己。它們與部分琵琶魚類似,并采用相似的攝食方式,能用誘餌將獵物誘至自己的嘴邊。

鯊鲇(魚芒鲇科)包括約21個物種,它們可能是東南亞最具經(jīng)濟價值的鲇魚物種科。泰國在魚塘中用水果和蔬菜飼養(yǎng)魚芒鲇的歷史已經(jīng)持續(xù)了1個多世紀(jì),其銷售量也十分驚人。湄公河的巨鲇魚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體長能達3米,盡管各地旅游者間流傳著關(guān)于它的各種神乎其神的傳說,但事實上它卻是完完全全的草食物種。

鰻鲇(鰻鲇科)包括約32個物種,其中部分物種棲息在印度洋-太平洋,鰻鲇屬和新鰻鲇屬(鰻尾鲇)2個物種屬則棲息在澳大利亞和新幾內(nèi)亞的淡水中;其中鰻鲇屬物種的標(biāo)本可重達7千克。這些魚類能用小鵝卵石、沙礫和黏土筑起直徑約為2米的圓形巢,其卵的孵化需7天時間,在此期間雄性負(fù)責(zé)護卵。

囊鰓鲇科與胡鲇(胡鲇科)關(guān)系密切,也被稱為刺鲇或氣囊鲇,其每個鰓腔都有向后延伸出來的長氣囊。它們還能扎刺敵人,其刺上的毒素足以使人致死。

海鲇魚(海鲇科)分布在環(huán)熱帶,主要棲息在海洋中。雄性物種負(fù)責(zé)口孵,能將50個較大的受精卵含在嘴中達2個月之久,在此期間雄性無法攝食。

除少數(shù)幾個海鲇物種分布于北美沿岸外,就只有北美淡水鲇一個物種科分布在北美境內(nèi),包括約45個物種,分為7個屬。扁頭鲇魚是其中最大的一種,重達40千克上下,而藍鲇魚和渠鲇魚則是北美大湖地區(qū)和密西西比河流域鲇魚捕撈的主要對象。石鮰包括約25個物種。該科還包括3個穴居無眼的鮰物種,它們似乎是經(jīng)由完全獨立的進化線發(fā)育而來的。墨西哥盲鲇僅在墨西哥科阿韋拉州的一口井中存在,闊口盲鲇和無齒盲鲇則僅棲息在美國德州圣安尼奧噴水井的300米深處,人們猜想它們可能是在很深的含水層中存活。

鯉魚及其同類

鯉形目

鯉魚是主要由淡水產(chǎn)卵魚類組成的重要魚類群。它們都無頜齒,但其中大部分的咽或喉部都有一對長骨,其牙齒能抵住相鄰骨和頭骨的基。鯉魚另一個不起眼的共有特征是它們的小骨,該小骨能使其上頜延展伸出。大多數(shù)鯉魚頭部無鱗,為歐亞大陸、非洲和北美的本土物種。與其他主要骨鰾系物種不同的是,鯉魚并非南美和大洋洲的當(dāng)?shù)匚锓N。

鯉魚的5個科包括2 660多個物種,分為約280屬,其中最大的當(dāng)屬包括2 000多個物種的鯉科。鯉科(白首鯉、米諾魚、印度鲃、鯉魚、須鲃等)能體現(xiàn)鯉魚的分布狀況,是淡水垂釣者和觀賞魚愛好者十分熟悉的物種。即使是在它們自然分布未及的地方,漁民、護塘人和美食家也對許多鯉魚物種津津樂道。

普通鯉魚是該科的代表物種,它們可能是中歐及亞洲的本地物種,為了延續(xù)其他大洲的魚類生命,被陸續(xù)引入到各大洲。普通鯉魚耐受各種環(huán)境的能力十分驚人,譬如當(dāng)年它們作為外來移民的食物被引入非洲中部,隨后便在那里順利扎下根來,如今已經(jīng)是當(dāng)?shù)刈畛R姷孽庺~物種了。大約在古羅馬時期,普通鯉魚被引入英國并受到垂釣者的青睞,人們也以釣到18千克重的普通鯉魚為其終生目標(biāo)。20世紀(jì)早期,普通鯉魚被引入南非,人們曾在那里捕捉到一條重38千克的個體。

日本飼養(yǎng)鯉魚則是為了美化生活,幾百年的集中飼養(yǎng)培育了各種顏色的鯉魚,許多景觀池和水族館所用的“錦”鯉(被稱為錦魚)售價極高。這些多彩的魚類十分受歡迎,因此大型養(yǎng)殖和出口中心也隨之在日本、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斯里蘭卡、美國、以色列和幾個歐洲國家應(yīng)運而生。在其原生地歐亞大陸,鯉魚主要被作為食物,即便如此它們還是發(fā)生了一些進化變異。細選首先產(chǎn)生了少鱗的鯉魚(鏡鯉)和隨后的無鱗鯉魚(無鱗鯉),深入的選擇性培育又產(chǎn)生了無須狀間肌骨的物種,這種間肌骨會給食用者帶來不小的麻煩。

鯉魚刀魚和牛奶魚的代表物種

1.印度鲃;2.北美鯉;3.玫瑰鲃;4.普通鯉魚;5.兩條腹吸鰍屬的山溪鯉魚;6.鮈魚;7.鯮 魚;8.吸鰍或中國食草鰍;9.飛狐;10.銳項亞口魚;11.鬼刀魚;12.電刀魚;13.牛奶魚。

大部分鯉魚都十分短小,其成魚僅10~15厘米長。而棲息于喜馬拉雅和印度河流的金印度鲃能長至2.7米,重達54千克,是鯉魚中體型較大的特例。棲息于北美科羅拉多州和薩克拉曼多河流的科羅拉多葉唇魚能長至1.8米多長,是上述地區(qū)居民重要的食物來源,該物種如今已在科羅拉多州滅絕(因筑壩之故),薩克拉曼多的葉唇魚個體也更小更少了(因過渡捕撈之故)。棲息于中國東北黑龍江的黃鰓鲇魚與科羅拉多葉唇魚的體長相近。上述2個物種都是特化的肉食魚物種,在鯉魚(沒有牙齒)中顯得極不尋常。其他小型的肉食魚物種還包括棲息在東非極少數(shù)河流中的瑪利亞魮,棲息于中國南部、有不成比例的長頭部的鯮,以及棲息于湄公河的大鰭魚。其中大鰭魚是一種兩側(cè)極其扁平的物種,有成角度的嘴,下頜上還有鉤和凹槽,當(dāng)它們猛沖向獵物時,會揚起頭以便張開自己的大口。

包括印度鲃在內(nèi)的鯉魚大多無所不食:碎屑、藻類、軟體動物、昆蟲、甲殼類動物,甚至包括奶酪三明治!中國的大頭鯉魚和銀鯉魚(鰱屬物種)的鰓耙變異為精細的過濾器官,專以浮游生物為食。草鯉魚物種以植物為食,因此被引入許多國家,用以清除溝渠、河流和湖泊中的雜草。

鯉魚咽齒或“喉”齒的形狀和排布通常決定其食物的類型。以軟體動物為食的鯉魚有排列密集的能碾物臼齒;以魚類為食的鯉魚有帶鉤薄齒;以植物為食的鯉魚有刀狀薄齒,能用于撕扯;食雜鯉魚的牙齒則介于上述各形狀之間。例如,在非洲,棲息在無螺湖泊中的大眼高臀魮物種有“中立”齒,而棲息在幾千米以外的多螺湖泊中的物種則有厚而低的齒,齒形也更圓。但事實上,它們的幼魚卻具有完全一樣的齒形。

魮屬(除魮外,有些書中還以魮指代鯽魚、二須魮、四須魮)分布廣泛,所含物種也十分豐富,因其(通常)嘴周圍的4根須而得名。其須上有味蕾,它們能在吞食食物前,用味蕾先嘗試味道。部分非洲鯉魚物種呈現(xiàn)不同的嘴形及唇厚,分別與其食物相對應(yīng)。闊口鯉魚的寬下頜上有鋒利的邊緣,能以石面藻類為食,包括巖石層上的殼狀藻類;窄口鯉魚有彈力厚唇,能吮吸石塊及其附近的動物;同一物種所呈現(xiàn)的這2個極端嘴形和唇厚形態(tài)正好解釋了為何這一物種從前卻有50多個不同的名字。

鯉魚大多不呈兩性二態(tài)性,但部分小型鲃物種卻是例外。在扎伊爾中部,4厘米長的小型蝴蝶鲃物種棲息在水下的樹根叢中,其中便包括赫爾氏鲃和蝴蝶鲃;其雄性和雌性的色彩和圖案呈現(xiàn)極大的差異,十分引人注目。

一般說來,鯉魚的色彩不及脂鯉那樣鮮艷,但部分東南亞波魚也有與脂鯉相若的亮麗色澤。小型的馬來西亞鯉魚布氏波魚和阿氏波魚在鯉魚目中的地位就如同極受歡迎的燈魚和霓虹燈魚(脂鯉目)。

地下鯉魚的身體則完全沒有任何顏色。鲃屬、墨頭魚屬和盲鯉屬的穴居物種完全沒有任何體色,眼睛也是如此,這是由于它們在地下的無光環(huán)境中生存的習(xí)性所造成的。

地表(如地面以上)的墨頭魚物種分布于非洲、印度和東南亞,這種底棲魚類的頭部背面有吮吸和感覺盤。與之相關(guān)的“鯊”屬(野鯪屬和角魚屬)與墨頭魚物種的分布十分相似,它們有精細的吮吸嘴,以刮擦藻類為食。野鯪屬的一個非洲物種還專以浸在水中的河馬周圍的浮游生物為食。

少為人知的雪鱒(裂腹魚物種)棲息在印度和中國西藏寒冷的山泉中,它們的生命形態(tài)與鱒和鮭十分相似。雪鱒身體較長,體長達30厘米,身上的鱗片極?。ɑ驘o鱗片),僅在臀鰭基部有一排瓦片狀魚鱗。尼泊爾漁民用金屬線繞成蠕蟲狀,外套一個環(huán)結(jié),置于水下捕食雪鱒,一旦雪鱒向“蠕蟲”撲來,該環(huán)結(jié)就會收緊將其捉住。

鯉魚主要為淡水生物種,但也有部分能在鹽度相當(dāng)高的水域中生存:日本的紅鰭(三塊魚屬)物種能在海洋中游出5千米之遠;歐洲的淡水?dāng)M鯉和鳊魚也能棲息在波羅的海,那里的鹽度約為50%。但這些僅是少數(shù)幾個特例而已。

如果說鯉魚并沒有什么怪異的生活習(xí)性,這種說法可能還有待商榷,因為其中至少有2個物種嗜酒!在東南亞,大風(fēng)子樹的果實掉入水中后,雪茄“鯊”(細須鲃屬物種)和銀紅鲃都會吞食其發(fā)酵的果實,它們甚至?xí)凇盃I業(yè)時間”之前就聚集在發(fā)酵的果實周圍。一旦這些魚醉倒,便會毫無知覺地浮在水面,但由于它們的肉在酒精的作用下并不美味,因此就算全無知覺也還是相對安全的。歐亞大陸的丁在民間素有“醫(yī)生魚”的美譽,這也彌補了鯉魚不喜群聚的習(xí)性。據(jù)報道,受傷的魚會找到丁并在丁的黏液中摩擦自己的傷口。盡管丁的確擁有一層豐富的黏液膜,但該黏液的治療特性卻從未得到任何科學(xué)證明。

吸盤魚(亞口魚科)在北美有許多物種,在亞洲北部也有少數(shù)幾個物種。由于其咽(喉)骨和齒的形狀,長期以來它們都被視為最原始的鯉魚物種。吸盤魚的上弓鰓骨也發(fā)育為十分復(fù)雜的囊結(jié)構(gòu),加之該物種的分布狀況也十分特殊,因此如今傾向于將之視做一個高度特化的鯉魚類群。吸盤魚通常為毫不起眼的無毒魚類,只有2個物種屬是例外:中國帆鰭吸盤魚和科羅拉多的銳項亞口魚。這2個屬的物種都有寬厚的身體,有三角形的外輪廓,這種奇特的形狀能使它們在山洪暴發(fā)時緊貼河流底部(這2個物種都棲息在易發(fā)洪水的河流中)。它們也是平行演化的絕佳例證。

“真”鰍魚是有嵌入小鱗的(通常)呈鰻形的物種科(鰍科),嘴周圍還有許多須。由于其鰾的大部分或全部都包括著骨質(zhì),因此它們的正常體積不易變化。鯉魚物種的鰾和咽之間都有體管連通,能使它們吸入或排出空氣,但由于鰍魚的鰾有骨質(zhì)的約束,因此它們使用體管的幾率比其他鯉魚物種頻繁得多。幾個世紀(jì)以來,東歐的氣象魚或氣象鰍都被農(nóng)夫視做活的氣壓計,隨著大氣壓的變化它們會排出體內(nèi)的空氣,因此便開始晃動和持續(xù)“打嗝”,這可昭示著雷暴的到來,因此它們也成為最早的“氣象預(yù)報器”。

其實并非所有鰍科物種都呈鰻形,譬如鰍魚就較短小,其身體通常扁平,還有伸出的吻。該類群僅包括3個物種屬,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沙鰍——包括一些人們熟悉的觀賞魚物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皇冠鰍。該物種側(cè)躺著休息,造成已死的假相,這一生活習(xí)性極不尋常。

⊙ 斜齒鳊廣泛分布于歐洲,是當(dāng)?shù)厥熘奈锓N,受到休閑垂釣者的喜愛。它們適應(yīng)性極強,能在較差的水質(zhì)中存活。當(dāng)它們被引入一個水域時,甚至能侵占該區(qū)域,是一種十分成功的物種。

大多數(shù)鰍魚都有小型的背鰭,臀鰭對稱排列在身體的尾部。而長鰭鰍(爬鰍物種)的背鰭卻與其身長相當(dāng),雖然人們對這一物種并不了解,但這個名字的確起得十分貼切。鰍魚(就其最寬泛的意義而言)可劃分為2個亞類群:眼睛下有直立刺的鰍魚和沒有直立刺的鰍魚。它們多數(shù)為潛行物種,白天喜歡藏在石塊之下。1976年,人們在伊朗發(fā)現(xiàn)了首條穴居的鰍魚物種,在這一遲來的發(fā)現(xiàn)后不久,人們又在中國西南部發(fā)現(xiàn)另外2個相關(guān)物種。鰍魚棲息在歐亞大陸,尚未分布于非洲(除那些尚存爭議的外來歐洲北非物種以外)。

雙孔魚或食藻魚(雙孔魚科)雖名為食藻,但卻主要以碎屑為食。它們僅包括4個物種,都分布于東南亞。雙孔魚外伸嘴位于其腹部,如同吸塵器的管一般,能吮吸細小的基質(zhì)(還能刮下結(jié)成殼的藻類)并濾出其中的可食用物質(zhì)。

雙孔魚物種無咽齒,但究竟其咽齒是已經(jīng)退化還是從未發(fā)育出來,人們尚不清楚。這些魚類——常被誤認(rèn)為“吸盤鰍”——的鰓蓋幾乎全與身體連在一起,僅有頂端和末端的小開口,這種結(jié)構(gòu)在鯉魚物種中是獨一無二的。其頂端鰓蓋孔上覆有閥,能吸入水流以便為鰓注入氧氣,這些水流又從其末端的鰓孔中排出體外。因此,它們的呼吸是經(jīng)由鰓蓋實現(xiàn)的,而非嘴,這也與其他魚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河鰍、爬鰍或平鰭鰍(平鰭鰍科)包括2個亞類群:大多棲息在東南亞湍急河流乃至急流中的扁鰍(平鰭鰍科),以及分布主要局限于歐亞大陸的腹吸鰍(腹吸鰍科)。平鰭鰍身體極其扁平,胸鰭和腹鰭都發(fā)育為吸盤。其嘴位于腹部,當(dāng)它們在食物豐富的水域中刮擦藻類為食時,一種特殊的骨結(jié)構(gòu)能保護其吻,而其他鯉魚物種的這種骨結(jié)構(gòu)通常則是位于眼睛之下的。山溪鯉魚物種的這種強化骨結(jié)構(gòu)彎曲于其吻部之前,如同碰碰車的緩沖器一般。

歐亞大陸的腹吸鰍呈鰻形,整體外形類似于氣象鰍及其近族。其中神秘的深條鰍卻棲息于非洲。1900年,德根先生在埃塞俄比亞的察納湖口處獲得了一個魚類標(biāo)本,并將其保存于大英博物館,數(shù)年后該標(biāo)本也被命名為德根先生。但是從這以后,卻再也沒有發(fā)現(xiàn)該物種的標(biāo)本。究竟是因為沒有人故地重游,并采用與當(dāng)年相同的捕撈方式,還是由于它們在博物館的歸類原本就是錯誤的呢?

同樣充滿疑點的還有對婆羅洲低唇魚的描述和勾勒。它們的最初標(biāo)本在1868年就已經(jīng)遺失,許多年來都沒有再獲得它們的任何個體標(biāo)本。如今人們雖在馬來西亞和泰國發(fā)現(xiàn)它們的行蹤,但對其仍然不甚了解。

新世界刀魚

裸背電鰻目

新世界刀魚包括裸背電鰻目下的6個物種科,它們都呈不同程度的鰻形,都沒有腹帶、腹鰭和背鰭。但臀鰭卻極長,有140多條鰭刺,能前后擺動,是其游動所需推進力的主要來源。它們的尾鰭或高度退化或已完全消失。

新世界刀魚或南美刀魚有電器官,其中大部分物種的電器官都由特殊的變異肌肉細胞組成,而鬼刀魚(線鰭電鰻科)的電器官則由神經(jīng)細胞發(fā)育而成。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它們的電場微弱,主要用于夜間導(dǎo)航(大部分物種在夜間活躍)、尋找食物、同類物種間的交流。而通常被稱為電鰻的電刀魚所產(chǎn)生的有力電脈沖據(jù)說能使馬暈厥。它們能長至2.3米,其電力既能使獵物致暈,也能用于自衛(wèi),因此它們既是奪命的捕食者,又是可怕的競爭對手。

牛奶魚及其同類

目中分布最廣也最具經(jīng)濟價值的物種當(dāng)屬牛奶魚。這種流線型的銀色魚類與烏魚大小相似,喜歡在環(huán)島礁石和大陸架上的溫暖水域中聚集成群,人們對其捕撈和養(yǎng)殖并用做食物的歷史十分悠久,在菲律賓、中國臺灣和印度尼西亞尤其如此。

另一個海生物種長喙沙魚或鼠分布于南太平洋、印度洋、納米比亞和南非的大西洋東南部的海岸線。在該分布區(qū)域中,人們對鼠進行商業(yè)捕撈。

淡水鉸嘴魚能將自己的嘴伸展為小型長嘴,并因此而得名。它們的鰾能實現(xiàn)肺的功能,因此該物種能在缺氧水域中生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山县| 寿宁县| 民勤县| 大兴区| 馆陶县| 定结县| 岳普湖县| 湖北省| 阜平县| 晋宁县| 漳浦县| 南宁市| 元阳县| 乌海市| 涪陵区| 沙河市| 苏州市| 柳江县| 天峨县| 平果县| 光山县| 肥乡县| 长子县| 灵璧县| 丰城市| 海丰县| 平果县| 淮北市| 临朐县| 尤溪县| 仪征市| 收藏| 闸北区| 娱乐| 屏边| 聂拉木县| 大连市| 阳高县| 道孚县| 南城县| 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