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中的名將
朱元璋與劉伯溫將戰略定為“先陳后張”后,就著手進行滅陳的準備。也就是在此期間,朱元璋得知了陳友諒稱帝立漢的消息,決定加緊、加快興兵伐陳的準備工作。然而,劉伯溫卻告訴朱元璋:這是陳友諒自取滅亡的前奏,不必緊張。自古以來,大凡亂世先稱帝的人,最后幾乎沒有一個能當上皇帝,無不被后來居上者所滅。袁術、王世充、竇建德、宇文化及、黃巢,一籮筐都裝不完,就拿最近的天完國皇帝徐壽輝來說,也是一陣煙的事。
朱元璋聽了大喜,對劉伯溫的分析深以為然,于是依然照常練兵、操演戰船。一個月以來,經過精心準備,朱元璋的水、陸兩路大軍都已集結完畢——滅陳大軍蓄勢待發!
經過與劉伯溫、李善長、朱升三人商議,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朱元璋派常遇春隨大將徐達攻打陳友諒的水寨。
常遇春、徐達是朱元璋手下的兩員名將,在這里有必要簡要介紹一下。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鳳陽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明史》對常遇春的評價是“其智勇不在中山(徐達)下”,如果你知道徐達有多厲害(稍后會介紹到),你就會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常遇春跟朱元璋一樣出身貧苦,不同的是,為了混口飯吃,朱元璋選擇了當和尚,他選擇了當土匪,經常下山打家劫舍,有吃有穿有喝,日子過得也算滋潤,但他不甘心一輩子就這么混下去,想干點大事,才算不虛度此生。
機會,終于來了。
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常遇春在和州一帶搶劫時正好遇上朱元璋攻打和州(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的部隊,便毅然決然跑去投奔了他。
常遇春不愧是常遇春,一開口就要當先鋒。老實說,像常遇春這樣動不動獅子大開口的人朱元璋見多了,更何況還是個土匪,朱元璋更沒什么好感,所以一聽常遇春這么大言不慚就很火大,斥責道:你不過就是土匪日子沒法過下去了跑來這里混口飯吃,實在太不知天高地厚!
面對朱元璋的質疑,常遇春選擇了不卑不亢,坦言自己當土匪有吃有喝很滋潤,但自己志不在土匪,看中的是朱元璋是個做大事的人,所以特意前來效勞,想跟著他好好干一番大事業。
朱元璋向來喜歡有志氣的人,聽他這么一說,對他來了點興趣,問他道:“你能跟我過江打仗嗎?”
常遇春慷慨豪言道:“將軍指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渡江之日,愿為先鋒!”朱元璋聽了大驚,想不到這小子這么有志氣,不如給他一個機會,于是把他留了下來。
很快,常遇春就用實力兌現了諾言。這一年的六月,常遇春隨朱元璋大軍渡江南下,幫助朱元璋成功奪取了大批元軍駐守的采石磯(今馬鞍山市南)。緊接著,朱元璋趁熱打鐵攻占了太平。次年(1356年)三月,攻占集慶,改名“應天府”,朱元璋稱“吳國公”。常遇春因采石磯一戰立下首功,被朱元璋封為“總管府先鋒”。常遇春的“先鋒”之愿就此達成,并一戰成名。之后,常遇春被升為總管府都督,跟著另一員神將徐達攻打張士誠,兩人通力合作,堪稱黃金搭檔,相繼占領鎮江、常州、寧國、池州等地,張士誠損失慘重。常州一戰中,常遇春甚至生擒了張士誠的胞弟張士德(張九六),立下頭功,被朱元璋升為中翼大元帥。
常遇春的升職速度堪比火箭,但升職對于他而言都是虛的,他最熱愛也最在乎的是帶兵打仗。
他以他的天生勇武、戰斗不息,一直走在他的名將之路上,直到死。
名將中的帥才
徐達,字天德,濠州鐘離永豐鄉(今安徽鳳陽東北)人,跟朱元璋也是老鄉。徐達家世代務農,從沒有出過達官貴人,但上天注定,到了他這一代,徐家的命運將在他身上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徐達將飛黃騰達,徐家將靠他光宗耀祖。
據《明史·徐達傳》記載,徐達身材高大,性格勇敢剛毅,天生一塊武將的料,關鍵是他年紀輕輕就胸懷大志,想干一番大事。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壓根兒沒有他干大事業的機會,直到二十二歲,他依然在種田。
上天可能覺得這么一個人一輩子種田太浪費人才,于是給了他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至正十三年(1353年),當聽說濠州定遠(今安徽省定遠縣)人郭子興在濠州建立紅巾軍后,徐達毅然決然丟下鋤頭跑去郭子興部隊參軍。
就在那里,他遇到了在郭子興手下擔任鎮撫(負責法紀、軍紀的軍官)的朱元璋,并成為他的下屬。
那一年,朱元璋二十六歲,比徐達大四歲,算是同輩中的兄長。朱元璋一開始并沒有重用徐達,而是觀察了他兩年,發現他一言一行都很沉穩持重,遠遠超過一般人(動靜語默,悉超群英),十分欣賞。兩年來,徐達也漸漸摸清楚了朱元璋的性子,了解他是一個有氣魄、有手腕的領導,欽佩他的英明決斷。于是他們成了最好的搭檔,工作配合相當默契。朱元璋在老丈人郭子興手下很受重用,因此遭到郭子興的兩個親生兒子嫉妒,處處掣肘,一直想要獨立領兵,自立門戶,就是不能如愿。徐達很理解上級,決定幫他完成這一心愿。
至正十三年(1353年)濠州戰役后,朱元璋在家鄉招了七百人帶回郭子興身邊,郭子興相當欣慰,任命他為鎮撫。但朱元璋不甘心一直這么給人打工,想自己創業,不久之后就放棄自己招來的七百多人馬,只帶了二十四個親信離開濠州去定遠招兵買馬。
親信之一就是徐達。在定遠,朱元璋打著郭子興的旗號招降了張家堡的民兵三千人,后來又突襲繆大亨,收降了他的兩萬名親元義軍,實力大為壯大。有了這支強大的軍隊,加上徐達這批親信全力協助,朱元璋很快攻占了滁州(位于今安徽東部,長江下游北岸)、和州(今安徽和縣)。前面已經說過,正是在攻打和州的時候,常遇春投奔了朱元璋。從此,朱元璋有了徐達和常遇春這兩條堅實有力的左膀右臂,每每重拳出擊,敵人一般都招架不住。但朱元璋更器重徐達,很大一個原因在于他知道,徐達與常遇春不同的是,徐達絕不僅僅是一代名將,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帥才。
千金易得,一將難求。萬金易得,一帥難求。
計斗計
朱元璋派徐達和常遇春攻打陳友諒水寨的消息傳到陳友諒耳朵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陳友諒不但不慌張,反而很興奮:沒等我打他朱元璋,他倒自己先送上門來了。
于是陳友諒便一面派兵增援水寨,一面放話出去要攻打安慶(今安徽西南部,長江下游上段北岸)。朱元璋得知這一消息后大驚,安慶是軍事重鎮,萬萬不能丟,于是立即做出反應:準備增派重兵防守安慶。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劉伯溫卻告訴他:主公千萬別上了陳友諒的當!朱元璋大驚失色,相當錯愕:上陳友諒的什么當?劉伯溫聽說陳友諒要攻打安慶之后,他并沒有像自己一樣陷入恐慌,而是進行了冷靜的思考:攻打安慶明明是軍事機密,陳友諒為什么要放出這個消息?他想要讓誰知道?他背后的動機是什么?越是想讓人知道什么,越是想要掩蓋別的什么。真相往往存在于謊言與表象之中。
劉伯溫突然恍然大悟:陳友諒的消息有貓膩!他是為了進攻別的地方故意制造假象。他想進攻的地方,最有可能的就是池州,因為這個地方與安慶隔江相望。
于是,他告訴朱元璋:安慶不必加強防守,該增強防守的是另一個地方——池州。
這下,朱元璋更納悶了:陳友諒要打安慶,為什么自己要放著安慶不守,守池州?
劉伯溫看出了朱元璋的困惑,于是給出了如下理由:安慶目標大,陳友諒就是先奪了安慶也難保穩固,而且還會受到池州兵力從后面捅刀子,這樣不劃算。還不如先拿下池州,再打安慶,就可以免去后顧之憂。所以陳友諒才會選擇“聲東擊西”計,揚言打安慶,實際上是為了暗度陳倉打池州。朱元璋聽了之后恍然大悟:好險,差點中了陳老四(陳友諒在家中排行第四)的詭計,幸虧被劉伯溫識穿,不然后果不堪設想。劉伯溫繼上次準確預測常遇春和胡大海攻城失敗后,如今再次表現出先見之明,令朱元璋相當佩服。同時,他心里對有一件事認識得更加清楚——自劉伯溫來了之后,其他謀士明顯都相形見絀,不在一個檔次上。
這個時代的競爭靠什么?人才!人才靠什么?能力!能力靠什么?頭腦!
劉伯溫也看出朱元璋雖然是個很英明的老板,但再英明的老板也有考慮不周的時候,這種時候,就需要一個頭腦更加清醒的顧問給他提供意見參考。
領導有不足,就需要有人幫他填補不足,就有下屬的空缺。領導如果什么都會,那就不需要下屬了。剛愎自用的領導到頭來都是光桿司令。
劉伯溫已經看出來,朱元璋不是剛愎自用的領導,他是有不足的。很多優點他都有了,治軍他會,打仗他會,決斷他會,但有些時候還是會百密一疏,這時他就需要一個頭腦比自己靈光的顧問。而劉伯溫相信自己就是這樣一個最強大腦——能適應朱元璋需要的最強大腦。
劉伯溫很有信心,自己將在朱元璋身邊發揮出最大的才能,輔佐他把事業做大,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是的,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位置,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發光發熱,他的人生就是成功。
朱元璋也已經深深見識到劉伯溫頭腦的靈活、聰明,如此人才,是上天賜予自己的不可多得的幫手,必能幫助自己擊敗對手贏得天下。
但朱元璋又有一個擔心:安慶和池州的兵力都不多,如果調集重兵防守池州,安慶就會兵力空虛,怎么辦?
劉伯溫到底是劉伯溫,腦子轉得就是快,立即提出了很有針對性的建議:池州城外有座山,叫九華山,山下有條江,陳友諒率軍前來,必兵分兩路:
一路走陸路,一路走水路。陳友諒必定不會騎馬,而是選擇走水路,因為坐船舒服,可以少受顛簸之苦。我軍人馬也可以分兩支:一支五千人,堅守池州城,另一支兩萬人,埋伏于九華山下。等陳友諒部隊經過,先不打他,放他過去,等他到達城下,城里兵馬盡管鼓噪,先不出戰,陳友諒大軍搦戰不得就會躁動不安,待其疲憊渙散,城中人馬和城外伏兵兩面夾擊,打他個措手不及,讓他首尾不能兼顧。如此,陳友諒必敗無疑!
劉伯溫的這一策略叫“包抄”,用更為通俗點的話來說就是“包餃子”——將陳友諒的部隊包圍起來打。
朱元璋對這個計策相當滿意,立即下令常遇春按此計部署兵力。
常遇春得令后稟告主帥徐達,不料徐達聽了之后放聲大笑。常遇春很莫名其妙,問是何故。徐達相當得意地告訴他:“我也想到了這一計策,想不到還能和吳國公想到了一起?!?
這是一場誤會。常遇春不知道這一計策是劉伯溫想出來的,以為是出自朱元璋,結果徐達也跟著錯了。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并不是跟朱元璋想到了一起,而是跟劉伯溫想到了一起。
他只知道自己能跟領導朱元璋想到一起是幸運的,但不知道能跟頂級顧問劉伯溫想到一起,更能說明他的高明。
常遇春恨自己沒有想到“包抄計”,到底比徐達差了一截。主帥到底是主帥,上司到底是上司,不服都不行。
當徐達和常遇春齊心協力做好所有的戰略部署之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等著陳友諒送貨上門來。
事實證明,陳友諒不會讓他們失望,也不會讓他們等很久,因為,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來了。
果然不出劉伯溫所料,陳友諒并未去攻打安慶,而是直奔池州而來。在陳友諒看來,他放出消息要去攻打安慶,想必朱元璋已經中了他的“聲東擊西”計,已在安慶做好周密部署,池州兵力必然空虛,因此,奪取池州必不費吹灰之力。
既然不費吹灰之力,以輕兵直取,足矣。所以他只帶了一兩萬人就朝池州殺氣騰騰奔來——夠了,一兩萬足夠了。
確實夠了,帶多了死得更多。當陳友諒率軍從九華山下飛馳而過時,埋伏在山上的常遇春看著他們身后飛起陣陣塵土,卻按兵不動。他知道現在還不是出手的時機。在陳友諒到達池州城下之前,他要做的只是等待。他已經和主帥徐達達成約定,一切按計劃行事。徐達率五千人守城。在看到陳友諒到達城下之前,他要做的也是等待。他們心里都很清楚:等待,是最好的準備。當不再需要等待時,就是發起攻擊之時!
終于,他看到陳友諒來了,只帶了一兩萬人。一兩萬夠了,夠包餃子了。陳友諒兵臨城下,氣焰十分囂張。老實說,就這么小小一座池州城,他根本不放在眼里,勞駕他率軍親征實在太不應該。陳友諒很心急,想早點打完池州去打安慶,于是命人拼命搦戰罵陣,臺詞無非就是那么幾句——“速速打開城門出來投降”“徐達縮頭烏龜,快快出來大戰三百回合”。
不用三百回合,一個回合就夠了,多了懶得跟你玩。在中國近現代歷史課本里常常能看到這么一句話——“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下面該輪到陳友諒了。池州城頭上三聲炮響,給陳友諒送來了慘敗。徐達命手下在城頭上放炮三聲,陳友諒在城下嚇出一身冷汗:不好,有埋伏!撤!
說時遲,那時快,城頭守軍大聲鼓噪,殺聲震天,陳友諒大軍惶恐不安,軍心大亂。埋伏在九華山上的常遇春聽到三聲炮響,立刻做出反應:全軍出動!
幾乎就在同時,徐達率領城里的守軍打開城門殺將而出,陳友諒大軍亂作一團,且戰且走,徐達一馬當先,帶領部隊大砍大殺。手下人一看,領導都奮不顧身了,榜樣就在身邊,還猶豫什么?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