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書名: 大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作者名: 趙鉞本章字數: 4749字更新時間: 2016-02-29 11:19:10
仁和趙鉞 勞格同撰 歸安丁寶書參證
碑陰題名
詩御史并內供奉(武后中至玄宗末。)
盧懷慎(見郎官吏中。)
《舊傳》:舉進士,歷監察御史、吏部員外郎。景龍中,遷右御史臺中丞。
(《新書》略同。) 《舊盧齊卿傳》:長安初,則天令雍州長史薛季旭(《新書》、《會要》作‘昶’。)擇僚吏堪為御史者,季旭以問錄事參軍盧齊卿,薦長安尉盧懷慎。(《新傳》同,《會要》在長安二年,《廣記》引作‘三年’。)
鄭《舊敬暉傳》:神龍中,武三思以許州司功參軍鄭素被敬暉等廢黜,令上表陳敬暉等罪狀。 《唐會要》(六十四):景龍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敕太常(脫少字。)卿鄭為修文館學士。 《舊中宗紀》:景龍三年三月戊寅,太常少卿兼檢校吏部侍郎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紀》同、《新宰相表》同。)
夏五月丙戌,坐贓,貶江州司馬。 《舊良吏》(下)《李尚隱傳》:景龍中,崔、鄭典選,傾附勢要,逆用三年員闕,士庶嗟怨。尋而相次知政事,左臺監察御史李尚隱與同列御史李懷讓于殿庭劾之,等遂下獄推究,竟貶黜之,俄而、等復用。(《新傳》略同。) 《舊裴ㄘ傳》:吏部侍郎崔、鄭坐贓,為御史李尚隱所劾,監察御史裴ㄘ同鞫其獄。安樂公主、上官昭容阿黨等,ㄘ竟執正奏其罪。 《新外戚武三思傳》:中書舍人鄭等托武三思權,熏炙中外,其尤干政事者,天下語曰:‘崔(日用)冉(祖雍)鄭,亂時政。’
賈虛舟《元和姓纂》(三十五馬):刑部郎中賈虛舟,魏郡人。 孫逖《東都留守韋公(虛心)神道碑》:御史賈虛舟舉以勸中丞侯令德。(《文苑英華》九百十八。)
李福業《新桓彥范傳》:御史李福業者,嘗與彥范謀反,被殺,福業亦流番禺。
後亡匿吉州參軍敬元禮家,吏捕得,俱坐死。
張守潔玄宗《優恤張守潔等制》:故益州長史張守潔、故桂州都督員嘉靜等,并守委藩鎮,克著忠勤。奄隨化往,良深震悼。言念旅櫬,猶在遐方。用加優恤,以慰泉壤。宜官造靈,給傳還鄉。所緣葬事,并委有司支給(《全唐文》二十三。
員嘉靜見吏中。) 蘇《遣王志等各巡察本管內制》稱,按察使梁州都督張守潔等。(國元四年七月六日。《文苑英華》四百六十一。) 《資治通鑒》(《唐紀》二十八):開元十年十月,上欲耀兵北邊。丁卯,以秦州都督張守潔等為諸衛將軍。 《四川成都志》(十一):開元十四年,以尚書左丞充朝集使張守潔授劍南節度使、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一年。
張行岌《大唐新語》四:則天朝,或告崔宣謀反,付御史張行岌按之,略無狀。
(《廣記》四百九十四) 《舊北狄渤海傳》:中宗即位,遣侍御史張行岌往招慰之。
張思義(又殿中下。)
《新表》:河東張氏相國府檢校郎將俊興,子思義,成紀丞。 《全唐文》柳賁有《張嘉墓志銘》文稱,考思義,贈秦州都督。
楊虛受《全文》(二百七十九)小傳:玄宗朝諫議大夫充宣勞使。《請禁惡錢疏》。
玄宗《遣使給事中楊虛受安撫江束敕》。(《大詔令》。) 睿宗《遣宣勞使誥》:宜以諫議大夫楊虛受為河北道宣勞使。(同上。) 蘇《遣王志等各巡察本管內制》稱,按察使、洪州都督楊虛受等。(開元四年七月六日。 《文苑英華》四百六十一。)
冉祖雍《元和姓纂》(五十琰):河州刺史冉實娶江夏王道宗女,生祖雍,刑部侍郎,云安人。張說《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有子曰祖雍,景龍初,擢給事中兼侍御內供奉。(《張燕公集十六。) 《新文藝》(中)《宋之問傳》:祖雍,江夏王道宗甥,及進士第,有名于時。王同皎謀殺武三思,沮雍上急變。歷中書舍人、刑部侍郎。倡飲省中,為御史劾奏,貶蘄州刺史。睿宗立,流嶺南,賜死桂州。 《資治通鑒》(《唐絲》二十五):景云元年六月,饒州刺史冉祖雍坐諂附韋、武,流嶺表。 《舊外戚武三思傳》:侍御史冉祖雍等五人為三思耳目,時人呼為五狗。(《新傳》略同。)
崔日用(見郎官吏外。)
《舊傳》:則天時自新豐尉,無幾,拜監察御史。神龍中,鄭普思納女后宮,潛謀左道,日用遽奏劾之。普思方承恩,中宗不之省,日用廷爭懇至,詞甚抗直,普思竟伏其罪。時宗楚客、武三思、廷秀等遞為朋黨,日用潛皆附之,驟遷兵部侍郎。(《新傳》略同。) 《舊盧齊卿傳》:長安初,則天令雍州長史薛季旭擇僚吏堪為御史者,齊卿薦新豐尉崔日用。(《會要》在二年,《廣記》作‘三年’?!瘛缎隆纷鳌啤#?
王踐睦蘇《授王踐睦虞部郎中制》:黃門、中散大夫、檢校太子左贊善大夫王踐陸,明敏練習,雍容閑雅。聲馳在公,政曉為吏。往還臺閣,已葉于初從;令掌衡虞,俾光于重入??尚猩袝莶坷芍?,散官如故,主者施行。(《文苑英華》三百九十。)
田貞干(又殿中。)
《古今姓氏書辨證》(九):后周賜雁門公田弘,姓紇干氏,隋初復舊,玄孫正干。(不詳歷官。‘正’,宋人避諱改。)
李忄曳(又監察。)
《舊韋庶人傳》:景龍四年六月,臨淄王誅韋后黨與太常卿李曳等。
《新外戚武三思傳》:監察御史李忄曳等托武三思權,熏炙中外。(《韋庶人傳》誤‘忄曳’。)
王志(又殿件、監察。)
《舊傳》:志,博州聊城人。少以進士擢第。神龍年,累除左臺御史,加朝散大夫。執法剛正,百僚畏憚,時人呼為皂雕。尋遷大理正。(《新傳》略同。)
崔琬(又殿中、監察。)
《舊元行沖傳》:開元初,以寧州刺史崔琬代為關內道按察使。 《新表》:ギ弟,同州刺史。 《大詔令》:玄宗《贈王仁皎太尉益州大都督制》文稱,通議大夫行京兆尹、上護軍崔琬為副監護。 中宗《賜崔琬彈宗楚客密狀敕》。
(張說有《王仁皎神道碑》,文亦稱以京兆少尹崔琬為監護。) 《舊宗楚客傳》:景龍中,監察御史崔琬劾奏宗楚客等納阿史那忠節重賂,中宗不能窮其事,遽令琬與楚客等結為義兄弟,以和解之。(《新傳》略同。)
姚紹之《舊外戚武三思傳》:監察御史姚紹之等五人,常為武三思耳目,時人呼為五狗?!杜f酷吏傳》(下):累拜監察御史。中宗朝,累遷左臺侍御史,后坐贓污,黜為嶺南瓊山尉。
李朝曙(見郎官吏中,又監察。)
舊傳:中宗時,自聞喜令尋遷侍御史,三遷長安令。 《新傳》:自聞喜令遷侍御史、吏部員外郎。遷長安令。
孟溫禮(見郎官主外。)
玄宗《分散化度寺無盡藏財物詔》稱,令京兆尹孟溫禮等量共檢校。(《大詔令》。)
李詳《新表》:趙郡李氏東祖房荊山丞璣衡孫、都水丞仁穎子詳,太子太保。
《朝野僉載》云:李詳,河內人。氣俠剛健。初為梓州監。(《廣記》二百五十四。) 《御史臺記》云:李詳字審己,趙郡人。祖機衡,父穎,代傳儒素。詳有才華膽氣,放蕩不羈,解褐鹽亭尉。(又四百九十三。) 《新史思明傳》:乾元二年九月,思明命許叔冀與李詳守汴州。
姬處遜(又殿件、監察。)
《元和姓纂》十八尤:職方員外周思忠生處遜,水部員外、萬年令。長安人,本姬氏,赧王之后。先天中,避玄宗嫌名,改姓周氏。(‘員外’,《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續集廿五姬氏注作‘郎中’。)
靳恒(見郎官吏中。)
張九齡《故襄州刺史靳公遺愛銘》:三入為御史,侃然正色。(《唐丞相曲江張先生文集》十九。)
崔宣道(見郎官倉中。)
楊茂謙《舊良吏傳》下:茂謙,清河人。應制舉,拜左拾遺,出為臨洛令,擢秘書郎,歷遷大理正、御史中丞。開元初,出為魏州刺史。 《新》附《韋景駿傳》:擢左拾遣、內供奉,歷秘書郎、大理正、左臺御史中丞。開元初,出為魏州刺史。
袁從一《新安樂公主傳》:廝臺掠民子女為奴婢,左臺侍御史袁從一縛送獄。
宋庭(又殿中、監察。)
《新表》:廣平宋氏襄陽尉守慎子、司農少卿庭瑜弟庭,兵部郎中。
薛昭《新表》:薜氏西祖房瑚后,高平公網子昭,澤州刺史。 又膳部郎中溫子昭,不官。 又慶后,左金吾將軍思行予昭,普州州史。 《新選舉志》:睿宗時官太子中允,希太平公主意,奏復斜封官。 《廣記》(四百九十四):房光廷為尚書郎,故人薛昭流放而投。 《石刻》:韋濟《白鹿泉神君祠碑》稱,恒州長史河東薛昭。(開元二十四年。直隸獲鹿。)
黃守禮(見郎官左外。)
《御史臺記》云:唐殿中內供奉盧,(見監察。)嘗于景龍觀監官行香,右臺侍御史黃守禮亦預焉。(《太平廣記》二百四十九。)
倪若水(見郎官吏外。)
《舊良吏傳》下:開元初,歷遷中書舍人。 《新傳》:累遷右臺監察御史。
黜陟劍南道,繩舉嚴允,課第一開元初,為中書舍人。 《舊儒學祝欽明傳》:景云初,侍御史倪若水劾奏欽明,于是左授饒州刺史。(《新傳》同。) 《舊盧齊卿傳》:長安初,則天令雍州長史薛季旭擇僚吏堪為御史者,齊卿薦成陽丞倪若水。(《新傳》同。《會要》在二年,《廣記》三年。)
裴觀(見郎官戶中。)
崔皎《大唐新語》四:崔皎為長安令,境內肅然,出為懷州刺史。歷任內外,咸有聲稱也。
崔宣(又碑額監察。)
《新表》:寓子宣,京兆少尹。 《大唐新語》:崔思兢,則天朝,或告其再從兄宣謀反。(《廣記》四百九十四。) 《御史臺記》:睿宗胡,崔宣使于都。(又二百五十九。當是以御史使于都也。) 《舊彭偃傳》:朱Г敗,偽中丞崔宣等十二人,李晟收之,俱斬于安國寺前。《李晟傳》:賊將姚金之及偽中丞崔宣使謀覘我軍,五月二十九日,晟斬崔宣等。 《新朱Г傳》:以崔宣為節度使。
張損之獨孤及《唐故河南府法曹參軍張公(從師)墓表》:祖損,隋大業中進士甲科,位至侍御史、尚書水部郎。(《毗陵集》十、《唐摭言》一。)
韋虛心(見郎官左外補。)
《舊傳》:累至大理丞、侍御史。神龍中,推按大獄,時仆射竇懷貞、侍中劉幽求意欲寬假,虛心堅執法令,有不可奪之志。景龍中,西域羌胡背叛,特并擒獲,有敕盡欲誅之。虛心論奏,但罪元首,所全千余人。丁父憂,后遷御史中丞。(《新傳》略同。) 蘇《授王丘主爵郎中等制》:朝議郎、守侍御史、內供奉、判右司員外郎、上柱國韋虛心,可守右司郎中,散官勛如故。(《文苑英華》三百八十九。)孫逖《東都留守韋公神道碑》:肅肅王度,憲臺是式。命公作侍御史,以至于中丞。(《文苑英華》九百十八。)
蔣欽緒(見郎官吏外補,又殿中。)
《新傳》:累遷太常博士,歷吏部員外郎,出為華州長史。 《定命錄》:敕捕妖書人王直,藏館陶縣界,刺史蔣欽緒奏請,一百日捉不獲,與縣時中下考。
(《廣記》二百八十三。)
楊孚《新表》:楊氏度支員外郎子(見度外。)孚,邢部郎中。 《舊禮儀志》(五):神龍二年,官太常博士,執奏崇恩廟齋郎事。 《新則天皇后武氏傳》:詔崇恩廟祠如太廟,齋郎用五品充,博士楊孚執不可。(即《禮志》所載。)
《舊社暹傳》:華州司馬楊孚,公直士也,深賞重鄭尉杜暹。尋而孚遷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結罪,孚曰:‘若得罪,則公清之士何勸?’特薦之于執政,擢大理評事。(《新傳》略同。)《資治通監》(《唐紀》二十六):景云元年,侍御史楊孚彈糾不避權貴,權貴毀之。上曰:‘鷹搏狡兔須急救之,不爾必反為所噬。御史繩奸慝亦然,茍非人主保衛之,則亦為奸慝所噬矣?!?,隋文帝之侄孫也。 《唐會要》(五十八):開元五年四月九日敕,尚書省案牘稽滯,刑部郎中楊孚等各一道。
常彥障(當作‘瑋’。)
《朝野僉載》:天授年,常彥瑋由萬年縣尉授侍御史。(《廣記》二百六十三。)羽林將軍常元楷三代告密得官,子彥瑋。告劉誠之破家,處侍御。(又二百六十七。)
潘好禮《元和姓纂》(二十六桓):唐詩御史、岐王府司馬潘好禮,貝州人。
《會要》(三):侍御史潘好禮諫以惠妃為皇后疏,蘇冕駁曰:‘此非好禮作好禮。’先天元年為侍御史。開元十二年為溫州刺史致仕。表是十四年獻,而云職參憲府,若題年恐錯,即惠妃先天元年始年十四,王皇后有寵未衰,張說又未為右丞相,竟未知此表是誰獻之?!缎聜鳌罚旱诿鹘?,累遷上蔡令,擢監察御史。
坐小累,下除芮城令,拜侍御史,徒岐王府司馬。開元初,為王府長史。
《新玄宗貞順皇后武氏傳》:開元十四年,帝將遂立惠妃為皇后,御史播好禮上疏諫,遂不果立。
崔氵位(見郎官吏外。)
《新選舉志》:睿宗時,殿中侍御史崔氵位希太平公主意,奏復斜封官。
張《舊傳》:,汝州襄城人。唐隆元年,召拜宮門大夫,其年擢拜左臺侍御史。數月,遷左御史臺中丞。
洪子輿(又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