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七年級(上)
1.觀滄海(曹操·東漢)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一、作家作品簡介
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qiáo)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
二、詞語解釋
[1]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2]竦:高。
[3]峙:挺立。
三、知識梳理
1.“澹澹”是形容水波動蕩的樣子,“竦峙”是寫山島巍然屹立的形象。“叢生”、“豐茂”給人以生機蓬勃的感受。
2.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觀”字統領全篇的寫景。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實寫,后四句是虛寫,其中總寫滄海全景的詩句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分寫部分,先寫島上的樹木百草,次寫海面上的秋風洪波,最后寫天空中日月星辰。詩中將“大海”稱為“滄海”,是因為海水呈青蒼色。
3.一句想象豐富,創造出宏偉的意境,表現出博大胸襟的詩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四、主旨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者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2.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一、作家作品簡介
選自《白氏長慶集》。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大詩人。著有《白氏長慶集》。
二、問題設計
1.這首詠西湖的詩,形象地描繪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繞湖而行,從孤山寺到賈公亭最后到白沙堤,對沿途景物展開描寫,描寫中還選擇最能體現春色的景物:早鶯、新燕、亂花、淺草,從而突出了環境和季節的特征。
2.表現“春行”的詩句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3.表現作者騎馬游西湖的詩句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4.詩中運用對仗的句子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5.表現詩人行蹤的詩句是: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6.如果在標題的“春”字前補上一個字,以準確顯示詩人出行的時間,可為:早(或:初)春。
7.請試說說“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中“漸”和“才”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答:這里用“漸”和“才”準確地描繪了早春時節花木的生長態勢。
8.“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兩句體現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答:體現出游春時歡快、喜悅的心情。
9.歌詠西湖的古詩詞也不少,你能否試著寫出兩句呢?
答: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作者:蘇軾)
10.研讀與賞析:“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答: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象出,過不多久,姹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三、主旨
這首詩是白居易于唐穆宗長慶三年任杭州刺史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3.天凈沙·秋思(馬致遠·元)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一、作家作品簡介
選自《全元散曲》。天凈沙,曲牌名。馬致遠,元大都人,著名戲曲作家。
二、賞析
這是馬致遠的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蘊深遠,結構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心靈。其四射的藝術魅力,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騷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絕句妙景”(《人間詞話》),又兼具宋詞清雋疏朗之自然,歷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中原音韻》)。
“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一個個讓人刻骨銘心的凄涼鏡頭正是天涯斷腸人心境的直接反映,觸景生情,因情設景,情景交融。與“小橋流水人家”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背井離鄉之人愁腸寸斷的悲苦和寂寞。你看: 夕陽下,烏鴉歸巢,小橋邊,農人回家; 而荒涼古道上,瑟瑟秋風中,我們的主人公卻是疲人瘦馬,踽踽獨行,夜宿何處,明日何往?都還不得而知。這又怎不叫他愁腸寸斷、備思故鄉!
三、主旨
本曲勾畫了一幅浪跡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黃昏時刻孤寂無依的悲涼處境和思念故鄉的愁苦心情。
4.次北固山下(王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一、作家作品簡介
選自《全唐詩》。次,這里是停泊的意思。王灣,洛陽人。唐代詩人。
二、詞語解釋
[1]客路:旅途。
[2]殘夜:夜將盡未盡的時候。
三、問題設計
1.賞析“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出的“春意”,闖入舊年,趕走嚴冬。
在描述自然的時序交替中蘊含著哲理。“生”,說明舊事物中已孕育新的生命,景中出理。“入”,是說新春提前闖入舊的一年,景中出情,思鄉而不低沉,引導人們產生對未來美好的遐想,也有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在里面。
2.賞析“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這兩句緊承第三聯而來,遙應首聯。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歸雁捎書寄托情思,表達客人懷念家鄉的深情。
3.讀全詩,發揮聯想和想象,描繪第二聯所展現的畫面。
答:江水浩淼,春潮涌漲,放眼望去,江岸齊平。順和的江風中,一葉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懸在廣闊無邊的江天上。
四、主旨
詩中以一個北方人眼中所見,把江南風物寫得新鮮而極致,同時抒發了思鄉之情。
5*.夜雨寄北(李商隱·唐)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明明是寫今日離情,卻設想未來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訴今日離情,足見這離情是何等深沉。其后“巴山夜雨”便成了離情的代用語。要仔細品味詩句的意蘊。
6*.泊秦淮(杜牧·唐)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詩人乘船在秦淮河岸停泊,從附近酒家隱隱傳來歌女吟唱《玉樹后庭花》的歌聲,詩人無限感慨。全詩以敘事帶出議論,但議論并非指向歌女,而是指向不顧國家艱難,只顧自己享樂的上層人物,這是詩的弦外之音。
7*.浣溪沙(晏殊·北宋)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首詞是傷春感時之作,但感傷情緒并不濃郁,只是傳達出一縷若有若無的淡淡閑愁,意韻幽微,淡雅溫厚。“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回來”兩句,情致纏綿,音調諧婉,對仗工穩,宛如天成。
8.《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時常去復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于個人修養范圍。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呢?”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這一則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這一則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一則講的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自我反省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態度。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這一則講的也是學習態度。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當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遙遠嗎?”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這則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會現象。(借“松柏”比喻品德高尚的人在經受嚴峻考驗之后仍保持不隨俗流的節操。)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這一則講的是關于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的概念。
一、《論語》
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二、詞語梳理
(一)重點詞解釋
[1]時習:時常復習。
[2]說(yuè):通“悅”,愉快。
[3]慍:生氣,發怒。
[4]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5]信:真誠,誠實。
[6]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7]故:舊知識,學過的知識。
[8]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9]殆:有害。
[10]女:“女”通“汝”,人稱代詞,你。
[11]是知也:這是聰明的。是,此、這。知,通“智”,聰明智慧。
[12]弘毅:剛強、勇毅。
[13]凋:凋謝。
[14]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二)通假字
[1]不亦說乎:“說”同“悅”,愉快。
[2]誨女知之乎:女同汝,代詞,代指你。
[3]是知也:“知”同“智”,聰明。
(三)詞類活用
[1]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詞作狀語。
[2]溫故而知新。故:舊知識,形容詞做名詞。
[3]傳不習乎。傳:傳授的知識,動詞作名詞。
(四)古今異義
[1]學而時習之。“時”:古義:按一定的時間;今義:時間。
[2]學而時習之。“習”:古義:復習;今義:學習。
[3]吾日三省吾身。“日”:古義:每日;今義:一日。
[4]吾日三省吾身。“三”:古義:泛指多數,虛數;今義:數詞,三。
[5]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義:真誠,誠實;今義:相信。
[6]溫故而知新。“故”古義:舊的知識;今義:過去的,老的(此古義變今義是今義擴大了范圍)。
[7]擇其善者而從之。“善者”古義:優點;今義:善良的人。
[8]擇其善者而從之。“從”古義:跟從(學習);今義:跟從(此古義變今義也是今意擴大了范圍)。
[9]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把;今義:可能、許可。
[10]是知也。“是”:古義:這;今義:表判斷。
三、成語積累
[1]不亦樂乎:指快樂的無法形容了。
[2]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斗終身。
[3]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4]任重道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5]擇善而從:選擇好的學習,按照好的去做。
[6]見賢思齊: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7]三人行必有我師:必定有可以作為我的老師的人。指應該虛心地向一切有長處的人學習。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9]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做學問態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