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為孩子創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
- 一生要為孩子做的50件事
- 子志編著
- 3963字
- 2016-02-19 12:01:40
美國的桃樂絲·諾帝曾寫過這樣一段文字:
指責中長大的孩了,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斗逞勇。
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畏首畏尾。
憐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自怨自艾。
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嫉妒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鉤心斗角。
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心懷內疚。
容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極富耐性。
鼓勵中長的的孩子,將來必能充滿自信。
贊美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心存感恩。
嘉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愛人愛己。
接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心胸廣大。
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掌握目標。
分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慷慨大方。
誠實公平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維護正義真理。
安定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信任自己、信任他人。
友善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對世界多一分關懷。
祥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有平和的心境。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個社會,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可以說是整個生活的基礎,溫暖和諧的家是家庭成員快樂的源泉,事業成功的保證。在此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也利于其人格的發展。
如果夫妻不和、吵架,將會極大地破壞家庭氣氛,也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的心靈。可以說不和諧的家庭經常制造心靈的不安與污染,對孩子的教育很不利。理想的健康家庭模式,應該是所有成員都能輕松表達意見,相互討論和協商,共同處理問題,相互供給情感上的支持,團結一致應付困難。每個人都應注重建立維持一個健全的家庭。社會可以說是個大家庭,一個人如果能很好地適應家庭中的人際關系,也可以很好地在社會中生存。
家庭是父母創造的,可家庭的核心卻是孩子。如果父母成不了孩子的朋友,對家庭來說將會失去激情;沒有激情的生活,孩子將會難以快樂。專家指出家庭心理環境對兒童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氣氛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氣氛緊張、父母關系不和諧的家庭里,父親和母親常常是煩惱不安、性情暴躁、言語粗魯,對長輩缺少孝敬甚至虐待。
對于還沒有獨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賴父母的兒童來講,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容易情緒緊張。孩子長期處在這種情緒中,又缺少溫暖和關愛,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質,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2.父母的教育觀念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父母的教育觀念對兒童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兩種:
(1)嚴厲管教論。持這種觀點的父母往往要求孩子必須一切聽從家長,信奉“棒頭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傳統觀念。其實,長期處在父母高壓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賴、神經質的心理,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較差,有些幼兒可能變得更加依賴無主,有些則可能變得更加反抗、暴烈。
(2)自然成熟論。持這種觀點的父母對孩子往往是放任自流概不過問的態度。在這種忽略型家庭中兒童就會因為得不到關心、得不到父愛與母愛而產生孤獨感,逐漸形成富于攻擊、冷酷、甚至自我放蕩的不良品質,常常會有情緒不安、反復無常、容易觸怒、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的心態。
3.家庭情感溝通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情感溝通是家庭心理環境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良的溝通對孩子人格的形成與發展不利。
(1)指責埋怨型溝通。指責埋怨型溝通使家庭問題往往在相互指責和埋怨中不了了之,問題最終并未真正解決。家庭未了結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悶或緊張甚至危機四伏。這是一種很具破壞功能的家庭溝通模式,被指責者要不逆來順受,要不逆反、攻擊性強。
(2)遷就討好型溝通。遷就討好型溝通的家庭,缺乏一種家庭成員之間真摯的愛,而且會養成一些依賴而又固執、軟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點。孩子在這種遷就討好型溝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是父母遷就自己,自己卻很少遷就父母。
(3)嘮叨啰嗦型溝通。嘮叨啰嗦型溝通主要表現在母親以及一些過于瑣碎的父親身上。一般情況下,這樣的父母不太關心別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許多意義不大的瑣事纏繞,給孩子最大的感覺是嘮叨、煩人。這種溝而不通的表現是表面上雙方都在說話,而且可能持續較長時間,但信息根本沒有交流,反而會造成孩子出現逆反和抵觸的心理。
可見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家長不僅要給孩子創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還要學會怎樣利用環境去影響孩子。古人就很重視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孟子的母親因為自家居住的周圍環境對兒子的教育培養不利,曾三遷其址,被后人傳為佳話。現今的父母則更應懂得環境對孩子成長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除了社會大環境之外,在家庭環境中,要有意識地制造一些學術氣氛、競爭氣氛和民主氣氛,為孩子營造一個適宜成才的天地。
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比物質條件還要重要,因為這將影響到孩子情感智商的發展。因此,家長可以吸取一些專家的建議,去改善家庭的環境,為孩子創造和諧的家庭心理環境。
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心理環境比良好的物質條件還要重要,因為這將影響到孩子情感智商的發展,所以家長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和睦融洽的家庭關系。良好的家庭氛圍建立在互相關愛、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讓孩子有安全感,能安心學習,能使孩子有責任感。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游戲,一起學習,發展共同的興趣,和孩子共享經驗和成果,增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和相互間了解。父母要把孩子作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愛好,給他一定的自主權,有些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見。這種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諧融洽的家庭氣氛有助于兒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穩定。
根據國內外多方面的調查,父母親經常吵架,特別是父母離婚后,生活在單親家庭或是隨祖父母生活的孩子,學習差的多,有心理問題的更多。不少離異家庭的子女表現出自卑、膽小、多疑、不合群等心理障礙,會大大地影響和干擾孩子們的學習與成長。
鼓勵孩子勤學好問。遇有不懂的、不會的問題,同孩子一道查字典、翻閱資料,這樣做不僅會提高父母的威信,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還會給家庭增添許多樂趣。如果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對生活充滿熱愛,個性品質健康向上,思想感情積極熱情,觀念信仰堅定正確,風俗習慣有趣活躍,便會使孩子生活在積極向上的心理環境之中,造就孩子的良好個性。
父母要樹立良好的榜樣。兒童期的孩子一般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父母對學習的態度會極大地影響孩子。父母喜好讀書、看報,特別是學習新事物,跟上時代的新觀念本身就是對孩子最有效的、最深遠的教育。
一些專家學者說得好,“現代社會是兩代人共同成長的社會”,“現代教育是兩代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向孩子學習是成年人真正成熟與睿智的標志”。對孩子加強素質教育,首先家長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同孩子一道成長;家長要做孩子的朋友,互相學習,相互交心,不要自以為是;家長還要放下架子,虛心向孩子學習,要把“向孩子學習”看做是父母終身學習的內容。
為了讓孩子快樂地學習,家長參與引導,配合教學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對我們現時的社會來說,學校的教育并不完善,所以家庭教育更可以發揮其獨特的魅力,讓孩子的學習更為主動。
鼓勵孩子并同孩子一起學習。
如問候語、禮貌用語的應答,做游戲、畫圖、涂色、剪拼等,這些活動既是有效的學習,也是親子之間親切的交流。鼓勵孩子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學習,如在家居物品上貼標簽等。
珍惜孩子得到的小獎品、小制作等。
把孩子在班上得到的小紅花、彩旗等,展示在他們的“學習角”里;把他們的獎狀、獎品陳列出來,適當地請親友們參觀,將起到很好的鼓勵作用;家長還可以許諾,在孩子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小獎品”后,再給一次諸如玩具之類的“大獎”,鼓勵他們繼續努力。
多鼓勵和表揚,少批評,讓孩子高高興興地學。
父母要多以鼓勵、理解、尊重的方式與子女談心,即使懲罰也要富于情感性,要伴隨合理的解釋。家長千萬不要拿自家孩子的缺點同別的孩子的優點相比,說什么“瞧人家總拿前幾名,你呢……”。要知道,每個孩子的基礎、身體、愛好,特別是語言能力是不同的,甚至相差很大,隨便去比只會影響他的學習興趣。孩子喜歡好學、好記的內容和形式,孩子常常在放學時還在高唱,可以說這是上課的延續,應當得到家長的贊許。但是有些家長忽略了它,往往不悅地追問“今天學什么啦”、“你學會了嗎”等,這些問話馬上會遏制孩子濃厚的興趣;反之,如果家長欣賞地聽孩子唱完后高興地夸贊:“又學新歌啦,唱得真好”等,會進一步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再有,大多數孩子都是在課堂上“能說會道”,因而告訴家長說“會了”,但是當他在家時往往“不會”了,這是因為課堂上有著特定的學習環境,又是剛剛學習過、練習過的,離開教師和課堂當然就會不一樣了。家長要理解他們,鼓勵他們,而不是批評,更不能指責他們。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合理地安排晚上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共同歡歌、共同游戲。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聊一下幼兒園里的所見所聞,再跟孩子一起聽讀十分鐘,邊讀邊看邊識字,然后再用十分鐘輪流表演節目,孩子和父母一起完成,孩子會覺得很有意思。另外,還可以跟孩子一起畫畫、玩游戲,臨睡前再給孩子講幾個故事,使孩子享受到親情的溫暖。
雙休日到了,更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走進大自然,進行環境教育的大好時機。父母帶孩子去廣場喂鴿子,體會喂鴿子的樂趣;去公園體會碰碰車帶來的刺激;也可以去書店,幫孩子選上幾本好書,豐富一下孩子的小書架;走在路上,隨時觀察路上行人、汽車、天氣的變化及路上發生的事情。隨時引導孩子增強明辨是非的本領,擴展視野,不失時機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提醒父母們用孩子的眼光、用孩子的語言,來看、來想、來談,感同身受,體味生活,父母自然能成為孩子的好朋友。
總之,家庭環境是一個特定的社會環境,是幼兒活動的基本場所。良好的家庭氛圍、親密無間的零距離相處、言傳與身教并重的教育方式及激情洋溢的生活,對幼兒性格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笑口常開、樂觀向上的父母,其積極健康的心態和激情洋溢的教育對孩子性格培養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