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黨史故事
-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
- 1851字
- 2019-01-01 06:12:32
前言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誕生以來,至今已經走過了90多年的光輝歷程。這期間,既有革命戰爭的嚴峻考驗,又有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還有改革開放的創新實踐。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都取得了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
寧夏是馬列主義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建黨較早的地區之一。從1926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寧夏建立的第一個特別支部算起,黨在寧夏的革命活動已有80多年的歷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組織領導寧夏回漢各族人民在極其嚴酷、險惡的斗爭環境中,同國民黨反動派和封建軍閥馬鴻逵的反動統治進行了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斗爭,走過了艱難曲折的道路,付出了重大的犧牲。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寧夏和1936年紅軍西征轉戰寧夏期間,我黨的許多著名領導人物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以及著名的國際友人埃德加·斯諾、馬海德等,都曾在寧夏這塊黃土地上留下過光輝的足跡。我黨我軍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戰役也曾發生在寧夏。數萬紅軍戰士曾在這里浴血奮戰,并認真宣傳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幫助當地回漢各族人民建黨建政。在今同心縣建立的陜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是我國第一個縣級回族自治政權。毛澤東同志在翻越紅軍長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盤山時,構思、創作的氣壯山河的著名詩篇《清平樂·六盤山》,早已膾炙人口,飲譽中外。“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千古佳句,一直成為鼓舞寧夏人民團結奮進的巨大精神力量。抗日戰爭時期,寧夏部分地區也一直是中外聞名的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寧夏工委領導的寧夏人民革命武裝——回漢支隊,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解放了寧夏全境。
2010年,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用黨的歷史教育黨員、教育干部、教育群眾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黨史工作服務黨和國家大局的重要內容。要著力抓好青少年這個群體,開展形式多樣的黨的歷史知識、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英雄模范事跡的教育,積極推動黨史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從小培養青少年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此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意見》、中組部等六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在黨員、干部、群眾和青少年中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等文件都反復強調,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是提高黨員、干部、群眾和青少年思想與政治素質的重要方式,是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的重要途徑。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青少年階段是人一生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既是最易接受正確教育而養成良好道德品質的時期,又是容易受到不良影響而被腐蝕和扭曲的時期。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事關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事關家庭幸福、社會和諧。
為深入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切實加強寧夏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編著了黨史通俗讀物《寧夏黨史故事》。《寧夏黨史故事》適時地抓住青少年這一廣大群體,根據他們的特點和需求,精選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寧夏在1926~1949年期間的58個黨史故事,每個故事都選配了生動的插圖,用簡練流暢的語言、真實準確的史實,生動形象地呈現了這一時期寧夏黨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動。同時,每個黨史故事注重從大事著眼,從小事入手,既向讀者交代了歷史背景、時代意義,又注意細節的描寫、語言的生動,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生動感人。每個故事人物的身上,都閃爍著對理想的執著、對信仰的堅守和對人民的熱愛,使青少年在感動中受到教育,在閱讀中了解黨的基本知識,了解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了解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些基本的道理。
在全區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之際,這本通俗黨史讀物的出版,必將對激勵廣大青少年深入學習和了解寧夏地方黨史知識、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廣大青少年只有正確認識黨的歷史,牢固樹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繼承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與優良作風,不斷增強對黨的熱愛、對祖國和人民的感情、對革命先烈的敬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學習,才能為建設開放寧夏、富裕寧夏、和諧寧夏、美麗寧夏做出應有的貢獻。
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