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編 全面實施黨的新民主主義建國綱領(1949年9月—1952年12月)

1949年9月寧夏解放,揭開了寧夏歷史發展的新篇章。廣大回漢群眾滿懷希望和信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設新寧夏,創造新社會。但是,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新建立的人民政權還存在著很多困難,面臨著嚴峻考驗。

在經濟上,由于馬鴻逵軍閥集團多年窮兵黷武、敲骨吸髓地掠奪,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極端困苦,國民經濟陷于崩潰境地。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安定民生的任務異常繁重。

在軍事上,國民黨殘余勢力和土匪活動猖獗。他們攔路劫搶、斷絕交通、殺人放火、破壞生產、襲擊基層人民政權,氣焰十分囂張。

在政治上,農村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城市沒有進行民主改革,在黨成為執政黨的條件下,一些黨員在勝利和成績面前,滋長了驕傲自滿情緒,黨面臨著脫離群眾的危險。能否鞏固新生政權,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這是黨面臨的一個歷史性課題。

面對新中國建立初期復雜的形勢和種種困難,銀川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寧夏省委和省政府根據黨的七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采取一系列措施,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恢復發展國民經濟、改善民生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第一章 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和鞏固

寧夏解放后,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銀川市軍管會、寧夏省委和政府領導回漢人民,在摧毀國民黨舊政權和蕩滌舊社會污泥濁水的基礎上,建立各級人民政權,穩定社會秩序,安定和改善民生,加強黨的民族宗教工作和統一戰線工作,為完成民主革命任務、恢復國民經濟創造了政治條件。

第一節 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

在寧夏省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全省開展了民主建政工作,建立了各級人民民主政權。

一、銀川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的成立

1949年9月23日,寧夏解放。9月23日至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陸續進駐銀川。9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銀川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以下簡稱“銀川市軍管會”)成立,由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兼任主任,國民黨起義將領馬鴻賓(回族)、陜甘寧邊區三邊地委書記朱敏、陜甘寧邊區三邊軍分區司令員曹友參任副主任,下設軍事、政務、財經、文教、公安、聯絡6個處,分司接管和組織領導建政等事宜。

銀川市軍管會成立當日,按照中央人民政府制定的城市政策和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頒布的《約法八章》發出第一號布告,宣布了9條軍管事項,命令迅速接管國民黨政府在寧夏的各級統治機構,確立革命新秩序。布告明確了黨和人民解放軍對新解放區的方針政策,對各階層人士普遍關心的問題作出了明確回答。之后,銀川市軍管會針對寧夏新解放區的實際情況,在兩個月內又相繼發布了關于征糧、稅收、經商等政策規定,關于成立銀川市人民法院、銀川市稅務局、中國人民銀行寧夏省分行以及《關于反動敵特黨團、馬匪便衣悔過報名登記的公告》《關于堅決取締妓院的通令》《銀川市國民黨及馬匪特務人員申請悔過登記實施辦法》等共12道通告和布告,逐漸消除了人們的疑慮,澄清了謠言,穩定了人心,為軍事接管和摧毀國民黨在寧夏的各級政權,建立新的人民政權和恢復生產創造了條件,對穩定局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銀川市軍管會首先有組織、有步驟地對國民黨寧夏省軍政機關及其所屬各單位進行軍事接管。接管的對象主要是國民黨寧夏省黨部、警察局、特務組織系統以及公營工廠、銀行、學校、醫院等單位。銀川市軍管會公安處根據接管工作必須收繳國民黨警、憲、特人員的一切武器,解散國民黨黨團組織、摧毀敵特據點、安定社會秩序、維護人民利益的基本方針,確定在接收國民黨寧夏省警察局的工作中分兩步進行。第一步,了解情況、搜集材料,為全面接管做好準備。命令舊警人員照常辦公,維持社會秩序,并對現有的人員、武器、檔案、物資進行清理,造冊登記,等候接管。第二步,正式實施接管工作。由于中共寧夏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寧夏工委”)和三邊地委派往寧夏的干部尚未到位,由軍隊干部進駐原國民黨寧夏省警察局,先行接管。10月6日以后,寧夏工委和三邊地委領導的接收干部陸續抵達銀川,與軍隊干部一起開展接管工作,召開全體舊警人員大會,宣讀接管命令,闡明黨的政策法令,并要求舊警人員認清形勢、改變立場,服從銀川市軍管會的命令,堅守崗位,對武器彈藥、物資、檔案登記造冊,準備移交。同時宣布:舊警察機構暫時延用,舊警人員基本留用,原任職務暫予保留;外逃人員返回后,愿留下的都分配工作。命令宣布后,迅速安定了人心,穩定了秩序,使接管工作緊張有序地開展起來。銀川市軍管會和地方干部在銀川市接管了國民黨寧夏省警察局及其所屬4個分局、1個派出所、1個保安大隊和1個看守所,收繳步槍217支、手槍17支、子彈萬余發,接收敵警察系統的房產、辦公用具等物資及部分敵偽檔案、文件。

舊警人員成份復雜、思想混亂,對黨的政策不了解,有的顧慮重重,持懷疑觀望態度,工作中被動應付。少數有罪惡的人怕罪行敗露后受到懲處,不講真話,見了接管干部就躲著走。針對這種情況,接管干部采取召開座談會、生活檢討會等方法,引導他們解除戒備心理,鼓勵他們爭取做一名光榮的人民警察。通過教育,大多數舊警人員思想認識有所轉變和提高,工作有了積極性。銀川市軍管會公安處還采取審查與留用相結合的辦法,嚴格區分犯有罪惡與執行反動政府命令而做了錯事之間的界限,對在接收前和接收中協助銀川市軍管會工作,熟悉情況和沒有民憤的警員予以留用,有的繼續保留職務,對于未審查清的局長、科長、隊長等人暫時聽候處理;對于不適合留用的人員發給路費,遣散回家;對于罪證確鑿的人員,組織他們進管訓隊集訓,對其中少數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堅決予以鎮壓;對326名舊警人員中的303名,分別安排了工作。

接管工作得到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擁護和支持。在人民群眾的積極協助下,銀川市軍管會共登記散兵游勇23932人,收繳散藏的各種火炮283門,輕重機槍1573挺,步槍和馬槍18582支,各種短槍503支,各種汽車359輛,黃金442兩,白銀2383兩,銀元91485元,接收倉庫糧食245169石以及一批牲畜、服裝等物資。接管的公營工廠、銀行、學校、醫院等單位,經過初步整頓后,均逐漸復工、復課、復業。與此同時,銀川市軍管會與寧夏工委還派大批軍地干部根據“各按系統、自上而下”的方針,對各市縣進行接管。至1949年11月底,全省接管工作基本結束。

銀川市軍管會作為臨時過渡性政權,是地方人民政權的最初形式,也是寧夏省的最高權力機關,與寧夏工委一起在接管舊政權和建黨建政等工作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省委和省政府的成立

1948年8月31日,中共中央西北局決定重建寧夏工委,趙忠國(孫殿才)、孫璞、梁大均、何廣寬、李健、張廣珍、薛池云、王志強(回族)等任工委委員(后增補劉思孝),趙忠國任書記,孫璞任第一副書記兼鹽池縣委書記,梁大均任第二副書記兼回漢支隊政委。1949年6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又決定,接管寧夏的工作由三邊地委負責。6月15日,三邊地委第二次代表會議作出《關于寧夏工作的決議》,明確了當前的中心工作,把統戰工作和建黨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為接管工作組織培訓了一批黨政干部,并初步研究擬定了解放后寧夏各市縣黨政領導機關負責人名單。9月9日,中共中央西北局決定成立中共寧夏省委(以下簡稱“省委”),任命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十九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潘自力為書記,三邊地委書記朱敏為副書記。10月7日,省委機關進駐銀川市并開展工作。10月18日,中共中央批準成立寧夏省委,潘自力任書記,朱敏任副書記,楊得志、李志民、李景林、孫殿才任常委,潘自力、朱敏、楊得志、李志民、李景林、孫殿才、王金璋、趙文獻、賈懷濟、孫潤華任委員,宋友田任副秘書長。同時,還任命了組織、宣傳、社會、民族4個部的部長。11月30日,省委正式成立。

省委成立以后,相繼建立了銀川(縣級)、吳忠(區級)2個市委,平羅、惠農、陶樂、磴口、賀蘭、永寧、寧朔、金積、靈武、中衛、中寧、鹽池、同心13個縣委,阿拉善、額濟納2個蒙古旗工委。

1949年11月9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成立中央及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決定》。1950年4月27日,省委發出通知,成立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作為省委的常設工作機構。經中共中央西北局同意,并報經中共中央批準,朱敏、王金璋、趙文獻、孫潤華、李坤潤、折永慶為委員,朱敏兼書記。至5月,全省17個市、縣(旗)中除額濟納旗外,都成立了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

1949年10月29日,陜甘寧邊區政府根據中共中央決定發布的命令,組成寧夏省人民政府,主席潘自力,副主席李景林、馬鴻賓、孫殿才。12月2日,根據中共中央西北局的建議,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決定了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組成人員,任命潘自力為省政府主席,邢肇棠、李景林、孫殿才為副主席,省政府委員17人。12月23日,省政府成立大會在銀川市召開,各行各業代表1300多人參加了大會,正式宣告寧夏省人民政府(以下簡稱“省政府”)成立,并發出寧政字第一號布告。潘自力宣布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決定,并在工作報告中概括講述了人民政府的性質和宗旨,提出了當時面臨的主要任務,即:逐步恢復和發展生產;深入剿匪肅特,進一步安定社會秩序;摧毀保甲制度,召開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建立人民政權;發展文化教育,提高人民覺悟;團結各族人民,共同建設新寧夏。

1950年1月,西北軍政委員會在西安成立,陜甘寧邊區政府撤銷,省政府隸屬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1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邢肇棠為省政府主席。

省政府成立后,公安廳、財政廳、稅務局、民政廳、教育廳、人民監察委員會相繼成立。省人民法院、檢察署以及省轄14個市(縣)、2個旗及吳忠市人民法院、檢察署也相繼成立,作為地方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的國家機關,在保衛新生的人民政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基層人民政權的建立

從1949年11月開始,銀川、永寧、賀蘭、金積、寧朔、中衛、中寧、同心、靈武、鹽池、平羅、惠農、陶樂、磴口、額濟納、阿拉善共14個縣(市)、2個旗相繼建立了縣級人民政權。

在省政府成立大會上,潘自力對基層民主建政工作作了詳細部署,強調必須在發動群眾的基礎上,建立和改進鄉村人民政權,徹底摧毀國民黨時期的保甲制度,并普遍召開省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發展和充實各級人民民主政權。對已經初步建立縣區政權的地方,要把重點放在鄉村基層政權的建立上。省以下不設專署,依次建立市縣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機構——區公署。區以下建立鄉政府、行政村組織。基層政權要在充分發動群眾的基礎上,通過召開村民大會、鄉農民代表會議等民主形式,選舉鄉政府委員、鄉長和村主任等。

各地基層建政的主要方法是:由軍地領導機關派出干部組成工作組深入農村,幫助農村恢復經濟、組織生產自救,安排好貧困戶的生活;在訪貧問苦中選好“根子”和依靠對象,培養積極分子隊伍;召開各種形式的會議,進行深入宣傳,提高廣大農民的政治覺悟;成立支前委員會(或支前小組)以代行鄉村政權的職責。各地在廣泛發動群眾的基礎上,分別召開村民會,成立農會小組,在此基礎上逐步成立行政村農會組織。至1950年3月,全省摧毀了國民黨政府原有的1個市、13個縣、1個鎮、139個鄉、523個保、7812個甲的反動政權組織。經過整頓,在1個市、13個縣、2個旗、1個鎮的74個區、416個鄉、1901個行政村建立了基層人民政權。

各級人民政權建立后,首先廢除了壓迫剝削人民的各種舊制度,特別是廢除了國民政府寧夏省當局的強行征兵制度和國民軍軍訓制度,此舉深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1950年5月3日,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懷同西北財經委員會主任賈拓夫、西北農業部副部長蔡子偉等一行13人乘專機飛抵銀川。3日下午和4日,彭德懷在聽取了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匯報后著重指出:寧夏解放后要進一步做好民主建政工作,做好社會治安和民族團結兩件大事。5月5日下午,省委、省政府聯合舉行近千人的干部歡迎大會。會上,彭德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對寧夏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一是繼續堅持民族平等政策,進一步消除民族之間的隔閡,緊密地團結各族人民,尊重宗教信仰自由,達到各民族友愛、團結、互助的目的,共產黨員要成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的模范。二是進一步發動群眾,加強對干部的政策教育,為減租、土改準備充分的條件。三是繼續動員生產,提倡勞動致富、生產發家。四是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工作。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彭德懷的講話精神,促進了解放初期全省各項工作的開展。

四、省第一次黨代表會議和省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一)省第一次黨代表會議

鑒于當時不具備召開黨的代表大會的條件,1950年7月10日至27日,省第一次黨代表會議在銀川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共73名,代表全省3478名黨員。會議的主要議程是:整頓和檢查省委領導作風,研究部署今后的工作任務。會議聽取了省委書記潘自力關于黨的七屆三中全會及中共中央西北局擴大會議精神,聽取并討論了省委副書記朱敏代表省委向大會所作的題為《解放以來寧夏黨的工作基本檢討與當前黨的工作任務》的報告。會議認為,寧夏解放以來,接管建政、剿匪肅特、生產救災等工作是有成績的,但由于部分干部居功自傲、強迫命令、私情包庇、貪污腐化等官僚主義作風嚴重,加之黨的組織基礎薄弱,工作任務繁重,黨的政策未能徹底貫徹。會議經過認真討論確定了今后的任務:一是必須貫徹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西北局及省委關于整風的指示,根據省總學委的整風計劃,認真學習文件,檢查工作及干部思想作風,克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解決干部中某些人的貪污腐化問題。二是繼續貫徹“慎重、穩步、緩進”的民族工作方針,深入研究,認真執行《共同綱領》,加強統戰工作。三是加強對財經工作的領導。四是加強青年團、工會、婦女、學生等群眾團體的工作。五是在寧朔、鹽池兩縣開展土改試點并公開黨支部。

會議選舉產生了由潘自力、朱敏、李景林、孫殿才、王道邦、黃羅斌、賈懷濟、孫潤華、趙文獻、石子珍、王金璋、陳宜貴、蕭應棠13名委員[1951年2月,增補邢肇棠、甄華、梁大均、王志強(回族)、宋友田、李坤潤為委員]組成的中共寧夏省第一屆委員會。在一屆一次全委會上,選舉潘自力、朱敏、李景林、孫殿才、王道邦為常委(1951年2月,增補黃羅斌、賈懷濟為常委),潘自力當選為書記,朱敏為副書記,宋友田為副秘書長。

(二)省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四次會議通過了省、市、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規定在普選前省、市、縣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在銀川市軍管會、省委和省政府的領導下,在基層人民政權相繼建立的基礎上,各市縣的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相繼召開。至1950年9月,全省除兩個蒙古族旗之外,其他各市縣鎮都先后召開了有廣泛群眾性和民主性的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在民族雜居地區,按照各少數民族人口的比例選出代表參加人民代表會議,各市縣的工農代表一般均在50%以上,婦女代表由開始不到10%逐步增加到15%以上。同時,在代表的產生方法上,市、縣由群眾和各機關、團體、部隊、工廠、學校等直接選舉的代表達90%以上,其代表性不斷增強。還通過發動群眾,對極少數混入各級政府和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中當了委員、代表的敵特分子、惡霸分子等進行了檢舉和揭發,保證了人民政權的純潔性。

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召開,使各族人民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愿望,從而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覺悟,樹立了主人翁思想,有效地推動了政府的各項工作。各級政府的成立和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召開,為省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召開創造了條件。

1950年8月27日,經西北軍政委員會轉呈中央人民政府批準,省政府發出《關于召開寧夏省第一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決定》。9月1日,再次發出《關于召開省首屆各代會的補充指示》。9月5日,經省政府第二十九次行政會議決定,成立了以邢肇棠為主任、25名委員組成的省首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制定并通過了《寧夏省第一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組織規則》等文件。經過近一個月的緊張工作,推選產生了大會的代表,其中:區域代表由各市縣人民代表會議推選;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選舉;民族雜居地區推選代表中的少數民族名額不得少于民族人口的比例數;代表中還注意保持有一定數額的婦女名額。共選出會議代表275名,其中:婦女代表21名,占7.64%;回族51名,占18.54%;漢族212名,占77.09%;蒙古族10名,占3.64%;滿族2名,占0.73%。干部、軍人、工人、農民、商人、自由職業者、學生及其他代表均占一定比例。

1950年9月23日,省第一屆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在銀川隆重開幕,出席會議的代表242名。潘自力在開幕詞中指出,這次會議是寧夏人民在民主幸福大道上的里程碑,大會的召開說明了寧夏各族各界人民的大團結,與會代表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充分代表全省各族各界人民的意志,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這是寧夏人民生活中從來沒有過的事情。他要求全體代表團結起來,克服困難,為建設新寧夏而努力奮斗。會議聽取和討論了邢肇棠所作的《關于寧夏省人民政府一年來的工作報告》、潘自力所作的《關于今后一年的工作方針與任務的報告》、李景林所作的《關于財政經濟工作的報告》和省財政廳《寧夏省一九五○年財政收支情況的報告》,并通過了相應的決議。會議強調恢復和發展生產,做好財經工作,是今后的中心任務。圍繞這一中心,今冬全省普遍實行減租,并在鹽池、寧朔兩縣進行土改,徹底肅清土匪、特務;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實行業余教育,在全省范圍內開展辦冬學運動,掃除文盲;充實與健全各級政權,開好各級人民代表會議,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干部反對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做好財政、文教、衛生、民族工作和剿匪、肅特工作,安定社會秩序,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厲行節約,克服災荒,發動各族人民,共同建設寧夏。會議還通過了關于《安置復員軍人、優待軍烈屬及貧苦工屬》《加強地方財政收入,辦好地方事業》《賀蘭山封山育林與合理采伐》和《加強水利行政組織、統一管理水渠,避免本位主義》4個關系國計民生的提案。

會議選舉產生了由33人組成的省政府委員會,潘自力為主席,邢肇棠、李景林、孫殿才為副主席;省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由49人組成,潘自力為主席,朱敏、達理札雅(蒙古族)、馬騰靄(回族)為副主席。

10月5日,會議在向毛澤東主席發出致敬電后勝利閉幕。

第二節 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

各級黨組織和人民政權建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為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鞏固人民民主政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斗爭,取得了重大勝利。

一、清剿土匪

解放初期,寧夏的社會治安形勢相當嚴峻。馬鴻逵軍隊有5萬余人在寧夏解放時潰散,有近萬支槍支流散于社會;退至銀川及周邊市縣的一些反動軍官和散兵游勇攜槍四處流竄,危害社會;一些外地反革命分子潛入寧夏,伺機進行破壞搗亂;在農村中還存在著相當數量的慣匪、惡霸和反動會道門頭子。

活動于寧夏境內的土匪有大小130余股近萬人,其中政治土匪70余股7000余人,經常出沒于平羅、惠農、賀蘭、永寧、寧朔、阿拉善旗等沿賀蘭山地帶以及同心、鹽池和時屬甘肅省的海原、固原山區。他們以反動軍官、特務為骨干,以兵痞、慣匪、惡霸、地主為主要力量,打家劫舍、斷絕交通、殺人放火、破壞生產、襲擊基層人民政權,反革命氣焰十分囂張。僅1950年春季,全省就發生土匪作亂案件661起,有35名干部和70余名群眾慘遭殺害。

活動于陶樂、磴口和阿拉善旗境內的德王和李守信部是一股政治土匪。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們就投靠日本侵略者,建立過蒙疆偽政權,是臭名昭著的蒙奸賣國賊。抗戰勝利后,他們又投靠蔣介石集團,繼續與人民為敵。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北之后,他們不甘心失敗,企圖在阿拉善旗策劃“西蒙自治”,成立“蒙古自治政府”。陰謀失敗后,倉皇逃往阿拉善旗北部沙爾扎廟、拐子湖一帶,匯聚流竄該地的少數反動王公、貴族、慣匪以及偽蒙古騎兵新編第一旅的殘兵敗將1000余人,在磴口縣一帶殺人搶劫,無所不為。

活動于寧夏南部山區的土匪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蔣介石、馬鴻逵政府潰敗后留下的潛伏特務,二是假投誠而后又叛變的馬鴻逵部軍官,三是反動的地主分子。其中又以馬紹武和張海祿兩股勢力最大的土匪合股盤踞在海原廟山一帶,號稱“小臺灣”。他們在海原高崖組織匪徒營壘“新四川”,匪徒達2000余人。他們造謠惑眾,手持“青天白日”旗,在回族群眾中散布“保教”“保命”口號,進行公開的反革命煽動活動。

在匪患中,危害最大的是郭永勝(乳名栓子)股匪。1950年3月5日,曾被人民解放軍收編的馬鴻逵“賀蘭山警備司令”郭永勝經過3個月的密謀策劃,以開展生產為名,率62人,攜帶機槍1挺、步槍68支、子彈6800余發,竄至賀蘭山汝箕溝一帶繼續為匪,號稱“賀蘭王”,并與蘭州的一些國民黨特務相勾結,先后組織“賀蘭山黑虎軍”“中國國民黨西北反蘇討共救國軍寧夏軍區”及“賀蘭剿共總部”,自任“司令”。他們采取化整為零、分散行動、上山入伙、就地潛伏等活動方式,多次襲擊惠農、平羅等縣、區(鄉)人民政府,圍攻阿拉善旗政府所在地定遠營長達18個小時,搶走電臺1部,并于1950年7月31日,殺害了參加省第一次黨代表會議后趕回定遠營的該旗工委書記曹動之等人。僅3月至8月,這伙匪徒就殺害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區鄉干部、小學校長和無辜群眾140余人,傷6人,搶走各種槍支151支、手榴彈18枚、子彈8483發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和群眾財產,社會危害極為嚴重。

1950年3月,在金積、吳忠、靈武一帶,原馬鴻逵部暫九師師長馬福元、團長余正朝等為首的一批反動軍官,也組織起“反蘇討共救國軍”,委任營、團、軍長等職,籌集槍支彈藥,結伙為匪,與郭永勝、馬紹武、張海祿、李成富等股匪遙相呼應,企圖發動暴亂,襲擊吳忠市委、政府和公安局。

1950年3月15日夜,原永寧縣的通貴鄉反動鄉長、國民兵大隊長馬會、強德等勾結土匪28人武裝襲擊通貴鄉政府。潛伏于銀川的反動軍官、敵特分子、惡霸及反動道首桑青海、閆廷芳等相互勾結,招兵買馬,組織反動武裝,張貼反動標語,蠱惑人心,公開強搶。

針對猖獗的土匪活動,1949年10月9日,省委發出關于《對目前幾個中心工作的指示》,將肅清土匪特務、收集散失在民間的武器、安定社會秩序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之一。11月15日,省委再次發出《今冬中心工作的指示》,明確了“以肅清土匪為中心工作,配合進行征糧、建政、反特”。12月26日,省委書記、省政府主席潘自力在首屆省政府委員會議上的報告也明確指出:“我們今年冬季的工作是以肅清土匪為中心。”

寧夏軍區和駐寧部隊為落實省委指示,及時召開了剿匪工作會議,成立全省剿匪指揮部,由省軍區司令員王道邦任總指揮,并制定了剿匪方針:以軍事清剿、政治瓦解和發動群眾相結合,統一指揮,加強通信聯絡,確實掌握匪情;在戰術上要靈活機動,采取連續追剿的辦法;加強部隊的政治思想教育,反對麻痹太平觀念,保持旺盛的戰斗情緒,樹立為民除害、保護地方治安的思想。省軍區還向各剿匪部隊及各縣區發出《關于建立地方武裝的指示》,要求各縣建立警衛隊、保安大隊,保衛新生的人民政權。與此同時,平涼地委也發出《關于清匪肅特反惡霸的指示》,要求時屬甘肅省平涼專區的固原地區的各縣,與寧夏省密切配合,開展剿匪斗爭。

同年12月中旬,省委和省軍區黨委決定,在黃河以南匪患嚴重的地區成立剿匪指揮部,省軍區副司令員兼獨立一師師長黃羅斌、省軍區參謀長牛化東分別擔任正、副指揮,率獨立一師一團和騎兵連承擔寧夏南部山區的剿匪任務。制定了集中力量,重點打擊馬紹武、張海祿兩股土匪及“先打馬后打張”的剿匪方案。黃河以北賀蘭山一帶剿匪任務由解放軍十九兵團六十五軍承擔。

1950年初,西海固地區成立了剿匪肅特工作委員會,各縣都成立了剿匪委員會,并成立了武工隊。同心縣還成立了勸剿委員會。4月,省軍區召開剿匪工作會議,研究制定了“軍政兼施”“邊打邊拉”的剿匪工作方針,并決定以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六十五軍一九四師為主對郭永勝股匪進行全面進剿。

剿匪初期,一部分干部產生了輕敵麻痹思想,沒有廣泛地依靠和發動群眾,對殘存在社會各個角落的土匪、特務的危害性和剿匪斗爭的艱巨性、復雜性認識不足,尤其是在貫徹中共中央關于鎮壓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上執行不力,某些地方對土匪數擒數放,對在押犯看守管理不嚴,以致屢次發生犯人越獄或在獄中進行破壞等事件。

1950年5月20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公安部發出《關于鎮壓匪特陰謀暴亂的指示》,要求“將目前西北地區匪特、反革命分子破壞活動的嚴重性,利用報紙、黨內刊物和集會場合,積極宣傳,揭露敵人的陰謀,以教育廣大群眾”。5月31日,中共中央西北局要求各地對繼續頑抗的特務武裝、慣匪、股匪應調集優勢兵力堅決清剿,猛打窮追。

根據中共中央和西北局指示,省委、省政府、剿匪部隊結合實際情況,軍、政、警、民緊密團結,集中力量清剿股匪、搜捕散匪和抓捕特務,逐步摸清匪特分布和活動的情況及地理條件,采取“先剿滅大股,后剿滅小股,再搜剿散匪”的步驟和“剿撫兼施”的政策策略,加強情報工作,派出情報人員開展內線偵察,掌握了土匪“聚少散多”“化整為零”“晝伏夜出”“伏擊偷襲”“喬裝暗殺”等活動規律,采用集中主力連續追剿、劃分區域分散搜剿、組織武工隊緝剿、“飛行小組”游捕和發動群眾聯剿等戰術,給匪徒以沉重的打擊。

在西海固地區,剿匪指揮部號召部隊、公安干警、武工隊和參加剿匪的所有人員,開展殺敵立功運動,提出了“安下心,扎下根,不消滅土匪不收兵”“一切艱辛都不怕,全心全意為人民”等口號。組織勸剿委員會,宣傳“剿匪不剿家”“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立功受獎”等政策。在軍事清剿和政治爭取的雙重壓力下,西海固地區的土匪被逐步肅清。

1950年2月,在同心、海原一帶圍剿、消滅了馬紹武股匪。3月,經太陽山一戰,基本消滅了張廷芝股匪。6月至8月,同心、海原地區的張海祿、李成富等大股土匪被剿滅,數千名土匪投降。

在寧北地區,從9月12日至10月6日,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基層民兵聯合行動,密切配合,采取對賀蘭山進行分段負責搜剿與集中兵力進行搜剿和大部隊于山下駐剿相結合的辦法,取得很大勝利。10月6日凌晨,將藏匿于山中的匪首郭永勝一伙活捉,其下大小頭目也紛紛被抓或自首投降。11月19日,省人民法院在銀川東校場召開萬人公審大會,對罪大惡極的郭永勝等5名匪首進行公開審判,并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為害寧北和賀蘭山區幾十年的郭匪毒瘤徹底鏟除。德王和李守信逃往蒙古人民共和國,于1950年初被引渡回國,落得背叛祖國的可恥下場,其所部先后被消滅或投誠后被安置。

至1950年底,先后剿滅土匪139股(其中政治土匪77股)9018人,在剿匪中擊斃、擊傷、俘獲2713人。至此,全省大股土匪基本肅清。

對土匪大規模的軍事清剿結束后,還有部分土匪潰散或隱蔽潛藏或逃往外地,有的還在繼續作惡。為此,在平羅、賀蘭、惠農、吳忠、金積、同心、西吉、海原、固原、靈武等地,人民政府組織了武裝工作隊,與當地公安機關一起深入農村,發動群眾檢舉土匪線索,搜捕漏網土匪。1950年至1951年底,全省公安機關共偵破土匪案件233起,捕捉土匪1122人。

清剿土匪,是解放初期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政、軍、警、民密切配合下取得了最終勝利,徹底消除了為害寧夏各族人民近百年的匪患,鏟除了舊社會的一大毒瘤,安定了社會秩序,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極大地提高了黨和政府的威信,受到了人民群眾衷心的擁護和愛戴。

二、清除反動勢力和反動會道門組織

(一)清除國民黨黨團組織和特務組織

解放前夕,國民黨特務機關按計劃作了應變部署和潛伏準備。軍統、中統及馬鴻逵便衣特務利用各種關系和條件,在黨政機關、團體、工廠、學校安插特工人員,甚至在宗教團體及少數民族中物色秘密力量,伺機進行破壞活動。

1949年9月26日,銀川市軍管會發布公告:取締國民黨政府所屬一切反動組織,要求反動黨團員、便衣、特務進行悔過登記。隨后又先后發布《關于反動敵特黨團、馬匪便衣悔過報名登記的公告》《銀川市國民黨及馬匪特務人員申請懺悔登記實施辦法》,敦促敵特人員向人民政府投誠。10月19日和25日,省委發出了迅速查證清理敵特黨團人員的指示,決定登記工作由當地公安機關統一領導。

從1949年10月開始,迅速集中大批公安干警,廣泛宣傳黨的“首惡者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的政策,深入發動群眾,號召檢舉揭發。一方面采取除個別罪大惡極者外一律不拘不押,運用瓦解敵人的策略,進行敵特人員的調查,促使敵特、便衣、軍政人員悔過登記。另一方面,在已掌握的少量敵特線索中選準突破口,開展分化瓦解工作,對特務組織系統進行了打擊。先后瓦解摧毀國民黨中統寧夏統計室及所屬5個專區、保密局寧夏隨軍站及所屬3個組、國民政府國防部二廳駐定遠營軍事專員辦事處和西北長官公署二處駐定遠營情報組等5個系列的蔣馬特務組織。大批特務分子紛紛到公安機關登記。截至1950年底,全省共登記特務211人。

1949年10月31日至1951年5月,省公安廳統一對已登記的46名骨干特務和個別非特務人員共67人先后實行了集中管訓。管訓采取“學習提高,坦白交代,最后結論”3個步驟進行。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依據罪惡輕重和認罪態度,對25名(其中包括特務分子11名)罪惡較輕、表現較好的人員予以解除管訓;對罪行嚴重、認罪態度不好的特務分子報經上級審定后,交由人民法院判處。

(二)清除帝國主義在寧的反動勢力

解放初期,銀川地區主要有天主教、中華基督教、寧夏基督教、安息日會、福音堂5種教會組織,有教徒655人,神甫、會長、修女、牧師、傳教執事等教會上層人員42人。他們中的一些人披著宗教的外衣,大肆進行非法活動,組織反動組織,欺騙煽動教徒,反對新生的人民政權。

1950年3月成立的“圣母軍”就是其中之一。該組織先后化名為“圣母御侍團”“圣母慈愛祈禱會”,直接受北京總會領導。他們打著“治病救人”“慈善仁義”的幌子,借傳教、看病之名,騙人入教,擴充隊伍,他們將會員編為若干小組,滲入社會各個角落,收集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的情報。他們還大量印發反動書刊及宣傳資料,在教徒中煽動對共產黨、新中國的不滿,特別在青少年中進行反動宣傳,阻撓青少年看進步書刊和參加青年團、少先隊組織。朝鮮戰爭爆發后,他們公開叫囂“有共產黨就沒有天主教,有天主教就沒有共產黨”,大搞破壞活動。

針對“圣母軍”的破壞活動,政府在揭露其罪惡的同時,對信教群眾進行了廣泛的宣傳教育,耐心引導,使他們的愛國主義覺悟有所提高,并組織愛國神職人員和信教群眾掀起了“三自”(自治、自養、自傳)革新運動。同時,公安機關配合宗教事務部門,在廣泛發動和依靠群眾、周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圣母軍”進行了打擊和取締。打擊取締和登記工作在磴口縣和銀川市分別進行。1950年10月,磴口縣首先進行公開打擊取締和登記工作,取締“圣母軍”支會11個,對登記的273個會員中的主要骨干分子逮捕判刑和勞動教養,將有煽動和顛覆罪行的比利時神甫文海德驅逐出境。

1951年11月27日,銀川市政府發布關于取締“圣母軍”的公告,要求曾加入“圣母軍”但已悔悟者,脫離“圣母軍”反動組織,歸向人民。銀川市公安局組織專門力量,取締“圣母軍”支會一處,對公開登記參與“圣母軍”活動會員82人中的10名堅持反動立場的首惡分子分別進行了管制。在黨和政府的幫助教育下,參加“圣母軍”的365名群眾,紛紛聲明退出該組織,至此,“圣母軍”全部被摧毀。

(三)取締反動會道門組織

解放初期,僅銀川地區會道門組織就有“一貫道”“瑤池道”“萬慈會”“同善社”“儒教會”“佛青會”等20多種,有道首、道徒5000余人。反動會道門的頭子大多是一些地主、惡霸、流氓、漢奸、特務、反革命分子,他們在政治上極其反動,不斷組織反革命暴亂,殺害基層干部和群眾;制造政治謠言,蠱惑人心;煽動群眾反抗政府的政策法令,破壞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宣揚“改朝換代”,封官委職,妄圖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權。

“一貫道”是一個組織比較龐大、范圍廣、危害大,又帶有一定群眾性的反動組織。1951年1月,銀川市公安局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堅決取締反動“一貫道”》和省公安廳《關于迅速慎重進行對“一貫道”的調查取締》的指示精神,成立了取締“一貫道”工作領導小組,發布了《關于取締反動會道門的布告》。2月28日,銀川市政府在市體育場召開1.5萬余人參加的取締“一貫道”大會,依法逮捕了反動道首李華基等人。

1951年3月,大規模取締“一貫道”的行動在銀川地區全面展開。銀川市設置取締“一貫道”悔過登記站6處,共登記道首285人、道徒1765人,依法逮捕了一批罪行嚴重的道首,查封了道壇(廟觀)、堂口(幫會),收繳了道具,限令中小道首和骨干分子向政府自首登記。在取締過程中,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工作,揭露反動會道門的反動性、欺騙性和危害性,使大批被騙參加的道徒提高了覺悟,主動聲明退道。經過集中打擊,至年底反動會道門組織基本上被摧毀。

時屬甘肅省的西吉、海原、固原、隆德、化平(今涇源縣)各縣按照平涼地委《關于取締“一貫道”的指示》,從1950年4月至1951年9月,大張旗鼓地開展了取締反動會道門組織的工作。對境內20多種反動會道門的21591名成員中的2400多名道首、333名骨干分子進行了登記,對反動會道門組織予以取締。

三、鏟除社會丑惡現象

(一)禁煙禁毒

解放前,全省各地鴉片煙館林立,煙毒泛濫成災,嚴重毒化社會風氣,危害人民健康。據1950年5月省民政廳調查摸底,全省公開出售鴉片煙的煙館有1001個,吸毒煙民有43727人,約占全省人口的5%。僅銀川市就有煙館324個,煙民6300人,約占全市人口15%。種植鴉片煙的農戶有5269戶,面積達7222畝,民間存有鴉片3.4萬余兩,許多人因為吸食鴉片而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1950年2月5日,省政府頒發布告,重申嚴禁煙毒的命令:第一,倘有種植毒品罌苗者,除立即鏟除外,其種植人得嚴予懲辦。第二,販運與售賣毒品者,一經緝獲,除毒品全部沒收外,對販毒人亦得酌予懲罰。第三,對吸食鴉片者,各級政府得依其年齡身體染癮情況,限期戒除。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嚴禁鴉片煙毒的通令》后,一場轟轟烈烈的群眾性的禁毒禁煙運動迅速展開。4月1日,銀川市政府召開群眾大會,對違反政府法令、種植鴉片、販賣煙毒的犯罪分子進行公開處理。5月,由省軍區、民政廳、公安廳、總工會、婦聯、稅務局等有關單位參加,成立了寧夏省禁煙禁毒委員會,各市縣也分別成立了禁煙禁毒委員會。禁煙禁毒委員會成立后,迅速展開禁種和督鏟罌粟工作,并逐步部署禁運、禁售、禁吸工作。7月4日,省委發出肅毒工作指示,公安機關會同民政、衛生等部門,以銀川、吳忠兩市為中心,組織發動了一場肅毒運動。

為了表明黨和政府禁煙禁毒的決心,在省第一屆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期間,省政府副主席邢肇棠主持當眾燒毀了沒收的1264.5兩鴉片煙土,在煙民和煙販中引起震動。各級政府為了徹底杜絕煙毒,制訂出工作計劃,召開三級干部會議進行動員部署,并采取多種方式,在群眾中特別是在吸毒人員中廣泛深入地宣傳煙毒的危害和禁煙肅毒的必要性,禁煙禁毒工作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支持。各鄉村普遍訂立了禁種公約,以村為單位成立了1438個戒勸小組,使4萬余人自行戒煙。各市縣還成立了包括4個較大戒煙所在內的22個戒煙所,對不能自行戒煙的嚴重“癮君子”進行強制戒毒。

1950年11月12日,為了推動禁煙禁毒運動的深入進行,省政府再次頒布嚴禁鴉片煙毒的布告和公布《寧夏省禁煙禁毒暫行辦法》,為禁煙禁毒提供了法律武器和懲辦煙毒犯罪分子的處罰量刑標準。各級司法機關對煙毒犯罪分子的處理采取了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對制造者、集中大量販賣者從嚴,偶有販賣少量者從寬;慣犯從嚴,偶犯從寬;過去從寬,今后從嚴。

為了從源頭上杜絕煙毒,各級政府和禁煙禁毒委員會采取果斷措施,封閉所有煙館,各市(縣)長親自負責,徹底查禁。各市縣派得力干部,抽調部分軍隊干部和學生,到種煙區發動群眾,十幾天內即將煙地全部翻鏟,并改種了糧食。其后,又監督拔除翻犁后殘留出芽的煙苗,做到徹底根絕。同時,對禁種工作領導不力、玩忽職守的永寧縣縣長給予記過處分,將違禁種煙情節嚴重的永寧縣七區一名村長撤職并依法治罪。各市縣禁煙禁毒分會還成立了緝私隊、公安隊,由稅務部門配合,除了在同心、鹽池、靈武、陶樂、磴口等毗鄰外省的縣加強緝私工作、防止煙毒流入外,還在交通要道、河運渡口、郵政等關口,嚴密緝查販毒活動。在強大的肅毒聲勢威懾下,一些家中藏有煙土的人主動交出煙土,一些群眾打消了種植罌粟的念頭,吸毒者開始覺醒并下決心戒毒。與此同時,加強群眾對吸毒、販毒的舉報,并進行及時打擊,使販售毒品者基本絕跡。

至1953年,人民法院共依法判處吸毒、販毒者死刑、死緩4人,判處無期徒刑及10年以上有期徒刑16人,5年以下有期徒刑562人,勞役326人,管制、罰金286人。全省共查獲鴉片煙58900多兩和嗎啡17兩多,罰沒收入銀元200元和156956800元(舊人民幣),10643人自動戒毒和強制戒毒,占吸毒者的74.2%,將所查獲沒收的煙毒在各級政府主持和群眾監督下全部焚毀。1954年省民政廳在《四年來民政工作總結和今后的任務》報告中指出,“經過普遍的禁種、禁運、禁售、禁吸及組織勸戒小組和重點縣市的肅毒運動后,偷種煙毒者在本省已根本上絕跡,個別偷販、偷售、偷吸的不法之徒在公安部門嚴密緝查及發動廣大群眾聯院、聯村、聯鄉嚴格監督、包戒下,已基本肅清”。禍害人民近百年的煙毒幾于禁絕。

(二)改造娼妓

解放前,寧夏國民黨統治區均有妓院和妓女存在,尤以銀川市為甚。妓院的存在,不僅摧殘了婦女的身心健康,而且嚴重毒化社會風氣。

解放后,銀川市軍管會發出《關于取締妓院的通令》,在婦聯等部門的配合下,開展了取締妓院、教育改造妓女的工作。首先,啟發教育妓女,提高她們的思想覺悟,鼓勵她們重建新生活的勇氣和決心。隨后,公安、民政、衛生、婦聯等部門在調查摸底、宣傳教育的基礎上開展了取締妓女、封閉妓院的工作,懲治老鴇惡行,教育妓女從良。根據妓女的具體情況妥善安置處理,有家可歸者發給路費,重返家園;無家可歸者,送收容所;部分還擇偶成婚;有的由政府安排參加勞動生產,自食其力。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取締妓院、改造妓女的工作就在全省完成。僅銀川市就取締了12家妓院,解放改造妓女91名。娼妓這種丑惡社會現象從此銷聲匿跡。

四、救濟災民貧民、安置移民和解決失業問題

(一)救濟災民貧民

解放前夕,馬鴻逵部屬馬德貴為阻止人民解放軍前進,在金積、靈武縣掘堤放水,致使部分地區被淹沒,加之夏秋之際自然災害頻繁,全省普遍發生饑荒,許多群眾外逃謀生。為了幫助群眾渡過災荒,政府拿出大批錢物,重點救濟淹沒地區的災民。

1949年底,流入城市的災民、城市貧民和失業人員達1.5萬人,銀川市就有需要救濟的貧民2000余戶、7000余人。省民政廳對貧民和災民進行了緊急救濟,將接收國民黨寧夏省政府的1650套舊棉衣配撥給各縣,同時撥給銀川市炒米、炒面500公斤,救濟城市貧民和安置災民。各縣政府也依照省政府的要求,根據實際情況,將接收的物資發放給貧困戶進行救濟。

當時,全省(不包括時屬甘肅省的固原、西吉、隆德、海原、涇源5縣)因自然災害、匪患和貧困而急需救濟的對象達3.24萬戶、5.65萬人。1950年春耕期間,省民政廳撥給銀川市和永寧、賀蘭、中衛、中寧、金積、寧朔、吳忠、靈武、同心、鹽池、平羅、惠農、陶樂、磴口、阿拉善等16個市、縣(旗)小米19.25萬公斤。隨后,為解決青黃不接期間農民的口糧問題,省政府再次撥給銀川市等13個市、縣(旗)小米5.75萬公斤。兩次共救濟農村貧困戶9689戶、38703人。另外,各級政府組織群眾之間互助,借貸籽種和口糧39.05萬公斤,幫助45257戶貧困戶、136234人解決了困難,渡過了饑荒。外逃農民也陸續返鄉。

1950年8月,省救災委員會成立。省救災委員會、民政廳認真貫徹“生產自救,節約度荒,群眾互助,以工代賑,并輔之以必要的救濟”的方針,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和群眾互助互濟,幫助群眾解決生活生產上的困難。省民政廳在城市救濟方面采取了多種措施:對無業游民、乞丐,結合游民改造,送勞動習藝所和生產教養院教育改造后,根據本人條件,由勞動部門安排就業;對無依無靠而又喪失勞動能力的孤老殘疾人員,經本人同意后,送生產教養院教養;對不愿入院的,按城市貧民對待,給予救濟;對孤兒送孤兒院或生產教養院教養;對城市貧民和失業人員,組織生產自救,以工代賑,介紹就業,安置到農村并給予必要的救濟。1950年至1953年,在城鎮中共發放救濟款5.7億余元(舊人民幣),救濟城市貧困戶2193戶、10967人次,并將357名老弱病殘及60名孤兒送入生產教養院和孤兒院。

(二)安置移民

新中國建立后,黨和政府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內地、邊疆移民。從1951年開始,寧夏先后接收數萬移民,他們逐步融入當地,從事農牧業生產。

1950年12月,寧夏省和北京市政府商定由北京市向寧夏移民,第一批移民人數1500人。省政府成立了移民安置委員會,并在銀川市設立了2個移民接待站,專門負責對北京移民的接待、管理、教育和分配等事務。移民安置地的縣、區、鄉也成立了移民安置委員會,負責具體的安置事宜。

為了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各級移民安置委員會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工作,提出“天下農民一家人”的口號,使安置地農民認識到移民是生產戰線上的有力助手,是發展生產、建設國家的主力軍。并要求群眾消除地域觀念和冷淡態度,幫助移民解決初來寧夏時的困難,團結一致發展生產。

1951年,北京移民795人分3批先后到達銀川,分別安置在賀蘭、永寧、寧朔、靈武和鹽池縣。北京移民到達安置地點后,在生活生產方面受到了當地政府的照顧,省民政廳撥出專款作為移民生活補助和幫助移民修繕房屋,各縣調劑出土地和房屋供移民生產和居住。永寧縣政府發動群眾給北京移民捐贈黃米1.2萬公斤、籽種0.2萬多公斤、柴禾1.5萬公斤及鍋、盆、碗、筷、葦席等生活用品,以解決他們的生活生產困難。賀蘭縣動員群眾捐贈小米近1.13萬公斤及一部分柴禾和家具供移民生活之用。以后,又陸續接收安置了北京移民1.4萬余人,上海移民3.1萬人,天津、南京等城市移民3700余人。

20世紀50年代初期,移民安置均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安置,即在大分散中,把兩三戶安置在一個村(隊),使他們能相互照顧。后隨著移民數量增加,改變為建點安置的方式。北京移民建立賀蘭京星、永寧燕鴿、寧朔沙湖3個點,每點均安置500人。賀蘭縣京星北京移民經過幾年努力,完成了長達1.5公里的護岸林建設。同時,移民在推廣大面積插秧,改進寧夏原來比較粗放的耕作技術和園藝栽培技術以及牲畜的飼養管理等方面,備受當地群眾贊譽,成為群眾學習的榜樣。

寧夏的移民安置,一方面認真貫徹落實了中央的移民政策,完成了接收移民的任務;另一方面移民帶來了新的思想觀念和先進耕作栽培技術,對寧夏的開發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解決失業問題

解放初期,寧夏的失業問題較為嚴重。1950年,全省共有城鎮非農業人口9.45萬人,失業率為7%左右。

1950年6月,政務院發布《救濟失業工人暫行辦法》。1952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召開全國勞動就業工作會議,并由政務院發布《關于勞動就業問題的決定》,要求緊密結合國家經濟建設,通過發展生產,積極地有計劃有步驟地解決勞動就業問題。

遵照中央的指示,從1950年5月開始,省各級勞動部門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在失業人員的安置與救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安置失業人員2803人,占失業人員總數的90.6%。其中,介紹就業1718人,還鄉生產630人,自行就業41人,轉民政部門安置414人。組織以工代賑528人次,獲工賑工資56億多元(舊人民幣);組織生產自救475人次;對一時無法就業的人員和老弱病殘等生活困難者,進行了救濟,共救濟失業職工2627人次,發放救濟糧17315市斤,救濟款35億多元(舊人民幣)。到1954年7月末,失業率下降到0.5%左右,寧夏境內的失業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第三節 民族宗教工作穩步前進

寧夏省委和政府認真貫徹執行《共同綱領》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確立了民族工作方針,維護和加強了民族團結,推動民族工作穩步前進。

一、“慎重、穩步、緩進”民族工作方針的確立

解放初期,由于歷史上反動統治階級長期實行民族剝削、民族壓迫政策和國民黨政府的反動宣傳,少數民族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不完全了解,對新成立的人民政府還抱有疑慮,個別地方在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挑撥下,甚至還存在著嚴重的民族對立情緒。面對這種狀況,各級黨政組織區別不同情況,召開宗教人士、各界人士、青年參加的各種形式的座談會,大力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950年7月,省第一次黨代表會議從寧夏的實際出發,提出在民族工作上實行“慎重、穩步、緩進”的方針,教育干部反對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加強少數民族群眾的工作,逐漸提高其覺悟,謹慎地發展黨員,培養并提拔少數民族中的積極分子擔任縣長、區(鄉)長等職務;爭取團結少數民族上層人士,隨時注意揭露敵對分子造謠挑撥等破壞行為,保證各兄弟民族的友愛團結。各級黨委、政府認真貫徹執行省委制定的民族工作方針,在政權建設上注意吸納少數民族人士參加政府工作,保證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權利。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都要有與其人口相應的少數民族代表參加。省人民委員會和省協商委員會在代表和委員名額分配中,特別注意少數民族比例。在1950年省第一屆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上選舉的33名政府委員中,有少數民族委員7名,占21.2%;49名省協商委員中有少數民族委員13名,占26.5%。同時,對全省代表性較大的少數民族上層和宗教上層人士都作了適當的安置,僅回族正(副)廳長、正(副)縣處級就有31名,特別是馬騰靄(回族)、達理札雅(蒙古族)被選為省協商委員會副主席,穩定了民族宗教上層人士,對迅速有效地開展少數民族群眾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加強與鞏固了民族團結。

二、中央人民政府西北各民族訪問團視察寧夏

1950年11月,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派出了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沈鈞儒為團長,薩空了(蒙古族)、馬玉槐(回族)為副團長的中央人民政府西北各民族訪問團來寧夏視察、訪問,慰問寧夏各族人民。中央訪問團在寧期間,視察了各地情況,召開了由各界人士參加的座談會,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共同綱領》中有關民族問題的規定,傳達了中央人民政府和毛澤東主席對西北各族人民的關懷和慰問,并聽取了各民族的要求和希望。同時,給各族人民帶來大批藥品、衛生器材、布匹、糖、茶葉等物品,并贈送了毛澤東主席題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的錦旗。這次訪問,對加強寧夏各民族之間以及各民族內部的團結安定,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自由

寧夏解放后,銀川市軍管會在頒布的第一號布告中明確宣布:“本會堅決執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和民族自治的主張,負責保護回蒙人民的生命財產,尊重回蒙人民的風俗習慣,保護清真寺、召廟、拱北,望勿聽信謠言,妨礙民族團結。”各級人民政權建立后,省委和省政府十分重視民族工作。在加強民族團結、消除民族隔閡和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廣泛深入地開展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宣傳教育,宣傳講解《共同綱領》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打消了回族等少數民族群眾的疑慮,使一批民族宗教上層和社會進步人士靠攏在黨和政府的周圍。各部門嚴格按照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辦事,從團結的愿望出發,妥善解決和處理民族宗教問題,對一些涉及群眾面比較廣、問題比較復雜的事件,先宣傳政策,在消除群眾隔閡之后再妥善處理,增進了民族團結,樹立了黨在少數民族群眾中的政治影響和威望。

1951年5月16日,政務院發布了《關于處理帶有歧視或侮辱少數民族性質的稱謂、地名、碑碣、匾聯的指示》。6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民委印發了《兄弟民族地區工作時應注意事項》,省民委也頒布了《在回族地區工作應注意事項暫行條例》。各市縣(旗)進行了深入地調查研究,與少數民族代表人物協商,對歧視和侮辱少數民族的地名、稱謂作了改定,如阿拉善旗首府由原稱“定遠營”改為蒙古語名稱“巴音浩特”(意為富饒的城鎮)。同時在對少數民族禮俗、飲食、日常生活、宗教等方面一些帶有歧視或侮辱少數民族的說法和稱謂也都做了糾正。

1952年1月11日,中共中央西北局發出《關于目前漢族與信仰伊斯蘭教民族通婚問題的兩項規定》(簡稱《規定》),要求與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女子結婚的漢族黨員、干部必須認真遵守伊斯蘭教民族的風俗習慣,避免因婚姻糾紛而引起民族隔閡。對群眾中的漢族男子與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女子要求結婚者,應在男方同意遵守伊斯蘭教民族風俗習慣的條件下,可與當地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代表、宗教上層人士及女方家庭充分醞釀協商、取得同意,并經縣級以上政府批準。全省在黨員、干部中認真傳達了《規定》,要求黨員、干部以自己的行動去影響群眾,妥善解決一些漢族黨員、干部與信仰伊斯蘭教的女子在聯姻中因不尊重信仰伊斯蘭教民族風俗習慣引起的各種糾紛。

根據中央的指示,省委結合《在回族地區工作應注意事項暫行條例》的學習,在省級10個機關、10個單位和13個市縣的13個鄉進行了民族政策執行情況重點檢查。在檢查過程中,批評了部分干部對民族區域自治的錯誤認識,糾正了一些干部不安心民族地區工作和對少數民族的不正確看法,對促進民族團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四、培養少數民族干部

1952年11月24日,省政府制定了《寧夏省培養少數民族干部五年計劃》,省干部學校及各部門舉辦了各種專業訓練班和短期培訓班,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少數民族干部。1950年至1953年,僅省民委保送到西北民族學院、中央民族學院、北京大學等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就達370多人。創辦了寧夏民族公學,保送優秀少數民族青年干部赴北京、西安、蘭州等地學習深造。至1953年上半年,少數民族干部從1950年的500多名增加到2249名,占全省干部總數的17.27%。副省級、正(副)廳級、正(副)縣處級領導干部中回族人數逐年增加,各級黨政領導機關中民族干部的比例不斷上升。銀川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211名代表中回族代表43名,31名協商委員會委員中有回族9名,23名市政府委員中回族委員5名。在基層政權中,回族干部的比例更高,如同心縣的縣、區、鄉三級政權中,回族干部191名,占干部總數388名的49.23%。

為了加強對少數民族上層人士的教育,省委多次組織有關人員參加西北各民族參觀團赴內地考察、學習,并受到朱德和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聽取了陳毅和薩空了等領導人作的關于國際形勢和全國各項建設成績的報告,提高了他們的思想覺悟,堅定了他們發展民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事業的信心。

第四節 民主黨派與人民團體的建立

在黨的領導下,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相繼建立,并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改革運動和建設事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民主黨派和工商聯地方組織的建立

(一)民革寧夏省分部的成立

1951年1月,民革中央批準袁金章為召集人的11人組成民革寧夏省分部籌備委員會。4月,民革寧夏省分部籌備委員會在銀川市召開會議,選舉產生了民革寧夏省分部,通過了“質量并重”“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組織發展方針。民革寧夏省分部在加強組織建設的同時,號召民革成員認真學習中共中央、政務院關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的各項方針政策,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改革運動,發揮了積極作用,許多成員受到政府表彰。袁金章擔任省土改委員會委員,參加了土改工作視察團;民革成員雷啟霖參加了寧夏省首屆赴朝鮮慰問團。廣大民革成員在抗美援朝運動中積極捐款捐物,表現出了極大的愛國熱情。

(二)民盟寧夏省支部的成立

1950年3月,民盟西北總支部指派盟員黃執中在寧夏發展組織,開展工作。6月,民盟寧夏小組成立。9月,民盟寧夏省支部臨時工作委員會成立。11月,民盟西北總支部正式批復,民盟寧夏省支部籌備委員會由黃執中等9人組成,黃執中為召集人。

1951年2月2日,民盟寧夏省支部籌委會成立大會召開,會議推舉黃執中、徐宗孺為正副主任委員。10月,民盟寧夏省支部籌委會第一次盟員代表大會在銀川召開,正式成立了民盟寧夏省支部委員會。1952年11月,民盟西北總支部發出《關于貫徹執行民盟中央發展組織的路線的指示》后,民盟寧夏省支部責成各支部小組執行中央指示精神,在今后一定時期內,以發展上層知識分子為主,多吸收有代表性的、在群眾中影響好的、有學術地位的大學教授、講師、專家、學者、廠礦中的工程師以及技術人員等入盟,注意質量、數量并重和以進步分子為骨干的方針。

民盟寧夏省支部建立后,發展了一批著名的專家、學者、教授入盟,增強了寧夏民盟組織的凝聚力。同時,重視促進盟員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1952年4月,民盟寧夏省支部召開銀川市盟員大會,黃執中向盟員和所聯系的文教界人士作《關于知識分子必須進行思想改造》的報告。為了推動盟員進行思想改造,支部領導和專職干部普遍深入盟員所在的單位,分析盟員的思想狀況,對少數思想問題較多的盟員還進行個別談話,交代政策,打消顧慮,并幫助糾正錯誤思想等等。民盟寧夏省支部先后組織盟員學習了《實踐論》、中共黨史、《共同綱領》、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等,召開各種座談會,提高了盟員的政治思想水平。

(三)寧夏省工商業聯合會的成立

1952年10月,省工業廳召開工商界人士座談會,經過協商,正式成立省工商業聯合會籌備委員會(以下簡稱“省工商聯籌委會”),何義江(回族)任主任。省工商聯籌委會成立后,教育引導工商業者遵守《共同綱領》及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代表私營工商業者的合法權益,向政府或有關機關反映意見,提出建議;指導私營工商業者在國家經濟計劃下,發展生產,改善經營,并與工會協商勞資關系,組織工商業者學習、改造思想和參加各項社會改革運動。至11月,全省各級工商聯共有會員11228戶,委員177人,專職工作人員81人。

二、人民團體的建立

在省委的領導下,工會、青年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相繼建立,團結和帶領各界群眾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改革運動和建設事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省總工會的成立

寧夏解放后,為了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中共中央西北局、西北總工會抽調了一批干部由延安來寧夏開展工人運動,組建各級工會組織。省委也選派了一批干部在銀川市接管工廠,動員和組織工人復工,并建立工會籌備委員會,吸收工人入會。

1949年11月7日,省總工會籌備委員會在銀川成立,籌委會由吳瑞旺、強振東等11人組成,吳瑞旺為主任委員。1950年6月5日,省暨銀川市工會第一屆代表大會在銀川市隆重開幕,出席會議的代表102名,代表全省7186名各族職工和2335名工會會員。省委副書記、省委職工委員會書記朱敏致開幕詞,省政府主席潘自力和副主席李景林到會講了話。大會確定了工會工作的方針任務,選出了寧夏省出席西北總工會首屆代表大會的10名代表,選舉產生了省工會首屆執行委員會,吳瑞旺為主任,強振東為副主任。

省總工會成立后,確定了以銀川市為中心,發動、組織工人群眾,克服一切困難,恢復和發展生產,并自上而下建立工會,組織工人,發展會員。在此期間,各市縣工會組織也相繼成立,全省范圍內大多數行業都組建了工會委員會或工會聯合會。1952年底,全省職工隊伍由解放初期的1000余人發展到57413人,工會會員達13248人,基層工會組織有233個。

各級工會組織成立后,一方面積極動員、組織廣大職工恢復和發展生產,一方面以《中國革命讀本》《社會發展簡史》《工會政治課本》等為教材,對工人進行時事政策教育、翻身做主人的教育和唯物史觀教育,提高工人覺悟,樹立當家作主的主人翁思想。各級工會組織十分重視職工文化技術教育,以《工人識字課本》為教材,開辦夜校、識字班,并運用職工業余速成識字法,大力開展識字運動,掃除文盲。至1952年底,全省已有職工業余學校31所、67個班,專職教員16人,兼職教員103人,速成識字班教員43人,參加學習人數1693人,入學人數累計達到3044人。

各級工會廣泛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1951年2月,中華全國總工會作出了《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馬恒昌小組經驗競賽運動的決定》,省總工會積極響應并作出部署。4月30日,省總工會主席在《寧夏日報》發表題為《向馬恒昌小組應戰,搞好生產》的文章,號召全省職工以馬恒昌小組為榜樣,廣泛開展愛國主義勞動競賽。一個向馬恒昌小組學習,建立正規的生產秩序,增加生產、厲行節約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熱潮很快在全省興起。

省總工會還根據全國總工會關于開展技術革新運動的決定,放手發動群眾,大力開展技術革新和合理化建議活動,豐富了勞動競賽的內容,涌現出了一大批生產和技術革新能手。銀川汽車運輸公司司機黃應修獨創了西北地區安全行車3萬多公里、365天無事故和不損壞機件,為國家節約開支6000多萬元(舊人民幣)的新紀錄。銀川市郵電局報務員王明新創造了一套“波紋紙條雙用法”,提高了工效,節約了開支。黃應修、王明新的先進經驗不僅在全省推廣,而且在西北、西南地區也加以推廣,對于激勵職工學習和掌握新技術,推進技術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寧夏省工作委員會的成立

1949年10月29日,中共寧夏省委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李子奇任書記。11月4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寧夏省籌備委員會成立。11月11日,省青年工作委員會發出了對機關建團工作的指示。11月29日,根據青年團西北工委指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寧夏省籌備委員會改名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寧夏省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青年團寧夏省工委”)。12月初,銀川、中寧、惠農、平羅、中衛5個市、縣也先后成立青年團工作委員會。同時,青年團寧夏省工委還在新華毛織廠、人民面粉廠進行建團試點工作,成立團支部,吸納15名優秀青年入團。

青年團寧夏省工委成立后,動員和帶領全省青年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改革運動。1950年4月21日,青年團寧夏省工委發出《關于紀念五四青年節》的通知,要求各地團組織除動員團員積極參與各項紀念活動外,應在團內舉行紀念活動,總結檢查工作,組織動員團員更好地完成黨和政府所賦予的一切任務。8月27日,青年團寧夏省工委、青聯、學聯、寧夏農協、文聯籌委會及省總工會等團體致電聯合國安理會主席馬立克和秘書長賴伊,聲討和抗議美機侵入中國東北領空、傷害中國人民的暴行,要求制裁美軍的暴行并撤出美國侵朝軍隊。11月10日,省總工會、青年團寧夏省工委、省婦聯等群眾團體發表宣言和書面談話,號召全省工人、青年、婦女積極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

1951年6月8日,青年團寧夏省工委發出關于響應抗美援朝總會的號召,要求各地把普遍開展制訂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和撫優工作作為主要任務去完成。青年團寧夏省工委還向各級團委和支部發出指示,要求各地召開青年代表會議,號召全省青年搞好增產工作,以實際行動支援抗美援朝。《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出版后,青年團寧夏省工委號召全省青年努力學習中共黨史和毛澤東思想,增強對黨和領袖的熱愛。

在青年團寧夏省工委的領導下,少年先鋒隊工作也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1949年11月5日,銀川市實驗小學、大同街小學成立了少年兒童隊。12月4日,青年團寧夏省工委發出關于建立中國少年兒童隊的指示,要求各級團委加強少年兒童工作。1952年1月20日至2月20日,各級團組織組織少年兒童在全省以城鎮為重點,開展了慰勞烈軍屬活動。6月,永寧縣養和完小的40名少年兒童隊員獲得了“全國少年兒童隊春節慰勞烈、軍屬一件事運動優秀小隊”的獎狀和一面“毛澤東時代的好娃娃”的錦旗。

(三)省婦女聯合會的成立

1949年11月8日,經寧夏省委批準成立了省民主婦聯籌備委員會,由白烈飛等7人組成,白烈飛任主任委員,海濤(回族)任副主任委員。1950年9月13日至19日,省首屆婦女代表大會在銀川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147名,其中回族代表31名,占總數的21.1%,代表了全省各族各界的60萬婦女。大會提出婦女工作的中心任務是:積極發動廣大勞動婦女,團結各民族、各階層婦女,努力參加農牧業、副業、手工業生產及其他各種建設事業;厲行節約,克服經濟困難;開展婦女文化教育,提高婦女的政治覺悟,實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提倡婦幼衛生與興辦兒童福利事業;發動婦女積極參加民主運動與社會改革,以保障提高婦女的政治和社會地位。會議選舉產生了由23人組成的省民主婦女聯合會首屆執行委員會,白烈飛當選為省婦聯主任,海濤、張本鴻為副主任。同時,經省委批準,省委婦女工作委員會書記由省委組織部副部長李坤潤兼任。省首屆婦女代表大會的召開從思想上、組織上為保障全省婦女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動員全省各族婦女積極投身于工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以及踴躍參加各項社會改革明確了方向。

省婦聯成立后,與其他部門積極配合,開展了取締娼妓、教育妓女從良等工作。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發布禁止婦女纏足的命令,婦聯組織深入基層開展宣傳教育工作,使廣大婦女群眾認識到纏足是舊社會對婦女人身和尊嚴的摧殘,有害于身心健康,妨礙婦女參加生產勞動。經過宣傳,許多群眾不再歧視大腳婦女,紛紛放足,纏足這種陳規陋習很快絕跡。抗美援朝運動開展后,響應中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各級婦聯成立了婦女宣傳隊、宣傳小組,深入到婦女群眾中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提高了婦女群眾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覺悟。

1951年“三八”節,全省有10萬以上的婦女群眾參加了示威游行和在和平宣言書上簽名的活動。在捐獻飛機大炮的熱潮中,廣大婦女不甘落后,有的將自己陪嫁的手鐲、耳環、戒指等金銀首飾捐獻出來,有的把自己積攢多年的私房錢拿出來,表達了她們熱愛和平的愿望。至1952年5月底,各族各界婦女捐獻金銀首飾4000多兩,成千上萬的城鄉婦女還夜以繼日地為前方將士趕制軍裝、鞋襪、慰問袋共41384件。

在土地改革運動中,各級婦女組織深入到農戶家,召開莊子會、院子會、炕頭會,宣傳黨的土改政策,針對婦女群眾的思想情況進行了“誰養活誰”“婦女也是人”“男女平等”的教育,使廣大婦女的覺悟有了很大提高,紛紛起來參加控訴會,吐苦水挖窮根。她們勇敢地站在土改斗爭的前列,在丈量土地、沒收地主財產、建立基層政權等各個階段,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全省各級婦聯組織積極開展法規宣傳教育,普及法律常識,教育廣大婦女懂得珍惜法律賦予自己的神圣權利,學法、知法、懂法,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各級婦聯組織在農村婦女中普遍開展了勞動光榮的思想教育,利用各種場合宣傳婦女參加生產勞動的重要意義,宣傳“勞動發家,生產致富”的政策,農村婦女的愛國熱情和參加生產勞動的積極性不斷高漲。特別是回族婦女為創造美好的生活,大膽沖破傳統思想的束縛和禁錮,走出家門,走向田間,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不斷顯現。

1952年春,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婦女挖渠運動,全省有92623名婦女投入挖渠運動,占全省水田地區婦女勞動力總數的80 %以上。在挑挖支渠的勞動中,賀蘭縣的董玉蘭婦女挖渠組首先向全省發出了挖渠競賽挑戰倡議書,立即得到全省廣大農村婦女的熱烈響應,一個縣與縣、鄉與鄉、村與村、組與組、個人與個人的競賽活動廣泛開展起來,涌現出了董玉蘭、馬鳳蘭等模范人物,其中有40多位婦女勞動模范出席了1953年1月召開的全省勞動模范及模范工作者代表會議。

(四)省農民協會的成立

1950年2月,省委頒布了《關于農會職權與作用的規定》,指出:“目前區、鄉農民代表會議,可代行區、鄉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區、鄉一切應興應辦的重大事情,均需經過農民代表會議討論,交有關部門執行,并在農民代表會議中選出農會委員會。”隨后,又制定了《寧夏省、縣、區、鄉農民協會組織章程草案》,規定農民協會的主要任務是團結全體農民(牧民),保證農民利益,提高農民政治覺悟,有步驟地進行農村民主改革,肅清匪特,安定農村社會秩序,消滅農村封建制度,恢復和發展農牧業生產,改善農民生活,在政府領導下建設新寧夏。在上述文件精神的指導下,全省的農會組織發展很快。至6月,絕大多數縣成立了縣農會,各區成立了區農會,大部分鄉成立了鄉農會或農會籌備委員會。

1950年6月,省第一屆農民代表會議(以下簡稱“農代會”)在銀川舉行。中心議題是:檢查與安排春耕、春工水利、救災工作,討論如何完成全年增產任務;減租清租及冬季土改工作,制定省縣、區、鄉農會章程,選舉省農協委員會。會議選出了以朱敏為主任,賈懷濟、金三壽為副主任的省農民協會委員會,通過了《告全省各族農民書》。

1951年8月,全省農會會員發展到44968人,各級農會培養出農村不脫產農會干部1000多人,脫產農會干部100多人。從省到縣、區、鄉、村,普遍成立了農民協會,并多次召開各級農代會。1951年8月,省農協召開第二次農民代表會議,討論了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農業生產和改選省農協等問題。農民協會的成立,對提高農民群眾覺悟、引導群眾開展互助合作、發展生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宁县| 铁力市| 金门县| 凯里市| 察隅县| 平利县| 家居| 鄂托克前旗| 荆门市| 辰溪县| 宜城市| 阿荣旗| 定安县| 天门市| 观塘区| 会同县| 定边县| 乐亭县| 马山县| 馆陶县| 黄浦区| 平江县| 普格县| 五寨县| 巫山县| 康保县| 泰来县| 大石桥市| 文登市| 孝感市| 揭西县| 湟中县| 望都县| 综艺| 宁波市| 潍坊市| 武陟县| 韶关市| 常宁市| 祁阳县| 霍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