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新民主主義改革

根據黨的七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寧夏省委和政府領導全省各族人民開展了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新民主主義改革運動,使人民民主專政政權更加鞏固,為恢復和發展經濟創造必要的社會政治條件。

第一節 土地改革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8月4日,政務院通過《關于劃分農村階級成份的決定》。為加強對土地改革工作的領導,寧夏省成立了土地改革委員會,領導全省的土地改革運動。從1950年冬至1953年春,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

一、土地改革前農村土地所有制狀況

解放前的寧夏農村,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統治地位,土地兼并和集中十分嚴重,占總戶數43.9% 的貧雇農只占有土地總數的23.71%,戶均11.06畝;而占總戶數8.72%的地主、富農卻擁有土地總數的25.95%,戶均136.19畝。地主階級不僅占有土地,還大量占有農具、耕畜等生產資料。

由于土地的兼并和集中,大量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或者離開農村討飯流浪,或者當兵吃糧以保生存。回族聚居的同心縣原有居民4.2萬人,到解放前夕,因逃散和死亡全縣只剩下不到1萬人。

由于喪失了生產資料,更多的農民只能向地主、富農及其他土地所有者租種土地。土地改革前,貧雇農占農村總人口的46.5%,而出賣勞動力的雇農則高達88.2%。農民繳納的地租額一般占收獲量的50%左右。在這種景況下,高利貸者趁虛而入,低價預買家畜和糧食,遇荒年時再以高價拋出,致使農民傾家蕩產,生活難以為繼。

封建土地所有制使農村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極大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1949年,全省農業總產值僅為1.08億元,糧食總產量只有3.19億公斤。由此可見,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

二、開展減租減息和反霸斗爭

減租減息是在土地改革全面推行的條件尚不成熟的情況下保護農民利益、削弱封建剝削制度的一個重要措施。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后,全省第一屆農民代表會議立即對減租減息進行了部署,確定除地廣人稀的磴口縣、阿拉善旗和原租額較低的鹽池、同心、陶樂等縣不實行減租外,其他各市縣所有地主、富農的土地以及廟地、學田等出租的土地,一律按照西北軍政委員會關于減租的有關規定施行;農民之間的租佃關系,依據團結互助的原則,由雙方協商處理。

省第一次農代會后,永寧、中寧、中衛3縣各在1個鄉進行減租試點,惠農、平羅、金積3縣各在1個鄉進行租佃關系調查。在此基礎上,除規定不進行減租的縣(旗)和土改試點縣外,均進行了減租工作。各縣還成立了減租工作組,抽調干部進行培訓,學習《西北新區農村減租法》,向鄉村干部和農會會員宣傳減租政策和辦法,并組織佃戶小組進行階級教育,解除佃戶思想顧慮。在減租減息過程中,各級黨政組織發動廣大貧雇農成立減息小組,召開群眾大會,斗爭分散土地、隱瞞租額、奪佃租地的不法地主,進行減租退租,訂立新的租約。以中寧縣為例,該縣各區均進行了減租,其中一區有地主27戶、富農6戶以及11個祠堂、寺廟,計44戶,共出租土地964.5畝,有佃農772戶,原租額為糧食625.6石,減租后為378.8石,共減租246.8石。

通過減租減息,保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削弱了農村的封建剝削制度,提高了農民的政治覺悟和思想覺悟,為土地改革的全面實施奠定了較為牢固的群眾基礎。

解放前,農村的一些地主惡霸勢力勾結官府,把持一方,欺壓百姓、橫行霸道、草菅人命、無惡不作,群眾稱之為“地頭蛇”“活閻王”“惡煞神”。解放后,他們自知作惡多端,難逃人民法網,便進行垂死掙扎和破壞,有的暗殺黨員干部和積極分子,有的勾結土匪攻打地方政府,有的造謠生事,蠱惑人心,群眾對其恨之入骨。為了確保土地改革的順利進行,從1950年秋至1951年春,全省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霸斗爭,通過發動群眾,召開訴苦會、揭發批斗大會,依法有重點地對一些罪大惡極、民憤極大的惡霸地主進行了打擊。反霸斗爭打擊了地主惡霸的囂張氣焰,提高了群眾的階級覺悟,激發了他們的斗爭精神,為土地改革的開展創造了穩定的社會條件。

三、土地改革試點

1950年6月,由省第一屆農代會提出,經西北軍政委員會批準,決定自1950年冬至1951年春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引黃灌區的寧朔縣和山區的半農半牧的鹽池縣進行土地改革的試點工作。為了搞好寧朔、鹽池兩縣的土地改革試點工作,從中共中央西北局到省、縣、區、鄉均抽調并培訓了大批土改干部,組織工作組深入農村幫助土地改革。

(一)寧朔縣的土地改革試點

1950年10月中旬,寧朔縣委頒布《寧朔縣土地改革工作意見》,隨后,縣土改工作委員會在4個區35個鄉182個行政村同時開始土改試點。省委書記潘自力親自帶領工作組在寧朔縣的1個鄉參加土改試點工作。

寧朔縣的土改試點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

從1950年10月至12月為第一階段,主要工作是宣傳政策,組織發動群眾,整頓農會組織,劃定階級成份。10月23日,寧朔縣召開第二屆農民代表大會,縣委要求全體農民充分認識開展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各級組織要放手發動群眾,大力宣傳黨的土改政策,積極發展農會組織,提高農民的覺悟。至12月初,全縣共發展農會會員3189人, 27個鄉成立了農民協會,8個鄉建立了農會籌備委員會,擁有5000多人的民兵組織。

在各級農會組織鞏固壯大的基礎上,按政策規定和審批程序劃定了階級成份。在評定過程中,采取了先評一般成份、再評復雜成份的原則,評定后一次公布,多方征求意見,若無問題則通過,有問題立即改正。至12月初,在已確定的11252戶中,劃定地主208戶、富農267戶、中農3051戶、貧雇農7726戶。

從1950年12月至1951年1月底為第二階段,主要工作是沒收、征收土地及財產并進行分配。在摸清土地占有情況的基礎上,針對土地分配不均的狀況,全縣各區鄉組織了土地沒收分配委員會和物資保管委員會,進行土地及財產的再分配。至1951年1月底,全縣共沒收、征收土地32268畝,耕畜1465頭,大小農具2377件,房屋2681間,糧食3868石,給3894戶無地或缺地的貧雇農及少數中農分配了土地。全縣11513戶農戶中,分到土地、耕畜、農具的有8242戶,占總戶數的71.6%。

(二)鹽池縣的土地改革試點

鹽池縣的6個區中除1個區外,其他區均系原陜甘寧邊區的組成部分,曾經過了1936年的打土豪分田地、1943年的減租減息、1946年冬至1947年春的土地改革,以及1949年夏部分地區的歸地歸房運動,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地區的土地改革并不徹底。

鹽池縣從1950年10月至1951年3月進行了土地改革試點。在此之前,先在城區二鄉搞試點,隨后全面鋪開。全縣的土地改革試點分兩期進行。第一期自1950年10月至1951年1月,有四、五、六3個區16個鄉進行了土地改革;第二期自1951年1月至3月底結束,有一、二、三3個區15個鄉進行了土地改革。

鹽池縣的土地改革試點工作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宣傳政策、發動群眾、發展農會會員、整頓農會組織。中共中央西北局、省委、鹽池縣及所轄各區、鄉都抽派并培訓了大批土改干部,組成土改工作組,深入農村開展工作。各區成立了農民協會,鄉成立了農會委員會,村設農會小組,全縣共發展農會會員3848名,占農民總數的13%。

第二階段是劃定階級成份,采取自報公議、農會審定、三榜定案的方法劃定階級成份。在全縣7690戶農戶中,劃定地主10戶,占總戶數的0.13%;富農與半地主式富農37戶,占總戶數的0.48%;小土地出租者3戶,占總戶數的0.04%;富裕中農229戶,占總戶數的2.98%;中農3126戶,占總戶數的40.65%;貧農2390戶,占總戶數的31.07%;雇農1131戶,占總戶數的14.71%;手工業者209戶,占總戶數的2.72%;畜牧業者103戶,占總戶數的1.34%;其他452戶,占總戶數的5.88%。

第三階段是對土地等生產資料進行沒收、征收、分配和調劑。首先對地主、富農多占的土地等生產資料進行沒收、征收和調劑,共沒收、征收土地138806畝,調劑土地72206畝。然后,進行土地等生產資料的分配,分給715戶無地農民土地113820畝,補給303戶缺地農民土地14431畝,使無地和缺地農民人均占有土地30余畝。同時,還分配給貧雇農耕牛等大牲畜43頭,各種農具328件,糧食28455石。此外,解決了土地糾紛990件,給4152戶重新分配了土地,調解了約占全縣土地面積60%的戶族地土地糾紛案件。

寧朔縣在政治上是新解放區,在經濟上屬引黃灌區,鹽池縣大部為革命老區,在經濟上為半農半牧區,兩個縣在寧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寧朔、鹽池兩縣的土地改革試點工作,為全省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探索并積累了經驗。根據寧朔、鹽池的土改試點經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若干具體政策,包括一系列有關民族宗教問題的政策。針對伊斯蘭教的情況,省委規定阿訇為宗教職業者,因本人從事宗教職業,而家庭出租或雇工耕種少量土地者,其家庭按小土地出租者對待;鑒于回族地主中不少人兼營工商業的特點,在階級成份的劃分和財產處理上均嚴格作了區分,對兼營的工商業財產部分采取保護措施,本人成份也以工商業者對待。并規定了對少數民族中的地主分子,凡在解放前對黨和勞動人民態度比較好和在解放時起義、投誠的,不斗不捕,盡量說服他們主動交出應予沒收的土地;對于該斗該捕的地主分子,在斗爭中和捕辦時,也要注意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四、省第二次黨代表會議

1951年7月26日至8月6日,省第二次黨代表會議在銀川召開,出席會議代表70名,代表全省3736名黨員。會議以土改工作為中心議題,聽取并討論了潘自力代表省委所作的《充分準備,正確地完成全省農業區域土地改革》的報告,總結了在鹽池、寧朔兩縣進行土改試點的經驗,提出了1951年冬至1952年春在全省農業區域進行土改的任務、步驟和要求,強調要加強黨對土改工作的領導,配備好領導干部,健全土改工作隊的組織,發動群眾,勝利完成土改任務。

會上,省公安廳廳長趙文獻作了《關于鎮壓反革命工作》的報告,省委組織部部長李坤潤作了《關于干部思想作風與今后整黨建黨問題》的報告,省委宣傳部部長賈懷濟作了《加強黨的宣傳教育工作,堅決貫徹全國宣傳工作會議的決定》的報告。會議還對正在全省開展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生產建設、整黨等工作進一步提出了要求。會議選舉產生了由潘自力、朱敏、李景林、孫殿才、黃羅斌、賈懷濟、孫潤華、趙文獻、石子珍、邢肇棠、甄華、王金璋、李坤潤、梁大均、王志強(回族)、宋友田16名委員(1951年10月,增補蘇曉蒙為委員)組成的中共寧夏省第二屆委員會。在二屆一次全委會上,選舉潘自力、朱敏、李景林、孫殿才、黃羅斌、賈懷濟為常委(1951年11月,增補邢肇棠、甄華為常委),選舉潘自力為書記,朱敏為副書記(1951年10月,朱敏任書記;1952年2月,李景林任第二書記,主持省委工作;1952年8月,黃羅斌任副書記),宋友田為副秘書長(1951年11月任秘書長)。

省第二次黨代表會議的召開,對正在進行的新民主主義改革,起到了指導和推動作用。

五、土地改革的全面開展

根據中央關于“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的土地改革總路線和總政策,省委、省政府從寧夏土地占有不甚集中、地主土地雇工耕種多而出租較少的土地占有狀況,以及回族、蒙古族聚居的實際情況出發,在總結寧朔、鹽池兩縣土改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經省第二次黨代表會議和1951年8月省政府、省協商委員會第一屆第二次聯席會議決定,從1951年冬至1952年春,在全省主要農業區域(磴口縣除外)實行土地改革。土改涉及地區包括10縣、2市、53個區、328個鄉,121043戶共計613489人,涉及的耕地面積約1995470畝。1951年9月,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召開委員擴大會議,研究了回族、蒙古族地區土改問題,廣泛聽取了各方面代表人物的意見。

為了確保土地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省干部學校集中了全省各縣及省直機關、部隊參加土改工作的干部1000多人進行離職學習,培訓領導土地改革的干部。各市縣也舉辦了多期土改訓練班,在訓練干部中,特別注意訓練了一批回族干部、司法干部和精通土地丈量的干部。據統計,全省參加土改工作的干部共3028人。此外,還組織了35人的巡視團,下設4個分團進行巡視檢查,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針對少數參加土地改革的干部喪失立場、不守紀律、工作不負責任等不良現象,省土改委員會頒發了《土地改革干部十項守則》,要求參加土地改革的干部嚴格遵守,以期順利完成偉大的土地改革任務。

全省的土地改革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從1951年8月至1952年3月上旬,在人口比較集中、春耕開始較早的水田地區進行。每縣先選擇1個鄉進行試點。1951年9月,在46個重點鄉開始試點,10月全面鋪開。第二期從1951年12月下旬至1952年4月,在中衛縣山區的4個鄉、靈武縣山區的4個鄉及同心縣的19個鄉全面鋪開。從1952年秋至1953年春,在蒙古族聚居的屬農牧區的磴口縣完成土地改革,至此全省土地改革運動結束。

全省土地改革分為宣傳政策、發動群眾,劃分和評定階級成份,斗爭不法地主,沒收、分配土地和財產以及土改復查工作等階段。

第一階段是宣傳政策、發動群眾。

解放以來,盡管進行了減租反霸和土地改革試點,但農村各階層對土改基本政策的了解還很不夠。就貧雇農而言,他們內心極力主張平均分配土地,但存在著“富貴命定,禍福天來”的思想,認為扛活吃糧、租地交糧是理所應當、天經地義的事情,有的群眾還擔心地主“秋后算賬”,害怕馬鴻逵卷土重來;就中農而言,多持觀望和無所謂的態度,認為“土改我吃飯,不土改我也吃飯”,抱有“和平分田”的想法;就富農而言,他們中的大多數恐慌不安,恐怕自己的成份被定高了,到處打聽土改政策,擔心受到損失,有的甚至開始轉移財產;就地主而言,多是威脅、迷惑群眾,用各種手段抗拒土改。

為加強對土地改革的領導,各級黨委、政府和土改工作部門作了大量的宣傳工作,著重向群眾宣傳土地改革的重要意義和黨的政策,并對劃分階級成份的規定進行了解釋。開展土改工作地區的各級領導和工作組走家串戶,訪貧問苦,以省土改委員會頒發的《土改宣傳提綱》和寧夏日報社編寫的《土改宣傳要點》為綱,組織讀報組、歌詠隊,寫墻頭標語,說快板演話劇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加深群眾對土改政策的了解。各地工作組還通過炕頭會、庭院會與貧雇農談心,幫助他們認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不合理性和地主剝削農民的實質。各縣、區、鄉的土改工作組還通過層層召開農民代表會、人民代表會、三級干部會、婦女會、青年會、各階層群眾大會以及動員清真寺阿訇發動穆斯林參加土改等多種方法,深入宣傳黨的土改方針政策,提高群眾的政治覺悟。在此基礎上,召開各種類型的訴苦會和斗爭會,揭發不法地主在解放前壓榨剝削農民,解放后謊報土地面積和產量,隱瞞經濟收入,拉攏貧雇農“下水”等行為。各縣區人民法院配合工作組,深入農村了解掌握不法地主的罪行,結合斗爭會,公開處理了一批不法地主。工作組還積極幫助整頓各級農會組織,在貧雇農中大力發展農會會員,健全民兵組織。全省農會會員由原來的53378人發展到105351人,占農民總數的17.3%;民兵由原來的8757人發展到16990人,占農民總數的2.7%。通過多種形式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使農民群眾對黨的土改方針政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提高了政治覺悟和斗爭意識。

第二階段是劃分和評定階級成份。

劃分階級成份是土地改革中政策性最強、影響最大的一項工作。各地根據土改試點的經驗,遵循“實事求是,不抬高一戶成份,也不降低一戶成份”的原則,認真學習政務院《關于劃分農村階級成份的決定》,依據對土地等生產資料的占有、經濟地位的高低以及剝削及被剝削的程度,按照學習與講解政策、自報公議、民主評定、上級審定4個步驟,實行先易后難、三榜定案、分級審批的辦法進行階級成份的劃分和評定。

為了讓群眾便于理解和掌握,以具體戶的試劃來說明各階級成份的區別與特點。在具體評定中,都是先評定中農以下成份,然后再集中力量評定地主、富農及小土地出租者。對中農以下成份一般都兩榜定案,對地主、富農、小土地出租者均是三榜定案。最后一榜,富農以下成份交區政府審批;對地主及區級批示有懷疑的富農、小土地經營者等,由鄉一級政府整理有關材料,并提出初步意見,報送區級政府審核,再報縣土改委員會審批,經縣、區批回后,由鄉農會公布。據統計,在全省農村土改地區的139845戶中,評定地主4512戶,占總戶數的3.23%;半地主式富農36戶,占0.02%;富農1888戶,占1.35%;小土地出租者和小土地經營者2776戶,占1.98%;中農43528戶,占31.13%;貧農53560戶,占38.30%;雇農19492戶,占13.94%;工商業者、畜牧業者等其他14053戶,占10.05%。

第三階段是斗爭不法地主,沒收、征收、分配、調劑土地和財產。

階級成份劃分和評定后,按照中央有關規定精神,開始對地主、富農的土地和財產進行沒收、征收。首先通過斗爭會、訴苦會等形式,對欺壓農民、破壞土改、轉移財物的不法地主展開說理斗爭。在此基礎上沒收、征收土地和財產。各縣、區、鄉都成立了沒收征收委員會,下設沒收、檢查、登記、搬運、警衛5個組。之后,開始學習并領會沒收、征收政策,準確把握沒收、征收范圍、對象和界限。為確保沒收、征收工作不偏離政策方向,有些鄉村還訂立了沒收、征收公約,如“站穩階級立場,劃清敵我界限,秉公辦事,不偏親向友,不貪占果實”等。全省共沒收、征收土地1097331畝,沒收房屋41674間,棚道8688間,窯洞2137孔,耕畜27375頭,農具161344件,家具195589件,糧食93246石。

沒收、征收工作結束后,立即著手進行土地和財產的分配、調劑。各鄉村紛紛制訂分配方案,依據“缺什么補什么”“多缺多補,少缺少補,不缺不補”的原則進行分配。分配過程由易到難,先分農具、耕畜、籽種、房屋、家具,后分土地。土地的分配按照核實的定產標準分為三等九級,實行三榜定案。一榜公布各戶分、補耕地的數量等級,經過民主討論,初步醞釀確定農戶應分耕地的位置,經分配委員會審定后,二榜公布分地定點,若無意見,三榜認定,正式確定地權,并頒發土地證。全省農民分得土地者共62461戶,計286763人,雇農約有79%的戶分到了土地,貧農約有51%的戶分到了土地,中農約有17%的戶分到了土地,其他沒收的耕畜、農具、房屋、家具、糧食等也全部分給了農民。土改中得到經濟利益的農民共102579戶,計457373人,占總人口的65%。1952年5月22日,新華社在報道西北地區土地改革運動基本完成的消息中指出:“寧夏省在土地改革之后,占農村人口百分之四十五的貧雇農,每人平均已占有耕地三畝以上。”

1952年4月,全省的土地改革基本結束后,根據中央指示精神和群眾反映,又進行了土地改革的復查工作。鹽池、寧朔兩縣分別于1951年冬和1952年春進行了復查,同心縣于1952年春進行復查,其余各縣也于1952年冬至1953年1月進行了復查。復查的重點是階級成份的劃定,針對一些地區在復查開始時受“左”的思想的影響,紛紛補劃“漏網地主”的問題,省委、省政府對相關問題做了具體規定,糾正了偏差。省委、省政府明確指示:凡介于勞動與附帶勞動之間一律以勞動對待;可劃可不劃作地主的不劃為地主;農民原為中農成份,后被馬鴻逵軍隊抓兵直至解放時已滿10年的,按原成份對待。經復查,由地主成份改為其他成份者173戶,其他成份改劃地主成份者128戶,農民改定成份者492戶。

全省土改中,認真執行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尊重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對清真寺和拱北的土地酌予保留,道堂的房屋不予沒收,沒收的回族地主的財物注意優先分配給回族群眾,分配地主多余房屋時盡量把回族群眾分在同一院落。在牧區土改中貫徹執行“不斗、不分、不劃階級”和“牧工、牧主兩利”政策,并逐步引導牧民走向定居游牧。還對各地違反保護工商業政策、畜牧業政策而錯誤沒收的財物全部清退,并及時處理了個別地方土地財產分配不公、干部貪污勝利果實、典當關系處理不當等問題。土改復查工作結束后,對反攻倒算的地主經斗爭后交群眾管制者36人,關押者10人;重申了保護富農經濟的政策,對富農獻出土地者一律不予接受;返還了對違反保護工商業、畜牧業政策而錯誤沒收的150間房屋、18頭牲畜和其他雜物。

六、固原地區的土地改革

解放之初,固原地區隸屬于甘肅省,包括固原、海原、西吉、隆德、化平(1950年9月改稱涇源縣)5縣,共32個區241個鄉。

1950年初,開始了減租減息。1951年9月,固原地區各縣召開三級干部會議,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各縣結合實際,紛紛制訂了土地改革的計劃或方案。

固原地區各縣的土地改革工作分四期完成。第一期土改試點,共開展21個鄉,從1951年9月至1952年2月;第二期開展95個鄉,從1951年11月至1952年2月;第三期開展31個鄉,從1952年2月開始,因發生“四·二”叛亂而中止,一直到平叛基本結束后才繼續進行;第四期開展97個鄉,從1954年2月中旬至3月底全部結束。

固原地區的土地改革,以1952年的“四·二”叛亂為界,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51年9月至1952年4月初,主要是分期分批開展土改試點及土改的全面鋪開。從9月初開始,各縣分別召開農民協會代表大會、三級干部會議、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討論部署本縣的土地改革工作。9月下旬,各縣的土改試點工作陸續開展起來。

第二階段,從1952年秋至1954年3月底,在“四·二”叛亂平息后重新開始土地改革工作。

“四·二”叛亂平息后,1953年12月,西海固地委召開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了《西海固地區在今冬明春結束土地改革工作方案》,指出:在這一地區開展土地改革,應采取寬松、溫和、謹慎、穩妥的方針進行,不開訴苦會和斗爭會,嚴禁體罰,防止在農村形成過分緊張的局面;清真寺、道堂、拱北的土地一律不動;對地主的畜牧業、工商業部分一律加以保護;富農出租的土地一律不動;對地主成份的民主人士一般予以保護過關;對歷史文物、名勝古跡不得毀壞;對群眾中的典當關系和借貸關系承認其繼續有效。在斗爭策略上,不提訪貧問苦口號,不開對地主面對面的斗爭會,對其不挖底財也不追究分散轉移的財產。1954年1月,西海固地委發出《關于今冬頒發土地、房屋所有證的工作方案(草案)》,規定:不論農民原有或土改分得的土地、房屋和分給地主的土地、房屋,一律發給土地證、房屋證,并將原有契約一律作廢。

1954年1月下旬,固原地區抽調600余名土改干部,集中進行培訓,組織學習《西海固地區在今冬明春結束土地改革工作方案》和甘肅省1951年10月頒布的《關于干部在土地改革工作中應遵守的十項紀律》等有關文件。2月上旬至3月底,土改干部深入固原地區的12個區、66個鄉開展了土改工作。此外,隆德縣于3月下旬完成了6個鄉的土改“補課”工作,涇源回族自治區于4月中旬完成了土改。至此,全地區的土地改革工作勝利結束。固原地區的土改采取了“寬松、溫和、謹慎、穩妥”的方針,強調民族團結,盡量縮小打擊面,平穩解決了土地改革問題,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擁護。

土地改革使寧夏農村的土地占有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了農民個人土地所有制,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經過土地改革,廣大農民的政治熱情空前高漲,愛國增產競賽運動普遍掀起,農村基層政權得到加強,黨的農村支部及青年團、婦女、民兵等群眾組織也逐步建立,使農村呈現出新氣象。但是,從整個土地改革的工作來看,也存在著一些缺點和問題,主要是一些地方程度不同的發生過包辦代替和形式主義等問題,妨礙了農民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充分發揮。

第二節 抗美援朝運動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參加朝鮮人民的抗美戰爭,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在全國掀起高潮。全省各族人民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以高漲的革命熱情,投入到偉大的抗美援朝運動中去,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英雄贊歌。

一、抗美援朝宣傳活動

根據中共中央和西北局的指示,全省各地開展了有聲有色的抗美援朝宣傳工作。

1950年7月28日,銀川市各界人士舉行座談會,響應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的號召,在全省廣泛開展“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周”活動,并成立了以省委書記潘自力為主任委員的宣傳委員會領導這一活動。8月1日,銀川地區各界群眾舉行萬人集會,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23周年,表達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的意愿,聲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11月4日,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發表聯合聲明,表明中國人民決不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對自己鄰國的侵略而置之不理的嚴正立場。全省各族人民堅決擁護這一聲明,積極投身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運動中去。11月26日,銀川市各清真寺的阿訇和各界人士代表在銀川東大寺舉行集會,呼吁全省各族各界人民團結起來,全力支持抗美援朝運動。

1950年5月15日成立的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寧夏分會,于10月24日更名為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寧夏分會和寧夏省抗美援朝分會,選舉黃執中為主席,納長麒(回族)、吳堅、梁大均、馬俊杰、吳瑞旺、雷啟霖等為副主席。寧夏省抗美援朝分會成立后,分別于1951年10月和1952年12月召開寧夏省第一次抗美援朝代表會議和中蘇友好協會代表會議、寧夏省第二次抗美援朝代表會議,積極組織廣大群眾開展愛國生產競賽,推動抗美援朝運動不斷向縱深發展。

1950年3月,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工作委員會召開會議,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和平簽名”等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保衛和平的活動。5月,全省各地發起了“和平簽名”活動,并把7月1日至7日定為保衛世界和平簽名宣傳周,發動群眾廣泛參加簽名活動。各族群眾懷著“簽一個名字,就增強一份和平力量”的心愿,紛紛在和平宣言書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全省有49.8%的人參加了和平簽名,有50%的人參加了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投票。

1951年3月,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發出通告,要求全國城鄉在5月1日舉行大示威,以抗美援朝、反對美國武裝日本、保衛世界和平為主要內容。4月14日,省各族各界協商委員會發出通知,號召各市縣(旗)積極宣傳并參加“五一”大示威,深入普及抗美援朝運動。次日,省委發出指示,要求全體干部、黨員、團員起帶頭作用,站到抗美援朝的前列,動員和組織一切宣傳力量,大力開展抗美援朝宣傳活動,發動廣大群眾用各種實際行動參加抗美援朝運動。5月1日,全省各地參加抗議美國侵略朝鮮、反對美國重新武裝日本游行示威的有38.7萬人。在銀川市召開的有2.5萬余人參加的紀念“五一”節大會上,省委書記潘自力在講話中號召全省人民參加抗美援朝運動,用一切力量支援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在一些地區的各種集會和示威游行行列中,回族婦女達半數以上。群眾情緒空前昂揚,蒙古族牧民從幾百里外騎著駱駝趕來參加游行,一些宗教人士不僅參加了游行、簽名和投票,還積極協助黨政機關向所聯系的群眾進行了宣傳。

1951年6月,抗美援朝總會發出“三大愛國”號召,得到了全省人民的熱烈擁護和積極響應,各基層單位、街道、農村普遍訂立了愛國公約,全省90%的居民戶訂立了愛國公約,清真寺、喇嘛廟也訂立了愛國公約。通過訂立和實施愛國公約,廣大人民群眾把愛國意識和熱情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力量。工商界在“五反”運動后,也紛紛訂立了愛國守法公約,私營工商業表示服從國營經濟的領導,并約定不斷改進服務質量,努力做到童叟無欺、公平誠實。中衛、磴口等縣在訂立愛國公約的基礎上,還試辦了“愛國檢查日”,推動了春耕生產和衛生工作的開展。

侵略朝鮮的美國軍隊進行了違反人道主義的細菌戰,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1952年2月24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主席郭沫若號召全國人民動員起來,堅決聲討并制止侵朝美軍進行細菌戰的罪行。3月3日,寧夏民主黨派負責人聯合發表書面談話,聲討侵朝美軍使用細菌武器的罪行。全省各族人民在“徹底粉碎美帝細菌戰”的號召下,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愛國衛生運動。這場運動對改變城鄉環境衛生面貌和城鄉居民的生活習慣等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掀起捐獻熱潮

抗美援朝運動伊始,全省各族人民就自發地捐款捐物。1951年6月7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關于捐獻武器支援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具體辦法的通知》后,省委、省政府號召全省男女老少,開展增加生產、增加收入的運動,用增加收入的一部或全部購置飛機、大炮等武器,捐獻給志愿軍。全省人民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捐獻飛機、大炮的運動。在省抗美援朝分會第一次發動各機關、學校慰勞中朝部隊活動中,廣大干部、師生共捐款300余萬元(舊人民幣),制作慰問袋1500個,寫慰問信2000余封,制作錦旗12面,還捐獻枸杞、發菜等禮品。在第二次慰勞中朝部隊及救濟朝鮮難民活動中,全省共捐款1.3億元(舊人民幣)。至1952年底,全省共捐獻117億多元(舊人民幣),平均每人捐獻1.46萬元(舊人民幣)。后經省抗美援朝分會研究決定,全省捐獻戰斗機5架、大炮4門、高射炮1門。5架戰斗機包括銀川號1架、中寧號1架,4門大炮分別是同心號1門、阿拉善號1門、吳忠號1門、中衛號1門。另外3架戰斗機和1門高射炮由永寧、金積、惠農、平羅、寧朔、靈武、鹽池、磴口、陶樂、賀蘭10個縣集體購買。最后上報總會,總會統一確定全省各族人民共捐獻戰斗機8架。至1954年6月底,全省人民還捐獻慰問金7.16億元(舊人民幣),婦女們還制作了大批慰問袋、針線包寄往朝鮮前線慰問中朝人民軍隊。

在捐獻活動中,涌現了許多感人的事跡。同心縣回漢群眾競相捐獻,超額完成“同心號大炮”的捐獻任務后還余140億元(舊人民幣)。1952年10月18日,9萬多人口的中寧縣40余天就超額完成了捐獻1架戰斗機的光榮任務,用完成“中寧號”戰斗機計劃的實際行動,作為向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兩周年紀念日的獻禮。同心縣農民陳得滿,平時趕集連個饃都舍不得買,剛解放時土匪用火把他身上燒爛也沒有逼出一分錢,但他聽到愛國捐獻號召后,自動捐出藏在枯井里的4個元寶,另外還捐了銀元130塊。同心縣回民馬登華父子把收藏的600公斤甘草從100公里外馱到縣城抗美援朝支會來捐獻,還高興地說:“送點禮物表示我愛毛主席和愛志愿軍的心愿。”賀蘭縣軍屬曹大娘的兒子在朝鮮戰場負傷,群眾送禮品慰問她時,她把送去的羊捐了出來,并且說:“把這只羊賣了,捐獻給國家買飛機大炮,狠狠地打美國鬼子!”阿拉善旗蒙古族牧民烏拉吉浩特只有價值1峰駱駝的家當,也積極響應捐獻號召,他帶了家中最值錢的3塊磚茶趕到幾百里外的本巴格(鄉)捐獻。阿拉善旗拐子巴格人口少,是沙漠地區,但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熱情,共捐獻銀元277塊、磚茶5塊、雜布40方,合計人民幣448萬元(舊人民幣)。

三、擁軍優屬活動

(一)參軍參戰

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后,各地青年紛紛要求到抗美援朝的最前線去,出現了父母送兒子、妻子送丈夫、兄弟爭相要求參軍和寫血書申請參戰的動人場景。1950年底,全省有近3000名青年踴躍報名參軍,經過選拔,有2300名青年光榮入伍,參加志愿軍。

1950年12月初,中央人民政府、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作出關于招收青年學生、青年工人參加各種軍事干部學校的決定后,省總工會、青年團寧夏省工委、省學聯分別發出告全省青年工人、團員和學生書,全省的青年工人、團員和學生踴躍參加各種軍事干校。至1951年1月,報名參加軍事干校的青年達600余人,經組織批準,從中選拔了80名優秀青年到軍事干校學習。

寧夏籍戰士們英勇頑強、浴血奮戰,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李吉武烈士就是一個典范。李吉武是中寧縣蓋家灣人,中共黨員。1952年5月28日,在朝鮮智陵洞南山的戰斗中,他一個人固守陣地,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最后在彈藥將盡時,拉響手榴彈沖向敵群,與敵人同歸于盡,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他犧牲后,被授予“二級英勇無畏戰士”。1953年8月,省抗美援朝分會決定在李吉武烈士家鄉修建紀念碑,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二)擁軍優屬

抗美援朝運動中,優待烈軍屬和復員轉業軍人成為各級組織和人民群眾的經常性工作,形成了良好社會風氣。每逢年節,群眾就自動組織起來,以各種形式慰問烈軍屬,公私商店對烈軍屬減價優惠,醫院對生活困難的烈軍屬免費診治疾病,烈軍屬子弟優先入學和參加工作。根據烈軍屬在生產生活上的實際困難給予物質上的優待和幫助,對城市烈軍屬有勞動能力的安置就業,對農村烈軍屬則普遍建立了代耕制度。

1952年,全省給烈軍屬代耕土地3800多畝。至1954年,給烈軍屬和殘退軍人發放優撫補助糧51.7萬多公斤,優撫補助款44億多元(舊人民幣)。政府還撥出補助金幫助烈軍屬開展生產,把烈軍屬安排進互助組,從事力所能及的勞動。烈軍屬們得到了全社會的關愛和尊重,心情舒暢,在生產上發揮了積極作用。金積縣模范軍屬、志愿軍功臣家屬馬四姐帶頭組織起20多個婦女互助組,5天內挖大小支渠28道。在1952年的愛國豐產競賽中,她種的麥子每畝比別人多打10公斤,群眾稱贊她:“丈夫英雄妻模范,前方立功后方鬧生產。”

(三)赴朝慰問

在抗美援朝運動中,寧夏三次組織人員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前往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愿軍。

第一次是1951年4月,由省政治協商委員會秘書長雷啟霖和省軍區政治部干部湯銘鑒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西北區團(后更名為西北分團),初聚沈陽后,統一組織為9個分團。雷啟霖參加的第7分團到沈陽、吉林慰問志愿軍傷員,湯銘鑒參加的第5分團赴朝,對原十九兵團六十三軍進行慰問。他們目睹了戰斗場景,還與志愿軍指戰員舉行座談,轉達了全省人民對廣大官兵的關懷和祝愿。

第二次是1952年9月,省抗美援朝分會委派韓文英、馬如麒(回族)、褚力民、張建武等人參加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第二分團(西北總分團),分別到朝鮮黃海道、開城、板門店和“三八線”前線進行慰問,受到楊得志、李志民等志愿軍首長的接見,聆聽了志愿軍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的報告,了解到寧夏籍戰士李吉武的動人事跡。在慰問朝鮮軍民時,受到朝鮮人民軍南日大將的招待。

第三次赴朝慰問團的規模最大,由馬騰靄(回族)、黃執中、梁大均等21人組成。慰問團于1953年10月上旬,奔赴朝鮮,開展了兩個多月的慰問活動。在前線會見了正在部隊體驗生活的著名作家巴金,并受志愿軍副司令員楊得志邀請,專程到朝鮮首都平壤參觀訪問。中國駐朝鮮大使,原寧夏省委書記、寧夏省人民政府主席潘自力設宴招待寧夏代表,并組織了聯歡活動。

1952年3月18日至4月2日,志愿軍歸國代表團申建堂等4人先后在銀川、阿拉善旗、平羅等地作了10場報告,7萬余人聆聽了報告。代表團舉行座談會14次,還慰問了在銀川的傷病員。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訂,歷時3年的朝鮮戰爭結束。8月1日,省抗美援朝分會、省委宣傳部聯合召開銀川各界慶祝大會,5000多名各界群眾喜氣洋洋,載歌載舞,共同慶祝反侵略斗爭的偉大勝利。

抗美援朝運動的開展,使寧夏山川呈現出空前高漲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熱潮,各行各業都把支援抗美援朝與經濟恢復工作、各項社會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對提高各族人民的政治覺悟和推動全省各項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第三節 鎮壓反革命運動

根據1950年7月23日政務院、最高人民法院聯合發出的《關于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和10月10日中共中央為糾正鎮壓反革命中“寬大無邊”偏向而發出的《關于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在省委和省政府的領導下,從1950年10月至1953年6月,全省開展了聲勢浩大的鎮壓反革命運動,給反革命勢力以毀滅性打擊,鞏固了人民民主政權,保證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各項社會改革運動的順利進行。

一、解放初期反革命的活動

解放后,人民政府雖然對反革命分子進行了搜捕,對大部分反動黨團骨干分子進行了登記,收編了部分投誠的土匪,取締了“一貫道”等反動會道門組織,并對流散在社會上的武器進行了清查和收繳。但是,仍有大批反革命分子隱藏潛伏了下來,伺機顛覆人民政權。

朝鮮戰爭爆發后,寧夏駐軍一部調走,反革命分子認為時機已到,加緊了反革命活動的步伐。他們竭力散布“第三次世界大戰就要打起來了,蔣介石要反攻大陸”等謠言,乘機發動叛亂,瘋狂殺害干部和積極分子,搶劫國庫和群眾財物,襲擊人民解放軍,攻打縣、區、鄉人民政府,使各地區的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得不到保障,給新生的人民政權造成很大威脅。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政府采取堅決有力的措施,嚴懲反革命分子。

二、鎮壓反革命運動

(一)貫徹全國第二次公安工作會議精神

剿匪斗爭初獲勝利后,一些干部產生了輕敵麻痹思想,對反革命分子的危害性及同反革命分子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認識不夠,一些地方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寬大無邊”的偏向,對反革命分子打擊不狠,鎮壓不力,致使許多反革命分子未能受到應有的懲辦,變本加厲地進行破壞活動。為了有效打擊反革命分子的囂張氣焰,1950年10月16日至21日,公安部召開全國第二次公安工作會議,對鎮壓反革命(以下簡稱“鎮反”)工作進行了部署。12月,省委召開各市縣公安局長聯席會議,總結經驗教訓,統一思想認識,要求必須貫徹“鎮壓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適時準確地殺一批、關一批、管一批,繼續搜捕散匪,偵破特務潛伏組織。會后,鎮壓反革命運動在全省全面展開。各級公安機關按照省委的統一部署,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配合人民法院清理了所有的在押犯,按照有關政策,分別作了“殺、關、管”的處理。同時,還配合各剿匪部隊先后捕獲重要匪特、反革命分子95名,并在群眾和匪特親友的協助下,通過偵察搜捕和政治爭取,破獲反革命案件20多起,捕獲反革命分子63人,處決了一批有重大劣跡的反革命分子,這些舉措均起到了一定的震懾作用。

1951年2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省委立即傳達,并根據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指示,迅速開展了打擊活動。5月7日,省委召開縣委書記聯席會議,聽取省公安廳廳長趙文獻關于4個月鎮反工作基本總結與五六月鎮反工作計劃的發言,專門討論鎮反工作,制定了今后鎮反工作的重點、步驟和措施,有力地指導并推動了鎮反運動的開展。

(二)掀起鎮壓反革命運動的高潮

1951年5月,省委成立了鎮壓反革命宣傳委員會,發出了宣傳工作指示,印發宣傳提綱、《鎮反問答》等。各地召開群眾會、各族各界代表會、居民院子會,通過宣傳畫、報紙、廣播、黑板報、戲劇、快板等形式,廣泛地開展了宣傳活動,將反革命的罪行、鎮反目的和政策宣傳到廣大群眾中去,做到家喻戶曉。

1951年5月下旬,全省各地按照省委的統一部署,有領導、有準備、有秩序地采取了搜捕反革命分子的集中統一行動,掀起了鎮壓反革命運動的高潮,共捕獲各類反革命分子564人。隨后,全省各地有步驟、有秩序地召開了訴苦會、公審大會,檢舉、揭發反革命分子的罪惡行徑。在廣大群眾的強烈要求下,各地先后依法處決了373名罪大惡極的反革命罪犯,判處死緩的13人,判處有期徒刑的1035人,教育釋放的473人。通過這些舉措,使反革命分子遭到沉重打擊,開始分化,有的自動投降,有的逃跑隱蔽,各地的破壞事件大為減少,社會秩序得以安定。

在鎮反運動中,由于個別地方掌握捕人標準和上報審批制度不夠嚴格,以致發生了不經省、縣一級政府審查批準,一些群眾和鄉村干部即可擅自捕人的情況。6月,省委召開各縣縣委書記、公安局長和人民法院院長聯席會議,最高人民法院西北分院院長馬錫五到會傳達全國第三次公安會議精神。會后,省委貫徹“謹慎收縮”方針,及時收回了捕人、殺人審批權,并要求今后一段時間除現行犯和在逃犯必須逮捕外,一律暫時停止捕人,集中力量清理積案。

1951年10月,省委召開會議,傳達全國第四次公安會議精神,并對鎮反工作進行總結。會議認為,全省大部分地區對反革命分子的打擊比較徹底,但運動發展不平衡,還存在著不徹底的地方和方面,鎮反工作仍需繼續進行。會議要求鎮反工作要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各項政治工作結合起來,深入發動群眾,調查鎮反不徹底地區和方面的五類敵人。按照省委的部署,省公安廳制定了《一九五一年十一月至一九五二年四月鎮壓反革命計劃》,要求各地公安機關嚴密偵察隱藏的反革命分子,追捕在逃犯,重點搜捕和打擊漏網的反革命分子。一些隱蔽較深的敵黨團骨干分子和“一貫道”道首感到窮途末路,紛紛向政府自首。

1952年下半年后,鎮反運動的重點轉移到了鎮反摸底、繼續打擊現行反革命分子的工作上。6月,省委、省公安廳向各市縣公安局發出了鎮反摸底工作指示,制定了《寧夏一九五二年七月至十二月鎮反摸底工作計劃》和《鎮壓反革命情況調查總結提綱》。9月,又提出了鎮反摸底工作的6條意見,及時指導鎮反摸底工作。各地經過細致的調查摸底,基本弄清了各類反革命分子的現狀、分布、打擊程度及鎮反工作中敵我斗爭形勢變化情況,為繼續深化鎮反運動創造了有利條件。為全面檢驗鎮反工作的成果,認真總結鎮反運動經驗教訓,糾正運動中的偏差,從1953年6月開始,全省開展了鎮反運動的判定和總結工作,鎮壓反革命運動勝利結束。

寧夏的鎮壓反革命運動歷時近3年,共逮捕土匪、惡霸、特務、反動黨團骨干分子和反動會道門頭子等3304人,其中依法判處死刑458人,死刑緩期執行17人,使反革命勢力遭到沉重的打擊,基本上肅清了反革命殘余勢力,為安定社會秩序和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但是,在這次運動中,曾發生過下放捕殺審批權欠妥的問題,個別地方逮捕處理面偏大了一些,也出現過刑訊逼供的現象。

三、平息“四·二”叛亂

1952年4月2日,時屬甘肅省海原縣的楊枝云、西吉縣的馬國瑗受國民黨特務馬曉東、賈國俊的煽動,利用政府在土改工作中的某些缺點和失誤,以“保教”為借口,威逼和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6000余人,發動反革命武裝叛亂,即“四·二”叛亂。叛亂涉及西吉、海原、固原、隆德4縣16區66個鄉,叛匪成立了“總指揮部”,楊枝云任“司令”,馬國瑗、馬國璉、馬廣勛、宋發財任“副司令”,馬曉東任“參謀長”,下轄1個特務團和9個普通團。叛匪公然打著“中華民國四十一年”的旗幟,在張貼的布告和散發的傳單中,提出“打倒共產黨”“依靠地主,團結富農,不管中農,打倒貧雇農”等反動政治口號。叛匪所到之處,燒殺搶劫,極盡破壞之能事,破壞公路橋梁6座、電桿電線40公里,搶劫公糧48.5萬公斤,捆吊打傷多名干部和群眾,殘殺人民解放軍指戰員22人,燒毀固原縣張易區政府文書檔案,武裝圍攻西吉縣城,嚴重威脅到新生的人民政權。

叛亂爆發后,人民解放軍很快成立了剿匪指揮部,由平涼軍分區副司令員馬思義(回族)任總指揮,指揮剿匪。4月6日,甘肅省軍區回民騎兵團參謀長徐彥貴率騎兵一連在泉兒灣擊潰叛匪后進駐西吉縣城。次日,叛匪3000多人圍攻西吉縣城,城防部隊在喊話警告無效的情況下發起反擊,叛匪退至南北兩山。15日,人民解放軍騎兵第六師第十六團在海原縣李俊三百戶、水磨灣等地將叛匪擊潰,俘獲匪首柯大林等8人。不久,剿匪部隊又與叛匪在固原縣黃家城、楊家嶺、侯家溝一帶發生戰斗,斃傷叛匪數百人,迫使其向北逃竄。4月底,剿匪部隊與叛匪激戰于西吉縣黃土圈,斃傷叛匪百余人。經過10多次戰斗,先后擊斃馬國璉、馬曉東、鐵占山等叛匪首領及叛匪251人,擊傷214人,俘虜209人,并繳獲一批武器彈藥和牲畜,基本上擊潰了叛匪。

在武裝鎮壓的同時,黨委、政府和人民解放軍還采取了政治瓦解的策略。一方面派出工作團、醫療隊并撥款對災民進行慰問、治療和救濟,幫助群眾恢復生產,爭取大部分被裹脅參加叛亂的群眾回到家中。4月20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撥款15億元(舊人民幣),用以救濟遭受匪亂的災民,并組成慰問團到這些地區慰問、視察,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慰問團在《給西海固隆等縣各族同胞的慰問信》中指出:“被煽惑、欺騙、威脅的群眾,你們應該趕快設法脫離匪幫回家生產,政府對你們決不追究,盡量幫助你們進行春耕,其中有在叛亂中被匪搶劫者,人民政府將給你們救濟,受了傷的人民政府將給你們治療;因不明了人民政府土地改革政策,或因個別地方干部工作上的缺點,引起了誤會或不滿,被匪徒趁機利用參加了叛亂的人,不論是地主,或一般群眾,你們也應回家,政府對你們同樣采取寬大態度,不加追究,對土地問題解決不適當的地方,當地政府另行處理;少數主謀倡亂的首要分子只要你們真誠悔悟,解散裹脅的群眾,繳械投誠,徹底改過,人民政府也一定從寬處理,當給你們以自新之路。”通過種種努力,使參加叛亂的5000多名群眾回家,使重要匪首陷入孤立和絕境;另一方面,由上級黨政負責人親自做宗教上層人士的工作,探討平息叛亂的辦法,向匪首交待投降不殺的政策。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習仲勛和甘肅省政府主席鄧寶珊等領導人通過與伊斯蘭教哲赫忍耶沙溝門宦教主、甘肅省政府委員馬震武的幾次商談,決定由他邀請馬國瑗之父馬忠武、馬國璉之父馬繼武等到蘭州予以開導。5月3日,馬震武由西吉縣返回蘭州,向甘肅省人民政府反映:叛亂匪首不少人發生動搖,但怕生命無保障,要求西北軍政委員會或省委負責人出面保證。幾天后,習仲勛和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家民委副主任汪鋒來到蘭州,習仲勛等給馬震武當面作了投降不殺的承諾。7月17日,馬國瑗在西吉縣投降,隨后56名叛亂骨干分子向人民政府投降,共交出長短槍22支、子彈270發。25日,楊枝云在西吉縣火石寨投降。歷時3個月的反革命叛亂被平息。9月26日,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依法判處楊枝云、馬國瑗有期徒刑各7年,念其有悔罪投降、改過自新的表現,特從寬準予緩刑3年,對其他人員分別作了寬大處理。

這次叛亂之所以波及地區廣,時間長,除了國民黨特務煽動挑撥外,也同西吉、固原、隆德等縣的鎮反運動不徹底和在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方面存在的缺點有關。一些地方在土改中堅持慎重穩進方針不夠,征收某些道堂土地時未充分協商;一些地方違背了在土地改革中保護畜牧業的政策,將一些回族上層人士中地主的牛羊全部分給貧下中農,引起回族上層人士和部分群眾的不滿,這些教訓值得汲取。

第四節 其他新民主主義改革

省委和省政府在領導全省各族人民進行土地改革等新民主主義改革的同時,還進行了其他民主改革。

一、工礦企業的民主改革

隨著生產秩序的基本恢復,改造官僚資本主義企業的工作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銀川市軍管會、省委和省政府在工礦企業中普遍進行了民主改革。

解放初期,銀川市軍管會對接收的17個小工廠進行了改造。一是對原有人員,只要愿意繼續服務的,保留原職,給予薪金制待遇,避免了沒收工作中發生的混亂和財產損失。二是在各企業中普遍廢除了包工制、把頭制、搜身制等壓迫工人的舊制度,建立了新的生產管理制度。三是在國營企業中逐步建立有工人代表和技術人員參加的工人管理委員會、職工代表大會,提拔工人群眾中有威信的先進分子參加管理;在主要廠礦慎重地建立黨團組織,引導企業召開職工團結大會,使工人和職員之間消除對立與隔閡,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四是在生產中,開展了勞動競賽、提合理化建議、推廣先進經驗和增產節約等運動,對職工進行紀律教育,加強安全生產。五是建立健全廠礦企業的經營管理制度和經濟核算制度,并根據生產的發展,相應提高了工人的工資待遇,在一些企業舉辦職工福利事業,改善工人住宿條件,解決其看病、取暖等問題。1950年初,人民電廠、新華造紙廠等5個公營工廠開始實行全面交叉累進工資制。同時,在解決工礦企業恢復生產問題時,向國營工廠投放了1億元(舊人民幣)的資金。經過改革,工人們的情緒普遍高漲,生產恢復工作進展很快。

省委、省政府在確定恢復和發展生產中,著重整頓與改造接管后新建立的國營企業,在生產方向上擴大對農業的支援作用,在管理上強調管理民主化。各國營廠礦企業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成立工廠管理委員會,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依靠職工、民主管理工廠、發展生產的指示,圍繞改進管理、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增加生產等內容,先后開展了制訂計劃、初步定額、建立責任制、調整工資、推廣合理化建議、創新紀錄、生產節約競賽等運動,激發工人階級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工人階級的組織性。這些活動的開展促進了企業生產發展,涌現出了一批生產積極分子和勞動模范。同時,也逐步鍛煉與提高了企業領導的經營管理水平,增強了民主管理意識。

1951年1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清理廠礦交通等企業中的反革命分子和開展民主改革的指示》。12月19日,省總工會向銀川市各公營企業、工廠基層工會發出通知,要求發動職工群眾對工會工作做一次深入的檢查,整頓工會組織,改選工會領導人,發揮工會的組織作用,發動職工訂立愛國增產節約計劃,組織勞動競賽,加強職工業余教育,改善職工福利,檢查和修訂愛國公約。同時,放手發動工人群眾,揭露和控訴封建把頭制度與各種壓迫工人的制度,清除隱藏在企業內部的反革命分子和封建殘余分子,把一批在群眾中有威信的工人和職員提拔到行政和生產管理的領導崗位,建立工廠管理委員會和職工代表會,吸收工人參加工廠管理,實現企業管理民主化,使工人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并在工人群眾中進行自我教育,消除封建行幫、地域觀念造成的隔閡,加強工人之間的團結,從而使社會主義新型的生產關系在企業中初步體現出來。至1952年,國營企業的民主改革基本完成。

二、司法改革

根據中共中央和西北局的指示,從1952年8月開始,全省開展了司法改革運動。

(一)解放初期的司法工作狀況

解放后,全省各級人民法院留用了大批舊司法人員,組織不純、作風不正的情況甚為嚴重。據統計,全省除阿拉善旗、額濟納旗外,16個市縣共有司法干部145人,其中留用人員68人,占總人數的46.9%,他們中許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歷史問題。留用人員中有國民黨政府原院長及首席檢察官21人,推事檢察官、典獄長、監獄科長12人,任過主任、書記官者21人,還有國民黨軍隊原政治部主任、保安司令、校官、電臺臺長、軍訓教官等。舊法觀點和舊衙門作風普遍存在,許多老干部和青年知識分子也受到沾染和影響。特別在“三反”運動中暴露出許多嚴重的問題,有受賄而慫恿當事人上訴的,有受賄而將反動道首及違法分子無罪釋放的,有因分贓而包庇盜竊犯的,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人民法院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

(二)司法改革運動的試點

1952年6月16日,中央政法分黨組召開座談會,著重討論了司法改革和司法干部的補充、訓練問題。7月9日,中共中央轉發了政法分黨組《關于司法改革和司法干部補充、訓練問題的情況和意見的報告》,強調各級人民法院凡未經過徹底改造者,均須徹底地加以改造和整頓。

1952年8月2日,省政府召開各市縣人民法院院長座談會,研究和部署司法改革。會后,在省人民法院及銀川、吳忠、中衛3市、縣人民法院進行了試辦,至11月10日基本結束。其他市縣人民法院則為開展司法改革運動作準備。

典型試辦主要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學習中共中央文件精神,聯系實際,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打通思想(為時5天至7天)。第二階段,領導干部帶頭,發動群眾搜集材料,進行檢舉,圍攻具有舊衙門作風及貪贓枉法的壞分子,使運動轉入高潮。第三階段,組織臨時審判委員會,研究各縣區群眾反映材料,確定處理意見。

(三)司法改革運動的全面展開

1952年10月9日,中共中央西北局發出《關于進一步開展司法改革的指示》,要求尚未進行司法改革的地區,除新疆省推遲到土改后進行,其他各省農業區一般應于年內進行完畢。10月21日,省政府發出《抓緊進行司法改革準備工作及集訓司法人員》的通知,要求各縣爭取于1952年底完成司法改革運動。

1952年11月1日至15日,省人民法院召集12個縣人民法院中舊法觀點與作風嚴重并有政治及貪贓枉法等問題者17人,各縣人民法院院長11人,有培養前途的知識分子13人,集中進行了培訓,組織學習文件,集中力量批判舊思想、舊作風,做好改革的思想準備工作。在集訓過程中,采取一般檢討、重點批判的方式,通過典型事例,使干部明確認識到了舊法觀點的本質和對人民事業的危害性,樹立起人民司法工作的階級觀點與群眾路線的審判方式,達到了思想改造與組織整頓的目的。

根據司法人員集訓情況,省人民法院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意見,要求已進行司法改革的省人民法院及銀川、中衛、吳忠4個單位,積極進行建設工作。一是加強思想建設,教育司法干部增強群眾觀點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二是認真整頓和充實組織;三是開展群眾性的辦案工作,清理在運動中積壓案件和遺留下來的問題,通過調解委員會評議處理。至11月25日,永寧等12個縣全部開展了司法改革運動。司法改革運動基本結束后,各縣開始建設工作,建立與健全便利人民的司法制度,簡化了手續,糾正了拒絕收案和拖延積壓等不良現象,杜絕了刑訊逼供的做法,提高了群眾參加司法活動的積極性。

司法改革運動解決了司法機關在政治上、組織上和思想作風上不純的問題,加強了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建立了一些便利人民的審判制度和群眾路線的審判方式,為人民司法制度的建立和創新積累了經驗。

三、教育改革

解放初,寧夏教育基礎十分薄弱。全省共有小學639所,在校學生45105人,專任教師994人;中等學校16所(含私立學校和教會學校各1所),在校學生1708人,專任教師132人。

銀川市軍管會接管學校后,根據中央“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精神,要求原有教職員工一律照常供職,并派軍代表對各級各類學校進行了全面恢復和初步整頓,撤并了私立學校和教會學校,廢除了對學生的體罰制度。調整了課程設置,廢止了公民和國民軍訓練兩門課程,增設了馬列主義、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等基本知識的政治課,語文課增添了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省文教廳在中央各種規章制度未下達前,參照陜甘寧邊區和東北老解放區的辦學經驗,制定了學校行政管理細則、班主任和教研組工作細則、學生學籍管理細則等,使學校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教學和管理工作逐漸走上正軌。

1949年12月下旬,全國第一次教育會議確定改革舊教育的方針、步驟和發展新教育的方向。省委和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在“學校為工農開門,教育為政治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的總方針指導下,對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教學設備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確立了嶄新的教育制度。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各班設班主任,學校組建由老師代表、學生代表組成的臨時校務會進行管理。學校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組織,初中和小學組建了中國少年兒童隊。

從1949年冬開始,結合各項社會改革運動,加強了對廣大教職員工和學生的思想教育。

1952年暑假,在全省中等學校教職員和近半數的小學教師中進行了集中的、系統的思想改造運動。在思想動員階段,主要是做動員報告,反復交代政策,并結合學習文件,打破教職員的思想顧慮,端正了學習態度,提高了覺悟。在思想批判階段,采取自我檢討、群眾批判、領導啟發的方法,使有思想問題的人認識自己的錯誤。在組織清理階段,堅持“不追不逼,自覺自愿,治病救人,實事求是”和“審查從嚴、處理從寬”的政策,對大多數人做了結論。在鞏固成果階段,重點以學校為單位,展開合理化建議,討論改進學校意見,舉行團結會議,共同辦好學校。還從359名積極分子中提拔了66名分別擔任中小學校校長或教導主任,將不稱職或有重大政治問題、不愿繼續留原崗位工作的38人作了調整。思想改造運動使廣大教師開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教育觀,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在學生中廣泛深入地開展“三好”“五愛”教育。采取多種形式,通過課堂教學、上政治課和黨團活動相結合的辦法,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貫徹毛澤東主席的“三好”(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指示,并配合抗美援朝運動,重點開展了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教育,制定了愛國公約,使愛國運動與教學工作相結合。同時開展了以“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

省文教廳為貫徹政務院《關于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在各學校加強了體育衛生教育,充實了必要的設備,調整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時間,改進了伙食管理,注意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并結合校內外生產勞動,對學生進行了加強勞動觀點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四、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這是新中國建立后公布的第一部國家大法,它廢除了中國幾千年的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婦女權益的封建婚姻制度,從法律制度上確立了以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權益為其基本原則的新型婚姻家庭關系,是進一步肅清封建殘余和建立新的社會生活的重大改革。

1950年6月,省婦聯召集銀川市各界婦女舉行婚姻問題座談會,省政府副主席邢肇棠作了關于《婚姻法》的專題報告,拉開了宣傳和貫徹《婚姻法》的序幕。省委及各級黨委首先在各級干部中組織了學習和討論,各人民團體及民政、司法等部門通過青代會、婦代會等會議講解、宣傳《婚姻法》。廣大青年特別是深受封建婚姻制度束縛的婦女群眾,紛紛要求擺脫包辦買賣婚姻等封建陋習,爭取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的權利。全省各級人民法院共處理了1115起婚姻案件,支持男女青年沖破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縛,建立新的婚姻關系,為《婚姻法》的貫徹執行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由于封建婚姻制度在群眾中乃至干部中的嚴重影響,《婚姻法》的貫徹執行也遇到了很大阻力。

1951年9月21日,政務院發布《關于檢查婚姻法執行情況的指示》,10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國家司法部發出《認真檢查司法干部思想作風及對干涉婚姻自由、殺害婦女的犯罪行為開展群眾性的司法斗爭的指示》,10月,國家內務部發出《關于加強區鄉(村)干部對婚姻法的學習,重視婚姻登記制度的指示》,全國婦聯等5個團體也于9月發出《關于進一步協助政府貫徹〈婚姻法〉的聯合通知》。據此,全省1951年秋冬及1952年春,組織了《婚姻法》宣傳組、檢查組,在各市縣進行了宣傳檢查。司法機關對那些維護封建婚姻而野蠻虐待、殘害婦女和干涉婚姻自由造成嚴重后果,引起民憤的犯罪分子依法進行了嚴厲懲處,對典型案件還召開群眾大會公開審理。

1952年11月25日和1953年2月1日,中共中央兩次發出《關于貫徹婚姻法的指示》,要求開展一個大規模的宣傳《婚姻法》和檢查《婚姻法》執行情況的群眾運動。2月18日,又發出《關于貫徹婚姻法運動月工作的補充指示》。

1953年3月,省委宣傳部發出《關于貫徹婚姻法運動的宣傳指示》,針對部分干部對貫徹《婚姻法》重視不夠,宣傳工作不深入、不細致的狀況,要求把宣傳、貫徹《婚姻法》的過程,當作鏟除封建婚姻制度、打破封建思想束縛的過程,當作移風易俗、進行社會改革的過程。按照中共中央和政務院在少數民族和未完成土改的地區暫不開展貫徹《婚姻法》運動的要求,省委決定運動月首先在中衛、中寧、鹽池、寧朔、陶樂5縣全面貫徹,銀川、永寧、賀蘭、平羅等市、縣在漢民占80%以上的區鄉貫徹。在開展運動的縣,回族占20%以上的個別鄉村,暫不開展運動;對在漢民鄉居住的少數民族群眾的婚姻問題處理時要分別對待,明確提出處理回民重大婚姻問題時應與回族上層人士充分協商,并報省委批準。

各市縣分別召開了三級干部會議、各界人民代表會和婦女代表會,組織干部學習《婚姻法》并對開展運動進行了動員和部署,抽調了1057名區以上干部到鄉村開展宣傳貫徹工作。在宣傳中,積極提倡男女平等,尊妻愛媳,家庭和睦,男女共同增產節約,過好日子。《寧夏日報》和廣播電臺編發了宣傳《婚姻法》的專題和講座,介紹婚姻自由和建立和睦家庭的典型事例,以及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婚姻制度及婦女生活。文藝單位編排演出了《三百塊現洋》《羅漢錢》《領結婚證去》《小二黑結婚》等宣傳《婚姻法》的秧歌劇、秦腔、眉戶劇,宣傳新的思想道德觀,還組織開展了對婦女改嫁問題的討論,反對干涉寡婦再婚,用解放區《李二嫂改嫁》的故事啟發、教育干部群眾。通過宣傳貫徹《婚姻法》,廣大婦女的政治覺悟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得到了切實的改善。許多婦女發自內心地唱道:土地改革翻了身,互助合作扎富根,自愿自主結了婚,婦女活得像了人。據全省抽查的4個區綜合統計,1952年自由結婚者已占當時結婚總人數的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潜江市| 商城县| 聊城市| 军事| 奈曼旗| 密云县| 江安县| 通江县| 耒阳市| 阳江市| 从江县| 孝昌县| 凌源市| 大厂| 周至县| 江门市| 九江市| 延庆县| 玛纳斯县| 呈贡县| 休宁县| 雅江县| 祁门县| 蓝山县| 宁国市| 中江县| 滦南县| 汝州市| 台中市| 江阴市| 巴东县| 乐业县| 崇左市| 汝城县| 云龙县| 东城区| 交口县| 镇赉县| 铜鼓县| 武平县| 蓝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