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
蜂采無毒之花。釀以大便而成。生巖石者。名石蜜。
氣味甘平。(生者有小毒)蜜成于蜂。蜂寒而蜜溫。同質異性也。(守真)生者性涼。故能清熱熱。止痛脈。調脾甚效。涂根汁人乳調服即止虜所染。
瘢黯色。
用生蜜與隔 萬物之至味。莫過于甘蜂采百花之英。釀以大便而成蜜。是和群味而以臭腐生神奇者。甘屬土。故能養脾。集群味以為甘。更由醞釀而成變化。故解毒為最。甘味屬陽。
故所通。
宜。
丹溪云。西北高燥。故人食之有益。東南卑濕。多食則害生于脾。多食生濕熱蟲 。(瀕湖)嘔家。
水火煉法。每斤入水四兩。銀石器內以桑火慢熬。掠去浮沫。至滴水成珠。乃用。
蜜蠟
蜂房如脾。謂之蜜脾。蜜脾之底為蠟。取蜜后。煉過。濾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黃者。名黃蠟。更用水煮化。以好綿紙折作數層。入冷水蘸濕。遂貼蠟上。一吸即起。仍投冷水中。有蠟凝紙上。即剝取之。再吸再剝。以盡為度。鋪竹器中曝之。干則頻灑以水。久之色白如練。因名白蠟。非新白而久黃也。與蟲造白蠟不同類。
氣味甘淡。微溫。惡芫花齊蛤。本經主下痢膿血。補中。續絕傷(能益血而行經脈)金瘡。益氣。別錄療泄 后重見白膿。利小兒。蜜氣味俱濃。性緩質柔。故潤臟腑而養脾。蠟氣味俱之別于本補之。傾投美酒半長肉。得膩柏豬膽汁炙子黃一個。
止。二日服者。用黃蠟湯。治熱痢陳廩米半咳嗽音化作不語后。太去渣者蠟味初嘗微甘。即轉為淡。五味以淡為本。今淡先有甘。是從中土而為扶危救困之味此物凝蜜治痢不納昧者謂繆氏云。火熱暴痢。不宜用。
露蜂房
此房懸樹頂上得風露者。其蜂黃黑色。長寸許。螫馬牛及人欲死。非人家屋下也。其頂上實處。名紫金沙。
氣味苦甘咸平。有毒。本經主驚癇螈 。寒熱邪氣。癲疾鬼精。蠱毒腸痔。諸本草治惡疽附炙研和豬脂。涂瘰 成 。同熱燒酒浸一刻。頻漱。治風牙腫痛。五癇得效方。露蜂房焙石白湯蜂房蜂房露末丸 露蜂房之用。本經首主驚癇螈 寒熱邪氣癲疾。非止如后世以毒攻毒之說。夫癇原分離者。
而陰動腹針繆氏云。凡病氣血虛而無外邪者。與夫癰疽潰后元氣乏竭者。皆不宜服。
須十二月采。洗去蜂糞泥土。蒸半日。曬干。炙令焦黃。細研。當因各證原方。
蟲白蠟
與蜜蠟之白者不同。乃小蟲食蠟樹汁。吐涎粘于嫩莖。化為白脂結成。唐宋以入藥。所用皆蜜蠟。此蟲白蠟。則自元以來。人始知之。
氣味甘溫。主治生肌止血定痛。補虛續筋接骨。(丹溪)補中虛。殺癆蟲。止咳瀉。潤肺臟。
桑木之氣肉膏中。用 外治。另研用。亦入丸散服。
五倍子
各處有此種。以蜀產結于鹽膚木上者。乃良。鹽膚子木上。五六月有小蟲如蟻。食球。(猶蠟蟲之作蠟)初甚小。漸漸堅。大小圓長不等。中有細蟲。山中人霜降前采取。
殺貨之。法釀過者。名百藥煎。
味澀而苦酸。氣平。氣薄味濃。斂也。陰也。入足少陰厥陰手太陰足陽明經。斂肺降火。
化療膚木葉乃蟲功。(佐他藥其氣寒洗楊梅看。待發缽日中曬一切膠痰。
大抵陰氣虛。而陽因僭于土。則風淫。此味金本水氣以收之。錄方如下。神效驅風散。
治風兩半疳。
子白在外陰氣虛而陽因散于下。則氣脫。茲味水借金氣以收之。錄方如下。虛勞遺濁。玉鎖丹。
治腎倦食鹽湯上熏丁香汗臟 五倍子乃鹽膚木上之蟲所造。鹽膚木即鹽膚子之木。曰鹽膚者。以子中有核如腎形凝咸其主由于金矣何以而不能盡苦味以至于上。則于外也。如以收之。如歸于水。則此。故樓全極下乎。抑燥收性味。原與歸于至陰者不相戾。故金得水以致其用。水得金以宅其元。陰精奉之而上。
收氣肅之而其性燥急而專收斂。凡咳嗽由于風寒。抑或肺火實甚者。忌。瀉痢非大腸虛脫者。亦忌。
蜀中者佳。去蟲。湯藥生用。丸藥略炒。染須用者。炒至煙起。以濃茶潑之。
再百藥煎釀法。取五倍子為粗末。每斤以真茶一兩。煎濃汁。入酵四兩。擂爛拌和。器缸中 之。待發起如面狀。即成矣。又法。五倍子一斤研末。酒曲半斤。細茶一把研小蓼汁調勻。入缽中按緊。上以長稻草封固。另用籮多著稻草。將藥缽坐草中。蓋以稻置凈處。一七后。看藥上起長霜。則成矣。兩法俱捏作丸或餅。曬干收用。
氣味酸咸。
面鼻疳蝕。
帶余甘。治上焦聚于一處而利下。
大。時時干咽數丸每噙服一丸。牙效。便血。百藥百藥煎車前子染須發。百藥夜。洗去即黑。
五倍子以酸澀苦。為下歸于水之性。夫澀味金也。歸水者。原不離于金之母氣。
至釀造輕浮。則于上焦熱病。誠為對待之劑矣。觀治傷暑者。以百藥煎為君。非以心包絡之熱。上病于肺之元氣故乎。然則心肺相刑以為嗽者。何以方書不見多用。得無以其澀而未敢輕投乎。至療膈熱消渴。亦以為君。則此味為上焦熱渴之的劑。固不能易矣。
桑螵蛸
螳螂深秋乳子作房。粘著桑枝上。即螵蛸也。長寸許。大如拇指。其內重重有隔。
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種后齊出。(瀕湖)二三月方可收采。(貞白)味咸甘。氣平。氣薄味濃。陰也。入足少陰太陽經。肝腎命門藥也。(瀕湖)本經治傷中疝瘕精。或權古方恍惚甲之。
勞盜汗桑螵蛸輔之味螵蛸十更可五丸 桑螵蛸深秋乳子。固蟄于房。交芒種乃奮出。其生在大火成功之后。其出當大火秉辛相辛以命門又用能行能固。適如乎精專之氣而已。但行止補瀉。必酌于他味以主之耳。其氣味雖咸平。走腎而利水道。然得秋時收斂之氣。凡失精遺溺火氣太盛者。宜少少用之。(仲淳) 必以結桑枝上者為良。桑乃水星之精。是物稟金氣。由母趨子氣。故精專也。
寇亦
白僵蠶
凡蠶類入藥。俱用食桑者。此蟲屬陽。喜燥惡濕。食而不飲。三眠三起。二十七日自卵出為 。 蛻為蠶。蠶而繭。繭而蛹。蛹而蛾。蛾而卵。卵而復 。亦有胎生者蠶也。(瀕湖)僵蠶乃蠶病風死。其色自白而不朽。有合箔皆僵者。即時曝燥不壞。蠶同氣。隱居云。僵蠶末涂馬齒。即不能食草。以桑葉拭去。乃還食。此見蠶為馬類。亦僵蠶與蠶之功用迥殊。
味辛微咸。氣微溫。氣味俱薄。輕浮而升。陽中陽也。入足厥陰手太陰少陽經。主小兒驚癇夜以散之氣。
取者。
又兼金氣而制木則衛道已勾麝香金箔半燒。等分為白梅肉和丸。
匕。重舌木舌中白魚。等分蠶得火土之氣。而火中有金。所謂燥金也。入藥必取食桑者。因桑稟水土之精。
而氣于陰似從以木木從壞決即肺主于散攻頭風(八肝丸之鎮火。)烏藥順氣散。行痹豆蔻丸頭痛(麻黃附子湯)治風乎哉。以木從金化之物。
屬者。雖各司其職。然溫涼寒寒熱而胥宜。所謂全其風化之治有余之邪。卻非專治外邪。
之郁。輕則以木香香附調之。
山梔龍膽草之類抑而收之。是之化。從風木之本而治之也。
不拘早晚蠶。但用白色而條直者。(頌)去嘴足。微炒。或去絲嘴。炒過用。
肆中
原蠶
原。再也。謂再養者。又名晚蠶夏蠶熱蠶。正取第二番所出。時當火令也。用蛾必取原蠶。蠶砂亦當取之原蠶。惟僵蠶不拘早晚耳。其三出以至七八出者。不宜入藥。
雄蛾味咸。氣溫熱。主益精氣。強陰道。暖水臟。止泄精尿血。治遺精赤白濁。原蠶晚蠶第一番出者。其子再復出為二蠶。(此說精審)此二蠶之種蛾性最淫。出繭便媾。
入腎。性能助陽。(仲淳)治陽痿。未連蠶蛾二升。去頭翅足。炒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一丸。有效。飲菖蒲酒則力減。遺精白濁。晚蠶蛾焙干。去翅足。為末。飯丸綠豆服四十丸。淡鹽湯下。此丸常以火烘。否則易歷(音枚)濕。血淋疼痛。晚蠶蛾為末。
服二錢。蠶蛾散。止血生肌。治刀斧傷創。血出如箭。晚蠶蛾炒為末。敷之即止。
蠶屬火而有金。火固金之主也。乃以食桑葉者。合于水土之精氣。如經所謂陽中之仍引以化蠶雄強陰陽。
亦可繆氏少年陰痿。由于失志者。不宜。陰虛有火者。忌。
去翅足。炒用。
沙味辛甘。氣溫。別錄治腸鳴。熱中消渴。炒黃。袋盛浸酒。去風緩諸節不遂。皮膚頑痹。腹內宿冷。冷血瘀血。腳腰冷疼。(藏器)綱目去風勝濕。療女子血崩血閉。熨風法。
用處臥蠶砂炒一兩。伏龍肝半兩。阿膠一兩。為末。空心。溫酒調服二三錢。腹中癥瘕柴灰。淋汁煮鱉肉。丸服。
蠶砂在別錄言主熱中。而藏器療諸冷病。夫冷熱異治。其誰適主耶。曰。前論所謂瘀血又遲而由于化濕緩也蠶繭用已出蛾者。
氣味甘溫。 止消渴反胃。療頭疳瘡。及下血血淋血崩。治癰腫無頭。燒灰酒服。次日即破。癰疽代針。用一枚即出一頭。二枚即出二頭。神妙。煮湯。治消渴。古方甚稱之。丹溪言相同分為蠶蛻氣味甘平。主血病。婦人血風。治目中翳障及疳瘡。
醫家多用初出蠶子殼在紙上者。其實當用老蠶眠起所蛻皮。入藥微焙用。
(蠶連) 蠶紙也。治腸風瀉血。崩中帶下。小便淋閉。及牙宣牙癰。牙疳喉痹。蠶蛻皮蠶連炒焦。槐子效。走馬牙咽津。
蠶蛻及連。何以取治血證。蓋血本于火。金水合而后生化者也。早蠶得金水清化之伙矣 蠶之用有三。早蠶得金水清化之氣。而能勝亢陽之傷陰。故繭也。蛻也。連也繭者拘早(附)繰絲湯(已見卷一水部) 治消渴大驗。
絲綿新綿燒灰。主吐血衄血下血崩中帶下疳瘡臍瘡 耳。(瀕湖)腸風下血。舊綿燒灰。
殼麩炒。等分。入麝少許。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血崩不止。好綿及婦人發共燒存性百草霜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下。或加棕灰。又方。用白綿蓮花心當歸茅花紅花各一以白紙裹定。黃泥固濟。燒存性。為末。入麝少許。每服一錢。食前好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