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9章 寓木部(2)

琥珀

松樹榮盛時。流脂入土。千歲后渝結所成。一種象物珀。內有物形。一種血珀。殷紅如血。一種赤松脂。形如琥珀。濁大而脆。紋理皆橫。一種水珀。淺黃色。多皺紋。一種石珀。深黃色。重如砂石。一種花珀。紋如馬尾松。而黃白相間者次之。別有一種蜜蠟珀。臭之作蜜蠟香。色黃白。即蜂蜜所化。一種楓脂珀。燒之不作松脂臭。即楓脂所化也。入藥惟松脂血珀最良。

氣味甘平。純陽色赤。陽中微陰。降也。入手少陰少陽。亦入足。厥陰經。專走血分。

主安五臟。定魂魄。化瘀血。療心痛癲邪。清肺利小腸。明目磨翳。治產后血枕痛。止血生肌。合金瘡。琥珀屬陽金。(丹溪)感土木之氣而兼火化。從辛溫藥則行血破血。從淡滲藥則利竅行水。從金石鎮墜藥。則鎮心安神。(仲淳)得乳香沒藥延胡干漆鱉甲為散。治產后血暈有神。佐以人參益母草澤蘭生地牛膝當歸蘇木。作湯送前藥。治兒枕痛惡露不盡腹痛少腹痛寒熱等證。極效。同丹砂滑石竹葉麥冬木通。治心有熱而小腸受之。因之小水。不利。

立效。同人爪珍珠瑪瑙珊瑚。除目翳赤障。得丹砂犀角羚羊角天竺黃遠志茯神。鎮驚。主諸癇。小兒轉胞。琥珀一兩為末。用水四升。蔥白十莖。煮汁三升。入珀末二錢。溫服。沙石諸淋。三服效。

松秉真陽之性。不為陰寒變易。即入地至深。而真陽之氣。猶能吸陰以成茯苓。

入地至久。而真陽之液。更能化陰以成琥珀。故琥珀非殷紅血色。不大瑩徹者。猶屬陰未盡化。不發真陽之光也。其入血分治營。而潔古東垣皆曰純陽者。由陽能化營。化營還以達陽也。陽化營。營還陽。則功能安五臟定魂魄矣。其或真陽虛而血不化。還結乎氣以為心痛。

或血不化而痰聚心竅以為癲邪。此味皆其對治。夫心主血。而小腸行君火之氣化。為血為水。

其原非二。琥珀既能致陽之精以化血。則利小腸及明目磨翳等治。皆當一以貫之。至于瘀血之化。(如產后血枕痛)本非以破泄為功。故能化即能止。其效并著于止血生肌也。大抵琥珀所治。惟陽虛而血不能化者為中的之劑。若陰虛而血不生以致不化。固非所宜。

凡血少而小便不利者。用之反致燥急之苦。(丹溪)凡陰虛內熱。火炎水涸者。服琥珀以強利小便。則愈損其陰。(仲淳)用細布包。內豆腐鍋中煮之。再入灰火略煨過用。入目制用。安心神生用。

豬苓

楓之余氣所結。生土底。不必楓根下始有也。

甘淡苦平。氣味俱薄。升而微降。陽中陰也。入足太陽少陰經。主開腠理。利水道。治渴除濕。去心中懊 。通淋消腫。并香港腳作腫。療白濁帶下。妊娠子淋。胎腫小便不利。

瘧蠱疰。傷寒溫疫大熱。發汗解毒。稟戊土之陽氣。得風木之陰氣。苦泄滯。甘助陽。淡利竅。利水道諸劑。無若此駛。(頌)濕在脾胃者。必用豬苓澤瀉以分理之。能使水之泛于經絡者斂歸故道。豬苓淡滲。氣升能降。故開腠理利小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藥。不如茯苓。

(瀕湖)止泄精。脾經濕熱流入腎經。用以滲泄。中病即止。(門)入五苓散。為除濕要藥。

傷寒太陽證。消渴脈浮。小便不利。有五苓散。少陰證渴而下利。兼嘔咳。不眠。小便不利者。用豬苓湯。世遂指豬苓。止入足太陽少陰二經。(小便不利。何以致渴。蓋真水化氣。

水化不行。則氣化郁矣。津液又為氣所化。氣不化。津液何自而生。經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濕勝則脾困。濕熱勝。則寒水之化亦困。安得不渴。)不知五苓有白術茯苓等味。

其治在中下焦。而豬苓有滑石阿膠等味。并上中下而治之。況豬苓湯即陽明證之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亦用之矣。安得謂其止入太陽少陰哉。佐白芍白術茯苓人參橘皮澤瀉。

治水腫之屬陽分者。佐白芍生地桑寄生桑白皮茯苓澤瀉琥珀石斛薏仁肉桂。治水腫之屬陰分者。小兒大便不通。豬苓一兩。以水少許煮。雞矢白一錢調服。通身腫滿。小便不利。豬苓五兩。為末。熱水調方寸匕。日三服。又治妊娠子腫。從腳至腹。小便不利。微渴引飲。妊娠子淋。方亦同上。日三夜二服。以通為度。

人身水液。為元氣所化。人身元氣。又為真水所生。故病于氣。即不能化水。而滯于水。更有以病氣。水與氣。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水氣之治。有補氣以化水者。責其本也。

有行水以起氣者。急其標也。卻又有分其陰陽以為治者。因氣病于水。則陽蓄于陰中。豬苓能升陽出于陰中。(故雷公法。用升麻對蒸一日。甚有理。)使陽不為陰所圉而陰降于下。此其與滲利差異者也。夫陰陽不得相離。離則病。此味分隔陰陽。能使陽離于陰。其行濕處。

即其大燥津液處。故潔古曰。無濕證弗服也。本經。首主 瘧。后學無能明其義者。惟肯堂治瘧用豬苓。以分隔陰陽。使陽不下陷于陰。與潔古升而微降之說相合。然則此味豈止司滲泄。而無分理陰陽以為水氣之主者哉。(豬苓升而微降。從陽暢陰。澤瀉沉而降。從陰達陽。二味合乃為分理陰陽。)人身之氣。由腎而脾。而肺。經故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明此則惟深究于病之所因。乃可投之。不則陰陽之不容分者而強分之。貽患甚矣。

此藥除濕。比諸淡滲藥。大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潔古)久服。損腎氣。昏人目。

(宗 )內白而實者佳。銅刀刮去粗皮用。同升麻對蒸一日。(雷公)取其行濕。生用良。

桑寄生

此是烏鳥食一物子。糞落樹上。感氣而生。諸樹多有寄生。莖葉并相似。但須桑上者。方合用。非自采即難以別。可斷莖視之。色深黃者為驗。(保升)近海州邑及海外境土。

其地暖而不蠶。桑無采捋之苦。氣濃意濃。自然生出。何嘗節間可容他子耶。(丹溪)氣味苦甘平。益血脈。助筋骨。治腰痛。(是血脈虛衰不能通行者)主妊娠漏血不止。

令胎牢固。愈崩中內傷不足。產后余疾。小兒背強癰腫。療腰背腿腳遍身骨節疼痛。祛風痹頑麻。本草桑葉桑枝皆能治血。寄生得其氣。故能益血脈。(類明)本于桑而抽其精英。功用。比桑尤勝。所治諸證。皆由血虛有熱致然。此藥性能益血。兼能祛濕。(仲淳)凡風濕作痛之證。古方用獨活寄生湯。蓋以主病者為君。二味俱能去風。勝濕也。若辨認未明。以雜木寄生為桑寄生。又用土當歸假代川獨活。兩性俱燥。耗衛敗營。無益有損。近茭山。吳氏。辨認獨活。原本羌活一種。以節密輕虛者為羌。節疏重實者為獨。川續斷與桑寄生氣味略異。主治頗同。不得寄生。即加續斷。便名。羌活續斷湯。使醫者不泥于專名。病家勿誤于偽藥。其意殊善。(嘉謨)同枸杞當歸牛膝續斷地黃胡麻首烏。治血虛手臂骨節疼痛。胎動腹痛。桑寄生一兩半。阿膠炒半兩。艾葉半兩。水煎溫服。或去艾葉。以其熱也。毒痢膿血。六脈微小。并無寒熱。宜以桑寄生二兩。芎防各三錢半。炙甘草三銖。為散。每用二錢。

水煎八分。和渣服。下血止后。但覺丹田元氣虛泛。腰膝沉重少力。桑寄生為末。每用一錢。

非時白湯點服。小便頻數。猝然溲血不止。并不疼痛。此緣心中機謀積惡。奸險嫉妒。多積忿氣。傷損肝心。又因色傷。小腸氣虛。其血乘虛妄行故也。宜用桑寄生一兩。熟地茯苓各半兩。人參川芎獨活蒲黃各二錢半。甘松沉香各八分四厘。為細末。每用三錢匕。水一盞。

煎一二沸。便傾出。去渣。不時服。服后其血已安。惟覺丹田元氣之虛。腰膝沉困少力。宜再取桑寄生細末一二錢。非時點服補之。

桑之氣味甘寒。其所寄生之物。何以功用尤勝。蓋熱能傷血。寒能泣血。此之轉化為寄生者。即以其轉化為優。而功懋于血脈。誠如繆氏所云。不寒不熱。可以療虛也。至于血熱之治。殊未然。但可以言桑耳。

不得真者不用。寇氏言有誤服他木寄生。其人逾月而斃者。慎之。忌火忌鐵。

雷丸

雷斧雷楔。皆霹靂擊物。精氣所化。是物生土中。無苗葉。而殺蟲逐邪。猶雷之丸也。竹之余氣所結。故又名竹苓。(瀕湖)大小如栗。狀類豬苓而圓。皮黑肉白。甚堅實。(又)赤者殺人。白者善。(貞白)氣味甘。微苦。微寒。有小毒。主行胃熱。除皮中熱結。逐風逐毒。解蠱殺蟲。治癲癇狂走。利丈夫。不利女子。(非利益之利。乃疏利男子元氣。不疏利女子臟氣。故久服陰痿也。)久服陰痿。作摩積之膏。能療小兒百病。下寸白蟲。治應聲蟲。小兒出汗有熱。雷丸四兩。粉半斤。為末。撲之。下寸白蟲。雷丸水浸。去皮。切。焙為末。五更初。食炙肉少許。以稀粥飲服一錢匕。須上半月服。蟲乃下。

雷丸為竹之余氣所結。夫竹引根于秋深。孕筍于冬半。是稟清寒以生。合于金水之陰以在下者。茲味本清陰之氣味。而又能疏利。取以行氣血之熱。豈非良劑。第通用不無有傷元氣耳。

切忌赤色者。入藥炮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柏乡县| 科尔| 邵阳市| 油尖旺区| 黄石市| 扶风县| 西林县| 昌平区| 广安市| 长沙县| 栖霞市| 乐昌市| 昂仁县| 石屏县| 都兰县| 大关县| 精河县| 益阳市| 柳林县| 高清| 兴宁市| 黔东| 滁州市| 迭部县| 五寨县| 黄龙县| 顺昌县| 武陟县| 台南市| 汾阳市| 南和县| 高清| 济阳县| 忻城县| 彭山县| 雷州市| 恭城| 万年县| 霍州市| 安泽县| 松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