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注類
《服飾圖》三卷
右唐李德裕編。共五十五事。
《咸鎬故事》一卷
右唐韋慎微撰。纂長安自元日至除夜朝廷慶賀事。
《景德會計錄》六卷
右皇朝丁謂謂之撰。謂景德中纂三司戶口稅賦之入,及兵食吏祿之費,會計天下每歲出納贏虧之數,李吉甫《元囗國計圖》之類是也。書成奏御。
《皇囗會計錄》六卷
右皇朝田況元鈞撰。況兩為三司使,謂夏戎阻命之后,增兵比之景德幾一倍,加之吏員益繁,經費日侈,民力甚疲。乃約丁謂《會計錄》,以皇囗財賦所入多于景德,而其出又多于所入,著成此書上之,庶幾朝廷稽祖宗之舊,省浮費以裕斯民云。
《封禪記》五十卷
右皇朝丁謂等撰。大中祥符元年,詔謂與李宗諤、陳彭年,以景德五年正月三日天書降于左承天門鴟吻之上,迄十月泰山修封事跡儀注詔誥,編次成書上之。御制序冠之于首。
《祀汾陰記》五十卷
右皇朝丁謂撰。大中祥符三年八月,降祀汾陰御札,至明年春禮成。四年,詔與陳彭年編次事跡儀注,逾二年,成書上之。
《吉兇書儀》二卷
右皇朝胡瑗翼之撰。略依古禮,而以今體書疏儀式附之。
《本朝事實》三十卷
右皇朝李攸編次。雜纂國朝事儀注為多。
刑法類
《刑統》三十卷
右皇朝竇儀以尚書判大理寺,與法官蘇曉、奚嶼、張希讓等修定。古者議事以制,使民不知所爭也;后世鑄刑書,使民知所避也。雖若不同,所以為民之意則一。然議事以制者,委重于人;鑄刑書者,委重于法。委重于人,則上之人將輕重由心,以虐其下;委重于法,則下之人將征于書,以慢其上。其為失也亦均。要之以人行法,不使偏重,然后為得耳。
《金科易覽》三卷
右《崇文總目》有唐趙綽《金科易覽》一卷,《田氏書目》有蕭緒《金科易覽》三卷。當是綽初撰一卷,緒刪改析之為三爾。
《疑獄》三卷
右晉和凝撰。纂史傳決疑獄事。其上卷,凝書也。下、中卷,凝子囗蒙所續。
《天圣編敕》三十卷
右天圣中宋庠、龐籍受詔改修《唐令》,參以今制而成。凡二十一門:官品一,戶二,祠三,選舉四,考課五,軍防六,衣服七,儀制八,鹵簿九,公式十,田十一,賦十二,倉庫十三,廄牧十四,關市十五,補亡十六,疾醫十七,獄官十八,營繕十九,喪葬二十,雜二十一。
《元豐斷例》六卷
右元豐中法寺所斷罪,此節文也。
《元豐廣案》二百卷
右皇朝元豐初,置新科明法,或類其所試成此書。
《諸路將官通用敕》二十卷
右皇朝崇寧中修。
《紹興敕》十二卷,《令》五十卷,《格》三十卷,《式》三十卷,《政和三年以后赦》十五卷
右皇朝張守等紹興中被旨編修。
《刑統賦》二卷
右皇朝傳霖撰。或人為之注。
《決獄龜鑒》二十卷
右皇朝鄭克編次。五代和凝有《疑獄集》,近時趙仝有《疑獄事類》,皆未詳盡。克因增廣之,依劉向《晏子春秋》,舉其綱要,為之目錄。分二十門,計三百九十五事。
《律心》四卷
右未詳撰人。纂《刑統》綱要也。
《斷例》四卷
右皇朝王安石執政以后,士大夫頗垂意律令。此熙、豐、紹圣中法寺決獄比也。
地理類
《山海經》十八卷
右大禹制,晉郭璞傳。漢侍中、奉車都尉劉秀校定。表言:“禹別九州島,而益等類物善惡,著此書。皆圣賢之遺事,古文明著者也。”大父嘗考之,于其書有曰:“長沙零陵雁門,皆郡縣名,又自載禹鯀,似后人因其名參益之,。”
《山海經圖》十卷
右皇朝舒雅等撰。雅,仕江南,韓熙載門人也,后入朝數預修書之選。閩中刊行本或題曰“張僧繇畫”,妄也。
《水經》四十卷
右漢桑欽撰。欽,成帝時人。《水經》三卷,后魏酈道元注。道元,節之子,為政嚴酷,蕭寶夤叛,死之。史稱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不經》行于世。
《十道志》十三卷
右唐梁載言撰。唐分天下為十道。所載頗詳博,其書多稱咸通中沿革,載言,蓋唐末人也。
《青城山記》一卷
右偽蜀杜光庭賓圣撰。集蜀山、若水在青城者,悉本道家方士之言。
《廬山記》五卷
右皇朝陳令舉舜俞撰。先是,劉煥嘗為《記》,令舉因而增廣之,又為俯視圖,紀尋山先后之次云。
《太平寰宇志》二百卷
右皇朝樂史等撰。太平興國中,盡平諸國,天下一統。史悉取自古山經地志,考正謬誤,纂成此書,上之于朝。
《圖經》
右皇朝李囗撰。
《九域志》十卷
右皇朝王存被旨刪定,總二十三路,京府四,次府十,州二百四十二,軍三十七,監四,縣一千一百三十五。
《輿地廣記》三十八卷
右皇朝歐陽纂。自堯舜已來,至于五代地里沿革離合,皆系以今郡縣名。或云無所謂歐陽者,特假名以行其書耳。
《青唐錄》二卷
右皇朝汪藻撰。青唐,吐蕃遺種也。崇寧中,命童貫取湟、廓、西寧州,擒趙懷德,上為之御樓受降,宰臣蔡京以下進官有差。
《春秋地譜》十二卷
右皇朝楊囗編。十三國地皆釋以今州縣名,并為圖于其后。蓋常氏已嘗有此書,而囗增廣焉。
《洽聞記》三卷
右唐鄭常撰記郡國舊事,故附之地里類。
《三輔黃圖》三卷
右按《經籍志》有《黃圖》一卷,記三輔宮觀、陵廟,明堂、辟雍、郊畦等,即此書也。不著撰人姓氏。其間頗引劉昭《漢志》,然則出于梁陳間也。
《職方機要》四十卷
右不題撰人姓名。序云:“本新、舊《九域志》,上據歷代史,旁取《左氏》、《水經》、《通典》,且采舊聞,參以小說,黜繆舉真,纟由成此書。”其間載政和間事,蓋當時人也。
《渚宮舊事》十卷
右唐余知古撰。自鬻熊至唐江陵君臣人物事跡、史子傳記所載者,悉纂次之。
《洛陽伽藍記》三卷
右元魏羊囗之撰。后魏遷都洛陽,一時王公大夫多造佛寺,或舍其私第為之,故僧舍之多,為天下最。囗之載其本末及事跡甚備。
《南行記》三卷
右王仁裕撰。晉天福三年,仁裕被命使高季興,記自汴至荊南道涂賦詠及飲宴酬倡,殆百馀篇。
《東京記》三卷
右皇朝宋敏求編開封坊巷、寺觀、官廨、私第所在及諸故實,極其精博。
《長安志》十卷
右皇朝宋敏求撰。敏求因韋氏所記,搜采群書,罔有遺軼,二紀而成。凡府縣之政,官尹之職,河渠關塞之類,至于風俗物產,宮室道囗,無不詳備,世稱其博。趙彥若為之序。
《河南志》二十卷
右皇朝宋敏求以唐韋述《兩京記》為未備,演之為《長安》、《河南志》。司馬光為之序。
《相臺志》十二卷
右皇朝韓琦欲編次未成,郡守李琮命郡文學掾陳申之效宋敏求《河南志》成此書。
《成都古今記》三十卷
右皇朝趙囗編。囗自慶歷至熙寧凡四入蜀,知蜀事為詳,摭其故實,以類相從,分百馀門。
《明越風物志》七卷
右皇朝姜嶼撰。以明州本越地,故曰“明越”。又以郭璞注《爾雅》,多引江東,故詳載其風物云。
《蜀記》一卷
右皇朝張守約撰。載孟昶初降至薨事。
《梁益志》十卷
右皇朝任弁撰。天禧中,游宦于成都,以《蜀記》數家,其言皆無所據依,乃引書傳刊正其事。
《峨眉志》三卷
右皇朝張開撰。峨眉,山名也。隋開皇十三年以名其邑,奇勝冠三蜀。郡守呂勤命開考圖經及傳記、石刻,綴輯成書,析為十四門。宋白、吳中復詩文附于后。
《零陵記》十五卷
右皇朝陶岳撰。永州地里志也。今永州所部才三縣,其所錄多運及數郡。自序云:“以其皆零陵舊地,故收之。”
《番禺記異》五卷
右皇朝馮拯撰。拯,淳化中謫知端州,見嶺表鳥獸草木、民俗物情舉異中原,錄之,類為三十門凡三百事。還朝上之。
《宜春傳信錄》三卷
右皇朝羅誘述。載其地古今人物及牧守政跡、山川靈異云。
《蜀三神祠碑文》五卷
右皇朝井度編。任四川漕日,裒梓囗、灌口、射洪三神祠碑文板記,成此書云。
《袁州孕惠廟錄》一卷
右皇朝張愨撰。記仰山二神靈異之跡。
《游城南記》一卷
右皇朝張禮撰。禮,秦人,元囗中,與陳明微自長安城南,探奇訪古,以抵樊川,因次之為記。
《嘉州志》二卷
右皇朝呂昌明撰。以《嘉州圖經》增廣之。
《洛陽名園記》一卷
右皇朝李格非撰。記洛中園圃自富鄭公以下十九所。其論以為洛陽之盛衰,為天下治亂之候,園圃之興廢,為洛陽盛衰之候。則《名園記》之作,豈徒然哉!公卿大夫忘天下治忽欲退享此樂,得乎?唐之末路是也。
傳記類
《黃帝內傳》一卷
右序云:“昔{囗餞}鏗得之于衡山石室中,后至漢劉向于東觀校書見之,遂傳于世。”《藝文志》以書之紀國政得失、人事美惡,其大者類為雜史,其馀則屬之小說。然其間或論一事、著一人者,附于雜史、小說皆未安,故又為傳記類,今從之。如《神仙》、《高僧》,不附其類而系于此者,亦以其記一事,猶《列女》、《名士》也。
《穆天子傳》六卷
右晉太康二年,汲縣民盜發古蒙所得,凡六卷,八千五百一十四字,詔荀勖、和嶠等以隸字寫之云。按《春秋左氏傳》:“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有車轍馬跡焉。”此書所載即其事也。穆王好巡狩,得驊騮、綠耳之乘,造父為御,以觀四荒。北絕流沙,西登昆侖,與太史公記同。汲郡收書不謹,多毀缺。雖其言不典,皆古書,頗可觀覽。郭璞注本謂之《周王游行記》。勖之時,古文已不能盡識,時有闕者,又轉寫益誤,殆不可讀。
《漢武內傳》二卷
右不題撰人,記王母降。
《漢武故事》一卷
右世言班固撰。唐張柬之《書洞冥記后》云:“《漢武故事》,王儉造。”
《漢武洞冥記》五卷
右后漢郭憲子橫撰。其序言:“漢武明雋特異之主,東方朔因滑稽浮誕以匡諫。洞心于道,教使冥跡之奧,昭然顯著,故曰‘洞冥’。”
《十洲記》一卷
右漢東方朔撰。班固《贊》言:“朔之詼諧,逢占射覆,其事浮淺,童兒牧豎,莫不眩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語附著之朔。”豈謂此書之類乎?
《襄陽耆舊記》五卷
右晉習鑿齒撰。前載襄漢人物,中載其山川城邑,后載其牧守。《隋經籍志》曰《耆舊記》,《唐藝文志》曰《載舊傳》。觀其書記錄叢脞,非傳體也,名當從《經籍志》云。
《高士傳》十卷
右晉皇甫謐撰。纂自陶唐至魏八代二千四百馀載世士高節者,其或以身犭旬名,雖如夷齊、兩龔,皆不錄。凡九十六人,而東漢之士居三之一。自古名節之盛,議者獨推焉,觀此尤信。
《閩川名士傳》二卷
右唐黃璞撰。錄唐神龍以來閩人知名于世者。效《楚國先賢傳》為之。
《王子年拾遺記》十卷
右梁蕭綺敘錄。晉王嘉,字子年,嘗著書百二十篇,載伏羲以來異事,前世奇詭之說。書逸不完,綺拾綴殘缺,輯而敘之。
《古列女傳》八卷,《續列女傳》一卷
右漢劉向撰。向睹趙、衛之屬,起微賤,逾禮制,以為王教由內及外,故采《詩書》所載賢妃貞女及嬖孽亂亡者,序次為《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前有王回序,其略曰:此書“有《母儀》、《賢明》、《仁智》、《貞慎》、《節義》、《辯通》、《嬖孽》等篇,而各公布其義,圖其狀,囗為卒篇。傳如太史公《記》,頌如《詩》之四言,而圖為屏風。然世所行向書,乃分傳每篇上下,并頌為十五卷。其十二傳無頌,三傳同時人,五傳其后人,通題曰向撰。題其頌曰向子歆撰,與漢史不合。故《崇文總目》以陳嬰母等十六傳,為后人所附。予以頌考之,每篇皆十五傳耳,則凡無頌者宜皆非向所奏書,不特自陳嬰母為斷也。頌云畫之屏風,而史有頌圖在八篇中,莫得而考。以向所序書多散亡,獨此幸存而完,復為他手竄疑于其真,故并錄其目而以頌證之,刪為八篇,號《古列女傳》。馀二十傳,其文亦奧雅可喜,故又以時次之,別為一篇,號《續列女傳》。”八武按:《隋經籍志》有劉向《列女傳》十五卷,又有劉歆《列女傳頌》,項原《列女后傳》。今回刪此書為八篇,以合漢史,得之矣。至于疑頌非歆作,蓋因顏籀之言爾,又有項原《列女后傳》。今回刪此書為邪。
《孔子編年》三卷
右皇朝孔傳取《左氏》、《國語》、《公羊》、《史記》及他書所載孔子事,以年次之,自生至卒。
《東家雜記》二卷
右皇朝孔傳撰。孔子四十七代孫也。纂其家舊聞軼事于此書。
《汾陽王家傳》十卷
右唐陳雄撰。雄本汾陽王郭子儀僚吏,后又從事渾囗幕府,故傳不名。第九卷錄行狀,第十卷錄副佐三十三人,大將二十七人,曰《忠武將佐略》。
《翊圣保德傳》三卷
右皇朝王欽若撰。建隆初,有神降于鳳翔民張守真家,開寶末,征守真詣闕,屬太宗踐祚,封神翊圣將軍,筑宮于終南山。祥符中,詔欽若編次其事,御為制序引。
《相國鄴侯家傳》十卷
右唐李繁撰。繁,鄴侯泌之子也。太和中,以罪系獄當死,恐先人功業不傳,乞廢紙拙筆于獄吏,以成傳藁。戒其家求世間人潤色之,后竟不果。宋子京謂其辭浮侈云。
《晁以道揚雄別傳》一卷
右族父詹事公撰。雜取諸書所載雄逸事為一編,系之以贊。
《忠臣逆臣傳》三卷
右皇朝楊堯臣撰。忠臣謂李若水也,逆臣劉豫也。
《補江總白猿傳》一卷
右不詳何人撰。述梁大同末,歐陽紇妻為猿所竊,后生子詢。《崇文目》以為唐人惡詢者為之。
《綠珠傳》一卷
右皇朝樂史撰。
《趙飛燕外傳》一卷
右漢伶玄子于撰。茂陵卞理藏之于金漆匱。王莽之亂,傳于世。晉荀{曰助}校上。
《楊貴妃外傳》二卷
右皇朝樂史撰。敘唐楊妃事跡,迄孝明之崩。
《登科記》三十卷
右皇朝樂史撰。記進士及諸科登名者,起唐武德,迄天囗末。
《唐制舉科目圖》一卷
右不題撰人。凡七十六科,仕至宰相者七十二人,唯劉ナ名最高而官最不達。
《宋登科記》三卷
右皇朝登科人名氏。未詳何人所撰。
《柳氏序訓》一卷
右唐柳囗比敘其祖公綽已下內外事跡,以訓其子孫。
《張忠定公語錄》四卷
右皇朝張忠定公詠守蜀,有善政,其門人李畋紀其語論可以垂世者。
《西李文正公談錄》一卷
右西李文正公囗也。相皇朝,太宗其子宗諤錄其平生所談十七事。
《魏國忠獻公別錄》三卷
右皇朝韓魏公琦相仁宗、英宗,其門人王巖叟記其言論事實。然以《國史》考之,其歲月往往囗牾,蓋失之誣也。
《鍾山日錄》二十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紹興間,蔡卞合曾布獻于朝,添入《神宗實錄》。陳瑩中謂安石既罷相,悔其執政日無善狀,乃撰此書,歸過于上,掠美于己,且歷詆平生不悅者,欲以欺后世,于是著《尊堯集》及《日錄不合神道論》云。
《嘉囗名臣傳》五卷
右皇朝張唐英傳仁宗朝賢臣五十馀人。
《開元天寶遺事》四卷
右漢王仁裕撰。仁裕仕蜀,至翰林學士,蜀亡,仁裕至鎬京,采摭民言,得開元、天寶遺事一百五十九條。
《明皇幸蜀記》兩卷
右唐宋巨纂。記明皇幸蜀迄于復歸京師。
《吳湘事跡錄》一卷
右唐大中中,李紳鎮揚州,陷吳湘以罪抵死。后其兄汝納辯訴其枉狀,錄總載焉。
《唐宋科名分定錄》三卷
右不題撰人。元符間所著書也。序云:》“己卯歲,得張君房所志唐朝科場故事,今續添五代及本朝科名分定事,迄于李常寧云”。
《降圣記》五十卷
右皇朝丁謂撰。大中祥符五年十月十七日,圣祖降。七年,謂請編次事跡,詔李維、宋綬、晏殊同編。天禧元年之上。
《先天紀》三十六卷
右皇朝王欽若集。圣祖趙諱,即軒轅黃帝也,故欽若奉詔編次傳記黃帝事跡上之,賜名《先天紀》。御制序冠其首。
《民表錄》三卷
右皇朝胡納撰。錄國朝循吏善政。李淑以為雖淺俗,亦可備廣記云。納,瑗之父,天圣中,偕《賢惠錄》上之。
《賢惠錄》三卷
右皇朝胡納撰。錄國朝賢惠之女。后一卷,瑗嗣成之。
《萊公勛烈》一卷
右皇朝寇宗囗編。宗囗,準之曾孫也。編集仁宗祭準文及贈誥、墓碑、傳志、贊詩等,為此書。
《王文正公言行錄》三卷
右皇朝王文正公曾相仁宗,其弟囗錄其平生言行,凡六十七事。李清臣為之序。
《韓魏公家傳》二卷
右皇朝韓忠彥撰。錄其父琦平生行事。近世著史者,喜采小說以為異聞逸事,如李繁錄其父泌,崔胤記其父慎由,事悉鑿空妄言。前世謂此等無異莊周鮒魚之辭、賈生服鳥之對者也,而《唐書》皆取之,以亂正史。由是近時多有家傳、語錄之類行于世,陳瑩中所以發憤而著書,謂魏公名德在人耳目如此,豈假門生子侄之間區區自列乎?持史筆其慎焉。
《潛德錄》一卷
右皇朝呂誨獻可之孫撰。記其祖乞立英宗言章。
《文潞公私記》一卷
右皇朝文彥博所撰。元豐初,王堯臣之子同老,以其父至和中所撰立英宗為皇子詔草上之,且曰:“時宰相文彥博、富弼知狀。”神宗以問彥博,彥博具以實對。至元囗中,賈易為言官,因為韓忠彥爭辨其事,彥博乃著此。其后云:自古唯霍禹云:“縣官非我家將軍不得至此。”楊復恭自稱為“定策國老”,謂昭宗為門生天子,皆鞅鞅不道之語,卒被夷滅。
《列仙傳》二卷
右漢劉向撰。
《神仙傳》十卷
右晉葛洪弟子滕升嘗問洪曰:“古人之仙者,豈有其人乎?”洪答曰以“秦阮倉所記,有數百人,劉向所纂,又七十一人,今復錄集古之仙者,以傳真識之士”云。
《王氏神仙傳》四卷
右蜀杜光庭纂。光庭集王氏男真女仙五十五人,以諂王建。其后又有王虛中續纂三十人,附于后。
《高僧傳》六卷
右梁僧惠敏撰。分《譯經》、《義解》兩門。
《又高僧傳》十四卷
右蕭梁僧釋慧皎以劉義慶《宣驗記》、陶潛《搜神錄》等數十家并書諸僧,乃博采諸書,咨訪古老,起于永平十年,終于天監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二載,二百五十七人,又附見者二百馀人。分為《譯經》、《義解》、《習禪》、《遺身》、《誦經》、《興福》、《經師》、《唱道》十科。
《續高僧傳》三十卷
右唐僧道宣撰。《藝文志》作道宗,大明寺僧也。以慧皎會稽人,故其書詳于吳、越而略于燕、魏。故上距梁天監,下終唐貞觀十九年,百四十四載,編載二百四十人,附見者又一百六十人。分《釋經》、《義解》、《習禪》、《明律》、《護法》、《感通》、《遺身》、《讀誦》、《興福》、《雜科》,凡十門。
《求法高僧傳》二卷
右唐僧義凈撰。義凈垂拱中往天竺求佛經,既還,因纂集唐僧往西域者五十六人行事。
《比丘尼傳》四卷
右蕭梁僧寶唱撰。起晉升平,訖梁天監,得尼六十五人,為之傳。以檢凈為首。寶唱,金陵人。《藝文志》有其目。
《僧寶傳》三十二卷
右皇朝僧德洪撰。其序云:五家宗派,嘉囗中達觀、曇穎嘗為之傳,載其機緣語句而略其終始行事。德洪謂入道之緣,監終之效,有不可闕者,遂盡掇遺編別記,補以諸方之傳,又自嘉囗至政和,取囗門、臨濟兩宗之裔絕出者,合八十七人,各為傳,系之以贊云。
譜牒類
《姓源韻譜》一卷
唐張九齡撰。依《春秋正典》、《柳氏萬姓錄》、《世本圖》,捃摭諸書,纂為此譜。分四聲以便尋閱。古者賜姓別之,黃帝之子得姓者十四人是也;后世賜姓合之,漢高命婁欽、敬項伯為劉氏是也。惟其別之也則離析,故古者論姓氏,推其本同;惟其合之也則亂,故后世論姓氏,識其本異。自五胡亂華,百宗蕩析,夷夏之裔,與夫冠冕輿臺之子孫,混為一區,不可遽知。此周齊以來,譜牒之學,所以貴于世也與?
《元和姓纂》十一卷
右唐林寶撰。元和中,封閻某于諸家姓氏為太原,其人乃言非本郡。憲宗令宰相命寶纂諸家姓氏,自李氏外,各依四聲類集,每韻之內,則以大姓為首。
《千姓編》三卷
右不著撰人。
《闕里世系》一卷
右皇朝孔宗翰重修孔子家譜也。《唐藝文志》有《孔子系葉傳》,今亡。其家所藏譜雖曰古本,止敘承襲者一人,故多疏略。宗翰元豐末知洪州,刊于牘。紹興中,端朝者續之,止于四十九代。洪興祖又以《史記》并《孔光》、《孔僖傳》,及太子賢注,與《唐宰相世系》諸書校正,且作《年譜》,列于卷首。
《釋迦氏譜》十卷
右唐釋僧囗撰。僧囗以釋迦譜記雜見于經論,覽亦難通,因纂成五卷,又取內外族姓及弟子名氏附于后。
《鮮于氏卓紙譜》一卷
右唐喬琳撰。《藝文志》有其目。
書目類
《藝文志見闕書目》一卷
右《唐書藝文志》。近因朝廷募遺書,刻牘布告境內,下注書府所闕,俾之訪求。
《吳氏西齊書目》一卷
右唐吳兢錄其家藏書,凡一萬三千四百六十八卷。兢自撰書,附于正史之末,又有續鈔書列于后。
《文選著作人名》三卷
右唐常寶鼎撰。纂《文選》所集文章著作人姓氏、爵里、行事,及其述作之意。
《十三代史目》三卷
右唐殷仲茂撰。輯《史記》、兩漢、三、國、晉、宋、齊、梁、陳、后魏、北齊、周、隋史籍篇次名氏。國朝杜鎬以唐、五代書目續之。
《崇文總目》六十四卷
右皇朝王堯臣等撰。景囗中,詔張觀、李若俗、宋庠取昭文、史館、集賢、秘閣書刊正訛謬,條次之,凡四十六類,計三萬六百六十九卷。康定三年書成。堯臣及提舉官聶冠卿、郭稹加階邑,編修宮呂公綽、王洙、歐陽修、楊儀、陳經各進秩有差。》國史《謂書目劉向至毋所著皆不存,由是古書難考,故此書多所謬誤。
《大宋史館書目》一卷
右皇朝史館書。總計一萬五千一百四十二卷。
《邯鄲圖書志》十卷
右皇朝李淑獻臣撰。淑,若谷之子也。載其家所藏圖書五十七類。經、史、子、集,通計一千八百三十六部,二萬三千一百八十六卷。其外又有《藝術志》、《道書志》、《書志》、《畫志》,通為八目。
《開元釋教錄》三十卷
右唐僧智囗撰。智囗在開元中纂釋氏諸書入中國歲月及翻譯者姓氏。以《楞嚴經》為唐僧懷迪譯,張天覺以懷迪與菩提流支同時,流支,后魏僧,其言殆不可信也。
《道藏書目》一卷
右皇朝鄧自和撰。大洞真部八十一秩靈寶洞玄部九十秩,太上洞神部三十秩,太真部九十六秩,太平部一十六秩,正一部三十九秩,凡六部三百一十一秩。
《成都刻石總目》三帙
右皇朝劉涇撰。元囗中,蔡京帥成都,以意授涇纂府縣碑板幢柱。自東漢初平,迄偽蜀廣政,凡二百六十八。
《田氏書目》六卷
右皇朝田鎬撰。田偉居荊南家,藏書幾三萬卷。鎬,偉之子也,因成此目。元囗中,袁默為之序。
《群書備檢》十卷
右未詳撰人。輯《易》、《書》、《詩》、《左氏》、《公羊》、《囗梁》、《二禮》、《論語》、《孟子》、《荀子》、《揚子》、《文中子》、《史記》、《兩漢》、《三國志》、《晉》、《宋》、《齊》、《梁》、《陳》、《后周》、《北齊》、《隋》、《新》、《舊唐》、《五代史》書,以備檢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