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一子還丹金钅龠一卷太清火式經一天玄路秘論一卷靈源》銘一卷太清爐鼎斤兩訣一卷
右五書,不著撰人。論龍虎鉛汞火候之術。
《玉芝書》三卷
右皇朝陳舉撰。舉,字子堙,蘇州人。
《授道志》一卷
右皇朝楊谷,真宗朝嘗遇神仙于成都藥市,自授其道本。《李氏書目》亦載,云谷自號純粹子。
《通玄秘要悟真篇》一卷
右皇朝張用成撰。用成,字平叔,天臺人。熙寧中,隋陸師閔入蜀,授道于隱者,因成律詩八十一首。
《養生丹訣》一卷
右皇朝皇甫士安撰。士安,岷山道士也。
《歸正議》九卷
右皇朝林靈素撰。駁佛書中非道家者。
釋書類
《四十二章經》一卷
右天竺釋迦牟尼佛所說也。“釋迦”者,華言“能仁”。以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生。十九學道,三十學成,處世演道四十九年而終,蓋年七十九也。沒后,弟子大迦葉與阿難纂掇其平生之言成書。自漢以上,中國未傳,或云雖傳而泯絕于秦火。張騫使西域,已聞有浮賭之教,及明帝感傅毅之對,遣蔡囗、秦景使天竺求之,得此經以歸。中國之有佛書自此始,故其文不類他經云。佛書自囗、景以來至梁武帝華林之集,入中國者五千四百卷。曰經、曰論、曰律、謂之“三藏”,傳于世盛矣。其徒又或摘出別行,為之注釋、疏鈔,至不可選紀,而通謂之律學。厥后達磨西來,以三藏皆筌蹄,不得佛意,故直指人心,俾之見性,眾尊之為祖,學之者布于天下。雖曰不假文字,而弟子錄其善言,往往成書,由是禪學興焉。觀今世佛書,三藏之外,凡講說之類,律學也;凡問答之類,禪學也。藏經猥眾,且所至有之,有錄,今取其馀者列于篇。此經雖在《藏》中,然以其見于《經籍志》,故特取焉。
《華嚴經合論》一百二十卷
右按《纂靈記》云,《華嚴》大經,龍宮有三本:佛滅度后六百年,有龍樹菩薩入龍宮,誦下本十萬偈,四十八品,流傳天竺。晉有沙門支法領得下本,分三萬六千偈,至此土,義熙十四年,譯成六十卷。唐證圣元年,于闐沙門喜學再譯舊文,兼補諸闕,通舊總四萬五千頌,成八十卷,三十九品。《合論》者,唐李通玄所撰。通玄,太原人,宗室子也。當武后時,隱居不仕。舊學佛者皆曰佛說此經時,居七處九會,獨通玄以為十處十會云。
《華嚴經清涼疏》一百五十卷
右唐僧澄觀撰。澄觀居清涼山,號清涼國師,即韓愈贈之詩者。文元公有言曰:“明法身之體者,莫辨于《楞嚴》,明法身之用者,莫辨于《華嚴》。”學佛者以為不刊之論云。
《華嚴決疑論》四卷
右唐李通玄撰。通玄即為《華嚴合論》,又著此書。皇朝張商英使河東,得之壽陽縣東浮屠廢書中。
《華嚴經略》一卷
右唐僧澄觀撰。澄觀既疏《華嚴》,又撮其大意為此,凡四十二章。
《華嚴起信文》一卷
右唐僧善孜撰。善孜,潭州太平寺僧也。每品一章,撮其大指,凡三十九章。
《華嚴經百門義海》二卷
右唐僧法藏撰。法藏,長安崇福寺僧也。分十章。
《華嚴奧旨》一卷
右唐僧法藏撰。又曰《妄盡還源觀》。凡六門。
《法界摭要記》四卷
右皇朝僧遵式述。其序云:“元上初,覽清涼《玄鏡》,圭峰注,取其合者錄之。”
《法界披囗集》一卷
右皇朝僧道述。杜順纂《華嚴經義》,撰《法界觀》,道通又分十玄門。
《華嚴吞海集》一卷
右皇朝僧道通述。《華嚴經》七處、九會、三十九品、五萬四千偈,其文浩博。澄觀為之疏,尤難觀覽道通約之,成萬三千言,以便初學。
《注維摩詰所說經》十卷
右天竺維摩詰撰。西域謂凈名曰維摩詰,廣嚴城處士也。佛聞其病,使十弟子、四菩薩往問訊,皆以不勝任固辭。最后遣文殊行,因共變妙道,遂成此經。其大旨明真俗不二而已。凈名演法要者,居世出世也。不以十弟子、四菩薩為知法者,斥其有凈穢之別也。文殊大智,法身之體也。凈名處俗,法身之用也。俾體用相酬對,皆真俗不二之喻也。姚秦僧鳩摩羅什譯。按《開元釋教錄》云“羅什”者,華言“童壽”,天竺人也。苻堅遣呂光破西域,俘之以歸。姚興迎致長安,譯經于逍遙園。凡四十部,此其一也。本三卷十四品,其后什之徒僧肇、道生、道融等為之注,囗為十卷。予得之董太虛家,蓋襄陽木本也。唐李繁頗言此注后人依者。
《法華言句》二十卷
右唐僧智囗撰。智囗居天臺山,號天臺教。五代兵亂,其書亡。錢囗聞高麗有本,厚賂因賈人求得之,至今盛行于江浙。
《金剛經會解》一卷
右后秦僧鳩摩羅什譯。唐僧宗密、僧知恩、皇朝僧元仁、賈昌朝、王安石五家注。予弟公日誦三過。予靳之曰:“汝亦頗知其義乎?”對曰:“知之。其義明萬物皆空,故古人謂以空為宗也。”予曰:“金剛者,堅固不壞之義也。萬物之空,何以謂之金剛?”復曰:“‘六如偈’其言明甚,獨奈何?”因語之曰:“汝之過,正在以有為法同無為法,以真空同頑空耳。張湛曰:‘身與萬物同有,其有不有;心與太虛同無,其無不無。’庶幾知此哉!”
《禪宗金剛經解》一卷
右皇朝安保衡采摭禪宗自達磨而下發明是經者參釋之。序稱:其有言涉修證者,北宗法門也;舉心即佛者,江西法門也;無法無物者,本來如是者,曹溪法門也。
《六祖解金剛經》一卷
右唐僧惠能注。《金剛經》凡六譯,其文大概既同,時小異耳,而世多行姚秦鳩摩羅什本。
《楞伽經》四卷
右宋天竺僧求那跋陀羅譯。楞伽,山名也。佛為大慧演道于此山。元魏僧達磨以付僧慧可,曰:“吾觀中國所有經教,唯《楞伽》可以印心。”謂此書也。釋延壽謂此經,以佛語心為宗,而李通玄則以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宗。按經說第八業種之識,名為如來藏,言其性不二,明偽即出世也。延壽所云者,指其理,通玄所云者,指其事,非不同也。
《圓覺經疏》三卷
右唐長壽二年,天竺僧覺救譯,宗蜜疏解。《圓覺》之旨,佛為十二大士,說如來本起因地,終這以三觀。《楞嚴》之旨,阿難因遇魔嬈,問學菩提最初方便,終之以二義。蓋《圓覺》自誠而明,《楞嚴》自明而誠,雖若不同,而二義三觀,不出定慧,其歸豈有二哉!
《六祖解心經》一卷
右唐僧慧能解。慧能,其徒尊之為六祖。
《忠國師解心經》一卷
右唐僧慧忠,肅宗師事之。此其所著書也。
《心經會解》一卷
右唐陳留僧玄獎譯并注。“般若”者,華言“智慧”,“波羅蜜多”者,華言“到彼岸”,謂智可以濟物入圣域也。長安中,僧法藏為之疏。元豐中,僧法泉亦注之。
《楞嚴經疏》二十卷
右唐神龍二年,天竺國僧彼岸于廣州譯,房融筆授,皇朝了囗撰疏,王隨為之序。
《楞嚴標旨》十卷
右皇朝僧曉月撰。其弟子應干錄,范峋為之序。《圓覺經》云:“修多羅教,如標指月。”其名書之意,蓋取此。
《會解楞嚴經》十卷
右唐僧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授。皇朝井度集古今十二家解,去取之,成書。予嘗為之序。
《修已金剛經會要》一卷
右皇朝僧修己,住持峨眉山白水寺,道楷之法嗣也。
《景德傳燈錄》三十卷
右皇朝僧道原編。其書披奕世祖圖,采諸方語錄,由七佛以至法眼之嗣,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一人。獻之朝,詔楊億、李維、王曙同加裁定。億等潤色其文,是正差繆,遂盛行于世,為禪學之源。夫禪學自達磨入中原,世傳一人,凡五傳至慧能,通謂之祖。慧能傳行思、懷讓,行思之后,有良價,號“洞下宗”;又有文偃,號“囗門宗”;又有文益,號“法眼宗”;懷讓之后有靈囗、慧寂,號“瀉仰宗”;又有義玄,號“臨濟宗”。五宗學徒遍于海內,迄今數百年。“臨濟”、“囗門”、“洞下”,日愈益盛。嘗考其世,皆出唐末五代兵戈極亂之際,意者,亂世聯明賢豪之士,無所施其能,故憤世嫉邪,長往不返,則其名言至行,譬猶聯珠疊璧,雖山淵之高深,終不能掩覆其光彩,而必輝潤于外也。故人得而著之竹帛,罔有遺軼焉。
《玉英集》十五卷
右皇朝王隨撰。先是楊億編次《傳燈錄》三十卷,隨刪去其繁大半,上之。
《天圣廣燈錄》三十卷
右皇朝李遵勖編。斷自釋迦以降。仁宗御制序。
《分燈集》二十五卷
右皇朝井度編。蓋續三《燈錄》也。
《靖國續燈錄》三十卷
右皇朝僧惟白編。惟白,靖康初住法囗寺,駙馬都尉張敦禮以其書上于朝,徽宗為之序。分《正宗》、《對機》、《拈古》、《頌古》、《偈頌》五門。
《禪苑瑤林》一百卷
右皇朝井度編。取三《燈錄》所載祖師言行,附入諸方拈提語句,且是正其差誤云。
《龐蘊語錄》十卷
右唐龐蘊,襄陽人,與其妻子皆學佛。后人錄其言成此書。
《雪竇頌古》八卷
右皇朝僧道顯撰。道顯居雪竇山。所謂“頌古”者,猶詩人之“詠史”云。
《古塔主語錄》三卷
右皇朝僧道古撰。范文正喜之,嘗親為疏,請說法,有句云:“道行無玷,孤風絕攀”,時以為非溢美也。
《碧巖集》十卷
右皇朝僧克勤解《雪竇頌古》名曰《碧巖集》。
《肇論》四卷
右姚秦僧洪肇撰。師羅什,規模莊周之言,以著此書。《物不遷》、《不真空》、《般若無知》、《涅囗》無名四論。《傳燈錄》云,肇后為姚興所殺。
《觀心論》一卷
右魏菩提達磨撰。
《百法論》一卷
右唐僧玄奘譯。西域僧天親所造。所謂一切法者,其略有語: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應行法,五無為法。心法八種,心所有法五十一種,色法十一種,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無為法六種,故曰“百法”。
《起信論》一卷
右唐僧宗密注,僧真諦譯。天竺第十二祖馬鳴大士所造也。雖云名相,蓋明心宗,指義玄微,文辭明纟致,故盛行于世,若《肇論》、《百法》、《唯識》及此學者,皆顓門名家,故《藏》中所收亦錄于此。
《辨正論》八卷
右唐釋法琳撰。穎川陳良序云:“法琳,姓陳,關中人。著此書,窮釋、老之教源,極品藻之名理。”宣和中,以其斥《老子》語,焚毀其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第八凡五卷,序文亦有剪棄者。
《破邪論》二卷
右唐釋法琳撰。辨傅弈所排毀。虞世南為之序。
《甄正論》三卷
右唐釋法琳撰。已上三書,皆經宣和焚毀,《藏》中多闕,故錄之。
《輔教編》五卷
右皇朝僧契嵩撰。藤州人。皇囗間,以世儒多詆釋氏之道,因著此書,廣引經籍,以證三家一致,輔相其教云。
《玄圣蘧廬》二卷
右唐李繁撰。繁學于江西僧道一,敬宗時,嘗與丁公著、陸亙入殿中抗佛、老,講論唐、虞。愈稱其家多書,一覽終身不忘。太和中,舒元輿誣其濫殺不辜,系獄。知且死,著書十六篇,以明禪理。自謂臨死生而不懼,賢于顏回在陋巷不改其樂。嗚呼,可謂賢矣!而史載其平生行事甚囗鬼,獨何歟?
《原人論》一卷
右唐僧宗蜜撰。《斥執迷》、《褊淺》、《直顯真源》、《會通本末》凡四篇。
《宗鏡錄》一百卷
右皇朝僧延壽撰。延壽,姓王氏,馀杭人,法眼嫡孫也。建隆初,錢忠懿命居靈隱,以釋教東流,中夏學者不見大全,而天臺、成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立重閣,館三宗知法僧,更相詰難,至讠皮險處,以心宗旨要折衷之。因集方等秘經六十部,華、梵圣賢之語三百家,以佐三宗之義,成此書。學佛者傳誦焉。天臺者,僧智囗也,解《法華經》;賢首者,僧法藏也,述《華嚴經》;慈恩者,僧玄奘也,譯《般若經》。
《六祖壇經》三卷
右唐僧惠昕撰。記僧盧慧能學佛本末。慧能號六祖。凡十六門。周希后有序。
《釋氏要覽》三卷
右皇朝僧道誠集。雜錄釋典,旁采書傳,分門編次,成二十類。天禧三年書成。
《錦囊集》一卷
右皇朝僧瑞光集。皆教其徒答問也。
《弘明集》十四卷
右梁釋僧囗纂。僧囗居鍾山定林寺,號囗律師。采前代勝士書記文述有益于釋教者,集之成此書。
《廣弘明集》三十卷
右唐僧釋道宣撰。道宣,麟德初居西明寺。以中原自周、魏以來,重老輕佛,因采輯自古文章,下逮齊隋發明其道者,以廣僧囗之書,分《歸正》、《辨惑》、《佛德》、《法義》、《僧行》、《慈惻》、《誠功》、《啟福》、《滅罪》、《統歸》等十門。
《林間錄》四卷
右皇朝僧德洪撰。記高僧嘉言善行,謝逸為之序。然多寓言,如謂杜祁公、張安道皆致仕居睢陽之類,疏闊殊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