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雄甘地在前往英國尋求解決印度問題的方法時說:“我這樣做是因為在我的內心里有個聲音告訴我應該這么做。”
甘地所提到的這種發自內心的“某種東西”,你可以稱它為一種力量,也可以給它起其他的名字。一些人稱它為主觀思維,另一些人則稱它為潛意識,還有一些人稱它為宇宙思想。除此之外,還有些人稱它為由內心發出的大沖動。精神學家則認為,無論叫它什么名字,它總可以帶來某種結果,而你應該學會如何獲得它。
我并不是說你的確聽到來自身體外部的某種聲音,我肯定甘地也沒有這樣的意思。然而,內心確實存在“某種東西”在持續不斷、表意明晰地對甘地說話;而當它開始向甘地說話時,甘地聽從了它的指示,跟隨它的指示來到了英國,跟隨它的指示來到了天涯海角。因為甘地知道,這種“來自內心的聲音”是一位值得信賴的如先知一般的領路人,知道當自己的思維準備好“聆聽”它時,自己就可以全心全意充滿希望地期待某一條明確的信息。
甘地從來都沒有強求這種“聲音”每時每刻都給他指示,或者是對自己類似于“癡心妄想”的愿望發揮作用。甘地是一位謙卑、自制的精神領袖,他總是能夠將制定目標和原則放在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之前,從這里面我們可以看見甘地所具有的超越政府和人民的偉大力量。他只需要從政府和人民那里獲得正義,除此之外甘地一無所需。政府和人民也知道,在甘地面前是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的。他們知道只要來到這位圣人面前,就必須直面真理。即使他們給甘地施加再大的壓力,甘地也絲毫不會屈服,直到再次聽到“來自內心的聲音”。
你可以學會如何培養這種“聲音”。所有偉大的人物都懂得如何去傾聽它。只要讓自己的身心都安靜下來,專注地傾聽,或許他們就能夠將內心深處的聲音用同樣的語言表達出來,對他們來說,這種“聲音”可能是一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在遇到需要做出重大決定的情況就會主動出現的情感或者信念。
然而,想要傾聽到這種聲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年幼時,你可能就明白想要獲得大人的注意,你就需要盡可能大聲地喊叫幾聲,有時候甚至需要制造一點麻煩才能達到目的。逐漸長大了以后,你可能知道自己可以通過超越別人或者占據重要的位置來在社會上獲得成功。這樣的話,你想要通過內耳或者內心的精神來傾聽來自更深層次的自己,你自己所擁有的屬于上帝的一部分,更高層次的智慧,或者無論你想要叫它什么的忠告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已故的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也能夠熟練地傾聽自己的“內心聲音”。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某項發明之中時,或者是當他努力想要將發明推廣時,他就會先想方設法調動自己的全部意識、思維來收集所有的資料和事實,然后他就會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實驗室的椅子或者沙發上,等待自己需要的想法在自己的腦海中無中生有地爆發出來。
在愛迪生這位“老人”“打瞌睡”時,他的助手依舊在勤奮地鉆研。然而,愛迪生總是能夠帶著問題的正確答案醒來。有時候,為了尋找到更加滿意的答案,愛迪生需要打很多次瞌睡。不過無論如何,在愛迪生準備好自己需要的所有科學資料,并且能夠凝聚自己所有的內在的創造力后,所有的問題都會得到圓滿的解決。
愛迪生是如何做到的
刊載于1931年10月21日一張報紙上的新聞故事,詳細講述了愛迪生在與兩位長達50年的助手——弗雷德·奧特和查爾斯·戴利共同研究如何制造合成橡膠時的故事。
故事這樣寫道:
“星期一,他(指愛迪生先生)就已經進入了類似昏迷的狀態之中。他正在找機會傾聽‘來自內心的聲音’,這時,奧特和戴利依然在全力以赴地做著實驗。等到星期二的晚上,制造的方法就忽然從神秘的虛空中展現了出來。”(采用這種方式描述愛迪生以及他的助手的合作真是太美妙了!)
毋庸置疑,他們不斷尋求的答案在這三位科學家思維的作用下從一片虛空中被創造了出來。這個答案的出現如同晴天霹靂一般,并不是深思熟慮或者經過意識思考的產物。“砰”——它突然出現在自己的腦海里!內心深處的聲音說話……它將他們過去做的所有工作(現在正儲存在意識中的東西)整合、提煉,然后在一瞬間將產生的答案交給他們,讓他們獲得制造合成橡膠的方法。
當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愿意采取行動努力追求時,內心的聲音無論多么微小都會開口說話。只有當你憂郁不安、懷疑恐懼時,你才無法聽到這種“來自內心的聲音”,因為你內心所產生的噪音或者其他干擾的聲音已經將內心的聲音淹沒了。
如果內心的微小聲音建議你請別人幫助你完成某件事情,你就要敢于開口請求。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內心的聲音就永遠無法幫你,你一定要提出自己的要求。另外,如果你覺得自己有必要對他人說明某件事情,你就要馬上去對他說出,不要耽誤一分鐘。
曾經有一位朋友從英國給我寫信,說他讀完了《信念的魔力》這本書,并且告訴我這本書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他告訴我:“曾經有個人以間接的方式利用我去做一件我并不愿意做的事情。為此我感到非常難受,卻并不想得罪利用我做這件事的人(你看,是內心中的害怕讓我無力抗爭)。一次我在花園里鋤草時偶然想起這件事情,忽然之間似乎有某種聲音傳來——那就是你所說的‘來自內心的聲音’。這種聲音給我指示,叫我不要害怕。我馬上扔下鋤頭,把我剛才所聽到的跑去告訴那個要求我做事的人。這樣這種折磨就徹底結束了。我可以告訴你,在這之后,我覺得自己已經變成了全新的一個人!”
識別內心真正的聲音
聽到“來自內心的聲音”時,就表明你應該采取行動了。像這位英國人一樣,扔下你的鋤頭(或者無論你當時正在做什么),轉而去做你覺得自己必須去做的事情。你一定要學會分辨這種“來自內心的聲音”,如果你認為它只是你內心中不斷存在的癡心妄想,充滿想象力的幻想或者是內心中深深的恐懼,那么你就大錯特錯了。
圣女貞德只不過是法國一個普通農民的女兒,然而,她卻懂得細心傾聽“來自內心的聲音”所告訴自己的話。她聽從它的指示去做事,激勵法國人民將英國人全部趕出奧爾良地區,并且使查理成功在蘭斯地區加冕,成為法國國王。
在美國內戰的關鍵時期,亞伯拉罕·林肯在深夜傾聽了“來自內心的聲音”,并且根據這種聲音的指示促成了許多重要決議,扭轉了當時的戰局,在關鍵時刻挽救了國家。
馬克·吐溫經常聽到自己作品中的人物的談話。他仔細聽著這些對話,并把這些對話記錄下來就完成了作品。馬克·吐溫非常相信自己的直覺和預感,這些使得他總是能夠聽到“來自內心的聲音”。
只有當自己的意識有接收的能力,我們才能夠獲得從主觀思維或者潛意識那里求得的方法。同時,我們都知道,進行推理、衡量、計算的正是我們的意識,這些事情是潛意識所無法做到的,潛意識只能為我們提供內心想要的方法,剩下的事情則要由我們的意識完成。你也許聽別人說過:“跟著感覺走。”那么,究竟什么是感覺,感覺又來自什么地方呢?它來自潛意識的作用。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想要將自己的思維處于可接收的狀態,我們就一定要懂得如何放松。如果你曾經躺在按摩椅上,聽從按摩師的話全身放松,那么你就知道我說的是什么意思。
讓你的身體放松。起初你可能無法做到全身放松,那么你可以先放松自己的雙臂、雙腿,直到整個身體都能夠改變狀態,完全放松下來。隨著身體的放松,思維也會自然而然地放松下來。完成這一步以后,你就要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你想要的東西上,之后它就會逐漸出現。當那種微弱的聲音在告訴你什么時,你要記住它,并且按照它的指示去做。不要試圖去推理它,也不要與它辯論,你只需要按照你所聽到的指示去執行,并且堅持到底就可以了。
你一定已經明白了為什么心理學家、神秘主義者以及研究者在引發你的潛意識、希望引導內心傳來的微弱聲音之前讓你放松自己——把一切都放下,什么也不去想。隨著身體放松能力的增強,你還會明白來自東方的預言家在說以下這樣的話時在想著什么:
“成為自在,冥想,進入偉大的平靜當中,繼續冥想,你的苦惱就會化為虛無。”
前面的路將會變得光明,你身上的重擔將會一個接一個地卸下。沒有什么比《天路歷程》更清晰的了。你所得到的信息與班揚在那本書中表達的信息一模一樣。也就像是我曾經無數次提到的那樣,你現在獲得的信息只是我用另一種文字傳遞給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