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者,無狀之狀也。人欲狀之則過矣。故無名者,天地之始也,自然者至矣,極矣。蓋未始有夫物也,俄而有物矣。有物則可命也,雖然,有物則可命之以有,未可命以眾有也。故有名則為萬物之母也。
不尚賢,使民不爭
賢者,國之器也。如不用賢,大則削,小則弱,不用斯可乎?曰:烏可哉?圣人能以賢治天下,不能貴天下以賢能。以賢治天下,是以用賢;不能貴天下以賢,是以不尚賢也。蓋尚者,爭之端、偽之首也。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故不貴難得之貨。我好靜而民自樸,故民不為盜。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一三未肇,則猶有一而未形者,吾不知誰之子也。物生有象,吾因而象之;帝出乎震,吾因而帝之。而其始也,蕩蕩默默,吾無能名焉。字之曰:“道”,強名曰:“大”而已矣。
多言數窮
言之贅,則言之不時也矣。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是以不窮也。
天長地久
天地雖大而未離于形數,則其長久蓋有量矣。然老子之言長久,極于天地,蓋以所見者言之耳。若夫長久之至,則所謂天地始者。是矣。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或曰:“天地不自生,孰生天地耶?意者其誕也歟?”曰:“此予老子之妙也,蓋自托云爾。人之生也以生,生之厚也故卒累于生。彼無生之累,則不自生矣。此不亡之道也。蓋有托云耳。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圣人之寓我也,寓我于物。寓于物則無境,無境則無心。至于無心矣,不知物為我乎?我為物也?此之謂無我。夫無我則忘身之至也。忘身無欲,無門無毒,何患之蓄?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夫回之得使而實自回,則猶有身也。今未始有回,回遺其身矣。故人不堪其憂,則回也不改其樂。此之謂無患。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見吾之所見,則眾人之所見也。離婁之見,則必視于眾人所不見者也,而其見可蓋乎此之,謂“夷”。聞吾之所聞,則眾人之所聞也。師曠子之聞則必聽眾人之所不聞者也。其聞可一乎?此之謂“希”。眾人競力于搏烏獲,無攫焉。烏獲以搏之而實無得也,此真搏者也。此之謂“微”。故道無可聞也、無可見也、無可執捉也。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所謂士,則事道者也。微者,道之心也;妙者,微之極也;玄者,妙之門也;通者,玄之用也。其來無旁,其去無跡,退藏于宻。蓋知矣。故不可識。
容乃公
無所不容則融彼我。彼我內融,安得而私乎?
荒兮,其未央哉
方其隅而央其中也。吾道至大,故無門無旁,則四達之皇皇,何必央也?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
眾人蓋味太牢矣,非味于無味也。游于春臺矣,非游于至游也。是故其卒無味、其終不游,以其知至味、至游也。真人之實其腹者,淡乎其無味;真人之游無方者,視之不可見者也。
曲則全
木之拳然,其末枵然,不為匠之所材,不為野人之所薪,則終其天年而已矣。曲則全之,效也。莊子曰:“直木先伐。”
枉則直
嫂溺而援,斯枉乎?曰直也,所謂枉而直也;其父攘羊而子證之。斯直乎?曰枉也。所謂直而枉也。
洼則盈
惟其洼也,注焉則滿。
敝則新
剝而復次之;蠱而臨次之;坎而離次之;蹇而解繼之;既濟而未濟終之。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豈惟是哉?日盈則昃、月滿則虧,陵遷而谷,土竭而水。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或曰:“‘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君子故可救矣,小人如之何而可也?”曰:“非謂是也。以圣望人,眾人也;以人望人,圣人也。小以成小,大以成大。譬諸草木,區以別矣。故救君子,君子學道而愛人;救小人,小人學道而易使也。此之謂無棄人。”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經曰:“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其交也,歸斯受之而已矣。故謂之溪。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者,吾見其不得已
湯武之事是已。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古之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則不足以取天下。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徳也。好殺者,不祥之事也。持兇器、行逆徳、試其不祥之事,有道者不處也。孔子曰:“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孟子曰:“焉用戰?”
其事好還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孟子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不失其所者久
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不遷怒,不貳過,終日不違,不失其所矣。若夫三月不違仁,何其久也!
死而不亡者壽
物壯則老,老于不道者也。吾師乎?吾師乎?長于萬古而不為壽,豈其死矣乎?曰:“雖死矣,有以不亡也。”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用之無不可,故可左右。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過客之止,以其餌也。道淡乎其無味,過客何利焉?故味乎無味者,真人之獨也。
柔弱勝剛強
惟天下之柔,足以馳騁天下之至剛。常樅將老,謂其徒曰:“吾舌在乎?”曰:“在。”“齒在乎?”曰:“亡矣。”曰:“齒以剛故亡,舌以柔故存。”柔弱勝剛強之效也。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傳曰:“擅國之謂王,能利害之謂王。”式而執之,王名虧矣。故王者,以其器而示人,則人并與其器而盜之。器盜則名移,無國而不可亡也。故居齊者聞齊之有田氏,不聞其有王也。居秦者聞秦之有穣侯,不聞其有王也。此以利器示人之罪也。易曰:“喪其資斧。”此之謂也。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髙,將恐蹶。
一之義,難知也。一之時義大矣哉。圣人之至于斯也。吾不得而知也。今以意窮之,則一之義,其猶水乎?水實無分于東西,而水未嘗不分于東西也。一雖非欲以致用,而致用未嘗非一也。水之導也,浩浩湯湯,激而四出,由是而為江、為河、為海,放而為溝、為瀆也。而水之不異焉,則一之效也。君子之欲致夫一也,修身焉所以窮理也;窮理焉所以盡性也。盡性者,誠之至。誠之至,則一之至矣。致一則萬物未始不得而一也。傳曰:“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圣人于此必有以貫之矣。是則窮致一之用者也。致一之用,則天下無一之不知;不能致一,則天下無一之或知。得之冥冥,用之昭昭,以此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說、知鬼神之情狀,潛天而天、潛地而地。嗚呼!斯豈外鑠之所為哉?君子知夫一之大也,不容言也。陰陽未分謂之一;道之始生謂之一。是皆不可以一名也。圣人姑寄之一于此,盡乎萬化之用也。故天得之而清、地得之而寧、神得之而靈、谷得之而盈、萬物得之而生、侯王得之為天下貞。以其致一也。不如是,則或裂、或發、或歇、或滅、或蹶。子思子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明之始非異器。子思中有以一之,非外鑠者也。仲尼曰:“吾一以貫之。”夫子有以貫之者,皆難言者也。經曰:“抱一為天下式。”彼一之所謂抱者,不隨世而遷者也。嗚呼!原孔老自得之始,豈亦流同而源異者乎?然諸儒縁其波流,則指孔老之為異。孔老之本異乎?不異。然老氏專以形言者也,孔氏專以器言者也。孔氏自器而達形,卒入乎形;老氏自形而達器,欲不囿于器。此孔老終始致一之辨也。傳曰:“通于一,萬物畢。”彼諸儒于此何知焉?
反者道之動
誠乎!道則虛、虛則明、明則神。神者,妙萬物而為用也。反身而誠,誠乎?吾道也,所謂動之至者也。莊子曰:“精之又精,反以相天。”此之謂也。
弱者道之用
剛強者,死之徒也。死之徒豈預聞大道哉?故不弱不足以用道。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通乎物之所造,道有無者也。始也,無有也;俄而有氣,有氣也而又有形,形變而有生也,生變而有物也,是四時之相禪也。吾能反道之:動弱而用道矣,則忘物也,忘物則無生也,無生則無形與氣也。故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明道若昧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此無狀之狀也。故若昧。
進道若退
眾人以進為退,孟子謂:“其進銳、其退速。”是也。顏淵以退為進,孔子謂:“終日不違如愚”是也。
夷道若類
莊子謂:“以不平平其平”也,平故若類。
上徳若谷
谷得一以盈,圣人得一即至徳之徳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榖梁子曰:“獨陰不生,獨陽不生,三合然后生。”所謂三合,曰陰、曰陽、曰沖氣也。一三五七則抱陽,二四六八則負陰。不五則四,不具矣。不十則九,不立矣。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蓋五用事,脾得五以和眾腑;音得五以和眾樂;味得五以和眾物。沖氣系焉,是以和也。故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得與亡孰病?
眾人曰:“是為得也,是為亡也。”真人曰:“亡亦得也,得亦亡也。”是無損益于得也。得與亡孰病?
多藏必厚亡
孟子曰:“寳珠玉者,殃必及身。”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
學可學也,不可致。道可致也,不可學。夫不可致,則人亦不知誰何矣,莫若自反而縮也。自反而縮,故日損。損之又損,則縮之至也。如是以至于無為。蓋至于無為,致其所自致也。然后無思也、無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則所謂無為而無不為者歟?
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寒暑冬夏之積者也。人之論夏者則曰:“曷為暑之之暴也?”論冬者則曰:“曷為寒之之冽也?”不思夫之寒之暑也,迭為無用而之有用,乃其所以為大冬、大夏也。故居寒暑于有用,不足以為冬夏;取天下于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人之役物,物謂之然也,故然于然。莊子曰:“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此必有以奪諸外矣,故有以不然也。雖然,物固有所然,固有所可。物不膠我則我有以齊物也,我有以齊物則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道生之,徳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道者,萬物之母也。徳者,道之光也。物者,徳之器也。勢者,物之理也。其母可以生其光,可以養其器,可以形其理,可以成。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莊子曰:“有始也,有未始有者也。”未始者無名也。天下有始矣,斯有名也。經曰:“有名萬物之母”也。故天下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注:此處似脫一“之”字)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母失其子,子失其母,則世道喪矣。世道喪,如之何?其反也。故我獨異于人哉?吾貴求食于母。
沒身不殆
知子母,斯足矣。“沒身不殆”何謂也?以其無死地也。
塞其兊,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兊,濟其事,終身不救
兊,恱也,自外入也。故真人塞之。莊子謂:“開天之天,不開人之天。”則欲塞其兊、閉其門也。謂開人之天,不開天之天,則開其兊、濟其事也。開天者徳生,故終身不勤。開人者賊生,故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
紂為象箸,箕子懼;楚不設醴,穆生乃去;趙殺鳴犢,仲尼不遇。故曰:“見小曰明。”
守柔曰強
湯囚夏臺,夏桀蹶;文囚羑里,商氏滅;句踐洗馬于吳,十世有越。故曰:“守柔曰強。”
子孫以祭祀不輟
劉子政曰:“君子留精神,則吉祥及子孫矣。”
修之身,其徳乃真;修之家,其徳乃余;修之鄉,其徳乃長;修之國,其徳乃豐;修之天下,其徳乃普。
記曰:“古之欲明明徳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今善建善抱,則正心者也。故修之身,其徳乃真;齊其家,其徳乃余;修其鄉,以治其國,其徳乃豐;卒明明徳于天下,其徳乃普。
含徳之厚,比于赤子
神內靜則天和固,天和固則葆縁虛。是純氣之守也。故曰:“含徳之厚,比于赤子。”經曰:“能如嬰兒乎?”莊子曰:“能兒子乎?”此之謂也。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葆縁虛,則動靜神矣。動靜有神,變化有常,萬物御矣。嗚呼!是非神之所為乎。故兕無所用其角,則所謂毒蟲不螫也;虎無所措其爪,所謂猛獸不據者也;人獸不亂羣,所謂攫鳥不搏者也。
治大國若烹小鮮
魚欲安于釡,治欲安于國。魚數撓于釡,則無全魚;治數撓于下,則無治國。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以道蒞天下者,其鬼不神
道蒞天下,則民皆知天樂也。莊子曰:“民知天樂”者,故無人非無人,無鬼責也,是以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傳曰:“民,神之主也。”神依人而行者也,人安職則彼依而行矣。傷其主者,未之有也。
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徳交歸焉。
《解老》曰:“民犯法之謂民傷上;上刑民之謂上傷民;民不犯法,上不任刑,謂之上不傷已。”猶鬼之不厲乎民,民之不暴乎鬼也,兩者皆無心矣。此盛徳之事也。故兩不相傷,則徳交歸焉。
大國者下流
水無不下,此江海所以為百谷王也。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老氏之所以救物也,矯世而言之也。故曰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昭昭也,有倫也,吾不及辯矣,由辯之不早辯也。天下之難事必兆于易,天下之大事必兆于細。
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人亦持其說,我亦持吾說。非說之不敢說,不勝敵也。故吾寧去吾說,以全其說夫。去吾說而全其說者,此吾有以來天下之說也。天下樂推且不厭矣。雖吾行亦猶是也。管子曰:“以賢臨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賢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此之謂也。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
經曰:“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此其似不肖。圣人于此何得焉?得其似不肖也。故辯之不必惠,博之不必智,用之則不既。彼何人哉?彼何人哉?則傳所謂:“媒媒晦晦,無心而難與謀”者也。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道無形故無肖。肖則囿于形矣,非所以囿形也,不亦小哉?
我有三寳,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此徳經之別,老氏之所躬行也。慈之實,仁徳是已;儉之實,晦徳是已;不敢為天下先之實,謙德是已。
夫慈故能勇
有不忍人之政者,文王之慈也。王赫斯怒則卒對于天下。故曰:“仁者必有勇。”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天下大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我無為而不役役于是器,故能為長器。所謂后其身而身先也。
善勝敵者不爭
《易》之“師”曰:“地中有水,師。”師以眾正者也。蓋水利萬物而不爭勝敵之利,善之善者也
善用人者為之下
孟子曰:“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以徳,則子事我者也。”何敢與之齒也?故湯臣伊尹、文王臣望、武臣周公、桓臣管仲,善雖為之下而受命焉,蓋不屑也。其在后世,莫非君也,而不能用臣;莫非臣也,而不為君用。此無他,君好臣其所受命,而不好臣其所以受命也。
是謂不爭之徳
傳曰:“爭者,事之末也。”故天道不爭而善勝,圣道無為而不爭。今謂之徳者出,道則入,徳故也。
是謂用人之力
我無為而用天下,天下孰為我用哉?由用人之力也。
是謂配天古之極
堯問許由:“嚙缺,可配天乎?”曰:“彼方尊知而火馳彼方且為緒彼方且與物化夫何足以配天乎?然則不競不爭而善用人,以是配天則至矣。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不敢為主而為客,毋乃太懦乎?曰:“是何言也?君子惟能下人也,是以見下于人。此其在《易》之‘師’乎?”“師”之六三:“或輿尸,兇。”以陰乘陽,剛之罪也。進無所成,罪不當也。為主不為客之過也。“師”之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以柔位剛,不敢唱也。往即獲禽,有攸利也。為客不為主之義也。然則用兵為主之害如此哉!故曰:“吾不敢。”
攘無臂
必有忍,其乃有濟。
扔無敵
夫惟不爭,天下莫與爭能、天下莫與爭功。
執無兵
無兵則無伐也,奚其戰?曰:太上戰無為,帝戰徳,王戰義,何執兵之有?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者幾喪吾寳
兵者,不祥之器也。觀則玩、玩則驕、驕則無振。故禍莫大于輕敵。無振則敗、敗則弱、弱則亂亡仍之。故輕敵者幾喪吾寳。
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矣
仁者有不忍人之心,非嗜殺也,以殺止殺也。故抗兵相加,語人曰:我善為陣、我善為戰,大罪也。則哀者勝。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大道甚夷。“夷之”為言“易之”之辭也。故道者,甚夷之物而至簡之器也。夷則易知,簡則易行。故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凡夫婦之愚,可與知焉;夫婦之不肖,可與行焉。其始卓然,其卒溘然,非夫婦之過也。民之迷,其日已久,故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也
圣人觀于神而不累也;出于眾而不謀也。故心聽于氣、氣聽于神、神聽于道。其出也,其入也,不得而知也。此其為真知也。彼不知之,是以不吾知也。雖然,彼不吾知,吾何病焉?莊子曰:謂我為馬,吾亦與之為馬;謂我為牛,吾亦與之為牛也。彼其知我耶?其不知耶?
是以圣人被褐懐玉
文豹之鞟,其文炳也;膚士之言,其文蔚也。其文蔚,故世無全士;其鞟炳,故野無完豹。吾有悲乎爾也,二者何為而免乎?曰:岌岌乎殆哉,其文為之災也。故圣人龍見而尸居,掃影而去跡,其不欲見賢耶。是謂“被褐懐玉”
知不知,尚矣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暴虎、馮河,勇于敢者也,死而無悔,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不立乎巖墻之下,勇于不敢者也,恐傷其正命,則足以活其身而已矣。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氏之嘆,蓋嘆時也。上失其道,則尚權謀;尚權謀,則督責必;督責必,則民無聊而輕犯法,故誅死者相枕也,何自而畏死?去權謀,則無督責;無督責,則貴清浄;貴清浄,則民自定而無刑可犯矣。而況死乎?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竒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民畏死矣,而有為竒者。此欲振竒于民且亂民也。然則竒之亂民,亦莠之亂苗者歟?故去莠則苗蕃;去竒則民靖。吾執而殺之。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饑。
孟子曰:“有布縷之征,有粟米之征,有力役之征,君子去其一而用其二,則民有殍。”
使民重死而不逺徙
反是,則暴君污吏之罪也。或老弱轉乎溝壑,則民輕死:壯者散而之四方,則民輕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至徳之世。
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
莊子曰:“萬物羣生,連屬其鄉。”故鄰國相望,禽獸成羣,故雞犬之音相聞。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無問,問無應,善者不辯也。無問問之,是無窮也。無應應之,是無內也。故辯者不善也。
我叫趙甲第(原名:老子是癩蛤蟆)
【扮豬吃虎+逆襲燃爽+掉馬打臉】豪門棄子打工記!烽火戲諸侯都市勵志作品、元祖級男頻爽文!影視劇《我叫趙甲第》原著!我叫趙甲第,綽號趙八兩,偽宅男,武力值不詳,智力值比較變態,理科無敵。聰明絕頂卻錦衣夜行,家財萬貫卻素袖藏金。別人笑我癩蛤蟆,我笑別人看不穿。看似屌絲一枚,實際卻是豪門繼承人、超一線富二代。但作為最“窮”富二代,我的底氣不是姓趙,是敢拿命賭明天。翻開本書,看“土強慘”如何一路逆襲、攪弄風云!
遲來的周先生
青梅竹馬到相看兩厭,簡橙從周聿風的肋骨變成一塊雞肋骨,成了他故事里的蛇蝎美人,惡毒女配。后來兩人解除婚約,所有人等著看她笑話,她轉身嫁給前未婚夫的小叔,那個高不可攀,無人敢染指的矜貴男人。簡橙救過周庭宴一次,求過他兩次。第一次周聿風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挽留,第二次她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恢復自由身。周庭宴說事不過三,救命之恩只能滿足她三個愿望,于是第三次…簡橙:“小叔,你缺老婆不?”
成何體統全2冊(熱播動漫《成何體統》原著)
超人氣作家七英俊腦洞力作!腦洞奇詭的反套路宮廷文,反轉到后一刻!穿進網文小說,成為暴君的枕邊人是種什么樣的體驗?經過簡單的計算,庾晚音得出結論:自己只能另辟蹊徑。在這個全員惡人的故事里,她想殺出一條血路,就得當最大的那個惡人,先幫助暴君干死端王,然后再干死暴君,直接當女帝。可當她見到了暴君,仔細琢磨他一言一行中那一絲詭異的似曾相識的感覺,終于忍不住試探道:“Howareyou?”夏侯澹沉默良久,眼眶一紅。“I'mfine,andyou?”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龍族(1-3合集)(修訂版)
《龍族》同名動畫正在騰訊視頻熱播,8月19日首播三集,每周五10:00更新一集。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轟然洞開,掩蓋于歷史中的戰爭就要在他面前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中國幻想扛鼎之作,千萬冊暢銷奇跡,三年修訂,六萬字新篇。每個人都曾是荒原上的孩子,走出去的那個是扛起戰旗的王。